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六榕寺投訴電話廣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20-86666666
廣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20-866811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六榕寺門票價格門票:5元,六榕塔門票10元。六榕寺開放時間開放時間:8:00-17:00六榕寺交通交通:乘地鐵一號綫在公園前站下,或乘56、58路公共汽車在六榕寺站下,乘5、7、29、85、86、88、102、104、107、124、180、203、217、243、244、253、273、519、552路公共汽車中山六路站下,都可以到達。
六榕寺位於廣州市的六榕路,該寺離光孝寺不遠,是廣州市一座歷史悠久、海內外聞名的古剎。寺中寶塔巍峨,樹木蔥茂,文物薈萃,歷史上留下不少名人的足跡。
六榕寺因蘇東坡當年為寺廟題字而得名。它與光孝、華林、海幢寺並稱廣州佛教四大叢林。同時,六榕寺和寺中的花塔一樣,歷來為人們所稱頌,加之歷史地位與光孝寺齊名,素有“光孝以樹傳,淨慧以塔顯”之稱。淨慧是六榕寺的別稱。
六榕寺始建於南朝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初名寶莊嚴寺。大傢知道,魏晉南北朝是中國佛教興盛的時期,當時還出現了一個歷史上最狂熱推崇佛教的皇帝,他就是南朝的梁武帝蕭衍。在他的影響下,全國各地都建了大量的寺廟,後來唐代詩人杜牧寫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指的是這一歷史事實。六榕寺就是在這種氣氛中興建的。原因是梁武帝的母舅曇裕法師,當年從南京攜帶來自柬埔寨的佛捨利到廣州。當時廣州刺史蕭裕為了迎接這一佛寶,特意修建了這個寺院——寶莊嚴寺,還修建了一座塔來供奉佛捨利。
南漢時寶莊嚴寺改名為長壽寺、宋初寺。塔均毀於火,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重修寺院,更名淨慧寺。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重修寶塔,下瘞佛牙捨利,龕藏賢劫千佛像,故更名為千佛塔。北來元符三年(1100年),大文學家蘇東坡由海南貶所北歸,路經廣州到該寺遊玩時,應寺中僧人道琮之請為寺題字,他見寺內六株榕樹緑蔭如蓋,盤根錯節,氣勢不凡,即欣然書下“六榕”二字,後人敬重蘇東坡遺墨,將“六榕”刻字造一木匾懸挂於寺門之上,又於永樂九年(1411年)將淨慧寺改稱六榕寺,捨利塔稱六榕塔,又名花塔。
六榕寺山門前門楣上懸挂的“六榕”二字牌匾,是蘇東坡所書。門兩邊的楹聯是“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無樹記東坡”,是民國初年順德文人岑學侶撰寫的。這裏有一段典故:公元675年的12月,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剛剛在南昌滕王閣寫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臉炙人口的千古絶句之後,南下省親來到廣州,受寺內和尚邀請,參觀並寫下了《寶莊嚴寺捨利塔碑》。這篇碑文當然是寫得十分好的。因而:“一塔有碑留博士”中的“博士”是指王勃,紀念他為捨利塔撰寫的碑文;而“六榕無樹記東坡”指的又是什麽意思呢?岑學侶來的時候,六株榕樹已經沒有,衹有蘇東坡當年題寫的匾額依然風采猶存。
