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未曾這些年來,他~忘記過家乡的一草一木? |
|
反問表示未曾 |
|
你何曾想到他今天會成為總統? |
|
為何,何故。《孟子·公孫醜上》:“爾何曾比予於 管仲 ?” 趙岐 註:“何曾,猶何乃也。” 宋玉 《九辯》:“何曾華之無實兮,從風雨而飛颺?”《詩·大雅·雲漢》“鬍寧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 漢 鄭玄 箋:“天何曾病我以旱?曾不知為政所失,而致此害。” |
|
何嘗;幾曾。 三國 魏 曹丕 《與吳質書》:“昔日遊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 唐 王昌齡 《九日登高》詩:“謾説 陶潛 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宋 蘇軾 《和寄無選長官》詩:“自古山林人,何曾識機巧?” 劉大白 《石下的鬆實》詩:“﹝鬆實﹞不知何時被壓着一塊大石。何曾沒有生機?衹是橫遭抑塞!” |
|
何曾(199-278),原名瑞諫 又名諫,西晉大臣,字穎考,承襲了父親的爵位,魏明帝時改封平原侯,作了散騎侍郎。後來作為主管農業的典農中郎將,主張為政之本在於得人。何曾與曹魏權臣司馬懿私交深厚,司馬炎襲父爵為晉王時,何曾身為丞相,在廢曹立晉的過程中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因此,晉朝一建立,他官封太尉,直至太保兼司徒,爵位也由侯晉升為公。朝會之時,何曾享受坐車佩劍的特權,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何曾,字穎考,陳國陽夏人也。父夔,魏太僕、陽武亭侯。曾少襲爵,好學博聞,與同郡袁侃齊名。魏明帝初為平原侯,曾為文學。及即位,纍遷散騎侍郎、汲郡典農中郎將、給事黃門侍郎。上疏曰:“臣聞為國者以清靜為基,而百姓以良吏為本。今海內虛耗,事役衆多,誠宜恤養黎元,悅以使人。郡守之權雖輕,猶專任千裏,比之於古,則列國之君也。上當奉宣朝恩,以致惠和,下當興利而除其害。得其人則可安,非其人則為患。故漢宣稱曰:“百姓所以安其田裏,而無嘆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訟理也。與我共此者,其惟良二千石乎!”此誠可謂知政之本也。方今國傢大舉,新有發調,軍師遠征,上下劬勞。夫百姓可與樂成,難與慮始。愚惑之人,能厭目前之小勤,而忘為亂之大禍者,是以郡守益不可不得其人。纔雖難備,猶宜粗有威恩,為百姓所信憚者。臣聞諸郡守,有年老或疾病,皆委政丞掾,不恤庶事。或體性疏怠,不以政理為意。在官積年,惠澤不加於人。然於考課之限,罪亦不至詘免。故得經延歲月,而無斥罷之期。臣愚以為可密詔主者,使隱核參訪郡守,其有老病不隱親人物,及宰牧少恩,好修人事,煩撓百姓者,皆可徵還,為更選代。”頃之,遷散騎常侍。
及宣帝將伐遼東,曾上疏魏帝曰:“臣聞先王製法,必全於慎。故建官受任,則置副佐;陳師命將,則立監貳;宣命遣使,則設介副;臨敵交刃,又參禦右,蓋以盡思謀之功,防安危之變也。是以在險當難,則權足相濟;隕缺不豫,則纔足相代。其為國防,至深至遠。及至漢氏,亦循舊章,韓信伐趙,張耳為貳;馬援討越,劉隆副軍。前世之跡,著在篇志。今太尉奉辭誅罪,精甲銳鋒,步騎數萬,道路迥阻,且四千裏。雖假天威,有徵無戰,寇或潛遁,消引日月。命無常期,人非金石,遠慮詳備,誠宜有副。今北軍諸將及太尉所督,皆為僚屬,名位不殊,素無定分統禦之尊,卒有變急,不相鎮攝。存不忘亡,聖達所裁。臣愚以為宜選大臣名將威重宿著者,成其禮秩,遣詣北軍,進同謀略,退為副佐。雖有萬一不虞之變,軍主有儲,則無患矣。”帝不從。出補河內太守,在任有威嚴之稱。徵拜侍中,母憂去官。
