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會計核算(financial accounting) |
|
也稱會計反映,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尺度,對會計主體的資金運動進行的反映。傳統意義上的會計核算主要是指對會計主體已經發生或已經完成的經濟活動進行的事後核算,也就是會計工作中記賬、算賬、報賬的總稱; |
|
以貨幣為主要量度,對企業、機關、事業單位或其他經濟組織的生産經營活動或預算執行的過程與結果進行連續地、係統地記錄,定期編製會計報表,形成一係列財務、成本、成本指標,據以考核經營目標或計劃的完成情況,為經營决策的製定和國民經濟計劃的綜合平衡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資料。其基本方法主要有設置賬戶和賬簿、復式記錄、填製和審核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財産清查和編製會計報表等。
會計核算是會計工作的基礎,在我國,會計核算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有關財務制度的規定,符合有關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要求,力求會計資料真實、正確、完整,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明確規定,下列事項必須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
(1)款項和有價證券的收付;
(2)財物的收發、增減和使用;
(3)債權債務的發生和結算;
(4)基金的增減和經費的收支;
(5)收入、費用、成本的計算;
(6)財務成果的計算和處理;
(7)其他需要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的事項。 |
|
現代會計的核算職能不僅僅是對經濟活動進行事後反映,還包括事項前核算與事中核算。
事前核算的主要形式是進行預算,參與决策;
事中核算的主要形式是進行預測,參與决策;
事中核算的主要形式是在計劃或預算的執行過程中,隨時反映計劃或預算的執行情況,以便對經濟活動進行控製,使其按計劃或預期的目標進行。 |
|
會計核算的內容,是指應當及時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的會計事項。《會計法》對會計核算的基本內容作過規定,《規範》第三十七條重申了《會計法》的這一規定,即要求對下列會計事項,必須及時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
1.款項和有價證券的收付
款項是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資金。可以作為款項收付的貨幣資金,包括現金、銀行存款和其他貨幣資金,如外埠存款、銀行匯票存款、銀行本票存款、在途貨幣資金、信用證存款、保函押金和各種備用金等。有價證券是具有一定財産權利或者支配權利的票證,如股票、國庫券、其他企業債券等。
款項的收付是經常發生的,在有的單位其發生額還很大。有價證券收付的頻繁程度在多數單位要低一些,但發生額一般都比較大。款項和有價證券收付的業務涉及到較易受損的資産,絶大部分業務本身又直接造成一個單位貨幣資金的增減變化,影響單位的資金調度能力,所以通常要求進行嚴密、及時和準確的核算。目前實際工作中在這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有的單位款項收付未納入單位的統一核算,而是轉入了“小金庫”;或者單位資金管理失控,被非法挪用,甚至發生貪污、抽逃等問題。因此,必須加強對款項、有價證券的管理,建立健全內部控製等管理制度。
2.財物的收發、增減和使用
財物是一個單位用來進行或維持經營管理活動的具有實物形態的經濟資源,包括原材料、燃料、包裝物、低值易耗品、在産品、自製半成品、産成品、商品等流動資産和機器、機械、設備、設施、運輸工具、傢具等固定資産。
財産物資在許多單位構成資産的主體,並在資産總額中占有很大比重。財物的收發、增減和使用業務,是會計核算中的經常性業務,有關的核算資料往往是單位內部進行業務成果考核,控製和降低成本費用的重要依據。此外,財物會計核算還對各種財産物資的安全、完整有重要作用。對國有企業、事業行政單位來說,這也是保護國傢財産的一個重要關口,但在有的國有單位,這個關口的職能被大大削弱,經常發生國傢財産被毀損、浪費,或者被不法分子侵吞,造成了國有資産的浪費和嚴重流失。作為會計人員,應當加強對財産物資的核算和管理。
3.債權債務的發生和結算
債權是一個單位收取款項的權利,包括各種應收和預付的款項。債務則是一個單位需要以其貨幣資金等資産或者勞務清償的義務,包括各項藉款、應付和預收款項以及應交款項等。
債權和債務都是一個單位在自己的經營活動中必然要發生的事項。對債權債務的發生和結算的會計核算,涉及單位與其他單位以及單位與其他有關方面的經濟利益,關係到單位自身的資金周轉,同時從法律上講,債務還决定一個企業的生成問題,因而債權債務是會計核算的一項重要內容。會計基礎工作薄弱的單位,往往不能正確、及時辦理債權債務的會計核算,使單位的信譽和經濟利益蒙受損失。也有的單位利用應收應付款項賬目隱藏、轉移資金、利潤或費用,涉嫌違法亂紀。對此問題,會計人員必須進行製止和糾正。
4.資本、基金的增減
資本一般是企業單位的所有者對企業的淨資産的所有權,因此亦稱所有者權益,具體包括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基金,主要是指機關、事業單位某些特定用途的資金,如事業發展基金、集體福利基金、後備基金等。
