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史 : 歷史人物 : 名人 : 文藝 > 光緒
目錄
清德宗光緒
清德宗光緒
  光緒為中國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愛新覺羅載湉的年號,相當於公元1875年至1908年,前後三十四年。
光緒 Guang Xu (1871~1908) 滿族
  光緒: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的年號,清朝使用此年號共三十四年。
  
  基本資料
  
  生卒:1871—1908(38歲)
  
  民族:滿族
  
  姓名:愛新覺羅·載湉
  
  廟號:德宗
  
  謚號: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全稱: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出生: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生於宣武門內迤西太平湖醇親王府的槐蔭齋
  
  屬相:羊
  
  卒年: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酉時二刻三分駕崩於瀛臺涵元殿內.
  
  死於:急性砒霜中毒
  
  在位: 1875年—1908年(34年)
  
  陵寢:崇陵(清西陵)
  
  父親:愛新覺羅·奕譞(醇親王)
  
  母親:葉赫那拉氏(慈禧胞妹)
  
  初婚:18歲結婚,配偶葉赫那拉氏等3人
  
  皇后:葉赫那拉氏(副都統桂祥之女,慈禧侄女)
  
  後妃: 他他拉氏(禮部左侍郎長敘二女,瑾妃、珍妃)
  
  子女:無子女
  
  繼位人:愛新覺羅·溥儀,號稱“繼承同治兼祧光緒光緒同父異母弟弟醇親王載灃長子)
  
  老師: 翁同龢、夏同善
  
  最得意:主持戊戌變法
  
  最失意:甲午戰爭主戰失敗
  
  最不幸:戊戌政變後被囚禁 、被人用砒霜謀害至死
  
  最痛心:簽訂《馬關條約》、戊戌政變、珍妃遇害
  
  最擅長:書法、音樂
  
  最不喜歡的戲:梆子戲,因為他認為梆子戲是悲調
  
  歷史評價《清史稿》論曰:德宗親政之時,春秋方富,抱大有為之志,欲張撻伐,以前國恥。已而師徒饒敗,割地輸平,遂引新進小臣,銳意更張,為發奮自強之計。然功名之士,險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濟,言之可為於邑。洎垂簾再出,韜晦瀛臺。外侮之來,釁自內作。卒使八國連兵,六竜西狩。庚子以後,怫鬱摧傷,奄緻殂落,而國運亦因此而傾矣。嗚呼,豈非天哉。光緒駕崩後,清越四年而亡。
  
  作為一個年輕發奮的君主,光緒皇帝以社稷為重,推行變法,不輕易退縮妥協、 以求自保; 反而在關鍵時刻,為了變法信念, 置生死安危於度外。這已經超出了一位傀儡帝王的行為價值選擇, 即使從人格上看也是值得稱道的。也許, 身為帝王, 百年來他受盡冷落和責難, 甚至有人指責他“懦弱無能”;但作為一個人, 作為一個資産階級改良運動的先驅者,他的人格是顯示出一定亮色的,是不必諱言的。變法的最終結果是失敗了, 但對當時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打破了封建專製主義的思想禁錮, 啓開了中國思想解放的先河; 在經濟上,光緒接受了維新派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主張, 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道路;在文化教育方面,開辦學堂, 改革科舉制度, 派人出國留學、遊歷等, 這就使知識分子擴大了眼界,給長久封閉的國傢帶來了一些西方的先進思想、理論和技術。光緒皇帝不愧為近代中國第一個效仿西方來變革中國的開明皇帝。
  
  光緒對珍妃的深情,同樣令人感動。“金井一葉墜,凄涼瑤殿旁。殘枝未零落,映日有輝光。溝水空流恨,霓裳與斷腸。何如澤畔草,猶得宿鴛鴦”每讀此詩,令吾輩唏噓不已。
  
  載湉是醇親王的兒子,慈禧太後的外甥、內侄。登基時衹有四歲。兩宮太後“慈禧”、“慈安”即“垂簾聽政”的實際握權者。至光緒16歲,慈禧“歸政”,但仍實掌大權。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歲次甲午,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日本趁機進占漢城,擊沉我國運兵船,並攻擊我牙山駐軍。七月一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後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史稱為甲午戰爭。甲午戰敗後,朝野有志之士便提倡維新變法,其領導人物康有為以著書立論,發行中外公報主張變法,亦曾數次上書光緒,要求改革。其學生梁啓超則於上海主編時務報,鼓吹變法圖強。至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德宗下詔變法,以康有為﹑譚嗣同等人推行新政。但以慈禧太後為主的守舊派反對變法,於是發動政變,德宗被幽禁,康、梁逃亡日本。
  
  因歷時僅一百零三天,故稱為百日維新。又因是年為戊戌年,故稱為戊戌變法。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義和團起事,仇殺外人,引起英、俄、法、德、美、日、義、奧八國共組聯軍,攻陷北京,光緒,慈禧太後逃亡西安.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歲次辛醜,九月七日,在北京與各國所訂立的條約,共十二款,以賠款一項為最重,數目高達白銀四億五千萬兩,為不平等條約中最苛刻的。後慈禧處死光緒的愛妃珍妃。光緒被軟禁瀛臺.終飲恨病逝。
  
  後妃
  
  光緒衹有一後二妃3人。
  
  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日,19歲的光緒皇帝舉行大婚典禮。光緒的一位皇后兩個妃子都是慈禧做主選的,皇后不是別人,正是慈禧親弟弟桂祥的女兒葉赫那拉氏。慈禧選自己的侄女為皇后,為的是在把朝政交給光緒後,還能利用皇后來控製和操縱皇帝,起碼可以監視和掌握皇帝的一舉一動。
  
  光緒的兩位妃子是瑾妃和珍妃,二人是親姐妹,但相貌性格卻大不相同。瑾妃相貌一般,而且性格脆弱;珍妃貌美端莊,性情機敏。
  
  珍妃對光緒的同情和體貼,激起了光緒對未來的憧憬和熱情,同時,也引發了他要在政治上擺脫束縛有所作為的欲望。大婚後的數年間,他與珍妃共同度過了一生中顯得較為輕鬆的時光。
  
  ▲光緒的皇后葉赫那拉氏,是慈禧親弟都統桂祥的女兒,就是隆裕皇后。隆裕皇后長得不漂亮,既瘦弱,又駝背。這門親事是慈禧皇太後懿旨給定的,光緒雖不滿意,卻也無奈。皇后葉赫那拉氏與光緒皇帝的婚姻,完全是政治婚姻。慈禧將自己侄女嫁給自己外甥,目的就是在宮闈椒房,探悉皇帝的內情,控製和操縱皇帝,並為爾後母族秉政、太後垂簾聽政做鋪墊。光緒皇帝同皇后葉赫那拉氏大婚後,情不投,意不合,始終是一門不美滿的婚姻。光緒死後,宣統繼位,上光緒皇后徽號為“隆裕”,是為隆裕皇太後。隆裕皇太後在民國二年(1913年)正月十七日,死於太極殿。
  
  ▲珍妃(1876年—1900年),他他拉氏,滿洲鑲紅旗人。清朝光緒皇帝的側妃,也是最為受寵的妃子,後因獲罪於慈禧而被投井殺害。
  
   生平
  
  珍妃其祖父乃陝甘總督裕泰,其父長敘曾任戶部右侍郎,其伯父長善乃廣州將軍,珍妃與其姊瑾妃自幼隨長善在廣州長大。珍妃10歲那年,長善卸任廣州將軍,她與姊姊隨同北返北京。
  
  1889年,珍妃兩姊妹被入選宮中,13歲的她被封為珍嬪,15歲的姐姐封為瑾嬪,嬪為九等宮女序列中的第六等,直至光緒二十年甲午春(1894年),因慈禧太後七旬萬壽加恩得晉嬪為妃,前面還有皇后、皇貴妃、貴妃三個等級。
  
  得寵與獲罪
  
  光緒大婚之後,隆裕皇后逐漸失寵,而瑾妃與光緒相處漠漠。惟珍妃生性乖巧、善解人意,工翰墨會下棋,日侍皇帝左右,與光緒共食飲共玩共樂,對於男女之事毫不在意,“德宗尤寵愛之,與皇后不甚親睦。”(《國聞備乘》)
  
  1901年春清廷與八國聯軍媾和,慈禧、光緒等準備還朝。慈禧見珍妃所投之井依然如故,便命人將屍骨被打撈出來,裝殮入棺,葬於阜成門外恩濟莊的宮女墓地,並企圖以“貞烈殉節”的名義掩世人耳口。民國二年(1913年),其姊瑾妃(時為端康皇太妃)將珍妃遷葬光緒景陵妃嬪園寢,並為她修建了一個小靈堂以供奉珍妃的牌位,靈堂上懸挂一額紙匾,上書“精衛通誠”,頌揚珍妃對光緒的一片真情。
  
  ▲珍妃的姐姐瑾妃的結局比她的妹妹強多了。光緒二十六年七月,瑾妃隨慈禧也逃出了京城,一年多以後纔返回皇宮。光緒帝死後,宣統帝溥儀尊封她為皇考瑾貴妃。1913年3月,溥儀又尊封她為端康皇貴太妃。
  
  據溥儀回憶,隆裕皇太後死後,瑾妃就成為紫禁城內幸存的四妃之首(另外三妃是敬懿皇貴妃、莊和皇貴妃、榮惠皇貴妃,她們三人都是同治帝的妃子)。瑾妃很專權,自己儼然成了皇太後,效法慈禧,讓溥儀叫她皇額娘,經常管教溥儀,不把皇帝放在眼中。為此,溥儀在一些人的慫恿下,公開與瑾妃吵了一架,使瑾妃很下不來臺,溥儀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瑾妃為了出這口氣,把溥儀的奶奶、母親召進宮,對她二人施加壓力。她二人可嚇壞了,一齊跪下來苦苦哀求,答應勸溥儀給瑾妃賠禮道歉。最後溥儀經不住祖母和母親的苦勸,被迫給瑾妃道了歉。溥儀的母親個性極強,從未受過別人的訓斥。這次窩了一肚子火,回到傢吞了鴉片煙自殺了。瑾妃聽了這個消息以後,吃驚不小,深怕溥儀追究此事,於是也改變了對溥儀的態度,兩人關係有了明顯地緩和。
  
  1924年10月20日瑾妃病死,終年52歲,溥儀謚之為溫靖皇貴妃。1925年10月29日葬入崇陵妃園寢東寶券內。
  
  十四年後,1938年農歷十一月,一夥不法匪徒在夜間盜掘了瑾妃墓,掠走了全部殉葬珍寶。
  
  生平簡介
  
  同治十年(1871年)生於北京宣武門外太平湖畔醇王府,為醇賢親王奕譞次子。由於其兄早殤,同治十三年(1875年1月25日),同治帝病逝後以醇親王長子身份入宮為帝,其時年僅4歲,成為滿清入關後的第九位皇帝。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主戰。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主持變法(戊戌),同年,慈禧等發動戊戌政變,將其囚於瀛臺。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主和。同年8月15日被慈禧要挾,“逃”往西安。是日,慈禧處死其愛妃(實為愛妻)珍妃。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酉時二刻三分駕崩於瀛臺涵元殿內,時年38歲。
  
  帝王生涯
  
  光緒繼位後,由慈禧專權。至光緒16歲,慈禧“歸政”,但仍實掌大權。
  
  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歲次甲午,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日本趁機進占漢城,擊沉中國運兵船,並攻擊駐牙山清軍。七月一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後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史稱為甲午戰爭。
  
  年輕的光緒皇帝眼見甲午戰爭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恥辱,“不甘作亡國之君”,一心想有所作為。他接受康有為、梁啓超提出的變法,準備進行資本主義改革,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光緒皇帝下詔變法,以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人推行新政,變法圖強。光緒發佈了一些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詔令,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維新派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人把希望寄托在統轄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身上,派譚嗣同深夜去見袁世凱,要他發動兵諫,協助光緒推行新政。袁世凱也表示堅决忠於皇上,一定照辦。但譚嗣同走後,他便去嚮榮祿告密。慈禧因頤和園得到榮祿密報,立刻返回紫禁城。光緒料到事情敗露,急忙派人送信要康有為等人趕快逃命,他自己被慈禧帶到議政堂,被迫寫了退位詔書,將政權全部交給了慈禧,然後被關進了南海中的瀛臺,也就是荷花池中央一座四開間的平房中,斷絶了和外邊的一切接觸,他最知己的珍妃也被慈禧關押在別處。康有為、梁啓超逃亡日本。譚嗣同等人被殺,戊戌變法宣告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綫生機被扼殺。因變法歷時僅一百零三天,又稱為百日維新。
  
  失去母愛的童年
  
  清宮醫案的確告訴人們,光緒是病死的。但是,從光緒死的那天開始,人們就懷疑他不是正常死亡,這也是事出有因的(而經過現代科學研究,已證明事實確實如此,光緒急性砒霜中毒)。光緒雖與慈禧以“母子”相稱,實際上他並不是慈禧親生。光緒皇帝,姓愛新覺羅,名載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鹹豐皇帝的侄子。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出生在宣武門太平湖畔的醇郡王府的柳蔭齋,其父醇親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鹹豐皇帝的弟弟。其母葉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後的妹妹。從這些關係講,他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清穆宗患天花駕崩,同治帝死時年僅二十歲,身後無子,按“兄終弟及”做法,可由其弟即位。但同治帝為獨生子,則應從其最親近的親屬中選一子弟繼承帝位。大臣們提出的最佳方案,是由他的大伯父即道光長子奕緯之孫溥倫作為他的嗣子,由其即位。但慈禧太後不同意,表面上是因為溥倫之父載治不是奕緯親生子,同樣是由旁支過繼,實際上是因為若要載淳的子侄輩繼位,自己身為祖母便無權以太後身份臨朝。國不可一日無君。第二天,慈禧壓製衆論,一人做主,執意讓衹有四歲的載湉入宮即位為帝。載湉,也就是光緒,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一方面是因為慈禧親生之子同治皇帝去世後,無子嗣繼承皇位;更重要的還是慈禧權欲熏心,找個兒皇帝,可再次創造機會垂簾聽政。
  
  光緒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五歲的載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從這一天起,光緒就被慈禧抓在手裏,或當作爭奪權利的利器,或作為顯示威嚴的權杖,更多的情況下,則當作她禦案上不可缺少的擺設,或是任意玩弄的木偶。這自然是慈禧專製政治的需要。入宮後的光緒,是在孤獨中長大的,繁瑣的宮中禮節,慈禧經常不斷的嚴辭訓斥,沒有母愛,飲食寒暖沒有人真心去細心照料,應倡導應禁忌之事,無人去指點揭示。沒有童年的歡樂,致使他從小就心情抑鬱,精神不快,造成身體積弱,難以抵擋疾病的侵襲,留下了難以愈治的病根。天嘏在所著《滿清野史》中稱:人在幼年的時候,都受到父母的呵護,照顧其出行,料理其飲食,體慰其寒暖,即使是孤兒,也會得到親朋好友的照顧。衹有光緒皇上無人敢親近。……皇上每日三餐,其飯食有數十種,擺滿桌案,可離皇上稍遠的飯食,大都已臭腐,接連數日不換。靠近皇上的飯食雖然並未臭腐,可經多次加熱,已不能可口。……載湉自十餘歲後,雖為天子,可還不如一個孤兒,以後身患痼疾,即是由於少年時衣食不節造成的。雖為野史,可內容與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所述:“緬懷先帝禦宇不惟不久,幼而提攜,長而禁製,終於損其天年。無母子之親,無夫婦昆季之愛,無臣下侍從宴遊暇豫之樂。平世齊民之福,且有勝於一人之尊者。”大致相近。說明光緒帝體弱多病之原因,實與自幼在慈禧太後淫威之下,失於調養照料有關。
  