嘉平中,為司隸校尉。撫軍校事尹模憑寵作威,姦利盈積,朝野畏憚,莫敢言者。曾奏劾之,朝廷稱焉。時曹爽專權,宣帝稱疾,曾亦謝病。爽誅,乃起視事,魏帝之廢也,曾預其謀焉。
時步兵校尉阮籍負纔放誕,居喪無禮。曾面質籍於文帝座曰:“卿縱情背禮,敗俗之人,今忠賢執政,綜核名實,若卿之曹,不可長也。”因言於帝曰:“公方以孝治天下,而聽阮籍以重哀飲酒食肉於公座。宜擯四裔,無令污染華夏。”帝曰:“此子羸病若此,君不能為吾忍邪!”曾重引據,辭理甚切。帝雖不從,時人敬憚之。
毌丘儉誅,子甸、妻荀應坐死。其族兄顗、族父虞並景帝姻通,共表魏帝以丐其命。詔聽離婚,荀所生女芝為潁川太守劉子元妻,亦坐死,以懷妊係獄。荀辭詣曾乞恩曰:“芝係在廷尉,顧影知命,計日備法。乞沒為官婢,以贖芝命。”曾哀之,騰辭上議。朝廷僉以為當,遂改法。語在《刑法志》。
曾在司隸積年,遷尚書,正元年中為鎮北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假節。將之鎮,文帝使武帝、齊王攸辭送數十裏。曾盛為賓主,備太牢之饌。侍從吏騶,莫不醉飽。帝既出,又過其子劭。曾先敕劭曰:“客必過汝,汝當豫嚴。”劭不冠帶,停帝良久,曾深以譴劭。曾見崇重如此。遷徵北將軍,進封潁昌鄉侯。鹹熙初,拜司徒,改封郎陵侯。文帝為晉王,曾與高柔、鄭衝俱為三公,將入見,曾獨緻拜盡敬,二人猶揖而已。
武帝襲王位,以曾為晉丞相,加侍中。與裴秀、王瀋等勸進。踐阼,拜太尉,進爵為公,食邑千八百戶。泰始初,詔曰:“蓋謨明弼諧,王躬是保,所以宣崇大訓,剋鹹四海也。侍中、太尉何曾,立德高峻,執心忠亮,博物洽聞,明識弘達,翼佐先皇,勳庸顯著。朕纂洪業,首相王室。迪惟前人,施於朕躬。實佐命興化,光贊政道。夫三司之任,雖左右王事,若乃予違汝弼,匡奬不逮,則存平保傅。故將明袞職,未如用乂厥闢之重。其以曾為太保,侍中如故。”久之,以本官領司徒。曾固讓,不許。遣散騎常侍諭旨,乃視事。進位太傅。曾以老年,屢乞遜位。詔曰:“太傅明朗高亮,執心弘毅,可謂舊德老成,國之宗臣者也。而高尚其事,屢辭祿位。朕以寡德,憑賴保佑,省覽章表,實用憮然。雖欲成人之美,豈得遂其雅志,而忘翼佐之益哉!又司徒所掌務煩,不可久勞耆艾。其進太宰,侍中如故。朝會劍履乘輿上殿,如漢相國蕭何、田千秋、魏太傅鍾繇故事。賜錢百萬,絹五百匹及八尺床帳簟褥自副。置長史掾屬祭酒及員吏,一依舊製。所給親兵官騎如前。主者依次按禮典,務使優備。”後每召見,敕以常所飲食服物自隨,令二子侍從。
鹹寧四年薨,時年八十。帝於朝堂素服舉哀,賜東園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錢三十萬,布百匹。將葬,下禮官議謚。博士秦秀謚為“繆醜”,帝不從,策謚曰孝。太康末,子劭自表改謚為元。
曾性至孝,閨門整肅,自少及長,無聲樂嬖幸之好。年老之後,與妻相見,皆正衣冠,相待如賓。己南嚮,妻北面,再拜上酒,酬酢既畢便出。一歲如此者不過再三焉。初,司隸校尉傅玄著論稱曾及荀顗曰:“以文王之道事其親者,其潁昌何侯乎,其荀侯乎!古稱曾、閔,今日荀、何。內盡其心以事其親,外崇禮讓以接天下。孝子,百世之宗;仁人,天下之命。有能行孝之道,君子之儀表也。《詩》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令德不遵二夫子之景行者,非樂中正之道也。”又曰:“荀、何,君子之宗也。”又曰:“潁昌侯之事親,其盡孝子之道乎!存盡其和,事盡其敬,亡盡其哀,予於潁昌侯見之矣。”又曰:“見其親之黨,如見其親,六十而孺慕,予於潁昌侯見之矣。”然性奢豪,務在華侈。帷帳車服,窮極綺麗,廚膳滋味,過於王者。每燕見,不食太官所設,帝輒命取其食。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人以小紙為書者,敕記室勿報。劉毅等數劾奏曾侈忲無度,帝以其重臣,一無所問。
