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詩人: 溫庭筠 Wen Tingyun
神耀破氛昏,新陽入晏溫。緒風調玉吹,端日應銅渾。 威鳳蹌瑤簴,升竜護璧門。雨暘春令煦,裘冕晬容尊。 |
|
詩人: 陳與義 Chen Yuyi
五年元日衹流離,楚俗今年事事非。 後飲屠蘇驚已老,長乘舴艋竟安歸。 攜傢作客真無策,學道刳心卻自違。 汀草岸花知節序,一身千恨獨霑衣。 |
|
詩人: 李世民 Li Shimin
高軒曖春色,邃閣媚朝光。彤庭飛彩旆,翠幌曜明璫。 恭己臨四極,垂衣馭八荒。霜戟列丹陛,絲竹韻長廊。 穆矣熏風茂,康哉帝道昌。繼文遵後軌,循古鑒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豔昔年妝。巨川思欲濟,終以寄舟航。 |
|
詩人: 司空圖 Sikong Tu
甲子今重數,生涯衹自憐。殷勤元日日,欹午又明年。 |
|
請鑒賞:
|
正月初一 The first month started this |
正月初一。《書·舜典》:“月正元日, 舜 格於 文祖 。” 孔 傳:“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文選·張衡<東京賦>》:“於是孟春元日,羣後旁戾。” 薛綜 註:“言諸侯正月一日從四方而至。” 宋 王得臣 《麈史·占驗》:“江湖間人,常於歲除汲江水秤,與元日又秤,重則大水。”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李恭勤公》:“元日俗例,上司屬員雖不接見,亦必肩輿到門。” |
|
吉日。《呂氏春秋·仲春》:“擇元日,命人社。” 高誘 註:“元,善也。”《漢書·王莽傳中》:“冠以戊子為元日,昏以戊寅之旬為忌日。” 顔師古 註:“元,善也。”《南史·宋紀上》:“敬簡元日,升壇受禪。” |
|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
|
【詞意探源】:
(1)指吉日。《漢書·王莽傳中》:“冠以戊子為元日,昏(婚)以戊寅之旬為忌日,百姓多不從者。”;顔師古註:“元,善也。”
(2)指正月初一日。《書·舜典》:“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相祖。” |
|
元日:農歷正月初一,即春節。
爆竹:古人燒竹子時發出的爆裂聲。用來驅鬼避邪,後來演變成放鞭炮。
一歲除:一年已盡。除:去。
屠蘇:藥酒名。古代習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
曈曈:日出時光亮的樣子。
桃:桃符,古代一種風俗,農歷正月初一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挂在門旁,用來壓邪。 |
|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中,送走了舊年迎來了新年。春風把暖洋洋的暖氣送入屠蘇酒,天剛亮時,傢傢戶戶都取下了舊桃符(貼的門神),換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年。起句緊扣題目,渲染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人們迎着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傢萬戶。用“曈曈”表現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象徵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種繪有神像、挂在門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舊桃符,換上新桃符。“新桃換舊符”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緊密呼應,形象地表現了萬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傢,又是詩人。他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政治內容。本詩就是通過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
全詩文筆輕快,色調明朗,眼前景與心中情水乳交融,確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詩。 |
|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傢、思想傢、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歷進士。嘉祐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 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製官僚地主的兼併,強化統治力量,以防止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並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對西夏作戰的形勢。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舒國公, 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列寧曾稱他為“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傢”。他工散文,是“唐宋八大傢”之一。亦工詩,成就更在散文之上。其詞風格獨特,洗淨五代鉛華,開啓豪放派的先聲。有輯本《臨川先生歌麯》。
他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傢。他主張“絶求正所以經世務”,設置專局,使子與門人纂修各經新義,以為誦習的定本。《詩》、《書》、《周官》三經新義最為重要,《周官新義》尤能闡發新政理論。他的詩文頗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散文雄健峭拔,舊時被列為“唐宋八大傢”之一。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而風格高峻,《桂枝畫·金陵懷古》頗有名。所著《字說》、《鐘山目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三經新義》中的《周官新義》殘捲、《老子註》若幹條。 |
|
鞭炮響轉眼間一年一過,
屠蘇酒暖心房春風吹拂。
旭日升千門萬戶多明亮,
人人把新桃符換舊桃符。 |
|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描寫了宋代人過春節的場面:春風送暖,旭日初升,傢傢戶戶點燃爆竹,閤家喝着屠蘇酒,忙着摘下門上的舊桃符,換上貼有門神的新桃符。作者擇取了這些過年時最典型的喜慶場景,展現了一幅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民間風俗畫捲。宋人特別喜歡通過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哲學觀點。王安石此是身為宰相,正在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所以這首詩的字裏行間都洋溢着他對革除時弊、推行新法的堅定信念及樂觀情緒。抒發了他春風得意躊躇滿志的心情。 還能體現出他的執政態度。
賞析一:
此詩描寫春節除舊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聲送走了舊的一年,飲着醇美的屠蘇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千傢萬戶,傢傢門上的桃符都換成了新的。
“元日”是陰歷正月初一。這是一首寫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於民間習俗,敏感地攝取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年節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逢年遇節燃放爆竹,這種習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續到今天。屠蘇,指古代春節時喝的用屠蘇草或幾種草藥泡的酒。古代風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蘇酒,然後用紅布把渣滓包起來,挂在門框上,用來“驅邪”和躲避瘟疫。這兩句是說:在爆竹的響聲中,舊的一年過去了。人們喝着過節的屠蘇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經來臨。
