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關聯繫方式地址:山西省忻州市偏關縣黃河邊偏頭關投訴電話忻州旅遊投訴電話:0350-3028354
山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351-732501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偏頭關景區榮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偏頭關,位於偏關縣黃河邊。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三關”,因其地勢東仰西伏,故名偏頭關。
“雄關鼎寧雁,山連紫塞長,地控黃河北,金城鞏晉強。”這是古人對偏頭關的贊譽。偏頭關歷史悠久,地處黃河入晉南流之轉彎處,為歷代兵傢爭奪重地。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裏就是戰場。“趙武靈王略中山破林鬍,取其地置儋林郡”。偏關秦漢屬雁門,隋屬馬邑,唐置唐隆鎮,名將尉遲敬德在關東建九竜寺。宋代,潘美鎮河東,楊延昭威鎮三關(包括偏關),沙場奮戰,傢喻戶曉。現關城為明洪武年間改築。清改置縣,屬寧武府,轄邊墻四道。頭道邊在關北60公裏處,東接平魯縣崖頭東界,西抵黃河,長150公裏。二道邊在關北30公裏處,北貫草垛山,西抵黃河岸老牛灣,南連河麯縣石梯隘口,迤東達老營好漢山。長城至此分為內外,外長城即山西、內蒙古自然分界,內長城為朔州、忻州兩地分界。三道邊在關東北15公裏處,東接老營堡,西抵白道坡,長45公裏。四道邊西達教場,今存邊墻最佳處為黃河東岸樺林堡地段,約30公裏,全部包磚,高聳河岸,甚為壯觀。其餘大部分夯土猶存,隨山據險,好像黃竜逶迤於群山峽𠔌之中。
偏頭關城建於黑駝山的山坳內,城周近3公裏,四面環山,形若覆盆。關外有四道邊墻:第一道稱大邊,在關外60公裏處,東起平魯縣崖頭墩,西抵黃河,長15o公裏,無墻而有藩籬。第二道稱二邊,在關外30公裏,東起老營鴉角墩,西至黃河岸老牛灣,南至河麯縣石梯隘口。這道邊墻實際上是外長城的一部分。第三道在關東北15公裏,東接老營堡,西抵白道坡,長45公裏。第四道在關南1公裏處,東起長林鷹窩山,西達教場。今在黃河岸邊樺林堡地段,尚存邊墻約30公裏,全部磚砌,高聳於河岸之上,甚為壯觀。其餘大部分夯土猶存。明時這關的防備嚴密性,比寧武、雁門二關有過之而無不及。
明代這關實際上已處在北界。北接蒙古高原,西隔黃河與鄂爾多斯高原相對,內外長城在關東老營堡處相接。
初時,蒙古勢力不斷侵犯邊界,稍後又深入鄂爾多斯內部,屢犯晉西北,這關首當其衝。《偏關志》稱:“宣大以蔽京師,偏頭以蔽全晉。”這話一點不錯。
明弘治年間,蒙古韃靼部達延汗統一了蒙古後,經常率兵南犯。嘉靖年間,其孫俺答數次入侵偏頭關。隆慶初,蒙古兵再由偏頭關西北侵入,進犯岢嵐、嵐縣,並深入晉中地區,所到之處,殺掠殆盡。由此可知在明代中期,偏頭關成了蒙古兵和明軍較量的重要場所。
偏頭關城,在今偏關縣城中部偏西關河北岸,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民國四年(1915)《偏關志》記載,於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鎮西衝指揮張賢始建。宣德、天順、成化、弘治、嘉靖、隆慶、萬歷間均有修建。萬歷二十六年(1598)又於西關南關築女城、水門各二。沿河築堤,規模初備,始稱“九塞屏藩”。現在所存的城垣形狀不規則,東西長1100米,東、西、南三道城門均建甕城。城高10米處包磚石。一南門至西門一帶,磚石大部猶存,氣勢雄偉。
在偏頭關東南一公裏,有凌霄塔,係明代建築。據有關碑文記載,創建於明代天啓元年(1621),始為七級。崇禎八年(1635)加高四級。清康熙十八年(1679)、鹹豐七年(1857)均有維修,為磚石結構、八角形樓閣式空心雁塔。基座二層塔底部周長29米,塔高35米,外觀形似文筆,故名“文筆凌霄”塔。從二層開始,每層四個窗洞。由內壁隱築樓梯,保存完好,為偏頭關之一大景觀。
偏關縣的長城遺跡,還有黃河邊堡屆,又稱“西河石邊”,俗稱“黃河邊”。這條明代長城,北接偏關縣老牛灣,沿黃河岸邊蜿蜒而行,南經山西河麯縣石梯口隘,全長約100公裏。
此邊地處晉陝峽𠔌之中,黃河充當;“天塹”。長城建築因地製宜,通道豁口之處,又築石邊、土墻,陡峭的崖壁山上僅築烽火臺,連綿不斷,構成嚴密的軍事防禦體係。
黃河邊堡墻的具體位置在老牛海至寺溝黃河沿岸。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民國四年(1915)《偏關志》記載,為明成化二年(1468)總兵王璽建,嘉靖萬歷年間均進行增築。北自老牛灣與外長城相連,南經寺溝渡口退至河麯縣石梯口隘。偏關境內長40公裏。此段長城多有黃河懸崖天險屏障,多數地段未築墻體,衹在溝口崖頭築寨據守,沿岸多建望臺設防。衹有寺溝至黑豆埝,關河口至尖刺灣建石城墻,紅色粘土夯築,外墻條石、城磚包之。100——200米築馬面或敵接。其走嚮均建於黃河崖頭、溝豁。數百年來雖有自然及人為破壞,僅存土墻,但氣勢不以當年。土墻平均底寬七米,頂寬五米,殘局五到七米。是山西黃河邊上的重要文化景觀之一。
登上古偏頭關,東望黑駝山,巉岩壁立;西望黃河,滾滾千裏,長城與邊墻依關蜿蜒,景色壯麗!誠然是一地險關雄,邊防要衝,非屬虛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