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會計監督(accounting supervision) |
|
在會計工作中,通過記錄、計算、分析和檢查,對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和其他經濟組織等生産經營活動或預算執行情況進行監察和督促的一項管理活動。會計是情況進行監察和督促的一項管理活動。會計監督是會計的基本職能之一,同時又是經濟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 |
|
作用實行會計監督的主要作用有:
(1)有利於維護國傢財經法規。財經法規是一切經濟單位從事經濟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準繩和依據。會計監督正是依據國傢財經法規,對各單位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可行性等進行檢查,從而促進各單位嚴格遵守國傢財經法規。會計工作是財政經濟工作的基礎,一切財務收支都要通過會計這個“關口”。因此,有效地發揮會計監督職能,對於防範和製止違犯財經法規的行為,保護國傢和集體財産的安全完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有利於強化單位內部的經營管理。會計監督是經濟管理的一種手段,其最終目的是促進各單位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通過對單位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合理性等方面的監督,保證各單位的經濟活動在遵守國傢財經法紀的同時,符合本單位的計劃、定期、預算和經營管理要求,以便提高經濟效益,或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
|
主體會計監督的主體是指由誰來實行會計監督。《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十六條規定:“各單位的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對本單位實行會計監督。”這一規定明確了會計人員是會計監督的主體。在我國,會計人員作為會計監督的認本,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會計人員是國傢財經法規的維護者;另一方面,會計人員又是本單位的經濟管理人員,要維護本單位的經濟利益。會計人員的這種雙重身份决定了會計監督的復雜性和艱巨性。這主要表現在,當國傢利益與單位利益不一致時,會計人員堅持原則、維護國傢利益,往往會遇到來自各方面的阻力。這就要求會計人員有很強的政策性和原則性。 |
|
種類會計監督可以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
(1)按監督實行的時間,可以分為事前監督、事中監督和事後監督。事前監督是對將要發生的經濟活動進行會計監督,事中監督是對正在發生的經濟活動進行會計監督,事後監督是對已經發生的經濟活動進行會計監督。事前監督與事中監督有利於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采取補救措施,防患於未然;事後監督便於全面、真實、準確地檢查經濟活動的全過程,提高會計監督的準確性。因此,應結合具體情況,靈活選擇監督的方法。
(2)按監督的要求不同,可以分為政策性監督和技術性監督。政策性監督是檢查單位的經濟活動是否符合國傢有關政策、法規,着眼於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和合法性。技術性監督是檢查單位的經濟活動是否符合財務會計的核算技術要求,着眼於經濟活動的準確性、完整性和全面性。 |
|
內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其他有關會計法規的規定,會計人員進行會計監督的對象和內容是本單位的經濟活動。具體內容包括:
(1)對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會計報表等會計資料的進行監督,以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準確、完整、合法;
(2)對各種財産和資金進行監督,以保證財産、資金的安全完整與合理使用;
(3)對財務收支進行監督,以保證財務收支符合財務制度的規定;
(4)對經濟合同、經濟計劃及其他重要經營管理活動進行監督,以保證經濟管理活動的科學、合理;
(5)對成本費用進行監督,以保證用盡可能少的投入,獲得盡可能多的産出;
(6)對利潤的實現與分配進行監督,以保證按時上交稅金和進行利潤分配,等等。 |
|
會計對於社會經濟越來越必要和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較好地滿足了人類社會日益增長的“自控”與“外控”的需要。自控是指對自己行為進行約束,力圖使本單位取得最大的效益;外控是指集體對個體行為的管理,從而保證個體行為真正服務於總體目標的實現。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成為社會經濟活動的基本單元,這種自控與外控就顯得更為必要和重要。無論自控或外控,都依賴於一個有效的傳導裝置。這個傳導裝置的建立與運行,必須與自控、外控的要求相適應。在古往今來的經濟中,這種傳導裝置的最佳角色一直是會計。會計通過其特有的功能棗提供綜合經濟信息,較好地滿足了人類社會經濟發展中無時不生、無處不在而且越來越復雜重要的自控與外控的各種需要。會計具有如此旺盛生命力的原因可能就在這裏了。會計這種特定不可替代的功用,提供綜合經濟信息滿足經濟活動自控與外控的需要,正是我們考察會計監督職能的出發點。
