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元帥,這個地位顯赫的頭銜,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兩種含義:一是官職名稱,二是軍銜稱號。法文元帥一詞源自古上德意文“馬”和“僕人”。在中世紀的法國和其 他一些歐洲國傢,元帥是軍隊中的一般官職,他負責軍隊的行軍隊形和作戰 隊形,監督警衛勤務的執行,管理軍隊庶務以及指揮前衛,選擇營地等工作。
在中國,漢語元帥一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633年的春秋時期,其名源於《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前633年)所載晉文公的“謀元帥”(即考慮中軍主帥人選)。當時衹是表示 對“將帥之長”的稱呼,還不是官職名稱。從南北朝起,元帥逐漸成為戰時 統軍徵戰的官職名稱,如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宣帝宇文邕任命其叔父宇文盛和宇文招為“行軍元帥”,率軍作戰。唐李淵入關後,設有左右元帥。唐代有元帥、副元帥等戰時統帥。元帥常以皇子或親王擔任,副元帥常以有威望的大臣擔任。唐太宗李世民在繼承皇位以前曾擔任過“西討元帥”。宋靖康時以康王趙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以拒金兵;金侵宋時亦設都元帥、左右副元帥,多由親王任職,權位極重,非定職。元代外省和邊疆常設有都元帥、元帥府或分元帥府及置達魯花赤、元帥等,為地區軍事長官。元末地主武裝首領多稱元帥。明代韌年,在樞密院之下設諸翼元帥府,任命元帥、同知元帥等官職,統軍徵 戰。元、明兩朝的元帥職權較前減輕,僅為二、三品官職。
元帥一詞用以表示最高軍銜,始於16世紀的法國軍隊。1559年—1560年,法蘭西二世首次授予四名高級將領以元帥軍銜稱號,至19世紀拿破侖一世,法國先後有44人被授予這一軍銜。繼法國之後,元帥軍銜先後被許多國傢所采用:16世紀有日耳曼各國,17世紀有奧地利、俄國,18世紀有英國,19 世紀有西班牙、土耳其、意大利、日本,20世紀有阿富汗、印度、泰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蒙古、中國、前蘇聯、波蘭、羅馬尼亞、前南斯拉夫、保加利亞、芬蘭、埃及、蘇丹、紮伊爾、烏幹達、巴西等國。
有的國傢將元帥區分為不同等級。元帥級別設置最多的國傢是前蘇聯,設有蘇聯大元帥、蘇聯元帥、軍兵種主帥和軍兵種元帥各級。前蘇聯的“蘇聯海軍元帥”和“蘇聯元帥”平級,“海軍元帥”與“陸軍大將”、“空軍主帥”、“空軍元帥”平級,軍兵種主帥比軍兵種元帥高半級。俄羅斯聯邦政府於2005年下令,“海軍元帥”改稱“海軍大將”,比20世紀末改名的俄聯邦元帥和俄聯邦海軍元帥低一級。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的元帥區分為帝國元帥和軍種元帥兩個級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元帥,區分為元帥和次帥兩級。中華人民共和國1955年的法律文件規定,設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大元帥設而未授,授予元帥軍銜的有10人: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竜、陳毅、羅榮桓、 徐嚮前、聶榮臻、葉劍英。
有的國傢還將元帥區分為不同種類。一般分為陸軍元帥、海軍元帥和空軍元帥三種;前蘇聯還在陸軍中又區分為炮兵元帥、裝甲兵元帥、工程兵元帥、通信兵元帥等。 |
|
蘇聯大元帥
蘇聯陸軍元帥肩章1945年授予(1人)
斯大林 蘇聯大元帥 ,時任蘇共中央書記兼國防委員會主席、部長會議主席。
蘇聯元帥
1935年授予名單(5人)
伏羅希洛夫 , 時任國防人民委員兼最高蘇维埃主席團主席。
布柳赫爾 ,時任遠東方面軍司令。
布瓊尼 ,時任副國防人民委員兼方向總司令、騎兵司令、國防部總監察組總監。
圖哈切夫斯基,時任紅軍總參謀長兼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第一副國防人民委員、總裝備部部長。
葉戈羅夫,時任總參謀長兼副國防人民委員。
1940年授予(3人)
鐵木辛哥,時任國防人民委員兼統帥部大本營主席、方向總司令、國防部總監察組總監。
沙波什尼科夫,時任總參謀長兼國防人民委員、總參軍事學院院長。
