共和
目錄
共和
共和
  共伯和是在西周周厲王、周宣王之間(公元前841年至前827年)執政的一個諸侯。因不同歷史文獻有異說,他的具體身份學術界仍存在一定爭議。一說為共國(在今輝縣)國君,名伯和。一說為衛武公姬和。
  《竹書紀年》記載,公元前841年,周厲王暴政引起國人暴動,厲王逃到彘,太子姬靜(後為周宣王)藏在召穆公傢裏,史稱“彘之亂”。共伯和受諸侯推舉,“行天子事,號曰‘共和元年’”。共和十四年,又歸政於周宣王,自己“逍遙得志於共山之首”。史稱這段時期為“共和”。共和元年為中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共和還有一種說法,僅見於《史記·周本紀》,稱所謂共和指周公、召公兩相行政。這裏的召公為召穆公姬虎,而同一時期文獻中卻沒有記載周公的名號(周定公一說出自偽《今本竹書紀年》),所以後代學者多有懷疑。
No. 2
  ①歷史上稱西周從厲王失政到宣王執政之間的十四年為共和共和元年為公元前841年。②共和製。
gòng hé gòng hé
  也稱共和製。泛指國傢權力機關和國傢元首由選舉産生的一種政治制度。與“君主製”相對
No. 4
  西周 從 厲王 失政,至 宣王 執政,中間十四年,號 共和共和 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 中國 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共和 的由來,有兩說:(1)因 厲王 出奔後 召公 、 周公 二相共同執政。《史記·周本紀》:“ 召公 、 周公 二相行政,號曰‘共和’。” 張守節 正義引 韋昭 曰:“ 彘 之亂,公卿相與和而脩政事,號曰 共和 也。” 宋 歐陽修 《明正統論》:“昔 周厲王 之亂,天下無君, 周公 、 邵公 共行其政十四年,而後 宣王 立,是 周 之統嘗絶十四年而復續。然為 周 史者,紀 周 、 召 之年謂之 共和 ,而 太史公 亦列之於《年表》。”(2)因由 共伯和 代理政事。《漢書·古今人表》“ 共伯和 ” 唐 顔師古 註:“ 共 ,國名也; 伯 ,爵也; 和 , 共伯 之名也。共,音恭。而《遷史》以為 周召 二公行政,號曰 共和 ,無所據也。” 宋 王應麟 《詩地理考·共和》:“古史, 共伯和 者, 厲王 時之賢諸侯也,諸侯皆往宗焉,因以名其年,謂之 共和 ,凡十四年。按《汲塚紀年》, 共伯和 幹王位,故曰 共和 。”
No. 5
  指共和製。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雖然,在 李自成 之世,則賑飢、濟睏為不可已;在今之世,則合衆、共和為不可已。” 郭孝成 《民國各團體之組織》第四節:“待到共和局定,聊慰 秋瑾 幽魂。” 瞿秋白 《鞘聲》五:“他說,‘ 中國 若行共和必內爭大亂’,不知道,十二年來並沒有行過絲毫共和,何以亂到如此?”
詞典解釋
  讀音:gònghé
  英文:republic
  詞義:
  1、歷史年號:西周從厲王失政,至宣王執政,中間十四年,號共和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共和的由來,有兩說:
  (1)因厲王出奔後召公、周公二相共同執政。《史記·周本紀》:“ 召公 、周公 二相行政,號曰‘共和’。” 張守節正義引韋昭曰:“ 彘之亂,公卿相與和而脩政事,號曰共和也。” 宋歐陽修《明正統論》:“昔周厲王之亂,天下無君,周公 、邵公共行其政十四年,而後宣王立,是周之統嘗絶十四年而復續。然為周史者,紀 周、召之年謂之共和 ,而太史公亦列之於《年表》。”
  (2)因由共伯和代理政事。《漢書·古今人表》“ 共伯和 ” 唐顔師古註:“共 ,國名也;伯 ,爵也;和 ,共伯之名也。共,音恭。而《遷史》以為 周召二公行政,號曰共和,無所據也。” 宋王應麟《詩地理考·共和》:“古史,共伯和者,厲王時之賢諸侯也,諸侯皆往宗焉,因以名其年,謂之共和 ,凡十四年。按《汲塚紀年》, 共伯和幹王位,故曰共和 。”
  2、政體形式:也稱共和製。泛指國傢權力機關和國傢元首由選舉産生的一種政治制度。與“君主製”相對。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雖然,在李自成之世,則賑饑、濟睏為不可已;在今之世,則合衆、共和為不可已。”
  郭孝成《民國各團體之組織》第四節:“待到共和局定,聊慰秋瑾幽魂。”
  瞿秋白《鞘聲》五:“他說,‘中國若行共和必內爭大亂’,不知道,十二年來並沒有行過絲毫共和,何以亂到如此?”