一部會計發展史,正是不斷提供綜合經濟信息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經濟活動(總體與個體)自控與外控需要的歷史。現代會計以其特有的係統、全面、及時、規範的貨幣性經濟信息,有效地保證着廣泛存在於現代經濟中的個體經濟活動“自控”職能和總體經濟活動“外控”職能的實現。前者,表現為會計信息對人們經濟行為的引導、製約;後者,表現為會計信息對企業管理乃至宏觀管理的保證、促進。我們把兩者概括為會計監督職能作用的基本形式。據此認為,會計監督表現為在會計工作中對經濟行為的引導力、製約力和對管理的保證力、促進力。這是會計監督的基本含義。
會計監督含義如是概括,比較符合會計發展的歷史。按世界管理史權威專傢提供的資料,公元前5000年蘇美爾文化中反映的存貸記錄可算是已被發現的人類最早會計文獻。這種存貸記錄,當時主要用於:
(1) 祭司嚮祭司長報告自己經管捐稅實物的情況,祭司長藉以考核各祭司的工作業績;
(2)祭司分析收取各種捐稅情況,看自己是否完成任務,並在隨時都可能變動工作的情況下,能使自己經管的工作順利地移交給繼任祭司。這種存貨記錄,對祭司的“自控”和祭司長的“外控”是多麽必要和需要。可以這樣說,沒有會計,古代蘇美爾人就難以建立起巨大的、嚴密的、可以真正稱為城市的社會組織。這是會計監督的濫觴。以後的會計為了保證監督的有效性,在保證會計信息質量方面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如1370年威尼斯兵工廠規定,所有帳目都合併為兩本日記帳和一本分類帳,管現金的廠長保管一本日記帳,兵工廠的主管會計則從第二本日記帳過到分類帳中去,第二本日記帳由另一位會計保管。兵工廠的這兩位負責人每隔幾個月就在一起核對他們的日記帳和分類帳,以便確定有沒有錯誤。每年9月結算分類帳,每種帳戶分開記錄,其餘額轉入新的分類帳簿中。老帳簿則送到財務辦公室審核。從這裏,我們看到了今天已非常熟悉和流行的會計控製制度。1717年,倫敦會計教師托馬斯·瓦茨寫了一篇《成為一個商人的正確方法》的論文,告訴人們復式簿記在防止偷盜和不精確、不恰當方面是最有效的,鼓勵商人經商前必須熟悉這門技術。這位先人實質上已領悟到了會計監督的客觀存在。世界範圍內最早(1800年)把科學管理完整應用於製造業的工廠之一,是英國博爾頓棗瓦特父子公司索霍鑄工廠。它有一套很詳細的會計制度:用單式簿記記載原料的成本;按部門計入成本分類帳,並記載成品庫存帳。該廠的管理當局用這些資料來發現浪費和效率低下情況,計算每項工作的工人工資,計算每部發動機成本,計算生産變化的結果,並確定以成果為依據的新工資。
我們在會計躋身於管理創造重大歷史事件中的事例中,直接看到了會計監督的基本內涵:對經濟行為的引導、製約及對管理的保證、促進。當然,我們更看到:會計監督離不開會計信息的作用,而會計信息的生成及作用,顯然又離不開會計核算職能的作用。在會計發展歷史上,會計監督與會計核算是互為表裏的。沒有會計核算,監督就成了“空中樓閣”;離開了會計監督,會計核算將陷於盲目性,而且其一係列創造性發展也將得不到合理的解釋。美國著名會計學家charles t· horngren把與財務分離的會計,非常恰當地比作:
(1)領航員。沒有它,船衹就可能觸礁或迷失方向;
(2)最高領域的管傢。通過積纍資料和嚮各級主管人員報告情況來完成;
(3)所有經理的助手。通過引起經理們對問題的註意以及協助經理解决問題等工作完成。
顯然,這些作用已超出了正常核算的範圍,是會計核算職能作用的基本方式。
據上所析,對會計監督的基本特徵可作如下概括:
1.會計監督職能依附於會計核算職能而存在,會計核算職能作用則以會計監督職能存在並作用且成為會計之靈魂為前提。
2.會計監督職能的主要含義是會計在工作中所具有的對經濟行為的引導力、製約力和對經濟管理的保證力、促進力。
3.現代會計主要藉助於提供以下信息實現監督職能:
(1)反映資産購存、流轉、流量的實況;
(2). 反映資産利用效率、效益的差異;
(3)反映、製止和糾正本單位收支偏離規定、標準的內容及規模。 |
|
會計監督是會計的基本職能之一,是我國經濟監督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監督可以分為單位內部監督、國傢監督和社會監督。有效發揮會計監督職能,不僅可以維護財經紀律和社會經濟秩序,對健全會計基礎工作、建立規範的會計工作秩序,也起到重要作用。《規範》第四章在明確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履行《會計法》賦予的監督職權的基礎上,提出會計機構、會計人員應當對單位內部的其他經濟活動進行監督和控製,以更好地為單位內部管理服務;同時,對國傢監督、社會監督問題也提出了相應要求。
1.市場經濟要求強化會計監督
