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 : 語文 : 水力 : 建築 : 攝影 > 剋隆
目錄
興隆,昌盛 Thriving, prosperous
  興隆,昌盛。《南齊書·褚淵王儉傳贊》:“民譽不爽,傢稱剋隆。”《北史·周紀下論》:“嗚呼!以 文皇 之經啓鴻基, 武皇 之剋隆景業,未踰二紀,不祀忽諸。”
No. 2
  1、生物體通過體細胞進行無性繁殖,復製出遺傳性狀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質或生命體。2、比喻復製(強調跟原來的一模一樣)。[英clone]
簡介
  剋隆是英文"clone"或"cloning"的音譯,而英文"clone"則起源於希臘文"Klone",原意是指幼苗或嫩枝,以無性繁殖或營養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扦插和嫁接。在大陸譯為“無性繁殖”在臺灣與港澳一般意譯為復製或轉殖或群殖。 中文也有更加確切的詞表達剋隆,“無性繁殖”、“無性係化”以及“純係化”。
  剋隆是指生物體通過體細胞進行的無性繁殖,以及由無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後代個體組成的種群。通常是利用生物技術由無性生殖産生與原個體有完全相同基因組織後代的過程。科學家把人工遺傳操作動物繁殖的過程叫剋隆,這門生物技術叫剋隆技術,其本身的含義是無性繁殖,即由同一個祖先細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純細胞係,該細胞係中每個細胞的基因彼此相同。
  剋隆也可以理解為復製、拷貝,就是從原型中産生出同樣的復製品,它的外表及遺傳基因與原型完全相同。 時至今日,“剋隆”的含義已不僅僅是“無性繁殖”,凡是來自同一個祖先,無性繁殖出的一群個體,也叫“剋隆”。這種來自同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後代群體也叫“無性繁殖係”,簡稱無性係。簡單講就是一種人工誘導的無性繁殖方式。但剋隆與無性繁殖是不同的。無性繁殖是指不經過雌雄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衹由一個生物體産生後代的生殖方式,常見的有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由植物的根、莖、葉等經過壓條、扦插或嫁接等方式産生新個體也叫無性繁殖。綿羊、猴子和牛等動物沒有人工操作是不能進行無性繁殖的。剋隆羊多利也是剋隆的産物。關於剋隆的設想,中國明代的大作傢吳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孫悟空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這當然是神話,但用今天的科學名詞來講就是孫悟空能迅速的剋隆自己。從理論上講,猴子毛含全部脫氧核糖核酸序列,也就是可以剋隆,但是事實上,我們的技術沒有先進到這樣的地步。
  另外一種剋隆方法是提取兩個或多個人的基因細胞進行組合形成胚胎,出生後的剋隆人將有提供基因的幾個人的特徵.
  神奇的剋隆正嚮人類展示它誘人的前景!
基本過程
  先將含有遺傳物質的供體細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中,利用微電流刺激等使兩者融合為一體,然後促使這一新細胞分裂繁殖發育成胚胎,當胚胎發育到一定程度後,再被植入動物子宮中使動物懷孕,便可産下與提供細胞者基因相同的動物。這一過程中如果對供體細胞進行基因改造,那麽無性繁殖的動物後代基因就會發生相同的變化。
  剋隆技術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結合,衹需從動物身上提取一個單細胞,用人工的方法將其培養成胚胎,再將胚胎植入雌性動物體內,就可孕育出新的個體。這種以單細胞培養出來的剋隆動物,具有與單細胞供體完全相同的特徵,是單細胞供體的“復製品”。英國英格蘭科學家和美國俄勒岡科學家先後培養出了“剋隆羊”和“剋隆猴”。剋隆技術的成功,被人們稱為“歷史性的事件,科學的創舉”。有人甚至認為,剋隆技術可以同當年原子彈的問世相提並論。
  剋隆技術可以用來生産“剋隆人”,可以用來“復製”人,因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註。對人類來說,剋隆技術是悲是喜,是禍是福?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都是一分為二的。剋隆技術也是這樣。如果剋隆技術被用於“復製”像希特勒之類的戰爭狂人,那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什麽呢?即使是用於“復製”普通的人,也會帶來一係列的倫理道德問題。如果把剋隆技術應用於畜牧業生産,將會使優良牲畜品種的培育與繁殖發生根本性的變革。若將剋隆技術用於基因治療的研究,就極有可能攻剋那些危及人類生命健康的癌癥、艾滋病等頑疾。剋隆技術猶如原子能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劍柄掌握在人類手中。人類應該采取聯合行動,避免“剋隆人”的出現,使剋隆技術造福於人類社會。
早期研究
  同一剋隆的所有成員的遺傳構成是完全相同的,例外僅見於有突變發生時。自然界早已存在天然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剋隆,例如:同卵雙胞胎實際上就是一種剋隆。然而,天然的哺乳動物剋隆的發生率極低,成員數目太少(一般為兩個),且缺乏目的性,所以很少能夠被用來為人類造福,因此,人們開始探索用人工的方法來生産高等動物剋隆。這樣,剋隆一詞就開始被用作動詞,指人工培育剋隆動物這一動作。
  目前,生産哺乳動物剋隆的方法主要有胚胎分割和細胞核移植兩種。剋隆羊“多利”,以及其後各國科學家培育的各種剋隆動物,采用的都是細胞核移植技術。所謂細胞核移植,是指將不同發育時期的胚胎或成體動物的細胞核,經顯微手術和細胞融合方法移植到去核卵母細胞中,重新組成胚胎並使之發育成熟的過程。與胚胎分割技術不同,細胞核移植技術,特別是細胞核連續移植技術可以産生無限個遺傳相同的個體。由於細胞核移植是産生剋隆動物的有效方法,故人們往往把它稱為動物剋隆技術。
  采用細胞核移植技術剋隆動物的設想,最初由漢斯·施佩曼在1938年提出,他稱之為“奇異的實驗”,即從發育到後期的胚胎(成熟或未成熟的胚胎均可)中取出細胞核,將其移植到一個卵子中。這一設想是現在剋隆動物的基本途徑。
  從1952年起,科學家們首先采用青蛙開展細胞核移植剋隆實驗,先後獲得了蝌蚪和成體蛙。1963年,中國童第周教授領導的科研組,首先以金魚等為材料,研究了魚類胚胎細胞核移植技術,獲得成功。 1964年,英國科學家格登(J.Gurdon)將非洲爪蟾未受精的卵用紫外綫照射,破壞其細胞核,然後從蝌蚪的體細胞——個上皮細胞中吸取細胞核,並將該核註入核被破壞的卵中,結果發現有1.5%這種移核卵分化發育成為正常的成蛙。格登的試驗第一次證明了動物的體細胞核具有全面性。
