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①佛陀的像。②泛指佛教供奉的神像。 |
|
釋迦牟尼佛的塑像 |
|
釋迦牟尼佛 或菩薩的像。有雕像、鑄像、畫像之別。《魏書·釋老志》:“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彫飾奇偉,冠於一世。”《新五代史·周世宗紀贊》:“是時中國乏錢,乃詔悉毀天下銅佛像以鑄錢。” 宋 高承 《事物紀原·道釋科教·佛像》:“ 後漢 明帝 夢金人長大,頂有日光。 傅毅 曰:‘ 天竺 有其道者,號曰 佛 。’於是遣使 天竺 ,圖其形像,此 中國 有佛像之始也。”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為什麽雕佛像的會把木頭雕成人形,所貼的金那麽薄又用什麽方法作成?” |
|
近幾年來,金銅佛造像在各大拍賣市場中受到了藏傢們的大力追捧,成交價格屢創新高,在2006年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上,一尊《明永樂鎏金釋迦牟尼坐像》竟然以1.2359億港元成功拍出,創下中國佛像藝術品迄今為止世界拍賣的最高紀錄。
由於近年來金銅佛造像升值迅猛,市場上偽造的佛像贋品也應運而生。目前最常見的都是一些粗製濫造的新佛像,這些新佛像散見於各地古玩市場,且售價也很低廉,收藏者一般很容易識別。較難識別的是一些按照真品精心仿造的,這些佛像製作也較為精緻,有些表面還刻意做過作舊處理,具有較強的欺騙性。真正難以識別的是那種被稱為用“舊佛像改形法”製作的贋品,作偽者將殘破的舊佛像依其殘破的程度改變成另一形狀,或添花紋,或添文字,然後重新進行作舊處理。收藏者一不小心,就會“打眼”。
鑒別金銅佛造像的真偽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首先是看材質。金銅佛像有青銅、黃銅、紅銅和其他銅合金等,但不同時期的用銅是不一樣的,元代以前的銅佛一般都用青銅,也有一些紅銅製品,元代以後則出現了較多銅鋅合金的黃銅及純銅製作的所謂紅銅佛像,而在青銅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稱為金銅佛像,黃銅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其次是看標志、坐騎、手印和坐姿。佛像製造時十分嚴謹,造像的標志、坐騎、手印和坐姿都是很規範的,衹要多加學習,瞭解各個時期金銅佛像的不同特徵,並細心察看和對照,就可準確地為某件藏品定名,這樣不但能分清藏品是佛還是菩薩,而且還能弄清是哪尊佛像和哪尊菩薩;再次是看面相、體型和服飾。佛像的面部五官、身材比例、肌肉和衣紋特徵等,不同的朝代,即使是同一朝代的不同時期也是有許多變化的,比如隋唐兩個相連的朝代,雖說佛像的整體風格是相近的,但面相還是略有區別的,隋代的佛和菩薩為半圓臉型,唐初起就變得稍瘦一些;最後是看款式。款式是指佛像本身所固有的文字資料,比如銘文和題記等,對收藏者在鑒別佛像真偽時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此外,還可用嗅覺法進行鑒別。古代的金銅佛像或其他木質、陶瓷等材質的佛像,在長時期受人們供奉時被煙火所熏染過,或是長時期埋藏於地下。衹要對其仔細進行嗅別,一般都可以嗅到煙火、發黴或發朽的味道,而現代仿製品則完全沒有這種味道,即便是有些偽品用煙熏或埋於地下等作舊方式處理,也難免露出破綻,或煙火味過濃,或泥土芳香太濃,為行傢所識破。 |
|
進入2008年,佛像拍賣市場的火熱已顯現逐漸降溫的趨勢,許多分析傢甚至開始擔憂起高價佛像還能否找到下傢。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我們也許沒有機會流連於五星級的拍賣場所去競價那些動輒上百、上千萬元的佛像拍品,感受一擲千金後的滿足感。大多數人還是遊走於各大古玩城,試圖尋找着自己心中的那一尊佛像,那一種信仰。而作為佛像銷售的一級市場,許多拍賣公司的佛像都由古玩城的經銷商一手操辦。他們對於市場的行情變化自然是十分敏感。如今的佛像市場價格走勢將會如何?收藏何種佛像升值潛力最大?人們最關心的幾個問題在這裏或許都能找到答案。記者也走訪了位於北京古玩城四層的捃古雅集。
佛像收藏市場處於成熟揀選期
“所謂的成熟揀選期是由於很多收藏傢的佛像藏品門類日趨完善,而那些不經常在市場上出現的稀有品種,就成為他們的重點揀選對象,自然越炒越高。這就是為什麽一些佛像價格始終高高在上。”捃古雅集老闆王鼕解釋道,“而我們常說經濟十年為一個周期,而今年是十年的第八年,大環境便决定了佛像市場將處於一個調整時期。因此,經濟原因也是影響今年佛像市場熱度的一個原因。”談到2006年佳士得那場佛像拍賣,王鼕認為市場的火爆是正常的,他認為佛像收藏之所以能夠得到買傢認同,還是因為其價值所在。首先佛像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那些造型精美,極富文化內涵的佛像多年來始終處於收藏小衆化的狀態,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而那些珍稀的古代佛像其市場價值與市場價格也不成正比,一旦有人點起第一把火,價格的水漲船高也就不稀奇了。但是經過了兩年的沉澱,成交率的逐漸下降則與人們的認知度提高有很大關係。這說明藏傢的水平越來越高了,收藏行為開始趨於成熟理性。通過揀選的過程,不斷有新的品種加入進來,佛像市場也將處於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十多年來,真正在收藏市場上能夠見到的明代有款識宮廷造佛像在全世界僅有不到200件,而國內拍過的也就更少了,差不多僅有二三十件。尤其是明代的永樂、宣德的宮廷造佛像,以及清代宮廷的佛像則更為珍貴。人們的收藏興趣也由藏傳佛教造像漸漸轉到了宮廷造辦製作的精美宮廷造像。
