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 全身化膿性感染
目錄
疾病名稱
  全身化膿性感染
疾病概述
  病原菌侵入人體血液回圈,並在其內生長繁殖或産生毒素,引起嚴重的全身感染癥狀和中毒癥狀的情況,統稱為全身性感染。該病往往屬於繼發,可繼發於污染或損傷嚴重的創傷和各種化膿性感染如大面積燒傷、開放性骨折、彌漫性腹膜炎、膽道或尿路感染等。全身性化膿性感染一般分為敗血癥和膿血癥,而以敗血癥最為常見和最重要。敗血癥是病原菌侵入血液回圈,並在其內迅速生長繁殖,並産生大量毒素,引起嚴重的全身癥狀,一般發生在病人全身情況差和致病毒力大、數量多的情況下,是一種嚴重的外科感染;膿血癥是指局部化膿性病源的細菌栓子或脫落的感染血栓間歇地進入血液回圈,並在全身其他組織或器官形成轉移性膿腫。此外尚有菌血癥、毒血癥,但實際上,敗血癥、膿血癥、菌血癥、毒血癥多為混合型不能截然分開,毒血癥與膿血癥同時存在,稱為膿毒敗血癥。容易導致全身性感染的因素有:人體抵抗力的削弱,如營養不良、貧血、血漿蛋白過低及某些疾病等;正常免疫功能的改變;局部處理不當。 全身化膿性感染可影響人體各組織和器官,如控製不當或治療不及時,往往會危及生命。
臨床表現
  1.臨床上,有時不易區分敗血癥、膿血癥和毒血癥,但其有許多共同之處:起病急驟,發展快,病情重;全身癥狀明顯,如高熱,體溫可高達40 ̄41℃,且呼吸急促,脈搏加快,尚有頭痛、頭暈、關節疼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脹、大汗、貧血,甚至神智淡漠、煩燥、譫妄或昏迷;肝、脾腫大,嚴重時出現黃疸,皮下瘀血或出血;白細胞20×10的9次方 ̄30×10的9次方/L(2萬 ̄3萬/mm3)以上,中性粒細胞增多,核左移,出現中毒顆粒;如病人抵抗力減弱時,白細胞計數可降低。病情發展,可出現感染性休剋。 2.敗血癥:高熱前常有劇烈寒戰,由於致病菌持續存在於血液中,體溫每日波動不大,約0.5 ̄1℃,呈稽留熱型。眼結膜、粘膜和皮膚出現瘀血點。血培養經常陽性,但由於抗生素的應用,有時可為陰,一般不出現轉移膿腫。革蘭氏陽性菌敗血癥:一般無寒戰,熱呈稽留或弛張熱,面色潮紅,四肢溫暖,常有皮疹,可出現轉移性膿腫,及並心肌炎或較晚出現暖休剋。革蘭氏陰性菌敗血癥:寒戰,熱呈間歇熱,嚴重時體溫不升或低於正常,白細胞計數增加不明顯或反減少,休剋發生早,持續時間長,四肢濕涼,有紫紺,表現冷休剋,一般無轉移性膿腫。真菌性敗血癥:突然出現寒戰,高熱,一般迅速惡化,出現神經癥狀和休剋。白細胞25×10的9次方/L(2.5萬/mm3)以上。 3.膿血癥:陣發性寒戰及高熱,間歇期體溫正常或低於正常,呈馳張熱。病程多數是亞急性或慢性。自第2周起腰背部及四肢皮下或深部軟組織內,可不斷發生轉移性膿腫,如膿腫轉移至各器官,可出現相應癥狀。在寒戰、高熱時血培養常呈陽性。
疾病病因
  膿毒血癥是局部化膿性病竈的細菌栓子侵入血循環或脫落的感染血栓從血路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或器官,並引起遷徙性膿腫。
診斷依據
  1.敗血癥:起病急,突發寒戰高熱,體溫高達40 ̄41℃,常呈稽留型。常伴頭痛、頭昏、乏力、惡心;嘔 吐等全身中毒癥狀,嚴重時煩燥不安,譫妄,昏迷及休剋。皮膚粘膜可出現出血點或淤斑,常有肝脾腫大,甚至出現黃疸。多有原發化膿源存在,血培養常呈陽性。 2.膿(毒)血癥:起病多為亞急性,劇烈寒戰高熱,呈馳張型。常出現體質衰弱,納差,惡心,嘔吐,消瘦等全身癥狀。兩周後常在腰背及四肢軟組織內不斷出現轉移性膿腫,且不易被發現。血培養在高熱、寒戰時可呈陽性。
診斷檢查
  1.敗血癥是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環,迅速繁殖並引起全身癥狀。
  2.膿毒血癥是局部化膿性病竈的細菌栓子侵入血循環或脫落的感染血栓從血路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或器官,並引起遷徙性膿腫。
  3.近期有感染病竈,發病時有寒戰、高熱、脈速、嚴重時出現昏迷或休剋。
  4.檢查時體溫可達40~41℃,精神煩躁或淡漠,有時有皮疹。白細胞計數增高,可達(20~50)×109/l,中性粒細胞增多。在發熱時多次采血培養,可查到致病菌。