資本、基金的利益關係人比較明確,用途也基本定嚮。辦理資本、基金增減的會計核算,政策性很強,一般都應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協議、董事會决議或政府部門的有關文件等為依據,切忌盲從單位領導人個人或其他指示人未經法定程序認可或未辦理法定手續的任何處置意見。
5.收支與成本費用的計算
收入是一個單位在經營活動中由於銷售産品、商品,提供勞務、服務或提供資産的使用權等取得的款項或收取款項的權利。支出從狹義上理解,僅指行政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在履行法定職能或發揮特定的功能時所發生的各項開支,以及企業和企業化的事業單位在正常經營活動以外的支出或損失;如從廣義上理解,支出是一個單位實際發生的各項開支或損失。費用的涵義比支出窄,通常使用範圍也小一些,僅指企業和企業化的事業單位因生産、經營和管理活動而發生的各項耗費和支出。成本一般僅限於企業和企業化的事業單位在生産産品、購置商品和提供勞務或服務中所發生的各項直接耗費,如直接材料、直接工資、直接費用、商品進價以及燃料、動力等其他直接費用。
收入、支出、費用、成本都是重要的會計要素,體現着對一個單位的經營管理水平和效率從不同角度進行的度量,是計算一個單位經營成果及其盈虧情況的主要依據。對這些要素進行會計核算的特點,是連續、係統、全面和綜合。在實際工作中,問題突出的有虛報收入(人為壓低或拔高)、虛列支出和亂擠亂攤成本、費用等。這已成為嚴重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根源之一,會計人員有責任製止和糾正這種現象的繼續發生。
6.財務成果的計算和處理
財務成果主要是企業和企業化的事業單位在一定的時期內通過從事經營活動而在財務上所取得的結果,具體表現為盈利或是虧損。
財務成果的計算和處理,包括利潤的計算、所得稅的計交和利潤的分配(或虧損的彌補)等,這個環節上的會計核算主要涉及到所有者和國傢的利益。在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虛盈實虧”和“虛虧實盈”,一般視單位的所有製性質而異,呈典型的利益驅動傾嚮,其共同特點是損害國傢或社會公衆利益,是一種嚴重的違法行為。
7.其他會計事項
其他會計事項是指在上述六項會計核算內容中未能包括的、按有關法律法規或會計制度的規定或根據單位的具體情況需要辦理會計手續和進行會計核算的事項。單位在有這類事項時,應當按照各有關法律、法規或者會計制度的規定,認真、嚴格辦理有關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 |
|
對會計核算的其他要求,《規範》從第三十八條至第四十六條作出了規定。這些規定是對《會計法》中有關規定的延伸和擴充,也是對《企業會計準則》以及各行業會計制度中有關會計核算的共性要求的概括和重申。在當前,強調這些基本規範有非常現實的意義,因為會計工作中存在的許多問題都直接與這些基本規範相悖。同時,這些基本規範是良好的會計工作秩序的必要前提,是否遵循這些基本規範對會計核算的質量影響極大。
1.會計核算依據和處理方法
《規範》第三十八條規定:“各單位的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保證會計指標的口徑一致、相互可比和會計處理方法的前後各期相一致。”這一規定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要求。
(1)真實性與客觀性要求。
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體現了會計核算的真實性和客觀性要求。其具體要求是,根據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取得可靠的憑據,進行準確的核算,形成符合質量標準的會計信息。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來進行會計核算,本來不應該是問題,因為不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整個會計核算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或者說還不如沒有會計核算。但在現實生活中,基於不同的目的和需要,偽造或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目和會計報表,篡改會計數據,真賬假算或假賬“真”算等問題時有發生。這對會計基礎工作造成了極大的衝擊,使社會上在一定的程度上對會計信息産生“信任危機”。令人欣慰的是,不少會計人員為了維護會計核算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在面臨比較艱難的處境時,仍保持了應有的職業道德,以不懈的努力,使會計信息的整體質量基本得到了保證。
(2)合法性要求。
會計核算的合法性要求,即是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對所發生的經濟業務進行會計核算。對會計處理方法的規定,主要來自國傢統一的會計制度,包括財政部發佈的《企業會計準則》、《事業單位會計準則》以及各行業或單位會計制度等。對會計處理方法作出規定,是國際慣例;減少企業在會計處理方法上的選擇餘地,是當今世界在規定會計處理方法中的趨勢。這都是基於同樣的考慮,即是增強會計指標的可比性,使不同單位之間的橫嚮比較有較強的經濟涵義,為改善經營管理和作出理性的投資决策提供價值較高的依據。在會計核算中不執行規定的處理方法是十分有害的,如折舊應提不提,利息應計不計,財産損失應處理不處理,銷售收入應確認不確認,成本費用應列不列、該轉不轉或不該轉的反倒轉了等,因此形成的會計信息不僅不能為管理或决策所用,反而會對管理或决策産生嚴重誤導,而且這樣做本身會損害投資人和國傢的利益。
