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 : 戲麯文學 : 詩歌 > 元麯
目錄
元代作者列表 Yuan authors list
元代詩歌作者列表
關於麯的定義、分類和作品 On the song's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work
  請閱讀  麯的定義、分類和作品  
元麯定義 Yuan defined
  元代是元麯的鼎盛時期。一般來說,雜劇和散麯合稱為元麯,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麯,因此也有人以“元麯”單指雜劇,元麯也即“元代戲麯”。
  元麯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並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麯原本來自所謂的“蕃麯”、“鬍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
  隨着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後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
  元麯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麯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雖有定格,但並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麯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絶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讀者可發現,同一首“麯牌”的兩首有時字數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同一麯牌中,字數最少的一首為標準定格)。
  繼唐詩、宋詞之後蔚為一文學之盛的元麯有着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元麯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麯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鬥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誇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麯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均足以使元麯永葆其藝術魅力。
  元麯的興起對於我國民族詩歌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有着深遠的影響和卓越的貢獻,元麯一出現就同其他藝術之花一樣,立即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僅是文人詠志抒懷得心應手的工具,而且為反映元代社會生活提供了人民群衆喜聞樂見的嶄新的藝術形式。
[1]元麯的興起 [1] the rise of Yuan
  元麯的組成,包括兩類文體:一是包括小令、帶過麯和套數的散麯;二是由套數組成的麯文,間雜以賓白和科範,專為舞臺上演出的雜劇。“散麯”是和“劇麯”相對存在的。劇麯是用於表演的劇本,寫各種角色的唱詞、道白、動作等;散麯則衹是用作清唱的歌詞。從形式上看,散麯和詞很相近,不過在語言上,詞要典雅含蓄,而散麯要通俗活潑;在格律上,詞要求得嚴格,而散麯就更自由些。散麯從體式分兩類:“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葉兒,體製短小,通常衹是一支獨立的麯子(少數包含二三支麯子)。散套則由多支麯子組成,而且要求始終用一個韻。散麯的麯牌也有各式各樣的名稱,如《叼叨令》、《颳地風》、《喜春來》、《山坡羊》、《紅綉鞋》之類,這些名稱多很俚俗,這也說明散麯比詞更接近民歌。元麯以其作品揭露現實的深刻以及題材的廣泛、語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潑、風格的清新、描繪的生動、手法的多變,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苑中放射着璀璨奪目的異彩。
  元麯的興起與發展,有着復雜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會現實是元麯興起的基礎,元朝疆域遼闊,城市經濟繁榮,宏大的劇場,活躍的書會和日夜不絶的觀衆,為元麯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進元麯的形成;再次,元麯是詩歌本身的內在規律及文學傳統繼承、發展的必然結果。
[1]元麯的發展 [1] the development of Yuan
  元麯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初期:元朝立國到滅南宋。這一時期元麯剛從民間的通俗俚語進入詩壇,有鮮明的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和獷放爽朗、質樸自然的情緻。作者多為北方人,其中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王小軍、白樸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關漢卿的雜劇寫態摹世,麯盡其妙,風格多變,小令活潑深切,晶瑩婉麗,套數豪辣灝爛,痛快淋漓。馬致遠創作題材寬廣,意境高遠,形象鮮明,語言優美,音韻和諧,被譽為元散麯中的第一大傢“麯狀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從元世祖至元年間到元順帝後至元年間。這一時期的元麯創作開始嚮文化人、專業化全面過渡,散麯成為詩壇的主要體裁。重要作傢有鄭光祖、睢景臣、喬吉、張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間到元末。此時的散麯作傢以弄麯為專業,他們講究格律詞藻,藝術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約細膩、典雅秀麗,代表作傢有張養浩、徐再思等。
