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特指一國常駐他國的外交官,或派往他國臨時辦理事務的代表。 |
|
∶一國派駐另一國的外交代表;一國派往另一國辦事的代表 |
|
得任命大使、其他政府使節和領事 |
|
∶古時指使者所持的符節 |
古代卿大夫聘於天子諸侯時所持符信 Bureaucrats employed by the emperor of ancient nobility held when the letter symbol |
古代卿大夫聘於天子諸侯時所持符信。《周禮·地官·掌節》:“凡邦國之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竜節。” 鄭玄 註:“使節,使卿大夫聘於天子諸侯,行道所執之信也。” 宋 徐鉉 《南都遇前嘉魚劉令言遊閩嶺作此與之》詩:“我持使節經 韶石 ,君作閒遊過 武夷 。” |
|
使者。亦用以稱派駐一方的官員。《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於是王乃令官奴入宮,作皇帝璽,丞相、御史、大將軍、軍吏、中二千石、都官令、丞印,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 漢 使節法冠,欲如 伍被 計。” 唐 杜甫 《嚴中丞枉駕見過》詩:“ 川 合東西瞻使節,地分南北任流萍。” 宋 王安石 《張工部廟》詩:“使節紛紛下禁中,幾人曾到此城東?” 清 汪懋麟 《和孫屺瞻侍郎見懷原韻》詩:“吏民喧使節,湖海正秋天。” |
|
使節
shǐjié
[minister;diplomatic envoy]∶一國派駐另一國的外交代表;一國派往另一國辦事的代表
得任命大使、其他政府使節和領事
[tally]∶古時指使者所持的符節
在古代,“使節”並不是對人的稱謂,而是一種官職的憑證。卿大夫聘於諸侯時,國君要授其任職憑證,這種憑證就叫“使節”,又叫“符信”;使臣受命出使他國時,國君也要給予他出使憑證,這種憑證也叫“使節”、“符節”。作任職憑證的“使節”大多用銅鑄成,並根據任職地區的不同,分別鑄成不同的動物圖像。在山區任職的,授其“虎節”;在平原地區任職的授其“人節”;在湖澤地區任職的授其“竜節”。作出使憑證的“使節”一般都用竹子為柄,上面綴些氂牛尾等裝飾品,故又稱“庭節”。張騫出使西域時,持的就是這種“使節”。
【語出】:《周禮·地官·掌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竜節;皆金也,以英蕩輔之。”。英蕩:指帶畫的盛器。 |
|
- : ambassador
- n.: embassador, envoy, internuncio, legate, minister, tally, diplomatic envoy, (diplomatic) envoy
|
|
- n. envoyé diplomatique
|
|
大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