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承接前面詩意,是說傢傢戶戶都沐浴在初春朝陽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轉明的朝陽。結尾一句描述轉發議論。桃符:指畫有神荼、鬱壘兩個神像或寫有這兩個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門上,以求“避邪”。這也是古代民間的一種習俗。“總把新桃換舊符”,是個壓縮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舊符”省略了“桃”字,交替運用,這是因為七絶每句字數限製的緣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換了舊桃符。以桃符的更換揭示出“除舊布新”的主題。
其實,這首詩表現的意境和現實,還自有它的比喻象徵意義,它是以除舊迎新來比喻和歌頌新法的勝利推行。這首詩正是贊美新事物的誕生如同“春風送暖”那樣充滿生機。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的這一規律。
賞析二:
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年。起句緊扣題目,渲染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人們迎着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傢萬戶。用“曈曈”表現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象徵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種繪有神像、挂在門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舊桃符,換上新桃符。“新桃換舊符”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緊密呼應,形象地表現了萬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傢,又是詩人。他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政治內容。本詩就是通過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
賞析三
歌頌春節的詩很多。王安石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蘇酒、新桃換舊符三件傳統習俗來渲染春節祥和歡樂的氣氛。這樣寫,精煉、典型、概括力強。詩中流露出的歡快氣氛,與作者開始推行新法、實行改革、希望獲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現在貼桃符的人少了,多數人把桃符換成了春聯,但過年放鞭炮、喝酒的習俗還在民間廣為流傳達室。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是非常悠久的。這首詩也就具有傳統美的品格。當然,現在大城市人太多,從空氣的清潔和防火等方面考慮,並不提倡鞭炮。
作者介紹
王安石,生於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於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宋臨川人(今 江西省東鄉縣上池自然村人),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傢、思想傢、文學家、改革傢、唐宋八大傢之一。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長於說理與修辭,善用典,風格遒勁有力,警闢精絶,亦有情韻深婉之作。著有《臨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號“文”,又稱王文公。其政治變法對宋初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傢”。.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並稱“唐宋八大傢”。 |
|
歷史評價王安石推行的變法,歷史上的評價多有不同。北宋時期,其反對派就以修史的方法進行批評。到了南宋,再次通過修史的方法對其改革進行定性,指出王安石變法使得北宋王朝遭到滅亡(有說法指出是南宋朝廷為了推卸皇室的責任)。以後歷朝歷代均以此作為依據,對其變法做出這樣的判斷,以至於在宋元話本裏有文章專門諷刺。
但是王安石的家乡的一些文人出於同鄉的原因進行了一些爭辯,例如陸九淵等。
歷史發展到近代,中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變故,改革的呼聲日益提高,所以對王安石變法開始進行正面的評價,主要的人物有梁啓超、嚴復等,梁啓超的《王安石傳》,他說:“若乃於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當之矣……以不世出之傑,而蒙天下之詬,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則有剋林威爾,而在吾國則荊公。” 他們從社會現實需要出發,呼籲改革精神。以後對王安石變法的研究越來越多,並在民國時期有所推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王安石的評價主要從階級等角度出發,以後逐漸取消了這種方法,從具體的利益角度來看他的變法。主要研究者有漆俠、鄧廣銘等。
在海外,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就認為,王安石的多項改革,涉及將當時的中國進行大規模的商業,以及數目字管理,但不見容於當時的官宦文化,亦缺乏有關技術能力而無法取得成功。
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法,采取一係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馬光給王安石寫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長信,列舉實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廢棄新法,恢復舊製。〈答司馬諫議書〉是王安石的回覆:“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所謂“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正是王安石的寫照。
王安石變法由於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進行變法。王安石明確提出理財是宰相要抓的頭等大事,闡釋了政事和理財的關係,並認為,衹有在發展生産的基礎上,才能解决好國傢財政問題。執政以後,王安石繼續發揮了他的這一見解。在改革中,他把發展生産作為當務之急而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雖然強調了國傢政權在改革中的領導作用,但他並不贊成國傢過多地幹預社會生産和經濟生活,反對搞過多的專利徵榷,提出和堅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張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導下,變法派製訂和實施了一係列新法,從農業到手工業、商業,從鄉村到城市,展開了廣泛的社會改革。與此同時,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改革軍事制度,以提高軍隊的素質和戰鬥力,強化對廣大農村的控製;為培養更多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對科舉、學校教育制度也進行了改革。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後、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結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1074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拜相。王安石復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於熙寧九年(1076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王安石不久便鬱然病逝。