(3)一致性要求。
會計處理方法的前後各期相一致,是會計核算的一致性的要求。一個單位在對其不同時期所發生的經濟業務進行會計核算時,要在處理方法上保持一致,這可以增強這個單位的會計指標在縱嚮上的可比性,這種可比性仍是改善經營管理和作出理性的投資决策所需要的。一致性要求一個單位的會計處理方法必須保持穩定,但並不意味着這個單位的會計處理方法必須自始至終一成不變。在客觀經濟環境發生變化、改善經營管理需要或會計技術發展需要時,一個單位是可以也允許改變其會計處理的方法的。在發生這種變動時,重要的是必須按照有關法規或會計制度的要求在財務報告中予以說明,以便會計信息的使用人瞭解這種會計處理方法變動的影響。目前實際工作中在這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是會計處理方法變動不按規定進行,鑽在一定的情況下允許會計處理方法變動的空子,人為地操縱成本、費用、收入和利潤等會計指標;二是在會計處理方法變動後不按規定進行說明,掩蓋真實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情況,誤導會計信息的使用者。這些行為是與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相違背的,嚴重的還可能觸犯刑律,構成刑事犯罪。
2.會計年度
根據《會計法》的規定,《規範》第三十九條重申,各單位的“會計年度自公歷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會計年度是在會計核算中劃定的會計期間,通常以公歷年度的12個月份為一個會計年度。確定會計年度是會計核算的持續經營和權責發生製基本假定的要求,其目的在於,當一個單位的生産經營或業務管理活動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會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的時候,為了能夠及時瞭解這個單位的淨收益、經營收支結果或預算執行情況,要人為地按照一個相等的會計期間進行財務决算,以便對該會計期間的經營管理活動加以總結,對所取得的財務成果進行分配和對不同會計期間的財務成果進行分析比較。衹有確定了會計年度,才能分清本期與他期,才能建立起應收與應付、預收與預付和待攤與預提等概念,使會計核算的精度大大提高。會計年度可以按照單位的經營周期確定,也可以按照單位的納稅年度確定,還可以按照國傢的財政年度確定,依單位的性質和法律上的要求而定。由於我國《會計法》及其他有關法律都對會計年度作出了明確的具體規定,各單位在會計年度的確定上不享有選擇的權利。但有的單位衹在形式上遵守有關會計年度的法律規定,他們或者是提前或推遲確認收入,或者是推遲或提前計列費用,人為地進行收入和成本費用的跨年度調節,實際上已構成違反有關會計年度的法律規定的行為。
為了會計核算和經營管理的方便,在會計年度內一般還需按照季度和月份進行結賬和編製財務報告,以便更及時地提供會計信息。
3.記賬本位幣
《規範》第四十條關於記賬本位幣的規定,在《會計法》規定的基礎上作了擴充:“會計核算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收支業務以外國貨幣為主的單位,也可以選定某種外國貨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但是編製的會計報表應當折算為人民幣反映。境外單位嚮國內有關部門編製的會計報表,應當折算為人民幣反映。”
貨幣計量是會計核算的基本假定之一,對記賬本位幣的規定實際上是對貨幣計量的基本尺度的規定。一個單位應以本國的法定貨幣作為其記賬貨幣本來是不言而喻的。確定人民幣為各單位會計核算的記賬本位幣,是因為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是我國境內各項經濟活動中唯一允許采用的支付手段,因而具有最為廣泛的適用性,以人民幣為統一口徑的會計信息,其相關成本因而也最低。隨着我國對外開放的逐步擴大,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越來越多,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或在海外上市也日益增多,我國的對外貿易和合作更是發展迅速,人民幣以外貨幣的收支業務在許多單位的日常會計核算中明顯增加,從而引出了記賬貨幣的問題。對此,《會計法》和《規範》都作了適應性規定,以滿足收支業務以外國貨幣為主的單位的會計核算需要。
4.會計科目
《規範》第四十一條在《會計法》規定的原則上,對各單位會計科目的設置和使用充實了較多的靈活性。其具體內容為:“各單位根據國傢統一會計制度的要求,在不影響會計核算要求、會計報表指標匯總和對外統一會計報表的前提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行設置和使用會計科目。”
會計科目是按照會計要素的具體構成進行進一步科學分類而確立的會計核算項目。國傢統一的行業或單位會計制度,一般都對會計科目以及明細科目的設置、科目名稱、主要核算內容和基本業務的核算方法等作出了規定。這些規定是各單位進行會計科目設置和使用的依據。同時,由於會計核算手段的進步和經營管理工作的強化,會計核算的細化不僅必要也有可能,但單位之間在經營管理的風格和要求上是有差異的,由此帶來不同單位在會計科目設置和使用需要上的差異。因而,應該允許各單位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自行設置和使用會計科目,以便使會計核算更好地滿足需要。這個“一定的條件”,就是“根據國傢統一會計制度的要求”,和“不影響會計核算要求、會計報表指標匯總和對外統一會計報表”。在實際工作中,需要警惕衹見“可以自行設置和使用會計科目”,不見“一定的條件”的傾嚮。一些單位擅自增減、合併會計科目,隨意確定科目名稱,任意改變核算內容,以及不遵守基本業務規定的核算方法的行為,應予製止和糾正。此外,基層單位在自主設置和使用會計科目中,還應註意本單位會計人員的素質應能與之相適應,即要使會計科目的設置和使用既能滿足單位內部的需要,又能適應對外會計報表編報和會計指標匯總的需要。