  哺乳動物胚胎細胞核移植研究的最初成果在1981年取得——卡爾·伊爾門澤和彼得·霍佩用鼠胚胎細胞培育出發育正常的小鼠。1984年,施特恩·維拉德森用取自羊的未成熟胚胎細胞剋隆出一隻活産羊,其他人後來利用牛、豬、山羊、兔和獼猴等各種動物對他采用的實驗方法進行了重複實驗。1989年,維拉德森獲得連續移核二代的剋隆牛。1994年,尼爾·菲爾斯特用發育到至少有120個細胞的晚期胚胎剋隆牛。到1995年,在主要的哺乳動物中,胚胎細胞核移植都獲得成功,包括冷凍和體外生産的胚胎;對胚胎幹細胞或成體幹細胞的核移植實驗,也都做了嘗試。但到1995年為止,成體動物已分化細胞核移植一直未能取得成功。
   剋隆羊“多利”的意義和引起的反響
  以上事實說明,在1997年2月英國羅斯林研究所維爾穆特博士科研組公佈體細胞剋隆羊“多利”培育成功之前,胚胎細胞核移植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實際上,“多利”的剋隆在核移植技術上沿襲了胚胎細胞核移植的全部過程,但這並不能減低“多利”的重大意義,因為它是世界上第一例經體細胞核移植出生的動物,是剋隆技術領域研究的巨大突破。這一巨大進展意味着:在理論上證明了,同植物細胞一樣,分化了的動物細胞核也具有全能性,在分化過程中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沒有不可逆變化;在實踐上證明了,利用體細胞進行動物剋隆的技術是可行的,將有無數相同的細胞可用來作為供體進行核移植,並且在與卵細胞相融合前可對這些供體細胞進行一係列復雜的遺傳操作,從而為大規模復製動物優良品種和生産轉基因動物提供了有效方法。
  在理論上,利用同樣方法,人可以復製“剋隆人”,這意味着以往科幻小說中的獨裁狂人剋隆自己的想法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因此,“多莉”的誕生在世界各國科學界、政界乃至宗教界都引起了強烈反響,並引發了一場由剋隆人所衍生的道德問題的討論。各國政府有關人士、民間紛紛作出反應:剋隆人類有悖於倫理道德。儘管如此,剋隆技術的巨大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促使科學家們加快了研究的步伐,從而使動物剋隆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進入一個高潮。
近年來剋隆研究的重要成果
  剋隆羊“多利”的誕生在全世界掀起了剋隆研究熱潮,隨後,有關剋隆動物的報道接連不斷。1997年3月,即“多利”誕生後近1個月的時間裏,美國、中國臺灣和澳大利亞科學家分別發表了他們成功剋隆猴子、豬和牛的消息。不過,他們都是采用胚胎細胞進行剋隆,其意義不能與“多利”相比。同年7月,羅斯林研究所和PPL公司宣佈用基因改造過的胎兒成纖維細胞剋隆出世界上第一頭帶有人類基因的轉基因綿羊“波莉”(Polly)。這一成果顯示了剋隆技術在培育轉基因動物方面的巨大應用價值。
  1998年7月,美國夏威夷大學Wakayama等報道,由小鼠卵丘細胞剋隆了27衹成活小鼠,其中7衹是由剋隆小鼠再次剋隆的後代,這是繼“多利”以後的第二批哺乳動物體細胞核移植後代。此外,Wakayama等人采用了與“多利”不同的、新的、相對簡單的且成功率較高的剋隆技術,這一技術以該大學所在地而命名為“檀香山技術”。
  此後,美國、法國、荷蘭和韓國等國科學家也相繼報道了體細胞剋隆牛成功的消息;日本科學家的研究熱情尤為驚人,1998年7月至1999年4月,東京農業大學、近畿大學、傢畜改良事業團、地方(石川縣、大分縣和鹿兒島縣等)傢畜試驗場以及民間企業(如日本最大的奶商品公司雪印乳業等)紛紛報道了,他們采用牛耳部、臀部肌肉、卵丘細胞以及初乳中提取的乳腺細胞剋隆牛的成果。至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6種類型細胞——胎兒成纖維細胞、乳腺細胞、卵丘細胞、輸卵管/子宮上皮細胞、肌肉細胞和耳部皮膚細胞的體細胞剋隆後代成功誕生。
  2000年6月,中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利用成年山羊體細胞剋隆出兩衹“剋隆羊”,但其中一隻因呼吸係統發育不良而早夭。據介紹,所采用的剋隆技術為該研究組自己研究所得,與剋隆“多利”的技術完全不同,這表明中國科學家也掌握了體細胞剋隆的尖端技術。
  在不同種間進行細胞核移植實驗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1998年1月,美國威斯康星一麥迪遜大學的科學家們以牛的卵子為受體,成功剋隆出豬、牛、羊、鼠和獼猴五種哺乳動物的胚胎,這一研究結果表明,某個物種的未受精卵可以同取自多種動物的成熟細胞核相結合。雖然這些胚胎都流産了,但它對異種剋隆的可能性作了有益的嘗試。1999年,美國科學家用牛卵子剋隆出珍稀動物盤羊的胚胎;中國科學家也用兔卵子剋隆了大熊貓的早期胚胎,這些成果說明剋隆技術有可能成為保護和拯救瀕危動物的一條新途徑。
  奇妙的剋隆剋隆技術已展示出廣阔的應用前景,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四個方面:
  (1)培育優良畜種和生産實驗動物;
  (2)生産轉基因動物;
  (3)生産人胚胎幹細胞用於細胞和組織替代療法;
  (4)復製瀕危的動物物種,保存和傳播動物物種資源。
  以下就生産轉基因動物和胚胎幹細胞作簡要說明。
  轉基因動物研究是動物生物工程領域中最誘人和最有發展前景的課題之一,轉基因動物可作為醫用器官移植的供體、作為生物反應器,以及用於傢畜遺傳改良、創建疾病實驗模型等。但目前轉基因動物的實際應用並不多,除單一基因修飾的轉基因小鼠醫學模型較早得到應用外,轉基因動物乳腺生物反應器生産藥物蛋白的研究時間較長,已進行了10多年,但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僅有2例藥品進入3期臨床試驗,5~6個藥品進入2期臨床試驗;而其農藝性狀發生改良、可資畜牧生産應用的轉基因傢畜品係至今沒有誕生。轉基因動物製作效率低、定點整合睏難所導致的成本過高和調控失靈,以及轉基因動物有 性繁殖後代遺傳性狀出現分離、難以保持始祖的優良勝狀,是製約當今轉基因動物實用化進程的主要原因。