  總之,元麯作為“一代之文學”,題材豐富多樣,創作視野闊大寬廣,反映生活鮮明生動,人物形象豐滿感人,語言通俗易懂,是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不可缺少的寶貴遺産。
[1]元麯的體製 [1] Yuan system
  元麯興起並代表這一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則是由於元麯確立並完善了體製形式,麯的體製具體表現為以下六個方面:
  1、宮調:宮調是指中國古代音樂的調式,麯與宮調出於隋唐燕樂,南北麯常用的有五宮四調,通稱九宮或南北九宮,包括有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五宮)、大面調、雙調、商調、越調(四調),麯的每一個宮調都有各自的風格,或傷悲或雄壯,或纏綿或沉重。元麯中的戲麯套數和散麯套數,是由兩支以同一宮調的不同麯牌相聯而成。
  2、麯牌:俗稱“麯子”,是對各種麯調的泛稱,各有專名,如《點絳唇》、《山坡羊》等總數很多,元代北麯共335個,每一個麯牌都有一定的麯調、唱法,同時也規定了該麯的字數、句法、平仄等。據此可以填寫新麯詞,麯牌大都來自民間,一部分由詞發展而來,故麯牌名也有和詞牌名相同的,但是內容並不完全一致。此外,還有專供演奏的麯牌,但大多衹有麯調而無麯詞。
  3、麯韻:元麯在押韻方面嚴守《中原音韻》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韻上有以下特點:平仄通押,不避重韻,一韻到底,藉韻、暗韻、贅韻、失韻。
  4、平仄:麯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詩詞更嚴,而特別註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對仗:麯的對仗要求比較自由,可平仄相對,也可平聲相對,即平聲對平聲,仄聲對仄聲。麯的對仗形式有“兩字對”、“首尾對”、“襯字對”等十三種,在語言的運用和詞序組合上有許多特點,主要表現在:有工對也有寬對,但寬對的現象更普遍;句中自為對;錯綜成對或倒字為對,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語入對。
  6、襯字:麯與詞最顯著的區別是有無襯字,有襯字的是麯,沒有襯字的是詞。所謂“襯字”指的是在麯律規定必須的字數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韻、平仄、句式等麯律的限製,襯字一般用於句首。
  元麯作傢中留有姓名、麯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傳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帶過麯),套數四百七十餘套,雜劇一百六十餘部(本)。 在衆多作傢中,對元麯的形成作出開創性貢獻的是元好問,他生於金元戰亂之際,是名冠金元兩代詩壇的巨星。他的作品清潤疏俊,迥出時作,對元麯創作起着啓導統領、規範的作用。
  元雜劇
  元雜劇:元雜劇又稱北雜劇、北麯、元麯元麯包括元雜劇和元代散麯兩個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礎上孕育發展而形成的,正當南戲盛行之際,北雜劇走嚮成熟。13世紀後半期是元雜劇雄踞劇壇最繁盛的時期。四折一楔子的結構形式是其顯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雜劇的又一顯著特點。元雜劇唱與說白緊密相連,“麯白相生”。元雜劇還有一些特點,如劇本註重舞臺性,角色分工類型化,漠視生活外部形態真實,以類型化、象徵化的手法,表現劇作的內在情緒,作傢流逸的情思與本質性的真實生活相結合等等。完全具備了戲麯的本質特徵,它走完了戲麯的綜合歷程,是嚴謹、完整、統一的,又是個性鮮明的戲麯藝術。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並在唐宋以來話本、詞麯、講唱文學的基礎上創造了成熟的文學劇本。這比之以滑稽取笑為主的參軍戲或宋雜劇可說已起了質的變化。作為一種成熟的戲劇,元雜劇在內容上不僅豐富了久已在民間傳唱的故事,而且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成為廣大人民群衆最喜愛的文藝形式之一。
關於元麯重要文學常識 Important literature on common sense Yuan
  元麯四大悲劇:
  《竇娥冤》關漢卿
  《梧桐雨》白樸
  《漢宮秋》馬致遠
  《趙氏孤兒》紀君祥
  元麯四大愛情劇:
  《拜月亭》關漢卿
  《西廂記》王實甫
  《墻頭馬上》白樸
  《倩女離魂》鄭光祖
No. 8
  
  著名元麯陽春麯(題情)
  白樸
  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後甜。你娘催逼緊拘鉗,甚是嚴,越間阻越情鍁。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傢。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賣花聲(懷古)
  張可久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雙調夜行船(秋思)
  馬致遠
  百歲光陰如夢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來,明朝花謝,急罰盞夜闌燈滅。
  [喬木查] 想秦宮漢闕,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麽漁樵無話說。縱荒墳橫斷碑,不辯竜蛇。
  [慶宣和] 投至狐蹤興兔穴,多少豪傑。鼎足三分半腰折,知他是魏耶?知他是晉耶?
