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院校 : 中國 >甘肅 > 蘭州 >七裏河區 > 蘭州理工大學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蘭州理工大學聯繫方式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七裏河區蘭工坪路287號。
  電話:(86-0931)-2757990圖文傳真:(86-0931)-2755806
  郵編:730050 蘭州理工大學投訴電話 蘭州旅遊投訴電話:0931-8419863
  甘肅省旅遊投訴電話:0931—841120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蘭州理工大學坐落於古絲綢之路重鎮、甘肅省省會蘭州市,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多科性理工科大學。
  蘭州理工大學前身是始建於1919年的甘肅省立工藝學校。1958年,在組建蘭州工學院的基礎上將甘肅交通大學並入,同年10月1日定名為甘肅工業大學。1965年學校劃歸國傢第一機械工業部,將東北重型機械學院和北京機械學院的水力機械、化工機械、石油礦場機械和焊接工藝及設備專業成建製全部遷入,並從湖南大學、合肥工業大學抽調一批教師來校工作。1998年學校在國務院機構改革後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管理體製。2000年學校將原甘肅省輕紡工業學校整體並入,並在此基礎上規劃、籌建學校西校區。2003年經教育部和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更名為蘭州理工大學。2005年西校區一期工程建成,西校區正式投入使用。
  
  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發展,學校已成為一所以工學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理工科大學。目前,學校共設有15個二級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流體動力與控製學院、電氣工程與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與通訊工程學院、石油化工學院、土木工程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國際經濟管理學院、理學院、人文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現代網絡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1個教學部(體育教學研究部)。
  學校學科門類比較齊全。本科教育涵蓋了工學、理學、文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等6個學科門類,開設本科專業48個;研究生教育涵蓋了工學、理學、文學、管理學、教育學、醫學等6個學科門類。現有各類在校學生20709人,其中本科生16188人,碩士研究生1853人,博士研究生132人,另有在校繼續教育學生2536人。
  
  學校具有較高的學科層次。學校是我國首批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之一,也是甘肅第一個具有工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現有10個省級重點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控製理論與控製工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結構工程、化工過程機械、有色金屬冶金與新材料、製造業信息化係統、液壓傳動與控製、企業管理),擁有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材料科學與工程),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材料科學與工程),7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控製理論與控製工程、結構工程),9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機械工程、電氣工程、土木工程等),6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並設有9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學科,6個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權學科。
  學校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十五”期間,學校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按照“數量保證、結構合理、素質過硬、整體優化”的師資隊伍建設方針和“用好現有人才,培養關鍵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儲備未來人才、用好各類人才”的理念,不斷完善育纔、用纔、引纔、留纔機製。設立“三個基金”(學術交流基金、專利基金、專著基金),推行“三個計劃”(科研啓動計劃、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劃、學術梯隊和特色研究方向重點資助計劃),落實“四項制度”(中青年教師外語培訓制度、數學工具強化制度、崗前培訓制度、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制度),實施“四項工程”(名師培育工程、教師高學歷工程、教師出國進修工程、學科基層組織建設工程),發揚“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的優良傳統,大力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培養和提高,形成了一支精幹務實、水平較高、數量結構優化的教師隊伍和高素質管理幹部隊伍。目前,全校教職工總數1990人,其中專任教師1179人。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國傢級專傢35人,省級學科帶頭人76人,教授、副教授479人,研究生指導教師222人。
  