都官從事劉享嘗奏曾華侈,以銅鈎紖車,瑩牛蹄角。後曾闢享為掾,或勸勿應,享謂至公之體,不以私憾,遂應闢。曾常因小事加享杖罰。其外寬內忌,亦此類也。時司空賈充權擬人主,曾卑充而附之。及充與庾純因酒相競,曾議黨充而抑純,以此為正直所非。二子:遵、劭。劭嗣。
劭字敬祖,少與武帝同年,有總角之好。帝為王太子,以劭為中庶子。及即位,轉散騎常侍,甚見親待。劭雅有姿望,遠客朝見,必以劭侍直。每諸方貢獻,帝輒賜之,而觀其占謝焉。鹹寧初,有司奏劭及兄遵等受故鬲令袁毅貨,雖經赦宥,宜皆禁止。事下廷尉。詔曰:“太保與毅有纍世之交,遵等所取差薄,一皆置之。”遷侍中尚書。
惠帝即位,初建東宮,太子年幼,欲令親萬機,故盛選六傅,以劭為太子太師,通省尚書事。後轉特進,纍遷尚書左僕射。
劭博學,善屬文,陳說近代事,若指諸掌。永康初,遷司徒。趙王倫篡位,以劭為太宰。及三王交爭,劭以軒冕而遊其間,無怨之者。而驕奢簡貴,亦有父風。衣裘服玩,新故巨積。食必盡四方珍異,一日之供以錢二萬為限。時論以為太官御膳,無以加之。然優遊自足,不貪權勢。嘗語鄉人王詮曰:“僕雖名位過幸,少無可書之事,惟與夏侯長容諫授博士,可傳史册耳。”所撰《荀粲》、《王弼傳》及諸奏議文章並行於世。永寧元年薨,贈司徒,謚曰康。子岐嗣。
劭初亡,袁粲吊岐,岐辭以疾。粲獨哭而出曰:“今年决下婢子品。”王詮謂之曰:“知死吊死,何必見生!岐前多罪,爾時不下,何公新亡,便下岐品。人謂中正畏強易弱。”粲乃止。
遵字思祖,劭庶兄也。少有幹能。起傢散騎黃門郎、散騎常侍、侍中,纍轉大鴻臚。性亦奢忲,役使禦府工匠作禁物,又鬻行器,為司隸劉毅所奏,免官。太康初,起為魏郡太守,遷太僕卿,又免官,卒於傢,四子,嵩、綏、機、羨。
嵩字泰基,寬弘愛士,博觀墳籍,尤善《史》、《漢》。少歷清官,領著作郎。
綏字伯蔚,位至侍中尚書。自以繼世名貴,奢侈過度,性既輕物,翰札簡傲。城陽王尼見綏書疏,謂人曰:“伯蔚居亂而矜豪乃爾,豈其免乎!”劉輿、潘滔譖之於東海王越,越遂誅綏。初,曾侍武帝宴,退而告遵等曰:“國傢應天受禪,創業垂統。吾每宴見,未嘗聞經國遠圖,惟說平生常事,非貽厥孫謀之兆也。及身而已,後嗣其殆乎!此子孫之憂也。汝等猶可獲沒。”指諸孫曰:“此等必遇亂亡也。”及綏死,嵩哭之曰;“我祖其大聖乎!”
機為鄒平令。性亦矜傲,責鄉裏謝鯤等拜。或戒之曰:“禮敬年爵,以德為主。令鯤拜勢,懼傷風俗。”機不以為慚。
羨為離狐令。既驕且吝,陵駕人物,鄉閭疾之如仇。永嘉之末,何氏滅亡無遺焉。
何曾是與竹林七賢對立的禮法派首領,但是不能因此就認為他是代表反動勢力,何曾雖然是奢侈的士族豪強代表,但是他衹是當時歷史環境中士族豪強集團的代表人物,奢侈是這個階層的普遍特點,在晉武帝司馬炎的嚴格限製下,這種社會風氣有所收斂。何曾個人的品行主要不是表現在奢侈上,他為人孝敬、仁慈,比如在魏末敢於彈劾當時沒人敢說的校事,受到朝野贊揚。曹魏刑法株連傢屬、出嫁的婦女,他讓自己的主簿程鹹上書要求修改刑法,赦免出嫁的婦女。他本人孝敬長輩父母,遵守禮法,不喜好聲色,年老的時候與妻子共坐都要端正衣冠,循規蹈矩地生活。雖然有些缺點,但是總體上人品端正,屬於進步的歷史人物。 |
|
- n.: neve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