  3、漢皇帝侍妾稱號,與無涓等同處於妃嬪之第十四等,祿秩相當於百石官。《漢書·外戚傳》顔師古註:“共讀曰恭,言恭順而和柔也。”
共和(西周)
  西周共和時期是指周厲王逃離鎬京後至周宣王登位前的一個時期,即約前841年至前828年期間。
  有兩說﹐一為召穆公﹑周定公共同執政﹐稱共和﹔一為共和執政。周厲王鬍暴虐侈傲﹐寵信虢公長父﹑榮夷公等佞臣。大夫芮良夫曾加勸諫﹐指出榮夷公好“專利”(霸占土地山川的産物)﹐會釀成大難﹐厲王不聽﹐終以榮夷公為卿士﹐執政用事。芮良夫又告誡執政諸臣﹐不可“專利作威”﹐否則國人將“為王之患”﹐也未得結果。國人對厲王不滿﹐“謗王”﹐厲王大怒﹐命衛國之巫監視國人﹐有“謗”者殺﹐致使諸侯怨恨不朝﹐國人不敢談論政事。大臣召穆公虎進諫﹐指出“防民之口﹐甚於防水”﹐厲王仍不聽。經過三年﹐國人憤而起義﹐攻襲厲王﹐厲王逃奔到彘(今山西霍縣)。太子靜藏在召穆公傢﹐被國人包圍﹐召公以自己之子代替﹐太子纔得免難。
  厲王出奔後﹐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同行政﹐號為共和共和元年(前841)﹐為中國古史有確切紀年之始。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周﹑召二公共立太子靜﹐是為周宣王﹐共和乃告結束。
  一說厲王出奔後﹐諸侯推共伯和代行天子事﹐故稱共和。厲王死﹐共伯和使諸侯奉太子靜為王﹐自己回到衛國。此說與《史記·衛世傢》記載不合。
共和縣
  共和縣隸屬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全縣轄3鎮9鄉,7個社區居委會,93個行政村村。總人口12.5萬餘人,有漢、藏、回、蒙、撒拉族等20多個民族,其中藏族占54.9%。恰卜恰鎮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及共和縣首府所在地。
  目前下轄:恰卜恰鎮、倒淌河鎮和竜羊峽鎮;鐵蓋鄉、東巴鄉、英德爾鄉、沙珠玉鄉、廿地鄉、黑馬河鄉、石尕亥鄉、江西溝鄉和切吉鄉。
  共和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北角北靠青海湖,南臨黃河,東以日月山與東部農業區為界,西與柴達木毗連,東西長221.5公裏,南北寬155.4公裏,總面積17252.27平方公裏,其中陸地面積14640.73平方萬公裏,占總面積的84.86%。地形由西北嚮東南傾斜,平均海拔3200米,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四季不明,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0.7c至6. 3c之間,年降水250—420毫米之間蒸發量1400—2400毫米之間,無霜期平均88天。
  共和縣是一個牧業為主,農牧結合的縣。全縣現有可利用草場1814萬畝,六十年代初為全國擁有百萬牲畜大縣之一,是青海省主要畜産品生産基地。年産肉類9000餘噸,牛羊皮30餘萬張,牛羊絨200餘噸。2004存欄各類牲畜138萬頭(衹)。
  黃河流經縣境內90公裏,河𠔌地和小塊農業區擁有耕地16.8萬畝,主要種植小麥、青稞、豌豆、馬鈴薯、蠶豆和油料作物,兼種大麥、燕麥等。
  全縣常年有水的河流,溝道195條,總流量為23.O7立方米人/秒,年平均流量大於0.15立方米/秒。縣境內有大型水利樞紐竜羊峽電站,總裝機容量128萬千瓦瓦,年發電量60億千瓦小時。縣內溫泉均集中於恰卜恰河下遊,已探明水溫高於23c的有12處,最高的水溫為43c。現已開發竜羊峽鎮境內的麻尼磨合北山灣熱水遊泳娛樂項目。縣境內已發現的礦産資源有儲量2.16億立方米米的花崗岩礦,主要有石棉紅、五蓮花等品種;有儲量10億立方米的大理石礦,主要有漢白玉。墨玉、墨白花、竜捲雲。雪花白等10多種。另外還有鐵、銅、鎳、鉛、鋅、金、砷、白雲母、石灰岩、水晶等礦種。切吉氂牛溝金礦貯量達4438噸;倒淌河銅鎳礦礦石貯量達50萬噸。