  學校學術水平不斷提高。“十五”期間,全校教師在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5252篇,其中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175篇,三大索引收錄論文207篇。2005年,我校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位進入全國高校100名,ei收錄論文數位居全國高校第82位,學校工學綜合實力名列全國高校第81位。學校學報入選“國傢期刊方陣”和“中文核心期刊”,連續獲得“國傢期刊奬百種重點期刊奬”“全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評一等奬”。學校具有教授評審權。
  學校具有較強的科技實力。現設國傢級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甘肅省機電高新技術産品中試基地、甘肅省cad/cam技術咨詢服務中、甘肅省有色金屬及復合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甘肅省製造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甘肅省製造業信息化生産力促進中心、甘肅省工業經濟發展研究院、甘肅省中俄科技合作及技術轉化中心等8個省級應用研究和工程技術開發中心也設在學校。學校大學科技園是甘肅省省級科技園區,並成為蘭州市科技創新孵化基地,目前入園企業達20傢。“十五”期間,學校纍计承擔各類科技項目1380項,取得科技成果142項,獲得包括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奬等奬項在內的省部級以上奬勵33項。2005年科研經費突破3000萬元大關,達到3204萬元。專利申請數量、獲得授權專利數量連續四年位居甘肅高校首位並位居全國高校前60名以內,五年纍计申請專利190項,獲得授權專利60項,其中發明專利33項。
  學校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堅持“育人為本、質量建校”的方針,以“基礎理論實、專業口徑寬、工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努力構建工程復合型人才培養體係。按照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創新”的要求,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2003年實施了全面學分製培養制度;大力加強教學管理,建立了教學管理信息化平臺;重視質量監控,建立了以教學督導、領導聽課、學生評教為主的教學質量監控體係;積極推進素質教育,促進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加快人才培養體係創新,設立了甘肅省高新材料人才培養基地、甘肅省先進製造人才培養基地、甘肅省工業管理與技術人才培訓基地等3個省級人才培養基地,開設了7個工科人才培養基地班,設立了蘭州市知識産權人才培養基地;加強教學研究,“十五”期間共獲國傢級、省級優秀教學成果奬22項,出版教材65部,建成省級精品課程5門,開設雙語教學課程13門;重視學生的工程能力培養,建立了數學建模競賽基地、電子設計競賽基地、計算機程序設計競賽基地、英語競賽基地、機械設計競賽基地、機器人競賽基地等6個大學生科技競賽基地,“十五”期間學生獲得各類國傢級、省級奬勵200餘項。學校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普遍好評,初次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5%以上,2005年達到95.4%,位居甘肅高校首位。
  
  學校十分重視發揮學科和人才優勢,積極開展學研産合作。學校與深圳華育昌教育投資公司合作,創辦了股份製獨立學院——技術工程學院,目前辦學規模已達4000人;與浙江省溫州市合作創辦了蘭州理工大學溫州泵閥研究院。目前,學校與蘭州市、中山市、溫州市等16個省內外城市建立了全面合作關係,與14傢企業建立了校企聯合工程技術中心,與省內外83傢企事業單位聯合成立了董事會。學校現有科技型企業20傢,校級科學技術研究中心56所,到“十五”末期,學校科技産業收入總額、利潤總額在全國203所工科類院校中分列第27位和第35位。通過校地、校企合作有力地推動了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設,為學校服務經濟建設、特別是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産業和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學校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澳大利亞、瑞士、加拿大、俄羅斯等1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30餘所大學建立了學術合作和師生互派交流關係。每年接待和派出的訪問學者達100餘人次,在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合作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學校每年選派一定數量的教師到美國、俄羅斯等國高校學習。2004年取得了招收留學生資格。
  學校具有雄厚的辦學基礎條件。目前,校園占地面積2336畝,其中校本部占地1050畝,西校區占地1286畝。校捨建築面積69萬平方米,其中教學行政用房26萬平方米。圖書館館藏各類文獻資料182萬餘册,實現了自動化管理並提供網上信息檢索和文獻傳遞服務。學校固定資産總值6.23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52億元。學校已建成覆蓋整個校園的計算機網絡係統,並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臺和教學平臺。
