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鳥類,椋鳥科。全身漆黑,額前羽毛聳立。雙翅有白斑,飛行時顯出八字形,故名。中國南方常見鳥類。啄食蝗蟲、金龜子等害蟲,對農業有益。能仿效其他鳥的鳴聲,經訓練能模仿人的語音。 |
|
屬於雀形目椋鳥科(Sturnidae)的一種鳥( 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全身黑色,頭部有簇羽,鳴聲婉轉,也略能學語,是中國著名籠鳥 |
|
鳥名。鸜鵒的別名。 宋 顧文薦 《負暄雜錄·物以諱易》:“ 南唐 李 主諱 煜 ,改鸜鵒為八哥。” 清 蒲鬆齡 《聊齋志異·雊鵒》:“其鄉有養八哥者,教以語言,甚狎習。” |
|
中文名:八哥
中文別名:鴝鵒、鸚鵒、寒臯、華華
拉丁文學名: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linnaeus, 1766年)
英文名:myna 或 mynah
分類: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雀形目
科:椋鳥科
屬:八哥屬
八哥為鳥綱雀形目椋鳥科八哥屬鳥類的通稱。額羽甚多,形特延長而竪立,與頭頂尖長羽毛形成巾幘;頭側或完全披羽,或局部裸出。兩性相似。共有6種,主要分佈於亞洲,中國有普通八哥等4種。普通八哥通體黑色,嘴基上羽額聳立,形成羽幘;頭頂、頰、枕和耳羽具緑色金屬光澤;上體餘部沾褐;初級飛羽基部和初級覆羽先端白色,形成大型白色翼斑;尾羽黑色,除中央尾羽外,均具白端。下體灰黑色,尾下覆羽黑而具白端。八哥是中國南方常見的鳥類。自陝西南部至長江以南各省,以及臺灣和海南省均有分佈。在村寨、田野、山林邊緣的灌叢中都有它們的蹤跡。喜群居,常數十成群棲息於大樹上。雜食性,常尾隨耕田的牛,取食翻耕出來的蚯蚓、蝗蟲、螻蛄等;也在樹上啄食榕果、烏桕子、懸鈎子等。繁殖期4~7月。每年可繁殖 2 次。在樹洞或建築物的裂縫中營巢,有時也利用喜鵲、椋鳥等的舊巢;巢淺盂狀,用稻草、樹葉、羽毛等堆成。每窩産卵4枚。卵淺藍色。八哥是籠鳥,性溫順易馴,又能模仿人言以及其他鳥類的鳴聲。 |
|
本種鳥類通體黑色,粗看起來頗似烏鴉,但與烏鴉有着顯著的區別,首先八哥體形較各類烏鴉均遠遠為小(大嘴烏鴉體長50釐米;八哥體長25釐米),其次八哥喙足均為鮮黃色。本物種在喙與頭部的交接處有着明顯的額羽,細看頭頸部的體羽,黑色中有緑色的金屬光澤閃動,初級覆羽和初級飛羽的基部均為白色,因此在飛行過程中兩翅中央有明顯的白斑,從下方仰視,兩塊白斑呈“八”字型,這也是八哥名稱的來源,兩塊白斑與黑色的體羽形成鮮明的對比也是八哥的一個重要辨識特徵;尾羽端部白色。本物種的亞成體額羽不發達,體羽顔色也不似成鳥那般黑得很成熟,略呈咖啡色。
八哥體長約25釐米。全身羽毛黑色而有光澤,嘴和腳黃色額前羽毛聳立如冠狀;兩翅有白色斑,飛行時尤為明顯,從下面看宛如“八字”,故有八哥之稱;尾羽具有白色端。 |
|
八哥原本分佈於中國南部及印度支那半島,是典型的東洋界鳥類。但非法鳥類貿易使八哥迅速擴散,現在在菲律賓及婆羅洲有引入種群,而在淮河以北的中國北方地區八哥也逐漸成為常見的留鳥。
廣泛分佈於華南和西南地區。臺灣、海南島等地。 |
|
