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術 : 體育 > 佛漢拳
目錄
佛漢拳起源
  佛漢拳亦稱“佛漢捶”,俗稱“佛拳”。此拳起源於河南嵩山少林寺,是寺內武僧徐修文取諸傢拳法之精華創編的拳種,它一直為寺內高僧專練之術,秘不外傳,故流傳社會較晚。在清朝鹹豐年間纔傳入民間。
  根據河北北大名東關碑文記載:佛漢拳流傳世俗有140餘年。首傳人賈雲露,世居河北長垣縣賈莊,幼喜擊劍,酷愛武術,後求師訪藝於少林寺。因是俗傢弟子,被拒之山門之外。賈就每天跪在門外不起,以求武技,日復一日,月半有餘,寺僧念其誠意,應允教授,以勵其志。由大和尚修文者主方丈(俗傢姓徐)親授,賈學三年,盡得其奧,至此師命辭剎,囑其遇機會發揮武事,有所作為。並為傳係人排了二十個字,即“內、初、山、寺、團、同、勝、國、少、年、用、者、思、理、多、君、猷、民、則、安”來分輩次,賈為“初”字。賈離寺後,在大名設場授徒數十年。在此期間聞風求教者不計其數,據碑文記載,賈教授入室弟子有四十二人,僅賈雲露的入室弟子張金榮一人就授徒二千人,從此佛漢拳就廣為流傳。
佛漢拳起源傳說
  佛漢拳究竟源自何地、何年、由誰人所創?並無詳實可靠之歷史文獻記載。據前輩拳師口述該拳係由天竺僧人菩提達摩所創,約在南北朝梁武帝大通(公元527年)年間,達摩禪師東遊漢土,入住少林寺,隨將此拳傳與少林寺僧,該拳為少林寺鎮山之寶,歷代為少林寺武僧秘密傳習。此拳創始以來,因不輕易外傳,又極具技擊特色,被少林寺視為看傢護院之拳法,尊為“少林暗藏門”。有口訣可為佐證,如“佛漢本是暗藏門,大通年間留下根,繪圖帶到少林寺,暗藏佛法少人聞”或“初祖外傳防身法,流傳少林墻壁納,千古妙術傳千古,佛漢暗藏佛漢傢”等均足以證明。少林一派均奉達摩為祖,但至今尚未發現達摩少林傳拳之文字記載,這正是中國武術文化之一般現象。但佛漢拳係正宗北派少林拳術。無論從其套路所反映的身、手、步、法或拳師所傳拳史、拳理、技藝功法均具少林寺之共同特點。當然,佛漢拳作為一個獨立的門派在理、法、術、功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另外作為産生於中國這片土地上的傳統文化。武術各門派其實本質上是一脈相承的。因此佛漢拳術除具有一般少林拳術特點和自己特色以外還和其他拳門有很多兼容相通之處,有很多方面與太極、行意有共同的要求。拳譜理論上亦有完全相同之處。可見各拳術實質上雖有其共同之傳承,而追求方式上的差異也是存在的。
首傳人賈雲露其人
  根據可以考證的情況,大約清鹹豐末年或同治初年之時,即公元一八六零年左右,河南開封府(按古規今)賈樓人賈雲露(名長志、字平西、法號光明)係少林俗傢弟子,從師於少林和尚徐修文(法號普淨)長老,並奉徐修文為佛漢拳第一代。同時尊其所囑以徐修文所定之輩次,沿傳至今。
  賈公尊師命辭剎,獨闖江湖,曾任清軍徵西先鋒官,凱旋歸朝,後又佐邱師南伐,纍建功績,被鹹豐帝封為督尉,因無心於仕,遂辭官歸故裏,行年花甲,到河北大名竜王廟一代傳拳。賈公來到後因拳藝精湛,在以藝會友中,當地拳師無不敗北敗者均棄原學,改習佛漢,一時名聲大噪,尚武好藝之人,聞其賢名,皆樂拜為門下,弟子千人,登堂入室者不下百人。賈老之高足有:宋金榜、張金榮、何金成、趙金山、曹思溫、劉常春等人,後逐漸流傳於全國各地,尤以晉、冀、魯、豫四省較多。賈公以從師少林而成其藝,以辭官雲遊而業拳,其幾十年四方尋訪探勝,以其深厚得武學淵源,豐富的戰鬥實踐,廣泛的武術交流,長期的教拳活動,終於培養出了衆多優秀的佛漢後人,使源於少林的一門優秀拳種植根到大名的沃土之中。從其畢生的武術活動中,其豐富多彩的生活經歷中可以想見賈師太不僅從徐老先師處繼承了少林佛漢拳且博採衆長豐富發展了佛漢拳術,使佛漢拳從祖國的武術寶庫中吸收了更多的營養,而愈加閃耀其奪目的光輝。
佛漢拳分佈
  佛漢拳主要分佈在山東、吉林、河北大名一帶。
