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四川 >宜賓 > 僰人懸棺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僰人懸棺投訴電話宜賓市旅遊投訴電話:0831-96927
  四川省旅遊投訴電話:028—8665730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僰人懸棺”位於珙縣境內,係根據《珙縣志》“珙本僰地,僰人多懸棺”而命名。早在1956年就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僰人懸棺被稱為世界之最、巴蜀一絶。懸棺葬是古代少數民族的一種葬製。珙縣、興文與雲南接壤,為古西南夷腹地,漢武帝開夜郎,置犍為郡時屬僰道縣。歷代僰人等少數民族聚居於這一帶,故遺存的懸棺多,但現在最多和最集中處,當首推珙縣洛表鄉的麻塘壩和曹營鄉的蘇麻灣。珙縣麻塘壩南北狹長,東西兩側奇峰挺拔,險拔峻峭的岩穴之間,許多棺木半懸山崖,在懸崖峭壁上現存懸棺160多具。距麻塘壩10多公裏的曹營鄉蘇麻灣,陡峭的石灰岩壁上分佈着懸棺48具。懸棺離地面多數為26至50米,高者達100米。懸棺的崖壁上有許多紅色彩繪壁畫,內容豐富,綫條粗獷,構圖簡練,形象逼真。懸棺及岩畫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也是研究川南一帶少數民族歷史發展的實物材料。已成為世界懸棺葬研究者註目的中心,同時吸引着無數的旅遊者。這個景區充滿古老而神秘的色彩。僰人懸棺明代以前的古代崖葬墓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集中在麻塘壩和蘇麻灣兩地。以將死者的棺木放置在懸崖絶壁上為特徵。共保存有懸棺265具,是目前門內保存數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置棺高度,一般距離地表10米~50米,最高者達100米。置棺方式,一為木樁式,即在峭壁上鑿孔2~3個,楔入木樁以支托棺木;二是鑿穴式,即在岩壁上鑿橫穴或竪穴,以盛放棺木;三是利用岩壁間的天然洞穴、裂縫盛放棺木。棺木頭大尾小,多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頭固定。采用仰身直肢葬,麻布裹屍身,隨葬品置腳下兩側,多寡不定,有陶瓷器、木竹器、鐵器和麻織品,其中麻織品最多,有少量的絲織品。懸棺葬的族屬,學術界爭議頗大,比較集中的有僰人說、僚人說。其時代,上限未知,下限為明代。麻塘壩懸棺珙縣僰人懸棺的核心部分。在珙縣洛表鎮西南麻塘壩。壩東西寬300米~500米,南北長約1000米,螃蟹溪從壩中穿流而過,溪岸東西對峙着21座連綿起伏的山崖,懸棺就分佈今絶壁上。現存223具,以木樁懸棺為主。置棺高度一般在20米~60米,高者達100多米。絶壁上還有密如蜂眼的樁孔遺跡和紅色彩繪岩畫200多幅。岩畫內容豐富,有騎射、舞蹈、雜技和各種動物、武器、幾何圖形等,形象古樸生動。其餘懸棺葬遺跡也有類似岩畫。麻塘壩懸棺相對集中在棺材鋪、獅子岩、九盞燈、大洞口。鄧傢岩、三仙洞、珍珠傘和老鷹岩等處。蘇麻灣懸棺在曹營鄉海棠村鄧傢河北岸。山巒重疊,上築有不少古堡山寨,懸棺即位於與之對峙的蘇麻灣岩壁。現存懸棺42具,其中7具置於天然洞穴和岩墩上
簡介