棲居平原的村落、田園和山林邊緣,性喜結群,常立水牛背上,或集結於大樹上,或成行站在屋脊上,每至暮時常呈大群翔舞空中,噪鳴片刻後棲息。夜宿於竹林、大樹或蘆葦叢,並與其他椋鳥或烏鴉混群棲息。食性雜,往往追隨農民和耕牛後邊啄食犁翻出土面的蚯蚓、昆蟲、蠕蟲等,又喜啄食牛背上的虻、蠅和壁虱,也捕食象、蝗蟲、金龜、螻蛄等。八哥的植物性食物多數是各種植物及雜草種子,以及榕果、蔬菜莖葉。 |
|
4—7月繁殖,每年2巢,巢無定所,常在古廟和古塔墻壁的縫隙、屋檐下、樹洞內,有時就喜鵲或黑領棕鳥的舊巢加以整理,或藉用翠鳥之棄穴。巢形大而不整,略呈淺盂狀,由稻草、鬆葉、葦莖、羽毛、軟毛及其它廢屑堆積而成。産卵4-6枚,卵呈輝亮的玉藍色。 |
|
傢養八哥采用高大的八哥籠,多養雄鳥,從幼鳥開始飼養效果最佳。八哥的飼料以雞蛋大米為宜。雞蛋大米的調製方法是:將大米放入鍋內,用文火炒至黃而不焦,倒入盆中,趁熱把攪勻的生雞蛋液拌入米中,攪勻,冷卻後掰開、搓散即可。一般每公斤米加4~6枚雞蛋,並適量添加螞蟻、皮蟲、瘦肉絲、嫩青菜、香蕉等。八哥消化力強,食量較大。
八哥喜水浴,常能在水浴時鳴唱,夏季每日或隔日1次,春季和秋季適當減少次數,鼕季很少水浴。水浴時常將籠子放入盆中,盆內加清水,水深約至八哥蹠骨上關節處,水溫不能太低。
八哥産於南方,生性怕冷,故鳥籠要有籠衣,夜間要挂在室內,不能挂在有冷風的過道口,鼕天要時刻註意保暖,晴天多讓八哥曬太陽。
調教
一般從幼鳥開始調教,以剛換第1次羽後為佳。
3.1 捻舌:八哥調教前必須進行“捻舌”,“捻舌”的方法是:兩人操作,1人保定鳥體,另1人一手握住鳥頭並撐開鳥嘴,另一手食指和拇指沾些香灰,捏住鳥的舌尖來回捻動,直至舌端的硬殼脫落為止。“捻舌”動作要輕緩。“捻舌”後放回原籠,喂給軟的蒸雞蛋米(加工方法:將米淘洗、瀝幹後,每公斤加4~8枚雞蛋攪勻,旺火蒸熟,趁熱搓散、涼透即可。蒸雞蛋米易變質,每次衹能少量加工),隔2周後再用上述方法“捻舌”1次,捻下極薄而不完整的膜,再養2~3周即可教學話。
3.2 學人語:捻舌後教八哥學人語。訓練八哥學人語時,要選擇僻靜之處,早、晚空腹時進行。訓練時首先必須培養鳥與人的感情,多與鳥相處,訓練內容要從簡到繁,先教“你好”、“再見”等簡單詞語,以後再教長一點的句子。訓練時必須以食物為誘餌;訓練人員口齒要清楚,吐字要準確、連貫。八哥學人語,吐字發音不可能象人一樣清楚,故訓練時,對其吐字要求不能苛刻,一旦學會第1句,以後便容易了。若采用已會說人語的八哥帶教,效果更好。八哥學會人語後,人要經常逗其學說,鞏固成績。八哥畢竟是動物,學人語速度較慢,訓練人員要細緻、耐心,切忌粗暴,否則會前功盡弃。
3.3 放飛:八哥經過放飛訓練後,能聽從主人的口令或手勢,主人走到哪裏,它就會隨着飛到哪裏。放飛訓練第1步是訓練八哥進籠、上籠(架養時上架、下架),方法是先在籠內不放飼料,讓其饑餓,然後將飼料放在竹片上伸入籠內喂食,鳥習慣這種喂食方法後,慢慢移嚮籠門處喂食,讓鳥站在籠門處,喂食竹片從籠背後伸入,使鳥頭嚮籠內、尾朝籠外吃食,並將上述動作鞏固幾天。第2步是在關閉的房內放飛,放飛一段時間後將籠子移近鳥,再將竹片從背後伸入籠內誘食,使之跳回籠內。1~2天後就不必將籠移近鳥,以後便可飛高飛遠了。八哥放飛時間不宜太長,一般12~15分鐘,放飛時不能喂得太飽。
八哥可飼養在特製的籠子裏面,籠內設沙棍棲木一根,雛鳥每天喂豆腐也可用小米摻雞蛋加適量水調勻後蒸熟,搓成小細料喂養。夏季可用鴨蛋。每天兩次給鷯哥粉,隔天給蚱蜢、蚯蚓、瘦肉以及香蕉、青菜等。
雛鳥7天之內衹喂豆腐,8---20天內衹喂10%豆腐,其餘喂蛋小米,再喂養少量嫩青菜、小蟲子、水。21---70天內喂養5%豆腐、其餘為蛋、小米,再喂養少量嫩青菜、小蟲子、水。蛋小米由蛋黃小米3:1變為1:1,70天後蛋黃的比例進一步減少。