王鼕認為,鑄造宮廷造像的歷史原因一是出於朝廷對西藏地區的安撫,進而促進民族團结統一;另一方面則是由於皇室對於藏傳佛教的信奉。其文物價值體現在於其存世量的稀少以及鑄造年代的久遠。而從佛像的藝術價值來看,明清時期的佛像工藝登峰造極,甚至連現代先進的工藝都不能與之比擬。佛像的歷史、藝術以及文物方面的價值也决定了其市場價格的高昂。佛像的價格以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的宮廷造像最為昂貴。到了清朝,宮廷造像的繁榮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兩朝,特別是乾隆時期,由於皇帝個人的信仰需要,故而佛像的造像量很多。隨着宮廷造像的升值,康熙、乾隆時期的佛像也開始升值。而佛像中的精品還沒有到應有的價位,預計今後佛像的投資周期會越來越短,因為好東西越來越少,但收藏的時間越長則回報越豐。
建議 瞭解相關文化是收藏第一步
如今很多人收藏佛像並不是出於信仰需要,而是看中了其利益所在,作為一個佛像經銷商及收藏者,王鼕認為,如今人們收藏佛教造像更像一個大雜燴,很多人同時收藏有藏傳佛教,宮廷造像,甚至印度、尼泊爾的佛像。在這些人的心中,並沒有一個信仰存在,他們收藏佛像的目的大多是買賣。而如果不下很多心思瞭解佛像文化,衹是簡單的憑藉外觀來判定價值,很難瞭解佛像的真正價值。瞭解佛像文化知識,是收藏佛像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許多人在此浸淫數年仍舊不得要領。而要想成為一個成熟的買傢,一定要多問多聽多學。作為一級市場的古玩城,可以作為藏傢們試水的第一選擇。
如今,佛像收藏形成了一個整體的收藏體係,隨着人們對佛教的認知加深,已經不再滿足於購買一個簡單佛像,唐卡、香爐等的購買也有所提高。佛像市場的火熱也促進了其他佛教用品的行情發展,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人們對佛教文化認識的提高。王鼕告訴記者:以前人們都認為佛像衹要是尺寸越大那麽其市場價格就會越高,從近幾年來看,這種趨勢已經不明顯,佛像價值的體現並非取决於其尺寸大小,而是其本身的藝術價值所决定。一些尺寸小的佛像的價格甚至要高於尺寸龐大的佛像。
支招 聘用顧問作參謀不失良方
作為佛像經銷商和收藏傢,王鼕本人也經常往返於世界各地的古玩店及拍賣場,對於海外的佛像收藏市場,他說:“歐洲的佛像市場十分火熱,國外的買傢大多喜歡藏傳佛教造像的形製,其神秘感吸引他們購買,購買方式大多通過顧問來為其參謀,他們對於顧問也十分信任。相比較而言,國內的買傢們大多都是依靠自己的一雙眼和一雙手,很多人將佛像請回來以後便束之高閣,輕易不肯示人,這其中有個人原因,但主要原因是怕自己買到假貨而心生畏懼,不敢拿出來嚮人求證。”
如今的佛像市場,造假早已經不是什麽秘密,高科技手段的加入也使其並非難事,目前佛像市場上的贋品主要有三大類:一是大批量的粗製濫造的新品;二是以真品為母本翻模製作的,這類佛像在細節的處理上往往比真品要模糊或交代不清;三是以舊的殘件重新拼湊或在舊品上添款以增加其價值。對這些作品的辨偽需對佛教造像有一定理解,才能看出其中的不協調之處。通過以上不難看出,要想買到真品佛像,多看書、多求知是一方面,人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短暫的時間內就成為佛像專傢。聘用顧問來為您參謀,就可以很好地解决這個問題。現在國內的很多專傢都可以為藏傢充當購買顧問,花上幾千元,既能避免上萬元甚至更大的損失,又可以同專傢切磋,從中學到更多的專業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今天佛像市場價格的趨於平穩,並非是由於買傢的冷淡,而是更加趨於理性化,前段時期藏傳佛教造像的火熱以及今天宮廷造像的漸漸升溫都是佛像回歸歷史代表性的表現,藏傢們會花更多的時間去研究佛像的來源以及歷史價值,更多的人涌入首都博物館等大型博物館去參觀和瞭解佛像和佛教文化,而宮廷造像以其精美的製作工藝造型和深厚的藝術歷史價值必將掀起新一輪的收藏熱潮。曾經,雍正皇帝把宮廷造像稱之為“內廷工造之事”:今天,這種藝術品位的回歸也代表了中國燦爛佛教文化的縮影,收藏者們如何確定自己的收藏目標非常重要,從衆購買是很難有所成就的。相對而言,很多西方的佛像藏傢們更看重的是佛像本身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外表靚麗與否則在其次。希望藏傢能更多地通過佛像去瞭解佛教理論和思想,而不是停留在追求經濟價值或單純的頂禮膜拜上。
君友會佛像雕塑彩繪珍品人類遺産 國之瑰寶——君友會佛像雕塑彩繪珍品
君友會佛像雕塑彩繪珍品國際佛像雕塑彩繪工藝美術大師,二十一世紀佛像雕塑彩繪藝術之主流!
君友會之享譽國際的佛像雕塑彩繪藝術大師,早期鑽研敦煌石窟之彩繪,擷取精華並融入自己的色彩理念,創新風格,成為二十一世紀佛像雕塑彩繪之主流。並為衆佛像製作者,爭相模仿的國際佛像雕塑彩繪藝術大師。作品精緻細膩,配色精彩絶倫。所繪佛像莊嚴肅穆,金碧輝煌、瀋穩寧靜,令大衆對佛菩薩,頓生敬仰之心,實為百年難得一見的奇才。作品廣受大衆的認同而爭相收藏,世界各大知名寺院,中國四大名山,布達拉宮、上海玉佛寺、浙江靈隱寺等知名寺院皆有收藏供大衆禮拜。 |
|
在佛教寺院中,供俸着許多種佛像,因為其身分不同,佛像的形象、材料、種類也不相同,佛相依其身分,可分為佛、菩薩、明王、天等數種。
佛,在狹義上說,是指釋迦牟尼佛的意思,但是,隨着佛教教理的發達,“佛陀觀”便分為法、報、應三身。遍滿宇宙寂靜之無色無形的理佛,稱為法身佛;為着救度衆生經過長時間積功纍德的結果而顯現出佛身,並建立淨土的是為報身佛;因化益衆生,而出現在娑婆世界的,是為應身佛。如大日如來為法身佛,彌陀如來為報身佛,釋迦如來為應身佛。諸佛的名字在經典上記載的,有盧捨那佛、大日佛、釋迦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等,還有寶生佛、開敷華王佛、天鼓雷音佛、阿閦佛、不空成就佛、多寶佛、定光佛等是較少聽到的。佛有時稱如來,這是梵語多陀阿迦度的意思。