  “僰人懸棺”位於四川省宜賓市境內,珙縣、興文、筠連等縣境內均有分佈。我國古代的南方民族中,百越、幹越、僚人、僰人(都掌人)民族都有懸棺葬的習俗。而最有名的就是川南的僰人懸棺和福建的船形懸棺。《珙縣志》載“珙本僰地,僰人多懸棺”。早在1956年就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僰人懸棺被稱為世界之最、巴蜀一絶。懸棺葬是古代少數民族的一種葬製。珙縣、興文與雲南接壤,為古西南夷腹地,漢武帝開夜郎,置犍為郡時屬僰道縣。
  僰
  僰bó 解釋:1.逼迫。 2.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名。僰人之稱最早見於《呂氏春秋》,為“西方之戎”,屬氐羌族群。秦以前有僰侯國,位於今四川宜賓地區。滇(今雲南滇池地區)和邛都(今四川西昌地區)兩部落也居住有大量僰人,史稱滇僰和邛僰,與當時川東的濮族民出一源。漢代,其聚居區稱僰道(王莽改為僰治),是秦漢時期修“五尺道”通西南夷的起點。主要從事農業,除水稻外,還栽植各種經濟林木。本族奴隸主常嚮外輸出奴隸,稱僰僮或僰婢。曾發動過反抗東漢統治者的鬥爭。後一部分漸與漢族同化,另一部分嚮南遷移,到南北朝時成為僚族的一部分。在漢末以後,僰的名稱不見於記載。宋代大理國是僰人(白人)建立的。元、明繼續稱為僰人或白人。明、清以後稱民傢。他們都是白族的先民。元以後也稱傣族先民白夷為僰夷,最早見於《元史·泰定帝紀》。
  僰最早見禮記王製篇作"棘"所謂"屏之遠方,西方曰棘" , 鄭註"棘"當作"僰"。呂氏春秋侍君覽始作"僰",稱"僰人野人,篇笮之間,多無君" 。後來史記西南夷傳,有所謂"僰僮 " 。說文解字" 僰, 犍為僰蠻也" 。(摘自黃現璠著《廣西僮族簡史》 )
  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南夷之君,西僰之長,常效貢職,不敢惰怠。”《史記.西南夷列傳》:“巴蜀民或竊出商賈,取其笮馬、僰童、髦牛,以此巴蜀殷富。”張守節正義:“今益州南戎州北臨大江,古僰國。”段玉載註:“接楗為郡有僰道縣,即今四川敘州府治也。其人民曰僰。《王製》:‘屏之遠方,西方曰僰,東方曰寄。’”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僰道縣,在南安東四百裏,距郡百裏,高後六年城之。治馬湖江會,水通越雋。本有僰人,故《秦紀》言僰童之富,漢民多,漸斥徙之。”清陸次雲《峒溪纖志.僰人》:“僰人號十二營長,玀鬼、猉狫言語不通,僰人為之傳譯。披氈衫。女吹篾,有凄楚聲。六月二十四日祭天過歲,朔望日不乞火。性悍好鬥,盧鹿同聲。又好佛,手持數珠。善誦梵咒,有禱輒應。”
  僰人懸棺
  明代以前的古代崖葬墓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集中在麻塘壩和蘇麻灣兩地。以將死者的棺木放置在懸崖絶壁上為特徵。共保存有懸棺265具,是目前門內保存數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置棺高度,一般距離地表 10米~ 50米,最高者達100米。置棺方式,一為木樁式,即在峭壁上鑿孔2~3個,楔入木樁以支托棺木;二是鑿穴式,即在岩壁上鑿橫穴或竪穴,以盛放棺木;三是利用岩壁間的天然洞穴、裂縫盛放棺木。棺木頭大尾小,多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頭固定。采用仰身直肢葬,麻布裹屍身,隨葬品置腳下兩側,多寡不定,有陶瓷器、木竹器、鐵器和麻織品,其中麻織品最多,有少量的絲織品。懸棺葬的族屬,學術界爭議頗大,比較集中的有僰人說、僚人說。其時代,上限未知,下限為明代。