  沒有愛情的婚姻
  
  按照清王朝祖上留下的規矩,皇帝十六歲就要臨朝親政。隨着光緒年齡的增長,他的大婚和親政逐漸臨近,慈禧撤簾歸政把大權交給光緒皇帝之事已不可回避。可慈禧既不甘心,又無可奈何,於是預作佈置,對光緒帝權力多方限製,仍由她在暗中操縱朝政。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日(1889年2月19日),十九歲的光緒帝舉行大婚典禮。
  
  光緒的一位皇后兩個妃子都是慈禧做的主,皇后不是別人,正是慈禧親弟弟桂祥的女兒葉赫那拉氏,即隆裕皇后。
  
  這個皇后容貌醜陋(但是很端莊),馬臉高額,瘦弱駝背,突眼露齒。光緒極為不滿,但也無奈。慈禧選自己的侄女為皇后,為的是朝政交給光緒後,還能利用皇后來控製和操縱皇帝,起碼可以通過皇后監視和掌握皇帝的一舉一動。
  
  光緒的兩位妃子是瑾妃和珍妃,二人是親姐妹,但相貌性格卻大不相同。瑾妃相貌一般,遠遠比不上珍妃,而且性格脆弱;珍妃貌美端莊,性格開朗,活潑機敏,頗有見地。珍妃的入宮猶如一塊石子投入一潭死水,她對光緒的同情和體貼,激起了光緒對未來的憧憬和熱情。同時,珍妃又嚮光緒推薦了她的老師文廷式,這位素以評論時政、憂心國事的著名清流人士很有才華,頗有政治見地,他被光緒帝重用後,對光緒帝很有影響,引發了光緒帝要改革政治及擺脫束縛而有所作為的欲望。大婚後的數年間,光緒帝與珍妃共同度過了一生中較為輕鬆的時光。由此,也引發了他作為人君國主,希望在政治上擺脫束縛而有作為的欲望。可這一點,是慈禧最不願看到的。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按慈禧本來的親上加親,以控製光緒帝的初衷纔讓自己的侄女為皇后。然而強製的結果,卻又適得其反。當年,同治帝自己選立皇后阿魯特氏,而慈禧卻偏偏讓同治帝去喜歡慧妃,結果鬧得母子不和。這次慈禧為光緒選配葉赫氏為皇后,可光緒又偏偏喜愛珍妃他他拉氏,其結果可想而知。當時,光緒明明知道寵愛珍妃,就要得罪皇后,而與皇后不睦,即等於開罪慈禧太後。然而,慈禧可以在任何事情上迫使光緒就範,惟獨在情愛和感情上無法以己之所願強加於人。
  
  據《悔逸齋筆乘》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仲夏之時,一天,光緒與隆裕皇后為小事爭吵,隆裕跑到慈禧面前哭訴其事。慈禧大怒,對身邊的人說:“皇上是我所立,實乃忘恩之舉,隆裕是我的親侄,辱駡皇后就是對我最大的不敬,實在難以忍受。”接連數日,光緒入宮請安,慈禧一言不發。此後光緒與慈禧的嫌隙就算形成了。
  
  苦悶的皇帝生涯
  
  光緒臨朝親政後,五十五歲的慈禧,表面退居頤和園頤養天年,實則權勢依舊,裁决政事,一如既往。她一方面處處限製光緒的權利,國傢重要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辦理;一方面又通過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及親信太監李連英等人,暗中監視光緒的行蹤。並規定:光緒每隔一日,必須親往頤和園嚮她匯報政務,聽候訓示。以致光緒經常披着星星來,頭頂月亮去,飽受奔波,遇有重大事情,更得隨時請示,名為皇帝,實為傀儡。光緒的政治抱負不能得以實現,日久天長,精神更加抑鬱,情志愈益不暢,舊病不去,又添新愁。
  
  從“脈案”看,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光緒體質雖未見好,遺精及腰背酸沉等病仍在繼續,但診病和吃藥的次數卻相對減少。這主要是光緒力圖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以輓救他那岌岌可危的政權,整日忙於政務,關註政治改革,另外,還要隨時應付慈禧的訓斥,一時無暇顧及診病吃藥。
  
  疾病纏身的光緒親政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遭逢日本侵略朝鮮,進而侵略中國。光緒帝違背母後之意,决心援朝抗日,但腐敗的體製導致戰爭失敗,被迫簽定《馬關條約》,失地賠款,這雖使他受到重大打擊,加深了“母子”的不和,但也激發他力圖改革政治,富國強兵的雄心。光緒帝在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影響下,在珍妃的積極支持下,於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頒布“明定國是詔”,宣佈變法,強調博採西學,推行新政,授予康有為“專折奏事”特權。那些守舊的親貴重臣害怕光緒皇帝在改革政治中觸動他們的地位,紛紛投靠慈禧並竭力挑撥他們“母子”的關係。慈禧也深恐光緒改革的成功會影響到她的獨裁。這樣朝臣內出現了“後黨”與“帝黨”(又稱“清流黨”),雙方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光緒親政的十年,是他與慈禧進行政治和權利鬥爭的十年,從中日甲午戰爭到戊戌變法運動,雙方矛盾日益尖銳化。光緒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光緒帝到頤和園見慈禧太後,慈禧太後明確表示要廢掉光緒帝,並密謀由直隸總督榮祿,在九月初皇帝、太後到天津閱兵時政變,廢除光緒帝,形勢危急。光緒帝當天就給帝黨人物楊銳發下密諭:“朕惟時局艱難,非變法不足以救中國,非去守舊衰謬之大臣,而用通達英勇之士,不能變法。而皇太後不以為然,朕屢次進諫,太後更怒。今朕位幾不保,汝康有為、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等,可妥速密籌,設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勝期望之至。特諭。”楊銳膽小,將密諭扣住不傳他人,光緒等不到回音,急不擇路,於八月初一、初二連續兩次召見袁世凱,提升他為侍郎銜,讓他專辦練兵事宜,想以此使袁世凱感恩報德,效忠皇帝。同時,光緒帝於八月二日還有一道密諭給林旭,讓他轉告康有為迅速離京。林旭將兩道密諭同時轉給康有為、譚嗣同等人,大傢看了十分感動,但都束手無策,最後也覺得衹有拉袁世凱,由譚嗣同出面請袁世凱,馬上舉兵,先殺掉榮祿,回兵包圍頤和園。袁世凱表面上滿口答應,八月五日回到天津,卻在八月六日馬上嚮榮祿告密。
  
  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後由頤和園回城,住中南海儀鸞殿,第二天祭蠶神,當即回頤和園。回園頃接榮祿密電,馬上乘輕轎返城,重返南海瀛臺。返瀛臺後立即傳光緒來見,見到光緒,慈禧太後破口大駡,駡他忘恩負義,恩將仇報。
  
  在以慈禧為首的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鎮壓下,變法運動最終失敗,康有為、梁啓超出逃,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光緒本人亦被軟禁在中南海瀛臺,他的政治生涯實際上到此已經結束。此後,光緒度過了十年沒有人身自由的囚徒生活。
  
  他雖然名義上仍保持着皇帝的名位,但實際已沒有了皇帝的權力。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又將光緒摯愛的珍妃囚禁在鐘粹宮後北三所,並且給她立下了一條規矩,今後不許覲見皇上。
  
  南海瀛臺,與水雲榭島、瓊華島分處太液池三海之中,象徵東海三仙島蓬萊、瀛洲、方丈。瀛臺四面環水,衹在北端架一板橋,通至岸上,板橋中間有一段是活動的,光緒被囚此之後,慈禧太後便命令人把橋板撤掉了,以免光緒帝走出瀛臺島。
  
  瀛臺的中心建築為涵元殿,殿後為涵元門,門外為翔鸞閣,閣下即木吊橋。殿前為香扆殿,該殿從北面看為單層,從南面湖邊看則為兩層,名為“蓬萊閣”。光緒住在涵元殿裏,太監每天送飯時架起橋板,走到瀛臺來,用飯完畢,就抽掉橋板。光緒心情十分憂鬱,萬般無奈之中寫下了“欲飛無羽翼,欲渡無舟楫”等詩句。鼕天三海結冰,從瀛臺不通過木橋也可以從冰上到達岸邊。
  
  據說有一次光緒帶了小太監踏冰離開瀛臺,被發現後,總管太監李連英立刻下令鑿冰,以防光緒離開。光緒十分想念心愛的珍妃,傳言他讓小太監暗中給珍妃送信,偷偷相會。每到此時,他更加痛恨出賣自己的袁世凱,臨死之時,他不言不語,用手在空中寫殿內挂有一副《宋司馬光諭人君用人之道》立軸,跋文是:“光緒丙午(1906)十月上浣錄,臣全忠敬書。”還有一些匾額鬥方之類,下款都寫着“臣全忠敬書”。其實這都是光緒的御筆,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光緒試圖以對慈禧太後稱臣,表明自己忠於慈禧太後的心跡,來換取老佛爺的諒解。可此時,慈禧太後又怎麽能讓光緒再次親政呢。 究光緒帝病情自二十四年逐漸加劇,終緻不起之原由,實與戊戌變法失敗有着直接的關係。光緒被囚禁在瀛臺後,慈禧太後曾欲廢之而另立他人。光緒也知其用心,日夜擔驚受怕。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此舉雖未能實現,可光緒也難脫囚禁之牢籠。明知岌岌可危,亦衹有坐以待斃,心中十分憂傷。他曾仰天長嘆:真不如漢獻帝也!因而病勢日漸加重,自不待言。
  
  光緒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後倉惶出逃。相傳臨行前還不忘處置珍妃,令太監崔玉貴把珍妃推到寧壽宮外的井中害死。當光緒得知珍妃的死訊後,精神徹底崩潰,舊病復發,日趨沉重,再也無法康復。由此可見,從光緒自幼多病,到青年以後的病情逐步加重,都與他的政治處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關。可見慈禧的長期壓製和打擊,是光緒致病的重要原因,從這一點談來,民間傳說是慈禧置光緒於死地,則又並非全無道理。尤其是在戊戌政變以後被囚禁的十年漫長歲月中,他一方面悲觀失望,前途渺茫,一方面又日夕擔心受怕,心情緊張,生活上更無人細心照料,使得他的病情不斷加重惡化,終至不治。不過,無論光緒究竟死於何因,都與他在清廷遭受的控製與打擊,在精神與意志上受到的壓製與摧殘,在身心上經受的折磨,甚至其骨肉親情也被拆散有着直接的聯繫。真可謂,光緒一生沒有過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其實,這也就是他多病纏身的根源。因此可以認為,年輕的光緒之死,與慈禧控製下的清王朝黑暗腐敗密切相關。
  
  如果說光緒入宮為帝,是出於一種政治需要,那麽他的死去,也未必不是清廷政治腐敗的必然。
  
  光緒大婚
  
  清代皇帝大婚比歷代皇帝奢華更甚,是極盡奢侈鋪張之能事的。光緒帝是清代正常地舉辦大婚的最後一個皇帝,目前所存資料比較齊全,可以作一些透視與分析。
  
  光緒帝的大婚典禮在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正月二十七日舉行,時年19歲。
  
  這次大婚,共花費銀550萬兩。其中,各種“外辦”耗費,共為105萬餘兩,占大婚開支總額的20%左右;而由“內辦”的帝、後應用冠服、朝珠、鈿釵、金銀珠寶玉器,嬪位所用器物,皇后妝奩,以及後嬪鋪宮應用的金銀器皿等,共為銀400萬兩以上,占總耗費的80%左右。
  
  這些銀兩主要是從各省、各稅關指派籌解的,是從全國搜刮來的民脂民膏。雖然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後對籌辦光緒大典曾假腥腥地說:“國傢經費有常,目下整頓武備,需款孔多,各省時有偏災,尤宜體念民艱,愛惜物力,朝廷躬行節儉,為天下先,該大臣等,務當仰體崇實黜華之意,嚴飭承辦各員,認真原理,不準稍涉浮冒。”但實際做法則完全相反,大婚典禮的經費,不但沒有“節儉”下來,反而逐步加碼。光緒十三年五月二十日慈禧明降懿旨,光緒大婚應需款項,“著戶部先行籌畫銀二百萬兩”,各省“預為指派二百萬兩”。半年之後,光緒十四年正月十七日總管內務府大臣福錕面奉懿旨:“辦理大婚之款四百萬兩尚不敷用,著戶部再行籌撥一百萬兩”。九月二十六日又奉旨“續行籌撥五十萬兩”。三次共籌撥銀550萬兩。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𠔌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如果每人每年口糧按二石計算,計折銀二兩九錢二分。光緒大婚耗用白銀550萬兩,按當時的糧價折算,可購買近400萬石糧食,足夠190萬人吃一年。
  
  當時,清朝正處在內亂外患叢生、天災人禍迭起的重重災難之中,如此奢侈鋪張的皇帝婚禮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舉行的。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六月,山東河决,毀壞歷城、齊東、利津等堤埝,大片地區遭災,清政府僅撥銀16萬兩賑災;光緒十一年兩廣水患,慈禧僅下令撥銀6萬兩賑濟;光緒十二年北運河决口漫溢,使永平各府受災,朝廷衹撥銀12萬兩救急;光緒十三年鄭州河决口,南入於淮,使河南、安徽大片地區受害,清政府僅截留京餉漕折銀30萬兩賑恤。到了光緒十四年,由於皇帝婚期迫近,用款孔殷,這一年雖有多起水、火、雨、雹、震、疫等災害發生,但卻未見有撥銀救災的記錄,衹是免除了某些地區的稅賦錢糧,撥留了13萬石京倉及海運漕米以賑順直之災。這樣一對比,可見清王朝用於人民生計迫切需要的開支寥寥無幾,而從民衆身上瘋狂榨取的財富則多得難以計量。
  
  光緒大婚和太和門大火
  
  據清宮檔案記載:光緒大婚是在光緒十六年正月二十六(1890年2月15日)。太和門大火發生在光緒十五年十二月十五(1890年1月5日)深夜。光緒大婚是在太和門大火之後40天發生的,而不是發生在“大婚的前一天。”
  
