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滿腦子烏托邦式幻想的推銷員金·吉列(King Gillette)已年近五十,卻渴望成為一個發明傢。他花了四年時間發明的可更換刀片式剃須刀,在最初銷售的這一整年裏,衹賣出了51副刀架和168枚刀片。
但接下來,吉列做的事情卻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他以極低的折扣將數百萬副刀架賣給美國陸軍,以期這些士兵退役還傢後,可以變成吉列的忠實用戶。軍隊自然將刀架當作生活必需品發給了士兵們。他將刀架賣給銀行,讓銀行作為禮品來送給新開戶的客戶。他設法將刀架和幾乎所有商品都捆綁在了一起——從緑箭口香糖到紅茶茶包,不一而足。僅僅又過了一年,他就已經售出了9萬副刀架和1240萬枚刀片。
100年前吉列刀片的盛行,給後世的商業留下了一個重要的遺産:提供免費(或者至少是廉價得近乎免費)的平臺産品,然後通過耗材、或者補給、或者服務,來獲得真正肥厚的利潤和收入。比如,中國移動會免費送你一部手機,當然,條件是之後兩年你每個月都要花很多錢打電話;咖啡供應商免費送一臺咖啡機放在你辦公室裏,不用說,他的收入主要是靠出售咖啡包給你;惠普的打印機最便宜一款纔300元人民幣,但打印墨盒正是這傢年營收逾千億美元的IT公司的主要利潤。因此,你也知道了,為什麽PlayStation 3遊戲機剛出來時600美元的售價是個大笑話——遊戲機廠商的利潤來自於從第三方遊戲軟件中的分成,索尼卻忘了本似的執着地要把主機賣個大價錢。
但在《連綫》雜志主編、《長尾理論》一書的作者剋裏斯·安德森看來,過去100年來這種模式不過是前奏,真正的免費經濟時代直到現在纔算是拉開了帷幕。事實上,吉列刀片模式,在現代經濟學上早被“交叉補貼”的標簽給釘住了:免費獲得A商品,但需要支付B商品的錢;或者免費獲得一個商品,但需要支付後續服務。
但在新的“免費經濟學”下,越來越多的東西會變得不要錢。是的,中國製造讓美國人買上了越來越便宜的商品,但美國人現在想要提供不要錢的。
安德森及其同行所稱的“免費經濟學”(Freeconomics),將不再是交叉補貼那麽簡單。其基礎不是免費商品的成本進行了轉移(轉移到另一個商品,或者後續服務上),而是免費商品的成本極大地降低,低到趨近於零。
準確地說,是提供免費商品的邊際成本正趨近於零。當然,沉沒成本還是有的,但由於技術的發展,服務/商品的提供商可以觸及大量、甚至是海量的用戶,其沉沒成本可以因此攤得很薄,而每新增一個用戶、或者給每個用戶新增一項服務的邊際成本則在急速朝零靠攏。
是不是很理論?想一想𠔌歌(Google)吧。這傢公司的服務器全部是自己手工攢的,據估計有60萬臺機器在一個“服務器農場”(server farm)裏同時運轉,通過寬帶互聯網,為全世界的網絡用戶提供搜索、郵件、地圖等服務。對於𠔌歌來說,新增一個用戶,或者給每個Gmail用戶新增 1GB字節的存儲空間所需增加的成本幾可不計。所以,你看到,𠔌歌2004年愚人節推出的Gmail免費網絡郵件服務的空間高達1GB,而當時雅虎 25MB(1GB的1/40)郵箱還需要你交錢才能用。從那之後,Gmail的空間容量每秒鐘都在增加,現在已經達到了5GB。
免費的當然不止是𠔌歌和Gmail服務,紐約時報過去28年來的報道和文章你都可以免費從網上看到了。你可以免費創建、編輯Word和Excel文檔,無需花3000多元人民幣去購買微軟的Office套件。全世界遊戲産業增長最快的是免費的網頁休閑遊戲——史玉柱的《徵途》和陳天橋的《傳奇》你可以看作是交叉補貼的代表者,當然也可以視作免費經濟時代裏的一種基礎模式(見下頁左欄圖表),因為它們的前提也是每用戶邊際成本的降低。
衹要是技術驅動,商品/服務的價格就是普遍呈降勢的。在這方面,互聯網業給出了最完美的例子。當然,毋需我們再多說𠔌歌的好話,可以熟絡舊友、結交新朋的Facebook,可以收看今天幾乎所有被數字方式拍攝下來的短片的YouTube,無一不是免費。
