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蹄指馬、羊、牛、豬等動物的腳趾端的堅硬物。偶,即雙數。四肢中有雙數着地蹄的動物叫偶蹄動物。這類動物的蹄一般二指(趾)或四指(趾)上纔有,如牛和羊的前後肢都衹第三、第四指(趾)的蹄最發達,而且較長,直接接觸地面,其他各指(趾)或者退化,或者不發達,因指(趾)是雙數,故稱偶蹄目動物。河馬、野豬、駱駝、梅花鹿都是偶蹄動物。除澳洲外,偶蹄動物遍布世界各地。 |
|
偶蹄类
始新世早期,一種稱為古偶蹄獸的小動物從踝節類中分化出來,它的距骨除了有類似於奇蹄類那樣的近端滑車之外,遠端也呈滑車狀而不再是平面。正是這種雙滑車的距骨奠定了一種進步的有蹄類--偶蹄類的基礎。在此後的歲月裏,偶蹄類分化出了分為古齒亞目、彎齒亞目、豬亞目、駢足亞目和反芻亞目五大類群的種類繁多的龐大傢族。
現代大多數有蹄類動物都屬於偶蹄類,它們的得名依據主要就是因為前後腳的趾數都是偶數--兩個或四個,而且,腳的中軸通過第三趾和第四趾之間,身體重量也就放在第三趾和第四趾上。與日薄西山的奇蹄類相比,偶蹄類可謂朝氣尤存、興旺依舊,這主要歸功於它們所擁有的一係列進步性狀。
偶蹄類距骨有兩個滑車面,可以使後肢較自由地伸展和彎麯,因此偶蹄類比奇蹄類更善於跳躍。在較晚出現的進步偶蹄類中,前肢的尺骨和橈骨常常愈合,後肢的腓骨常常退化成小片狀,連在脛骨上;第三趾和第四趾的掌骨和摭骨也常常愈合成炮骨。另外,偶蹄類的股骨外側沒有奇蹄類那樣的第三轉節。這些特點都是有利於運動的。
偶蹄類的成功,在更大程度上是由於消化係統的進步。一方面,它們的牙齒有分化為從低冠到高冠、從丘形到丘-月形到月形的一係列多樣模式,使得不同的偶蹄類能夠適應從雜食到草食、從取食嫩葉到取食硬草、幹草等多樣化的食物資源。另一方面,進步的偶蹄類--駢足亞目和反芻亞目類群,發展了分室的胃,植物性食物被牙齒咬切後首先進入瘤胃和蜂巢胃,在那裏被共生細菌消化成軟塊並部分分解,然後這些軟塊再反芻回口中,經充分咀嚼後被重新吞入重瓣胃和皺胃中繼續消化。這種復雜的過程能夠使駢足類動物和反芻類動物在短時間內匆忙吞下大量的植物性食物,然後躲在一個安全的地方細嚼慢咽。新生代後期,食肉類動物因身體變得越來越大或因發展了結群追逐獵物的社會性行為而成為更加有效的狩獵者,此時,進步偶蹄類反芻行為帶來的適應性就使得它們能夠大大優越於奇蹄類。 |
偶蹄類(化石) Cloven-hoofed (fossil) |
outi lei (huashi)
偶蹄類(化石)
偶蹄類中有許多已絶滅了的有蹄哺乳動物,如古豬、河豬、副駝、古鼷鹿、腫骨鹿、旋角羚、原始牛等,其化石分佈極廣。它們的主要特徵是每一腳上一般都有2或4個大小幾乎相等的腳趾,身體主要着力於第三和第四趾上。第二趾和第五趾比較小或已消失。第一趾在一些早期豬形類的前腳上還保存着。距骨有兩個滑車;股骨沒有第三轉子。大多數偶蹄類,尤其在雄性個體中,在額骨上都有一對角(“洞角”或“鹿角”),有些已絶滅的鹿類中出現有第三個角。
原始偶蹄類牙齒的齒數齊全。在進化過程中上門齒有完全退化的趨勢。上犬齒有時發展成“獠牙”或缺失。下犬齒在豬和河馬中很發育;但在反芻類中出現退化現象或呈門齒形。偶蹄類的臼齒可分為低冠型的丘形齒、丘一新月形齒和高冠型的新月形齒。臼齒和肢骨的構造在偶蹄類的分類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所有現生的和已絶滅的偶蹄類可分成三個亞目,即豬形亞目(Suiformes)、胼足亞目(Tylopoda)和反芻亞目(Ruminantia)。