  據《清宮述聞》記載:“清光緒十四年十二月太和門火。次年正月二十六大婚,不及修建乃以紮彩為之。”這次火災發生在光緒十五年十二月十五,先從貞度門起火,是兩名值班太監使用燈火不慎引起。貞度門在太和門之右,太和殿之前。起火後撲救不力,延燒到東西朝房、太和門和昭德門。此次大火持續延燒了兩天,雖經撲救,但東西朝房和太和門被完全燒毀。那些放在臨時庫房裏準備為光緒結婚大典用的各種服飾和禮儀用品,全部燒光。
  
  為什麽堂堂皇宮發生如此大火呢?這主要是平時缺乏防範。值夜打更的是兩名六十歲開外的老太監,值班睡覺,待被大火驚醒時,火已成勢,已無法收拾。而且當時正是寒鼕時節,內金水河的水冰凍三尺,鑿冰取水救火,延誤了救火時機。太和門是木結構建築,着起火來燃速快。坡頂建築撲救不易。
  
  深夜起火,又無照明設備,救火更難。在大火嚮四處擴大蔓延時,大臣們合計,派工匠先把尚未燃燒的近火之廡殿,在梁柱上拴上大繩,派衆多士兵用力拉,把廡殿拉倒,然後在上面澆水,斷絶火道。這纔阻隔了火勢蔓延。據文獻記載,為了撲滅這場火災,動用兵士、工匠和水會成員7000餘人。
  
  為按期舉辦光緒皇帝的結婚典禮,重修太和門等建築已經來不及了,衹好派人把火場打掃幹淨,找來棚匠,支搭臨時席棚,紮彩張燈,勉強辦了婚事。在《清代起居註·光緒朝》中說:“上諭本月十五日夜間,貞度門不戒於火,延燒太和門及庫房等處,所有本日值班之章京護軍等於禁城重地並不小心看守,實堪痛恨,著交刑部嚴刑審訊,按律定擬具奏。值班之前鋒統領恩全疏於防範,咎無可辭,著交部議處。”
  
  兩名值班守夜使用燈燭不慎緻火的太監被判處絞刑。又奉上諭:“本月十五日夜間貞度門不戒於火,延燒太和門及庫房等處,經王大臣等督率官員弁兵撲滅救止。茲據各該衙門將救火各員開單,由軍機大臣呈覽,恭親王、御前大臣博多勒噶臺、親王伯彥……山西布政使豫山、即翰詹科道軍機章京,各部院衙門司員,各旗營侍衛章京等到者甚多,實屬勤奮出力,深堪嘉賞。
  
  其隨同救火之神機營兵丁、步軍統領、衙門兵丁及柏唐阿護軍官役、蘇拉人等,著各該衙門查明人數,每名賞銀二兩;水會十五處着賞銀一萬兩;各木廠匠夫着賞銀一千兩;受傷兵匠數名,每名加賞銀十兩以上。所賞銀兩著戶部給發,由步軍統領福錕等查明給領以示奬勵。
  
  火災示警,深宮祗懼實深。唯有寅畏天威,益加修省,於一切政市不敢稍涉懈弛。”現在的太和門是大火後重修的。當時工部嚮皇傢的奏報僅“淨需采買物料。拉運車腳,匠夫工價,並買辦銅、錫、葉子、金等項例銀二十三萬五千餘兩。”現在太和門之用材,采用的是鬆柏木。最早興建時的太和門是用楠木建築的。
  
  被囚瀛臺
  
   光緒被囚於瀛臺,由慈禧的四名親信太監監視着。他或者坐在露臺,雙手抱膝,愁思哀傷,或者睡在木床上苦思苦想。在太監的監視比較鬆懈時,就偷偷地記日記。這樣差不多被關押了整整兩年。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中國北方爆發了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引起英、俄、法、德、美、日、意、奧匈等八國聯軍入侵。在八國聯軍逼近北京時,光緒被慈禧帶着逃亡西安。臨時前,慈禧命總管太監崔玉貴將珍妃推入東華門內的一口井內。在逃亡中慈禧下令剿殺義和團運動。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歲次辛醜,九月七日,清政府在北京與各國所訂立的條約,共十二款,以賠款一項為最重,數目高達白銀四億五千萬兩,為不平等條約中最苛刻的。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一月,光緒又被慈禧帶回北京,仍然被囚禁在瀛臺。光緒帝沒有勇氣衝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顔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
  
  光緒的病情突然轉危,不久死去。據說是慈禧令太監將他毒死的。有的學者認為,由於袁世凱的叛賣告密,使慈禧鎮壓了維新運動。袁世凱擔心慈禧死後光緒重新執政,將會問罪於他,於是就與慶親王色結,打算廢黜光緒,立慶親王之子為帝,事不成,就下手毒殺了光緒。又有學者認為光緒是病死的。光緒自幼身體孱弱,一直有脾胃虛弱的毛病。成年後又有滑精癥狀,而且一天比一天厲害。他又長期咳嗽,似乎患有肺結核。
  
  政治上的失意,長期的精神抑鬱,更使他患有嚴重的神經官能癥,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癥狀相繼出現,逝世前一年已病入膏肓,直接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並發急性感染。這一說法為多數學者接受。
  
  2008年11月2日,在用法醫學的手法歷時5年研究之後,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在北京舉行清光緒帝死因研究工作報告會,正式宣佈其死於急性砒霜中毒。光緒被人用砒霜毒死,一段糾纏了100年的光緒死因之謎,就此破解。2008年11月14日是光緒帝去世一百周年,“光緒死因”在此時得以確證,別具歷史意義。
  
  光緒病死後的廟號為德宗景皇帝,史稱光緒皇帝。
  
  推薦書目
  
  《瀛臺泣血記》-德齡
  
  《清宮二年記》-德齡
  
  《帝國的回憶》
  
  《光緒傳》-丁琪,孫孝恩
  
  《崇陵傳信錄》-惲毓鼎
  
  《1908年帝國往事》
  
  《話說大清-落日之皇》-聖燁
  
  《清宮舊影珍聞》-左遠波
  
  《說慈禧》-隋麗娟
  
  《晚清風雲人物史話:光緒帝》
  
  《慈禧與光緒》-何德蘭
  
  《延春冷寂:光緒帝後妃傳奇》-張建安
  
  《正說光緒》-徐徹
  
  《光緒皇帝》-盧建中
  
  《光緒皇帝的珍妃》-王善浦
  
  《光緒皇帝VS明治天皇》-王日根
  
  《光緒皇帝別傳》
  
  《我的前半生》-愛新覺羅.溥儀
  
  《正說清朝十二帝》-閻崇年
  
  《帝王的隱秘》-趙良
  
  《光緒之死大揭秘》-陳樺
  
  另外,光緒皇帝15歲時還寫過一篇很有名的御制文:為人上者,必先有愛民之心,而後有憂民之意。愛之深,故憂之切。憂之切,故一民饑,曰我饑之;一民寒,曰我寒之。凡民所能緻者,故悉力以致之;即民所不能緻者,即竭誠盡敬以致之。
  
  光緒死因
  
  多部門10月2日公佈科學報告 光緒確死於砒霜中毒(來源:羊城晚報)(註:2008年)
  
  清末光緒皇帝的死因近百年來一直衆說紛紜,這個謎團終於在其百年祭日到來之前有了科學結論———今天上午,國傢清史工程編纂委員會在北京舉行“清光緒皇帝死因報告會”,一份采用現代刑偵和高科技手段檢測的萬字報告顯示,光緒是死於砷(砒霜)中毒。
  
  在這份“光緒死因報告”上署名的還有清西陵文物管理處、中國原子能研究院反應堆工程研究設計所、北京市公安局法醫鑒定中心,他們按照規範的法醫檢驗要求和方法,先後提取了光緒的兩小縷頭髮、遺骨及衣物樣品測試。
  
  結果顯示,光緒頭髮中含有高濃度的砷,且各截段含量差異很大,第1縷頭髮的砷高峰值出現在第10段,第2縷頭髮的砷高峰值出現在第26段和第45段。而同時對比測試的頭髮砷含量,當代人為0.14-0.59微剋/剋,與光緒同時代並埋在一起的隆裕皇后為9.20微剋/剋,清末一個草料官幹屍頭髮為18.2微剋/剋。
  
  現存文獻記載,光緒在宮中和瀛臺被囚禁期間曾服用過中藥,其中的雄黃、雌黃、朱砂等會導致砷、汞毒物使用過量,在理論上講,這種原因也可能引起光緒慢性中毒,直至病變死亡。不過在慢性中毒死亡的情況下,中毒者頭髮發根的含毒量會高於發中部和發梢,而光緒的情況與之相反,這也證明了光緒並不是死於長期服用中藥的慢性中毒。
  
  在測試的同時,專傢通過遍查資料,整理了光緒死亡前10天的情況,並結合現代法醫有關砒霜中毒的論述,探討了光緒砒霜中毒的類型,以及中毒時間的下限和上限。
  
  光緒的御制詩文折射出他的思想
  
  為人上者,必先有愛民之心,而後有憂民之意。愛之深,故憂之切。憂之切,故一民饑,曰我饑之;一民寒,曰我寒之。凡民所能緻者,故悉力以致之;即民所不能緻者,即竭誠盡敬以致之。
  
  方當轉戰無前,大軍雲集;何意出師未捷,上將星沉。喑鳴之壯氣不消,倉猝而雄軀遽殉。
  
  光緒帝御制詩文集,是一部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獻。大約是八十年代初,在故宮博物院,當時的圖書管理員蕭師傅與大楊同志連聲稱有,並非常慷慨地嚮我介紹了光緒帝的不同版本的御制詩文集。據他們介紹,
  
  這些書原來珍藏在故宮昭仁殿和毓慶官,還有一部分在宮外的醇親王府保存,而現在統歸故宮博物院圖書館保管,很少有人藉閱。
  
  我把他們介紹給我的這套詩文集仔細翻閱,發現它們種類甚多,但是,大致可區分為兩種不同的版本。第一種是光緒朝抄本。……
  
  第二種抄本為宣統朝抄本,內容與前一種抄本大致相同,而編排卻別具一格。……
  
  光緒的這些詩文大都寫於光緒甲申年至己醜年(1884年至1889年),《御制詩》則到壬辰年(1892年)。可以說絶大部分是他學生時代的習作。光緒從入宮的第二年開始,即在毓慶宮就讀。由學問淵博的翁同龢、夏同善等授讀。這時的光緒年僅五歲。
  
  根據《翁同日記》的記載,光緒是從1883年12月7日開始寫作的。翁同於當天日記中寫道:"上初作望雲詩四句,極順。又作史論,亦通暢。"此後,幾乎每到書房都有所作。兩年之後,根據醇親王奕?X的建議,慈禧要翁同等將光緒"所作詩論,寫本呈覽"。起初,慈禧為了加強對書房的控製和監督,要求將每天光緒在毓慶宮所作的詩文繕寫清楚,隨同功課簿"一並呈覽",隨後又改為"一月後抄本進呈"。我們現在看到的光緒御制詩文抄本,就是根據當時毓慶宮逐月進呈稿本編纂而成的。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我們今天看到的幾種本子,未能將光緒的全部作品收集在內。然而,在現存的這些作品中,我們亦可靖晰地看出他早期思想的輪廓。年僅十多歲的光緒,以他那敏銳的思想,犀利的筆鋒,寫出了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對中國歷史上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發表評論,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抱負。為我們研究他的早期思想,提供了非常重要和可靠的資料。
  
  憂民念每深 求治日兢兢
  
  在光緒早期思想中,民惟邦本,兢兢求治的思想是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古代的"民貴君輕"思想,在光緒認識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當時的中國社會危機四伏,人民群衆的反抗鬥爭震撼着清王朝的統治。因此,光緒將《孔子傢語》中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引為座右銘。認為歷代帝王"或耽於安逸,或習於奢侈,縱耳目之娛而忘腹心之任者",是造成水覆舟的根本原因。他認識到,皇帝衹有愛民,國傢纔會長治久安;人君衹有兢兢求治,纔會出現太平之世。所以他提出了"治世莫若愛民"的主張。……
  
  光緒在這些詩文中,提出了許多愛民措施。他極力推祟人君應"罔拂百姓以從己之欲"的主張。……他還批評唐末統治者把天下治亂委諸氣數的錯誤說法……
  
  光緒反對官吏巧立名目,對人民實行盤剝。他認為國傢取之於民者賦稅而已,君上不應收取百官的進奉。……
  
  光緒還極力主張節用民力和藏富於民。他認為治國之道應"以理財為先,以節用為本"。……光緒還主張立法貴簡當,反對"法令繁,科條密",使人民無所措手足。他認為有的法令"其初行之甚善,而其後漸失其意者,非法之不善,乃行法之不善耳",因此他主張有治法尤貴有治人。
  
  光緒的愛民思想還大量地反映在他早年的詩篇中。在《御制詩》收錄的四百多首詩歌中,有相當多的篇幅是以描寫百姓疾苦和農事繁忙為內容的。……正是因為光緒早年有這樣的思想基礎,所以當他親政以後,面對"各國環處,凌迫為憂"的危局,才能奮起變法,"采西人之所長,補我所未及"。他在上諭中說:"朕夙夜孜孜,改圖百度,豈為祟尚新奇?乃眷懷赤子,皆上天之所畀,祖宗之所遺,非悉令其康樂和親,朕躬末為盡職。"……顯然,光緒後期的這些言論,是與他早期的民惟邦本的思想有着內在聯繫的。
  
  當然,光緒早年的民惟邦本,兢兢求治的思想亦有着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
  
  因此,他極力反對的是那種"惟思竭澤,不慮無魚"的做法,而他所追求的是"不苛細以取盈,不徵求以盡利","取於民而民不怨''式的封建剝削,從而達到"泰然自恣"地統治人民的最終目的。
  
  求賢若渴,破格用人在光緒早期思想中占有突出的位置。
  
  在光緒的御制詩文中,有不少篇章閃爍着這種"欲作千間廈,應須大匠材"、"旁求常側席,任官惟賢才"的思想火花。……因此光緒重視選拔人才,並把選賢任能視作關係到國傢興衰存亡的大事。
  
  在選用人才問題上,光緒一反論資排輩、循資提升和以門戶取人的陳腐觀念,極力主張循名責實、破格升遷和惟纔是舉。……光緒早年就具備了這樣的認識,因此在後來的戊戌變法中,他能頂着頑固派的壓力,,冒着極大的風險,大膽起用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志士,拔之於庶民,置之於公卿,依靠他們雷厲風行地推行新法。當變法進行到最艱難之際,新舊勢力的鬥爭日益激烈,"皇上至是時亦知守舊大臣與己不兩立,有不顧利害誓死以殉社稷之意,於是益放手辦事",特擢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為四品軍機章京,參與新政。"拜命之日,皇上親以黃匣緘一?p諭授四人,命竭力贊襄新政,無得瞻顧"。讀着梁啓超這生動感人的描述,光緒勇敢而果斷地拔擢新生力量,依靠新生力量,並把自己的命運和前途與他們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情景,不是躍然紙上了嗎?
  