  在浩瀚的少林武海中,有一枝鮮為人知的奇葩——少林佛漢門(又稱佛漢拳佛漢拳起源於河南嵩山少林寺,盛行於冀、魯、豫三省交界地區,王在興寺的同時又毀寺、禁武,使很多的少林功夫絶技瀕以失傳。故流傳至今的少林武術並廣及晉、閩、浙、吉、津等地,是一門頗具技擊特色,影響越來越大的優秀傳統拳術。
佛漢拳技法
  佛漢拳慣於施展擒拿、分筋、挫骨、點穴閉氣等技法,運用名暗柔硬功,強調閃身貼近,挨身肩靠,轉身背撞,擰腰胯打,講究呼吸得法,力從腰發,搖身加晃膀,動動帶身法。以敏捷為主,低進高退,落地生根。全身各法運用協調一致,內外合一。體現一個“整”字,在技擊中強調以變應變,滾打巧拿,講究一式跟三打,一打有三破,做到身靈,步活,眼到,手到,上下相隨,完整一氣。 佛漢拳以徒手練習為主要內容,以對打為主要形式,強調實用,動作精巧緊湊,敏捷靈變,剛柔相濟,練功練拳,二者兼能,互為致用。 功法有鐵把功,回拉轉,五竜出洞,保守式。
佛漢拳特點
  佛漢拳發展至今,在短短100多年裏,頃吐了佛漢拳歷代先師的心血及智慧的結晶,它事例了中國古典哲學、醫學、武學、人體力學,遵循佛傢、儒傢思想,特別吸收了道傢太極陰陽學論,形成具有獨特優點的拳學體係。它以人體為依據,以實戰求真為宗旨,具有結合性、科學性、實用性、衛生健身性四大特點,它以貼身靠打,擒拿分筋挫骨,點穴閉氣為長。運用明暗柔硬勁,內外兼修,全身各法運用協調,精氣神高度統一。剛柔相濟,虛實分明,周身一傢,渾圓一體。
佛漢拳傳承
  少林寺因多次遭焚,使衆多的佛殿、佛經、拳譜、文獻遭毀。歷代的帝多為單練(徒手和器械)。 少林佛漢拳為明末清初(清雍正13年),少林寺因天地會反清復明之故遭焚。少林寺南院武僧光明大師(俗名:徐修文)流落至今山東東明縣碼頭鄉(原河南長垣縣杜傢集),所傳之少林功夫。 相傳徐師為少林寺南院(羅漢堂)之護寺武僧,身懷絶技,故所傳武功以功夫見長。以擒拿對練、實戰為主,輔以硬功。 佛漢拳全部是兩人對練套路,共24路對打捶。分上、中、下三盤。從八個門頭,變出24式;24式再變成72手;還有36腿,共108式。一式跟三打,一打有三破,邊破邊打,變化甚多。目前流行的佛漢拳有大架、小架之分,但主要是身法不同,其它大同小異。大架佛漢拳舒展大方,大開大合,放長擊遠。小架佛漢拳小巧緊湊,步活身靈,手法善變。佛漢拳有這與少林拳其他拳派不同的風格與特點。 佛漢拳傳承至今日已是八代:徐修文——賈雲路——宋金榜、賈二財、張盼——宋全福、張浩溫——魏仁芳、陳永漢、閆閣、張源昆、鬍德興、杜志辰——劉衛東、李義軍、陳洪元、鬍慶原、劉盼軍、陳漢辰等(1——6代)。 1996年,本着繼承、挖掘、發揚少林傳統拳術,在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的授意下,少林寺武僧團總教頭釋果鬆返山東東明請回了受業恩師——劉衛東,在少林寺拳法學院傳授少林絶藝——少林佛漢拳。纔使少林佛漢拳又放異彩——重回故地。
佛漢拳實用反背捶技法
  在佛漢拳的拳法體係中,具備冷脆快遠、勇猛短毒、迅猛凌厲之特點的,非反背捶拳法莫屬。反背捶拳法是一種以拳背為力點,通過伸肘抖腕的力量,反臂嚮前彈抽、敲砸對方頭部、胸腹、軟肋等要害部位的突發性實戰拳法。這種動作短促、勁意抖炸冷脆、神出鬼沒、酣暢淋漓、眼鏡蛇般的攻擊,往往令對手猝不及防。其迅猛的進攻態勢正如《六韜》所講:“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赴之若驚,用之若狂,當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禦之”。反背捶所具備的這種天然攻擊特性,使其倍受青睞,今整理成文,供大傢參考。
  一、佛漢拳反背捶拳法的種類
  佛漢拳的反背捶拳法按兩拳前後位置的不同和拳法與身法的配合可分為前手反背捶、後手反背捶以及轉身反背捶三種拳法。以左腳左手在前的實戰預備勢為例,左拳施發反背捶技術攻擊對手為前手反背捶拳法(圖1、2);右拳施發反背捶技術攻擊對手則為後手反背捶拳法(圖3、4);以轉身身法配合反背捶攻擊則為轉身反背捶拳法(圖5、6、7)。