《規範》第四十一條對事業行政單位會計科目的設置和使用作了例外規定:“事業行政單位會計科目的設置和使用,應當符合國傢統一事業行政單位會計制度的規定。”財政部1997年7月17日發佈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規定,事業單位應按該制度的規定設置和使用會計科目,不需用的科目可以不用。這主要是考慮到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應當符合國傢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適應預算管理和有關方面瞭解事業單位財務狀況及收支情況的需要,並有利於事業單位加強內部經營管理。但該制度同時也規定,適用特殊行業會計制度的事業單位,可以不執行該制度;事業單位有關基本建設投資的會計核算,另按有關規定執行;已經納入企業會計核算體係的事業單位,也可按有關企業會計制度執行。
5.會計資料
《規範》第四十二條規定:“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的內容和要求必須符合國傢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不得偽造、變造會計憑證和會計賬簿,不得設置賬外賬,不得報送虛假會計報表。”這是對《會計法》規定的充實和重申,也是《規範》中為數不多的強製性規範之一。
所謂偽造會計憑證和會計賬簿,是以虛假的經濟業務為前提來編製會計憑證和會計賬簿,旨在以假充真;變造會計憑證和會計賬簿,是用塗改、挖補等手段來改變會計憑證和會計賬簿的真實內容,以歪麯事實真相;設置賬外賬,是在按照規定設置的會計賬簿之外,另外還設一套或多套會計賬簿,將一項經濟業務在不同的會計賬簿上作出不同的反映,或者不通過規定的會計賬簿進行一項經濟業務的核算,而是在另設的會計賬簿上予以反映,藉以隱瞞真實情況;報送虛假會計報表,是通過上述手段造成會計資料的內容不實或直接篡改報表上的數據,使會計報表虛假不實,用以誤導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偽造、變造會計憑證和會計賬簿,設置賬外賬以及編報虛假的會計報表等,都是嚴重的違法行為,它們直接間接地導致隱匿收入、偷逃國傢稅收、轉移國傢資金。幹擾經濟發展和改革、助長腐敗行為以至最終損害國傢和社會公衆的利益,因此必須堅决製止並糾正。
6.會計報表格式
《規範》第四十三條規定:“各單位對外報送的會計報表格式由財政部統一規定。”這是對《會計法》規定的補充。
會計報表是會計核算工作的最終産品。單位對外報送的會計報表采用統一的格式,有利於不同單位會計指標的口徑一致和相互可比,也有利於國傢有關部門進行會計指標的匯總,同時還提供了衡量一個單位的會計核算工作質量的標準之一。
7.會計記錄文字
《規範》第四十六條重申了《企業會計準則》關於會計記錄文字的規定:“會計記錄的文字應當使用中文,少數民族自治地區可以同時使用少數民族文字。中國境內的外商投資企業、外國企業和其他外國經濟組織也可以同時使用某種外國文字。”
文字是會計核算和所形成的各種會計記錄中不可缺少的媒介。離開文字說明的數字是死的,衹有與文字說明有機地結合起來,數字纔成為有意義的會計信息,才能表明經濟活動的性質和量的變化及結果。《規範》要求統一使用中文進行會計記錄,是因為中文是我國的正式語言,使用中文進行會計記錄有利於保證會計核算資料的統一性,這是大前提。在這個前提下,為了適應某種實際需要,少數民族的文字或某種外國文字也可以與中文同時使用,但如果衹用某種少數民族的文字或某種外國文字而不是與中文同時使用,那就是不合規範的行為了。這與《規範》第四十條關於記賬本位幣的規定是有區別的。 |
|
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是進行會計核算工作的規範,是從事賬務處理、編製會計報表時所依據的一般規則和準繩。
(一)真實性
真實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如實地反映經濟業務、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做到內容真實、數字準確、資料可靠。
真實性原則包括真實性、可靠性和可驗證性三個方面,是對會計核算工作和會計信息的基本質量要求。真實的會計信息對國傢宏觀經濟管理、投資人决策和企業內部管理都有着重要意義,會計核算的各個階段都應遵循這個原則。
(二)實質重於形式原則
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應當僅僅按照它們的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依據。
(三)有用性
有用性原則是指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傢宏觀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瞭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
會計的主要目標就是嚮有關各方提供對决策有用的信息,如提供的信息與進行决策無關,不僅對决策者毫無價值,而且有時還會影響他們作出正確决策。所以會計核算的提供的信息資料必須對决策者有用纔行。
(四)一致性
一致性原則是指會計處理方法前後各期應當一致,不得隨意變更。這樣纔便於同一企業的不同會計期間的會計信息進行比較,從而對企業不同期間的經營管理成果有一個直觀的瞭解。