進入山門,笑迎我們的當然是彌勒佛了,他又被稱為未來世佛。按佛教的教義,萬物都有一個産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有生必有死,佛也不例外。作為現在世佛的釋迦牟尼佛,他的教法也會滅盡。再經過很久遠的年代,會由彌勒菩薩下降人間成佛教化人類,因而叫做未來世佛。彌勒佛兩邊的一副對聯含義深刻,它告訴人們時時處處要做到:“大腹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張口而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彌勒佛兩旁是佛教中的護法神將四大天王,它們手執的四大兵器分別寓意“風調雨順”。穿過天王殿,後面便是韋馱殿了。韋馱原是南方增長天王手下的一名將軍,素以英勇、疾走如飛著稱。相傳釋迦牟尼被火化後,有個“捷疾鬼”趁人不備突然偷走了佛的兩顆牙齒,被韋馱緊追,牙齒捨利最後被奪回來了。韋馱立功之後,就專門擔當起守護佛祖靈塔和大雄寶殿的重任。
在此,有的人會問,所有佛寺中,進門見彌勒佛,進去見韋馱將軍,他倆一個笑容可掬一個威風凜凜,一個對外一個對內,形成鮮明的對照,為什麽?原來,彌勒和韋馱都是各自管理一座寺廟的,彌勒長得好看,見人就笑,熱情好客,很受香客歡迎;而韋馱整日板着臉,過於嚴肅,往往嚇跑香客,因而放在進門處不合適,倒是放在大雄寶殿的對面,香客們出門之口,監視離寺的人是否拿走寺內財物,是非常合適的。這樣安置之後,從此,來寺的香客再多再雜,也不再有物品丟失,可見這一安排,獨具匠心。
原來的淨慧寺規模相當宏大,占地甚廣,山門朝南。到了明洪武六年(1373年),寺院一半面積闢為永豐倉,自此之後山門便改為現在的嚮東,而專院面積日漸縮小。現在的六榕寺占地7000多平方米。山門內嚮西依次為天王殿、花塔、大雄寶殿,北有解行精捨,南有碑廊、觀音殿、六祖堂、補榕亭等。殿堂房捨大部分是清代以後重建或者新建,衹有剛纔看到的天王殿仍保留着明代的建築風格。
六榕花塔
過了天王殿,便是一個庭園。庭園正中,是一個色彩豔麗、蔚為壯觀的花塔。花塔是六榕寺院中的捨利塔,是寺中最令人矚目的建築。因此塔一層層的塔角飛檐,宛如吐苞嚮天開放的棗紅色花瓣,塔剎又酷似花蕊,整座寶塔猶如一支直插藍天的巨大花柱;再加上塔身紅白相間,色彩斑斕,所以人們又習慣地稱其為花塔。
花塔的平面呈八角形,外觀9層,內設暗層8層,共17層。它是一座仿樓閣式的穿壁繞平座結構的磚木塔,塔高57.6米,是嶺南地區現存最高的宋代古塔。塔剎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鑄。銅質剎柱身上有1023尊浮雕小佛,還有彩雲繚繞的天宮寶塔圖。千佛銅鑄連同頂上的火焰寶珠、雙竜寶珠、九霄盤、覆盤以及八根鐵鏈等各種構件,重是超過5噸。
值得一提的是,花塔的根基很有特色。由於古時花塔瀕臨珠江(舊時珠江寬達2公裏),地下水位較高,為了保護塔基,花塔的建造者們先沿着塔基,像打井一樣用堅固的花崗岩石砌築9個水井並相互連環依托,形成一個九井環基,然後在上面建造高塔。北宋和解放後重修時都發現了這個九井環基。經科學測量,現在的花塔塔身雖然傾斜了1.7米,塔基仍然比較穩固。
花塔外觀十分漂亮,登上塔頂可以飽覽羊城的秀麗風光。傳說在南漢時期,皇帝劉()的寵妃素馨在六榕寺內削發為尼,中秋節之夜宮女們在塔上懸挂璀璨的花燈,方圓十裏都能看到。可以想像,是何等的壯觀!
大雄寶殿
六榕寺的建築佈局比較特別,花塔位於庭園中央,且在大雄寶殿的正前方。這保留了古印度早期佛寺以塔為中心的建築風格,在中國大多寺廟中較為少見。因為,自佛教傳入中國後,寺廟建造有了變化,多數以大雄寶殿為中心,佛塔則建在中軸綫的旁邊了。