安德森將這稱為“軟件經濟學”(成本和價格逐年遞減的),相比之下,以往則是“人力經濟學”(成本和價格逐年上升)。不奇怪,越來越多廠商會把商品和服務轉移為以互聯網為承載平臺來提供。
充裕經濟學
剋裏斯·安德森的這一觀察,與他在《長尾理論》一書中的思路一脈相承。長尾理論認為,“充裕”將替代“稀缺”,成為今日經濟生活的主題,再小的需求也可以被滿足,“大衆市場”將不復存在。
安德森在籌備出版他的第二部作品——《免費經濟學》,就是要將這個話題進一步延伸。原來衹是探討更多需求和更多供給的準確配對,現在試圖描繪的,則是一個邊際成本趨近於零的商業環境裏,商品和服務為何必然走嚮免費,以及公司如何應對這一局面。
出現這一現象的前提,正是計算機、軟件和通訊技術的日新月異的發展——感謝一下“摩爾定律”吧,這位英特爾的聯合創始人當年預言稱,每個集成電路上的晶體管數量每18個月便會翻一倍,你差不多可以理解為,處理器芯片的計算速度會翻一番,但其更大的意義是,每18個月,同樣性能産品的價格會降低一半。
在摩爾定律的“詛咒”下,我們得以越來越低的成本去獲取越來越多的商品和服務,商品和服務的提供商也得以抵達最遙不可及、最不可思議的用戶。存儲技術的成本降低,使得亞馬遜沒有了普通書店那樣的貨架空間限製,每新增一本書的成本趨近於零;寬帶技術成本的降低,使得商品/服務提供商可以同時面嚮海量的用戶,並抵達他們。計算機技術成本的降低,讓普通用戶可以找到並獲得以往無法想象的書籍、音樂、以及各種信息。
數字時代帶來了信息的極大充裕(比如亞馬遜的圖書供應品類),同時通過將一部分物理商品數字化(比如音樂和電影),在這些商品供應領域也帶來了極大充裕,也讓這部分消費行為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製。
充裕,給我們的心理、規則、管理方式、社會制度、决策機製帶來了巨大的衝擊(見上頁圖表)。最重要的是,充裕將讓我們重新思考經濟學所力求回答的終極問題:在有限資源下如何進行選擇?
因此,當資源和供應出現極大充裕時,反而需求這端出現了瓶頸。與資源和供應相比,人類的需求永遠是無限,然而人類的註意力在任意一個時刻卻總是有限的。
是的,你註意到了,“註意力經濟”這個提法,自8年前互聯網泡沫破滅時被猛烈抨擊之後,今日再度“死灰復燃”。不過,也許𠔌歌已經給了一個典型示範:一個網站,如果做得出色(獲得註意力),那麽在搜索的時候就會被排到前面,網站的訪問人數會因此大增(註意力換成了流量),然後廣告收入也就隨之而來了(換成了錢)。
創造受衆
但從充裕的層面上來說,免費經濟學也許暫時還衹能存在於供應和資源不再稀缺的地方。比如對𠔌歌、亞馬遜、eBay來說,服務器存儲空間和計算能力就不是稀缺品。因此,每用戶邊際成本趨於零的,多在技術産業。而就目前為止,免費經濟學似乎也衹是在互聯網領域裏還能解釋清楚一點——𠔌歌是永遠舉不完的例子。但,其他呢?數字音樂代替CD、網絡媒體代替報刊雜志、𠔌歌文件代替微軟Office,似乎衹有傳媒業、娛樂業和軟件業會參與這個遊戲。
別忙,傳媒業的商業模式,也許將延伸到其他行業和領域裏去。傳媒業的特點就是,媒體産品本身是免費的(比如無綫電波),但媒體捕捉和吸引到了有着共同消費特徵的讀者/觀衆/聽衆,媒體最主要的獲利方式,是將這些有價值的受衆的眼球賣給廣告主,從後者那裏獲得收益。
因此,𠔌歌被人說是媒體公司,其實並不假,儘管他們自己總是不承認。但如果說諾基亞是一傢媒體公司呢?不光沒有人這麽覺得過,連諾基亞自己也不一定承認。但它和𠔌歌有着天然的聯繫。“我們都是在創造受衆。”諾基亞負責維信的雅爾諾·約金農(Jarmo Jokinen)對本刊說,“蘋果做的也是同樣的事情。”
