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 > 低溫癥
目錄
No. 1
  一、什麽是低溫癥,它是如何造成的
  病因人的正常體溫是37 c度。低體溫癥是受害者的核心溫度下落到35 c度以下.如果體溫下跌在32 c以下,情況會變得嚴重並最終致命。低溫,大風,和濕的內衣使人寒冷。衹有運動和顫抖可以使身體産生熱量。衣服,避風所,和脂肪層可以防止熱量散發,但不會生成熱量。出汗通過蒸發而降低體溫。寒冷時的顫抖通過增加肌肉活動所需的化學反應而生成熱量。顫抖最多能增加達500%的體表熱量生成,但衹能在幾個小時內有效,因為最終會導致肌肉的葡萄糖過度減少和疲勞。在寒冷且大風的山上,體力透支的運動後,天黑降溫,穿着濕的內衣,如果是全棉內衣且服裝不夠保暖,又沒有帽子和手套,躺下後不再運動,此時製熱和保溫的因素長時間小於散熱的因素,就可能導致低體溫癥。
  1、暴露型(逐漸地)——在寒冷環境下通過呼吸、蒸發(汗濕或潮濕的衣物)或者沒有適當保溫造成的熱量逐步散失。
  2、浸泡型(突發地)——因為冷水傳導造成熱量快速喪失,表現為快速發作(海水中僅為10-30分鐘)。
  前一種類型的低溫癥易發於任何一種戶外活動,特別是在氣候易變的野外,或在旅行者迷路、受傷或食品供給不足的情形下發生。包括水上運動在內的戶外活動,也會有落水或者後一類型的低溫癥的危險。差不多在所有的天氣狀況下,在水中身體冷卻的速度,要比在空氣中快25倍。在10攝氏度的水中,如果沒有熱保護裝備,人們在30分鐘後就會失去自救的能力。即使獲得救援,浸在水中1小時後,能夠生存的機會也微乎其微。
  二、低溫癥癥狀簡述
  1、不受控製的顫抖和不能變暖。
  2、糊塗、憤怒、笨拙、說話含糊。
  3、奇怪舉止,喪失方向感。
  4、視力模糊,喪失協調性。
  5、絶望和漠不關心。
  6、臉和手呈灰白色。
  7、肌肉僵硬取代了顫抖。
  8、亂脫衣服(因為大腦的體溫調節係統被寒冷削弱)。
  9、語無倫次,虛脫,喪失意識。
  10、無法完成復雜的動作,特別是手不聽使喚
  11、瞳孔放大。
  12、心跳巨減。
  13、在32c度時身體進入"鼕眠"狀態(hibernation),關閉手臂和腿部的血流,急劇降低心跳和呼吸頻率。
  14、在30c度時身體進入新陳代謝幾乎停止的"冰人"狀態(metabolicicebox),看似死亡了,但仍然是活的。
  三、低溫癥的發展過程及表現
  較輕的低溫癥會在身體核心部位的溫度低於它正常的37攝氏度時發生
  在早期階段,伴隨着脈搏和呼吸節奏的加快,會産生劇烈的顫抖。冰冷的、發白的手和腳(因為皮膚下的血管收縮)是肢體的血流放慢的第一個徵兆。不理性和易於興奮是早期行為徵兆。因此依靠隊伍的成員來自己發現低溫癥並不安全。在寒冷條件下,要觀察每一個人的表現。密切關註那些有糊塗、反常地笨拙、或者其它不正常的行為的人。
  嚴重的低溫癥會在體溫低於33攝氏度時發生
  血液繼續放慢流動,嘴唇和指尖等身體表面器官因為缺氧呈青紫色。血液循環降低同時導致手足的肌肉裏産生酸性代謝物(廢物),直到顫抖停止,取而代之的是肌肉僵硬。身體核心溫度低至30攝氏度時,脈搏和呼吸開始放慢。身體核心溫度降到33攝氏度以下時,重要器官開始變冷。因為大腦變冷、大腦細胞新陳代謝減慢,導致大腦功能削弱。意識程度開始降低,從睏倦和絶望變為不感興趣、語無倫次,甚至喪失意識。在30攝氏度以下,生命的特徵已經難以發現,病人易被誤認為已死。瞳孔放大,無反應。脈搏沒有感覺。呼吸斷斷續續,每分鐘呼吸頻率低於4到5次,也能這是僅能證明病人還存活的唯一綫索。那些沒有因為喪失意識或靈敏度而溺死的病人,也可能因為心力衰竭而死。
  四、如何救治
  如果落水
  1、如果你落水,盡量回到船上。