一致性原則並不否定企業在必要時對會計處理方法作適當變更當企業的經營活動或國傢的有關政策規定發生重大變化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變更會計處理方法,但要將變更的情況、變更的原因及其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在財務報表批註中加以說明。
(五)可比性
可比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指標應當口徑一致,相互可比。衹有遵循可比性原則,一個企業纔可以同本行業的不同企業進行比較,瞭解自己在本行業中的地位,存在哪些優勢和不足,從而製定出正確的發展戰略。
另外指明一點,一致性和可比性實際上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一致性原則解决的是同一企業縱嚮可比問題,而可比性原則解决的是企業之間橫嚮可比的問題。廣義上說,兩者均可稱為可比性。
(六)及時性
及時行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當及時進行,保證會計信息與所反映的對象在時間上保持一致,以免使會計信息失去時效。凡會計期內發生的經濟事項,應當在該期內及時登記入賬,不得拖至後期,並要做到按時結賬,按期編報會計報表,以利决策者使用。
特別是當今信息社會,會計資料若不及時記錄,會計信息不及時加工、生成和報送,就會失去時效,變成一堆沒用的信息,對進行决策也就不會有任何幫助。可見,會計信息的及時性要求,是其有用性的限製因素。
(七)清晰性
清晰性原則是指會計記錄和會計報表都應當清晰明了,便於理解和利用,能清楚的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的來竜去脈及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根據清晰性原則,會計記錄應準確清晰,賬戶對應關係明確,文字摘要清楚,數字金額準確,手續齊備,程序合理,以便信息使用者準確完整的把握信息的內容,更好的加以利用。
(八)權責發生製
權責發生製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當以權責發生製作為會計確認的時間基礎,即收入或費用是否計入某會計期間,不是以是否在該期間內收到或付出現金為標志,而是依據收入是否歸屬該期間的成果、費用是否由該期間負擔來確定。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凡是不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當期收付,也不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權責發生製是一種記賬基礎,建立在該基礎之上的會計模式可以正確的將收入與費用相配合,正確的計算損益。
(九)配比性
收入與費用配比原則是指收入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應當配比。這一原則是以會計分期為前提的。當確定某一會計期間已經實現收入之後,就必須確定與該收入有關的已經發生了的費用,這樣才能完整的反映特定時期的經營成果,從而有助於正確評價企業的經營業績。
配比原則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因果配比,即將收入與對應的成本相配比;二是時間配比,即將一定時期的收入與同時期的費用相配比。
(十)實際成本
實際成本原則,亦稱歷史成本原則,是指企業的各項財産物資應當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物價如有變動,除有特殊規定外,不得調整起賬面價值。按照此原則,企業的資産應以取得時所花費的實際成本作為入賬和計價的基礎。歷史成本不僅是一切資産據以入賬的基礎,而且是其以後分攤轉為費用的基礎。
(十一)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
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原則是指在會計核算中合理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如果支出所帶來得經濟收益衹與本會計年度有關,那麽該項支出就是收益性支出;如果支出所帶來得經濟收益不僅與本年度有關,而且同時與幾個會計年度有關,那麽該項支出就是資本性支出。區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有助於正確的確認當期的損益和資産的價值,保持會計信息的客觀性。
(十二)謹慎性
謹慎性原則是指在有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出判斷時,保持必要的謹慎,不擡高資産或收益,也不壓低負債或費用。對於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應當加以合理估計。實施謹慎性原則能對企業經營存在的風險加以合理估計,在風險實際發生之前將之化解,並對防範風險起到預警作用,有利於企業作出正確的經營决策,有利於保護所有者和債權人利益,有利於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十三)重要性
重要性原則是指在選擇會計方法和程序時,要考慮經濟業務本身的性質和規模,根據特定經濟業務對經濟决策影響的大小,來選擇合適的會計方法和程序。