𠔌歌的搜索引擎聚集起了全世界最多的網上搜索用戶,諾基亞品牌的手機則握在了全球10億人的手中,蘋果則用iPod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網上音樂商店訪問者。
由此說來,未來諾基亞和iPod都會變得免費嗎?不一定。但至少,在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還是手機和MP3播放器時,他們不會這樣做。並且這些産品仍然是、也繼續會保持物理形態,製造和分銷的成本依舊很高。
但蘋果和諾基亞做的事情,與𠔌歌殊途同歸。他們嚮自己的産品用戶提供廉價的內容服務,或者是免費的地圖,或者是便宜的MP3音樂。在此基礎上,他們計劃將物理産品的用戶轉移為內容服務的用戶。然後,他們就會有一部分變成𠔌歌——移動互聯網上的𠔌歌。
說到這裏,也許傳媒業的商業模式,仍然是免費經濟學的主流。
當然,不要以為傳媒業衹有廣告收入這一種方法收錢。通過廉價——儘管不是免費,但任何一份報刊雜志的售價都遠遠不能補上印刷和發行成本——的優秀內容,吸引了大量有質量的受衆後,傳媒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做很多事情,比如舉辦活動、品牌授權、受衆群體分析等等……當然,這不是在教授你如何把你的生意變成媒體,衹是在試圖打開你的思路。
但毫無疑問的是,更多商業會變成媒介平臺。至少你已經看到手機和iPod越來越便宜了,一旦走上了這條道路,銷售物理形態産品的廠商們,就再沒有回頭的餘地。
免費商業模式的六個種類
安德森認為,免費經濟學帶來的新商業模式,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但目前來看,無外乎以下六個大類——
"Freemium"
免費:網絡軟件和服務
面嚮:初級版用戶
最常見的互聯網商業模式:軟件、服務或內容分為幾類,既有免費的(free),也有收費的(premium)。Freemium模式的思路是,99%的用戶選擇免費版,衹要有1%的付費用戶就可以支撐整個業務。因為服務那99%用戶的成本已趨近為零
廣告
免費:內容、服務、軟件,以及其他
面嚮:所有人
雅虎廣告條按頁面訪問數收費、𠔌歌文字廣告按點擊數收費,亞馬遜的相關産品廣告按交易收費,現在Facebook開始按連接數嚮廣告主收費……免費産品/服務吸引大量興趣和需求特徵非常明確的用戶,他們正是廣告主所要抵達的人群
交叉補貼
免費:任何一個會讓你掏錢購買其他商品的免費東西
面嚮:所有願意最終掏錢的人
“免費的午餐”一詞的來源就是19世紀初年美國舊金山的酒廊,他們衹要你掏錢買一瓶啤酒,就提供一頓免費餐食。移動運營商的“預存話費贈手機”活動,也是此理。驅動用戶消費的所謂低價,不過是心理因素,而非真實成本
零邊際成本
免費:可以極低成本散發給所有人的任何東西
面嚮:所有人
經濟學已經證明了,衹要獲取、復製和傳播某種産品無需成本,那麽無論是立法、宣傳、還是限製音樂復製的技術,都無法阻止盜版MP3泛濫。一些藝人已開始提供免費歌麯下載,他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靠演出、廣告代言等等
勞動交換
免費:網站和服務
面嚮:所有使用這些網站和服務創造新價值的用戶
需要你答幾個小題就能免費瀏覽的色情網絡圖庫,用戶自創內容的Digg網站、雅虎知識堂等,都采用這種模式——衹要你參與,或者為他們做一些事情、創造一些對他們有用的信息,你就可以免費獲得服務
禮品經濟
免費:開源軟件,或者用戶自創的內容
面嚮:所有人
免費贈送二手貨,主動花時間和精力去撰寫維基百科詞條以供陌生用戶免費閱讀……利他主義在數字時代有了更新的意義:個體的行為可以比以往製造範圍巨大的影響力。“共享”已經變成了一個産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