  麻塘壩懸棺
  珙縣僰人懸棺的核心部分。在珙縣洛表鎮西南麻塘壩。壩東西寬300米~500米,南北長約1000米,螃蟹溪從壩中穿流而過,溪岸東西對峙着21座連綿起伏的山崖,懸棺就分佈今絶壁上。現存223具,以木樁懸棺為主。置棺高度一般在20米~60米,高者達100多米。絶壁上還有密如蜂眼的樁孔遺跡和紅色彩繪岩畫200多幅。岩畫內容豐富,有騎射、舞蹈、雜技和各種動物、武器、幾何圖形等,形象古樸生動。其餘懸棺葬遺跡也有類似岩畫。麻塘壩懸棺相對集中在棺材鋪、獅子岩、九盞燈、大洞口。鄧傢岩、三仙洞、珍珠傘和老鷹岩等處。
  蘇麻灣懸棺
  在曹營鄉海棠村鄧傢河北岸。山巒重疊,上築有不少古堡山寨,懸棺即位於與之對峙的蘇麻灣岩壁。現存懸棺42具,其中7具置於天然洞穴和岩墩上。
  “僰人”,一名,始見於《呂氏春秋》,主要聚居在地處川南邊陲的珙縣。僰人以膘悍、善騎、勇武、善戰著稱;周朝時因助武王伐紂有功,被册封為“僰侯”,率先在“無君”的西南建立了“僰侯國”。此後,儘管歷經興衰沉浮,始終繁衍生息在這片土地上。僰人長於漁獵,種植發達,僰道荔枝、葡萄聞名於世。僰文化獨特,以懸棺為代表的神秘文化,雖歷千載,令人不解。明朝萬歷年(1573年),在這銷煙彌漫的日子裏,僰人被明朝十四萬大軍剿殺殆盡,消失於歷史,但那些高挂的僰人懸棺似乎一直在嚮人們訴說着他們嚮興盛與悲哀。
  珙縣洛表麻塘壩和蘇麻灣是僰人懸棺最集中的地方,僅在縱深4km長的麻塘壩懸崖絶壁上,現存上萬個棺樁棺孔;數百具懸棺,是世界上懸棺分佈最集中,保存最完好,數量最多的地區,被譽為“世界一絶”、“天然懸棺葬的博物館”。其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說,神秘的文化,獨特的葬式,耐人尋味,千古難解。同時,隨棺而作的數百幅岩畫,色彩鮮豔,栩栩如生;形象地再現了僰人時代的自然環境、社會生産、民風民俗、宗教信仰,令人折服。入口處的“九盞燈”,因傳說三根橫木上共放有九盞“長命燈”而得名,它前有點將臺;右有石船。形如斧砍的石灰岩絶壁上,分佈了二十四具懸棺、六十二幅岩畫。懸棺神奇絶妙,俯瞰萬衆;岩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牽馬放牧,垂鈎釣魚、舞蹈、球戲、踢鍵娛樂。雖然構圖簡練,綫條粗獷,卻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族風格。而最遠,最高的當數老鷹岩;14具懸棺懸置在110餘米的峭壁上,為懸棺精華。而蘇麻灣山勢巍峨;奇岩崢嶸,河水澄澈清瑩,山光水色相映成趣,優美迷人,在距水面50餘米的懸崖峭壁上重重疊疊的放有50具懸棺,並留有大量樁孔,給人以奇異神秘的感受。另外,麻塘壩謝傢灣,留有一民國建築一何傢大院,已有180多年的歷史,占地15畝,全為木質結構,有三座院落,一個花園,二座石碉樓;雕刻精美,巧妙絶倫。
  1988年,僰人懸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僰人懸棺在京展出,更使懸棺之謎迷住了首都觀衆。得到了中央領導及各界人士的極高贊譽。
懸棺之謎