庫利剋,時任副國防人民委員兼總軍械部部長、蘇軍部隊組建和補充部副部長,1941年降級為陸軍少將;1950年被最高軍事法庭以納粹間諜罪判處死刑,執行槍决;1957年被平反昭雪,恢復蘇聯元帥軍銜。
1943年授予(2人)
朱可夫,時任總參謀長兼國防部長。
華西列夫斯基,時任國防部長。
1944年授予(5人)
科涅夫,時任陸軍總司令。
戈沃羅夫,時任防空軍總司令。
馬利諾夫斯基,時任國防部長。
羅科索夫斯基,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兼國防部總監察組總監;波蘭部長會議主席、波蘭國防部長。
麥列茨科夫,時任總參謀長兼副國防人民委員、國防部總監察組總監。
1946年授予(1人)
素科諾夫斯基,時任總參謀長。
1947年授予(1人)
布爾加寧,時任國防部長兼部長會議主席,1958降為陸軍上將。
1955年授予(6人)
巴格拉米揚,時任總參軍事學院院長兼國防部副部長、總後勤部部長。
格列奇科,時任國防部長。
葉廖緬科,時任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司令兼國防部總監察組總監。
崔可夫,時任陸軍總司令。
比留佐夫,時任戰略火箭軍總司令兼防空軍總司令、總參謀長。
莫斯卡連科,時任戰略火箭軍總司令兼國防部副部長、總監察長。
1959年授予(1人)
紮哈羅夫,時任總參謀長。
1961年授予(1人)
戈利科夫,時任總政治部主任。
1962年授予(1人)
剋雷洛夫,時任戰略火箭軍總司令。
1967年授予(1人)
雅庫鮑夫斯基,時任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華約武裝部隊總司令。
1968年授予 (2人)
巴季茨基,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兼防空軍總司令、華約武裝部隊副總司令、國防部總監察組總監。
科捨沃伊,時任基輔軍區司令兼蘇聯駐德軍隊集群總司令、國防部總監察組總監。
1976年授予(3人)
勃列日涅夫,時任蘇共中央書記兼國防會議主席。
烏斯季諾夫,時任國防部長
奧加爾科夫,時任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總參謀長。
1977年授予(1人)
庫列科夫,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兼華生部隊總司令、總參謀長。
1978年授予(1人)
索科洛夫,時任國防部長。
1981年授予(1人)
彼得羅夫,時任陸軍總司令兼國防部第一副部長。
1983年授予(3人)
阿赫羅梅耶夫,時任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總參謀長。
托盧布科,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兼戰略火箭軍總司令。
庫爾科特金,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兼總後勤部部長。
蘇聯海軍元帥
1955年授予(2人)
庫茲涅佐夫,時任海軍人民委員兼海軍總司令、海軍部長、國防部第一副部長。
伊薩科夫,時任第一副海軍人民委員兼海軍副總司令。
1967年授予(1人)
戈爾什科夫,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兼海軍總司令。
1983年授予(1人)
尤馬捨夫,時任海軍總司令。
空軍主帥
1944年授予(3人)
諾維科夫,時任副國防人民委員兼空軍司令。
戈洛瓦諾夫,時任遠程航空兵司令。
韋爾希寧,時任空軍司令。
1955年授予(1人)
日加列夫,時任空軍司令。
1972年授予(1人)
庫塔霍夫,時任空軍司令。
1977年授予(1人)
布加耶夫,時任民用航空部部長。
1978年授予(1人)
科爾杜諾夫,時任防空軍總司令。
炮兵主帥
1944年授予(1人)
沃羅諾夫,時任副國防人民委員兼蘇軍炮兵主任、蘇聯武裝力量炮兵司令。
1959年授予(1人)
涅傑林,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兼戰略火箭軍總司令。
裝甲兵主帥
1962年授予(1人)
羅特米斯特羅夫,時任坦剋兵副司令兼國防部長助理、國防部總監察組總監。
1975年授予(1人)
巴巴賈尼揚,時任敖德薩軍區司令兼蘇軍坦剋兵主任。
元帥
1990年授予(1人)
亞佐夫,時任國防部長。 |
|
帝國元帥
1940年授予(1人)
戈林,時任總理兼內政部長。
陸軍元帥
1936年授予(1人)
馮·布隆貝格,時任國防部長。
1940年授予(10人)
馮·布勞希奇,時任陸軍總司令。