重要性原則與會計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關。堅持重要性原則就能夠保證會計信息的收益大於成本,如對於不重要的項目,也采用嚴格的會計程序,分別核算,分項反映,就可能會導致會計信息成本高於收益。在評價某些項目的重要性時,一般來說,應從質和量兩個方面來分析。從質上來說,當某一事項有可能對决策産生一定影響時,就屬於重要項目;從量上來說,當某一項目的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就可能對决策産生影響。
綜合本章所述,可以看到會計的確是一項復雜、瑣碎的工作,各種理論及操作規範非常多。但它們之間卻也有着一定的聯繫。衹要理順思路,這些東西也是非常容易理解和掌握的。首先,就像玩遊戲需要遊戲規則一樣,會計工作也需要在一定的規則下進行。即進行會計核算工作前要明確為誰進行,怎樣進行,工作結果如何衡量等問題。於是,便有了會計核算工作進行的基本前提:會計個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其次,在具體進行會計核算時,為了便於會計信息的分析、比較,要統一記賬的文字、方法和本位幣;又由於進行會計核算的目的是嚮各有關决策者提供會計信息,幫助他們作出决策。所以,就有必要對所提供的會計信息作一些要求,如信息要及時提供,並要真實、可靠,要以權責發生製為基礎等等。會計核算工作的最後,要對形成書面的各種會計信息立檔管理。這就又涉及到了對會計檔案的規定和要求。總之,本章的各項內容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我們應全面把握這些內容。 |
|
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也稱會計假設,它是人們對那些未經確切認識或無法正面論證的經濟事物和會計現象,根據客觀的正常情況或趨勢所作出的合乎事理的推斷。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指會計人員為之服務的對象。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四條規定,“會計核算應當以企業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為對象,記錄和反映企業本身的各項生産經營活動。”會計主體這一基本前提包含着如下四個方面的意思:
(1)會計為之服務的特定單位(企業)衹能是一個,而不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這是因為會計計量資産、負債和所有者權益是以這個特定企業的權力和義務為界限的,收入和費用也是以該特定企業為界限,按實現和配比原則來確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作為商品生産經營者,要獨立核算、自負盈虧,那就必須將某一特定企業的經營活動與其他企業的經營活動區分開來,獨立地、完整地反映某一特定企業本身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以明確經營管理責任,並根據會計核算所提供的資料做出正確的决策。
(2)會計為之服務的對象,在經濟上是獨立的,所以不僅要把各不同企業之間的經濟關係劃分清楚,而且還應把企業的經營活動與企業所有者及企業職工個人的經濟活動區分開來。例如,當企業所有者與經營者為同一個人時,由於會計為之服務的對象是作為經濟實體的企業,這就需要把所有者的個人的消費與企業的開支分開,由此確定由企業會計入賬的內容,並及時清算企業與企業主(所有者)之間的往來,否則就無法計量企業的支出和利潤,也無法進行經濟效益的比較、分析。再如,企業按規定提取一筆職工福利費,這表明企業增加了一筆債務,而企業在發生職工福利支出時,就不再看作是企業的費用,而應視為企業債務的償付。
(3)作為會計主體的企業與作為法人的企業是有區別的。法人是指在政府部門註册登記、有獨立財産、能夠承擔民事責任的法律實體,它強調企業與各方面的經濟法律關係。而會計主體則是按照正確處理所有者與企業的關係,以及正確處理企業內部關係的要求而設立的。儘管所有經營法人都是會計主體,但有些會計主體就不一定是法人,比如一些企業集團下屬很多子公司,這些子公司也都是法人,但出於經營管理的需要,為全面計量和反映集團公司的經營活動和財務成果,就必須將所有子公司連同母公司作為一個會計主體,編製合併會計報表,以便全面反映和評價整個集團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4)會計為之服務的企業是一個經濟實體,是作為整體存在的。在我國企業中廣泛推行了內部銀行,采用了廠內車間或班組的內部經濟核算,這對於明確企業內部單位的權利和責任,調動廣大職工的生産積極性很有意義。但是,廠內車間或班組衹能是企業內部的核算單位,而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會計主體。這是因為企業內部單位之間存在着復雜的經濟聯繫,它們不能作為獨立的、整體的經濟實體,無法完全劃分其各自的經濟業務,無法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會計核算。因此,企業內部核算單位並不完全具備會計主體的條件。
應當指出的是,會計為之服務的對象完全可能不是企業,例如,是某個機關、事業單位或團體,甚至可能是某個地區、整個國民經濟。這樣,《企業會計準則》就未必適用,需要采用特殊的原則和方法,從而構成非盈利單位會計和社會會計。