  歷代僰人等少數民族聚居於這一帶,故遺存的懸棺多,但現在最多和最集中處,當首推珙縣洛表鄉的麻塘壩和曹營鄉的蘇麻灣。珙縣麻塘壩南北狹長,東西兩側奇峰挺拔,險拔峻峭的岩穴之間,許多棺木半懸山崖,在懸崖峭壁上現存懸棺160多具。距麻塘壩10多公裏的曹營鄉蘇麻灣,陡峭的石灰岩壁上分佈着懸棺48具。懸棺離地面多數為26至50米,高者達100米。懸棺的崖壁上有許多紅色彩繪壁畫,內容豐富,綫條粗獷,構圖簡練,形象逼真。懸棺及岩畫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也是研究川南一帶少數民族歷史發展的實物材料。已成為世界懸棺葬研究者註目的中心,同時吸引着無數的旅遊者。 這個景區充滿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珙縣僰人懸棺的核心部分。在珙縣洛表鎮西南麻塘壩。壩東西寬300米~500米,南北長約1000米,螃蟹溪從壩中穿流而過,溪岸東西對峙着21座連綿起伏的山崖,懸棺就分佈今絶壁上。現存223具,以木樁懸棺為主。置棺高度一般在20米~60米,高者達100多米。絶壁上還有密如蜂眼的樁孔遺跡和紅色彩繪岩畫200多幅。岩畫內容豐富,有騎射、舞蹈、雜技和各種動物、武器、幾何圖形等,形象古樸生動。其餘懸棺葬遺跡也有類似岩畫。麻塘壩懸棺相對集中在棺材鋪、獅子岩、九盞燈、大洞口。鄧傢岩、三仙洞、珍珠傘和老鷹岩等處。
  1935年,一位來自美國的傳教士葛衛漢,對中國豐富的喪葬文化非常感興趣,他打聽到,在中國四川的珙縣附近有一種非常奇特的喪葬習俗,於是迫不及待的開始了自己的旅程。儘管一路上的艱難險阻,差一點使這個美國人丟掉性命,但當他真正來到珙縣的懸崖邊時,還是認為自己不虛此行。葛衛漢被自己的發現驚呆了——這就是懸棺。珙縣的懸棺,幾乎包含了世界上各種懸棺的所有類型。這是珙縣懸棺第一次被世界發現,立刻引起了學者們濃厚興趣,20世紀4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一直到21世紀初,一批批的科學家來到這裏,想破解這個千古謎題。科學家們把這裏懸棺中的部族稱為僰人,並且紛紛猜測,這些僰人究竟到哪裏去了,是什麽原因使他們的後代放棄了自己的喪葬習慣呢?這個部族究竟是與其他的民族融合了在一起,還是全部滅亡了呢?
  20世紀末,在距離珙縣不遠的地方,人們發現了明王朝樹立的平蠻碑,碑上的字跡已經模糊,但大意還可以勉強辨認,這是明王朝為了誇耀自己消滅僰人所立的豐碑。根據專傢們的鑒定,當時僰人的冶煉技術非常低下,他們剛剛從青銅發展到鐵器,對於爐溫和原材料的控製,還沒有完全掌握清楚。這是兩個時代的對决,遠古與現代,刀槍與火藥,勝負其實早已註定了,無論僰人如何勇猛,冷兵器時代的英雄也絶不可能打敗裝備着大炮的明軍。就這樣明軍依靠着科技上的遙遙領先,最終獲得了野蠻的勝利。
  面對僰人留下的千古之謎,中國的古建築學專傢和詩人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探討懸棺是用什麽方法放置到懸崖木樁上的?這種葬俗的民族文化內涵是什麽?衆人各抒己見,有的認為是從山頂用繩索懸吊下來的,有的認為是采用聯樁鋪道的方法上去的,放好棺木後再撤去棧道,有的還認為是搭雲梯送上去的……衆說紛紜,莫衷一是。
  僰人為何行懸棺葬?元代李京撰寫的《雲南志略》雲:行懸棺葬者,挂得愈高愈吉,以先墜者為吉。這應是僰人行懸棺葬的原因。崔陳多年從事文化研究。他說,懸棺置放的方法,學術界存在三種說法,一是壘土造山說,二是棧道說,三是垂吊說。第一種方法,工程量十分浩大,距地面幾十米乃至上百米,這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人口稀少的古代西南地區是不可能的;第二種說法,經過多年考證,在現場沒有發現過聯樁鋪道的樁孔,因此可以排除。惟一可行的應是垂吊法。此次維修,在岩壁上發現繩索勒放的印痕,“從山頂放繩索將棺木吊放置崖壁”的說法得到印證。由此,懸棺之謎可以揭開。僰人消失的原因是,明朝末年,由於明軍對川滇少數民族的殘酷鎮壓,人口相對較少的都掌蠻和僰人遭到大量屠殺,僰人為了避禍,便紛紛遷徙他鄉,隱姓埋名,與其它民族融合,最終便消失了。