  學校堅持以改革為動力,積極推進、不斷深化各項改革。辦學體製改革邁開新的步伐。2001年,蘭州軍區在我校成立了“後備軍官選拔培養工作辦公室”,使我校成為27所為軍隊培養人才的地方高校之一。校內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日臻完善。實施管理權限重心下移,推行目標管理和過程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製,充分激發了學院的辦學活力;大力加強學術管理,製(修)訂學術管理和决策機構工作章程和工作程序,提升了學術管理在學校决策、建設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斷深化。設置崗位津貼,實現了收入分配嚮教學科研一綫和高層次人才的傾斜;調整完善崗位津貼實施辦法,充分激發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積極推行管理崗位新增人員人事代理聘用製,大大降低了辦學成本,提高了辦學效益。幹部制度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堅持“民主推薦,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的原則,推行任前公示製,加快幹部選拔任用制度改革;加強幹部管理,推行任期製、年度考核末位淘汰製,形成了幹部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局面。後勤社會化改革取得階段性成績。初步建立起了有社會實體參與的、能夠保障學校發展和師生生活、工作、學習的後勤服務體係。
  
  學校大力加強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工作,先後榮獲“全國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等學校”“甘肅省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等學校”等稱號。積極開展群衆性精神文明建設創建活動,“十五”期間先後榮獲“全國精神文明先進單位”“全國文明單位”等稱號。高度重視大學文化建設,製定了《大學文化建設規劃》;努力營造“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氛圍;着力創造自然和人文環境相互輝映的育人環境,榮獲“全國緑化模範單位”稱號;大力弘揚“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精神,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科技文化活動。
  為主動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的需要,肩負起西部大開發和工業強省對學校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歷史使命,學校堅持教育創新,不斷強化辦學特色,按照“特色、氛圍、機製、創新”和“科學、規範、節約、和諧”的方針,科學部署“十一五”事業發展規劃,提出了圍繞一條主綫(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依靠兩個保證(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實施三大工程(人才工程、質量工程、溫馨工程)、抓好四項重點(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大學文化建設)的“十一五”工作思路,明確了經過“十一五”的努力,力爭將學校建設成為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的中期奮鬥目標。確定了實施“三步走”戰略,到2019年建校100周年之際,把學校建設成為具有“一流的工科、堅實的理科、特色的文科”,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國內高水平大學的遠期奮鬥目標。
學校簡介
  蘭州理工大學坐落於古絲綢之路重鎮、西北工業重鎮、甘肅省省會蘭州市,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多科性理工科大學。學校具有良好的辦學基礎條件,學校占地面積2230畝,校捨建築面積92萬平方米,圖書館館藏各類文獻資料272萬册(件)。固定資産11.03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3.6億元。學校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臺和教學平臺,實現了網上辦公、網上教學、網上管理、網上服務。
  學校校訓:奮進 求是
  蘭州理工大學前身是始建於1919年的甘肅省立工藝學校。1958年,在組建蘭州工學院的基礎上將甘肅交通大學並入,1958年10月1日定名為甘肅工業大學。1965年學校劃歸國傢第一機械工業部,將東北重型機械學院和北京機械學院的水力機械、化工機械、石油礦場機械和焊接工藝及設備專業成建製全部遷入,並從湖南大學、合肥工業大學抽調一批教師來校工作。1998年學校在國務院機構改革後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管理體製。2000年學校將原甘肅省輕紡工業學校整體並入,並在此基礎上規劃、籌建學校西校區。2003年經教育部和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更名為蘭州理工大學。2005年西校區一期工程建成,西校區正式投入使用。學校具有雄厚的辦學基礎條件。經過90年的建設發展,學校已成為一所工科實力比較雄厚、理科水平不斷提高、文科具有一定特色的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理工科大學,具有完整的含博士後、博士、碩士、學士在內的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體係,對西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學校校訓90年來,蘭州理工大學全體教職員工胸懷“實業報國”的理想,發揚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致力教書育人,潛心科技創新,為國傢培養了十多萬名各類人才,在西部地區,特別是在甘肅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將積極推進教育創新,不斷提升學科水平和辦學實力,力爭進入“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甘肅省委、省政府將對學校爭取進入“211工程”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支持,力爭在建校100周年之際把學校建設成為國內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
教學科研