參觀完佛塔,再到大雄寶殿參觀。寶殿是佛寺的正殿,殿內供奉着三尊佛像,每尊高6米、重10噸,是省內最大的古代銅佛像。到此參觀的遊客可能會問;為什麽這規模不很大的寶殿會安裝如此巨大的佛像呢?原來這三尊佛像是在清康熙二年(1663年)由平南王尚可喜在建廣州大佛寺時鑄造的。大佛寺位於惠福東路的竜藏街,廣州人俗稱“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這回文中提到的“佛大過人”(比人還大),就是形容這三尊佛像。“文化大革命”時紅衛兵破“四舊”,三尊大銅佛被“清出”大佛寺,運到南岸廢品倉庫,幸而未來得及敲碎拋人熔爐中。粉碎“四人幫”後撥亂反正,落實政策時,六榕寺最早歸還寺僧管理。在1983年修建大雄寶殿時市文管部門把三尊大佛從廢品堆裏搶救出采,供奉在殿內。
這三尊大佛為三世佛。中間的是釋迦牟尼佛,左邊是阿彌陀佛,右邊是藥師佛,他們分別代表現在世佛、過去世佛和未來世佛。同時,這三尊大佛各以不同的“手印”代表現在、過去和未來三世的。
中間,釋迦牟尼佛左手掌心嚮上平放在盤膝中間,而右手掌嚮下垂放在右腳膝蓋上,這是代表現在世“說法”的手印。
左邊,阿彌陀佛左手掌心嚮上平放在盤膝中間,右手掌心嚮上擺放在右腳膝蓋上作“接引”印,即歡迎在他面前禱告的人去西方極樂世界享受清福,這是代表過去世“說法”的手印。
右邊,藥師佛左右兩手掌心重疊平放在盤膝中間,為“禪定”印,即靜坐凝心專註觀望未來,這是代表未來世“說法”的手印。
友誼佛堂
大雄寶殿的左側是友誼佛堂,這裏供奉着1985年由泰國教育部贈送的釋迦牟尼銅像一尊,該佛像高2.6米,重1噸。
觀音堂
大雄寶殿的右前側是觀音堂。觀音堂供奉的觀音銅像高3米,重達5噸。這尊觀音銅像與大雄寶殿的三尊大佛像都鑄於清康熙二年(1663年)。六榕寺花塔塔基是用花崗岩石砌築的九井環基,比較穩固。然而,花塔畢竟經歷了近千年的風雨洗禮,雖經多次維修,但塔身仍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裂縫,並傾斜1.7米而成了一座斜塔。為此,廣州市政府有關部門撥款400多萬元,采用了“中華791化學漿”、碳素纖維布等材料,從2001年2月開始對花塔進行了加“箍”加固維修,並於同年8月底通過驗收。現在修葺一新的花塔以全新的姿態迎接中外遊客和善男信女到此參觀和朝拜。
六榕寺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六榕寺以“六榕花塔”為特色入選廣州市十大旅遊景點。 |
|
六榕寺是廣州市一座歷史悠久、舉世聞名的名勝古剎。寺中寶塔巍峨,樹木蔥蘢,文物薈萃。六榕寺以"六榕花塔"為特色標志,1997年被評為廣州市十大旅遊景點。
早在南朝宋代(420一479年),六榕寺原址已建有佛殿,名為廣州寶莊嚴寺。梁大同三年(537年),內道場沙門曇裕法師奉命出使,求得捨利返至廣州,因病淹留寶莊嚴寺,修書表示“願居此剎”,得到詔許並築捨利塔,塔下珍藏自海外求得佛捨利。唐永徽元年(650年),捨利塔示現瑞象。寶莊嚴寺上座寶輪和尚藉助各級地方官之力重修寺塔。上元二年(675年)十一月,著名詩人王勃途經廣州,此時寶莊嚴寺捨利塔已經修葺一新,僧俗都欽仰王勃大名,對他講述本寺略史及此次修塔因緣,請他撰寫重修碑記,王勃欣然命筆,其《廣州寶莊嚴寺捨利塔碑》寫道:“夫寶莊嚴寺捨利塔者,梁大同三年內道場沙門曇裕法師所立也......仍分捨利、俾宏真福。……是歲也(650年),忽於寶塔重睹神光:玉林照灼,金山具足,倏來忽往,類奔電之捨雲;吐焰流精,若繁星之轉漢;傾都共仰、溢郭同窺......。”
