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蘭州刻葫蘆,起源於魏晉。考古資料已充分證明,自魏晉起,生産技術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那時中國絲綢經西北各民族之手少量地輾轉販運到中亞、印度。商人便接踵西行。至此絲綢之路益加暢通,大量絲帛錦綉通過蘭州不斷西運,同時西域各國的珍奇異物也輸入中國。魏晉時,東西商業往來不斷,位於絲路咽喉重地的蘭州和敦煌,就是鬍商的聚集地之一。5~6世紀時,南北朝分立,但沿絲路的東西交往卻進一步繁榮 。北魏建國後不久就派使者前往西域,以後中亞各國的貢使、商人常集於金城蘭州,金城蘭州更成為各國商人薈萃之地,金城中也聚集着不少鬍商。因此金城蘭州也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補給地之一。當時鬍商從和田帶過來的巨型葫蘆(盛水用的),經蘭州工匠刻上圖案畫面和文字出售,這便是最早的蘭州刻葫蘆。隋初改置蘭州總管府,始稱蘭州。自漢至唐、宋時期,隨着絲綢之路的開通,出現了絲綢西去、天馬東來的盛況,蘭州逐漸成為絲綢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鎮,聯繫西域少數民族的重要都會和紐帶,在溝通和促進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時候蘭州刻葫蘆除了盛水用的以外,工匠們開始刻“藥葫蘆”。古絲綢之路也在這裏留下了衆多名勝古跡和燦爛文化,隋煬帝曾派黃門侍郎裴矩到張掖招徠西域商人,把大量的西域葫蘆運到蘭州,說明當時絲路的興旺。
到了唐貞觀年間稱葫蘆為匏器和瓠,當時蘭州刻葫蘆雕刻技藝已很精巧。據《隋蔭刻緝 》記載,隋末蘭州周圍已大量種植葫蘆,把葫蘆的外皮颳去後磨光,在葫蘆上雕刻書法碑貼或花紋圖畫 。蘭州葫蘆雕刻的發展與雞蛋葫蘆的發現、應用有極其重要的關係。隋唐宋元時期,葫蘆上雕刻書法碑貼之所以文字簡短,可能所用質地堅硬的匏器和瓠有關,與當時葫蘆仍以形狀有關。隋唐時期蘭州丫腰葫蘆做為“藥葫蘆”中藥鋪前都挂着一個藥葫蘆,葫蘆上刻有“藥”字,但這藥葫蘆內通常是空的。中藥鋪裏擺的一部分大藥葫蘆和瓷罐內分別放有炮製好的中藥,有淮山、白术、茯苓、蟲草、人參、靈芝、鹿茸片、肉桂、蠶蛹、淫羊藿、補骨脂、益智仁、杜仲、吐絲子、枸杞、何首烏、熟地黃、山萸肉、當歸、川芎、白芍、酸棗仁、麥門鼕、五味子、朱砂、三七、竜骨、炙甘草、蛤蚧、河車、黃芪等,藥葫蘆上刻有藥名和藥性賦或湯頭歌。
李繼遷,銀州(今陝西省榆林縣南)人。祖先為拓跋氏,唐朝時因參預鎮壓黃巢起義,被賜姓為李。党項族,北宋時任節度使,西夏國奠基者。在位14年,被箭射傷,創傷惡化死去,終年42歲,葬於裕陵(今寧夏賀蘭山平羌堡西北五裏處)。公元1003年,李繼遷對宋作戰勝利後,又轉而西攻回鶻和吐蕃諸部。先攻陷金城蘭州,11月攻陷西涼府(今甘肅省武威縣)。繳獲了金城守城軍隊大量刻有姓名和番號的用於盛水的葫蘆,可見當時蘭州刻葫蘆已經很盛行了。而隨着蘭州刻葫蘆至明清時已發展成了一種藝術品,它的藝術性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明崇禎十六年囊雲大師(一六四三),進士,字唯一(一六o三至一六七一)。鄞(今浙江寧波)人。曾在金城葫蘆萬處學藝,清順治三年(一六四六)後為僧,人稱囊雲大師。刻葫蘆畫山水,超脫畦徑,槎桿突兀,孤峭絶人。傢居時,每以匠者入門即審視其法,自仿造,所用器輒能善其事。及於盤𠔌構山房,束竹覆茅,盡出己手。得懸壓一奇木,製為養和(唐書李泌傳:“泌嘗采鬆穋枝以為隱背名曰養和。”)日臥坐其間。拾燒餘以為爐,狀絶古。卒年六十九。《杲堂集、明畫錄》作品有傳世孤品-葫蘆雕刻嬰戲圖。到康熙年間發展為以瑪瑙製的刀具刻出凸起的陽文,有的為兒童鬥蟋蟀等圖畫,兒童面目各異,而且不留刀痕。道光年宮中有太監梁九公,人稱梁葫蘆,精於刻葫蘆 ,其手藝是受金城鬍鼎和傳藝,葫蘆大者如鬥,在葫蘆上刻鏤山水花鳥之狀,細入毫發,有的鑲嵌象牙、紫檀為蓋,空隙處刻有“梁九公製”小方印,為京師所貴重。