  二、反背捶的技術動作及要點
  1、前手反背捶:以左腳左手在前的實戰預備姿勢開始,右腳前腳掌微蹬地面,左腳嚮前貼地滑步疾進,右腳快速蹬地跟進,同時身體微嚮右轉,左臂順肩伸肘抖腕,藉助身體嚮前的摧力,反臂嚮前彈抽,力達拳背。當攻擊動作完成後,迅速收回左拳,恢復到實戰預備姿勢。
  要點:
  (1)出拳前,左拳要鬆握,左臂肌肉盡量放鬆。
  (2)出拳攻擊時,要擰腰、順肩、送肘、抖腕,力達拳背,快擊快收,做到“出手如閃電,回手似觸炭”。
  (3)整個動作做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步手合一,動作脆猛。
  2、後手反背捶,以左腳左手在前的實戰預備姿勢開始,右腳前腳掌微蹬地面,左腳嚮前貼地滑步疾進,右腳快速蹬地跟進,並嚮內扣轉,合胯嚮左擰腰,同時右臂嚮前順肩伸肘抖腕,同時藉助身體嚮前的摧力,反臂嚮前彈抽,力達拳背。當攻擊動作完成後,迅速收回右拳,恢復到實戰預備姿勢。
  要點:
  (1)疾步進身、合胯擰腰與後手反背捶發力要協調同動,上下渾圓一體,完整一氣。
  (2)出拳擊發時,拳要鬆握,步要靈活,力貫拳背,發力抖脆。
  3、轉身反背捶:轉身反背捶有兩種,一種是反擒拿型的反背捶拳法,一種是防守反擊型的反背捶拳法,本篇衹述前者。以左腳左手在前的實戰預備姿勢開始,左腳蹬地擰轉,上體嚮右後轉體,重心移嚮右腿,同時左臂內旋,屈肘,肘尖嚮上;動作不停,左腿從右腿前上一步,上體繼續嚮右轉體,頭部亦嚮右轉,左拳背貼於後腰;動作不停,在上體嚮右轉體的同時,右拳反臂嚮右側橫嚮彈抽,拳眼嚮上,力達拳背。
  要點:
  (1)轉體要快,以頭領先,站立要穩。
  (2)彈擊抽打時,要以腰帶臂,用前臂做鞭打抖腕甩拳動作。
  三、反背捶攻擊的目標
  實戰中,由於反背捶拳法動作隱蔽,攻擊速度快,有時完成進攻動作後,對手也很難有所反應,故其攻擊的目標不僅多而且成功率很高。攻擊的目標主要有:面門、面頰、耳門、太陽穴、後腦、胸部、腹部、軟肋、襠部、後背等。應用時,可從對手前面施以攻擊,亦可從對手後面或體側發動奇襲。衹要運用得當,就可一擊中的,重創對手。
  四、反背捶拳法應用要則
  (1)高度重視反背捶正確的動作技術與功力訓練。
  正確的動作技術是指能夠充分發揮機體能力的合理、有效地完成動作的方法,是快速完成進攻動作的保障,是有效擊打對手的前提條件,因而要高度重視。同時,也要註意對拳背這個力點的功力訓練,平時可用拳背摔打沙袋、軟木板等,以增大拳背的硬度,提高它的攻擊力度,確保拳背不受傷。
  (2)動作要迅猛,勁意要冷脆抖炸。
  發力之前身體要放鬆,做到形鬆意緊。發力時要集力於一點,發力於瞬間,勁意冷脆抖炸,真正做到“出手如閃電,回手似觸炭”、“赴之若驚,用之若狂,當之者破,近之者亡”這樣的藝境。
  (3)得把要準,搶打時機。
  得把即得到對方的手把和腿把。衹有準確得把才能施以迅猛凌厲的攻擊,得把不準,則會身置險境,全然沒有了進攻意識,故佛漢拳講究得把。得把即是戰機來至,這時要毫不猶豫地進攻對手。《六韜》說得好:“善戰者,見利不失,遇時不疑,失利後時,反受其殃”。看到有利戰機就不要放過,遇到有利時機就不要遲疑,失掉有利時機,放過有利戰機,反而會使自己遭殃。
  (4)註意加強與其它技法的有機結合。
  實戰時,由於情況千變萬化,有時用單一的方法不能很快製服對手,因而要加強反背捶拳法與其它技法的有機結合,從而在空間上形成立體進攻的態勢,在實戰距離上形成遠近結合的攻擊特色,使對手無所適從,防不勝防。
包含詞
佛漢拳傳承佛漢拳特點佛漢拳技法
佛漢拳起源佛漢拳分佈佛漢拳五十二式
佛漢拳起源傳說佛漢拳實用反背捶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