治療原則
  1.局部治療:及早切開,保持引流通暢,有的需行病源切除術。 2.抗生素的應用:可根據細菌培養,選用廣譜抗生素,用量要大,時間要長些,應在臨床癥狀好轉,體溫下降,局部病源控製1 ̄2周後停藥。 3.一般支援療法:臥床休息,高熱量飲食,多種維生素的應用,少量多次輸新鮮血液。 4.對癥處理:降溫、鎮靜,補液糾正電解質與酸鹼平衡,必要時應用激素。 5.中醫中藥治療。
治療方案
  1.根據發生病竈部位和臨床特點,給予相應的有效抗生素。在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報告後,選用對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
  2.尋找並清除原發和遷徙性病竈。對有膿腫者,應盡快穿刺排膿或切開引流。有壞死組織者,應徹底清除壞死組織,取出異物,拔除可能引起感染的體內導管,如導尿管、靜脈插管等。
  3.支持治療。給予富有營養和易吸收飲食,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對低蛋白和低血紅蛋白者,可給予人體清蛋白,少量多次輸新鮮血漿或全血。
用藥原則
  1、聯合應用抗生素,可提高抗藥力;
  2、根據藥敏、選擇大劑量有效抗生素;
註意事項
  1、該病往往屬於繼發,可繼發於污染或損傷嚴重的創傷和各種化膿性感染如大面積燒傷、開放性骨折、彌漫性腹膜炎、膽道或尿路感染等。 2、全身性化膿性感染一般分為敗血癥和膿血癥,而以敗血癥最為常見和最重要。敗血癥是病原菌侵入血液回圈,並在其內迅速生長繁殖,並産生大量毒素,引起嚴重的全身癥狀,一般發生在病人全身情況差和致病毒力大、數量多的情況下,是一種嚴重的外科感染;膿血癥是指局部化膿性病源的細菌栓子或脫落的感染血栓間歇地進入血液回圈,並在全身其他組織或器官形成轉移性膿腫。
  3、還有菌血癥、毒血癥,但實際上,敗血癥、膿血癥、菌血癥、毒血癥多為混合型不能截然分開,毒血癥與膿血癥同時存在,稱為膿毒敗血癥。容易導致全身性感染的因素有:人體抵抗力的削弱,如營養不良、貧血、血漿蛋白過低及某些疾病等;正常免疫功能的改變;局部處理不當。全身化膿性感染可影響人體各組織和器官,如控製不當或治療不及時,往往會危及生命。
疾病預防
  及時和正確處理一切創傷和各種原發病源,避免發生醫源性感染,正確使用抗生素和激素,嚴格掌握支援療法的指徵,提高身體體質,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
保健貼士
  1、局部治療:及早切開,保持引流通暢,有的需行病源切除術。
  2、抗生素的應用:可根據細菌培養,選用廣譜抗生素,用量要大,時間要長些,應在臨床癥狀好轉,體溫下降,局部病源控製1—2周後停藥。
  3、一般支援療法:臥床休息,高熱量飲食,多種維生素的應用,少量多次輸新鮮血液。
  4、對癥處理:降溫、鎮靜,補液糾正電解質與酸塧平衡,必要時應用激素。
  5、中醫中藥治療。
疾病大全
  疾病名稱:全身化膿性感染
  英文名稱:
  藥物療法:
  【概述】
  全身化膿性感染包括敗血癥和膿毒血癥,前者是化膿病竈內的致病菌侵入血循環後,在血液中長期存在並大量繁殖所臻;後者是細菌栓子間歇性進入血循環的結果。兩者臨床表現略有區別,治療原則基本相同。
  【診斷】
  1.敗血癥 ⑴起病急,突發寒戰高熱,體溫高達40~41℃,常呈稽留型。 ⑵常伴頭痛、頭昏、乏力、惡心、嘔吐等中毒癥狀。嚴重時煩躁不安、譫妄、昏迷及休剋。 ⑶皮膚粘膜可出現出血點或淤斑。常有肝脾腫大,甚至出現黃疸。 ⑷多有原發化膿竈存在,血培養常呈陽性。 2.膿毒血癥 ⑴起病多呈亞急性,劇烈寒戰、寒熱,呈馳張型。 ⑵常出現體質衰弱、納差、惡心、嘔吐及消瘦等癥狀。 ⑶兩周後常在腰背部及四肢軟組織內不斷出現轉移性膿腫,不易被發現。 ⑷血培養在高熱、寒戰時可呈陽性。【治療措施】
  1.局部治療及早切開,保持引流通暢,有的需行病竈切除。2.全身治療①抗生素。應早用及足量,並可根據細菌培養進行調整。②支持療法。臥床休息,高熱量飲食,多種維生素及多次少量輸新鮮血。③對癥處理。降溫、鎮靜、補液及糾正電解質與酸鹼失調,適量應用糖皮質激素。④中醫中藥治療。可選用犀角地黃湯及黃連解毒湯,昏迷者可加用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