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名稱】元王蒙具區林屋圖
【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元代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文物現狀】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簡介】
紙本,設色畫。縱:68.7公分,橫:42.5公分。 |
|
此幅畫面的右上角有王蒙以隸書題的“具麯林屋”四個字,底下署“叔明為日章畫”,具區是古時太湖的舊稱。這件畫作描寫江蘇太湖林屋洞之景色。玲瓏的洞壑、層疊的山石、繁密的樹林、錯落的村捨和粼粼水波填滿了整幅畫面,大膽地擺脫了自然景象的拘囿。全圖除了溪流之外,幾乎被山石、樹木、林間茅捨填充的沒有空隙,這種飽滿的構圖方式在中國古代繪畫作品中極為罕見,開闢出國畫構圖之奇境。王蒙截取太湖山中極小的一塊區域,提煉加工,組織而成這幅極富生活情趣的畫面:右下方一坡角,數株大樹並列生於其間,林下有高士臨水而坐,好像正欣賞著眼前的美景。水波蕩漾,一人悠閑的劃着小船;對岸山腳下,草亭臨水而建,一人獨坐其間看書;山間小路迂回,麯徑通幽,數棟屋宇參差錯落於山𠔌之中,有婦女活動其間。
這件畫作描寫江蘇太湖林屋洞之景色。玲瓏的洞壑、層疊的山石、繁密的樹林、錯落的村捨和粼粼水波填滿了整幅畫面,大膽地擺脫了自然景象的拘囿。全作的構圖幾乎密不透風,但因畫傢有虛實相濟的觀念,故在畫幅的左上角營造出「透」的部分,使得全作毫無迫塞的感覺。王蒙用牛毛皴皴擦山石,長披麻皴畫樹幹,又雜以繁密的苔點,筆法變化多端,細膩豐富。墨色層層點染,濃淡分明,同時又用了赭石、藤黃、朱砂和朱標點染,使得全作秋意滿幅。
圖中山石用“牛毛皴”與“解索皴”幹筆皴擦而成,多麯折旋轉之筆,以突顯出太湖一帶山石特有的質感;樹葉則用墨與色直接點染而成,丹崖碧樹,一派秋日山水景象。 |
|
| 王蒙(1308-1385),吳興(浙江湖州)人。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是趙孟頫(1254-1322)的外孫。明初因鬍惟庸案受到牽連,死於獄中。畫風以王維(701-761)、董源(活動於十世紀上半葉)、巨然(十世紀)為宗,但能自立面目,與黃公望(1269-1354)、吳鎮(1280-1354)和倪瓚(1301-1374)齊名,合稱為「元四大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