  2、浮水法不適用於冷水中。
  3、頭部露出水面,並用帽子蓋住。
  4、如果你穿着潛水服,踏水是可以的,但是衹要你不動,你衹能維持兩次。
  5、短距離可以遊泳——取决於你遊10碼或半英裏的水溫。
  6、如果附近有救援,最好是安靜地等待。
  7、尋求救援。(保持熱量的姿勢):手臂摺叠在胸前,腳踝相扣,大腿並攏,膝蓋彎麯。
  從落水中生存身體的如下部位易快速喪失熱量: 1、頭2、脖子3、胸部兩側4、腹股溝。因此,要避免熱量喪失,要保護好上述部位。然後進行如下處理:
  1、患重低溫癥的病人應當作急救處理。如果病人正在變得僵硬,或者喪失意識,或者表現出諸如意識不清、發音含糊或嚴重喪失協調性等特徵,要立即送病人去有加溫醫療設備之處,或者通過無綫電尋求求援。
  2、一般情況下,因為低溫癥的復雜性,要讓醫用的加溫裝備來處置低溫癥患者。但是,在旅程中,一般無法迅速得到醫療設施。要溫暖地包住病人,送往安全之處。盡可能地在運送病人的過程中保持輕柔,也許可以用皮划艇或獨木舟。猛烈碰撞病人可能導致心髒停止。
  3、脫去濕的衣物。放置到乾燥的睡袋中,以使病人産生熱量。一旦顫抖停止,病人就喪失了自己産生熱量的能力,所以簡單地把病人放入一個冷睡袋裏並沒有幫助。病人需要一個溫和的熱量來源,比如另一個人的身體。把熱敷袋放到病人的脖子、腋窩、兩側、胸部和腹股溝。蓋住頭部。通過嘴對嘴的人工呼吸暖和病人的肺。
  4、不要加熱、磨擦或刺激嚴重低溫癥病人的四肢。這可能導致體表冰冷的、停滯的血液流到身體核心部位,造成心髒搏動停止。熱的飲料也是危險的,因為它們會使溫暖的血液帶離身體重要器官。使身體核心溫度升上一度,幾乎需要近3加侖熱飲料。
  5、當用加溫裝置使嚴重低溫癥病人復溫時,需要警惕幾種情況。一種是體溫後降,因為身體被加溫後,肢體的冷血會回到身體核心部位,造成核心部位體溫降低1-2攝氏度。另一種是酸毒癥,因為低溫下肢體細胞新陳代謝放慢而産生的酸性廢物,會回到心髒,可能會導致復溫休剋。體溫後降和酸毒癥都可能引起心髒驟停。
  6、在難以區別嚴重低溫癥和心搏停止的情況下,旁觀者可以嘗試進行心肺復蘇術。但是,對於嚴重的低溫癥病人來說,胸部按壓或者任何其它的粗暴處理,都應轉化為緩慢的、低速的心髒按摩,類似於對待心髒病發作的一種方式。在開始進行心髒復蘇術後,觀察病人的身體的動靜或者呼吸,感受頸部的脈搏(在脖子氣管的邊上)滿一分鐘。
   五、如何預防:
  首先,應註意的是戶外運動時不可以穿全棉內衣。有專門設計的面料幫助把汗單方向排到內衣的外層。通常穿化纖的內衣即可。全棉內衣平時是好的,長時間戶外活動時是最糟糕的。寒冷的天氣下一定要帶帽子.在空氣裏,多數熱通過頭部丟失。
  其次,瞭解你的夥伴易於患低溫癥,並不僅在於所處環境,而且與身體有關。孩子比成人易於患低溫癥。老人比年輕人易患。瘦人比胖人易患。男人比女人易患(因為皮下脂肪較少)飲酒和吸毒會使削弱顫抖或者血管擴張或,所以導致低溫癥狀不明顯,或者血液流動不放慢。特定的疾病使人易患低溫癥,如:甲狀腺功能減弱,其過低的甲狀腺激素(管理細胞新陳代謝頻率);糖尿病(低血糖);精神失調(癲癇病)。
  最後,低溫癥可以通過常識來加以預防,潛在的低溫癥情況必須在變得嚴重之前就得到控製。
  1、知道導致低溫癥的環境。
  2、在寒冷濕潤的環境下,穿適當的衣服。所有時間內戴帽子。穿排汗快幹內衣,迅速帶走皮膚上的水份,上面穿絨料或毛料,最外面是防風防水衣服。
  3、保持身體健康,經常鍛煉,高熱量食物和熱茶或熱巧剋力將幫助預防輕低溫癥
  4、知道自己的極限,避免透支。如果迷路,避免驚慌和其它消耗能量的活動。
  5、在野外,帶火種和一些宿營設備。
  6、攜帶特高頻對講機,而且知道如何使用緊急頻道來尋求求援。
  7、在急救包裏帶化學加熱袋和溫度計。