馮·博剋,時任B集團軍群總司令兼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
凱特爾,時任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長。
剋盧格 ,時任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
馮·勒布,時任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
利斯特,時任A集團軍群總司令。
馮·竜德施泰德,時任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兼D集團軍群總司令,西綫總司令。
馮·.維茨勒本,時任D集團軍群總司令兼西綫總司令。
馮.賴歇瑙,時任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
1942年授予(3人)
馮·屈希勒爾,時任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
馮·曼施泰因,時任頓河集團軍群總司令。
隆美爾,時任北非遠征軍司令兼意大利北部集團軍群總司令,駐法國B集團軍群總司令。
1943年授予(4人)
馮·布施,時任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
馮·剋萊斯特,時任A集團軍群總司令。
保盧斯,時任6集團軍司令。
馮·魏剋斯時任F集團軍群總司令。
1944年授予(1人)
莫德爾,時任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
1945年授予(1人)
捨爾納,時任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
海軍元帥
1939年授予(1人)
雷德爾,時任海軍總司令。
1943年授予(1人)
鄧尼茨,時任海軍總司令兼德國總統。
空軍元帥
1935年授予(1人)
戈林,時任總理兼內政部長。
1940年授予(3人)
米爾契,時任空軍總監。
凱塞林,時任空軍南軍區總司令兼西綫德軍總司令。
施佩勒,時任駐法國空軍總司令。
1943年授予(1人)
馮·裏希德霍芬,時任第二航空隊司令。
1945年授予(1人)
馮·格萊姆,時任空軍總司令。 |
|
大元帥
1992年授予(1人)
金日成,時任朝鮮中央總書記兼國傢主席。
元帥
1992年授予(2人)
金正日,時任勞動黨中央總書記兼國防委員會委員長、人民軍最高司令官。
吳振宇,時任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委員長兼人民武裝力量部部長。
1995年授予(1人)
李乙雪,時任中央軍委委員兼護衛總局局長。
次帥
1994年授予(1人)
金益鉉,時任民防部部長。
1995年授予(4人)
趙明祿,時任人民軍總政治局局長。
李英浩,時任人民軍總參謀長。
金永春,時任人民武裝力量部長。
李河一,時任中央軍事部部長。
1997年授予(6人)
金一哲,時任人民武裝力量省武力相。
金竜淵,時任萬景臺革命學院院長。
白鶴林,時任社會安全部部長。
崔仁德,時任金日成軍事綜合大學校長。
樸基瑞,時任人民軍首都保衛司令部司令官。
李鐘山,時任人民軍軍需動員總局局長。
李勇武,時任國防委員會副委員長。
張成禹,時任社會安全部部長。 |
|
中國:共10人;
1955年9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决議。毛澤東主席嚮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竜、陳毅、羅榮桓、徐嚮前、聶榮臻、葉劍英10人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蘇聯:共116人(蘇聯大元帥1人,蘇聯元帥40人,蘇聯海軍元帥3人,空軍主帥7人,炮兵主帥4人,裝甲兵主帥2人,海軍元帥9人,空軍元帥25人,炮兵元帥10人,裝甲兵元帥5人,工程兵元帥6人,通信兵元帥4人);
俄羅斯:共1人;
英國:共74人(陸軍34人,海軍21人,空軍19人);
納粹德國:共27人(帝國元帥1人,陸軍19人,海軍2人,空軍5人);
日本:共30人(陸軍17人——全稱為元帥、陸軍上將,海軍13人——全稱為元帥、海軍上將,“上將”日文作“大將”,其他國傢的“大將”日文作“上將大將”),日軍元帥不是軍銜,而是榮譽稱號;
朝鮮:共17人(大元帥1人,元帥3人,次帥13人);
蒙古:共3人;
印度:共1人。 |
|
元帥
marshal
有軍旅之事的州,設元帥府或分元帥府,置
元帥、副元帥,為地區長官;又有水軍元帥
府,掌河淮水軍。明初,在樞密院之下設諸