  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發展,學校已成為一所以工學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理工科大學。目前,學校共設有17個二級學院(研究生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電氣工程與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石油化工學院、土木工程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國際經濟管理學院、理學院、人文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現代網絡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技術工程學院),1個教學部(體育教學研究部)。
  夜色理工 學校學科門類比較齊全。研究生、本科教育涵蓋了工學、理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教育學、醫學等8個學科門類。各類在校學生3.6萬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近3250人,本科生2.1萬餘人。另有在校繼續教育學生3000餘人。
  學校具有較高的學科層次。學校是我國首批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之一,也是甘肅第一個具有工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現有省級重點學科12個(材料科學與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控製理論與控製工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結構工程、化工過程機械、有色金屬冶金與新材料、製造業信息化係統、液壓傳動與控製、企業管理);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材料科學與工程、結構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博士點9個: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材料科學與工程),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控製理論與控製工程、結構工程等);碩士點73個:9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機械工程、控製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土木工程等),6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學科9個;具有MBA授權點,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權學科64個;本科專業52個,國傢特色專業3個。
師資力量
  目前,全校教職工總數22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456人。其中中國科學院 院士1人,國傢有突出貢獻的專傢1人,入選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甘肅省“333”、“555”人才工程、國傢級專傢和省部級優秀專傢等142人,教授168人、副教授458人,研究生指導教師321人(其中博導56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教師920人。
  學校擁有蘭州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實踐教學中心、蘭州理工大學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蘭州理工大學材料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蘭州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實驗教學中心、蘭州理工大學電子電氣實驗教學中心五個先進的實驗教學中心。
  學校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現有1個國傢教學示範中心,3個省級工科人才培養基地。“十五”期間,學校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按照“數量保證、結構合理、素質過硬、整體優化”的師資隊伍建設方針和“用好現有人才,培養關鍵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儲備未來人才、用好各類人才”的理念,不斷完善育纔、用纔、引纔、留纔機製。設立“三個基金”(學術交流基金、專利基金、專著基金),推行“三個計劃”(科研啓動計劃、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劃、學術梯隊和特色研究方向重點資助計劃),落實“四項制度”(中青年教師外語培訓制度、數學工具強化制度、崗前培訓制度、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制度),實施“四項工程”(名師培育工程、教師高學歷工程、教師出國進修工程、學科基層組織建設工程),發揚“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的優良傳統,大力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培養和提高,形成了一支精幹務實、水平較高、數量結構優化的教師隊伍和高素質管理幹部隊伍。
  學校具有較強的科技實力,現設國傢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及工程技術研發中心5個,省級研究機構13個,校企合作工程技術中心21個,近三年纍计承擔包括國傢“973”、“863”項目在內的各類科技項目1532項,取得科技成果近200項,獲得省部級以上奬勵60餘項;申報專利252項,授權99項,專利授權數量連續七年位居甘肅高校首位,並進入全國高校前60名,多次獲得“甘肅省企事業專利工作先進單位”。學校以科技成果作為無形資産入股,促進校辦企業發展,現有科技型企業18傢,2006年科技産業收入總額在全國高校排名第34位。
  學校學術水平不斷提升,近年在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630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100餘部,其中核心期刊論文、EI收錄論文分列全國高校第90位和第75位,學校學報獲得“國傢期刊奬百種重點期刊奬”和“全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一等奬”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科研機構
