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二爺
  中秋節,有給小孩兒送兔兒爺的習慣。舊俗八月十五祭月,供奉所謂的“太陰星君”的牌位,俗稱為“月光碼兒”。其實就是一張紙,上面畫着菩薩模樣的“太陰星君”,下面畫着月宮和搗藥的玉兔。在焚香行禮以後就把它燒掉。民間又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習俗,孩子是由母親照看的,並喜歡模仿母親的行為,於是也就出現了專供兒童祭月用的造像——兔兒爺。
  兔兒爺出現在明朝後期,清代很盛行。粉白的嫩臉,身披戰袍,頭戴金盔,左手托着小小的臼,右手拿着小小的杵,背上插着小旗。它的坐騎有獅子、老虎、梅花鹿或是駱駝,也有坐在蓮花寶座上的,威風凜凜,神氣十足,富有童稚的情趣。祭供之後,就成為兒童玩具了。
  我國清代末期也有人把這詞當做駡人用語,因為有在青樓妓院當侍者被人稱作兔二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