市場經濟是法製化的經濟,要求各單位的經濟活動必須在法律、法規、制度規定的範圍內進行。搞違法活動,是任何一個成熟而健全的市場經濟國傢所不允許的。會計監督作為我國經濟監督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在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保障財政經濟法律、法規、規章貫徹執行中發揮重要作用。有人認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單位是獨立的利益主體,應當“遵循利益至上原則”,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各單位的“經濟活動中心”,單位內部的會計監督職能可以弱化,甚至放棄。這種認識顯然是不正確的,是與《會計法》、《規範》的要求相違背的。各單位追求其自身的經濟利益是應當的,但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必須置於合法這一大前提之下。合法的經濟活動是産生經濟利益的前提,在社會主義國傢,也是微觀效益與宏觀效益及社會效益和諧統一的前提。法製的製定正是從既維護國傢和社會公衆利益,又保護各單位經濟利益出發的;相反,違法的經濟活動如偷稅、漏稅等,雖然從眼前看來,單位可以得到一些“利益”,但對國傢和社會發展則將造成損失。而且,這些違法活動最終必將受到法律的製裁,對單位的經濟利益帶來更大的損失,可以說是一種得不償失的行為。會計人員不僅作為普通公民,有遵守法律、法規、規章的責任和義務,更重要的,會計人員作為財政經濟法律、法規、規章的執行者,應當在單位領導的領導下,在參與本單位經營管理、維護本單位經濟利益的同時,承擔着保證單位經濟活動認真執行法律、法規、規章的重要責任。這是法律賦予會計人員的職責,也是會計人員從其專業角度為單位領導人把好這一“關口”、保證單位經濟活動在合法的前提下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客觀要求。會計人員進行會計監督,不僅是對法律負責,也是對單位的經濟效益負責,對單位領導人負責。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不但不能削弱會計監督,而且要加強包括單位內部監督、社會監督、國傢監督在內的多種形式的會計監督。
2.會計監督必須以財政經濟法律、法規為依據
財政經濟法律、法規是進行經濟工作的規範,是經濟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會計監督涉及到各種利益關係,會計人員在實行會計監督過程中,有責任也有義務以財政經濟法律、法規為依據,維護本單位和國傢、社會公衆等各方面的利益。合法的經濟利益,會計人員在會計監督中必須予以維護。會計人員對經濟業務是否合法的界限,必須以財經法律、法規為依據作出判斷,並據此作出恰當的處理。當然,對根據財經法律、法規製定的內部管理制度以及計劃、預算等,會計人員有責任通過監督和控製,協助單位領導檢查執行情況,揭示存在的問題,糾正不符合規定的做法,提出改進意見,保證各項內部管理制度的實施。但是,任何不符合財經法律、法規的“指令”都不能成為會計監督的依據。在實際工作中,有些單位的會計人員片面理解廠長經理負責製,認為領導說怎麽辦自己就怎麽辦;有些單位領導人認為自己對單位的一切工作負責,會計監督也是“我怎麽說,你們就怎麽辦”,等等。這些認識在當前帶有一定的普遍性,是導致會計監督普遍弱化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在廣泛宣傳《會計法》和《規範》關於會計監督規定的同時,對不認真履行會計監督職責,幹擾、阻撓會計人員履行監督職責的行為,要依法予以追究,扭轉會計監督弱化的不正常現象。
3.單位領導人要保障會計監督的順利進行
單位領導人是單位的最高管理者,對本單位,包括會計工作在內的一切經營管理活動都負有責任。《會計法》和《規範》都規定,單位領導人要對會計資料的合法、真實、準確、完整負有責任。要保證會計資料的合法、真實、準確、完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於會計監督工作能否按規定進行。衹要會計監督真正起到把關守口的作用,財務收支中的任何違法違紀問題都會得到有效地製止和糾正。也就是說,衹要會計人員的監督職責完全到位,單位領導人保證會計資料合法、真實、準確、完整的法律責任就能得到很好的履行。從這一意義上講,單位領導人與會計人員在會計監督問題上的目標是一致的,會計人員認真履行會計監督職責,完全是對單位領導人負責,避免單位領導人因不瞭解會計法規制度而觸犯法律。因此,加強會計監督,對於履行單位領導人對會計資料合法、真實、準確、完整的責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單位領導人要支持、保障會計人員依法進行監督,為會計人員撐腰,幫助解决會計人員在監督中遇到的實際睏難和問題,在單位內部為會計人員進行有效地會計監督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另一方面,單位領導人自己要以身作則,帶頭支持會計人員履行監督職責,尤其不應對會計人員依法履行監督職責進行幹擾、阻撓。在現實工作中,有許多單位領導人認為會計人員對領導批辦的財務收支進行抵製是“與自己過不去”、“不支持領導工作”,甚至采取不法手段對在監督中堅持原則的會計人員進行打擊報復,等等。這些認識和做法顯然是不對的。單位領導人領導會計工作,不是說單位領導人可以橫加幹預、阻撓會計人員依法行使職權。如果是這樣,單位領導人不是履行《會計法》、《規範》賦予其領導會計工作的職責,而是在踐踏法律賦予的職責,應當受到法律的製裁。
4.會計人員要認真履行會計監督職責