菩薩,有文殊、普賢、彌勒、日光、月光、虛空藏、地藏,以及隨侍阿彌陀佛的二十五菩薩、觀世音等,不勝枚舉。其中觀世音菩薩尤為著名。觀世音菩薩又稱觀世音大士、觀自在、白衣大士等。菩薩兩字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縮寫,也有譯成大道心衆生、大士、高士、覺有情等。
明王,有不動明王、降三世、軍荼利、大威德、金剛夜叉等統稱“五大明王”。明王是擁護三寶、護持國土、保護人民的。有時現佛的忿怒身,以光前的智慧來製服一切惡魔和障礙,看起來具有極恐怖的威嚴。如不動明王是大日如來,降三世明王是阿閦如來,軍荼利明王是寶生如來,大威德明王是無量壽如來,金剛夜叉明王是不空成就如來等的忿怒身。明王,大多屬於密教。
天的種類更多,形象較威猛的,有四天王、梵天、帝釋天等;較溫柔的,有辨纔天、吉祥天、技藝天。另有所謂天竜八部、十二天、藥師十二神將、般若十六善神、觀音二十八部衆等,其中的男性均手持劍戟,身穿甲胄,勇猛異常;女性均美麗、高雅,好似仙女下凡。
佛教寺院各殿中的佛像
在佛教的殿堂,有各種不同的佛、菩薩、羅漢守護神像,這些塑像有時是代表某種教義上的理想,博愛的象徵,或具有力量而為衆生膜拜的目標。
三門殿
兩大金剛 佛寺三門殿內,在門的兩旁塑兩大金剛像。此即手侍金剛杵(印度古代最堅固的兵器)警衛佛的夜叉神,又叫“執金剛”。傳說佛常有五百執金剛隨從持衛,其主要者名“密跡金剛”。
天王殿
三門殿內的第一重殿叫天王殿,殿內供俸四大天王、彌勒菩薩、韋馱天,有的還有帝釋天、梵天、伊捨那天、羅剎天、焰摩天、阿修羅王、那羅延天、幹闥婆天,正中間供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像後供韋馱天,面嚮北,東西兩旁供四大天王像。
彌勒菩薩 名“阿逸多”,是釋迦牟尼的弟子,南天竺人,後來由人間生在兜率天內院中教化菩薩。據佛經上講,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流傳一萬二千四十九年,如果衆生能夠依正法行持,可以護持法命的。再過八百餘年後,彌勒菩薩由兜率天下生此世界成佛。
韋馱天 傳說唐道宣律師曾與天人會談,說及南立天王部下有一位韋將軍常周行東南西洲,護助諸出傢人。宋代以後,使在寺中塑了韋馱天像,又和佛經中所說的韋馱天相混,一般稱為韋馱菩薩。
四大天王 東方天王名“提名羅吒”,此雲持國,能保持國土,是帝釋天的主樂神,手中琵琶以作標幟,護東方弗提婆洲人民。南方天王名“毗琉璃”,能令他人善根增長,所以手中持劍,護南閻浮提州人。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此雲廣目,能以淨眼觀察護持人民,領諸竜及富單那,所以手中纏繞一竜,護西瞿耶尼洲人。北方天王名“毗沙門”,此雲多聞,有大福德,護持人民財富。右手持傘,表福德之義,護北鬱單越洲人。
帝釋天 梵名為因陀羅,全名為釋提桓因,為忉利天的主神。常持如意寶瓶,現慈悲柔軟相,統帥三十三天,依其自己的本誓,可操縱自如。傳說在迦葉佛滅度後,有一貧女發心修造一座佛塔,當時有三十二人願同心協力完成,後來此貧女即依此功德,成為忉利天王,此三十二人亦輔弼西方,成為三十三天。他的形象,依《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乘白象,住五色雲中,身作金色,右手持三鈷當心,左手托左胯,左腳下垂,有三天女,各手持蓮華盤,盤中盛青蓮華,或盛雜華。”除此種形像外,有右手執獨鈷,乘六牙白象者,有坐荷葉座或坐金山,受蓮華供養的等等不一。
梵天 常與帝釋天並稱,亦名大梵天。《十二報恩經》說他“為天王之主,衆生之父,此天喜時,器世間安穩,無***。劫初時,此天創世間,衆生不亂,此為天主喜之故。此天嗔時,世間不安,有種種病,連草木悉皆苦惱,迷惑衆生,各各如醉人”。其形像有二臂、四臂不等,《大日經》說“戴發髻冠,坐七鵝車中,四面四手。一手持蓮華,一手持數珠,以上是右手;一手執軍持,一手作唵字印,以上是左手。此印稍屈食指,餘指皆伸……而作語狀,名為淨行者之吉祥印。”
伊捨那天 伊捨那為梵名,譯作欲樂,或說是摩酰首羅天的變化身,亦名大自在天。其形像為:乘黃豐牛,左手持劫波杯,盛皿,右手持三戟槍,肉色清青,三目忿怒,二牙上出,以髑髏為瓔珞。頭冠中有二仰月,持二天女花。
羅剎天 他曾竊取釋尊的捨利,逃亡時,為韋馱天所追擊,因他誠心誠意地奉侍北方多聞天王,是護持佛法的善神。其形象:乘白獅子,身着甲胄,左手持刀竪起,右手拇指押中小二指,赤肉色,二天女侍於左右,持二羅剎鬼三股戟。又,在胎藏界外金剛部的形像是:通身黃色,披甲,發上有冠,冠有繒,兩頭飄上,目稍作怒視,右手當腰側執刀,左手竪掌嚮左,屈無名指及小指,為大拇指所押,面嚮右方。
焰摩天 俗名閻羅王,常住閻浮洲南方,鐵圍山外部的地獄。統率十八冥官,八萬獄卒,審判墮來此處者,加以懲罰,其別名為遮止王,或靜息王即由此而來。一說焰摩王與其妹,協力主宰地獄界,兄焰摩主審判男性,其妹專懲罰女性的罪惡,兄妹並稱,故名雙王。焰摩王形像是:乘水牛,右手抱人頭幢,左手仰掌,有二天女為其侍從,二鬼使者持刀、持戟,赤黑色,右腳下垂。又一種形像是:右手側仰掌,指頭嚮右少竪,左手嚮內執檀荼杖,頭上有金半月形,上有一人頭幢,乘臥白水牛,垂左腳,其牛在(左毛右包)座上,面嚮右方。此為外金剛部院的形像。
阿修羅王 阿修羅王為八部衆,或六道之一,是阿修羅界的主宰者,常與三十三天猛烈交戰,就中與忉利天的帝釋交戰最為激烈,從未終止。他的形像為遍身赤色,表示為猛惡無比的忿怒形,三面,立火焰發,二手合掌,二手合捧寶玉而立。
那羅延天 此天本誓為排惡勸善,力大無窮,手執杵柄,常乘迦樓羅鳥,自由自在地飛翔於空中。後世欲得非凡力量的人,專祈請此天。他的形像為周身青色,赤發,有三面,正面三目,兩邊面貌為獸形,左面似豬頭,青色,右面未祥,白色。又有一種形像沒兩邊面,冠上係繒,兩端飛上,右手開肘竪掌,屈中、無名、小指三指,舒食指,承輪腰,左手作拳叉腰,乘迦樓羅鳥,右腳垂下,其鳥張翼,面嚮右。此天形像不一,有二臂、四臂,或八臂等數種。但獨立一尊的形像尚不多見。