光緒年間,刻葫蘆逐漸以甘肅蘭州為著名。據《臯蘭縣志》記載,光緒十八年,王姓藝人鴻平等已在葫蘆外皮上刻畫戲劇臉譜,最初為民間玩物,到20世紀初被上層社會作為禮品。當時,書畫傢李文齋也從事刻葫蘆,在技藝上加以改進。以細針代筆,刻畫人物、詩詞等。他能在直徑5-6釐米的小葫蘆上 ,一面刻蘇東坡前《赤壁賦》全文 ,一面刻後《赤壁賦》,並鎸刻山水,字跡清晰流利。刻葫蘆的方法主要有:陽雕、陰雕、透雕、陽雕平地、陽雕沙地、陰刻陽雕、雙勾勒等等。主要刀法有:直刀、平推刀、外側刀、內側刀、順行刀、逆行刀、挑刀、剁刀、切刀等。這些雕法和刻法基本上是從竹雕、木刻等工藝中,藉鑒而來的,但最重要的是:施刀要做到(心靜氣和)準。,在用刀上有單刀、單針、針刀兼用之別,在書體上融真草隸篆行為一體,在風格上雄強與婉約並存,在內容上則由作者單刻的唐白居易、陳子昂、杜甫、杜牧、韓愈、李白、李商隱、李煜、劉禹錫、柳宗元、王昌齡、王維。宋代范仲淹、李清照、陸遊、歐陽修、蘇軾、王安石、文天祥、辛棄疾、晏幾道、周邦彥、賀鑄、張元幹。元代關漢卿、王實甫,明代劉基、湯顯祖。清代龔自珍、納蘭性德 、陳維崧、錢謙益的詩詞、歌、賦和山水為主再刻上年月和署名,進而發展為或有感而發,或敘事抒情,考辨,涉及面極其廣泛。這樣,蘭州刻葫蘆就成了一門集書法、繪畫及文學、史學於一體的綜合藝術。
到上世紀40年代,蘭州刻葫蘆的質量進一步提高,其中以阮光宇、王德山、王云山、陳唯一的作品最為出名。阮光宇原本是河北省的一個民間畫傢,1938年移居蘭州後,開始研究刻葫蘆的技藝,並將他在詩書畫印等方面的修養引入了這一民間藝術。因而他的刻葫蘆,題材廣泛,刻功精細,凡詩詞書法,南北派山水,以及西廂、紅樓、聊齋人物,應有盡有,技法也日臻完美。及至50年代,蘭州刻葫蘆空前繁榮,並在政府的支持下,於1954年成立了蘭州市特種工藝美術社,專門從事刻葫蘆的製作。1959年首次出口海外,行銷於英國、德國、匈牙利和蘇聯等國,年出口量達1100多件。
70年代刻葫蘆所用的葫蘆經過改良、培植的獨特品種,如雞蛋,小者如算盤珠,皮質細膩而光滑,略呈淺黃色。每到成熟采摘後,經過颳去外皮、曬幹、磨光,尤見光亮。然後,藝人們在葫蘆上設計、刻畫各種人物、雲山煙雨、花卉、詩文書法等。風格古樸典雅。傳統以針淺刻,技法以工筆畫為主。80年代以後,蘭州葫蘆藝術大傢阮文輝以刀代針,並且創作出鏤空刻葫蘆、仿水墨畫刻葫蘆、彩畫刻葫蘆等。有的刻葫蘆上端開口,配以蓋,下端配以底座,有的可以懸空吊挂。80年代末陳氏刻葫蘆其創始人陳唯一大師發明的三角刀刻,獨闢蹊徑,推陳出新,開創了陳氏刻葫蘆之先河。陳氏刻葫蘆後繼有人他們打破以往刻葫蘆衹有單色的古老模式,大膽創出多彩葫蘆,使用多種色彩使畫面更加豐富。
進入90年代以後,蘭州葫蘆藝術界更是人才濟濟,高手如林。他們的刻葫蘆,構圖新穎,綫條流暢,雕刻考究,技藝精湛,題材除中國古典詩詞、歌、賦和山水、花草、動物外;還有創作的西方圖案、雕刻歐美文化和人物,如耶穌降生 、天使報佳音、 牧羊人見聖嬰、 東方博士朝拜耶穌 、耶穌接受洗禮 、耶穌的使命 、招收門徒 、癱子行走、 耶穌論福氣 、五餅二魚 、誰是好鄰捨 、浪子回頭等等和用英文刻的莎士比亞詩歌、用阿拉伯文刻的《古蘭經》等。因而,他們的作品不但行銷國內許多地方,有些作品還漂洋過海,被美國、英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菲律賓、馬來西亞、哈薩剋斯坦、俄羅斯、愛沙尼亞、芬蘭、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韓國、日本、加拿大、丹麥、法國、土耳其、埃及、瑞士、德國、格魯吉亞、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匈牙利、希臘、瑞典、葡萄牙、西班牙、奧地利、保加利亞、挪威、波蘭、羅馬尼亞、沙特、伊朗等幾十個國傢的收藏傢或博物館所收藏,為蘭州刻葫蘆更多地走嚮世界,開創了新的局面。 |