豬形亞目 頭上無角。尺骨和腓骨分別不與橈骨和脛骨愈合。第三、四掌骨或□骨分開或不完全愈合。這一亞目又分為古齒獸次目 (Paleodonta) 、彎齒獸次目(Ancodonta)和豬次目(Suina)。中國已發現的古齒獸類化石有雙錐齒獸屬 (Dichobune)等一些小型的偶蹄類和一些較大型的□屬 (Entelodon)、古豬獸屬 (Archaeo-therium)等。彎齒獸次目包括先炭獸(Anthracoker□x)、溝齒獸(Bothriodon)、河馬(Hippopotamus)等屬。這些化石中國都有發現。豬次目共同的基本特徵是雜食,牙齒為典型的丘形齒。犬齒大,肢骨短,多為4趾,有分離開的趾節骨。豬科化石首先出現於歐洲距今4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到中世紀以後有很大的發展,現生種遍布亞、非、歐及美洲。中國已發現的豬化石有古豬 (Palaeo-choerus)、弓頜豬 (Chleustochoerus)、鐮齒豬 (Lis-triodon)、河豬(Potamochoerus)、野豬 (Sus scrofa)等。
胼足亞目(Tylopoda) 頭骨較長,無角。古老種類上門齒齊全,較後期種類中僅剩第三門齒。臼齒新月型。內含兩個科,即駱駝科(Camelidae)包括現生的駱駝和羊駝及其祖先和已絶滅的劍齒獸科(Xiphodontidae)。駱駝類在始新世晚期起源於北美,到上新世纔開始進入亞洲、北非及南美。中國發現的駱駝化石不多。已知更新世前期的巨副駝(Paracamelus □i□as)和更新世晚期的雙峰駝(Camelus knoblochi)。劍齒獸科包括歐洲一些中始新世和早漸新世原始的種類。
反芻亞目 包括鼷鹿類、鹿類和洞角類。它們從始新世晚期開始出現,到中新世開始繁盛成為分佈最廣、種類和數量最多的有蹄動物。最原始的反芻類可以內蒙古晚始新世古鼷鹿(Archaeomer□x)為代表。古鼷鹿大小與現生的鼷鹿(Tra□ulus)相近。頭上無角,上臼齒方形,臼齒有四個新月形齒尖。四肢長,掌骨或□骨無愈合現象。背脊彎麯。有一條長的尾巴,這在大多數反芻動物中是已失掉了的原始性質。
最原始的鹿可以漸新世的原鹿(Eumer□x)為代表。原鹿的原始性質如個體小,頭骨上沒有角。上犬齒擴大成軍刀狀,背脊彎麯,尾短,腿和腳伸長,中央的兩塊掌骨或□骨愈合成炮骨等性質還保留在中新世某些鹿類上。現代亞洲的麝(Moschus)是生存下來的原始類型,很像那些中新世早期的鹿類。中國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地層中發現過不少鹿類如皇冠鹿屬 (Stephanocemas)、叉角鹿屬(Dicrocerus)、麂屬 (Muntiacus)、祖鹿屬(Cervavitus)、真枝角鹿屬(Eucladocerus)、大角鹿屬(Me□aloceros)等。
長頸鹿與鹿有緊密的關係,一般認為長頸鹿是在中新世時從鹿 |
|
古生物 | 新生代 | 第三紀 | 漸新世 | 動物學 | 皮革 | 物理化學 | 民族服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