文學家王安石王安石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傢和思想傢,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繫起
來,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在於為社會服務。他反對西昆派楊億、劉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風,認為“所謂文者,務為有補於世而已矣。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誠使巧縣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容也。”(《上人書》)正因為安石以“務為有補於世”的“適用”觀點視為文學創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具有較濃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歌麯》等。
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傢”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是書、表、記、序等體式的論說文,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為變法革新服務。這些文章針對時政或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紆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書》,是主張社會變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據對北宋王朝內外交睏形勢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變法主張,表現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國之疵”的進步思想。《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在敘述並闡釋宋初百餘年間太平無事的情況與原因的同時,尖銳地提示了當時危機四伏的社會問題,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樹,認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它對第二年開始施行的政,無異吹起了一支前奏麯。《答司馬諫議書》,以數百字的篇幅,針對司馬光指責新法為侵官、生事、徵利、拒諫四事,嚴加剖駁,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措詞得體,體現了作者剛毅果斷和堅持原則的政治傢風度。安石的政論文,不論長篇還是短製,結構都很謹嚴,主意超卓,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衹用一二語,便可掃卻他人數大段”(劉熙載《藝概.文概》),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這時推動變法和鞏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成果起了積極的作用。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膾炙人口,《鯀說》、《讀孟嘗君傳》、《書刺客傳後》、《傷仲永》等,評價人物,筆力勁健,文風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給人以顯豁的新鮮覺。他還有一部分山水遊記散文,《城陂院興造記》,簡潔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遊褒禪山記》,亦記遊,亦說理,二者結合得緊密自然,即使抽象的道理生動、形象,又使具體的記事增加思想深度,顯得佈局靈活並又麯折多變。
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罷相(1076年左右)劃界而分為前、後期,在內容和風格上有較明顯的區別。荊公少以意氣自許,故詩語惟其所嚮,不復更為涵蓄……後為群牧羊官,從宋次道盡假唐人詩集,博觀而約取,晚年始盡深婉不迫之趣”(葉夢得《石林詩話》)。前期的詩歌,長於說理,傾嚮性十分鮮明,涉及許多重大而尖銳的社會,問題註意到下層人民的痛苦,替他們發出了不平之聲。《感事》、《兼併》、《省兵》等,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描寫和提示了宋代國勢的積弱或內政的腐敗,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併土地對於國傢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擇將”的建議;《收????》、《河北民》等,反映了當時人民群衆備受統治者迫、害壓榨的悲慘遭遇;《試院中》、《評定試卷》等,則直接抨擊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經世濟國的人才;《元日》、《歌元豐》等,熱情地謳歌了變法帶來的新氣象和人民的歡樂;《商鞅》、《賈生》等,通過對歷史人物功過得失的價,抒發了自己的新的見解和進步意義。安石後期的隱居生活,帶來了他的詩歌創作上的變化。他流連、陶醉於山水田園中,題材內容比較狹窄,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政治詩的位置,抒發一種閑恬的情趣。但藝術表現上卻臻於圓熟,“雅麗精絶,脫去流俗,每諷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頰間。”(《後山詩話》載黃魯直語)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書湖陰先生壁》等詩,觀察細緻,精工巧麗,意境幽遠清新,表現了對大自然美的歌頌和熱愛,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從詩體說來,安石的古體詩雖然多用典故,好發議論,但象《明妃麯》、《桃源行》篇,立意新穎,充滿着情感和豐富的想象。律詩則用字工穩,對偶貼切,但有時不免失於過多的雕刻。五絶和七絶尤負盛譽,“王半山備衆體,精絶句”(《寒廳詩話》),“荊公絶句妙天下”(《艇齋詩話》)。他的詩對當代和後世都有影響,被稱為“王荊公體”(嚴羽《滄浪詩話》)。
安石的詞,今存約二十餘首。雖不以詞名傢,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劉熙載《藝概.詞麯概》)。《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通過描寫金陵(今江蘇南京市)壯景及懷古,揭露六朝統治階級“繁華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縱沉鬱,被贊為詠古絶唱。它同范仲淹的《漁傢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一詞,開了蘇東坡豪放的先聲,給後來詞壇以良好的影響。
從文學角度總觀安石的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傑出的成就。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在他手裏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宋初風靡一時的浮華餘風作出了貢獻。但是,安石的文學主張,卻過於強調“實用”,對藝術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計不足。他的不少詩文,又常常表現得議論說理成分過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韻味。還有一些詩篇,論禪說佛理,晦澀幹枯,但也不失大傢風範,是我國詩歌史上的一顆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