冀統軍元帥府,置元帥、同知元帥。元、明
兩朝,元帥之職權較前代為輕,都元帥為從
二品官,元帥為正三品官。清朝末年,曾一
度以皇帝為陸海軍大元帥。中華民國前期,
以大總統為陸海軍大元帥,並於大總統府
設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為全國陸海
軍之最高指揮機關.1923年,廠一東政府推
孫中山為大元帥。1927年,張作霖在北京
曾自稱安國軍大元帥。1927年國民黨政府
成立後,以政府主席兼中華民國陸海空軍
總司令,大元帥名稱遂廢。
元帥也曾是一些國傢的榮譽封號。16、
17世紀,歐洲一些國傢曾以大元帥為榮譽
封號,授予本國或盟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多
在戰時),有時也授予皇傢成員和國務活動
傢。如巧69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賜封其弟
昂茹公爵大元帥封號;1696年,俄國彼得
一世踢予督軍、陸軍總司令A .C.捨因大元
帥封號。其他一些國傢亦授有這一封號。
(劉岩)
yuQnshuai
元帥(mar’shal)一些國傢的軍銜稱號。
有的國傢將元帥銜區分為大元帥、元帥、主
帥以及次帥等不同級別。“元帥”詞川以
表示最高一等軍銜,始於16世紀的法國軍
隊。1559~1560年,法蘭西斯二世首次授
下云:l
!迭J
予4名高級將領以元帥軍銜稱號,至19世
紀拿破侖一世執政時期,法國先後有44人
被授予這一軍銜。16世紀以後,元帥軍衡
相繼為許多國傢所采用,計有:16世紀的
日爾曼各國,17世紀的奧地利、俄國,18
世紀的英國,19世紀的西班牙、七耳其、意
大利,20世紀的印度、波1粗、芬蘭、羅馬
尼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朝鮮、蒙古、
巴西、泰國、鳥於達等國。蘇聯1935年實
行軍銜之初,設有蘇聯少創巾,1940年增設
海軍元帥,1943年增設空軍、炮兵、裝甲
兵、I幾程兵和通信兵元帥和仁帥,1945年
增設蘇聯大元帥,1955年增設蘇聯海軍元
帥。蘇聯的元帥軍銜共分4個級別:蘇聯大
元帥(曾授予斯大林),蘇聯元帥和蘇聯海
軍元帥,空軍和兵種仁帥,軍兵種元帥(軍
兵種元帥的級別相氣於合成軍隊的大將)。
中國人民解放軍1955一1965年實行軍銜製
期間,設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和中華人
民共和國元帥軍銜。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
帥空缺未授,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
銜者共10人:朱德、打德懷、林彪、劉伯
承、貧竜、陳毅、羅榮祖、徐嚮前、轟榮玲、
葉劍英。
元帥曾是中囚歷史_L的官職名稱。漢
語元帥詞淵源幹《左傳·值公二十七年》
所載晉文公的“謀元帥”(指考慮中軍主帥
人選)。魏普以前,元帥還不是官職專用名
詞,衹是表示對“將帥之長”的稱呼。從南
北朝起,元帥逐漸成為統軍徵戰的官職名
稱,如北周宣政元年(578),宣帝任命上柱
國、河陽總管宇文逍“為行軍元帥,串衆伐
陳”(《周書·宣帝紀)))。隋、唐、五代和宋
各朝、戰時均設元帥·職、按其職權輕重和
執掌分工,元帥多數冠以不同名號,如天下
兵馬元帥、兵馬大元帥、兵馬元帥、行軍元
帥、行營元帥等,又有都元帥、元帥、副元
帥之分。金朝,戰時將樞密院更名為元帥府
(都元帥府),置都元帥、元帥、左右副元帥,
專掌徵討之事,兵罷則省。元朝,各道“掌
軍民之務”的宣慰司,凡有邊睡軍旅之事
者,則兼都元帥府,置都元帥、副都元帥,
|
|
- : marshal, Field Marshal, Marshal of the Royal Air Force, Admiral of the Fleet
- n.: the C-of France, supreme commander, a marshal (in the armed forces)
|
|
- n. maréchal
|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軍事 | 蘇聯 | 反法西斯戰爭 | 英國 | 人物 | 軍事傢 | 城市 | 將軍 | 歷史人物 | 解放軍 | 德國 | 法西斯 | 戰犯 | 納粹黨 | 革命傢 | 五臺 | 百科辭典 | 紅四方面軍 | 聯合艦隊 | 日本戰犯 | 日本大將 | 法國 | 二戰名將 | 更多結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