會計監督是《會計法》和《規範》賦予會計人員的重要責任,必須嚴格認真地履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更加復雜多樣,會計監督變得異常艱巨。會計人員要履行好會計監督職責,一方面要認真掌握財經法律、法規、制度,以便準確地判斷出各種經濟活動是否合法、合理的界限,不斷提高會計監督水平;另一方面,要轉變會計監督觀念和改進工作方法。很長一個時期以來,包括一些會計人員在內的很多人把會計監督單純理解為“照章辦事”,認為會計監督就是“挑毛病”、“找別人的錯”,造成許多人一提起會計監督就“反感”。這是對會計監督的誤解。會計監督包括對不合法的收支予以製止和糾正等職能,但更重要的是一種服務職能,通過有效的會計監督為單位的經濟活動服務,達到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因此,會計人員應轉變對會計監督的觀念,不斷改進會計監督的方式和方法,把會計監督寓於服務之中,改變單純的事後“製止和糾正”為事前、事中、事後的全過程控製,改變事無巨細的監督為參與重大經濟問題的管理和控製,更多地為提高經濟效益服務。這樣,會計監督就會得到包括單位領導人在內的大多數人的理解和支持,會計監督就能順利地進行。
5.構築完整的會計監督體係
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國傢監督、社會監督共同構成完整的會計監督體係,三者缺一不可。這裏的國傢監督,主要是指財政、審計、稅務等機關依照法律和國傢有關規定對各單位進行的監督,它是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重要手段和形式;社會監督,主要是指社會中介機構如會計師事務所中的註册會計師接受委托對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依法審計,並據實作出客觀評價的一種監督形式。國傢監督和社會監督都是從單位外部進行的,相對於單位內部會計監督而言,它是一種外部監督。由於國傢監督是依法對各單位進行強製性的行政監督,社會監督是以其特有的中介性和公正性所進行的監督,上述兩種監督形式及其結果得到法律認可,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公正性,因此國傢監督和社會監督的有效開展,可以有效地保證各單位的經濟活動依法有序地進行,並可彌補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存在的種種不足,或者說國傢監督和社會監督是對單位內部會計監督的一種再監督。國傢監督和社會監督的加強,可以推動單位內部會計監督的充分開展;單位內部會計監督的有效進行,為國傢監督和社會監督的進行提供了重要基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國傢監督和社會監督的必要性,就在於它不僅是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促進單位內部會計監督有效進行的重要保證。要發揮會計監督在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中的作用,必須在強化單位內部會計監督的同時,加強國傢監督機關和社會監督機構對各單位經濟活動的監督,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所决定的。 |
|
kuaiji jiandu
會計監督
accounting supervision
會計的基本職能之一。見會計。 |
會計監督(accountingsupervision) |
在會計工作中,通過記錄、計算、分析和檢查,對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和其他經濟組織等生産經營活動或預算執行情況進行監察和督促的一項管理活動。會計是情況進行監察和督促的一項管理活動。會計監督是會計的基本職能之一,同時又是經濟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用實行會計監督的主要作用有:(1)有利於維護國傢財經法規。財經法規是一切經濟單位從事經濟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準繩和依據。會計監督正是依據國傢財經法規,對各單位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可行性等進行檢查,從而促進各單位嚴格遵守國傢財經法規。會計工作是財政經濟工作的基礎,一切財務收支都要通過會計這個“關口”。因此,有效地發揮會計監督職能,對於防範和製止違犯財經法規的行為,保護國傢和集體財産的安全完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有利於強化單位內部的經營管理。會計監督是經濟管理的一種手段,其最終目的是促進各單位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通過對單位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合理性等方面的監督,保證各單位的經濟活動在遵守國傢財經法紀的同時,符合本單位的計劃、定期、預算和經營管理要求,以便提高經濟效益,或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主體會計監督的主體是指由誰來實行會計監督。《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十六條規定:“各單位的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對本單位實行會計監督。”這一規定明確了會計人員是會計監督的主體。在我國,會計人員作為會計監督的認本,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會計人員是國傢財經法規的維護者;另一方面,會計人員又是本單位的經濟管理人員,要維護本單位的經濟利益。會計人員的這種雙重身份决定了會計監督的復雜性和艱巨性。這主要表現在,當國傢利益與單位利益不一致時,會計人員堅持原則、維護國傢利益,往往會遇到來自各方面的阻力。這就要求會計人員有很強的政策性和原則性。