  體細胞剋隆的成功為轉基因動物生産掀起一場新的革命,動物體細胞剋隆技術為迅速放大轉基因動物所産生的種質創新效果提供了技術可能。采用簡便的體細胞轉染技術實施目標基因的轉移,可以避免傢畜生殖細胞來源睏難和低效率。同時,采用轉基因體細胞係,可以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轉基因整合預檢和性別預選。在核移植前,先把目的外源基因和標記基因(如LagZ基因和新黴素抗生基因)的融合基因導入培養的體細胞中,再通過標記基因的表現來篩選轉基因陽性細胞及其剋隆,然後把此陽性細胞的核移植到去核卵母細胞中,最後生産出的動物在理論上應是100%的陽性轉基因動物。采用此法,Schnieke等(Bio Report,1997)已成功獲得6衹轉基因綿羊,其中3衹帶有人凝血因子IX基因和標記基因(新黴素抗性基因),3衹帶有標記基因,目的外源基因整合率高達50%。Cibelli(Science,1997)同樣利用核移植法獲得3頭轉基因牛,證實了該法的有效性。由此可以看出,當今動物剋隆技術最重要的應用方向之一,就是高附加值轉基因剋隆動物的研究開發。
  胚胎幹細胞(ES)是具有形成所有成年細胞類型潛力的全能幹細胞。科學家們一直試圖誘導各種幹細胞定嚮分化為特定的組織類型,來替代那些受損的體內組織,比如把産生胰島素的細胞植入糖尿病患者體內。科學家們已經能夠使豬ES細胞轉變為跳動的心肌細胞,使人ES細胞生成神經細胞和間充質細胞和使小鼠ES細胞分化為內胚層細胞。這些結果為細胞和組織替代療法開闢了道路。目前,科學家已成功分離到人ES細胞(Thomson等1998,Science),而體細胞剋隆技術為生産患者自身的ES細胞提供了可能。把患者體細胞移植到去核卵母細胞中形成重組胚,把重組胚體外培養到囊胚,然後從囊胚內分離出ES細胞,獲得的ES細胞使之定嚮分化為所需的特定細胞類型(如神經細胞,肌肉細胞和血細胞),用於替代療法。這種核移植法的最終目的是用於幹細胞治療,而非得到剋隆個體,科學家們稱之為“治療剋隆”。
  剋隆技術在基礎研究中的應用也是很有意義的,它為研究配子和胚胎發生,細胞和組織分化,基因表達調控,核質互作等機理提供了工具。
  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隊 在實踐中,剋隆動物的成功率還很低,維爾穆特研究組在培育“多利“的實驗中,融合了277枚移植核的卵細胞,僅獲得了“多利”這一隻成活羔羊,成功率衹有0.36%,同時進行的胎兒成纖維細胞和胚胎細胞的剋隆實驗的成功率也分別衹有1.7%和1.1%,即使是使用“檀香山”技術,以分化程度較低的卵丘細胞為核供體,其成功率也衹有百分之幾。
  此外,生出的部分個體表現出生理或免疫缺限。以剋隆牛為例,日本、法國等國培育的許多剋隆牛在降生後兩個月內死去;到2000年2月,日本全國已共有121頭體細胞剋隆牛誕生,但存活的衹有64頭。觀察結果表明,部分犢牛胎盤功能不完善,其血液中含氧量及生長因子的濃度都低於正常水平;有些牛犢的胸腺、脾和淋巴腺未得到正常發育;剋隆動物胎兒普遍存在比一般動物發育快的傾嚮,這些都可能是死亡的原因。
  即使是正常發育的“多利”,也被發現有早衰跡象。染色體的末端被稱為端粒,它决定着細胞能夠分裂的次數:每一次分裂端粒都會縮短,而當端粒耗盡後細胞就失去了分裂能力。1998年,科學家發現“多利”的細胞端粒比正常的要短,即其細胞處於更衰老的狀態。當時認為,這可能是用成年綿羊的細胞剋隆“多利”造成的,使其細胞具有成年細胞的印記,但這一解釋目前受到了挑戰,美國馬薩諸塞州的醫生羅伯特·蘭紮等用培養的衰老細胞剋隆牛,得到6頭小牛,出生5~10個月後發現這些剋隆牛的端粒比普通同齡小牛要長,有的甚至比普通新生小牛的端粒還長。現在還不清楚這一現象的原因,也不清楚為何與“多莉“的情況有巨大差別。但這一實驗說明,在一些情況下剋隆過程能改變成熟細胞的分子鐘,使其“恢復青春”,關於這種變化對剋隆動物壽命的影響,還有待於進一步觀察。
  除了以上的理論和技術障礙外,剋隆技術(尤其是在人胚胎方面的應用)對倫理道德的衝擊和公衆對此的強烈反應也限製了剋隆技術的應用。但幾年來剋隆技術的發展表明,世界各科技大國都不甘落後,誰也沒有放棄剋隆技術研究。這一點上英國政府的態度非常具有代表性,在1997年2月底宣佈中止對“多莉”研究小組投資後不到1個月,英國科技委員會就對剋隆技術發表專題報告,表明英國政府將重新考慮這一决定,認為盲目禁止這方面的研究並不是明智之舉,關鍵在於建立一定的規範利用它為人類造福。
  一個細菌經過20分鐘左右就可一分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變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幾塊,每塊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莖,一年內就能長出數百株草莓苗……凡此種種,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後代,這就是無性繁殖,無性繁殖的英文名稱叫“Clone”,譯音為“剋隆”。
  自然界的許多動物,在正常情況下都是依靠父方産生的雄性細胞(精子)與母方産生的雌性細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經過一係列細胞分裂長成胚胎,最終形成新的個體,這種依靠父母雙方提供性細胞、並經兩性細胞融合産生後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們用外科手術將一個胚胎分割成兩塊,四塊、八塊……最後通過特殊的方法使一個胚胎長成兩個、四個,八個……生物體,這些生物體就是剋隆個體,而這兩個、四個、八個……個體就叫做無性繁殖係(也叫剋隆)。
  1979年春,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用鯽魚囊胚期的細胞進行人工培養,經過385天59代連續傳代培養後,用直徑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顯微鏡下從培養細胞中吸出細胞核,在此同時,除去鯽魚卵細胞的核,讓卵細胞留出空間作好接納囊胚細胞核的準備,一切準備就緒後,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鯽魚卵細胞內,得到了囊胚細胞核的卵細胞在人工培養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個這種換核卵細胞中,衹有兩個孵化出了魚苗,而最終衹有一條幼魚度過難關,經過80多天培養後長成8釐米長的鯽魚。這種鯽魚並沒有經過雌、雄細胞的結合,僅僅是給卵細胞換了個囊胚細胞的核,實際上是由換核卵産生的,因此也是剋隆魚。
  在剋隆鯽魚出現之前,英國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已經在1960年和1962年,先後用非洲一種有爪的蟾蜍(非洲爪蟾)進行過剋隆試驗。試驗方式是先用紫外綫照射爪蟾卵細胞,破壞其中的核,然後依靠高超的外科手術從爪蟾蝌蚪的腸上皮細胞、肝細胞、腎細胞中取出核,並把這些細胞的核精確地放進已被紫外綫破壞了細胞核的卵細胞內,經過精心照料,這些換核卵中終於有一部分長出了活蹦亂跳的爪蟾,這種爪蟾也不是經過精細胞和卵細胞州結合産生的,所以也是剋隆爪蟾。