  知人善任,自古其難。知人就是識別人才,善任就是恰當地使用人才。光緒主張通過"明試以功"的方法考察和識別人才。……
  
  光緒的可貴之處還在於他能禮賢下士。他反對以人君個人之喜惡作為選擇人才的標準,主張"王者用人,不可循一己之私心",而應盡"取天下之善"。
  
  光緒重視人才,要求臣下都作發現人才,啓用人才的伯樂。
  
  虛懷能納諫 旁求常側席
  
  這部御制詩文,還比較突出地反映了光緒虛懷納諫的思想。……他總結了"隋以拒諫而亡,唐以納諫而興"的經驗教訓,會出了"言路之開塞,國傢之治亂係焉"的結論,並說:"朝有直臣,社稷之福,豈不信哉!"
  
  光緒認為,臣下能否直言敢諫,與人君有無容人之量,有無納諫的誠意很有關係。他說:"人君喜聽順耳之言,則順耳之言至矣;人君喜聽逆耳之言,則逆耳之言至矣。"
  
  光緒的一些詩文中,還表現了對士大夫巧為飾詞,以逢君惡的強烈不滿,認為他們競為詣諛,以圖富貴,其情狀站污青史。他要求各級官吏以國傢大局為重,知無不言,不應有所忌諱。他說:"為大臣者,必有嘉言讜論,然後有益於國傢,若事事順從,是容悅之臣耳,人君將安賴乎?"
  
  如何對待不同意見,特別是一些尖銳刺耳的批評,光緒提出了"有真是非,無私喜怒"的非常有價值的見解。……光緒的這些想法和主張無疑是非常值得稱道的。至於提意見的方式,光緒認為衹要意見正確,無論以何種方式提出均可。……"理之所是,雖衆以為非,極力爭之可也。理之所非,雖衆以為是,極力闢之可也",模棱兩端是不能肩天下大事的。他很推祟裏革斷罟來諷勸魯宣公的精神,並指出"人君聽逆耳之言,不過拂意於一時,而受福於無窮;聽順耳之言,不過快意於一時,而受患於無窮'。……光緒還把大臣敢於直諫,視作國傢興旺發達,政治開明的重要標志。他指出"興隆之世,無所謂不敢言,至於有所不敢言則國事已壞矣"。當政治開明之際,"雖匹夫匹婦皆能以自達;及其衰也,即左右近臣亦曝嚼而不敢出焉,識者於此可觀世變矣"。因此他提出人臣有三諫之義的主張:"一諫不入則再之,再諫不入則三之",纔算盡到了臣子的職責。
  
  光緒處於中國社會正在發生急劇變化的時代,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外國蔑視,海內離心,公卿士庶,偷安苟活,新生力量,備受壓抑。時代在光緒的早期思想上,留下了十分鮮明的印記。
  
  光緒接受了我國古代"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影響,非常強調"窮則思變"。他認為,要治理好國傢,固然應"以古為鑒",但又不能"泥古人之成法,刻畫而步趨之"。光緒指出,將古人之成法,"行於千載之後,非愚即誣耳","為人君者豈可拘執一偏,而不求與時變通之法乎?"他主張。"法令無定";"因時設教",人們不應墨守成規和拘執固定的東西,而應從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製訂新的法令,采取新的措施。
  
  光緒認為,世界上的事物,無不"頃刻千變",應該激流勇進,而不要"相顧榜惶"。他不但主張變革,而且主張盡快地變革,因為它覺得"天下之事,壞於迅奮者少,壞於紆緩者多"。可見,在光緒早期思想中,已閃爍着勇於變革,不拘成法的思想光華。這種思想體現了統治階級在當時情況下迫切要求改革現狀的進取精神。
  
  這套儒傢學說對光緒的早期思想影響至深,主要表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面:
  
  其一,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影響。
  
  因為光緒脫離實際、輕視實踐,所以,在他親政之後,顯得非常幼稚。在尖銳復雜的鬥爭面前,常常束手元策,在同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的較量中,總是處處被動,屢遭挫折。如果把光緒同俄國的彼得大帝作一番比較,那麽光緒在這方面的弱點便暴露得更為清楚。彼得同光緒的境遇頗有些相似之處。他幼年時,同樣受到以其姐姐索菲亞公主為首的保守勢力的多方壓製,但是彼得卻能深入社會,出國遊歷,廣泛瞭解民衆生活,如饑似渴地學習外國的長處,在實際鬥爭中增長了才幹,終於衝破保守勢力的網羅。而光緒早年所走的道路卻恰好與此相反。
  
  其二,天命論的影響。
  
  其三,封建倫理綱常的影響。
  
  首先,孝道對光緒毒害至深。他認為孝是作人之根本,多次強調要"以孝治天下"。光緒這種思想由來已久。慈禧違背祖製,把年僅四歲的光緒立為皇帝,目的是為了滿足其無止境的權力欲望。……翻開記述皇帝言行的"起居註册",光緒從被人抱着進入紫禁城,到他不明不白死去的三十四年裏,衹要是和慈禧同住一處,就沒有一天不到這位"親爸爸"面前長跪請安。即使是在他奮發有為的百日維新期間,亦曾十二次專程赴頤和園"請安"。可見,孝道在光緒頭腦裏根深蒂固,它像一條無形的繩索,束縛着光緒的頭腦,捆綁着光緒的手腳。如在中日甲午戰爭時期,光緒面對着前方浴血奮戰,艱苦搏鬥,後方卻張燈結彩,忙於祝壽的形勢,心急如焚。他為宗社擔憂,"聲淚並發",然而,卻又怕"母後生氣",不敢放手主戰。又如在戊戌政變前夕,頑固派磨刀霍霍,形勢萬分危急,而光緒在給康有為等人的密詔裏,還強調"上不失慈母之意"。這個口口聲聲要"以孝治天下的皇帝,最後卻使自己變成了曾對之麯盡孝道的慈禧的階下囚。"求治翻為罪","稱疾詔書哀",光緒的悲慘結局,簡直是對孝道的絶妙諷刺。
  
  其次,在封建倫理的影響下,光緒非常強調忍讓。
  
  第三,禮對光緒早期思想影響亦很深。
  
  不少人在回顧這段歷史時,常常對光緒的境遇寄以哀嘆和同情。他們埋怨光緒畏懼慈禧太甚,說他應該振作精神,整頓甲兵與慈禧針鋒相對展開鬥爭,藉以保護新法成果。這裏我們姑且拋開新舊勢力懸殊不談,單就光緒而論,他是缺乏這種反抗精神私鬥爭勇氣的。這種行為是中國舊禮教絶對不容許的。無論作父母、作人君的如何謬誤,作臣子的是絲毫不許反抗的,否則就是大逆不道。光緒在評論唐朝大臣鬍緻堂論武氏之亂,以為"當數其九罪,賜之死而滅其宗"這件歷史事實時說:"夫武後,君也,母也;中宗,臣也,子也。以子犯母,以臣犯君,其可乎?"光緒認為萬不可這樣做,因為這是背乎天理人情的。可見光緒在等級森嚴的舊禮教面前,是不敢越雷池一步的。
  
  越劇劇目
  
  歷史故事劇。紅楓1980年編劇。該劇取材於《瀛臺泣血記》、《禦香飄緲錄》、《清宮瑣記》、《慈禧太後演義》等資料,並參考了話劇《清宮怨》、《清宮外史》等編寫而成。
  
  劇情以1889年戊戌變法為背景,通過光緒與珍妃的愛情描寫和康有為、翁同龢等人主張變法、反對投降,同以慈禧為首的封建頑固勢力開展鬥爭,反映了近代史上一場變革與守舊的尖銳的鬥爭。
  
  1981年2月,靜安越劇團演出於上海美琪大戲院,由卓雲、孔敏導演,賀孝忠作麯,梁音配器,朱一秋布景設計,張堅安服裝設計,陳培造型設計,王世襲技導。畢春芳飾光緒、朱祝芬飾珍妃、魏蘭芳飾慈禧、陳金蓮飾翁同龢、潘笑笑飾李連英。首演滿座1月,後移至共舞臺續演1月。上海戲劇傢協會為該劇召開了座談會,受到了歷史學家和戲劇界專傢的好評。


  The Guangxu Emperor (14 August 1871 – 14 November 1908), born Zaitian of the Manchu Aisin Gioro clan, was the eleventh emperor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ninth Qing emperor to rule over China. His reign lasted from 1875 to 1908, but in practice he ruled, under Empress Dowager Cixi's influence, only from 1889 to 1898. He initiated the Hundred Days' Reform, but was abruptly stopped when Cixi launched a coup in 1898, after which he was put under house arrest until his death. His regnal name means "glorious succession".
  
  Accession to the throneZaitian was the second son of Yixuan, Prince Chun, and his primary spouse Yehenara Wanzhen, a younger sister of Empress Dowager Cixi. On 12 January 1875, Zaitian's cousin, the Tongzhi Emperor, died without a son. Empress Dowager Ci'an suggested enthroning one of Yixin, Prince Gong's sons as the next emperor, but she was overruled by Cixi. Instead, breaking the imperial convention that a new emperor must always be of a generation after that of the previous emperor, Cixi nominated her nephew and the imperial family agreed with her choice.
  
  Zaitian was named heir and successor to his uncle, the Xianfeng Emperor, rather than his cousin and predecessor, the Tongzhi Emperor, so as to maintain the father-son succession law. He ascended to the throne at the age of four and used "Guangxu" as his regnal name (or Chinese era name), therefore he is known as the Guangxu Emperor. He was adopted by Empress Dowager Cixi as a son. For her part, she remained as regent under the title "Holy Mother Empress Dowager". In his childhood, the Guangxu Emperor was taught by Weng Tonghe, with whom he shared a fond relationship.
  
   Years in power
  
  Portrait of the Guangxu Emperor in his studyEven after Guangxu began formal rule, Empress Dowager Cixi continued to influence his decisions and actions, despite residing for a period of time at the Summer Palace, which she had ordered Guangxu's father to construct, with the official intention not to intervene in politics.
  
  After taking power, Guangxu was obviously more reform minded than the conservative leaning Cixi. He believed that by learning from constitutional monarchies like Japan, China would become more politically and economically powerful. In June 1898, Guangxu began the Hundred Days' Reform, aimed at a series of sweeping political, legal, and social changes. For a brief time, after the supposed retirement of Empress Dowager Cixi, Guangxu issued edicts for a massive number of far-reaching modernising reforms with the help of more progressive ministers such as Kang Youwei and Liang Qichao.
  
  Changes ranged from infrastructure to industry and the civil examination system. Guangxu issued decrees allow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university in Beij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u-Han railway, and a system of budget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west. The initial goal was to make China a modern, constitutional empire, but still within the traditional framework, as with Japan's Meiji Restoration.
  
  The reforms, however, were not only too sudden for a China still under significant neo-Confucian influence and other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came into conflict with Cixi, who held real power. Many officials, deemed useless and dismissed by Guangxu, were begging Cixi for help. Although Cixi did nothing to stop the Hundred Days' Reform from taking place, she knew the only way to secure her power base was to stage a military coup. Guangxu was made aware of such a plan, and asked Kang Youwei and his reformist allies to plan his rescue. They decided to use the help of Yuan Shikai, who had a modernised army, albeit only 6,000-strong. Cixi relied on Ronglu's army in Tianjin.
  
  Ronglu also had an ally, general Dong Fuxiang, who commanded 10,000 Muslim Kansu Braves of the imperial army, including generals such as Ma Fuxiang and Ma Fulu. They were stationed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and constantly attacked foreigners and westerners, they were on the side of the conservatives under Cixi during the coup. They were also armed with western rifles and modern artillery, which showed that the conservative faction of Empress Cixi were willing to use western technology.
  
  Taiwanese professor Lei Chia-sheng (雷家聖) revealed new research about the coup plot. The Guangxu Emperor may have actually been suckered into a trap by the reformists led by Kang Youwei. A British missionary and a former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Itō Hirobumi tricked Kang, into agreeing to cede Chinese sovereignty to Itō. British ambassador Sir C. MacDonald said that the reformists had actually damaged the modernisation of China. Empress Dowager Cixi learned of the plot, and decided to put and end to it and save China from coming under foreign control.
  
  However Yuan Shikai was having doubts about the plan. The day before the staged coup was supposed to take place, Yuan revealed all the plans to Ronglu, exposing the Guangxu Emperor's plans. This raised Cixi's trust in Yuan, who thereby became a lifetime enemy of Guangxu. In September 1898, Ronglu's troops took all positions surrounding the Forbidden City, and surrounded the emperor when he was about to perform rituals. Guangxu was then taken to Ocean Terrace, a small palace on an island in the middle of a lake linked to the rest of the Forbidden City with only a controlled causeway. Cixi followed with an edict dictating Guangxu's total disgrace and "not being fit to be Emperor". Guangxu's reign had effectively come to an end.
  
   House arrestFor his house arrest, even court eunuchs were chosen to strategically serve the purpose of confining him. There was also a crisis involving Guangxu's removal and abdication and the installment of a new emperor. Although Empress Dowager Cixi never forced Guangxu to abdicate, and his era had in name continued until 1908, Guangxu lost all honours, respect, power, and privileges given to the emperor other than its name. Most of his supporters were exiled, and some, including Tan Sitong, were executed in public by Empress Dowager Cixi. Kang Youwei continued to work for a more progressive Qing Empire while in exile, remaining loyal to the Guangxu Emperor and hoping to eventually restore him to power. Western governments, too, were in favour of the Guangxu Emperor as the pre-eminent authority figure in China, and refused to recognise Empress Dowager Cixi. A joint official document issued by western governments stated that only the name "Guangxu" was to be recognised as the legal authoritative figure, over all others. Empress Dowager Cixi was angered by the move.
  
  There was dispute, for a period of time, over whether the Guangxu Emperor should continue to reign, even if only in name, as emperor, or simply be removed altogether. Most court officials seemed to agree with the latter choice, but some like Ronglu pleaded otherwise. Pujun, son of the conservative Prince Duan, was designated as his heir presumptive.
  
  Following their victory in the Boxer Rebellion, the Eight-Nation Alliance occupied Beijing on 14 August and a Chinese declaration of war which the Guangxu Emperor opposed, but had no power to stop, the Guangxu Emperor fled with Empress Dowager Cixi to Xi'an, dressed in civilian outfits.
  
  Returning to the Forbidden City after the withdrawal of the allied powers, Guangxu was known to have spent the next few years working in his isolated palace with watches and clocks, which had been a childhood fascination, some say in an effort to pass the time until the death of Empress Dowager Cixi. He still had supporters, both inside China or in exile, who wished to return him to power.
  