乾闥婆天 此王專食香而飛行於虛空中。傳說是當燃香時,在剎那間所發生的一中微妙的香氣,把他神格化而成,其食香、尋香的名稱即由此而得名。傳說此天縛有十五頭惡鬼,專守護嬰兒胎兒。其形像為着甲胄,披獅子冠,身黑赤色,左手持如意珠,右手執三股戟,持十五鬼頭。左右安摩利支天及訶利帝母,圍繞十五鬼神。此神又為觀音二十八部衆之一。
釋迦牟尼佛像 大雄寶殿即是正殿,或稱大殿,大殿是稱贊釋迦牟尼佛威德高上的意思。釋迦牟尼像有各種不同的姿式,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是結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名為“定印”,表示禪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為“觸地印”。這種姿勢的造像名為“成道像”。一種是結跏跌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嚮上屈指作環形,名為“說法像”。另外有一種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嚮上伸,名為“旃檀像”像;左手下垂,名“與願印”,右手上伸,名“施無畏印”。
最多的釋迦牟尼像旁立有兩尊塑像,一老年,一中年,這是佛的兩位弟子。年老的名叫“迦葉尊者”,中年的名“阿難尊者”。佛陀涅盤以後迦葉尊者繼領徒衆,後世稱為祖,迦葉涅盤後,阿難尊者繼領徒衆,後世稱為二祖。
三身佛 當中一尊是法身佛,名“毗盧遮那佛”,表示將佛陀所說的真理加以人格化而形成的真理佛,就是法身。左旁一尊是報身佛,名“盧捨那佛”,又譯為受用身,又稱為等流身。是從法界等流而來的佛身,亦即等同法界而流入的理想佛身之謂。右旁一尊是應身佛,名“釋迦牟尼佛”,又譯為化身,又稱為應化身,表示隨緣教化各種不同的衆生的佛身。邊與報身相同,並不是遍歷三世十方、普遍存在的完全圓滿的佛身,而衹是在特定的時代與地域、配合着特定的對象;在特定的時處,為了救度特定的人所出現的佛陀。
三世佛 中間一尊是我們這個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邊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光佛,結跏趺坐,左手持鉢。表示甘露,右手持藥丸;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結跏趺坐,雙手疊置足,掌中有一蓮臺,為接引衆生的意思。
三世佛又有以過去、未來、現在為三世的。正中是現在佛,即釋迦牟尼佛;東邊是過去世的迦葉佛;西邊是未來世的彌勒佛。
毗盧佛 乃《華嚴經》所說蓮華藏世界的教主。其所坐蓮座是千葉蓮花,每一蓮瓣上有一尊小佛,那是應身釋迦佛。這每一蓮瓣代表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整個蓮座代表華藏世界。
接引佛 是阿彌陀佛立像,右手垂下,作“與願印”;左手當胸,掌中有金蓮臺,用為引衆生之像。
東方三聖 中為藥師如來,全稱藥師琉璃光如來,亦稱大醫王佛、醫王善逝等,是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左首為日光遍照菩薩,右首為月光遍照菩薩。
西方三聖 中為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左首為觀世音菩薩,右首為大勢至菩薩。
華嚴三聖 中為毗盧捨那佛(舊譯為盧捨那,新譯為毗盧遮那)是華藏世界(佛報身之淨土)的教主(天台宗以毗盧遮那佛、盧捨那佛和釋迦牟尼佛為法身佛、應身佛)。左首是文殊菩薩,專司智慧,故有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之稱。頂結五髻,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銳利。塑像多騎獅子,表示智慧威猛。右首為普賢菩薩,塑像多騎六牙白象。
五方佛 有的寺院大殿裏塑的是五尊佛。正中是法身佛,名毗盧遮那佛;左手第一位是南方寶生佛,表福德,第二位是東方阿閦佛,表覺性;右手第一位是西方阿彌陀佛,表智慧,第二位是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業。
十八羅漢 一般漢族地區寺廟的大雄寶殿兩邊供有十八羅漢像,這十八羅漢到底是誰?是根據什麽經典,什麽時代纔開始塑造他們的像呢?
十八羅漢是由十六尊者再加上其他兩尊羅漢組成的,因此,要談十八羅漢,須先從十六尊者談起。這十六位尊者,在慶友(即難提蜜多羅,斯裏蘭卡人)所著《法住記》中的名字是:
①賓度羅跋墮闍(即賓頭盧頗羅墮)尊者,②迦諾迦伐蹉尊者,③舉鉢羅漢(即迦諾迦跋釐墮闍尊者),④蘇頻陀尊者,⑤諾距羅尊者,⑥跋陀羅尊者,⑦迦理迦尊者,⑧伐闍羅弗多尊者,⑨戌博迦尊者,⑩半托迦尊者,⑾囉怙羅尊者,⑿那伽犀那尊者,⒀因揭陀尊者,⒁代那婆斯尊者,⒂阿氐多尊者,⒃看門羅漢(即註荼半托迦尊者,也即周利盤陀伽)。這十六羅漢,又稱為住世十六尊者。
在十六尊者之外加上嘎沙鴉巴(降竜)尊者和納達密答喇(伏虎)尊者即成為十八羅漢。因為這兩位尊者都各具神通,能降竜伏虎,因此他們加入十六尊者之中而成為十八羅漢,是比較合理的。
關於十八羅漢的名稱,茲略舉如下:
舉鉢羅漢(迦諾迦跋釐墮闍尊者) 是一位化緣的和尚。他化緣的方法是舉起鐵鉢嚮人求乞。修成阿羅漢果後,人稱舉鉢羅漢。
伏虎羅漢(賓頭盧尊者) 他修行出傢的寺門外常有虎嘯,他認為虎是餓了,便將食堂上衆和尚的飯菜取出一些給虎吃。這樣一來,老虎就被他收伏了,故名伏虎羅漢。
