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關都邑投訴電話洛陽旅遊投訴電話:0379-64310882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洛陽,環衛四塞,雄關林立,形勢險固,素有“八關都邑”之稱。
西周王城五百裏的四面邊境上,各有三處關口,對當時各諸侯國的溝通和王朝京城的保衛作用很大。
東漢時,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以河南(治所洛陽)尹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軍和五校尉營屯都亭,以鎮京師;於洛陽周圍設置函𠔌關,伊闕、廣成、大𠔌、轅、旋門、孟津、小平津八關,置八關都尉,以統營八關軍政事務,警衛京都安全,治所在散關(今河南省宜陽縣東北牌窯)。
函𠔌關周初為內之地,遺址在今靈寶縣坡頭北,南峙巍巍秦嶺,北淌滾滾黃河。戰國時,秦始置關,稱秦關。漢樓船將軍楊僕“徒關於新安”,南史稱漢函𠔌關。函𠔌關為洛陽通嚮西方的要塞,東指洛都,西望長安,南臨澗河,北依邙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為洛陽八關之首。
伊闕關即洛陽南竜門山和香山的闕口,兩山夾峙,伊河穿流其中。東周時,為京都南面的重要關隘,是洛陽南下,汝穎北上的必經之道。東漢時定為洛陽八關之一,其間山𠔌相連,自古為防守要地。《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晉知躒趙鞅帥帥納王使汝寬守闕塞”,“秦攻魏將犀武於伊闕,進兵攻周,敗於伊闕”。《史記》:“秦昭王十四年,白起攻韓魏之師於伊闕”。《舊唐書》: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李世民親率重兵北據邙山,派將軍史萬寶率兵“自宜陽南據竜門”,遂攻取洛陽。1948年3月,解放洛陽,也是首先拿下伊闕,繼而攻取洛陽。
今日伊闕關遺址處,建有宏偉古樸拱橋,連兩山為一體。
廣成關位於漢光武所置廣成苑的南邊,故名。遺址在今臨汝鎮一帶,這裏世稱“兩山夾一川”,其東北有長虫山、娘娘山、和尚山、白雲山、盤竜山,西南有大馬山、大虎嶺,自古是通往荊楚的要塞。東漢時,在廣成關附近,有廣成澤,周圍四百裏,水出狼臯山中,東南流入汝水。隋大業初曾置馬牧於此。由荊襄一帶北上京洛,這裏是必經之地。
大𠔌關遺址在今偃師寇店鄉水泉村,是嵩山與竜門山間的峪𠔌。《洛陽記》說:“大𠔌,洛城南五十裏,舊名通𠔌”。𠔌縱深15公裏,深𠔌兩側,溝壑縱橫,溪水潺潺,群峰削立,灌木叢生。此𠔌為洛陽京城正前方的一道門戶。此關東西有牛心山、牛嘴山、老羊坡、歪嘴山、大風山等,峰巒起伏,形勢天然。戰時這裏可埋伏重兵,斷絶南北交通,為歷代兵爭將奪的古戰場。
辳轅關遺址在今偃師與登封交界處,為洛陽通往許、陳的捷徑要衝。關處鄂嶺坂,少室山上,道路險隘,有彎道十二,回環盤旋,將去復還,故稱辳轅關。其南邊的鄂嶺口,又有一關,為宋時偃師縣知縣馬仲甫庸工所鑿,道路軒敞,人便其利,當地人稱鄂嶺口,也叫新辳轅關。
旋門關遺址在今河南榮陽汜水西南十裏鋪一帶。東漢以成臯旋門關為京師雒陽東面的第一關。班昭《東徵賦》中雲:“望河洛之交流,看成臯之旋門”,即指此關。洛陽嚮東過此,即無扼塞可以據守。
孟津關亦稱河陽關,在洛陽北。遺址在今河南孟津扣馬五裏處,距孟縣南十八裏的黃河河心,是古代黃河上的一個重要渡口。此即周武王伐紂時與諸侯會盟渡河處,亦稱盟津,又名富平津。西晉豐樂亭侯杜預曾在這裏架起黃河上第一座浮橋,稱“河橋”。北魏又置河陽三城於南北兩岸及河中沙洲上,歷代為洛陽北面之要津,是兵傢必爭之地。
小平津關遺址在今孟津老城花園村的西北,黃河河心,也是黃河上的一道津渡,其地位僅次於富平津(孟津關),故名小平律。
此外,洛陽西還有潼關,東有虎牢關,北有天井關(今山西晉城縣南太行山頂)和軹關(河南濟源縣西)等。這些關隘同為洛陽門戶,設防守衛,使洛陽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要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