傳說
  很久以前,在四川珙縣洛表區,有一個叫麻塘壩的地方,居住着許多僰人。其中,姓阿(音哈ha)的占大多數。有一天,一傢姓阿的老人死了,阿傢就去請風水先生來看安埋老人的地點。那風水先生在麻塘壩轉來轉去,最後指着一片陡峭的岩子對阿傢的人說:“這裏有片白岩,你們要用一個整塊的大木頭做成棺材,把死去的老人放在這個棺材裏,然後葬在這片白岩上,你們阿傢的子孫必定會發達富貴。”阿傢就按照風水先生所說,用一整塊大木頭做成棺材,又去請石匠來,在白岩上打洞。那白岩又高又陡,怎麽打呢?想來想去,衹有用諸葛亮教他們在作戰時使用的絞車架在岩石下,在絞車上架起高臺,讓石匠站在高臺上打洞。好不容易在岩石上打出兩個碗口粗的洞來,於是往洞中塞進兩根粗木,然後又用絞車把棺材吊上去,橫放在兩根粗木上,這就是僰人懸棺葬的來歷。從此,僰人就學會了懸棺葬,人死後,都實行懸棺葬。以後,阿傢果然發達了,成為僰人中最有力量的部族,直到明朝萬歷元年,阿傢三兄妹稱雄,起兵造反,在四川建武(今興文縣)九絲城稱王建國。
  阿傢三兄妹起兵造反時,阿傢的勢力很強。那時,有一個名叫羅英秀纔的人,會陰陽五行,會看風水。羅英秀纔傢是一戶大地主,他傢的糧食、金銀財物等,曾被造反的僰人強行徵用。他為了報復阿傢,就去對阿傢說:“在雲南威信縣長安鄉瓦石村,有一個名叫斷井山的地方,斷井山對面有一片白岩,名叫白虎岩。你們如果把麻塘壩的棺材取下來,運到威信去,挂在白虎岩上,你們阿傢更要發達,更有勢力,整個雲南、四川兩省都會成為你們阿傢的天下,”阿傢聽了羅英秀纔的話後,信以為真,高高興興地從麻塘壩取下七具棺材,運到威信瓦石,還運了兩部絞車挂棺材。阿傢按照羅英秀纔所說,把七具棺材挂在瓦石村的白虎岩上,其挂法與洛表麻塘壩的一模一樣。但事隔不久,阿傢三兄妹就兵敗被殺,阿傢也就徹底垮了。阿傢三兄妹死後,朝庭繼續圍剿那些逃進深山老林的僰人,特別是對僰人中姓阿的,無論男女老幼,一律格殺無論。在這種血腥屠殺和鎮壓下,阿姓僰人隱姓埋名,將阿字的“阝”旁改為“亻”旁。全部改成何姓。以後,麻塘壩的僰人懸棺就被人們稱為:“何傢挂岩子,”威信瓦石的僰人懸棺也同樣被稱為:“何傢挂岩子”。
  僰人被圍剿後,再也無人到瓦石去挂懸棺了。許多年後,那七具棺材陸陸續續垮了四具下來,如今,白虎岩上衹剩下三具懸棺了。據說,在那些垮下來的棺材裏,有金,銀、珠寶、玉器等貴重陪葬品。當時,有些貪財的人去爭奪那些殉葬品,但是,無論是誰,衹要一爭奪到手,這些寶物就會把他的眼睛刺得疼痛難忍,眼前變得漆黑一片,就象瞎子一樣。奇怪的是,衹要一拋棄手中的寶物,眼睛的疼痛就會消失,眼前依然光明一片。結果,那些寶物誰都不敢要,都被人們丟到深山峽𠔌去了。
歷史記載和探索
  麻塘壩是位於四川珙縣西南角的一個平靜的小山村,幾十年來,這裏很少有外人來過,但21世紀末,卻從這裏爆出了一個重大的新聞,兩位山裏老人無心的話語引起了世界考古界、史學界石破天驚般的震動。兩位老人亮出了自己的傢譜,說他們是珙縣懸棺中僰人的後裔,那麽關於他們的祖先,這些人究竟知道多少?睏擾着科學家們多年的謎題,是否可以就此揭開呢?這些純樸的老人並不知道,自己隨口的話語會給中國乃至世界的科學界帶來多大的震撼。這些人的生活方式實際上已與村裏的其他人沒有差別,他們手中的傢譜又有多少可信度呢?