  中國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先生在1978年成功地進行了黑斑蛙的剋隆試驗,他將黑斑蛙的紅細胞的核移人事先除去了核的黑斑蛙卵中,這種換核卵最後長成能在水中自由遊泳的蝌蚪。
  魚類換核技術的成熟和兩棲類換核的成功,使一批從事良種培育工作的科學家激動不已,既然鯽魚的囊胚細胞核取代鯽魚卵細胞核後能得到剋隆魚,那麽異種魚換核能否得到新的雜種魚呢?中國科學家首先提出了這個問題,也首先解决了這個問題,就是培養剋隆鯽魚成功的那個研究所,設法把鯉魚胚胎細胞的核取代了鯽魚卵細胞的核。鯉魚細胞核和鯽魚卵細胞質居然能相安無事,並開始了類似受精卵分裂發育的過程,最後長出有“鬍須”的“鯉鯽魚”,這種魚有“鬍須”,生長快,完全像鯉魚,但它的側綫鱗片數和脊椎骨的數目與鯽魚相同,而且魚味鮮美不亞於鯽魚。這種人工剋隆新魚種的出現為魚類育種開闢了新途徑。
  對科學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魚類,兩棲類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學家把目光投嚮了哺乳類。美國和瑞士的科學家率先從灰色小鼠的胚胎細胞中取出細胞核,用這個核取代黑色小鼠受精卵細胞核。實際上,這個黑色小鼠的受精卵在精細胞核剛進入卵細胞後,就把精細胞核連同卵細胞的核一起除去。灰鼠胚胎細胞的核移人黑色小鼠的去核受精卵後,在試管裏人工培養了四天,然後再把它植人白色小鼠的子宮內、經幾百次灰、黑、白這樣的操作以後,白色小鼠終於生下了三衹小灰鼠。
  1996年2月27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公佈了愛丁堡羅斯林研究所威爾莫特等人的研究成果:經過247次失敗之後,他們在前年7月得到了一隻名為“多利”的剋隆雌性綿羊。
  “多利”綿羊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呢?威爾莫特等學者先給“蘇格蘭黑面羊”註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得到卵之後,立即用極細的吸管從卵細胞中取出核,與此同時,從懷孕三個月的“芬多席特”六齡母羊的乳腺細胞中取出核,立即送人取走核的“蘇格蘭黑面羊”的卵細胞中,手術完成之後,用相同頻率的電脈衝刺激換核卵,讓“蘇格蘭黑面羊”的卵細胞質與“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細胞的核相互協調,使這個“組裝”細胞在試管裏經歷受精卵那樣的分裂、發育而形成胚胎的過程,然後,將胚胎巧妙地植人另一隻母羊的子宮裏。到去年7月,這衹“護理”體外形成胚胎的母羊終於産下了小綿羊“多利”。“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細胞和公羊的精細胞受精的産物,而是“換核卵”一步一步發展的結果,因此是“剋隆羊”。
  “剋隆羊”的誕生,在世界各國引起了震驚,它難能可貴之處在於換進去的是體細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細胞核。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說,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
  剋隆技術會給人類帶來極大的好處,例如,英國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療肺氣腫的a-1抗胰蛋白酶的母羊。這種羊奶的售價是6千美元一升。一隻母羊就好比一座製藥廠,用什麽辦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這種羊擴大繁殖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剋隆”。同樣,荷蘭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鐵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産血清白蛋白的羊,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當然還是“剋隆”。
  母馬配公驢可以得到雜種優勢特別強的動物——騾,騾不能繁殖後代,那麽,優良的騾如何擴大繁殖?最好的辦法也是“剋隆”,中國的大熊貓是國寶,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瀕臨絶種。如何輓救這類珍稀動物?“剋隆”為人類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途徑。
  剋隆動物還對於研究癌生物學、研究免疫學、研究人的壽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認,“剋隆綿羊”的問世也引起了許多人對“剋隆人”的興趣,例如,有人在考慮,是否可用自己的細胞剋隆成一個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凍起來。在將來的某一天,自身的某個器官出了問題時,就可從胚胎中取出這個器官進行培養,然後替換自己病變的器官,這也就是用剋隆法為人類自身提供“配件”。
  有關“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麯。科技越發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我想用諾貝爾奬獲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來結束本文:“可以期待,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意,並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利益
  1.剋隆技術與遺傳育種
  在農業方面,人們利用“剋隆”技術培育出大量具有抗旱、抗倒伏、抗病蟲害的優質高産品種,大大提高了糧食産量。在這方面中國已邁入世界最先進的前列。
  2.剋隆技術與瀕危生物保護
  剋隆技術對保護物種特別是珍稀、瀕危物種來講是一個福音,具有很大的應用前景。從生物學的角度看,這也是剋隆技術最有價值的地方之一。
  3.剋隆技術與醫學
  在當代,醫生幾乎能在所有人類器官和組織上施行移植手術。但就科學技術而言,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應仍是最為頭痛的事。排斥反應的原因是組織不配型導致相容性差。如果把“剋隆人”的器官提供給“原版人”,作器官移植之用,則絶對沒有排斥反應之慮,因為二者基因相配,組織也相配。問題是,利用“剋隆人”作為器官供體合不合乎人道?是否合法?經濟是否合算?