  國傢級重點實驗室 重點實驗室
  有色金屬新材料國傢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
  教育部、甘肅省重點實驗室
  有色金屬合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數字製造技術及應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有色冶金新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國傢Linux技術培訓與推廣中心
  機械工業特殊環境機器人重點實驗室
  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國際合作研究中心、研究院(10個)
  甘肅省有色金屬及復合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甘肅省製造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甘肅省CAD/CAM技術咨詢服務中心
  甘肅省機電新産品中試基地
  甘肅省工業經濟發展研究院
  田傢炳實驗樓陽泉機械集團蘭州理工大學流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西省省級企業技術中心)
  甘肅省中俄科技合作暨技術轉化中心
  甘肅省工程運輸機械質量監督檢驗站
  甘肅省風力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甘肅省空間結構研究中心
  校企、校地合作技術工程中心(14個)
  蘭州理工大學溫州泵閥工程研究院
  蘭州理工大學青島研究院
  蘭州理工大學—金川公司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蘭州理工大學—蘭州鋁業股份有限公司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蘭州理工大學—貴陽鋁鎂設計研究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蘭州理工大學—長風信息技術研究中心
  蘭州理工大學—聯創信息工程中心
  蘭州理工大學—首鋼岷山機械廠工程技術研發中心
  蘭州理工大學—焦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蘭州理工大學—浙江隆中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渦旋壓縮機研究中心
  蘭州理工大學—甘肅電子集團中興電子儀器有限公司機電産品工程研發中心
  蘭州理工大學—青海重型機床廠工程技術中心
  蘭州理工大學—甘肅省永靖鑄鋼廠鑄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蘭州理工大學—雪頓生物乳業有限公司工程研究中心 圖書館
  校內研究所(中心)(34個)
  材料工程研究所 新材料研究所 金屬強韌化工藝研究所 表面技術研究所
  機械工程研究所 機電研究開發中心 自動化研究所 軟件工程中心
  電工技能鑒定所 計算機技能鑒定所 渦旋壓縮機研究所 化工裝備設計研究所
  石油礦場機械研究所 建築設計及理論研究所 應用數學力學研究所
  法律事務中心 區域經濟與工商管理研究所 焊接研究所 工模具研究所
  四維焊接技術研究所 機電研究所 裂紋技術研究所 工業産品造型設計研究所
  電氣控製工程研究所 現代控製技術研究所 計算機研究中心
  液壓技術與氣動研究所 人工環境保護研究所 蘭州石油化工泵研究所
  結構工程研究所 檢測技術研究所 東方哲學研究所 絲綢之路文史研究所
  知識産權研究中心 中技電氣自動化研究所
人才培養
  學校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基礎理論實、專業口徑寬、工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高級專門人才為培養目標,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教學保障體係,重視工程能力培養,積極開展教學研究,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學校是國傢大學生創新型實驗計劃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現有1個國傢教學示範中心,3個省級教學示範中心,3個省級工科人才培養基地。近三年,學校承擔國傢級教學研究項目6項,獲得省部級以上教學成果奬33項,建設省級精品課程21門,出版教材118種,學生在全 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競賽、計算機程序設計競賽、英語競賽、機械設計競賽、機器人設計競賽中獲得學校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基礎理論實、專業口徑寬、工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高級專門人才為培養目標,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教學保障體係,重視工程能力培養,積極開展教學研究,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學校是國傢大學生創新型實驗計劃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現有1個國傢教學示範中心,3個省級教學示範中心,3個省級工科人才培養基地。近三年,學校承擔國傢級教學研究項目6項,獲得省部級以上教學成果奬33項,建設省級精品課程21門,出版教材118種,學生在全 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競賽、計算機程序設計競賽、英語競賽、機械設計競賽、機器人設計競賽中獲得國傢級奬43項98人次,省級奬308項636人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5%以上,穩居甘肅高校第一,建校以來纍计為國傢培養高層次人才13.1萬餘人。
  蘭州理工大學科技園:作為甘肅省省級科技園區(並成為蘭州市科技創新孵化基地,目前入園企業達20傢。“十五”期間,學校纍计承擔各類科技項目1380項,取得科技成果142項,獲得包括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奬等奬項在內的省部級以上奬勵33項。2005年科研經費突破3000萬元大關,達到3204萬元。專利申請數量、獲得授權專利數量連續四年位居甘肅高校首位並位居全國高校前60名以內,五年纍计申請專利190項,獲得授權專利60項,其中發明專利33項)