  懸棺文物博物館的創始人曾水嚮是我國較早研究懸棺方面的專傢之一,他專程來到了麻塘壩附近的墳地,在這裏他順利地找到了那兩位老人傢譜中所記載的5、6位先人的名字,證實了他們傢譜的真實性,但也同時說明,近百年來,這個傢族一直在沿用土葬。兩位老人手中的傢譜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但根據史書記載,擁有懸棺的僰人,在唐代就已經與當時的統治者水火不容。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的陳明芳,是中國研究懸棺最權威的科學家之一。早在20世紀70年代,她就踏上了研究懸棺的道路,20多年的研究,使她相信,僰人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已經受了重創。大唐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繁榮的朝代之一,它的科技文化與軍事都發展到了空前的高度,衆多的史料證實,唐朝統治者曾多次嚮四川僰人用兵,那麽是否僰人在唐代就已經遭到了滅族的慘禍了呢?
  20世紀70年代在衆多科學家的倡議之下,政府開始了建國以來第一次對珙縣懸棺的正式發掘,在這次發掘中,科學家們發現,僰人生活儉樸,大多數懸棺中衹有很少的隨葬器物。但其中的一隻瓷碗引起了曾水嚮的註意。
  考古人員十分高興,因為青花瓷碗是一種可以判定時代的證物。由於需要一種特殊的燒製工藝,一直到明代中期成化初年的時候,官窯裏纔漸漸地出現了所謂的青花貢品,流入民間至少是在30、40年之後了。如果這衹青花瓷碗真的産自明代,那麽就可以證實這一具懸棺的歷史,至少是在這衹碗燒成之後,也就是說僰人絶不可能在唐朝就已經滅絶,中國懸棺的歷史也至少延續到了明封建統治時期。為了證實他們的結論,科學家們把這些青花瓷碗送到了景德鎮,進行了元、宋等年代的測定,通過清理,那一次懸棺中出土的文物,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件事情,大量的文物都出自於明封建統治者,而且都在明代萬歷年間戛然而止,這究竟是為什麽呢?