   Death
  
  The Guangxu Emperor (fourth from left) with officials and European officers shortly after the Boxer Rebellion, c. 1901Guangxu died on 14 November 1908, a day before Empress Dowager Cixi. He died relatively young, at the age of 37. For a long time there were several theories about Guangxu's death, none of which were completely accepted by historians. Most were inclined to maintain that Guangxu was poisoned by Cixi (herself very ill) because she was afraid of Guangxu reversing her policies after her death, and wanted to prevent this from happening. The fact that the two died a day apart is significant. Another possibility is that Guangxu was poisoned by Yuan Shikai, who knew that if Guangxu were to ever come to power again, Yuan would likely be executed for treason. There are no reliable sources to prove who murdered the Guangxu Emperor. In 1911, Cixi's former eunuch Li Lianying was murdered, possibly by Yuan, implying that they had conspired in the emperor's murder. This theory was offered by Puyi in his biography, who claimed he heard it from an old eunuch.
  
  The medical records kept by the Guangxu Emperor's physician indicate the emperor suffered from "spells of violent stomachache", and that his face would turn blue, typical symptoms of arsenic poisoning. To dispel persistent rumours that the emperor had been poisoned, the Qing court produced documents and doctors' records suggesting that Guangxu died from natural causes, but these did not successfully divert suspicion.
  
  On 4 November 2008, forensic tests revealed that the level of arsenic in the Guangxu Emperor's remains was 2,000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ordinary people. Scientists concluded that the poison could only be administered in a high dose one time. China Daily quoted a historian, Dai Yi, who speculated that Cixi may have known of her imminent death and may have worried that Guangxu would continue his reforms after her death.
  
  The Guangxu Emperor was succeeded by Empress Dowager Cixi's handpicked heir, his nephew Puyi, who took the regnal name "Xuantong". Guangxu's consort, who became the Empress Dowager Longyu, signed the abdication decree as regent in 1912, ending two thousand years of imperial rule in China. Empress Dowager Longyu died childless in 1913.
  
  After the Xinhai Revolution of 1911, the new Republic of China funded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xu's mausoleum in the Western Qing Tombs. The tomb was robbed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and the underground palace (burial chamber) is now open to the public.
  
   Historical viewsIn 1912 Sun Yat-sen praised the Guangxu Emperor for his educational reform package that allowed China to learn more about Western culture.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istorian Fan Wenlan (范文澜) called the emperor "a Manchu noble who could accept Western ideas". Some historians think that the emperor is the first Chinese leader to implement policies of modernisation and capitalism. The Guangxu Emperor also epitomised the lowest imperial power had com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is the only ruler of the Qing Dynasty to have been put under house arrest during his own reign.
  
   Personal life
  
  The wedding of the Guangxu Emperor and Empress LongyuThe Guangxu Emperor had one empress and two consorts in total. His principal spouse was Empress Xiaodingjing, while his two consorts were Consort Jin and Consort Zhen.
  