喜慶羅漢(迦諾迦伐蹉尊者) 是古代印度的一位雄辨傢。有人問他什麽叫做“喜”?他解釋說:“由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而感到的快樂謂之喜。”又問:“什麽叫做‘慶’?”他說:“不由眼耳鼻口手所感覺的快樂,就是慶,例如誠心嚮佛,心覺佛在,即感快樂。”
看門羅漢(註荼半托迦尊者) 他到人傢化緣,常用拳頭拍門叫屋內的人出來布施。後來佛陀賜一根錫杖,他化緣時用以在人傢門前搖動,人傢聽到這聲音果然開門布施。這錫杖後來成為和尚的禪杖。
長眉羅漢(阿氐多尊者) 他生下來就有兩條長長的白眉毛。原來他前世是一位和尚,因為修行到老,毛發都脫落,衹剩兩條長眉毛,死後再轉世為人,他的父親就送他出傢,終於修成阿羅漢果。
***羅漢(諾距羅尊者) 是一位大力羅漢。原是一位戰士,後來出傢,他的師父叫他***,放棄從前當戰士時那種粗野觀念。所以他在***時仍現出大力士的體格。
挖耳羅漢(那伽犀那尊者) 他是一位論師,因論“耳根”,而聞名印度。所謂“耳根”是由於覺醒而生認識,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六種根源之一。佛教講六根清淨,其中耳根清淨最為第一。因為那伽論耳根最到傢,所以取挖耳形狀以示耳根清淨。
騎象羅漢(迦理迦尊者)他本是一位馴象師。象是佛法的象徵,比喻象的威力大,能耐勞又能致遠。他出傢後證阿羅漢果,故名騎象羅漢。
坐鹿羅漢(賓度羅跋羅墮闍) 原是印度優陀延王的大臣,忽然發心出傢,優陀延王苦勸不聽,遂循入深山修行。一天,他騎鹿回宮,勸導國王出傢,用種種比喻說明欲念之可厭,結果國王讓位於太子而出傢。故人稱他為騎鹿羅漢。
開心羅漢(戌博迦尊者) 他是中天竺太子,其弟不服而作亂,他說:“我心裏衹有佛,沒有想當國王。”遂打開衣服,弟弟見他心中果有一佛,遂不作亂。故人稱他為開心羅漢。
探手羅漢(半托迦尊者) 因他打坐時常用半跏趺坐法。打坐完畢即雙手舉起,長噓一口氣,故人稱他為探手羅漢。
托塔羅漢(蘇頻陀尊者) 是佛陀的最後一位弟子。由於塔是瘞藏佛骨的,因而塔也成為佛的象徵,他為了紀念佛陀,特製一塔隨身攜帶,故名托塔羅漢。
芭蕉羅漢(伐那婆那尊者) 相傳他出生時雨下得正大,後園的芭蕉樹被大雨打得沙沙作響,遂取名“雨”(伐那婆那梵文是雨的意思)。他後來出傢常在芭蕉下用功,故名芭蕉羅漢。
過江羅漢(跋陀羅尊者) 他的母親懷孕臨盆産他於跋陀羅樹下,因取名跋陀羅,後遂往出傢。相傳東印度群島的佛教,最初是由他傳去的,他由印度乘船到東印度群島中爪哇島去傳播佛法,因此稱他為過江羅漢。
布袋羅漢(因揭陀尊者) 他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常攜帶布袋入山捉蛇以方便行人免被蛇咬,並拔去蛇的毒牙復放生於深山,因發善心而證阿羅漢果,他的布袋原作裝蛇之用,故稱布袋羅漢。
降竜羅漢(慶友尊者) 古印度有惡魔波旬,他煽動那竭國人,四出殺害和尚,盡毀佛殿佛塔,將所有佛經刦帶到那竭國去,當時竜王發動洪水淹沒其國,把佛經收藏於竜宮,後由慶友尊者降服竜王取回佛經,因此取名降竜羅漢。
笑獅羅漢(羅弗多尊者) 原是一位獵人,後出傢戒殺,將證阿羅漢果時,有兩衹小獅走到他的身邊感激他放下屠刀。他得道後,常把小獅帶在身邊,故稱笑獅羅漢。
沉思羅漢(羅怙羅)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修行著名。“密行”就是在沉思中能知人所知,在行動時能行人所不能行,他的沉思,就是在思智慧與行動,故稱沉思羅漢。
三大士 在正殿的佛像背後,往往有坐南嚮北的菩薩像,一般是觀音或是文殊、普賢、觀音三大士的像,文殊騎獅子,普賢騎六牙白象,觀音騎金毛犼。文殊“頭戴五髻冠,右手持智劍,左手執青蓮華”代表智慧。普賢右手執金鋼杵,左手執金鋼鈴,頭戴五佛寶冠。
海島觀音 一般是在大殿背後修海島,面北設觀音像,立海島上。四周依《法華經普門品》作觀音救八難的塑像。在觀音像兩旁有善財童子。
觀音殿
觀音殿又名大悲壇,此殿供奉觀世音菩薩。
三十三體觀音 三十三體觀音,是我國唐宋時代及日本民間信仰的觀音集合而成三十三體的,茲分別解說如下:
楊柳觀音 觀音的利生是隨順衆生的願望,恰似楊柳隨風蕩漾,因而得名。此形像為:右手執楊柳枝,左手掌張開,舉手胸前。
竜頭觀音 表示出在雲中乘竜的姿式,是三十三身觀音內的天竜身。
持經觀音 坐於崎嶇的岩石上,右手執經捲,是三十三身觀音內的聲聞身。
圓光觀音 在圓光中現出色身,合掌坐於岩石上,若有人不幸遭遇刑戮時,念此觀音,可使刀折,而身免危害。
遊戲觀音 乘五彩雲,左手安放於偏臍處,作遊戲法界像,即是《普門品》中“墮落金剛山”一句的象徵。
白衣觀音 坐於敷有軟草的石上,結定印,作結跏趺坐姿勢,是三十三身觀音內的比丘、比丘尼身。
臥蓮觀音 合掌坐於池中長出的蓮華座上,是三十三身觀音內的小王身。
瀧見觀音 倚於斷岩上觀瀑布的姿勢,即是《普門品》中“火坑變成池”一句的象徵。
施樂觀音 右手撐頰,倚於膝上,是《普門品》中“如日虛空住”一句的象徵。
魚籃觀音 司排除羅剎、毒竜、惡鬼等障礙。其像一為乘於大魚背上,一為手提盛有大魚之籃,是《普門品》中“或遇惡羅剎”一句的象徵。
德王觀音 趺坐於岩上,左手置於膝上,右手持緑葉一枝,是三十三身的梵王身。
水月觀音 在月下乘一蓮華舟,蕩於海上,靜靜地飄蕩在波浪上賞月,是三十三身的闢支佛身。
一葉觀音 乘一片蓮華,悠然飄蕩於水面上,是三十三身內的宰官身。
青頸觀音 坐於斷岩上,左膝立起,右手放在膝上,左手扶着岩壁,是三十三身內的佛身。
威德觀音 左手持蓮華,右手着地,在岩上觀水的姿勢,是三十三身內的天大將軍身。
延命觀音 右手掌頰,倚於水邊岩上,悠然而欣賞水面景物,是《普門品》內“咒詛諸毒藥”一句的象徵,能除此諸害,而得延命。
衆寶觀音 右手着地,左手置於立着的膝上,是三十三身內的長者身。
岩戶觀音 端坐在岩窟內,悠然地欣賞水面,是《普門品》中“蚢蛇及蝮蝎”一句的象徵。
能淨觀音 伫立海邊岩上,作靜寂相,是《普門品》中“假使黑風吹”一句的象徵。
阿耨觀音 左膝倚於岩上,兩手相交,眺望海景,若有人在海上遭遇竜魚諸鬼大難時,念此觀音,可免風波之險。是《普門品》中“竜魚諸鬼難”一句的象徵。