公元917年,南海王劉龔稱帝,國號大越,定都廣州,次年改國號漢(史稱南漢、越漢),年號乾亨,升廣州為興王府。南漢歷代君主虔信佛教,寶莊嚴寺易名長壽寺,作為劉氏宗室女修道之所,塔仍稱捨利塔,每於上元、中秋佳節登塔燃燭懸燈(號曰“賽月燈”)以兆豐年。南漢(917-971年)滅亡時,長壽寺“寺塔均毀、勝跡蕩然”。
北宋端拱二年(989)重修後,鑄造禪宗六祖慧能(638-731年)銅像供奉,因寺僧主修淨業,遂改名為淨慧寺。
宋代文學家、書法傢蘇軾於宋元符三年(1100)路經廣州時,遊靜慧寺,覽捨利塔,僧人請他為寺廟題字,東坡看到寺院有六棵榕樹,遂揮筆寫了“六榕”二字,現在寺廟門口的“六榕”就是蘇東坡的手跡。大門對聯"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無樹記東坡",即指此事。其中的"博士"指王勃;如今六株榕樹已不存在,因為東坡而令人追憶。
宋元祐元年(1036年),德超和尚駐錫此寺,名僧道琮和尚、南海郡人前任鳳翔府寶雞縣主簿林修以及信士王衢等衆檀越,共議重建寶塔。紹聖四年(1097年)六月三日,新塔落成,塔壁佛龕供奉賢劫千佛等聖像,自此稱千佛塔。
清初,“環寺駐防”之清兵目睹千佛塔色彩斑斕,以其遠東習俗稱呼曰“花塔”,故淨慧寺亦名“花塔廟”。民國重修時,“為通俗計”,在公函、募捐告示和《碑記》中悉稱“花塔”,於是成為正式命名沿用至今。
清光緒元年(1875年),繼鹹、同年間修建殿宇之後,重修千佛塔亦告竣工,此時撰《重修六榕寺佛塔記》,淨慧寺始正式易名為六榕寺。1931年重修時在內部用鋼筋水泥加固。現塔高57米,八角九級,裏面十七層,沿梯級登至塔頂,可俯瞰全市景色。塔的外形華麗壯觀,檐角都懸挂吊鐘,整個塔好像是花朵疊成的一根花柱,塔頂好似長在最高一朵花上的花蕊心。這是“花塔”的第二重涵義。塔頂有元至正十八年(1358)鑄造的千佛大銅柱,連上面的九霄盤、寶珠及下垂的鐵練總重達5000公斤。
花塔東為山門、彌勒殿和天王殿、韋馱殿,還有蘇東坡畫像和有"六榕"的石刻等古碑10餘方。塔西為大雄寶殿,高14米,占地面積300平方米。內供奉清康熙二年(1663年)以黃銅精鑄的三尊大佛像。佛各高6米,重10噸,儀態慈祥,它是廣東省現存最大的古代銅像。大殿南側現重建了說法堂,榕蔭園內有六祖堂、觀音殿、僧捨齋堂、功德堂、藏經閣等。
南朝始創之大殿位於今倉前街以北數十米處。梁朝曇裕法師在大殿前(南)贈築捨利塔。唐初重修寶莊嚴寺捨利塔時,“光合玉廡、棟宇綿邈”。寺院規模由此可見。宋、元以至明初,淨慧寺“橫直綿亙實逾二裏”,其時寺址:東面包括廣東迎賓館之地和將軍東、將軍西、六榕路,北面擁有倉前街、稻穀倉、石馬槽,西至福泉街、福泉二巷、三巷、淨慧街,南達中山六路。明洪武六年(1373年),淨慧寺院大半改為永豐𠔌倉,洪武八年,住持僧愈堅和尚於塔東改建覺皇殿,自此,山門東嚮,一塔兩殿的基本格局維持到清初。乾隆五年(1740年),寺僧“廣購近地”、建造禪堂、齋堂、僧寮、客捨、倉廚、園圃,是謂“中興”。鴉片戰爭後,寺院東部原平南王府之部分舊址被占為英國領事館(今廣東迎賓館南)。民國十年(1921年),市政府拆城築路,在六榕寺東部先後闢建花塔街(今六榕路)和淨慧公園(今廣東迎賓館),以致山門再往後退與天王殿相連,寺院範圍再次縮小。而今占地面積不足八千平方米塔、殿、堂、樓、閣、廊、捨等建築總面積4350平方米。此外,東北距寺院三公裏處之白雲山柯子嶺,尚有一片面積為4315平方米的祖師墓塔碑,1996年闢建為墓園。
宋代廣州淨慧寺山門在今中山六路,明初割寺之半為永豐倉,山門亦在被割之列,洪武八年(1375年)在千佛東重建覺皇殿,改後山門東嚮。民國十年(1921年)起,廣州市政府拆城築路,在六榕寺東闢花塔街(今六榕路),明初所設山門又退縮與天王殿相連。花塔是一座四角形的六層木塔。