  通過翻閱大量的史籍,陳明芳發現,在萬歷年間,僰人的勢力日益壯大,他們與明代中央王朝的矛盾也在逐漸加深。根據歷史記載,明封建統治者曾經幾次嚮僰人發起進攻,儘管明王朝兵強馬壯,武器精良,但在與僰人的數次交戰中,卻沒有占到絲毫的便宜。中國歷史界與考古界的科學家們無數次拜訪過僰人們留下的軍事遺跡。在一個叫九盞燈地方,山上至今還安放着十幾具僰人的懸棺,但它同時也是這個部族最重要的軍事基地之一。
  這個地方的路口隱秘,內部開闊,這是僰人軍事基地的典型特徵。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如果沒有投降的僰人來領路,明封建統治者的軍隊到了這裏必定會遭到重創。
  根據歷史記載,當時明王朝調集了雲貴川三省的大軍,包圍了僰人的山寨,於是數萬僰人就面臨着兩種選擇,要麽與人數多過自己十倍的敵人决一死戰,就在這兒安放祖先靈柩;要麽就接受明軍的招安,選擇屈辱地投降。傳說僰人內部的爭論就在這個山洞裏進行,數百位寨主各執己見,在這裏商量了兩天兩夜。當時在600多個僰人的山寨中,有半數選擇嚮明軍投降。他們選擇的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命運,難道素來驍勇善戰的僰人就依靠這種屈辱的方法纔留下了自己的後代嗎?根據史料記載,當時的投降的僰人無一幸免,被殘殺的人數幾乎達到這個部族總數的一半,幾乎每一位僰人的傢族,都有親戚或朋友被害。
修復僰人懸棺
  珙縣僰人懸棺維護工程,由宜賓市文物管理所和博物館委托河北省古建築研究所製定實施方案,並報國傢文物局批準,自2002年9月下旬正式動工,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進行的第三次維修,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前兩次分別是1974年和1985年。據宜賓市博物館館長崔陳介紹,懸棺葬俗有三種形式:一是木樁式懸棺,二是洞穴式懸棺,三是岩墩式懸棺,這三種形式在珙縣均有。珙縣目前是國內保存懸棺數量最多最為集中的地方。僰人懸棺主要集中在距縣城巡場鎮約80公裏的麻塘壩和蘇麻灣,在被稱之為僰川溝的南北長約5000米的兩側石灰岩山崖上,置放着成百具懸棺。根據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文物普查時統計,珙縣尚保存着280具懸棺,僅過去10餘年,便已墜落了近20具,僅存260具左右了。在麻塘壩的九盞燈、三仙洞、鄧傢岩、棺材鋪、獅子岩、貓兒坑、九顆印等處有220具,蘇麻灣有40多具。僰人這支古代民族已經在人類文明史中失落,搶救和保護僰人最後的文明———懸棺,已是刻不容緩。
  這些懸棺距地面近的有十幾米,高的有130多米。過去,對懸棺的維修,僅僅是對木樁進行加固,這次增加了對懸棺的剔剝修補,即對破損部分進行修復,同時,對石灰岩岩體的裂縫和鬆動部分進行灌漿澆鑄加固。這種維修方式在全國尚屬首次。
  這次懸棺維護工程,主要是在三仙洞進行。2002年9月16日,施工隊伍開進麻塘壩,在三仙洞300餘米寬的懸崖下搭起了在建築工地才能看到的腳手架。由宜賓市博物館文博工作者和技術工人組成的維修組具體進行懸棺的維護工作。9月24日,當第一具距地面近20米的懸棺的棺蓋被揭開時,400多年前的僰人遺骸驚現於世!從遺骸的骨架看,這位古代僰人個子不小,但骨骼零亂,棺內堆積了不少的沙土和淤泥,沒有發現陪葬物。崔陳認為,不排除飛天大盜盜棺的可能。這具懸棺係整段圓木挖鑿而成,長約2米,寬約0.7米,棺蓋與棺身由子母口扣合,重約200公斤。文博工作者和技術工人嚴格按操作程序對懸棺進行編號、丈量、登記、清淤,用桐油將棺木反復塗刷浸潤,然後將遺骸擺放整齊,將棺木放置原處。
  維修工程進行到第二天,陸續打開了5具懸棺,發現了一批珍貴文物。計有明代青花瓷碗兩個,造型古樸的鐵刀一把,還有一把小刀、兩把鐵梭鏢,當屬明代器物。三仙洞原登記在册懸棺29具,這次維修新發現16具,除2具完全破損無法修復外,共維護修復了43具。新發現的懸棺主要是洞穴式,被草木遮擋,過去在地面無法觀察到。在對懸棺開棺清淤維修過程中,還發現少量隨葬器物及絲麻織品;惟一一具岩墩式懸棺沒有采用子母口棺蓋,棺蓋與棺身的楔合,使用的是木欄式;而在三仙洞及其它地方先後發現的僰人岩畫,對研究古代僰人的生産、生活、政治、軍事、文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
懸棺僰人故裏
包含詞
僰人懸棺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