  8、瞭解你的同伴。
  9、學習判斷低溫癥的早期癥狀。
  文章的結尾讓我引用登山運動員cameronc.bangs,m.d.於1986說過的一句話“凡是先前身體健康的人,都不應該在營救和治療開始後死於低體溫癥!”,希望以後不再有人因患低溫癥搶救不利而死亡
   六、出外旅遊時低溫癥的預防與自救
  低溫癥的預防措施主要是防止體熱的大量散失,其次是提高肌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具體方法有以下一些。
  穿防寒服
  防寒服隔熱值高、攜帶方便,既能防風,又能防水,是一種理想的防寒用具。
  在寒冷的環境裏穿着厚的防寒服是必要的,但在作劇烈活動時,應脫去厚衣服,因為體力活動出汗形成的水蒸氣不易透過衣服,於是身體産生熱積蓄,會使人感到疲勞。另外,如果衣服內的溫度接近0℃時,會在衣服裏結霜,這就大大減低了服裝的隔熱性能。
  保持服裝的通氣性相當重要。衣服不可穿得過緊,這樣不僅不會使人感到暖和,反而會感到寒冷、難受。穿一件厚衣服不如多穿幾層薄衣服為好,這樣有更多的空氣層,保溫效果更好。
  要保持服裝的乾燥。淋濕或汗濕的衣服要及時烘幹,衣服上的冰雪要及時抖掉。
  鞋的材料要選通氣性好的,如帆布,皮革等,穿橡膠與塑料鞋,腳在出汗以後,易發生凍傷。硬而緊的鞋子妨礙腳部的血液循環,也易發生凍傷。當腳趾有麻木感時(凍傷預兆),可作踏步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
  襪子最好是穿棉綫襪,因為尼竜襪不吸收水分,不要使襪子皺褶,以免引起腳的損傷,襪子要經常清洗,保持乾燥。
  搭帳蓬
  帳蓬可以防風、防雨和保暖,可作為睡覺和休息的場所。此外,夜間點火的帳蓬在遠處看來很象一盞明燈,極易被探尋者發現。
  如果是長時間宿營,應在堅硬、平坦的地上搭帳蓬。要刨開積雪,地面凍結時,不必把樁打入地下,可挖一個小洞,放入樁子用雪填滿,然後加水使之凍牢。
  如果是暫時宿營,可不必刨開冰雪,衹需把雪地弄堅實點即可。堅實的雪層可作為冰凍地面的絶熱體。火堆下面用石頭或木頭支持,以防火堆陷落熄滅。
  帳蓬的入口要背風。不可在河岸、山頂或幹涸的河床上搭帳蓬。盡量拉緊帳幕和支索。如強風將至,用大石塊壓住帳蓬的邊緣。
  帳蓬內用木柴、木炭等生火,可保持暖和。生火的帳蓬上下都要有通氣孔,保持通風良好,以防一氧化碳中毒。如覺得懨懨欲睡,或發現火焰呈黃色而不是藍色,就可能是氧氣不足,應該馬上走出帳蓬。
  睡袋
  據調查,在5℃以下的帳蓬內,如不用睡袋一般人就不能安睡。使用睡袋時,即使在-10℃的氣溫下也可以舒適的睡覺。睡袋對防寒有重要作用。
  睡袋必須保持乾燥。用後應將袋內的熱空氣放掉,以免水汽在內凝結。進睡袋時衣服不可穿太多,以免出汗弄濕睡袋而隔熱性能降低。氣溫不太低時,口和鼻應露在睡袋外面,以免呼出的水蒸氣留在袋內。此外,天晴時要多曬睡袋。
  在使用睡袋前應使其充分蓬鬆,這樣保溫的效果更好。睡袋不應直接放在有冰雪或有雨水的地面上,以免人體使冰雪融化而發冷。比較理想的是在睡袋下面放氣墊作為與地面的隔絶物。
  在緊急情況下,如睡覺時帳蓬着火了或遇到雪崩。睡袋是迅速逃生的障礙。安全、迅速地從睡袋裏鑽出來的方法是:不必拉開拉鏈,先坐起來,把睡袋下推到腰部。然後躺下來,擡起臀部,把睡袋推到大腿間。再坐起來,一邊把睡袋往下推,一邊屈膝,把雙腳抽出來。
No. 2
  一、什麽是低溫癥,它是如何造成的