  Guangxu was forced by Empress Dowager Cixi to marry her niece (his cousin) Jingfen, who was two years his senior. Jingfen's father Guixiang (Cixi's younger brother) and Cixi selected her as Guangxu's Empress Consor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ower of her own family. After the marriage, Jingfen was made empress and was granted the honorific title of "Longyu", meaning "Auspicious and Prosperous" (Chinese: 隆裕) after the death of her husband. However, Guangxu detested Empress Longyu, and spent most of his time with his favourite concubine Consort Zhen (Chinese: 珍妃), (better known in English as the "Pearl Consort"). Rumours say that in 1900, Consort Zhen was drowned by being thrown into a well on Cixi's order after Consort Zhen begged Empress Dowager Cixi to let the Guangxu Emperor stay in Beijing for negotiations with the foreign powers. That incident happened before Empress Dowager Cixi was preparing to leave the Forbidden City due to the occupation of Beijing by the Eight-Nation Alliance in 1900. Like his predecessor, the Tongzhi Emperor, Guangxu died without an issue. After the Guangxu Emperor's death in 1908, Empress Dowager Longyu reigned in cooperation with Prince Chun.
基本資料
  生卒:1871—1908(38歲)
  民族:滿族
  姓名:愛新覺羅·載湉
  廟號:德宗
  謚號: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出生: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生於宣武門內迤西太平湖醇親王府的槐蔭齋
  屬相:羊
  卒年: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酉時二刻三分(約十七時三十三分)駕崩於瀛臺涵元殿內.
  死因:受砒霜毒死
  在位: 1875年—1908年(34年)
  陵寢:崇陵(清西陵)
  父親:愛新覺羅·奕譞(醇親王)
  母親:葉赫那拉氏(慈禧胞妹)
  初婚:18歲結婚,配偶葉赫那拉氏等3人
  皇后:葉赫那拉氏(副都統桂祥之女,慈禧侄女)
  後妃: 他他拉氏(禮部左侍郎長敘二女,瑾妃、珍妃)
  子女:無子女
  繼位人:愛新覺羅·溥儀,號稱“繼承同治兼祧光緒光緒同父異母弟弟醇親王載灃長子”
  老師: 翁同龢、夏同善
  最得意:主持戊戌變法
  最失意:甲午戰爭主戰失敗
  最不幸:戊戌政變後被囚禁
  最痛心:簽訂《馬關條約》、戊戌政變
  最擅長:書法、音樂
  最不喜歡的戲:梆子戲,因為他認為梆子戲是悲調
  歷史評價《清史稿》論曰:德宗親政之時,春秋方富,抱大有為之志,欲張撻伐,以前國恥。已而師徒饒敗,割地輸平,遂引新進小臣,銳意更張,為發奮自強之計。然功名之士,險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濟,言之可為於邑。洎垂簾再出,韜晦瀛臺。外侮之來,釁自內作。卒使八國連兵,六竜西狩。庚子以後,怫鬱摧傷,奄緻殂落,而國運亦因此而傾矣。嗚呼,豈非天哉。光緒駕崩後,清越四年而亡。
  作為一個年輕發奮的君主,光緒皇帝以社稷為重,推行變法,不輕易退縮妥協、 以求自保; 反而在關鍵時刻,為了變法信念, 置生死安危於度外。這已經超出了一位傀儡帝王的行為價值選擇, 即使從人格上看也是值得稱道的。也許, 身為帝王, 百年來他受盡冷落和責難, 甚至有人指責他“懦弱無能”;但作為一個人, 作為一個資産階級改良運動的先驅者,他的人格是顯示出一定亮色的,是不必諱言的。變法的最終結果是失敗了, 但對當時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打破了封建專製主義的思想禁錮, 啓開了中國思想解放的先河; 在經濟上,光緒接受了維新派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主張, 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道路;在文化教育方面,開辦學堂, 改革科舉制度, 派人出國留學、遊歷等, 這就使知識分子擴大了眼界,給長久封閉的國傢帶來了一些西方的先進思想、理論和技術。光緒皇帝不愧為近代中國第一個效仿西方來變革中國的開明皇帝。
  光緒對珍妃的深情,同樣令人感動。“金井一葉墜,凄涼瑤殿旁。殘枝未零落,映日有輝光。溝水空流恨,霓裳與斷腸。何如澤畔草,猶得宿鴛鴦”每讀此詩,令吾輩唏噓不已。
  載湉是醇親王的兒子,慈禧太後的外甥、內侄。登基時衹有四歲。兩宮太後“慈禧”、“慈安”即“垂簾聽政”的實際握權者。至光緒16歲,慈禧“歸政”,但仍實掌大權。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歲次甲午,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日本趁機進占漢城,擊沉我國運兵船,並攻擊我牙山駐軍。七月一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後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史稱為甲午戰爭。甲午戰敗後,朝野有志之士便提倡維新變法,其領導人物康有為以著書立論,發行中外公報主張變法,亦曾數次上書光緒,要求改革。其學生梁啓超則於上海主編時務報,鼓吹變法圖強。至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德宗下詔變法,以康有為﹑譚嗣同等人推行新政。但以慈禧太後為主的守舊派反對變法,於是發動政變,德宗被幽禁,康、梁逃亡日本。
  因歷時僅一百零三天,故稱為百日維新。又因是年為戊戌年,故稱為戊戌變法。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義和團起事,仇殺外人,引起英、俄、法、德、美、日、意、奧八國共組聯軍,攻陷北京,光緒,慈禧太後逃亡西安.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歲次辛醜,九月七日,在北京與各國所訂立的條約,共十二款,以賠款一項為最重,數目高達白銀四億五千萬兩,為不平等條約中最苛刻的。後慈禧處死光緒的愛妃珍妃。光緒被軟禁瀛臺.終飲恨病逝。
後妃
  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后,葉赫納喇氏,滿洲鑲黃旗人,副都統護軍統領承恩公後晉都統加輔國公桂祥之女,實孝欽顯皇后之侄女也,同治七年戊辰正月初十日生,光緒十四年十月孝欽皇后為德宗納聘,光緒十五年正月壬申,以册立皇后前期遣官告祭天地太廟後殿奉先殿,上禮服詣太和殿,遣大學士額勒和布為正使,禮部尚書奎潤為副使,持節奉册寶詣皇后邸,册封葉赫納喇氏為皇后,頒詔天下,時年二十二,長德宗三歲,二十六年七月從車駕西巡駐蹕西安,明年十一月同還京師,三十四年十月宣統帝入承大統,稱兼祧母後,尊為皇太後,十一月擬定徽號曰隆裕皇太後,宣統元年十一月舉行尊上徽號典禮,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率同皇帝下詔遜國,越二年癸醜正月十七日崩於故宮,壽四十有六,上尊謚曰: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后。是年,崇陵工竣,十一月合葬,升附太廟。
  端康皇貴妃,他他拉氏,滿洲鑲紅旗人,總督裕泰女孫,原任侍郎長敘女,同治十三年甲戌八月二十日生,光緒十四年十月選為謹嬪,時年十五,光緒十五年二月甲午,遣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福錕為正使,禮部左侍郎續昌為副使,持節册封原任侍郎長敘之女他他拉氏為謹嬪,二十年正月慈禧皇太後以是年六旬慈慶,命晉封謹妃,十月以事忤太後旨,命降為貴人,二十一年十一月仍册封謹妃,二十六年七月隨侍西巡,三十四年十月宣統帝晉尊為皇考謹貴妃,遜國後之癸醜年二月晉尊端康皇貴妃,即今位號,宣統十六年九月二十二日薨逝,年五十一歲,旋遇政變廢止優待條件,贈謚典禮未見舉行。
  贈恪順皇貴妃,他他拉氏,滿洲鑲紅旗人,端康皇貴妃親妹也,光緒二年丙子生,十四年,年十三,與姐同時被選為珍嬪,光緒十五年二月甲午,遣禮部尚書李鴻藻為正使,禮部右侍郎文興為副使,持節册封原任侍郎長敘之女他他拉氏為珍嬪,二十年復同時命晉珍妃,復同時降為貴人,二十一年仍同時册封珍妃,二十六年七月京師陷,殉難,或云慈禧皇太後惡之特甚,西奔時擠妃墮宮內井中死也,年二十有五,明年十一月德宗還宮,追晉為珍貴妃,葬西直門外,遜國後之癸醜年,移其棺附葬崇陵,辛酉三月追晉今位號。
  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日,19歲的光緒皇帝舉行大婚典禮。光緒的一位皇后兩個妃子都是慈禧做主選的,皇后不是別人,正是慈禧親弟弟桂祥的女兒葉赫那拉氏。慈禧選自己的侄女為皇后,為的是在把朝政交給光緒後,還能利用皇后來控製和操縱皇帝,起碼可以監視和掌握皇帝的一舉一動。
  光緒的兩位妃子是瑾妃和珍妃,二人是親姐妹,但相貌性格卻大不相同。瑾妃相貌一般,而且性格脆弱;珍妃貌美端莊,性情機敏。
  珍妃對光緒的同情和體貼,激起了光緒對未來的憧憬和熱情,同時,也引發了他要在政治上擺脫束縛有所作為的欲望。大婚後的數年間,他與珍妃共同度過了一生中顯得較為輕鬆的時光。
  ▲光緒的皇后葉赫那拉氏,是慈禧親弟都統桂祥的女兒,就是隆裕皇后。隆裕皇后長得不漂亮,既瘦弱,又駝背。這門親事是慈禧皇太後懿旨給定的,光緒雖不滿意,卻也無奈。皇后葉赫那拉氏與光緒皇帝的婚姻,完全是政治婚姻。慈禧將自己侄女嫁給自己外甥,目的就是在宮闈椒房,探悉皇帝的內情,控製和操縱皇帝,並為爾後母族秉政、太後垂簾聽政做鋪墊。光緒皇帝同皇后葉赫那拉氏大婚後,情不投,意不合,始終是一門不美滿的婚姻。光緒死後,宣統繼位,上光緒皇后徽號為“隆裕”,是為隆裕皇太後。隆裕皇太後在民國二年(1913年)正月十七日,死於太極殿。
  ▲珍妃(1876年—1900年),他他拉氏,滿洲鑲紅旗人。清朝光緒皇帝的側妃,也是最為受寵的妃子,後因獲罪於慈禧而被投井殺害。
   生平
  珍妃其祖父乃陝甘總督裕泰,其父長敘曾任戶部右侍郎,其伯父長善乃廣州將軍,珍妃與其姊瑾妃自幼隨長善在廣州長大。珍妃10歲那年,長善卸任廣州將軍,她與姊姊隨同北返北京。
  1889年,珍妃兩姊妹被入選宮中,13歲的她被封為珍嬪,15歲的姐姐封為瑾嬪,嬪為九等宮女序列中的第六等,直至光緒二十年甲午春(1894年),因慈禧太後七旬萬壽加恩得晉嬪為妃,前面還有皇后、皇貴妃、貴妃三個等級。
  得寵與獲罪
  光緒大婚之後,隆裕皇后逐漸失寵,而瑾妃與光緒相處漠漠。惟珍妃生性乖巧、善解人意,工翰墨會下棋,日侍皇帝左右,與光緒共食飲共玩共樂,對於男女之事毫不在意,“德宗尤寵愛之,與皇后不甚親睦。”(《國聞備乘》)
  1901年春清廷與八國聯軍媾和,慈禧、光緒等準備還朝。慈禧見珍妃所投之井依然如故,便命人將屍骨被打撈出來,裝殮入棺,葬於阜成門外恩濟莊的宮女墓地,並企圖以“貞烈殉節”的名義掩世人耳口。民國二年(1913年),其姊瑾妃(時為端康皇太妃)將珍妃遷葬光緒景陵妃嬪園寢,並為她修建了一個小靈堂以供奉珍妃的牌位,靈堂上懸挂一額紙匾,上書“精衛通誠”,頌揚珍妃對光緒的一片真情。
  ▲珍妃的姐姐瑾妃的結局比她的妹妹強多了。光緒二十六年七月,瑾妃隨慈禧也逃出了京城,一年多以後纔返回皇宮。光緒帝死後,宣統帝溥儀尊封她為皇考瑾貴妃。1913年3月,溥儀又尊封她為端康皇貴太妃。
  據溥儀回憶,隆裕皇太後死後,瑾妃就成為紫禁城內幸存的四妃之首(另外三妃是敬懿皇貴妃、莊和皇貴妃、榮惠皇貴妃,她們三人都是同治帝的妃子)。瑾妃很專權,自己儼然成了皇太後,效法慈禧,讓溥儀叫她皇額娘,經常管教溥儀,不把皇帝放在眼中。為此,溥儀在一些人的慫恿下,公開與瑾妃吵了一架,使瑾妃很下不來臺,溥儀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瑾妃為了出這口氣,把溥儀的奶奶、母親召進宮,對她二人施加壓力。她二人可嚇壞了,一齊跪下來苦苦哀求,答應勸溥儀給瑾妃賠禮道歉。最後溥儀經不住祖母和母親的苦勸,被迫給瑾妃道了歉。溥儀的母親個性極強,從未受過別人的訓斥。這次窩了一肚子火,回到傢吞了鴉片煙自殺了。瑾妃聽了這個消息以後,吃驚不小,深怕溥儀追究此事,於是也改變了對溥儀的態度,兩人關係有了明顯地緩和。
  1924年10月20日瑾妃病死,終年52歲,溥儀謚之為溫靖皇貴妃。1925年10月29日葬入崇陵妃園寢東寶券內。
  十四年後,1938年農歷十一月,一夥不法匪徒在夜間盜掘了瑾妃墓,掠走了全部殉葬珍寶。
生平簡介
  同治十年(1871年)生於北京宣武門外太平湖畔醇王府,為醇賢親王奕譞次子。由於其兄早殤,同治十三年(1875年1月25日),同治帝病逝後以醇親王長子身份入宮為帝,其時年僅4歲,成為滿清入關後的第九位皇帝。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主戰。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主持變法(戊戌),同年,慈禧等發動戊戌政變,將其囚於瀛臺。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主和。同年8月15日被慈禧要挾,“逃”往西安。是日,慈禧處死其愛妃(實為愛妻)珍妃。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酉時二刻三分駕崩於瀛臺涵元殿內,時年38歲。
帝王生涯
  光緒繼位後,由慈禧專權。至光緒16歲,慈禧“歸政”,但仍實掌大權。
  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歲次甲午,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日本趁機進占漢城,擊沉中國運兵船,並攻擊駐牙山清軍。七月一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後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史稱為甲午戰爭。
  年輕的光緒皇帝眼見甲午戰爭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恥辱,“不甘作亡國之君”,一心想有所作為。他接受康有為、梁啓超提出的變法,準備進行資本主義改革,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光緒皇帝下詔變法,以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人推行新政,變法圖強。光緒發佈了一些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詔令,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維新派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人把希望寄托在統轄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身上,派譚嗣同深夜去見袁世凱,要他發動兵諫,協助光緒推行新政。袁世凱也表示堅决忠於皇上,一定照辦。但譚嗣同走後,他便去嚮榮祿告密。慈禧因頤和園得到榮祿密報,立刻返回紫禁城。光緒料到事情敗露,急忙派人送信要康有為等人趕快逃命,他自己被慈禧帶到議政堂,被迫寫了退位詔書,將政權全部交給了慈禧,然後被關進了南海中的瀛臺,也就是荷花池中央一座四開間的平房中,斷絶了和外邊的一切接觸,他最知己的珍妃也被慈禧關押在別處。康有為、梁啓超逃亡日本。譚嗣同等人被殺,戊戌變法宣告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綫生機被扼殺。因變法歷時僅一百零三天,又稱為百日維新。
失去母愛的童年
  清宮醫案的確告訴人們,光緒是病死的。但是,從光緒死的那天開始,人們就懷疑他不是正常死亡,這也是事出有因的(而經過現代科學研究,已證明事實確實如此,光緒急性砒霜中毒)。光緒雖與慈禧以“母子”相稱,實際上他並不是慈禧親生。光緒皇帝,姓愛新覺羅,名載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鹹豐皇帝的侄子。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出生在宣武門太平湖畔的醇郡王府的柳蔭齋,其父醇親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鹹豐皇帝的弟弟。其母葉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後的妹妹。從這些關係講,他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清穆宗患天花駕崩,同治帝死時年僅二十歲,身後無子,按“兄終弟及”做法,可由其弟即位。但同治帝為獨生子,則應從其最親近的親屬中選一子弟繼承帝位。大臣們提出的最佳方案,是由他的大伯父即道光長子奕緯之孫溥倫作為他的嗣子,由其即位。但慈禧太後不同意,表面上是因為溥倫之父載治不是奕緯親生子,同樣是由旁支過繼,實際上是因為若要載淳的子侄輩繼位,自己身為祖母便無權以太後身份臨朝。國不可一日無君。第二天,慈禧壓製衆論,一人做主,執意讓衹有四歲的載湉入宮即位為帝。載湉,也就是光緒,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一方面是因為慈禧親生之子同治皇帝去世後,無子嗣繼承皇位;更重要的還是慈禧權欲熏心,找個兒皇帝,可再次創造機會垂簾聽政。