夏季可每天或者隔天水浴一次,籠要經常清洗,鼕天要註意防寒,多曬太陽,曬後用籠布罩好。
八哥籠有圓頂圓籠、平頂圓籠、拱頂方籠等(直徑和高均為40cm左右)。籠中置跳棍一根,食碗、水碗各一隻。籠底配置一塊盛糞板,還配置一隻夾肉用的竹板。外置一件籠衣。
購回的雛鳥待其完全能采食後,用煮熟的雞蛋、饅頭、米飯、豆腐、昆蟲、黃鱔、青蛙、牛肉或瘦豬肉飼喂。可將活的黃鱔、青蛙剁成肉泥。每次喂3—5團,至雛鳥嗉囊部充滿為止。喂完後用滴管吸水嚮其嘴內喂一點水,每隔1—2小時喂1次。絨毛雛可先安置在一隻紙盒內,中間墊些碎布,喂過後放入窩中,將窩置於暗處。絨毛雛最好一窩一起喂養,以便擠在一起取暖。
已會采食的幼雛在籠內每天加入蛋黃米與飲水,加入量不要太滿,防止雛鳥産生扒料惡癖。每天清晨將鳥籠挂到窗口與戶外,呼吸新鮮空氣1—1.5小時後,收回房內休息采食飲水。中午將鳥籠放入水盆中,水勿過深,水面約離籠底5cm處,任其水浴。籠底的盛糞板在水浴前先取下,浴後加上籠底板又挂到窗口或戶外亮籠1—1.5小時再取回房內休息。除了喂給蛋米與飲水外,幼雛還得補喂些食餌如蛋黃、瘦肉、昆蟲等。切勿斷食、斷水。鼕季寒冷提鳥外出時,要罩上籠衣。
八哥鳥飼料的配方
有種雛雞開食精[按說明看其實就是小雞一日齡專用飼料,營養成分高便於消化]做基本飼料用量4市斤5元;生雞蛋8個約1市斤2元;魚粉一袋[半市斤裝]3.5元;牛羊肉粉一袋[2兩裝]2元;北京開元的鳥食預混料一袋[1兩裝]2.5元;酵母片2小袋粉碎[每袋50片裝]1元;油料作物[生花生粉、生芝麻等]1市斤3元;墨魚骨粉半市斤4元;碎即蛋殼若幹;洗幹淨的沙子若幹;成本匡算為23元,大約可配製飼料7市斤以上,平均每市斤為3.5元左右。
使用情況的反饋:顧客都認為這種配製的飼料價格合理適中,能夠接受。和袋裝飼料相比不僅價格低且鳥食用量明顯降低、鳥食用後很健壯,不再專門買面粉蟲喂鳥。有的顧客按照我的建議回傢之後適當增添了生雞蛋,其效果更好且降低了成本[增添1~2市斤不等]。
配製操作:將上述飼料及輔料攪拌均勻,然後先打入雞蛋用木棍攪和,待飼料稍滲透雞蛋之後,用手輕輕搓開塊狀,晾幹後便於保存。要增添雞蛋的待飼料就要晾幹後繼續摻入,註意摻入量一次不要超過4個雞蛋,多了會造成飼料顆粒溶散成粉末。
1、鳥的選擇
八哥羽衣不華麗,歌喉也不很美,但不怕人、聰明、善仿人言。有人慣養八哥為的是讓它跟人玩,但多數人是為聽其學“說話”。因而對雌雄選擇不嚴格,關鍵是要以幼鳥開始飼養。但有人認為,八哥雌鳥比雄鳥更善於模仿。根據經驗認為嘴呈玉白色、腳橙黃色的比嘴灰褐色、腳黃褐色的八哥更“聰明”。
2、籠的特點
八哥和鷯哥等椋鳥科的鳥均屬大型籠鳥,籠子應大一些。因其食性雜、食量大、排便多,籠應為亮底、下有托糞板。另外,八哥的嘴強有力,身體健狀,籠宜堅固。一般高48釐米、直徑36的釐米、條間距2.2釐米,條粗0.4釐米,竹製、鉛絲(14號)製均可。鯊魚皮棲杠一根,食水罐、軟食缸各一個,比一般鳥的深、大、結實。
3、飼料和喂法
成年鳥以雞蛋大米為常備飼料,每天上午喂一軟食缸肉沫、水果(切成小塊)、粉料(同畫眉)拌成的軟食,量以在1—2小時之內吃完為限。幼鳥食料可把粉料和肉沫加水或用芭蕉調成泥狀。團丸填喂,每天5—8次。待鳥能自己吃食時改成軟食,羽毛長齊後再加雞蛋小米。
4、管理和調教
八哥糞便多而腥臭,要每隔一天清刷一次籠底和托糞板。同時應常使鳥水浴。可將八哥放在水浴籠任其自行洗浴,用噴壺淋浴也可,水浴後置陽光下曬幹。水罐每天換水,因為吃軟食常涮嘴,容易污染。