  剋隆技術還可用來大量繁殖有價值的基因,例如,在醫學方面,人們正是通過“剋隆”技術生産出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使侏儒癥患者重新長高的生長激素和能抗多種病毒感染的幹擾素,等等。
  4.生長周期短,遺傳性狀穩定
  5 剋隆技術可解除那些不能成為母親的女性的痛苦。
  6剋隆實驗的實施促進了遺傳學的發展,為“製造”能移植於人體的動物器官開闢了前景。
  7剋隆技術也可用於檢測胎兒的遺傳缺陷。將受精卵剋隆用於檢測各種遺傳疾病,剋隆的胚胎與子宮中發育的胎兒遺傳特徵完全相同。
  8 剋隆技術可用於治療神經係統的損傷。成年人的神經組織沒有再生能力,但幹細胞可以修復神經係統損傷。
  9 在體外受精手術中,醫生常常需要將多個受精卵植入子宮,以從中篩選一個進入妊娠階段。但許多女性衹能提供一個卵子用於受精。通過剋隆可以很好地解决這一問題。這個卵細胞可以剋隆成為多個用於受精,從而大大提高妊娠成功率。
弊端
  1.生態層面,剋隆技術導致的基因復製,會威脅基因多樣性的保持,生物的演化將出現一個逆嚮的顛倒過程,即由復雜走嚮簡單,這對生物的生存是極為不利的。
  2.文化層面,剋隆人是對自然生殖的替代和否定,打破了生物演進的自律性,帶有典型的反自然性質。與當今正在興起的崇尚天人合一、回歸自然的基本文化趨嚮相悖。
  3.哲學層面,通過剋隆技術實現人的自我復製和自我再現之後,可能導致人的身心關係的紊亂。人的不可重複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個性規定因大量復製而喪失了唯一性,喪失了自我及其個性特徵的自然基礎和生物學前提。
  4.血緣生育構成了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為什麽不同的國傢、不同的種族幾乎都反對剋隆人,原因就是這是另一種生育模式,現在單親家庭子女教育問題備受關註,就是關註一個情感培育問題,人的成長是在兩性繁殖、雙親撫育的狀態下完成的,幾千年來一直如此,剋隆人的出現,社會該如何應對,剋隆人與被剋隆人的關係到底該是什麽呢?
  5.身份和社會權利難以分辨。假如有一天,突然有20個兒子來分你的財産,他們的指紋、基因都一樣,該咋辦?是不是要像汽車挂牌照一樣在他們額頭上刻上剋隆人川A0001、剋隆人川A0002之類的標記才能識別。
  6.可能支持剋隆人的人有一個觀點:解决無法生育的問題。但一個沒有生育能力的人剋隆的下一代還會沒有生育能力。你自認為優秀,可剋隆出的人除血型、相貌、指紋、基因和你一樣外,其性格、行為可能完全不同,你能保證剋隆人會和你一樣優秀而不誤入歧途嗎?在剋隆人研究中,如果出現異常,有缺陷的剋隆人不能像剋隆的動物隨意處理掉,這也是一個麻煩。因此在目前的環境下,不僅是觀念、制度,包括整個社會結構都不知道怎麽來接納剋隆人。
  7.根據信息剋隆生物有早衰性,"多利"也是,因而已逝世.
  8.生命不再寶貴!!!