(二)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不會面臨破産、清算,企業將會按既定目標持續不斷地經營下去,企業所擁有的資産,將在正常的經營過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轉換,而它所承擔的債務,也將在正常經營過程中按期清償。為此,《企業會計準則》第五條規定,“會計核算應當以企業持續正常的生産經營活動為前提”。持續經營作為會計核算前提的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由於假定企業是持續不斷地經營下去,企業的資産價值將以歷史成本計價,而不是采取現行市價或其他計價標準。例如,當會計人員為一個持續經營的企業編製會計報表時,其廠房、建築物以及生産設備等固定資産都是按歷史成本入賬的,而不是按企業如果解散時的清算價值入賬。因為企業購置各種固定資産的目的是為了使用,以求獲得經濟效益,而不是為了轉讓或者出售。因此,在日常核算中,人們對資産的變現價值並不過份關註,正常的會計核算中是不考慮變現價值的,資産應以歷史成本列入資産負債表。
(2)持續經營這一基本前提為采用權責發生製奠定了基礎。正是由於企業作為一個獨立的經營實體,以持續經營為前提,企業才能以是否取得收款的權利或支付款項的責任作為收入或費用的標志,而不是以是否收到或支付貨幣資金為依據。
(3)由於企業持續經營前提的存在,纔産生企業資本保全問題。試想一個企業不能保持其資産完整,它想連續不斷地經營下去那是不可能的。因此,企業在一個經營周期結束以後,首要的任務就是以獲得的收入彌補已發生的耗費,在此基礎上的餘額才能作為新創造的價值(利潤)在投資者中間進行分配,從而産生了會計核算中正確區分資本與收益的必要。
應當指出的是,如果有證據表明一個企業已無法履行它所承擔的義務,正常的經營活動亦無法持續下去,那麽,以持續經營為前提所規定的各種會計方法和程序也就不再適用,而不得不改用其它方法。即以法律(如破産法)、法規為依據,根據清算的要求如實反映企業清算時的財務狀況和財務關係,並着眼於變現能力與償債能力,提供有助於正確處理各方權益關係的信息。
(三)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是指企業會計核算應當劃分會計期間,即人為地把持續不斷的企業經營活動過程劃分為一個個首尾相接、等間距的會計期間,分期對企業經營活動實施反映和控製,確定每個會計期間的收入、費用和利潤,確定每個會計期間的資産、負債與所有者權益,進行賬目結算和編製會計報表。為此,《企業會計準則》第七條規定“會計核算應當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算賬目和編製會計報表。”會計分期前提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會計分期是正確計算期間損益的基礎。收入的實現是針對特定會計期間而言的,費用的確認也是與特定期間的收入相配合的。如果會計所報告的企業經營活動僅僅是一個一次性的行為,那麽一切收入和費用都在一個經營期間結束。如果會計計量和報告的是一個企業連續不斷的經營活動的某一個片斷,就不能指望將一個會計期間所發生的一切費用和收益一次計入當期産品,而必須按會計期間,在各生産周期內進行分配。
(2)會計分期前提強化了會計信息的預計性質。由於將企業的經營活動劃分為各個相等的期間,需要對某些收入與費用在本期和將來各期之間進行分配,如固定資産折舊,無形資産攤銷、銷售成本結轉以及有關收入的預計與遞延等,都需要會計人員運用以往的經驗采用判斷的方法進行處理,這就強化了會計信息的預計性質。
(3)會計分期前提還在很大程度上製約着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例如,可比與一致是會計信息的重要特徵,不僅不同企業的會計信息能夠比較,而且還要求不同期間的會計處理方法、程序或會計政策、原則應建立在一致或可比的基礎上,以保證各期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數據的有用性。對於相同的會計事項,倘若在不同的會計期間內改變會計處理的方法,將造成企業資産計價與收益確定的不同結果,無法比較各期實際經營情況。因此,會計分期前提還是建立可比性、一貫性原則的基礎。另外,在某一具體期間內,企業往往有許多經濟交易尚未形成或最後實現其結果,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估計方法。會計估計難免會出現偏高或偏低現象,因而在涉及會計計量方法的選擇時,就要恰當地考慮“謹慎性”原則,以抵銷或至少縮小未來期間內可能産生的損失,確保會計所提供的信息達到真實。
(4)按照會計分期前提,會計必須對作為其對象的價值運動過程進行一定的分割,而將價值運動分為三類,一是已經完成的歷史價值運動;二是正在進行的價值運動;三是將要發生的價值運動。從持續經營的角度看,企業的價值運動都可按未來、現時、歷史這三種價值運動轉化,從而形成了事前的預測决策會計、事中的責任控製會計和事後的對外報告會計。而就某一特定會計期間而言,則首先要通過預測、决策、預算等方法來規劃未來的價值運動;然後將實際發生額與預算數進行對比,揭示差異,及時調整預算和矯正行為,以實施過程控製;當某個會計期間結束以後,尚須計量和確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及會計期末的財務狀況,以作為財務分配和財務分析的依據。
會計分期通常為一年,可以是日曆年度,也可以是財政年度,甚至是營業年度(通常是用業務量最低的時刻作為兩個會計期間的交接點)。隨着經濟管理工作對會計信息依賴性的增加,會計期間單位有進一步劃細劃小的趨勢,如季、月、旬、星期等等。為了保證各期間的可比性,國外有的企業還試行會計季度(每個季度13個星期)或會計月等單位,以彌補日曆月、季之間不相等的缺陷。
《企業會計準則》第六條規定,我國“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季度和月份。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訖日期采用公歷日期”。也就是說,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為一個會計年度,每季度的第一個月的一日至該季度的最後一天為一個會計季度,每月的第一天至最後一天為一個會計月份。企業應當按年、按季和按月分期結算賬目,編製會計報表。