自幼羽至成羽期間教鳥“說話”最好,每天早晚空腹時教,周圍環境要安靜,無噪雜聲音。教的話音節應先少後多,一句學會後再教第二句。每“說”清楚一次便賞給鳥喜歡吃的食物。象香蕉、昆蟲等。需多次重複,一般學會一句需3—7天,能學會10句話的就是優秀者。
用學會說話的老鳥帶最省事,教話時讓鳥對着鏡子見效快。至於八哥學“說話”必須給舌頭動某種手術的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因為多數鳥的發音器官是位於氣管下端、支氣管分支處的“鳴管”,靠附着肌肉的收縮而發音的,而人的聲帶是在氣管上端。
林八哥、北椋鳥、灰背嫁鳥、黑領椋鳥等椋鳥科的鳥均可以上述方法飼養。成對飼養多在大的籠子或房捨內,安放樹洞巢或木巢箱,有的動物園曾繁殖成功。 |
|
本物種未列入瀕危名單,但受到非法鳥類貿易的威脅並被作為醫藥成分被捕獵,中醫傳統理論認為八哥除去羽毛及內臟的全體、取肉,有下氣、止血的功能,因此被利用。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八哥與非法鳥類貿易
八哥善於效鳴,甚至能學人言,因此自古以來就被人類作為寵物飼養,並且衍生出及其復雜的各種馴養名目。但八哥始終沒有實現人工飼養條件下的繁殖,因此鳥類貿易中所有的八哥均直接從野外捕捉,這種非法鳥類貿易對野生鳥類種群造成極大的威脅,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在原産地的捕捉有可能會對本物種的生存構成威脅,造成野外種群的滅絶
●在輸入地的逃逸和重新野化有可能造成外來物種入侵破壞輸入地本地鳥類種群結構
●有可能給輸入地帶來新的傳染疾病在輸入地土著種群中蔓延 |
|
八哥
(《綱目》)
【異名】寒臯(《淮南萬畢術》),鴝鵒(《唐本草》),花鵒(《荊楚歲時記》),哵哵鳥(《廣韻》)。
【來源】為椋鳥科動物八哥的肉。
【動物形態】八哥(《綱目》)
體長約25釐米。嘴形尖而較直,呈乳黃色,虹膜橙黃色。額羽聳立於嘴基上,有如冠狀。通體幾乎純黑色;頭頂、頰、枕及耳羽具緑色的金屬光澤,各羽呈矛狀;上體餘部不如頭部之輝亮,而綴以褐色。翅圓,初級覆羽先端和初級飛羽的基部均白色,形成明顯的白色翼斑,飛時顯露,呈"八"字形。尾短呈平尾狀,尾羽絨黑色;除中央尾羽外,均具白色羽端。下體呈幽暗的灰黑色,肛周呈淺灰或褐灰色;尾下覆羽黑色,具白色用端。腳長而健,跗蹠黃色。
常見於平原的村落、園田和山林邊緣。雄鳥普鳴,籠養訓練,能效人言。分佈我國華南及西南一帶。
【性味】①《唐本草》:"甘,平,無毒。"
②《食療本草》:"寒。"
【功用主治】下氣,止血。治久嗽,呃逆,痔瘡出血。
①《唐本草》:"主五痔、止血,炙食或為散飲服之。"
②《食療本草》:"臘日采之,五味炙之,治老嗽;或作羹食之亦得;或搗為散,白蜜和丸並得。"
③《本草拾遺》:"主吃,取炙食之。"
④《日華子本草》:"治吃噫,下氣。"
【用法與用量】內服:炙幹研末作丸、散,或煮羹。 |
|
- : black mynah
- n.: starling, crested myna, mynah
- lat.: 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
|
- n. merle huppé de Ch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