人體藝術剋隆
  人體藝術剋隆與醫學上的剋隆人完全不同,這裏衹是藉用了剋隆一詞的“復製”概念。這樣做不衹是讓人聽起來新穎易記,更重要的是衹有“剋隆”一詞才能準確、真切地把該項技術的精細特徵凸顯出來。
  人體藝術剋隆是將美容專用材料與進口天然植物纖維合成物做成的剋隆專用膠,在人體器官表面進行倒模工藝,十幾分鐘便可成型,然後將一種高分子合成材料註入基模,一個與原體一模一樣的復製品就出來了,接下來是着色,可處理成亮金、亮銀、純白、透明水晶,瑪瑙、仿銅或柔軟真人肌膚等效果。最後是裝幀,或鑲在鏡框或按於基座。這樣一幅新穎獨特、妙趣橫生的局部人體藝術剋隆品就做好了。再賦予它一定內涵,比如"牽手"、“心戀”,“成長足跡”,“海枯石爛”,“心心相印”、“永恆的愛”,"“吻你”等,它既可以裝飾新居,美化生活,又有豐富內涵,藉此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珍藏曾經最愛的見證。
  人體藝術剋隆的製模過程同時也是一次美容過程,它可根據客戶的要求製作出頭、臉、手、腳及半身塑像。復製成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體藝術雕像,其紋路、綫條、大小與真的一模一樣。速度奇快,永不變形。可將復製器官點綴在鏡框、花瓶、項鏈、鑰匙鏈及其他物品上,或作為家庭裝飾品、紀念品和禮品,獨具時尚品味。
植物的剋隆
  許多植物都有先天剋隆的本領。例如,從一棵大柳樹上剪下幾根枝條插進土裏,枝條就會長成一株株活潑可愛的小柳樹;把馬鈴薯切成許多小塊種進地裏,就能收穫許多新鮮的馬鈴薯;把仙人掌切成幾塊,每塊落地不久就會生根,長成新的仙人掌……此外,一些植物可以通過壓條或嫁接培育後代。凡此種種,都是植物的剋隆
奇妙的剋隆
  秘密的出生,爆炸性的露面,平靜的死亡。其中的成功與失敗,創造者自己也不很明白。這衹綿羊的一切,似乎都充滿象徵意味。有母無父,與性無關的出生方式,拋開科學與理性去看,有點神聖的純潔色彩。然而事實上,多利一生所遭遇的非理性反應中,恐慌多於歡迎。純潔的羔羊被視為瓶中放出的魔鬼,這種滑稽的反差顯示了人類進步過程中始終伴隨的某種自我畏懼與自我牽製。總有一些人擔心人類知道得太多,儘管在另一些人看來,我們所知道的,與我們需要知道和渴望知道的相比,還顯得那麽微不足道。
  逆轉生命時鐘。
  在多莉之前,幾十年失敗的試驗曾使人們幾乎絶望地認為,高級動物的體細胞剋隆或許是不可能實現的。從發育中的胚胎提取細胞,移植其細胞核,培育一個與該胚胎相同的個體,這種“剋隆”相對來說並非難事。因為胚胎細胞具有很強的分化潛力,能在發育過程中分化成皮膚、血液、肌肉、神經等功能和基因特徵各不相同的細胞,其中生殖功能由性細胞——精子或卵子來專門承擔。一個性細胞衹攜帶一半的遺傳信息,需要精子和卵子結合才能發育成新生命。一個體細胞則擁有一套完整的染色體,不需要性細胞的參與,但是,要讓已經“定型”的體細胞重新開始胚胎式的發育過程,等於將細胞的生命時鐘逆轉到起點處,這樣的體細胞剋隆對哺乳動物而言究竟是否可能?
  多利是蘇格蘭羅斯林研究所和PPL醫療公司的共同作品。它的基因母親是一種芬·多塞特品種的白綿羊,在多利出生之前3年就已死去。蘇格蘭的漢納研究所在這頭母羊懷孕時提取了它的一些乳腺細胞進行冷凍保存,後來又把這些細胞提供給PPL公司進行剋隆研究——這後來曾給多利身份的真實性帶來一些麻煩。以伊恩·威爾穆特為首的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培養這些乳腺細胞,使它們在低營養狀態下“挨餓”5天左右。然後提取其細胞核,移植到去除了細胞核的蘇格蘭黑臉羊的卵子裏。之所以使用蘇格蘭黑臉羊的卵子,是因為這種羊身體大部分是白的,臉卻是全黑的,很容易與白綿羊區別開來。
  在微電流刺激下,白綿羊的細胞核與黑臉羊的無核卵子融合到一起,開始分裂、發育,成為胚胎,植入母羊的子宮裏繼續發育。在277個小時成功與細胞核融合的卵子中,衹有29個存活下來,被移植到13頭母羊體內。移植手術後148天,1996年7月5日,一隻羊羔誕生了——1/277的成功率,其他的都失敗了。直到它去世的時候,剋隆技術這種低得驚人的成功率,仍然沒有實質性的改善。這也是科學界普遍不相信雷爾教派的剋隆女嬰“夏娃”身份真實性的一個原因。
  威爾穆特以他喜愛的美國鄉村音樂女歌手多利·帕頓(Dolly Parton)的名字為自己的得意之作命名。1997年2月23日這頭羊的身份嚮全世界披露後,世上知道它的人恐怕比知道這位歌手的多得多。一頭全白的小羊羔,依偎在生下它但與它毫無血緣關係的代育母親——一頭蘇格蘭黑臉羊旁邊,這張著名的照片嚮世人顯示,生物技術的新時代來臨了。它是那頭芬·多塞特白綿羊的翻版(準確地說,在細胞核遺傳信息上是它的翻版。還有少量遺傳信息存儲在細胞質的綫粒體內,多利的綫粒體特徵與那頭提供卵子的蘇格蘭黑臉羊相同)。一時間,公衆歡呼、興奮或恐懼、茫然,弗蘭肯斯坦、潘多拉的盒子和“科學是一把雙刃劍”成為流行語匯,有人展望剋隆優良傢畜品種或大熊貓的美好前景,有人喊着剋隆人或不許剋隆人,有的科學家加緊剋隆其他動物,還有科學家把他們培育的胚胎細胞剋隆動物推出來分一點光芒,給局面平添了熱鬧與混亂。
  1998年2月,曾有科學家對多利作為體細胞剋隆動物的真實性提出質疑。在懷孕的動物體內,可能會有少量胚胎細胞沿血液循環係統到達乳腺部位,因此這些科學家提出,威爾穆特等人是否恰好碰到了一個這樣的胚胎細胞、多利是否仍然是胚胎細胞剋隆的結果。漢納研究所還保存着一些多利的基因母親的乳腺細胞,DNA分析很快證明,多利的確是體細胞剋隆的産物,並不存在胚胎細胞混雜的可能性。
  此後,剋隆鼠、剋隆牛等多種剋隆動物紛紛問世。第一個剋隆人在好幾年的“衹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之後,也終於在2002年底“據說”誕生了,但沒有證據,科學界未予承認。至今,科學家對剋隆過程仍有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味道。為什麽體細胞核與卵子融合後能夠發育?有人猜測,可能是低營養環境中的挨餓狀態使體細胞休眠,大多數基因關閉,從而失去了體細胞的專門特徵,變得與胚胎細胞相似。不過這僅僅是猜測,並未得到證明。
  充滿睏擾的一生