  共和縣全境光照充足,太陽輻射強烈,全年日照時數達2670.4—3036小時,平均日照率達60%---69%,每天平均日照6.2%---9.4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平均為165.5千卡/平方釐米,太陽能發電前景廣阔。環湖地區風能資源縣有較大開發價值,年平均風速3.5米/秒,儲量550千瓦小時/平方米,可利用儲量540—680千瓦小時/平方米。
  境內珍稀動物主要分佈在鄂拉山區,青海南山和哇洪山等地,主要有馬鹿、麝、猞猁高山雪雞等,其中高山雪雞被國傢列為三類保護動物,中草藥植物繁多,共有224種,資源量約為58117.42萬噸,主要有羌活,大黃、甘草、麻黃、秦艽、雪蓮等。
  共和縣歷史悠久,民族風情淳樸,草原景色優美。有“草原門戶”和“西海屏風”之稱的文成公主進藏途經的巍巍日月山,有高原之稱的青海湖,湖內有鳥島,還有三塊石、二郎尖、海心山等島嶼,湖濱建有藏族風情特色的151賬房賓館。
  此外,還有雄偉壯觀的竜羊峽水電站以及竜羊峽庫區人工湖,區溝地下溫泉,委麯溝度假村等旅遊景點。2004年,全縣國民生産總值達到9.5億元;固定資産投資3.9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1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422萬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300元;農牧民人均收入2479元。
共和製
  共和製或稱共和民主製(republic),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政體(和這樣統治的國傢)。施行共和製的國傢通常稱作共和國。
  詞源
  這個詞起源自拉丁文res publica,意思是“人民的公共事務”。 共和的根本原則是天下為公,國傢權力是公有物,國傢的治理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業。共和在本意上是通過制度組織起來的公共事務領域,而不是一種組織形式或政體。共和主義強調政府的公共性、公平性與中立性,即政府必須為所有人的利益服務(公益),而不能衹為少數當權者的利益服務。然而民主的概念不是共和製暗含的。共和製政府形式可以包含有限的民主,那裏這些權利僅對有限的人群允許,如在今天的許多獨裁或集權國傢的情形。這個詞意思也足夠寬泛到包括許多今天的高級民主製。
  歷史
  最早的共和政體可以追溯到西亞的阿卡德(Akkad)。最著名的古代共和國,則是公元前509年建立的羅馬共和國。在現代民主制度出現之前,還有許多國傢采用共和政體,比如說中世紀的威尼斯共和國。這也說明,“共和”未必一定是“民主”的。
  在古代,雖然共和名義上是所有公民共享的制度——這還不包括沒有公民權的奴隸,但實際上則多是貴族共和。在這些共和國裏,衹有貴族纔有參政的權力。羅馬共和國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現代共和制度則強調所有公民的參與國傢的法律製定,政策製定和執行。當然參與的過程可能是直接的;或者間接的,比如通過代議製民主。在現代,共和國傢的首腦通常僅為一人,總統。但有一些例外,例如瑞士,她有一個七人委員會作為國傢首腦,稱為瑞士聯邦議會,還有聖馬利諾,國傢首腦的位置由兩人共享。
  有人認為,英國是近代第一個共和國,雖然英國在政體上是君主立憲,但人們又稱它為“虛君共和”,因為君主衹是名義上的國傢元首,法律規定國傢的主權屬於人民。因此孟德斯鳩就認為“英國是個裹着君主製外衣的共和國”。
