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 > 倭岩羊
目錄
分類信息
  中文名: 矮岩羊
  拉丁文名: pseudois schaeferi
  中文學名: 矮岩羊
  中文目名: 偶蹄目
  中文科名: 牛科
  中文屬名: 岩羊屬
  同物異名: pseudois nayaur schaeferi,
  拉丁文目名: artiodactyla
  拉丁文科名: bovidae
  拉丁文亞科名: caprinae
  拉丁文屬名: pseudois
  拉丁文種名: schaeferi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haltenorth, 1963
  英文俗名: sichuan blue sheep
瀕危信息
  iucn瀕危等級: 受威脅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en a2d, b1+2e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96
識別特徵
  體型中等,體重約為岩羊的一半。雄羊角粗壯,自頭頂略嚮兩側伸出,角尖嚮後微嚮上。兩角內側各具一明顯的縱棱,在基段較直,近角尖微嚮外側扭轉。雌獸角短小較直,縱棱幾乎不嚮外側扭轉。角從基至尖嚮外扭轉約180°。鼕毛銀灰色,夏毛呈褐灰色,雄體口鼻到額部具暗褐色縱紋,體毛基部和中部為黑褐色,毛尖為淡黃色。
分佈情況
  倭岩羊僅分佈於金沙江巴塘到石渠段的高山深𠔌。西藏江達、貢覺、芒康一帶亦有分佈(尹秉高等,1993)。
  主要分佈省份:四川 雲南 西藏 青海
  分佈在以下保護區:白馬雪山(雲南)
生境與習性
  1990年吳毅、蔡昌平等調查,倭岩羊活動於海拔2400m至4600m之間的幹熱河𠔌、高山櫟林、杜鵑雲杉林、亞高山灌叢雲杉林和高山灌叢草甸。最喜食的植物有黃精、小管草等12種;喜食植物有小黃菊、星狀鳳毛菊等25種;較喜食的植物有獐牙菜、竜膽等8種;偶食的植物有醉魚草、旱蕨等8種。黃昏要到比較固定的地方去飲水,鼕季舔冰或食積雪。每年6-8月還有到固定地點去舔食????分的習性。群居性,少的僅3-5衹,一般為7-35衹,聚集群常在50衹以上,多見於鼕季。11月發性交配,孕期約6月,於4-5月每胎産1仔。主要天敵有雪豹、豺、狼,雕和鷲等猛禽襲擊幼仔。
種群現狀
  社群密度常受獵殺強度的影響,嚴重獵殺地區密度為0.5-1/km2,一般為1-2/km2,分佈面積約50000km2,總數估計約7000衹左右。據吳毅、蔡昌平調查(1978-1988),1-2歲個體約占45%,3-6歲約占38%,7-8歲約占17%。種群結構為增長型,在成年個體中雌性較多於雄性,繁殖潛力大,從幼體到亞成體的存活率高達71-85%,故衹要保護有力,種群容易恢復。
緻危因素
  當地獵民隨意獵殺,利用其皮張堅韌製成毛皮褥,當地還將角鍛燒後颳用其焦粉作藥用。獵民常埋伏於飲水徑獵殺,或於晨昏到山岩進行伏擊,或追獵殿後的雄性強壯個體,以致大部分佈區密度每況愈下,種群結構在3歲以上的雄獸性比逐漸減少,8歲以上的雄性個體極少。據獵人講,巴塘以前種群數量大,集群可達36衹,一般為10衹左右,而現在因大量捕殺,一般一群僅3-5衹,在白玉一般也僅5-8衹,雄體和壯年大個體很少見。由於過度獵殺,使社群很少有活到壯年和老年的個體。 飼養情況 迄今尚無任何動物園展出過,當地亦無捕捉馴養倭岩羊的習慣。
  ● 過度捕獵:
  ● 棲息地破壞:
  本世紀50年代矮岩羊在白馬雪山保護區內半山腰以下的金沙江沿綫數量很多,但至70年代,由於人類破壞和侵占其生境以及大規模的捕殺,矮岩羊在這一地區基本絶跡。
  ● 種間競爭:
  分佈區呈“孤島狀”,且與班羚同域分佈,兩者競爭性很強,而斑羚的種群數量要比矮岩羊多一倍而達200衹左右,且帶幼仔的比例明顯比矮岩羊多。估計矮岩羊生態上可能處於劣勢。
  ● 棲息地破壞:
  羅尼神山位於白馬雪山保護區中心,其周圍有10多個自然村,入鼕後,牛羊等傢畜一般都放養在羅尼神山中。許多灌木被啃死,草坡退化呈裸土,矮岩羊的適棲生境每年逐漸在縮小。矮岩羊種群處於瀕危狀態,亟待保護。
現有保護措施
  一些喇嘛廟附近山𠔌,或為群衆視為“神山”的局部地方,宗教和鄉規民約的沿襲而保護較好。在國傢公佈的保護名單中衹有岩羊,四川主管部門根據其數量稀少,破壞嚴重,已將其列入省級的重點保護名單。
保護措施建議
  倭岩羊數量少,分佈狹窄,作為一個有效的種,理應列為國傢 i 級保護動物,在甘孜州巴塘燈笆籠建立倭岩羊模式産地自然保護區。同時有必要開展野外調查,確定其種群現狀和分佈,以利重點相應的保護措施。在此之前,不宜開展商業性的狩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