|
刻葫蘆乃是葫蘆藝術品中的一種,而蘭州刻葫蘆更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民間技藝,屬微雕藝術一門。蘭州刻葫蘆,主要用特製鋼針在葫蘆表面以極細的綫條刻出山水、花鳥、人物和文字,然後塗上鬆墨,令其綫條明晰生動。隨着技藝高超的歷代民間藝術傢的不斷發展創新,蘭州刻葫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成為人們相互饋贈、欣賞收藏的藝術品。
蘭州刻葫蘆,融詩書畫於一體,是中國工藝美術園中的一枝奇葩。其刻工精細,圖案豐富,有的藝術傢甚至能在極小的葫蘆上刻出《唐詩三百首》和《金剛經》等,許多好的作品要在國傢級博物館才能見到。蘭州刻葫蘆,凝集了歷代蘭州葫蘆藝人的文化修養、藝術遐想、精湛技藝和高潔的情懷,是中國民間工藝中的珍品。 |
|
蘭州刻葫蘆的原材料多來源於傢種葫蘆,講究大小均勻,經過曬泡、上光等特殊工藝,再用一粗一細兩根鋼針,大針勾勒,小針刻畫,一幅幅巧奪天工的畫面便躍然“葫蘆”上了。蘭州刻葫蘆之所以有名,與一批技藝精湛的藝人們創出的不同風格大有關係。李文齋的葫蘆作品,人物寥寥數筆,神形兼備;文字細若蚊足,瀟灑自如;山水花卉點綴其間,疏淡相宜。20世紀40年代初,雕刻藝人阮光宇,將《西廂記》、《紅樓夢》、《聊齋志異》等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巧妙地安排在葫蘆畫面上,並配以詩詞文字,風景山水,雕技工藝更臻完善。之後,阮文輝子承父業,博採衆長又有創新,使雕刻葫蘆工藝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針、刀並用,以刻、鏟、颳、磨來表現中國畫的勾勒、點垛、皴擦,仿刻出國畫傢的潑墨、寫意山水。其代表作“兒童遊戲圖”,是在直徑僅約4.3釐米的葫蘆上,刻有150個玩童,神情姿態各不相同。另有一枚直徑不足一釐米的雞蛋葫蘆上,他以雋秀的書法,刻出了前赤壁賦原文和一幅有着濃郁國畫特色的“赤壁夜遊圖”,令人嘆為觀止。
最初,許多人從事刻葫蘆衹是一種業餘愛好,後來開始將作品送給親朋好友,再後來刻葫蘆擺上了街頭,進入了市場。今天,在蘭州,刻葫蘆藝人多在城隍廟設攤雕刻。小小的刻葫蘆,作為集蘭州傳統文化、民間工藝和地域特色於一身的工藝品,漸漸走出了蘭州、走出了甘肅。隨着小葫蘆的聲名遠播,如今,刻葫蘆不再衹是人們把玩、收藏的物件,小葫蘆藴含的大文化,已展示出新風景,開創出一片大市場。 |
|
隨着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迅速提高,多種多樣的刻葫蘆工藝製品越來越受到國內外人士的青睞。民間工藝刻葫蘆在甘肅省許多地區甚至外省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出現於清末光緒年間的蘭州刻葫蘆,在百餘年的發展中不斷壯大,蘭州目前刻葫蘆名傢中,老一輩的有阮文輝、陳唯一(已去世)、李文齋(已去世)。其中阮文輝是國傢一級工藝美術大師,去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亞太地區大師”稱號。中青年一代的有阮琳、陳紅、邱臨俊、唐占鴻、王小弟、張作良。他們作品各自獨具風格,是當前蘭州葫蘆藝術界中的精英。
現在,儘管在山西地區、河北地區、河南地區也出現了刻花葫蘆工藝品,但蘭州刻葫蘆由於刻工精細絶妙,註重傳神寫意,藝術感染力強,具有濃郁的民族地方特色,仍然是饋贈親友、工藝收藏之首選,深受國內外鑒賞者所喜愛。如今,刻葫蘆名傢輩出、高手如林,雕刻技藝和工藝水平達到了更新更高的境界,不少精絶奇妙的驚世之作被國傢乃至海外有關部門收藏。五光十色、技藝精美的刻葫蘆,遠銷英、德、日、美等國,成為蘭州市出口的傳統工藝品之一,每年出口量在萬枚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