  病因人的正常體溫是37℃。低體溫癥是受害者的核心溫度下落到35℃以下.如果體溫下跌在32℃以下,情況會變得嚴重並最終致命。低溫,大風,和濕的內衣使人寒冷。衹有運動和顫抖可以使身體産生熱量。衣服,避風所,和脂肪層可以防止熱量散發,但不會生成熱量。出汗通過蒸發而降低體溫。寒冷時的顫抖通過增加肌肉活動所需的化學反應而生成熱量。顫抖最多能增加達500%的體表熱量生成,但衹能在幾個小時內有效,因為最終會導致肌肉的葡萄糖過度減少和疲勞。在寒冷且大風的山上,體力透支的運動後,天黑降溫,穿着濕的內衣,如果是全棉內衣且服裝不夠保暖,又沒有帽子和手套,躺下後不再運動,此時製熱和保溫的因素長時間小於散熱的因素,就可能導致低體溫癥。
  1、暴露型(逐漸地)——在寒冷環境下通過呼吸、蒸發(汗濕或潮濕的衣物)或者沒有適當保溫造成的熱量逐步散失。
  2、浸泡型(突發地)——因為冷水傳導造成熱量快速喪失,表現為快速發作(海水中僅為10-30分鐘)。
  前一種類型的低溫癥易發於任何一種戶外活動,特別是在氣候易變的野外,或在旅行者迷路、受傷或食品供給不足的情形下發生。包括水上運動在內的戶外活動,也會有落水或者後一類型的低溫癥的危險。差不多在所有的天氣狀況下,在水中身體冷卻的速度,要比在空氣中快25倍。在10℃的水中,如果沒有熱保護裝備,人們在30分鐘後就會失去自救的能力。即使獲得救援,浸在水中1小時後,能夠生存的機會也微乎其微。
  二、低溫癥癥狀簡述
  1、不受控製的顫抖和不能變暖。
  2、糊塗、憤怒、笨拙、說話含糊。
  3、奇怪舉止,喪失方向感。
  4、視力模糊,喪失協調性。
  5、絶望和漠不關心。
  6、臉和手呈灰白色。
  7、肌肉僵硬取代了顫抖。
  8、亂脫衣服(因為大腦的體溫調節係統被寒冷削弱)。
  9、語無倫次,虛脫,喪失意識。
  10、無法完成復雜的動作,特別是手不聽使喚
  11、瞳孔放大。
  12、心跳巨減。
  13、在32℃時身體進入"鼕眠"狀態(hibernation),關閉手臂和腿部的血流,急劇降低心跳和呼吸頻率。
  14、在30℃度時身體進入新陳代謝幾乎停止的"冰人"狀態(metabolicicebox),看似死亡了,但仍然是活的。
   三、低溫癥的發展過程及表現
  較輕的低溫癥會在身體核心部位的溫度低於它正常的37℃時發生
  在早期階段,伴隨着脈搏和呼吸節奏的加快,會産生劇烈的顫抖。冰冷的、發白的手和腳(因為皮膚下的血管收縮)是肢體的血流放慢的第一個徵兆。不理性和易於興奮是早期行為徵兆。因此依靠隊伍的成員來自己發現低溫癥並不安全。在寒冷條件下,要觀察每一個人的表現。密切關註那些有糊塗、反常地笨拙、或者其它不正常的行為的人。
  嚴重的低溫癥會在體溫低於33℃時發生
  血液繼續放慢流動,嘴唇和指尖等身體表面器官因為缺氧呈青紫色。血液循環降低同時導致手足的肌肉裏産生酸性代謝物(廢物),直到顫抖停止,取而代之的是肌肉僵硬。身體核心溫度低至30℃時,脈搏和呼吸開始放慢。身體核心溫度降到33℃以下時,重要器官開始變冷。因為大腦變冷、大腦細胞新陳代謝減慢,導致大腦功能削弱。意識程度開始降低,從睏倦和絶望變為不感興趣、語無倫次,甚至喪失意識。在30℃以下,生命的特徵已經難以發現,病人易被誤認為已死。瞳孔放大,無反應。脈搏沒有感覺。呼吸斷斷續續,每分鐘呼吸頻率低於4到5次,也能這是僅能證明病人還存活的唯一綫索。那些沒有因為喪失意識或靈敏度而溺死的病人,也可能因為心力衰竭而死。
   四、如何救治
  如果落水
  1、如果你落水,盡量回到船上。
  2、浮水法不適用於冷水中。
  3、頭部露出水面,並用帽子蓋住。
  4、如果你穿着潛水服,踏水是可以的,但是衹要你不動,你衹能維持兩次。
  5、短距離可以遊泳——取决於你遊10碼或半英裏的水溫。
  6、如果附近有救援,最好是安靜地等待。
  7、尋求救援。(保持熱量的姿勢):手臂摺叠在胸前,腳踝相扣,大腿並攏,膝蓋彎麯。
  從落水中生存身體的如下部位易快速喪失熱量: 1、頭2、脖子3、胸部兩側4、腹股溝。因此,要避免熱量喪失,要保護好上述部位。然後進行如下處理:
  1、患重低溫癥的病人應當作急救處理。如果病人正在變得僵硬,或者喪失意識,或者表現出諸如意識不清、發音含糊或嚴重喪失協調性等特徵,要立即送病人去有加溫醫療設備之處,或者通過無綫電尋求求援。
  2、一般情況下,因為低溫癥的復雜性,要讓醫用的加溫裝備來處置低溫癥患者。但是,在旅程中,一般無法迅速得到醫療設施。要溫暖地包住病人,送往安全之處。盡可能地在運送病人的過程中保持輕柔,也許可以用皮划艇或獨木舟。猛烈碰撞病人可能導致心髒停止。
  3、脫去濕的衣物。放置到乾燥的睡袋中,以使病人産生熱量。一旦顫抖停止,病人就喪失了自己産生熱量的能力,所以簡單地把病人放入一個冷睡袋裏並沒有幫助。病人需要一個溫和的熱量來源,比如另一個人的身體。把熱敷袋放到病人的脖子、腋窩、兩側、胸部和腹股溝。蓋住頭部。通過嘴對嘴的人工呼吸暖和病人的肺。
  4、不要加熱、摩擦或刺激嚴重低溫癥病人的四肢。這可能導致體表冰冷的、停滯的血液流到身體核心部位,造成心髒搏動停止。熱的飲料也是危險的,因為它們會使溫暖的血液帶離身體重要器官。使身體核心溫度升上一度,幾乎需要近3加侖熱飲料。
  5、當用加溫裝置使嚴重低溫癥病人復溫時,需要警惕幾種情況。一種是體溫後降,因為身體被加溫後,肢體的冷血會回到身體核心部位,造成核心部位體溫降低1-2℃。另一種是酸毒癥,因為低溫下肢體細胞新陳代謝放慢而産生的酸性廢物,會回到心髒,可能會導致復溫休剋。體溫後降和酸毒癥都可能引起心髒驟停。
  6、在難以區別嚴重低溫癥和心搏停止的情況下,旁觀者可以嘗試進行心肺復蘇術。但是,對於嚴重的低溫癥病人來說,胸部按壓或者任何其它的粗暴處理,都應轉化為緩慢的、低速的心髒按摩,類似於對待心髒病發作的一種方式。在開始進行心髒復蘇術後,觀察病人的身體的動靜或者呼吸,感受頸部的脈搏(在脖子氣管的邊上)滿一分鐘。
  五、如何預防:
  首先,應註意的是戶外運動時不可以穿全棉內衣。有專門設計的面料幫助把汗單方向排到內衣的外層。通常穿化纖的內衣即可。全棉內衣平時是好的,長時間戶外活動時是最糟糕的。寒冷的天氣下一定要帶帽子.在空氣裏,多數熱通過頭部丟失。
  其次,瞭解你的夥伴易於患低溫癥,並不僅在於所處環境,而且與身體有關。孩子比成人易於患低溫癥。老人比年輕人易患。瘦人比胖人易患。男人比女人易患(因為皮下脂肪較少)飲酒和吸毒會使削弱顫抖或者血管擴張或,所以導致低溫癥狀不明顯,或者血液流動不放慢。特定的疾病使人易患低溫癥,如:甲狀腺功能減弱,其過低的甲狀腺激素(管理細胞新陳代謝頻率);糖尿病(低血糖);精神失調(癲癇病)。
  最後,低溫癥可以通過常識來加以預防,潛在的低溫癥情況必須在變得嚴重之前就得到控製。
  1、知道導致低溫癥的環境。
  2、在寒冷濕潤的環境下,穿適當的衣服。所有時間內戴帽子。穿排汗快幹內衣,迅速帶走皮膚上的水份,上面穿絨料或毛料,最外面是防風防水衣服。
  3、保持身體健康,經常鍛煉,高熱量食物和熱茶或熱巧剋力將幫助預防輕低溫癥
  4、知道自己的極限,避免透支。如果迷路,避免驚慌和其它消耗能量的活動。
  5、在野外,帶火種和一些宿營設備。
  6、攜帶特高頻對講機,而且知道如何使用緊急頻道來尋求求援。
  7、在急救包裏帶化學加熱袋和溫度計。
  8、瞭解你的同伴。
  9、學習判斷低溫癥的早期癥狀。
  文章的結尾讓我引用登山運動員CameronC.Bangs,M.D.於1986說過的一句話“凡是先前身體健康的人,都不應該在營救和治療開始後死於低體溫癥!”,希望以後不再有人因患低溫癥搶救不利而死亡
  六、出外旅遊時低溫癥的預防與自救
  低溫癥的預防措施主要是防止體熱的大量散失,其次是提高肌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具體方法有以下一些。