南朝始創建的大雄寶殿坐北朝南,塔在殿前。此殿保存到明初,洪武六年(1373年)割寺之半為永豐倉時被割去。洪武八年住持僧愈堅建覺皇殿(在今塔東),六榕寺即以此殿為大殿,正中門額挂着長形木刻匾“覺皇寶殿”,明清年間數次重修,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獲皇帝賞賜匾額“清修忠悃”,懸在殿梁上。
明初淨慧寺僅存千佛塔與觀音殿,昔日殿址在今之說法堂。重建的觀音殿1988年2月10日竣工,新殿坐落在六祖殿前榕蔭園之東,建築面積220平方米,高11米,以清代風格為基調,並糅合南方殿宇特色。
藏經閣在寺內解行精捨舊址東面。明代中葉淨慧寺分為八房,此處是北堂所在地。
六榕寺前任方丈雲峰,78歲,雷州人,中國佛教協會副主席,廣東省佛教協會會長,廣州市佛教協會會長,廣東省人大常委。現任監院有海,46歲,市佛協副秘書長,市人大代表。
六榕寺現任方丈法量 |
|
Liurongsi六榕寺 中國佛教古寺,禪宗道場。位於廣東廣州市區。始建於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初名寶嚴寺。五代南唐時改稱長壽寺。北宋端拱二年(989)重修後,供奉禪宗六祖惠能,改稱淨慧寺。因而成為禪宗道場。元符二年(1099)蘇東坡來寺遊覽,見寺內有古榕六株,揮筆題“六榕”兩字,寺僧將字刻於石壁之上,後人改稱六榕寺。寺原占地甚廣,明初以後,寺院漸次縮小。近年,人民政府曾撥款進行修葺。主要建築有花塔、六祖堂、觀音殿等。六祖堂內有北宋端拱年間鑄造的六祖惠能銅像。寺內還有清康熙二年(1663)鑄造的三尊大型銅佛像,每尊高6米,重10噸,觀音殿有同時鑄造的觀音像,高4米,重5噸,皆為頗具藝術價值的佛教文物。碑廊保存自宋至清的一批碑石,是研究寺塔歷史沿革的珍貴資料。 花塔與寺同建,原名捨利塔。北宋初毀於火。紹聖四年(1097)重建,改名千佛塔。高57米,八角九級,每級皆有暗層,合共九級十七層,沿梯級可達塔頂。塔內供奉佛像88尊,塔頂有元至正十八年(1358)鑄造的千佛銅柱,上面裝有九霄盤、寶珠,連同四周的鐵鏈,重約5000公斤。因以琉璃瓦蓋檐角,塔身華麗,通稱花塔。塔身原為磚木結構,1915年因地震損壞,1933年整修時內部用鋼筋水泥加固。近年又加以整修。塔仍保存宋代建築風格。(見彩圖[六榕塔(廣東廣州)]) 暢耀 |
|
【六榕寺】 中國佛教古寺,禪宗道場。位於廣東廣州市區。始建於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初名寶嚴寺。五代南唐時改稱長壽寺。北宋端拱二年(989)重修後,供奉禪宗六祖惠能,改稱淨慧寺。因而成為禪宗道場。元符二年(1099)蘇東坡來寺遊覽,見寺內有古榕六株,揮筆題“六榕”兩字,寺僧將字刻於石壁之上,後人改稱六榕寺。寺原占地甚廣,明初以後,寺院漸次縮小。近年,人民政府曾撥款進行修葺。主要建築有花塔、六祖堂、觀音殿等。六祖堂內有北宋端拱年間鑄造的六祖惠能銅像。寺內還有清康熙二年(1663)鑄造的三尊大型銅佛像,每尊高6米,重10噸,觀音殿有同時鑄造的觀音像,高4米,重5噸,皆為頗具藝術價值的佛教文物。碑廊保存自宋至清的一批碑石,是研究寺塔歷史沿革的珍貴資料。
花塔與寺同建,原名捨利塔。北宋初毀於火。紹聖四年(1097)重建,改名千佛塔。高57米,八角九級,每級皆有暗層,合共九級十七層,沿梯級可達塔頂。塔內供奉佛像88尊,塔頂有元至正十八年(1358)鑄造的千佛銅柱,上面裝有九霄盤、寶珠,連同四周的鐵鏈,重約5000公斤。因以琉璃瓦蓋檐角,塔身華麗,通稱花塔。塔身原為磚木結構,1915年因地震損壞,1933年整修時內部用鋼筋水泥加固。近年又加以整修。塔仍保存宋代建築風格。(暢耀)
(六榕塔(廣東廣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