種類會計監督可以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1)按監督實行的時間,可以分為事前監督、事中監督和事後監督。事前監督是對將要發生的經濟活動進行會計監督,事中監督是對正在發生的經濟活動進行會計監督,事後監督是對已經發生的經濟活動進行會計監督。事前監督與事中監督有利於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采取補救措施,防患於未然;事後監督便於全面、真實、準確地檢查經濟活動的全過程,提高會計監督的準確性。因此,應結合具體情況,靈活選擇監督的方法。(2)按監督的要求不同,可以分為政策性監督和技術性監督。政策性監督是檢查單位的經濟活動是否符合國傢有關政策、法規,着眼於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和合法性。技術性監督是檢查單位的經濟活動是否符合財務會計的核算技術要求,着眼於經濟活動的準確性、完整性和全面性。
內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其他有關會計法規的規定,會計人員進行會計監督的對象和內容是本單位的經濟活動。具體內容包括:(1)對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會計報表等會計資料的進行監督,以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準確、完整、合法;(2)對各種財産和資金進行監督,以保證財産、資金的安全完整與合理使用;(3)對財務收支進行監督,以保證財務收支符合財務制度的規定;(4)對經濟合同、經濟計劃及其他重要經營管理活動進行監督,以保證經濟管理活動的科學、合理;(5)對成本費用進行監督,以保證用盡可能少的投入,獲得盡可能多的産出;(6)對利潤的實現與分配進行監督,以保證按時上交稅金和進行利潤分配,等等。 |
|
會計監督新論 | 會計監督職能 | 論會計監督權利 | 會計監督的內容 | 會計監督的意義 | 會計監督的分類 | 會計監督的概述 | 會計監督的作用 | 會計監督的主體 | 內部會計監督制度 | 談會計法與會計監督 | 論會計監督與監督會計 | 財政部門實施會計監督辦法 | 現代企業制度與會計監督 | 會計立法與會計監督 | 論會計監督係統及其運行 | 論會計監督與監督會 | 保險監管部門如何實施對各單位的會計監督職責? | 證券監管部門如何實施對各單位的會計監督職責? | 人民銀行如何實施對各單位的會計監督職責? | 稅務部門如何實施對各單位的會計監督職責? | 審計部門如何實施對各單位的會計監督職責? | 財政部門如何實施對各單位的會計監督職責? | 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在內部會計監督中有什麽職權? | 單位負責人在內部會計監督中有什麽職責? | 建立、健全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 什麽是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 | 各單位應建立怎樣的內部會計監督制度? | 對企業內部會計監督制度的探討 | 淺談現代企業制度下的會計監督 | 論會計職能——兼論會計監督問題 | 德國公司利益相關者會計監督體製及其啓示 | 強化新形勢下單位內部會計監督 | 對會計監督與會計控製的再認識 | 會計監督的製約因素及對策的研究 | 對加強上市公司信息監管和會計監督的幾點認識 | 《內部會計控製規範》::新形勢下加強單位內部會計監督的里程碑 | 新形勢下加強單位內部會計監督的里程碑 | 利益相關者會計監督體製的國際比較 | 什麽是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 | 建立健全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 各單位應建立怎樣的內部會計監督制度 | 財政部門如何實施對各單位的會計監督職責 | 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在內部會計監督中有什麽職權 | 單位負責人在內部會計監督中有什麽職責 | 證券監管部門如何實施對各單位的會計監督職責 | 保險監管部門如何實施對各單位的會計監督職責 | 稅務部門如何實施對各單位的會計監督職責 | 人民銀行如何實施對各單位的會計監督職責 | 審計部門如何實施對各單位的會計監督職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