  穿防寒服
  防寒服隔熱值高、攜帶方便,既能防風,又能防水,是一種理想的防寒用具。
  在寒冷的環境裏穿着厚的防寒服是必要的,但在作劇烈活動時,應脫去厚衣服,因為體力活動出汗形成的水蒸氣不易透過衣服,於是身體産生熱積蓄,會使人感到疲勞。另外,如果衣服內的溫度接近0℃時,會在衣服裏結霜,這就大大減低了服裝的隔熱性能。
  保持服裝的通氣性相當重要。衣服不可穿得過緊,這樣不僅不會使人感到暖和,反而會感到寒冷、難受。穿一件厚衣服不如多穿幾層薄衣服為好,這樣有更多的空氣層,保溫效果更好。
  要保持服裝的乾燥。淋濕或汗濕的衣服要及時烘幹,衣服上的冰雪要及時抖掉。
  鞋的材料要選通氣性好的,如帆布,皮革等,穿橡膠與塑料鞋,腳在出汗以後,易發生凍傷。硬而緊的鞋子妨礙腳部的血液循環,也易發生凍傷。當腳趾有麻木感時(凍傷預兆),可作踏步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
  襪子最好是穿棉綫襪,因為尼竜襪不吸收水分,不要使襪子皺褶,以免引起腳的損傷,襪子要經常清洗,保持乾燥。
  搭帳篷
  帳篷可以防風、防雨和保暖,可作為睡覺和休息的場所。此外,夜間點火的帳篷在遠處看來很象一盞明燈,極易被探尋者發現。
  如果是長時間宿營,應在堅硬、平坦的地上搭帳篷。要刨開積雪,地面凍結時,不必把樁打入地下,可挖一個小洞,放入樁子用雪填滿,然後加水使之凍牢。
  如果是暫時宿營,可不必刨開冰雪,衹需把雪地弄堅實點即可。堅實的雪層可作為冰凍地面的絶熱體。火堆下面用石頭或木頭支持,以防火堆陷落熄滅。
  帳篷的入口要背風。不可在河岸、山頂或幹涸的河床上搭帳篷。盡量拉緊帳幕和支索。如強風將至,用大石塊壓住帳篷的邊緣。
  帳篷內用木柴、木炭等生火,可保持暖和。生火的帳篷上下都要有通氣孔,保持通風良好,以防一氧化碳中毒。如覺得懨懨欲睡,或發現火焰呈黃色而不是藍色,就可能是氧氣不足,應該馬上走出帳篷。
  睡袋
  據調查,在5℃以下的帳篷內,如不用睡袋一般人就不能安睡。使用睡袋時,即使在-10℃的氣溫下也可以舒適的睡覺。睡袋對防寒有重要作用。
  睡袋必須保持乾燥。用後應將袋內的熱空氣放掉,以免水汽在內凝結。進睡袋時衣服不可穿太多,以免出汗弄濕睡袋而隔熱性能降低。氣溫不太低時,口和鼻應露在睡袋外面,以免呼出的水蒸氣留在袋內。此外,天晴時要多曬睡袋。
  在使用睡袋前應使其充分蓬鬆,這樣保溫的效果更好。睡袋不應直接放在有冰雪或有雨水的地面上,以免人體使冰雪融化而發冷。比較理想的是在睡袋下面放氣墊作為與地面的隔絶物。
  在緊急情況下,如睡覺時帳篷着火了或遇到雪崩。睡袋是迅速逃生的障礙。安全、迅速地從睡袋裏鑽出來的方法是:不必拉開拉鏈,先坐起來,把睡袋下推到腰部。然後躺下來,擡起臀部,把睡袋推到大腿間。再坐起來,一邊把睡袋往下推,一邊屈膝,把雙腳抽出來。
  認識“低溫癥
  日期: 2008-2-27 12:40:09 發佈者: 張航 人氣: 167
  對你我來說,“低溫癥”或許是個很陌生的名詞,一般人更經常誤認為這種疾病衹會發生在極度寒冷的地區,因而忽略了它可能造成的危險性,其實,低溫癥除了會發生在天寒地凍的氣候當中,也容易發生在患有某些特殊疾病的病患身上,而這樣不夠深入的瞭解,便會讓它的危險性甚至死亡率大為增加。
  認識“低溫癥
  人類是屬於恆溫動物,正常情況下,體溫會保持在37℃,但如果長時間處於寒冷的氣溫之下,又沒有做好防寒準備,或是某些特殊的疾病,導致體內溫度失調,便會讓體溫不斷下降,一旦低於35℃以下,人就會開始變得意識不清、喪失判斷能力、行動變得遲緩,嚴重時還會導致休剋昏迷等現象,這就是一般低溫癥常見的癥狀。