  在共和製和君主製間劃一個精確的綫非常睏難,而且確實沒有什麽可以說某一個比另一個更民主,因為國傢首腦(君主或總統)的權力可能完全是儀式上的 (儘管一個帶有被選舉首腦的民主製通常被認為比君主製更民主)。 君主通常統治一生,當他們死後由一個親屬接替,由他們自己選擇或或根據繼位規則。共和國的總統,相反,通常被選舉為一個有限的期限,他們的繼任由選舉他們的人來選擇。現在甚至非民主的共和通常宣稱是民主的。儘管選舉的結果可能是確定的,也仍然保持正常選舉的儀式來選舉他們國傢的首腦,而且通常在這些國傢首腦自動離開位置(通過辭職或引退),或被統治精英的其他成員強迫離開(通過憲法的手段)。但仍有一些例外 -- 例如,每一個新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通過帝國的首腦選舉,儘管幾個世紀以來選舉特定傢族的後裔到這個位置是通常的慣例。可能在現在君主製最重要的例外是在聯合王國使用寡頭的選舉形式 (稱為樞密院)。
  老的詞義
  另外,老的詞義定義使用“共和”描述那種通常稱為代議民主,它將“民主”詞義限製僅為直接民主。更多這個詞義的使用和歷史的討論參見民主。甚至這個用法也沒有包含許多共和製,過去的和現在的,那些根本不民主的(儘管很少現代的共和允許他們缺乏民主)。
  使用這個老的含義,可以說美國是聯邦共和製,而不是民主製(儘管大多數人,包括大多數美國人,稱之為民主,他們使用的是現代定義,而不是這裏老的定義)。 共和這個詞義的使用在美國開國者時期非常通用。美國憲法的作者為很多原因故意選擇了他們稱為的共和製。例如,對每一個政治問題從每一個公民收集選票是不切實際的。理論上,議員可以比普通平民更博學和更少情緒化。另外,共和可以設計為用來抵抗“多數的暴政”的保護。聯邦擁護者描述了這個觀點,純民主實際上非常危險,因為它允許多數侵害少數的權利。通過他們稱為共和製的形式,代表人用許多不同的方式來選擇(總統、議院,參議院和州官員被分別選舉),這使多數更難足夠的控製政府來侵害少數。
百科辭典
  Gonghe
  共和
    指周代厲王之後、 宣王之前十四年間(前 841~前828)的政權。有兩說,一為召穆公、周定公共同執政,稱共和;一為共伯和執政。周厲王鬍暴虐侈傲,寵信虢公長父、榮夷公等佞臣。大夫芮良夫曾加勸諫,指出榮夷公好“專利”(霸占土地山川的産物),會釀成大難,厲王不聽,終以榮夷公為卿士,執政用事。芮良夫又告誡執政諸臣,不可“專利作威”,否則國人將“為王之患”,也未得結果。國人對厲王不滿,“謗王”,厲王大怒,命衛國之巫監視國人,有“謗”者殺,致使諸侯怨恨不朝,國人不敢談論政事。大臣召穆公虎進諫,指出“防民之口,甚於防水”,厲王仍不聽。經過三年,國人憤而起義,攻襲厲王,厲王逃奔到彘(今山西霍縣)。太子靜藏在召穆公傢,被國人包圍,召公以自己之子代替,太子纔得免難。
    厲王出奔後,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同行政,號為共和共和元年(前841),為中國古史有確切紀年之始。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周、召二公共立太子靜,是為周宣王,共和乃告結束。
    一說厲王出奔後,諸侯推共伯和代行天子事,故稱共和。厲王死,共伯和使諸侯奉太子靜為王,自己回到衛國。此說與《史記·衛世傢》記載不合。
     (李學勤)
    
英文解釋
  1. n.:  Big Steel,  republicanism,  republic
法文解釋
  1. n.  république
近義詞
共和
共和
共和社區
共和居委會
共和
共和
共和街道
相關詞
歷史西周紀年
包含詞
共和鄉共和縣共和鎮共和國共和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