  [落梅風] 天教你富,莫太奢。無多時好天良夜。看錢奴硬將心似鐵,空辜負錦堂風月。
  [風入鬆] 眼前紅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車。曉來清鏡添白雪,上床興鞋履相別。莫笑鳩巢計拙,葫蘆提一嚮妝呆。
  [撥不斷] 利名竭,是非絶。紅塵不嚮門前惹,緑樹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補墻頭缺,竹籬茅捨。
  [離亭宴煞] 蛩吟一覺纔寧貼,雞鳴萬事無休歇。爭名利,何年是徹。
  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鬧穰穰蠅爭血。裴公緑野堂,陶令白蓮社。愛秋來那些: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人生有限杯,幾個登高節。囑咐俺頑童記者:便北海探吾來,道東籬醉了也。
  竇娥冤
  (唱二黃散板)忽聽得喚竇娥愁鎖眉上,想起了老婆婆好不凄涼。衹見她發了怒有話難講,禁媽媽呼喚我所為哪樁?……我哭哭一聲禁媽媽,我叫叫一聲禁大娘,想竇娥遭了這不白冤枉,傢有銀錢盡花光,哪有餘錢來奉上?望求媽媽你、你、你行善良。
  (唱二黃慢板)未開言思往事心中調張,禁大娘你容我表敘衷腸。實可恨張驢兒良心昧喪,買羊肚要害婆婆一命身亡。害人者反害已徒勞妄想,他的母吃羊肚簍時斷腸。狗姦鹼仗男子出言無狀,他把我老婆婆扭到公堂。不招認實難受無情梭棒,無情拌棒,為此事替婆婆認罪承當。
  (唱二黃導板)一口飯噎得我險些命喪,(接唱散板)謝上蒼恩賜我重見老娘。(唱快三眼)老婆婆你不必寬心話講,媳婦我頓刻間命喪雲陽:永不能奉甘旨承歡堂上,永不能與婆婆熬藥煎湯;心兒內實難捨父母思養,要相逢除非是大夢一場。
  (唱反二黃慢板)沒來由遭刑憲受此魔難,看起來老天爺不辨愚賢;良善傢為什麽遭此天譴?作惡的為什麽反增壽年?法場上一個個淚流滿面,都道說我竇娥死得可憐!服睜睜老嚴親難得相見,重時間大炮響屍首不全。
  (唱二黃散板)又聽得法場外人聲吶喊,都道說我竇娥冤枉可憐!雖然是天地大無處申辯,我還要嚮蒼彎訴苦一番:……這官司眼見得不明不暗,那贓官害得我負屈含冤;倘若是我死後靈應不顯,怎見得此時我怨氣衝天[我不要半星紅血紅塵濺,將鮮血俱灑在白練之間;四下裏望旗桿人人得見,還要你六月裏雪滿階前;這楚州要叫它三年大旱,那時節纔知我身負奇冤!