阿摩提觀音 其形像為白肉色,三目四臂,乘白獅。身有光焰,天衣瓔珞,慈容諦視左方。在三十三身內所現是左膝倚於岩上,二手置於膝上,是三十三身中的毗沙門身。
葉衣觀音 坐於敷草的岩上,身披千葉衣,頭戴寶冠,冠上有無量壽佛像,瓔珞環釧,身有圓光,四臂,右第一手持吉祥果,第二手施與願印;左第一手持鉞斧,第二手持(上皿下絹)索,是三十三身中的帝釋身。
琉璃觀音 別名香王觀音,乘一片蓮華,輕浮水面,雙手捧香爐。是三十三身中的自在天身。
多羅尊觀音 直立乘雲的姿勢,是《普門品》中“或值怨賊繞”一句的象徵。
蛤蜊觀音 此尊形象出現於蛤蜊貝殼中,是三十三身內的菩薩身。
六時觀音 右手持梵夾的立像,是三十三身中的居士身。
普照觀音 雙手披衣,立於山嶽之上,是三十三身內的大自在天身。
馬郎婦觀音 自披天衣,兩手重立,是三十三身內的婦女身。
合掌觀音 合掌立於蓮華臺上,是三十三身內的婆羅門身。
一如觀音 坐于云中蓮華座上,立左膝,是《普門品》中“雲雷鼓掣電”一句的象徵。
不二觀音 兩手垂重,乘一片蓮葉,浮於水面,是三十三身中的執金剛神身。
持蓮觀音 乘坐蓮葉,兩手執蓮莖的姿勢,是三十三身內的童男童女身。
灑水觀音 右手執灑杖,左手執灑水器,作灑水相,是普門品中“若為大水”一句的象徵。
觀世音菩薩又作千手觀音、十一面觀音、聖觀音、如意輪觀音、準提觀音、不空(上皿下絹)的年代,索觀音、大白衣觀音、葉衣觀音等等。
大白衣觀音
大白衣觀音 形像均為二臂,但印契則不一:1.身白黃色,左手持蓮花,右手施與願印;2.左手持棒或(上皿下絹)索,右手執般若梵夾;3.右手楊掌,左手持未開蓮華;4.左手垂下,右手持蓮華;5.左手施與願印,右手持寶珠;6.左手持寶劍,右手執楊柳枝;7.左手捻念珠,右手持印文;8.右手持念珠,左手拇指、無名指相捻;9.左手持念珠,右手覆於左手上;10.二臂印鑰及持楊柳枝像;11.左手持紅邊華,右手印合曳下持印等。
四臂觀音
四臂觀音 時輪院和歡喜金剛院多供奉此聖像,其形象有四頭,為藍、白、紅、灰色,有四臂兩腿,身體藍色,兩腳踏仰臥男體像,為藏傳佛教密宗本尊之一。
六觀音
千手千眼觀音 即大悲觀音,簡稱千手觀音。觀世音在過去無量劫,聽千光佛靜住如來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發誓要利益一切衆生。於是長出千手千眼。寺院一般造型是兩眼兩手下,左右各具二十手,掌中各有一眼,共四十手四十眼,各配二十五“有”(三界中二十五種有情存在環境,包括欲界十四種、色界七種、無色界四種等)而成千手千眼。
聖觀音 亦稱正觀音、聖觀自在,是諸觀音的總體代表,其形像具如上述。即通常所說的觀音。
馬頭觀音 以馬置於頭,亦稱馬頭大士,觀世音的自性身。形像憤怒威猛,摧伏妖魔,故亦稱“馬頭明王”。
十一面觀音 即大悲普照觀音。其形像:一瞋面,化惡有情;二慈面,化善有情;三寂靜面,化導出世淨業。這三面教化三界便有九面。九面上有一暴笑面,是表示教化事業需要有極大威嚴和極大意樂方能
無懈而成就。最上有一佛面,是表示以上一切總為成佛的方便。
準胝觀音 即天人丈夫觀音。“準胝”意為清淨,是自性淨潔的意思。其形象為三目十八臂。
如意輪觀音 即大梵深遠觀音,手持如意寶珠和輪寶,分別表示滿足衆生祈願和轉***。密號(密教又稱灌頂王)名持寶金剛,有六臂,即“手執如意寶,六臂金色身。”
白觀音
因菩薩常着白衣,亦稱“白衣大士”;又常坐於白蓮華中,故亦稱“白處觀音”。白表示心之潔淨;又白者,即是菩提之意,住此菩提之心,即是“白住處”。
緑度母
度母,是梵名,全稱聖救度佛母,我國古代稱多羅菩薩、多羅觀音,共有二十一尊,皆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緑度母即二十一尊度母之一,此尊現少女像,全身緑色,一面二臂,現慈悲像。頭戴五佛寶冠,身佩各種珠寶,着各色天衣,下身重裙,以示莊嚴;坐菩薩座於蓮花月輪上,右足呈蹍踏伏,左足捲屈。右手嚮外置於右膝上,作施願印,持烏巴拉花,左手置於胸前,亦持烏巴拉花。修持此尊密法,能斷生死輪回之苦,消除一切魔障、業障、病苦等,並能消災、增福、延壽、廣開智慧,凡有所求,無不如願成就,且命終往生極樂世界。
地藏殿
供奉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是大乘經中所說的菩薩,形象一般是結跏趺坐,右手持錫杖,表示愛護衆生,也表示戒修精嚴;左手持如意寶珠,表滿衆生的願。也有的是立像。
祖師殿
供奉達摩禪師,殿的正中是禪宗初祖達摩禪師,左方是達摩六傳弟子慧能法師,右方是慧能的三傳弟子百丈懷海禪師。
羅漢堂
供奉五百羅漢,佛經中所說的隨侍佛陀的五百個羅漢,也有的說是佛滅度後,結集三藏的五百個羅漢。
佛菩薩像有什麽姿勢和形象
佛菩薩像,有立像、坐像、倚像和臥像四種。其中佛與菩薩像多為立像或坐像;倚像一般少有。天部像多為立像,有直立,有嚮前伸出一腳的,有身軀微嚮前傾的,有合掌的,此即侍立像。
坐像有正結跏趺坐像,兩膝跪地的長跪像,還有右膝跪地左腳直立的等等種類。
臥像,又稱涅盤像,此像衹有釋迦如來涅盤像一種。
佛菩薩的形像,大體上可分為:佛形、菩薩形、聲聞形、童子形、天女形、忿怒形、神王形、鬼形以及畜牲形等。
佛形:具有三十二相,頭部有圓形隆起,稱為肉髻,這是佛的特相之一。發型如蠃髻發,或波狀發,除身披寬袈裟外,不用環釧等裝飾。但大日如來,除頭戴發髻天冠,身穿輕妙衣服外,又有瓔珞環釧等,這是因為他是在色究竟天成道所准許的儀相。
菩薩形:除地藏菩薩外多為在傢居士像,大都身穿裙,披天衣,頭戴寶冠,以耳環、頸瓔、腕釧、臂釧、足釧等裝飾其身。
聲聞形:又稱比丘形。光頭,身披天衣,與佛形相似,但頭上無肉髻。
童子形:簡稱童形。頂上結發,其顔貌為天真活潑的少年形。
天女形:又稱女形。具有乳房以表現女性,如般若菩薩、吉祥天、辯纔天等。
忿怒形:全身作極忿怒形像,或以蛇為瓔珞,或以虎皮為裙,手持劍、輪等器杖,後背有大火焰,狀貌可怖,如明王部形像。
神王形:是身穿甲胄的護法善神。
鬼形、畜形:羅剎夜叉的像貌和鳥獸的形像為鬼畜二形。如深沙大將、迦樓羅王等。