  剋隆過程的成功率一直非常低,流産、畸形等問題較多。這是由於剋隆本身的問題,還是僅僅因為技術不夠成熟對DNA造成了傷害?人們對此還無法問答。作為第一頭體細胞剋隆動物,多利的健康狀況受到密切關註,因為它可能代表着其他剋隆動物的命運。多利一生的大部分時候過着優裕的明星生活,它善於應付公衆場合,毫不怕人,在鏡頭前有着良好的風度。與公羊“戴維”交配後,多利於1998年4月生下第一個孩子邦尼,後來又生育了兩胎,一共有6個孩子,其中一個夭折。從生育方面來看,它與普通母羊並沒有不同。在2002年初被發現患有關節炎之前,多利幾乎是完全健康而正常的,除了由於訪客喂食太多而一度需要減肥。
  1999年5月,羅斯林研究所和PPL公司宣佈,多利的染色體端粒比同年齡的綿羊要短,引起了人們對剋隆動物是否會早衰的擔憂。端粒是染色體兩端的一種結構,對染色體起保護作用,有點像鞋帶兩頭起固定作用的塑料或金屬扣。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變短一點,短到一定程度,細胞就不再分裂,而啓動自殺程序。端粒以及修補它的端粒酶,是近年來衰老和癌癥研究中的一個熱點。許多科學家認為,端粒在動物的衰老過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一些人擔心,剋隆動物的端粒註定較短,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根本問題。另一些人認為,多利的端粒較短可能是剋隆過程的技術問題所致,這不一定是體細胞剋隆中的普遍現象,有望隨着技術的進步而消除。譬如美國科學家用剋隆鼠培育剋隆鼠,一共培育了6代(最後一代惟一的一隻剋隆鼠被別的實驗鼠吃掉,實驗被迫中止),並沒有發現端粒一代一代縮短的現象。由於剋隆動物數量不多,而且普遍比較年輕,因此還難以判斷哪一種說法正確。端粒與衰老之間的關係究竟是什麽、端粒較短是否一定導致早衰,也是尚未確定的事情,這使得問題更加復雜。剋隆技術可能帶來健康問題,是多利的創造者們強烈反對剋隆人的直接理由: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剋隆人,對剋隆出來的人太不負責任了。
  2002年1月,羅斯林研究所透露,多利被發現患有關節炎。這引起了有關剋隆動物健康問題的新一輪騷動。綿羊患關節炎是常見的事,但多利患病的部位是左後腿關節,並不多見。威爾穆特說,這可能意味着現行的剋隆技術效率低,但多利患病的原因究竟是剋隆過程造成的遺傳缺陷,還是純屬偶然,可能永遠也弄不清楚。與主張動物權利的人士的觀點相反,他強調,對動物進行剋隆研究不應該因此停止。相反,要進一步研究,弄清楚其中的機製。此後,羅斯林研究所限製了外界與多利的接觸。
  2003年2月14日,研究所宣佈,多利由於患進行性肺部感染(進行性疾病為癥狀不斷惡化的疾病),被實施了安樂死。如同關節炎一樣,肺部感染也是老年綿羊常見的疾病,像多利這樣長期在室內生活的羊尤其如此。但綿羊通常能活12年左右,6歲半的多利可以說正當盛年,並不算老,它的肺病究竟與剋隆有沒有關係,又是一個難以搞清楚的問題。目前研究人員正對多利的遺體進行詳細檢查,科學界對此十分關註,儘管檢查結果未必能對上述問題得出確切答案。威爾穆特對媒體表示,多利之死使他“極度失望”。他提醒其他科學家要對剋隆動物的健康狀態作持續觀察。
  在幾年前,羅斯林研究所已經對多利的後事作好了安排。遺體檢查完畢之後,它將被做成標本,在蘇格蘭國傢博物館嚮公衆展出。理論上,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或科學博物館更適合安置這衹科學史上最尊貴、最著名的綿羊,但蘇格蘭科學家們自有他們的理由:“因為她是一隻蘇格蘭羊。”
  編輯/宋超
  (《環球》2003.3.16 作者:王豔紅)
全球反對“剋隆人”
  11月25日,美國先進細胞技術公司宣佈該公司首次用剋隆技術培育出人體胚胎細胞,在世界各地引起軒然大波,反對之聲此起彼伏。
  雖然該公司稱他們的目的不是剋隆人,而是利用剋隆技術治療疾病,但還是遭到衆多批評。美國總統布什表示,百分之百反對任何形式的人類剋隆。美國國會參議員則稱,將會很快通過法案禁止所有剋隆研究。巴西、德國、意大利等國和歐盟的發言人也均對此發表反對意見,認為科學研究不應超過倫理界限,有必要加強立法。
  不過,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達施勒的態度比較中立,他建議國會應該把生殖性的剋隆實驗和治療性的剋隆區分開來。
  世界上第一頭剋隆羊“多利”的創造者之一維爾穆特贊同這一建議。維爾穆特一直反對剋隆人,他認為,先進技術細胞公司更可能是出於商業目的,而不是技術上的考慮,從科學成就上來說,他們取得的不過是個小突破。
  在科學界內,不少生物學家對這一做法則嗤之以鼻,認為這一實驗結果沒有科學意義,而且是對生物倫理的嚴重挑釁。法國國傢農藝學研究所動物剋隆專傢讓·保羅·勒納爾表示, 先進細胞技術公司所使用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剋隆多利羊的方法,而且美國科學家僅獲得含有6個細胞的人類早期胚胎遠不能滿足需要。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倫理學家麥吉博士甚至懷疑先進細胞技術公司宣佈的真實性,因為實驗的很多細節還沒有公開。
中國剋隆技術發展簡史
  1965年生物學家童第周對金魚、鯽魚進行細胞核移植。
  1990年1.西北農業大學畜牧所剋隆一隻山羊。
  1992年江蘇農科院剋隆一隻兔子。2.中科院剋隆了一隻青蛙。(實驗失敗)
  1993年中科院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與揚州大學農學院攜手合作,剋隆一隻山羊。
  1995年1.華南師範大學與廣西農業大學合作,剋隆一頭奶牛和黃牛的雜種牛。2.西北農業大學畜牧所剋隆六頭豬。
  1996年1.湖南醫科大學人類生殖工程研究所剋隆六衹老鼠。2.中國農科院畜牧所剋隆一頭公牛。
  (以上為胚胎細胞剋隆研究)