  根據美國的統計數據顯示,每年有約七百人會因低溫癥而死亡,但是臺灣地區卻沒有相關的統計數字,原因多半是在臺灣地區所發生的低溫癥,除了因災難或是疏忽所造成的死亡,衹要能及時發現和治療,其實並不至於會導致不可輓救的後果。
  容易造成失溫的主要原因
  遇到海難或山難等災害
  這是一般最容易發生低溫癥的原因,尤其是遇到海難時,身體如果浸泡在冰冷的海水裏,所流失的體溫速度比起在冷空氣當中要高達二十到三十倍之多,而且漂流在海面上,除了等待救援之外,根本束手無策,所以會使得其死亡率大為升高。
  而若是發生山難時,衹要能躲在遮蔽物下,避免衣物被雨水或露水沾濕,並且想辦法生火取暖,就可避免失溫現象發生。
  患有特殊疾病
  這是在臺灣地區比較容易造成低溫癥發生的原因之一,特別是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低下癥、腦下垂體機能低下癥等疾病患者,因為本身循環代謝速率會變得比正常人慢,所以更加容易怕冷,需要妥善做好禦寒措施。
  天氣寒冷,防寒衣物不足
  除非是缺乏自主能力者,或是無傢可歸的流浪漢,不然通常都能自行做好保暖的準備,不至於因氣候寒冷而發生失溫的問題。
  一般來說,暴露在外的身體部份越多,體溫與能量的消耗也越大,因此最好也別忽略了容易暴露在衣服之外的手部、脖子、頭部等處的防寒準備,就能有效減少熱能的流失。
  熱能突然大量消耗
  劇烈運動過後,體溫會開始升高,這時為了保持衡溫,身體便開始啓動散熱係統,使得汗水大量流出,甚至連衣服都濕透了,這種情形如果發生在寒冷的鼕天,濕透的衣服再加上身體快速的散熱作用,如果不馬上補充能量,很有可能就會産生失溫現象。
  失溫的三階段
  1.發抖、畏寒:身體剛開始感覺到寒冷時,臉色不但會變得蒼白,還會不斷發抖。
  2.意識不清:當體溫不斷下降時,發抖的情況反而可能會停止,這時肌肉就會變得僵硬,並且出現神智不清的癥狀。
  3.昏迷、心跳緩慢或停止:若是情況不斷嚴重下去,患者的血壓會開始降低,心律不整,並且導致心跳停止、昏迷休剋,甚至是死亡的結果。
  低溫癥不可不註意的危險族群!
  除了天災人禍這一類不可預知的意外災難之外,有某些特定族群是容易被低溫癥給找上門的,他們很可能就是你身邊的親人,甚至是你自己。
  多一份關心、多一點瞭解,就能避免這個疾病的發生。
  *幼童
  孩童對於自身的保暖能力本來就不足夠,再加上他們的身體是屬於頭大身體小的比例,因此體溫會更加容易流失。
  寒冷的季節,除了穿上保暖的衣物之外,手套、襪子、圍巾、帽子等也是不可缺少的防寒物料,這樣才能確實預防寒冷。
  *老年人
  老年人不但行動緩慢,身體代謝循環也因老化而減緩,再加上皮下脂肪減少、學管收縮,因此調節體溫的機能就會喪失,自然比較怕冷。
  而另一方面需要特別註意的是,患有失智癥等老年癡呆的患者,則因為對自身的行為或狀況無法有正常的反應,因此可能不懂得在感覺到寒冷的時候,適時添加保暖衣物,因而發生失溫癥狀。
  *慢性疾病患者
  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因為體內新陳代謝不正常、內分泌失調、血液循環減緩,特別是患有糖尿疾病、心血管問題、甲狀腺機能低下癥、腦下垂體機能低下癥的患者,較缺乏調節體溫的能力,體內在製造熱能方面會有所障礙,因而比一般正常人更容易引起低溫癥
  *行動不便者
  人體除了靠食物、營養來提供所需的能量之外,活動也是幫助製造熱能的有效方式之一,像是平時有運動習慣的人,因為新陳代謝、循環作用都比較好,因此在鼕天也比較不怕冷。
  但如果是因骨折、中風或是其他原因導致行動不便者,因為活動能力降低,再加上缺少防寒衣物的保護,自然就有可能造成失溫。
  *酗酒&酒精中毒者
