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劍齒虎(homotherium)
恐貓滅絶之後,另一類更成功的劍齒動物繼續威脅着人類。從500萬年前開始,從不同種的短劍劍齒虎演化出了種類繁多的繼承者,它們統稱為似劍齒虎,歸入一個屬。它們很快在歐亞大陸和非洲發展起來,甚至嚮西到達了英國、嚮東進入了北美。它們的擴張顯然與各地的古人類發生了衝突:在中國的元謀、藍田、周口店和歐洲的海德堡等著名直立人(舊稱猿人)遺址中,都發現了似劍齒虎的化石,但數量很少。由於直立人洞穴中出土的動物化石通常是他們的獵物,故而化石少表明這一時期的直立人雖然已經掌握了工具和火的威力,但仍然很難製服強大的似劍齒虎,在它們面前人類更多扮演的還是獵物而非獵手的角色。
各種似劍齒虎的體型大小不一,如北美的斯劍虎(homotherium serum)肩高通常不足1米;歐亞大陸的各個種類則通常個體較大,肩高可達1.1米以上,比非洲獅略大,但體重要輕一些,約在150~230千克之間。雖然它們也是前腿長、後腿短,甚至某些身體結構與熊類似,但它們不像大多數劍齒動物一樣是粗壯形身材,而是骨骼較細較輕、四肢修長、足部扁平、腳爪不能縮回;相對較小的劍齒和寬闊的口鼻部也有利於一次吸進大量空氣。實際上,這些特徵更接近現存貓科動物中最善於快跑的獵豹,說明似劍齒虎很可能是像獵豹那樣善於短途追擊、瞬間爆發力強勁的類型。另外,對其顱部的分析表明它們的視覺更適合白天而不是夜晚,也和獵豹相同。據估計似劍虎的奔跑時速可以超過60千米,比獅虎的速度還要快一些,當然跟獵豹的110千米/時仍是沒法比。它們的尾巴很短,衹有13節尾椎,是普通貓科動物的一半。
目前已有較充分的證據表明似劍齒虎(尤其是在北美的)是群居動物,如在美國田納西州的一處洞穴發現了12具幼獸化石,顯然一位似劍齒虎母親不可能一次産下這麽多孩子。而得剋薩斯州的一個洞穴中更是發現了13衹似劍齒虎幼崽和20衹成年個體的化石,其中有三衹很可能是老死在這裏的,而幼獸自然離不開成年獸的照顧;衆多遺跡表明,這個洞很可能是一個傢族長期生活的地方。那麽,如此龐大的食肉獸群體吃什麽呢?得剋薩斯那個洞裏的數百具猛獁骨骸告訴了我們答案。雖然其速度足以獵食奔跑迅速的中型食草動物,似劍齒虎在食譜上還是保持了本傢族的作風,基本以大型動物為主。它們是“彎刀牙”的最典型代表,劍齒又短又扁,像牛排餐刀一樣有鋸齒狀的邊緣,足以割開大型動物的厚皮;而其上下頜的咬力也絲毫不比真正的老虎遜色,使得獵物難以掙紮、逃脫。它們的主要攻擊目標就是猛獁和美洲乳齒象,其中2歲左右的猛獁占了絶大部分,這是由於它們和似劍齒虎一同生活在較開闊的草原地帶,而2歲正是它們不再受母親和象群嚴密保護、貪玩而容易離群的開始階段(現生的兩種大象便是如此)。歐亞大陸的似劍齒虎除了各種古象以外,可能還捕食犀類。
不要以為幼猛獁就那麽好對付,如果知道今天的獅子在幼非洲象面前是多麽的笨拙無能,就會明白似劍齒虎的捕食能力有多強。它們典型的捕獵方式很可能是:白天群體出動,在象群附近較遠處埋伏下來並耐心靠近、等待,當幼象不知不覺間脫離象群時,衆虎便迅速群起而攻之,用鋒利的“彎刀牙”刺破其皮膚與喉嚨,很快將其殺死,這樣的話成年象幾乎來不及救援。接着就是把重達數百公斤的幼象拖回山洞,與洞中的老幼成員一起享用美餐——既然看起來並不算強壯的豹子可以把體重為自己三倍的羚羊拖上樹,沒有理由懷疑似劍齒虎的力量不足。
作為短劍劍齒虎的直接後裔,似劍齒虎完全接過了祖先的衣鉢,成為更新世時期最繁榮的劍齒動物,而且似乎更偏愛較冷的北方地區。在非洲和歐亞大陸它們分別在150萬年前和40~20萬年前便趨於衰亡(不過歐洲最晚的化石記錄直到2.8萬年前),很可能是與人類的競爭有關。因為這一時期的各種直立人、早期智人已經掌握了更發達的工具,開始憑藉他們的勇敢智慧大規模捕殺包括犀、象、野牛在內的野生動物,而似劍齒虎和其他劍齒動物在他們面前也不再是不可戰勝的了。在北美的斯劍虎則一直堅持到了更新世末。在北美,它們的數量一直較為稀少,但範圍相當廣泛,從阿拉斯加到佛羅裏達的廣大地區都有它們的蹤跡。另外一點需要指出的是,它們在這裏並不孤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