佛菩薩無論是坐像或立像,普通都穿着袈裟、裙或甲胄等。袈裟披在兩肩的叫通肩;披在左肩,右肩襢露着的叫做偏襢右肩。明王、天諸神像有圍着猛獸的皮,有穿甲胄的以表示勇猛雄健。
佛菩薩的冠戴、服飾及大小:
寶冠,種類很多:在大日如來頭部所見的為五佛寶冠,虛空藏及彌勒菩薩的寶冠亦屬此類;觀音的寶冠多安置化佛;大勢至的安置寶瓶;彌勒寶冠安置五輪塔婆;虛空藏安置三十五佛等。
其他諸天所戴之冠多為鳥獸形。
佛像的大小,是依釋迦如來在世時的身長為準,即所謂丈六像。“丈六像”說是身高一丈六尺,這是指立像的高度;坐像即矮一半,約為八尺,此坐像出叫“丈六像”。另有一種叫“半丈六像”的,其立像的高度約八尺,坐像的高度為四尺左右。
此外,還有等身像及一搩手半像等:
等身像,是指等於自己的身長,佛的等身像是指丈六像;在人世間的等身像,是隨造像人自己的身長,通常以五尺像為等身像。
一搩手半像,印度的尺寸,其換算法不一:有的說一搩手等於八寸,一搩手半,即一尺二寸;另一說一搩是五寸,一搩手半即七寸五分像。但通常以一尺三寸像為一搩手半像。
佛菩薩座臺和手中所持物件
座臺種類
金剛座 這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時所坐的座臺的名稱,其他佛菩薩絶對不能用。其形狀為方形。
獅子座 佛陀坐的床叫做獅子座。這一名稱的由來,是因獅子為百獸之王,以喻佛陀之尊,故以他所坐的坐臺為獅子座。古印度於佛座旁繪畫或雕刻一獅子,也是表示這個意思。
天衣座 以天衣敷於座上,故名天衣座。
蓮華座 這種座有八葉蓮、千葉蓮等的各種形式。
盤石座 這多為明王部忿怒形的主座,如不動明王足下所踏的即為一例。
氍毺座 這為諸天神的座臺,以毛織品為褥子,鋪於座上。
荷葉座 此座亦常見於諸天像所坐,座形如荷葉,故名。
宣臺座 此為鬼子母神所坐的座臺。
鳥獸座 這種座是因諸尊坐於鳥或獸的背部而得名。
牛 座 以牛為座。如大威德明王坐水牛;焰摩天為白水牛;大自在天為黑水牛;火天為青牛;伊捨那天為黃牛等,都以牛為座。
羊 座 此為大自在天之妃烏摩妃的座臺,以赤色羊為座。
龜 座 如水天即以龜為座。
(上鹿下卒) 座 以小鹿為座。如風天之座即屬此類。
鵝 座 以鵝為座。如月天之座即屬此類。
豬 座 以豬為座。如摩利支天即屬此座。
鬼 座 以鬼形為座。如大元帥明王、名聞天等以藥叉鬼為座;烏芻沙摩明天以毗那夜迦(譯作常隨魔或障礙神)為座等。
佛部像常見的幾種座臺
獅子座 大日如來、文殊菩薩、法界虛空藏等均以勇猛獅子為座;一字金輪佛頂以七獅子為座;羅剎天子以白獅子為座等。
象 座 如阿閦佛、普賢菩薩、金剛藏菩薩、帝釋天等的座臺均為象座。
馬 座 如寶生如來、馬鳴菩薩、寶光虛空藏菩薩等均為馬座。又如十二天中的日天為五馬座。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的日天為四馬座、日天曜為三馬座等。
孔雀座 如阿彌陀佛、孔雀王母菩薩、蓮華虛空藏、鳩摩羅天等所坐均為孔雀座。
迦樓羅座 不空成就如來、業用虛空藏、那羅延天等均為此座。“迦樓羅”舊譯為金翅鳥,新譯為妙翅鳥、頂癭鳥、食吐悲苦聲等。此鳥常以竜為食,是一種極勇猛的鳥。
諸尊像的幾種背光
背 光 在諸尊形像後的光環稱為背光。
頭 光 在頭部發出圓輪的光焰稱為頭光。
身 光 在全身發出光焰的稱為身光。
背光的形狀不一,有的成圓輪,有的如放射綫,有的如火焰。大都隨佛像的種類,由工匠刻意裝飾。
另有迦樓羅焰,多為明王部所用,即身後發出光芒四射的熾盛火焰,雄偉異常。
佛菩薩手中所持的物件。
不同的佛,不同的菩薩,其手中所持物件亦不同。一般的佛像除“經行像”持鉢、藥師如來手執藥壺外,一般手中都不持物。但菩薩像、明王像、諸天神像等,持物則大有差別,但多數都是執持蓮花、蒲桃等花果之類;金剛杵、劍、三戟叉等武器類及寶篋、寶瓶等器具類。
佛菩薩的手印
手印,即手指所結的印契。印,梵語mndra,音譯母陀羅,是記號的意思;又作印契、印相、密印等,為教義儀軌的標記。印有“有相”、“無相”兩種區別。有相印即以色彩、形狀、姿態來表示如手印及契印(諸尊所執的器物);無相印在於體會真意,舉凡一投足一舉手等一切動作皆是。
關於手印與契印的區別,就淺義而言,結於手上之印,稱為手印;描畫的印相,稱為契印;就深秘而言,手印指諸尊及修行者所結的印相;契印指諸尊的三昧耶以四種曼荼羅中的三昧耶曼荼羅為印。
由於修行者結手印即能感受佛、菩薩的力量而與之成為一體,所以結印、解印必須拜師親受,敬謹慎重。結手印的兩手一般稱為二羽、日月掌、二掌;稱十指為十度(即十波羅蜜)、十輪、十蓮、十法界、十真如、十峰。左右手(日月掌)分別表示止、觀、定、慧、福、智、權、實、慈、悲等;小指次第至拇指則表示色、受、想、行、識或地、水、火、風、空。
手印最早時並無固定軌則,密教興起後,采取印度教的行事而有手印之說,並進一步闡釋手印的意義。手印由於各種儀規成立時間上的差異,及印度、尼泊爾、我國等各地傳承的不同,而産生諸多差異。又密教金剛界、胎藏界兩部曼荼羅諸尊的根本印不一,及依修法儀式而結的印相亦各異,致使印相的種類繁復難計。現將一般所用的佛菩薩的印相較重要者分別簡介如下:
力端定印(妙觀察智印,也稱彌陀定印) 這是胎藏界曼荼內阿彌陀佛所作的印象。即二手相叉,右手置於左手上,屈食指,拇指按於食指上。
轉***印又名說法印,這是佛對衆生說法時所作的手印。即屈二手當胸,左手掌嚮內,屈拇、中、無名三指,竪食指及小指;右手掌嚮外,屈拇指和食指。
安慰印 屈右手掌,嚮外,拇指食指相捻作輪形,竪餘指作引勢,作迎佛形狀。
吉祥印 這是《大日經疏》中所記釋迦如來的印相。即右手掌立嚮外,拇指無名指相捻。
合掌印 合掌的方法很多,最常見的有金剛合掌,竪實合掌,叉手合掌,歸命合掌等。前二者為二手當胸,竪掌緊合,十指一一相對。後二者為十指頭相叉,合掌。
外縛印 交叉二手而作拳,使十指出現於外者,又名指在外拳。見《大日疏》十三。又名堅固縛、金剛縛、外縛拳,為解結使之縛的意思,顯十地圓滿之形。
智拳印 屬金剛界大日如來的印相,以表諸佛之執持智法海。是九會曼荼羅中第六一印會智法身之大日。《時處軌》:“右執左頭指,十方剎土中,惟有一乘佛,如來之頂法,等執諸佛體,是故名智拳。”