  光緒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五歲的載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從這一天起,光緒就被慈禧抓在手裏,或當作爭奪權利的利器,或作為顯示威嚴的權杖,更多的情況下,則當作她禦案上不可缺少的擺設,或是任意玩弄的木偶。這自然是慈禧專製政治的需要。入宮後的光緒,是在孤獨中長大的,繁瑣的宮中禮節,慈禧經常不斷的嚴辭訓斥,沒有母愛,飲食寒暖沒有人真心去細心照料,應倡導應禁忌之事,無人去指點揭示。沒有童年的歡樂,致使他從小就心情抑鬱,精神不快,造成身體積弱,難以抵擋疾病的侵襲,留下了難以愈治的病根。天嘏在所著《滿清野史》中稱:人在幼年的時候,都受到父母的呵護,照顧其出行,料理其飲食,體慰其寒暖,即使是孤兒,也會得到親朋好友的照顧。衹有光緒皇上無人敢親近。……皇上每日三餐,其飯食有數十種,擺滿桌案,可離皇上稍遠的飯食,大都已臭腐,接連數日不換。靠近皇上的飯食雖然並未臭腐,可經多次加熱,已不能可口。……載湉自十餘歲後,雖為天子,可還不如一個孤兒,以後身患痼疾,即是由於少年時衣食不節造成的。雖為野史,可內容與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所述:“緬懷先帝禦宇不惟不久,幼而提攜,長而禁製,終於損其天年。無母子之親,無夫婦昆季之愛,無臣下侍從宴遊暇豫之樂。平世齊民之福,且有勝於一人之尊者。”大致相近。說明光緒帝體弱多病之原因,實與自幼在慈禧太後淫威之下,失於調養照料有關。
沒有愛情的婚姻
  光緒選妃
  光緒十四年,光緒帝18歲了,慈禧為他籌辦婚事。經過多輪選美,最終的選後、妃活動在太和殿進行。最終闖入“决賽圈”的是五位秀女:葉赫那拉氏、江西巡撫德馨的兩個女兒和禮部左侍郎長敘的兩個女兒。按照規定,選中為妃的授予荷包,選中為後的授予如意。這時慈禧把如意遞給光緒,讓他挑皇后先。面對一字排開的五位佳麗,光緒很為難。當然不是因為美色當前難以抉擇,而是因為他知道慈禧是假意讓他自選,所以他不敢擅自做主。但慈禧仍故作姿態,堅持要光緒自選。光緒這纔慢慢走到德馨的大女兒面前,剛要把如意遞給她,這時慈禧一聲大吼:皇帝!並暗示他把如意交給葉赫那拉氏。光緒無可奈何,衹好把如意按慈禧要求授予了葉赫那拉氏。此時,本來還要選妃。但慈禧看到光緒中意的是德馨的兩個女兒,擔心她們一旦被選為妃可能會奪寵,便不再做戲,不容光緒再選了,匆匆命公主把兩對荷包給了長敘的兩個女兒,光緒選妃結束。
  按照清王朝祖上留下的規矩,皇帝十六歲就要臨朝親政。隨着光緒年齡的增長,他的大婚和親政逐漸臨近,慈禧撤簾歸政把大權交給光緒皇帝之事已不可回避。可慈禧既不甘心,又無可奈何,於是預作佈置,對光緒帝權力多方限製,仍由她在暗中操縱朝政。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日(1889年2月19日),十九歲的光緒帝舉行大婚典禮。
  光緒的一位皇后兩個妃子都是慈禧做的主,皇后不是別人,正是慈禧親弟弟桂祥的女兒葉赫那拉氏,即隆裕皇后。
  這個皇后容貌醜陋,馬臉高額,瘦弱駝背,突眼露齒(但是,隆裕皇后舉止得體大方)。光緒極為不滿,但也無奈。慈禧選自己的侄女為皇后,為的是朝政交給光緒後,還能利用皇后來控製和操縱皇帝,起碼可以通過皇后監視和掌握皇帝的一舉一動。
  光緒的兩位妃子是瑾妃和珍妃,二人是親姐妹,但相貌性格卻大不相同。瑾妃相貌一般,遠遠比不上珍妃,而且性格脆弱,看上去一副很愚蠢的樣子(雅號:月餅);珍妃貌美端莊,聰慧過人,性格開朗,活潑機敏,頗有見地。珍妃的入宮猶如一塊石子投入一潭死水,她對光緒的同情和體貼,激起了光緒對未來的憧憬和熱情。同時,珍妃又嚮光緒推薦了她的老師文廷式,這位素以評論時政、憂心國事的著名清流人士很有才華,頗有政治見地,他被光緒帝重用後,對光緒帝很有影響,引發了光緒帝要改革政治及擺脫束縛而有所作為的欲望。大婚後的數年間,光緒帝與珍妃共同度過了一生中較為輕鬆的時光。由此,也引發了他作為人君國主,希望在政治上擺脫束縛而有作為的欲望。可這一點,是慈禧最不願看到的。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按慈禧本來的親上加親,以控製光緒帝的初衷纔讓自己的侄女為皇后。然而強製的結果,卻又適得其反。當年,同治帝自己選立皇后阿魯特氏,而慈禧卻偏偏讓同治帝去喜歡慧妃,結果鬧得母子不和。這次慈禧為光緒選配葉赫氏為皇后,可光緒又偏偏喜愛珍妃他他拉氏,其結果可想而知。當時,光緒明明知道寵愛珍妃,就要得罪皇后,而與皇后不睦又不得慈禧喜愛。當時慈禧與光緒感情甚好,對珍妃也十分憐念。(註:據《瀛臺泣血記》記載:因“珍珠披肩”隆裕欲將珍妃置於死地,嚮慈禧報告。然而,當時慈禧還不曾對珍妃發生怎樣罪惡感,又且並不偏愛隆裕。)然而,慈禧可以在任何事情上迫使光緒就範,惟獨在情愛和感情上無法以己之所願強加於人。
  據《悔逸齋筆乘》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仲夏之時,一天,光緒與隆裕皇后為小事爭吵,隆裕跑到慈禧面前哭訴其事。慈禧大怒,對身邊的人說:“皇上是我所立,實乃忘恩之舉,隆裕是我的親侄,辱駡皇后就是對我最大的不敬,實在難以忍受。”接連數日,光緒入宮請安,慈禧一言不發。此後光緒與慈禧的嫌隙就算形成了。
苦悶的皇帝生涯
  光緒臨朝親政後,五十五歲的慈禧,表面退居頤和園頤養天年,實則權勢依舊,裁决政事,一如既往。她一方面處處限製光緒的權利,國傢重要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辦理;一方面又通過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及親信太監李連英等人,暗中監視光緒的行蹤。並規定:光緒每隔一日,必須親往頤和園嚮她匯報政務,聽候訓示。以致光緒經常披着星星來,頭頂月亮去,飽受奔波,遇有重大事情,更得隨時請示,名為皇帝,實為傀儡。光緒的政治抱負不能得以實現,日久天長,精神更加抑鬱,情志愈益不暢,舊病不去,又添新愁。
  從“脈案”看,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光緒體質雖未見好,遺精及腰背酸沉等病仍在繼續,但診病和吃藥的次數卻相對減少。這主要是光緒力圖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以輓救他那岌岌可危的政權,整日忙於政務,關註政治改革,另外,還要隨時應付慈禧的訓斥,一時無暇顧及診病吃藥。
  疾病纏身的光緒親政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遭逢日本侵略朝鮮,進而侵略中國。光緒帝違背母後之意,决心援朝抗日,但腐敗的體製導致戰爭失敗,被迫簽定《馬關條約》,失地賠款,這雖使他受到重大打擊,加深了“母子”的不和,但也激發他力圖改革政治,富國強兵的雄心。光緒帝在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影響下,在珍妃的積極支持下,於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頒布“明定國是詔”,宣佈變法,強調博採西學,推行新政,授予康有為“專折奏事”特權。那些守舊的親貴重臣害怕光緒皇帝在改革政治中觸動他們的地位,紛紛投靠慈禧並竭力挑撥他們“母子”的關係。慈禧也深恐光緒改革的成功會影響到她的獨裁。這樣朝臣內出現了“後黨”與“帝黨”(又稱“清流黨”),雙方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光緒親政的十年,是他與慈禧進行政治和權利鬥爭的十年,從中日甲午戰爭到戊戌變法運動,雙方矛盾日益尖銳化。光緒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光緒帝到頤和園見慈禧太後,慈禧太後明確表示要廢掉光緒帝,並密謀由直隸總督榮祿,在九月初皇帝、太後到天津閱兵時政變,廢除光緒帝,形勢危急。光緒帝當天就給帝黨人物楊銳發下密諭:“朕惟時局艱難,非變法不足以救中國,非去守舊衰謬之大臣,而用通達英勇之士,不能變法。而皇太後不以為然,朕屢次進諫,太後更怒。今朕位幾不保,汝康有為、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等,可妥速密籌,設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勝期望之至。特諭。”楊銳膽小,將密諭扣住不傳他人,光緒等不到回音,急不擇路,於八月初一、初二連續兩次召見袁世凱,提升他為侍郎銜,讓他專辦練兵事宜,想以此使袁世凱感恩報德,效忠皇帝。同時,光緒帝於八月二日還有一道密諭給林旭,讓他轉告康有為迅速離京。林旭將兩道密諭同時轉給康有為、譚嗣同等人,大傢看了十分感動,但都束手無策,最後也覺得衹有拉袁世凱,由譚嗣同出面請袁世凱,馬上舉兵,先殺掉榮祿,回兵包圍頤和園。袁世凱表面上滿口答應,八月五日回到天津,卻在八月六日馬上嚮榮祿告密。
  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後由頤和園回城,住中南海儀鸞殿,第二天祭蠶神,當即回頤和園。回園頃接榮祿密電,馬上乘輕轎返城,重返南海瀛臺。返瀛臺後立即傳光緒來見,見到光緒,慈禧太後破口大駡,駡他忘恩負義,恩將仇報。
  在以慈禧為首的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鎮壓下,變法運動最終失敗,康有為、梁啓超出逃,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光緒本人亦被軟禁在中南海瀛臺,他的政治生涯實際上到此已經結束。此後,光緒度過了十年沒有人身自由的囚徒生活。
  他雖然名義上仍保持着皇帝的名位,但實際已沒有了皇帝的權力。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又將光緒摯愛的珍妃囚禁在鐘粹宮後北三所,並且給她立下了一條規矩,今後不許覲見皇上。
  南海瀛臺,與水雲榭島、瓊華島分處太液池三海之中,象徵東海三仙島蓬萊、瀛洲、方丈。瀛臺四面環水,衹在北端架一板橋,通至岸上,板橋中間有一段是活動的,光緒被囚此之後,慈禧太後便命令人把橋板撤掉了,以免光緒帝走出瀛臺島。
  瀛臺的中心建築為涵元殿,殿後為涵元門,門外為翔鸞閣,閣下即木吊橋。殿前為香扆殿,該殿從北面看為單層,從南面湖邊看則為兩層,名為“蓬萊閣”。光緒住在涵元殿裏,太監每天送飯時架起橋板,走到瀛臺來,用飯完畢,就抽掉橋板。光緒心情十分憂鬱,萬般無奈之中寫下了“欲飛無羽翼,欲渡無舟楫”等詩句。鼕天三海結冰,從瀛臺不通過木橋也可以從冰上到達岸邊。
  據說有一次光緒帶了小太監踏冰離開瀛臺,被發現後,總管太監李連英立刻下令鑿冰,以防光緒離開。光緒十分想念心愛的珍妃,傳言他讓小太監暗中給珍妃送信,偷偷相會。每到此時,他更加痛恨出賣自己的袁世凱,臨死之時,他不言不語,用手在空中寫殿內挂有一副《宋司馬光諭人君用人之道》立軸,跋文是:“光緒丙午(1906)十月上浣錄,臣全忠敬書。”還有一些匾額鬥方之類,下款都寫着“臣全忠敬書”。其實這都是光緒的御筆,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光緒試圖以對慈禧太後稱臣,表明自己忠於慈禧太後的心跡,來換取老佛爺的諒解。可此時,慈禧太後又怎麽能讓光緒再次親政呢。 究光緒帝病情自二十四年逐漸加劇,終緻不起之原由,實與戊戌變法失敗有着直接的關係。光緒被囚禁在瀛臺後,慈禧太後曾欲廢之而另立他人。光緒也知其用心,日夜擔驚受怕。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此舉雖未能實現,可光緒也難脫囚禁之牢籠。明知岌岌可危,亦衹有坐以待斃,心中十分憂傷。他曾仰天長嘆:真不如漢獻帝也!因而病勢日漸加重,自不待言。
  光緒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後倉惶出逃。相傳臨行前還不忘處置珍妃,令太監崔玉貴把珍妃推到寧壽宮外的井中害死。當光緒得知珍妃的死訊後,精神徹底崩潰,舊病復發,日趨沉重,再也無法康復。由此可見,從光緒自幼多病,到青年以後的病情逐步加重,都與他的政治處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關。可見慈禧的長期壓製和打擊,是光緒致病的重要原因,從這一點談來,民間傳說是慈禧置光緒於死地,則又並非全無道理。尤其是在戊戌政變以後被囚禁的十年漫長歲月中,他一方面悲觀失望,前途渺茫,一方面又日夕擔心受怕,心情緊張,生活上更無人細心照料,使得他的病情不斷加重惡化,終至不治。不過,無論光緒究竟死於何因,都與他在清廷遭受的控製與打擊,在精神與意志上受到的壓製與摧殘,在身心上經受的折磨,甚至其骨肉親情也被拆散有着直接的聯繫。真可謂,光緒一生沒有過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其實,這也就是他多病纏身的根源。因此可以認為,年輕的光緒之死,與慈禧控製下的清王朝黑暗腐敗密切相關。
  如果說光緒入宮為帝,是出於一種政治需要,那麽他的死去,也未必不是清廷政治腐敗的必然。
光緒大婚
  清代皇帝大婚比歷代皇帝奢華更甚,是極盡奢侈鋪張之能事的。光緒帝是清代正常地舉辦大婚的最後一個皇帝,目前所存資料比較齊全,可以作一些透視與分析。
  光緒帝的大婚典禮在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正月二十七日舉行,時年19歲。
  這次大婚,共花費銀550萬兩。其中,各種“外辦”耗費,共為105萬餘兩,占大婚開支總額的20%左右;而由“內辦”的帝、後應用冠服、朝珠、鈿釵、金銀珠寶玉器,嬪位所用器物,皇后妝奩,以及後嬪鋪宮應用的金銀器皿等,共為銀400萬兩以上,占總耗費的80%左右。
  這些銀兩主要是從各省、各稅關指派籌解的,是從全國搜刮來的民脂民膏。雖然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後對籌辦光緒大典曾假腥腥地說:“國傢經費有常,目下整頓武備,需款孔多,各省時有偏災,尤宜體念民艱,愛惜物力,朝廷躬行節儉,為天下先,該大臣等,務當仰體崇實黜華之意,嚴飭承辦各員,認真原理,不準稍涉浮冒。”但實際做法則完全相反,大婚典禮的經費,不但沒有“節儉”下來,反而逐步加碼。光緒十三年五月二十日慈禧明降懿旨,光緒大婚應需款項,“著戶部先行籌畫銀二百萬兩”,各省“預為指派二百萬兩”。半年之後,光緒十四年正月十七日總管內務府大臣福錕面奉懿旨:“辦理大婚之款四百萬兩尚不敷用,著戶部再行籌撥一百萬兩”。九月二十六日又奉旨“續行籌撥五十萬兩”。三次共籌撥銀550萬兩。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𠔌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如果每人每年口糧按二石計算,計折銀二兩九錢二分。光緒大婚耗用白銀550萬兩,按當時的糧價折算,可購買近400萬石糧食,足夠190萬人吃一年。
  當時,清朝正處在內亂外患叢生、天災人禍迭起的重重災難之中,如此奢侈鋪張的皇帝婚禮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舉行的。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六月,山東河决,毀壞歷城、齊東、利津等堤埝,大片地區遭災,清政府僅撥銀16萬兩賑災;光緒十一年兩廣水患,慈禧僅下令撥銀6萬兩賑濟;光緒十二年北運河决口漫溢,使永平各府受災,朝廷衹撥銀12萬兩救急;光緒十三年鄭州河决口,南入於淮,使河南、安徽大片地區受害,清政府僅截留京餉漕折銀30萬兩賑恤。到了光緒十四年,由於皇帝婚期迫近,用款孔殷,這一年雖有多起水、火、雨、雹、震、疫等災害發生,但卻未見有撥銀救災的記錄,衹是免除了某些地區的稅賦錢糧,撥留了13萬石京倉及海運漕米以賑順直之災。這樣一對比,可見清王朝用於人民生計迫切需要的開支寥寥無幾,而從民衆身上瘋狂榨取的財富則多得難以計量。
  光緒大婚和太和門大火
  據清宮檔案記載:光緒大婚是在光緒十六年正月二十六(1890年2月15日)。太和門大火發生在光緒十五年十二月十五(1890年1月5日)深夜。光緒大婚是在太和門大火之後40天發生的,而不是發生在“大婚的前一天。”
  據《清宮述聞》記載:“清光緒十四年十二月太和門火。次年正月二十六大婚,不及修建乃以紮彩為之。”這次火災發生在光緒十五年十二月十五,先從貞度門起火,是兩名值班太監使用燈火不慎引起。貞度門在太和門之右,太和殿之前。起火後撲救不力,延燒到東西朝房、太和門和昭德門。此次大火持續延燒了兩天,雖經撲救,但東西朝房和太和門被完全燒毀。那些放在臨時庫房裏準備為光緒結婚大典用的各種服飾和禮儀用品,全部燒光。
  為什麽堂堂皇宮發生如此大火呢?這主要是平時缺乏防範。值夜打更的是兩名六十歲開外的老太監,值班睡覺,待被大火驚醒時,火已成勢,已無法收拾。而且當時正是寒鼕時節,內金水河的水冰凍三尺,鑿冰取水救火,延誤了救火時機。太和門是木結構建築,着起火來燃速快。坡頂建築撲救不易。
  深夜起火,又無照明設備,救火更難。在大火嚮四處擴大蔓延時,大臣們合計,派工匠先把尚未燃燒的近火之廡殿,在梁柱上拴上大繩,派衆多士兵用力拉,把廡殿拉倒,然後在上面澆水,斷絶火道。這纔阻隔了火勢蔓延。據文獻記載,為了撲滅這場火災,動用兵士、工匠和水會成員7000餘人。
  為按期舉辦光緒皇帝的結婚典禮,重修太和門等建築已經來不及了,衹好派人把火場打掃幹淨,找來棚匠,支搭臨時席棚,紮彩張燈,勉強辦了婚事。在《清代起居註·光緒朝》中說:“上諭本月十五日夜間,貞度門不戒於火,延燒太和門及庫房等處,所有本日值班之章京護軍等於禁城重地並不小心看守,實堪痛恨,著交刑部嚴刑審訊,按律定擬具奏。值班之前鋒統領恩全疏於防範,咎無可辭,著交部議處。”
  兩名值班守夜使用燈燭不慎緻火的太監被判處絞刑。又奉上諭:“本月十五日夜間貞度門不戒於火,延燒太和門及庫房等處,經王大臣等督率官員弁兵撲滅救止。茲據各該衙門將救火各員開單,由軍機大臣呈覽,恭親王、御前大臣博多勒噶臺、親王伯彥……山西布政使豫山、即翰詹科道軍機章京,各部院衙門司員,各旗營侍衛章京等到者甚多,實屬勤奮出力,深堪嘉賞。
  其隨同救火之神機營兵丁、步軍統領、衙門兵丁及柏唐阿護軍官役、蘇拉人等,著各該衙門查明人數,每名賞銀二兩;水會十五處着賞銀一萬兩;各木廠匠夫着賞銀一千兩;受傷兵匠數名,每名加賞銀十兩以上。所賞銀兩著戶部給發,由步軍統領福錕等查明給領以示奬勵。