合作辦學
  學校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澳大利亞、瑞士、加拿大、俄羅斯等1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60餘所大學建立了學術合作和師生互派交流關係。每年接校門待和派出的訪問學者達100餘人次,在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合作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學校每年選派一定數量的教師到美國、俄羅斯等國高校學習。2004年取得了招收留學生資格。
  西區教學樓學校積極開展學研産合作,是甘肅第一所、全國第27所設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備軍官選拔培養辦公室”的地方高校,與蘭州市、溫州市、青島市、西寧市、金昌市等20傢省內外城市建立了全面合作關係,與21傢企業建立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省內外83傢企事業單位聯合成立了董事會,在省內外企業建立了169個教學實習和人才培養基地。校內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日臻完善。實施管理權限重心下移,推行目標管理和過程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製,充分激發了學院的辦學活力;大力加強學術管理,製(修)訂學術管理和决策機構工作章程和工作程序,提升了學術管理在學校决策、建設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斷深化。設置崗位津貼,實現了收入分配嚮教學科研一綫和高層次人才的傾斜;調整完善崗位津貼實施辦法,充分激發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積極推行管理崗位新增人員人事代理聘用製,大大降低了辦學成本,提高了辦學效益。幹部制度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堅持“民主推薦,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的原則,推行任前公示製,加快幹部選拔任用制度改革;加強幹部管理,推行任期製、年度考核末位淘汰製,形成了幹部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局面。後勤社會化改革取得階段性成績。初步建立起西區教學樓了有社會實體參與的、能夠保障學校發展和師生生活、工作、學習的後勤服務體係。
  學校大力加強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工作,先後榮獲“全國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等學校”“甘肅省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等學校”等稱號。積極開展群衆性精神文明建設創建活動,“十五”期間先後榮獲“全國精神文明先進單位”“全國文明單位”等稱號。高度重視大學文化建設,製定了《大學文化建設規劃》;努力營造“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氛圍;着力創造自然和人文環境相互輝映的育人環境,榮獲“全國緑化模範單位”稱號;大力弘揚“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精神,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科技文化活動。
  為主動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的需要,肩負起西部大開發和工業強省對學校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歷史使命,學校堅持教育創新,不斷強化辦學特色,按照“特色、氛圍、機製、創新”和“科學、規範、節約、和諧”的方針,科學部署“十一五”事業發展規劃,提出了圍繞一條主綫(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依靠兩個保證(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實施三大工程(人才工程、質量工程、溫馨工程)、抓好四項重點(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大學文化建設)的“十一五”工作思路,明確了經過“十一五”的努力,力爭將學校建設成為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網球場中期奮鬥目標。確定了實施“三步走”戰略,到2019年建校100周年之際,把學校建設成為具有“一流的工科、堅實的理科、特色的文科”,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國內高水平大學的遠期奮鬥目標。
科技産業
  甘肅工大舞臺技術工程有限公司(舞臺機械設備的開發、研製、設計、製造、安裝、調試)
  蘭州理工大學合金材料總廠(鐵、鎳、鈷基係列合金粉末、焊接係列特種材料)
  甘肅工大數控技術開發中心(機床、工程機械、工業過程計算機數字控製係統、數字顯示係統及配套器件、機電産品等)
  甘肅工業大學建築勘察設計院(勘察、設計、兼營建築材料、裝飾)
  甘肅工大弘文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賓館服務、餐飲住宿、信息咨詢)
  甘肅工大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安全技術防範設計、計算機網絡、控製工程:計算機軟件、電子産品的開發、生産)
  甘肅工大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數控機床、計算機網絡、控製工程、電子産品開發研製)
  蘭州華隴理工科技有限公司(電子産品的開發、生産;計算機網絡設備、係統集成工程;電力係統自動化等)
  甘肅工大機電設備製造有限公司(工業自動化控製、五金交電、金屬材料、通用機械、機電設備的設計、製造安裝、調試)
  焦作市森格高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開發、研製高新技術産品(如單晶銅綫材、新型復合材料)以及深加工技術)