  1999年1.中國科學家周琪在法國獲得卵丘細胞剋隆小鼠,在國際上首次驗證了小鼠成年體細胞剋隆工作的可重複性,於2000年5月用胚胎幹細胞剋隆出小鼠“哈爾濱”,並於2000年10月獲得第一隻不采用“多莉羊”專利技術的剋隆牛。2.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大元領導的小組將大熊貓的體細胞植入去核後的兔卵細胞中,成功地培育出了大熊貓的早期胚胎。
  1999年和2000年揚州大學與中科院發育所合作,用攜帶外源基因的體細胞剋隆出轉基因的山羊。
  2000年中國生物胚胎專傢張涌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種羊場接生了一隻雌性體細胞剋隆山羊“陽陽”。“陽陽”經自然受孕産下一對混血兒女,“陽陽”的生産可以證明體細胞剋隆山羊和胚胎剋隆山羊具有與普通山羊一樣的生育繁殖能力。2002年中國首批成年體細胞剋隆牛群體誕生。
我國正在規範幹細胞和剋隆技術研究
  本報記者曾偉報道:剋隆人離我們衹有一步之遙,如何讓剋隆技術不是給人們出難題,而是在人類可以控製的範圍內最大限度地造福人類?昨日,本報記者采訪了北京大學幹細胞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李凌鬆教授。
  李教授說:“目前公認的國際規範有三點,一是堅决反對剋隆人,二是不能將人的精原細胞與動物雜交,三是對用於實驗的胚胎幹細胞來源要進行限製並作出具體規定。在中國相關規定和法律沒有出臺之前,我們的研究將按照國際規範行事。”
  “對於一些國際規範模糊不清的‘灰色區域’,不同國傢做法也不一樣,比如信奉基督教的英國人規定,體外授精14天後的受精卵不得用於實驗,而以色列則沒有這樣的規定,對於這些‘灰色區域’,我們要根據自己的國情具體分析。”
  據瞭解,目前,雖然國際上普遍對剋隆人即生殖性剋隆持反對態度,但對治療性剋隆,也就是利用剋隆技術獲得人類幹細胞以用於對病變組織和器官進行替代治療,則基本認同。但專傢認為,目前能用於臨床的治療性剋隆技術尚處於細胞替代性治療階段,真正剋隆出可用於移植的人類組織和器官,現在還為時尚早。
  “幹細胞和剋隆研究需要相當的技術、先進的設備和良好的道德基礎,”李教授強調說,“涉及這個領域的研究機構必須具備相當的實力和資質,否則很容易造成失控。”
  據悉,目前,一個由國傢有關部門召集、有生物學家和倫理學家參與的專傢小組正在對中國幹細胞及剋隆技術研究現狀進行評議,一個旨在規範中國幹細胞和剋隆技術研究的“審查委員會”正在醖釀之中。
  四、科技隨筆:剋隆的理性發展方向
  新華網華盛頓12月11日電(新華社記者吳偉農)每當出現重大剋隆進展時,各種警告和反對聲便不絶於耳。最近美國先進細胞技術公司宣佈通過剋隆製造出了人類胚胎之後,批評言論又是不斷。對於剋隆技術研究,人們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這個問題,以促進剋隆技術的安全使用和健康發展。
  不妨先回顧一下先進細胞技術公司的成果:這傢公司研究人員將人類體細胞的遺傳物質與去除了遺傳物質的人卵細胞空殼融合,然後誘導融合後的細胞發育:研究人員得到3個早期胚胎,其中兩個發育到4細胞階段,另一個至少發育到6細胞階段。由於這證明人體單個細胞的遺傳物質能被誘導發育成為幼胚胎,剋隆人在技術上離現實可謂一步之遙。
  爭論由此而生。批評者說,因為它用一個單親製造了人類的開端,這一進展在倫理道德上是危險的。反對者說,即使不為剋隆人,為獲取幹細胞而破壞剋隆胚胎的做法也是不道德的。但先進細胞技術公司的科學家稱,他們的目標不是製造剋隆人,而是為了開發人類疾病的治療方法,其工作是“正義的”。
電視劇剋隆
  中文名: 剋隆 第一季
  英文名稱: Clone Season 1
  首播時間: 2008年11月
  演員: Mark Gatiss ... Colonel Black (6 episodes, 2008)
  Fiona Glascott ... Rose Bourne (6 episodes, 2008)
  Oliver Maltman ... Ian (6 episodes, 2008)
  Stuart McLoughlin ... Clone (6 episodes, 2008)
  Jonathan Pryce ... Dr. Victor Blenkinsop (6 episodes, 2008)
  地區: 英國
  語言: 英語
  簡介:
  Victor Blenkinsop博士是政府的著名科學家,他剋隆了第一個人類,並旨在讓其成為戰場上的超級戰士原型,但實驗産生了可怕的錯誤……
  Dr Victor Blenkinsop (Jonathan Pryce), a brilliant government scientist, unveils the first human clone. Intended to be a prototype super soldier for use in battle, the experiment goes horribly wrong. He realizes to his chagrin that his creation is more touchy-feely than terror-inducing. In an attempt to redeem himself the doctor escapes with his creation, vowing to fix him before the government finds them and kills them.
百科大全
  剋隆
  done
  由英文clone一詞音譯而來,意為無性繁殖細胞係。①由一個祖細胞或細菌經無性繁殖形成的遺傳上完全相同的一簇細胞或細菌群體。單一剋隆內所有成員的基因型都完全相同。②用重組DNA技術産生的核酸序列完全相同的一組核酸。
英文解釋
  1. :  clone
  2. n.:  cloning
法文解釋
  1. v.  cloner
  2. n.  clone; clonage
近義詞
剋隆
相關詞
生物基因鋼之煉金術師人造人動物科學技術宗教
剋隆醫學遺傳抗體韓國人物生物學家外國
瀕臨滅絶生物治療醫療幹細胞更多結果...
包含詞
剋隆人亞剋隆阿剋隆剋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