  關漢卿《感天動地竇娥冤》第三折選
  [正宮•端正好]沒來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地驚天!頃刻間遊魂先赴森羅殿,怎不將天地也生埋怨。
  [滾綉球]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衹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蹠顔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衹落得兩淚漣漣。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Yuanqu
  元麯
    元代具有創造性的文藝,包括散麯和戲麯。它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散麯 有小令和套數兩種體裁。小令源於晚唐五代,依一個麯牌填寫一支小麯,是詞的發展。元代小令在前代基礎上,有所創新。每句用韻,並加襯字。由不同麯牌同一宮調的若幹支小麯聯綴成套,稱為套數或散套。兩種體裁的散麯在元代都很盛行。自貴族官員至民間文士,多能作麯。元散麯繼承宋金人詞,吸收民間俗麯,形成獨具特色的新體文藝。元楊朝英選錄元人散麯,編成《朝野新聲太平樂府》、《陽春白雪》等麯集傳世。明朱權編《太和正音譜》收錄了元散麯作傢共一百八十七人,其中包括蒙古、女真和色目作傢多人,元代著名的劇作傢也多有散麯流傳。
    戲麯 在元代形成完備的形態,有雜劇(北麯)和南戲(南麯)兩個係統。①雜劇。金末元初,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基礎上逐漸形成。雜劇以唱為主,唱詞由同一宮調的套麯組成,句尾入韻,並有科(動作)白(念白)以配合表述劇情。一本通常分為四折(四幕),劇前或兩折之間可加“楔子”。一個劇本由一個演員(正末或正旦)演唱到底,其他演員衹作配合的科白。這種新體製的雜劇,較諸宮調更便於表演戲劇情節,賦予思想內容。雜劇初盛於今山西、河北地區(見彩圖雜劇陶俑)。元代著名劇作傢有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號為四大傢。關漢卿被譽為“編修師首”、“雜劇班頭”,對雜劇的發展貢獻最多,對當時和後世影響很大。他生平編劇六十餘種,現存十餘種。其中如《竇娥冤》、《單刀會》、《拜月亭》等是具有較高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名作。劇作傢王實甫所編的《西廂記》雜劇,共五本,二十一折,是少見的長劇,後世廣泛流傳,影響極大。雜劇演員中以女演員朱□秀最為著名,兼長駕頭、花旦、軟末泥,號為“當今獨步”。元末,鐘嗣成撰《錄鬼簿》,編錄元代劇作傢事跡及作品名目,共收作傢一百五十二人,劇目四百餘種。見於其他記載的雜劇名目,還有兩百餘種。明臧晉叔編選元雜劇一百多種,題為《元麯選》。近人隋樹森又自諸傢麯集收輯百餘種,題為《元麯選外編》。現存完整的雜劇劇本,略備於此。②南戲。形成於南宋時期溫州一帶,又稱“溫州雜劇”或“戲文”。南戲也由唱詞和科諢組成,唱詞多采民間俚謠巷麯,不限宮調,不限折(出)數,一劇演唱也不限一人。形式較北麯雜劇自由,但題材遠不如北麯雜劇豐富而有思想內容。元朝滅宋後,關漢卿等北方雜劇作傢和朱□秀等演員相繼來到江南,杭州成為雜劇的勝地。南戲吸取北方雜劇的題材而得到發展。著名的南戲有《荊釵記》、《白兔記》、《殺狗記》、《拜月亭》等。元末,高明作《琵琶記》,改編蔡伯喈、趙五娘故事,宣揚“全忠全孝”,充滿理學的說教。見於記載的宋元南戲有一百六十八種,現存殘本十二種。近人錢南揚有《宋元戲文輯佚》、《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註》,可略見梗概。元代戲麯,仍以北麯雜劇為主,先後盛行於北方和南方。南戲衹是作為地方劇種而流傳。明初,南戲漸衰。嘉靖以後,演變為“傳奇”而又得到發展。關漢卿的《感天動地竇娥冤》 明崇禎刊戲麯選《酹江集》插圖
      雜劇陶俑 河南焦作元墓出土
     (蔡美彪)
    
英文解釋
  1. n.:  verse popular in Yuan Dynasty,  a form of dramatic literature originated in the Yuan or Mongol dynasty
相關詞
人物文學家戲劇百科辭典戲麯作傢電影劇目名著
古樂元雜劇中國音樂名人文學雜劇百科大全散麯
元代元朝文化詞人中國歷史宋代藝術河南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