  蘭州華世泵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係列徑嚮柱塞泵的生産、技術開發、新材料的研製開發、液壓係統設備的維修改造、機電産品及計算機控製係統等的研製開發)
  蘭州西脈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形狀記憶合金等高新材料的研製與開發)
  甘肅工大石化裝備工程有限公司(石油化工設備的製造、設計;環保工程設備的製造開發;計算機圖紙文檔管理軟件、城市建設信息管理軟件開發;企業工程圖紙CAD數據化專業輸入;圖文數據處理及管理服務)
  甘肅科技風險投資有限公司(科技投資、咨詢服務等)
  甘肅工大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科技投資、咨詢服務、農林種植、電器機械及器材的生産、批發零售等)
  蘭州三磊電子公司(工業無損檢測高新技術和設備、産品、醫療設備、計算機測量、控製技術和設備、圖象處理應用係統)
  華育昌國際教科開發有限公司(科工貿一體高科技開發)
  華博機械教育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高新技術産品的研製及開發)
歷史沿革
  一、1919年5月,甘肅省署創辦甘肅省立工藝學校,委任牛載坤為第一任校長。
  二、1921年,為甘肅省立甲種工業學校,具有實業救國思想的水枏繼任校長。
  三、1924年,為甘肅省立工業學校
  四、1927年,為甘肅省立工科職業學校;
  五、1929年,為甘肅省立第一工業學校
  六、1936年,為甘肅省立蘭州工業職業學校;
  七、1944年,改為甘肅省立蘭州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943年8月~1945年7月由崔雨田任校長
  ●1945年7月~1946年3月由蒲敏政任校長
  ●1946年4月~1946年7月由鬍嘉善代理校長
  ●1946年8月由王紹文任校長
  □學校從創建起,校址即采取藉用和租賃房屋的方式。
  □1919年藉甘肅教育會會址辦了第一個班編毛科
  □1927年租興文社房屋一院。
  □1936年,屬於學校自己的校捨在萃英門舉院(又稱貢院,地處西關什字附近)終於落成,從此,結束了以藉租房屋辦學的窘況。 專業設置,基本上是“通纔教育”,按照定例,以“科”為單位劃分學業門類,安排教學。同時,也跟着産業的需求和國內形勢的變化而年年有所增加和減少。
  八、1949年8月26日,蘭州宣告解放,甘肅省立蘭州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949年8月由原校長王紹文為代理校長,又派王佑民擔任副校長,吳濂為代教務主任。
  ●1950年12月,甘肅省委任命周篤彥為第一副校長,1956年1月,改任校長。
  九、1952年11月26日,經西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批準,學校改名為甘肅省蘭州工業學校(簡稱蘭州工校),歸屬甘肅省工業廳領導。
  □1954年,電機製造工業部領導學校,關係由地方轉移到中央。
  □1956年,城市建設部和電機製造工業部協商决定,把土木科從蘭州工校分離出來,另建立由城市建設工業部領導的、城市建設總局代管的蘭州城市建設工程學校,並投入基本建設資金,平整校址場地,修建了第一幢教學樓(即今7號樓),籌建工作開始。
  □1952年,報經甘肅省工業廳同意,蘭州市政府批準,在蘭州市七裏河區蘭工坪劃撥土地420畝,建設永久性新校捨。在選擇校址時,學校曾勘察過三處地方,但上級領導難捨原甘肅工業專科學校(簡稱工專,現在是學校的後傢屬院)撤銷後的舊址,最終决定蘭州工業學校仍在蘭工坪建設。
  □1952年,建校初期,學校組織教師2人,留校畢業生4人組成一個小組赴蘭工坪,開始建校的起步工作。他們不分晝夜,自己動手測繪地形,草擬規劃;雇馬車拉水,請民工夯築圍墻;平場地,遷墳墓;驗收沙石磚瓦建材,看一塊塊磚的四角是否完整,聽一片片瓦的聲音是否響亮。後來請建築公司動工,這個組的工作重點又轉嚮監工和驗收隱蔽工程。這樣,現2號樓及兩幢食堂(原址距2號樓後30米左右,現已撤除)建築如期完成,小組成員的吃苦和敬業精神可圈可點。
  □1954年下半年,經過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學校由萃英門舊址遷入蘭工坪新址。貫徹政務院1952年3月《關於整頓和發展中等技術教育的指示》精神,進行了專業調整合併工作。
  □在1950年,電訊科已停辦。
  □1953年10月,將紡織科三年級學生24名和教職員工8人,合併於陝西鹹陽紡織工業學校。同年9月,秦安、臨洮兩縣工業學校的化工科並入學校。
  □1954年9月,寧夏工業學校機電科35名學生,也並入學校。至此,調整合併工作告一階段。招生工作。新中國成立前,學生來源經由兩種渠道,一是學校面嚮社會公開招收;二是保送入校。
  □1951年開始,實行統一招考制度。
  □1953年,為保證生源,甘肅省教育部門規定,按指定地區進行,並參加普通高中的統一招生。
  □1955年,省內招收初中畢業生發生睏難,學校在河南等省招收了一部分學生。
  十、1958年4月,中共甘肅省委决定將學校改建為蘭州工學院
  十一、1958年9月,中共甘肅省委、省人民委員會决定將甘肅交通大學並入蘭州工學院,組建甘肅工業大學,10月正式命名。
  □1956年,初中畢業生生源仍呈現出不足,後經中央教育部、高教部批準,將甘肅省內招生任務調配到外省,於是在遼寧、吉林等地招收了一批新生。
  □1957年,甘肅省初中畢業生來源漸多,省上决定改變招生方式,不再采取統一招生,而實行同一地區的學校聯合招生或單獨招生的模式。
  □1965年3月,學校劃歸國傢第一機械工業部,同時將哈爾濱工業大學富拉爾基分校(原東北重型機械學院)的水力機械、化工機械、石油礦場機械和北京機械學院(現西安理工大學)的焊接工藝及設備等專業整建製遷入,並從湖南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重點高校抽調一批優秀基礎課教師充實到學校師資隊伍。
  □1971年,學校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在機械製造、鑄造、焊接、水力機械、液壓傳動、化工機械、工業與民用建築等7個專業共招收學生382名,學製為3年。到1976年,學校共招收了7屆學員,計2020名(含工人試點班。)
  □198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我校為國內首批碩士學位和學士學位授予單位,流體機械及流體動力加工學科為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機製、鑄造、焊接、熱處理、水機、液壓、礦機、化機、工企、工民建等10個專業均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