三昧印 即入定印,有三部之別:一佛部定印,亦名法界定印,是胎藏界大日如來之住定印;二蓮花部定印,亦名彌陀定印,或妙觀察智定印,阿彌陀如來之住定印;三金剛部定印,名為縛定印(轉***印即屬金剛部三昧耶印之德名),天鼓雷意如來之住定印。
與願印 又名施願印、滿願印。右手仰掌伸開五指嚮下,流註如意寶或甘露之相。為寶生如來、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等本誓之標幟。此印名為能令圓滿一切衆生所愛樂印。
施無畏印 以智慧手(右手)伸開五指嚮上揚當肩嚮外,作施無畏形。此印能施與一切衆生安樂無畏。對於施無畏印與垂右手仰掌嚮外的與願印,此二印有互通之義,故往往有以與願印名施無畏印的。
內五股印 為表五智與五佛之印。有五大印、五智印、五峰印、金剛慧印、大羯摩印、大率都婆印等之稱。五股印中有內外二種,即內縛五股印和外縛五股印。《瑜伽祗經?序品》:……屈進力(二頭指)如鈎,檀慧(二小指)禪智(二大指)合,是名彼大印。
被甲護身印 以二手內相×,右壓左,竪二手中指,屈二頭指如鈎,於中指背勿使相着,並二大指壓無名指,以此印印於身之五處……即成被金剛甲胄,若居險難,皆愁無畏。
蓮華部三昧耶印 二手虛心合掌,散開二頭指,二中指二無名指少屈,如蓮華形;是八葉印。此印為心蓮開放之形,開即修生顯德之義,開自心八分之心蓮,故作開蓮之印。
金剛部三昧耶印 以左手翻掌嚮外,以右手掌背安左手背,以左右大指小指互相鈎,中間六指散開,如金剛杵形,是為三股印。
佛部三昧耶印 二手虛心合掌開二頭指少屈而各着於二中指上節,又屈二大指着於二頭指下節。此印為率睹婆印。由結此印及誦真言之故,一切如來護念加持,罪障消滅,壽命增長,蓮花化生,速證無上菩提。
寶車輅印 又云送車輅。二手相×於內而仰其掌,頭指橫相着,以二大指各捻頭指根觀下。觀想七寶車輅金剛駕禦寶車,至於本尊極樂世界。
請車輅印 按上述寶車輅印式以大指嚮身,撥中指頭,誦真言三遍。故聖衆自本土來至道場空中而住。
金剛網印 又云虛空網、虛空結。結此印記,誦真言三遍,於頭上右轉三匝而止。此印表網形,由網印真言加持之力,即成金剛堅固不壞之網。
蓮花合掌印 竪左右十指而指掌共合,名為蓮花合掌。凡行法最初為此印。此印名為本三味耶印,即處胎內所結之印;出胎時分兩手作拳。又縮之作行者之蓮華合掌,則成一法界;開之作歡喜之蓮華印,則為多法界。
火天撥遣印 其說甚多。日撥忍度,忍度,火指(右中指)是為撥遣火天之意。或撥水指(無名指)以水撥火之意。此以水指作撥遣,故以火指撥水指。如平常之彈指。《大日疏?十六?釋請召火天印》:“當側伸右手,其風指(頭指)第三節稍屈,又屈空指上節嚮掌,直而屈是召請,若先屈而還展是撥遣也。”請召既勾屈風,撥遣時尤宜撥風也。
金剛合掌印 十二合掌之第七。又名歸命合掌;梵語鉢囉拏摩合掌。《大日經疏》十三:“令十指頭相叉,皆以右手指加於左手指上,如金剛合掌也。此雲歸命合掌,梵音名鉢囉拏摩合掌。”經云合掌叉手。
降三世印 《理趣釋?降三世品》:時金剛手大菩薩,欲重顯明此義故,持降三世印,以蓮花面含笑而怒,顰眉猛視,利牙出現,住降伏立相,說此金剛爍迦羅心。三世,世名貪瞋癡,降此三毒,名降三世。
大虛空藏普通供養印 二手合掌,以二中指相叉於外,以二頭指相着,反蹙如寶形。此印二頭指表寶形,二中之外,又表蓮花,二小、二無名指並立表幢。是即幢上蓮花之寶珠,自高幢流出,周遍法界,供養前道場一切聖衆。
金剛炎印 又名火院密縫印,以左手掩右手,背竪二大指,誦真言三遍,右繞身三匝,想金剛墻外火院圍繞。
獻蓮花座印 二手虛心合掌,舒開左右無名指,中指頭,屈如微敷蓮花形。
一獻伽香水真言印 二手捧器,想浴聖衆足,誦真言三遍。
普供養印 二手合掌,以右壓左,交指,誦真言三遍,想無量無邊塗香雲海、花鬉雲海、燒得雲海、飲食明燈號雲海緣成清淨,廣大供養,普供養之。
金剛起印 修法時為請諸佛出定護念而結之。上觀佛時,雖奉見遍空諸佛,彼諸佛未出定故,今結金剛起印加持時,入定諸佛被驚覺,出定護念行者及法界衆生。《千佛儀軌》雲驚覺一切如來印《攝真實經》雲覺起印。
大金剛輪印 結安置諸尊之金剛輪壇之印,加持虛空而結來遍一切大曼荼羅界之印與明也。換句話說,即是成護行者身心之結界輪壇。
地界印 又名地結金剛撅,右手無名指入左手無名指與小指內,右中指入左中指:頭指內,左中指入右中指:頭指內,餘指並頭相着。即想印變成火焰金剛杵形,以大指着地掣之,一掣一誦,三遍乃止。隨意標心,即成堅固地界。
方隅金剛墻印,又名四方結,印式如前地界印開二大指竪之側如墻壁形,想印如金剛杵形,右繞身三轉,隨標心大小,即成金剛堅固之城。
道場印 其印為如來拳,左手作蓮花,右手作金剛拳,以右手小指握左拳大指甲。蓮花拳者,地水火風四指握之,以大指腹捻風(頭指)之側;金剛拳者,以地水火三指握大指,風指竪於大指背。此胎、金二拳重合之為如來拳 |
|
【佛像】 (圖像)佛之真影也,通雕像鑄像畫像而言,佛使優填王始造之,為住持之佛寶,使在世滅後之四衆以真身之想,而信敬之。大乘造像功德經,佛說作佛形像經,佛說造立形像福報經,造塔功德經,佛說造塔延命功德經等,皆詳說造像之功德。圓覺經曰:“若復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釋氏耍覽中曰:“宣律師雲:造像梵相,宋齊間皆唇厚鼻隆,目長頤豐,挺然丈夫之相。自唐以來,筆工皆端嚴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誇宮娃如菩薩也。” |
|
- : buddha statue
- n.: buddha, joss, figure of Buddha
|
|
- n. statue, image de Bouddha
|
|
洛陽 | 竜門石窟 | 雕塑 | 神話人物 | 信仰 | 木雕 | 觀音 | 藝術 | 民間藝術傢 | 旅遊 | 香港 | 中國 | 四川 | 地理 | 旅遊景點 | 文物 | 宗教 | 財神 | 佛具 | 佛教用品 | 天水 | 歷史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