  火災示警,深宮祗懼實深。唯有寅畏天威,益加修省,於一切政市不敢稍涉懈弛。”現在的太和門是大火後重修的。當時工部嚮皇傢的奏報僅“淨需采買物料。拉運車腳,匠夫工價,並買辦銅、錫、葉子、金等項例銀二十三萬五千餘兩。”現在太和門之用材,采用的是鬆柏木。最早興建時的太和門是用楠木建築的。
被囚瀛臺
  光緒被囚於瀛臺,由慈禧的四名親信太監監視着。他或者坐在露臺,雙手抱膝,愁思哀傷,或者睡在木床上苦思苦想。在太監的監視比較鬆懈時,就偷偷地記日記。這樣差不多被關押了整整兩年。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中國北方爆發了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引起英、俄、法、德、美、日、意、奧匈等八國聯軍入侵。在八國聯軍逼近北京時,光緒被慈禧帶着逃亡西安。臨時前,慈禧命總管太監崔玉貴將珍妃推入東華門內的一口井內。在逃亡中慈禧下令剿殺義和團運動。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歲次辛醜,九月七日,清政府在北京與各國所訂立的條約,共十二款,以賠款一項為最重,數目高達白銀四億五千萬兩,為不平等條約中最苛刻的。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一月,光緒又被慈禧帶回北京,仍然被囚禁在瀛臺。光緒帝沒有勇氣衝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顔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
  光緒的病情突然轉危,不久死去。據說是慈禧令太監將他毒死的。有的學者認為,由於袁世凱的叛賣告密,使慈禧鎮壓了維新運動。袁世凱擔心慈禧死後光緒重新執政,將會問罪於他,於是就與慶親王色結,打算廢黜光緒,立慶親王之子為帝,事不成,就下手毒殺了光緒。又有學者認為光緒是病死的。光緒自幼身體孱弱,一直有脾胃虛弱的毛病。成年後又有滑精癥狀,而且一天比一天厲害。他又長期咳嗽,似乎患有肺結核。
  政治上的失意,長期的精神抑鬱,更使他患有嚴重的神經官能癥,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癥狀相繼出現,逝世前一年已病入膏肓,直接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並發急性感染。這一說法為多數學者接受。
  2008年11月2日,在用法醫學的手法歷時5年研究之後,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在北京舉行清光緒帝死因研究工作報告會,正式宣佈其死於急性砒霜中毒。光緒被人用砒霜毒死,一段糾纏了100年的光緒死因之謎,就此破解。2008年11月14日是光緒帝去世一百周年,“光緒死因”在此時得以確證,別具歷史意義。
  光緒病死後的廟號為德宗景皇帝,史稱光緒皇帝。
推薦書目
  《瀛臺泣血記》-德齡
  《清宮二年記》-德齡
  《帝國的回憶》
  《光緒傳》-丁琪,孫孝恩
  《崇陵傳信錄》-惲毓鼎
  《1908年帝國往事》
  《話說大清-落日之皇》-聖燁
  《清宮舊影珍聞》-左遠波
  《說慈禧》-隋麗娟
  《晚清風雲人物史話:光緒帝》
  《慈禧與光緒》-何德蘭
  《延春冷寂:光緒帝後妃傳奇》-張建安
  《正說光緒》-徐徹
  《光緒皇帝》-盧建中
  《光緒皇帝的珍妃》-王善浦
  《光緒皇帝VS明治天皇》-王日根
  《光緒皇帝別傳》
  《我的前半生》-愛新覺羅.溥儀
  《正說清朝十二帝》-閻崇年
  《帝王的隱秘》-趙良
  《光緒之死大揭秘》-陳樺
  另外,光緒皇帝15歲時還寫過一篇很有名的御制文:為人上者,必先有愛民之心,而後有憂民之意。愛之深,故憂之切。憂之切,故一民饑,曰我饑之;一民寒,曰我寒之。凡民所能緻者,故悉力以致之;即民所不能緻者,即竭誠盡敬以致之。
光緒死因
  多部門10月2日公佈科學報告 光緒確死於砒霜中毒(來源:羊城晚報)(註:2008年)
  清末光緒皇帝的死因近百年來一直衆說紛紜,這個謎團終於在其百年祭日到來之前有了科學結論———今天上午,國傢清史工程編纂委員會在北京舉行“清光緒皇帝死因報告會”,一份采用現代刑偵和高科技手段檢測的萬字報告顯示,光緒是死於砷(砒霜)中毒。
  在這份“光緒死因報告”上署名的還有清西陵文物管理處、中國原子能研究院反應堆工程研究設計所、北京市公安局法醫鑒定中心,他們按照規範的法醫檢驗要求和方法,先後提取了光緒的兩小縷頭髮、遺骨及衣物樣品測試。
  結果顯示,光緒頭髮中含有高濃度的砷,且各截段含量差異很大,第1縷頭髮的砷高峰值出現在第10段,第2縷頭髮的砷高峰值出現在第26段和第45段。而同時對比測試的頭髮砷含量,當代人為0.14-0.59微剋/剋,與光緒同時代並埋在一起的隆裕皇后為9.20微剋/剋,清末一個草料官幹屍頭髮為18.2微剋/剋。
  現存文獻記載,光緒在宮中和瀛臺被囚禁期間曾服用過中藥,其中的雄黃、雌黃、朱砂等會導致砷、汞毒物使用過量,在理論上講,這種原因也可能引起光緒慢性中毒,直至病變死亡。不過在慢性中毒死亡的情況下,中毒者頭髮發根的含毒量會高於發中部和發梢,而光緒的情況與之相反,這也證明了光緒並不是死於長期服用中藥的慢性中毒。
  在測試的同時,專傢通過遍查資料,整理了光緒死亡前10天的情況,並結合現代法醫有關砒霜中毒的論述,探討了光緒砒霜中毒的類型,以及中毒時間的下限和上限。
光緒的御制詩文折射出他的思想
  為人上者,必先有愛民之心,而後有憂民之意。愛之深,故憂之切。憂之切,故一民饑,曰我饑之;一民寒,曰我寒之。凡民所能緻者,故悉力以致之;即民所不能緻者,即竭誠盡敬以致之。
  方當轉戰無前,大軍雲集;何意出師未捷,上將星沉。喑鳴之壯氣不消,倉猝而雄軀遽殉。
  光緒帝御制詩文集,是一部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獻。大約是八十年代初,在故宮博物院,當時的圖書管理員蕭師傅與大楊同志連聲稱有,並非常慷慨地嚮我介紹了光緒帝的不同版本的御制詩文集。據他們介紹,
  這些書原來珍藏在故宮昭仁殿和毓慶官,還有一部分在宮外的醇親王府保存,而現在統歸故宮博物院圖書館保管,很少有人藉閱。
  我把他們介紹給我的這套詩文集仔細翻閱,發現它們種類甚多,但是,大致可區分為兩種不同的版本。第一種是光緒朝抄本。……
  第二種抄本為宣統朝抄本,內容與前一種抄本大致相同,而編排卻別具一格。……
  光緒的這些詩文大都寫於光緒甲申年至己醜年(1884年至1889年),《御制詩》則到壬辰年(1892年)。可以說絶大部分是他學生時代的習作。光緒從入宮的第二年開始,即在毓慶宮就讀。由學問淵博的翁同龢、夏同善等授讀。這時的光緒年僅五歲。
  根據《翁同日記》的記載,光緒是從1883年12月7日開始寫作的。翁同於當天日記中寫道:"上初作望雲詩四句,極順。又作史論,亦通暢。"此後,幾乎每到書房都有所作。兩年之後,根據醇親王奕?X的建議,慈禧要翁同等將光緒"所作詩論,寫本呈覽"。起初,慈禧為了加強對書房的控製和監督,要求將每天光緒在毓慶宮所作的詩文繕寫清楚,隨同功課簿"一並呈覽",隨後又改為"一月後抄本進呈"。我們現在看到的光緒御制詩文抄本,就是根據當時毓慶宮逐月進呈稿本編纂而成的。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我們今天看到的幾種本子,未能將光緒的全部作品收集在內。然而,在現存的這些作品中,我們亦可靖晰地看出他早期思想的輪廓。年僅十多歲的光緒,以他那敏銳的思想,犀利的筆鋒,寫出了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對中國歷史上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發表評論,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抱負。為我們研究他的早期思想,提供了非常重要和可靠的資料。
  憂民念每深 求治日兢兢
  在光緒早期思想中,民惟邦本,兢兢求治的思想是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古代的"民貴君輕"思想,在光緒認識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當時的中國社會危機四伏,人民群衆的反抗鬥爭震撼着清王朝的統治。因此,光緒將《孔子傢語》中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引為座右銘。認為歷代帝王"或耽於安逸,或習於奢侈,縱耳目之娛而忘腹心之任者",是造成水覆舟的根本原因。他認識到,皇帝衹有愛民,國傢纔會長治久安;人君衹有兢兢求治,纔會出現太平之世。所以他提出了"治世莫若愛民"的主張。……
  光緒在這些詩文中,提出了許多愛民措施。他極力推祟人君應"罔拂百姓以從己之欲"的主張。……他還批評唐末統治者把天下治亂委諸氣數的錯誤說法……
  光緒反對官吏巧立名目,對人民實行盤剝。他認為國傢取之於民者賦稅而已,君上不應收取百官的進奉。……
  光緒還極力主張節用民力和藏富於民。他認為治國之道應"以理財為先,以節用為本"。……光緒還主張立法貴簡當,反對"法令繁,科條密",使人民無所措手足。他認為有的法令"其初行之甚善,而其後漸失其意者,非法之不善,乃行法之不善耳",因此他主張有治法尤貴有治人。
  光緒的愛民思想還大量地反映在他早年的詩篇中。在《御制詩》收錄的四百多首詩歌中,有相當多的篇幅是以描寫百姓疾苦和農事繁忙為內容的。……正是因為光緒早年有這樣的思想基礎,所以當他親政以後,面對"各國環處,凌迫為憂"的危局,才能奮起變法,"采西人之所長,補我所未及"。他在上諭中說:"朕夙夜孜孜,改圖百度,豈為祟尚新奇?乃眷懷赤子,皆上天之所畀,祖宗之所遺,非悉令其康樂和親,朕躬末為盡職。"……顯然,光緒後期的這些言論,是與他早期的民惟邦本的思想有着內在聯繫的。
  當然,光緒早年的民惟邦本,兢兢求治的思想亦有着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
  因此,他極力反對的是那種"惟思竭澤,不慮無魚"的做法,而他所追求的是"不苛細以取盈,不徵求以盡利","取於民而民不怨''式的封建剝削,從而達到"泰然自恣"地統治人民的最終目的。
  求賢若渴,破格用人在光緒早期思想中占有突出的位置。
  在光緒的御制詩文中,有不少篇章閃爍着這種"欲作千間廈,應須大匠材"、"旁求常側席,任官惟賢才"的思想火花。……因此光緒重視選拔人才,並把選賢任能視作關係到國傢興衰存亡的大事。
  在選用人才問題上,光緒一反論資排輩、循資提升和以門戶取人的陳腐觀念,極力主張循名責實、破格升遷和惟纔是舉。……光緒早年就具備了這樣的認識,因此在後來的戊戌變法中,他能頂着頑固派的壓力,,冒着極大的風險,大膽起用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志士,拔之於庶民,置之於公卿,依靠他們雷厲風行地推行新法。當變法進行到最艱難之際,新舊勢力的鬥爭日益激烈,"皇上至是時亦知守舊大臣與己不兩立,有不顧利害誓死以殉社稷之意,於是益放手辦事",特擢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為四品軍機章京,參與新政。"拜命之日,皇上親以黃匣緘一?p諭授四人,命竭力贊襄新政,無得瞻顧"。讀着梁啓超這生動感人的描述,光緒勇敢而果斷地拔擢新生力量,依靠新生力量,並把自己的命運和前途與他們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情景,不是躍然紙上了嗎?
  知人善任,自古其難。知人就是識別人才,善任就是恰當地使用人才。光緒主張通過"明試以功"的方法考察和識別人才。……
  光緒的可貴之處還在於他能禮賢下士。他反對以人君個人之喜惡作為選擇人才的標準,主張"王者用人,不可循一己之私心",而應盡"取天下之善"。
  光緒重視人才,要求臣下都作發現人才,啓用人才的伯樂。
  虛懷能納諫 旁求常側席
  這部御制詩文,還比較突出地反映了光緒虛懷納諫的思想。……他總結了"隋以拒諫而亡,唐以納諫而興"的經驗教訓,會出了"言路之開塞,國傢之治亂係焉"的結論,並說:"朝有直臣,社稷之福,豈不信哉!"
  光緒認為,臣下能否直言敢諫,與人君有無容人之量,有無納諫的誠意很有關係。他說:"人君喜聽順耳之言,則順耳之言至矣;人君喜聽逆耳之言,則逆耳之言至矣。"
  光緒的一些詩文中,還表現了對士大夫巧為飾詞,以逢君惡的強烈不滿,認為他們競為詣諛,以圖富貴,其情狀站污青史。他要求各級官吏以國傢大局為重,知無不言,不應有所忌諱。他說:"為大臣者,必有嘉言讜論,然後有益於國傢,若事事順從,是容悅之臣耳,人君將安賴乎?"
  如何對待不同意見,特別是一些尖銳刺耳的批評,光緒提出了"有真是非,無私喜怒"的非常有價值的見解。……光緒的這些想法和主張無疑是非常值得稱道的。至於提意見的方式,光緒認為衹要意見正確,無論以何種方式提出均可。……"理之所是,雖衆以為非,極力爭之可也。理之所非,雖衆以為是,極力闢之可也",模棱兩端是不能肩天下大事的。他很推祟裏革斷罟來諷勸魯宣公的精神,並指出"人君聽逆耳之言,不過拂意於一時,而受福於無窮;聽順耳之言,不過快意於一時,而受患於無窮'。……光緒還把大臣敢於直諫,視作國傢興旺發達,政治開明的重要標志。他指出"興隆之世,無所謂不敢言,至於有所不敢言則國事已壞矣"。當政治開明之際,"雖匹夫匹婦皆能以自達;及其衰也,即左右近臣亦曝嚼而不敢出焉,識者於此可觀世變矣"。因此他提出人臣有三諫之義的主張:"一諫不入則再之,再諫不入則三之",纔算盡到了臣子的職責。
  光緒處於中國社會正在發生急劇變化的時代,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外國蔑視,海內離心,公卿士庶,偷安苟活,新生力量,備受壓抑。時代在光緒的早期思想上,留下了十分鮮明的印記。
  光緒接受了我國古代"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影響,非常強調"窮則思變"。他認為,要治理好國傢,固然應"以古為鑒",但又不能"泥古人之成法,刻畫而步趨之"。光緒指出,將古人之成法,"行於千載之後,非愚即誣耳","為人君者豈可拘執一偏,而不求與時變通之法乎?"他主張。"法令無定";"因時設教",人們不應墨守成規和拘執固定的東西,而應從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製訂新的法令,采取新的措施。
  光緒認為,世界上的事物,無不"頃刻千變",應該激流勇進,而不要"相顧榜惶"。他不但主張變革,而且主張盡快地變革,因為它覺得"天下之事,壞於迅奮者少,壞於紆緩者多"。可見,在光緒早期思想中,已閃爍着勇於變革,不拘成法的思想光華。這種思想體現了統治階級在當時情況下迫切要求改革現狀的進取精神。
  這套儒傢學說對光緒的早期思想影響至深,主要表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面:
  其一,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影響。
  因為光緒脫離實際、輕視實踐,所以,在他親政之後,顯得非常幼稚。在尖銳復雜的鬥爭面前,常常束手元策,在同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的較量中,總是處處被動,屢遭挫折。如果把光緒同俄國的彼得大帝作一番比較,那麽光緒在這方面的弱點便暴露得更為清楚。彼得同光緒的境遇頗有些相似之處。他幼年時,同樣受到以其姐姐索菲亞公主為首的保守勢力的多方壓製,但是彼得卻能深入社會,出國遊歷,廣泛瞭解民衆生活,如饑似渴地學習外國的長處,在實際鬥爭中增長了才幹,終於衝破保守勢力的網羅。而光緒早年所走的道路卻恰好與此相反。
  其二,天命論的影響。
  其三,封建倫理綱常的影響。
  首先,孝道對光緒毒害至深。他認為孝是作人之根本,多次強調要"以孝治天下"。光緒這種思想由來已久。慈禧違背祖製,把年僅四歲的光緒立為皇帝,目的是為了滿足其無止境的權力欲望。……翻開記述皇帝言行的"起居註册",光緒從被人抱着進入紫禁城,到他不明不白死去的三十四年裏,衹要是和慈禧同住一處,就沒有一天不到這位"親爸爸"面前長跪請安。即使是在他奮發有為的百日維新期間,亦曾十二次專程赴頤和園"請安"。可見,孝道在光緒頭腦裏根深蒂固,它像一條無形的繩索,束縛着光緒的頭腦,捆綁着光緒的手腳。如在中日甲午戰爭時期,光緒面對着前方浴血奮戰,艱苦搏鬥,後方卻張燈結彩,忙於祝壽的形勢,心急如焚。他為宗社擔憂,"聲淚並發",然而,卻又怕"母後生氣",不敢放手主戰。又如在戊戌政變前夕,頑固派磨刀霍霍,形勢萬分危急,而光緒在給康有為等人的密詔裏,還強調"上不失慈母之意"。這個口口聲聲要"以孝治天下的皇帝,最後卻使自己變成了曾對之麯盡孝道的慈禧的階下囚。"求治翻為罪","稱疾詔書哀",光緒的悲慘結局,簡直是對孝道的絶妙諷刺。
  其次,在封建倫理的影響下,光緒非常強調忍讓。
  第三,禮對光緒早期思想影響亦很深。
  不少人在回顧這段歷史時,常常對光緒的境遇寄以哀嘆和同情。他們埋怨光緒畏懼慈禧太甚,說他應該振作精神,整頓甲兵與慈禧針鋒相對展開鬥爭,藉以保護新法成果。這裏我們姑且拋開新舊勢力懸殊不談,單就光緒而論,他是缺乏這種反抗精神私鬥爭勇氣的。這種行為是中國舊禮教絶對不容許的。無論作父母、作人君的如何謬誤,作臣子的是絲毫不許反抗的,否則就是大逆不道。光緒在評論唐朝大臣鬍緻堂論武氏之亂,以為"當數其九罪,賜之死而滅其宗"這件歷史事實時說:"夫武後,君也,母也;中宗,臣也,子也。以子犯母,以臣犯君,其可乎?"光緒認為萬不可這樣做,因為這是背乎天理人情的。可見光緒在等級森嚴的舊禮教面前,是不敢越雷池一步的。
越劇劇目
  歷史故事劇。紅楓1980年編劇。該劇取材於《瀛臺泣血記》、《禦香飄緲錄》、《清宮瑣記》、《慈禧太後演義》等資料,並參考了話劇《清宮怨》、《清宮外史》等編寫而成。
  劇情以1889年戊戌變法為背景,通過光緒與珍妃的愛情描寫和康有為、翁同龢等人主張變法、反對投降,同以慈禧為首的封建頑固勢力開展鬥爭,反映了近代史上一場變革與守舊的尖銳的鬥爭。
  1981年2月,靜安越劇團演出於上海美琪大戲院,由卓雲、孔敏導演,賀孝忠作麯,梁音配器,朱一秋布景設計,張堅安服裝設計,陳培造型設計,王世襲技導。畢春芳飾光緒、朱祝芬飾珍妃、魏蘭芳飾慈禧、陳金蓮飾翁同龢、潘笑笑飾李連英。首演滿座1月,後移至共舞臺續演1月。上海戲劇傢協會為該劇召開了座談會,受到了歷史學家和戲劇界專傢的好評。
英文解釋
  1. :  Guang Xu
近義詞
愛新覺羅載湉, 清德宗
相關詞
民國清朝太監李蓮英貨幣銀錠文物古代後妃
北京乾隆康熙歷史雜志期刊書刊文獻
張之洞理學近代歷史人物官宦星象針灸人體結構
收藏與投資髒腑器官動畫御膳房神廚小福貴小福貴同治瀏陽
譚嗣同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