  一般人都會以為在覺得寒冷時,喝一點酒會讓身體變得暖和起來,因此有禦寒的作用,但事實上,酒精會讓皮膚的血管擴張,讓體溫的散熱速度加快,反而會讓體溫迅速降低,再加上若是有酗酒習慣的人,攝入過量的酒精導致神智不清,因而無法做好自行保暖的措施,就有可能造成悲劇發生。
  避免悲劇發生,從預防開始做起
  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缺乏運動、睡眠不足、生活習慣不良等,都有可能使得身體末梢循環不良,或是自律神經失調,因而容易感到身體冰冷,不過這多半是屬於輕度的寒冷癥狀,衹要恢復正常的作息,多添加保暖衣物,其實並不用過於擔心。
  但如果是在一般正常的情況下,體溫還是持續偏低,這就有可能需要考慮是否是因甲狀腺機能低下,或是其他上述的慢性疾病所導致,因此最好能前往內科進行檢查以確認。
  過個暖暖寒鼕的三大對策:
  1.添加保暖衣物
  寒鼕季節,即使是在傢中,也有可能感到寒冷,尤其是氣溫驟降的深夜,因此隨時適時添加衣物是很重要的。
  在衣物的選擇方面,以舒適、輕便、透氣度佳、保暖性高的質料為優,並且要合身,太過鬆垮或是緊綳的衣物,都會讓保暖機能降低。
  除了身體之外,也別忘了頭、頸、手、腳部位的保暖。
  有些人會在傢中使用電暖爐來保持室內溫度,這確實是禦寒的好方法,但應該確保室內的空氣流通,並且遠離易燃物品,以避免發生火警或是灼傷的危險。
  至於患有糖尿病及脊髓問題病患者,因為本身對於熱能知覺較不敏銳,所以最好不要使用如暖暖包、電熱毯等貼身暖物,以免造成燙傷而不自覺。
  2.減少熱量流失
  穿着濕冷的衣物,或是長時間浸泡在水裏,會讓身體的熱能迅速流失,因此即使是在運動過後,身體會産生大量的熱能,但如果穿着被汗水浸濕衣服,也有可能會造成失溫現象。
  此外,遊泳前一定要做好暖身運動纔下水,遊泳過後也要立即擦幹身體,換上幹爽保暖的衣物,以免身體中的熱能急速被消耗殆盡。
  酒精飲品雖然會讓人感覺溫暖,但其實會使血管急速擴張,加快熱量的發散,因此造成體溫下降,所以千萬別相信在寒鼕中飲酒可以驅寒暖身的錯誤說法。
  3.提高體內製造能量機場能
  除了靠外在的力量來保暖之外,提高自體體溫纔是最積極的方法,例如保持運動習慣,能夠加強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機能;維持營養均衡,身體纔有足夠的能量來提供所需的熱能,尤其是維他命E、C含量豐富的食物,如青背魚、黃緑色蔬菜、豆類、柑橘、花椰菜,青椒、薯類等應多多攝取,高熱量易吸收的食物,也能迅速幫身體加溫,不過還是要避免高油脂、高膽固醇,以免過了一個寒鼕,不但體重增加,健康風險也跟着增高了。
  失溫時的急救&自救方法
  出現嚴重的失溫現象時,最安全的方式,便是送醫急救,但如果無法緊急就醫,就得要學會自救的方法!
  .保持冷靜:這是首要條件。緊張不安的心理,會讓身體循環、心跳加速,因而失去更多熱能。
  .讓身體維持幹爽:濕透的衣物會讓散熱速度加倍,須盡速更換乾燥的衣物,或是想辦法將身體弄幹。
  .從身體中央開始加溫:雖然手腳最容易感到冰冷,但要讓體溫上升最快的方式,應先溫暖身體的中央部位。
  .縮小身體的散熱範圍:如果是不幸遇上海難等情況,必須浸泡在水中等待救援,最好是盡量將身體縮起來,雙手抱於胸前,以便減緩熱能流失的速度。
  .飲用酒精之外的溫飲品:在意識清醒的狀態下,飲用溫度適中的飲料可以迅速幫身體加溫,但由於低溫患者對於熱能知覺反應較低,所以過燙的熱飲可能很容易造成燙傷傷害。
英文解釋
  1. n.:  hypothermia
包含詞
母豬低溫癥新生兒低溫癥其他新生兒低溫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