  □1998年8月,學校由機械工業部領導轉製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院校。
  ●1972年12月,馬繼孔任黨委書記兼革委會主任
  ●1978年9月,由李之欽擔任黨委書記兼校長
  ●1982年9月~1983年6月,由李頻如擔任黨委書記
  ●1983年6月,由張德鄰擔任黨委書記兼校長
  ●1985年10月,陳劍虹為校長,唐國選為黨委副書記
  ●1992年6月,張弼任黨委書記,陳劍虹連任校長
  ●1996年3月,劉秀芝任黨委書記,洪毅任校長
  ●1999年5月,由王智平任校長
  ●2002年9月,王智平任黨委書記,袁占亭任校長
  ●2003年9月,王智平任黨委書記,李慧任校長
  ●2008年3月,王智平任黨委書記,代校長
  ●2009年5月,王曉明任黨委副書記,校長
  十二、2003年4月,經教育部、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學校更名為蘭州理工大學
  2000年,學校開始籌建西校區,2005年8月一期工程完工,現有16000名本科學生在西校區學習、生活。
教學科研
  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發展,學校已成為一所以工學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理工科大學。目前,學校共設有17個二級學院(研究生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電氣工程與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石油化工學院、土木工程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國際經濟管理學院、理學院、人文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現代網絡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技術工程學院),1個教學部(體育教學研究部)。
  夜色理工 學校學科門類比較齊全。研究生、本科教育涵蓋了工學、理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教育學、醫學等8個學科門類。各類在校學生3.6萬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近3250人,本科生2.1萬餘人。另有在校繼續教育學生3000餘人。
  學校具有較高的學科層次。學校是我國首批具有學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之一,也是甘肅第一個具有工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現有省級重點學科12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控製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機械工程、土木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有色金屬冶金與新材料、製造業信息化係統、液壓傳動與控製、企業管理);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材料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博士點9個: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材料科學與工程),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控製理論與控製工程、結構工程等);碩士點73個:9個一級學科碩士點,6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學科9個;具有MBA授權點,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權學科64個;本科專業52個,國傢特色專業5個。
  優勢專業:A等(12個):工商管理、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製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熱能與動力工程、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
相關詞
天文學家個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人物企業傢教授相聲演員烈士
藝術傢學者名人作傢文學家文學人物簡介教育
高校學校中學工大附中更多結果...
包含詞
蘭州理工大學學報蘭州理工大學檔案館
蘭州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蘭州理工大學材料學院
蘭州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蘭州理工大學西校區
蘭州理工大學技術工程學院蘭州理工大學附屬中學
蘭州理工大學臨夏分校蘭州理工大學合金材料總廠
蘭州理工大學合金粉末廠蘭州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實踐教學中心
蘭州理工大學材料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蘭州理工大學軟件職業技術學院
蘭州理工大學國傢大學科技園蘭州理工大學3J科技創新協會
蘭州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實驗教學中心蘭州理工大學電子電氣實驗教學中心
蘭州理工大學國際經濟管理學院蘭州理工大學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蘭州理工大學大學生創業中心蘭州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蘭州理工大學合金材料總廠印刷廠蘭州理工大學合金材料總廠水輪機噴焊廠
蘭州理工大學數控技術開發中心蘭州理工大學老年科技綜合服務部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甘肅有限公司蘭州分公司蘭州理工大學營業廳蘭州理工大學高新技術成果推廣轉化中心
蘭州理工大學建築勘察設計院蘭州理工大學科技園有限公司
蘭州理工大學資産經營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