(四)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亦包含了幣值不變。我們要想連續、係統、全面、綜合地反映企業的經濟業務,顯然無法采用各種實物計量單位進行計量,而衹能采用貨幣(嚴格地說,應該是觀念上的貨幣)作為統一的計量尺度。這是因為:
(1)貨幣是衡量其他一切有價物價值的共同尺度;
(2)貨幣是交換的媒價物;
(3)貨幣是價值的貯藏物;
(4)貨幣是債權、債務的結算手段;
(5)唯有貨幣可以進入復式簿記係統。
在確定了貨幣計量後,還應明確企業記賬本位幣。為此《企業會計準則》第七條規定:“會計核算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業務收支以外幣為主的企業,也可以選定某種外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但編製的會計報表應當折算為人民幣反映。境外企業嚮國內有關部門編報會計報表,應當折算為人民幣反映。”根據這一規定,我國境內企業,一般均應以人民幣作為記賬本位幣;日常經營活動中以外匯收支為主的企業,為便於企業對外開展業務,以適應企業的特點並簡化核算手續,也可采用某種外幣作為記賬本位幣。對於境外企業,由於其日常經營業務自然以外幣為主,其會計核算是以某種外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但是,當這些境外企業嚮國內有關部門編製會計報表時,應當折算為人民幣反映。
應當指出的是,以貨幣作為統一的計量單位,還有一個附帶的前提,即假定貨幣本身的價值不變。也就是說,貨幣購買力的波動不予考慮。按照世界各國的會計慣例,當貨幣本身的價值波動不大,或前後波動能抵銷時,會計核算中可以不考慮這些波動,仍然認為幣值是穩定的,但在發生惡化通貨膨脹時,(如年通貨膨脹率達26%,或三年的通貨膨脹率達100%),就需采用特殊的會計準則(如通貨膨脹會計準則)來加以處理。 |
|
以貨幣為主要量度,對企業、機關、事業單位或其他經濟組織的生産經營活動或預算執行的過程與結果進行連續地、係統地記錄,定期編製會計報表,形成一係列財務、成本、成本指標,據以考核經營目標或計劃的完成情況,為經營决策的製定和國民經濟計劃的綜合平衡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資料。其基本方法主要有設置賬戶和賬簿、復式記錄、填製和審核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財産清查和編製會計報表等。
會計核算方法是對會計對象(會計要素)進行完整的、連續的、係統的反映和監督所應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七種。
(一)設置會計科目
設置會計科目是對會計對象的具體內容分類進行核算的方法。所謂會計科目,就是對會計對象的具體內容進行分類核算的項目。設置會計科目就是在設計會計制度時事先規定這些項目,然後根據它們在賬簿中開立賬戶,分類地、連續地記錄各項經濟業務,反映由於各經濟業務的發生而引起的各會計要素的增減變動情況和結果,為經濟管理提供各種類型的會計指標。
(二)復式記賬
復式記賬是與單式記賬相對稱的一種記賬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對每一項經濟業務都要以相等的金額,同時記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有關賬戶。通過賬戶的對應關係,可以瞭解有關經濟業務內容的來竜去脈;通過賬戶的平衡關係,可以檢查有關業務的記錄是否正確。
(三)填製和審核憑證
會計憑證是記錄經紀業務、明確經濟責任的書面證明,是登記賬簿的依據。憑證必須經過會計部門和有關部門審核。衹有經過審核並認為正確無誤的會計憑證,才能作為記賬的根據。填製和審核會計憑證,不僅為經濟管理提供真實可靠的數據資料,也是實行會計監督的一個重要方面。
(四)登記賬簿
賬簿是用來全面、連續、係統的記錄各項經濟業務的簿籍,是保存會計數據資料的重要工具。登記賬簿就是將會計憑證記錄的經紀業務,序時、分類地記入有關簿籍中設置的各個賬戶。登記賬簿必須以憑證為依據,並定期進行結賬、對賬,以便為編製會計報表提供完整而有係統的會計數據。
(五)成本計算
成本計算是指在生産經營過程中,按照一定對象歸集和分配發生的各種費用支出,已確定該對象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的一種專門方法。通過成本計算,可以確定材料的採購成本、産品的生産成本和銷售成本,可以反映和監督生産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是否節約或超支,並據以確定企業經營盈虧。
(六)財産清查
財産清查是指通過盤點實物、核對賬目,保持賬實相符的一種方法。通過財産清查,可以查明各項財産物資和貨幣資金的保管和使用情況,以及往來款項的結算情況,監督各類財産物資的安全與合理使用。在清查中如發現財産物資和貨幣資金的實有數與賬面結存數額不一致,應及時查明原因,通過一定審批手續進行處理,並調整賬簿記錄,是賬面數額與實存數額保持一致,以保證會計核算資料的正確性和真實性。
(七)編製會計報表
會計報表是根據賬簿記錄定期編製的、總括反映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特定時點(月末、季末、年末)和一定時期(月、季、年)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成本費用等的書面文件。會計報表提供的資料,不僅是分析考核財務成本計劃和預算執行情況及編製下期財務成本計劃和預算的重要依據,也是進行經濟决策和國民經濟綜合平衡工作必要的參考資料。
上述各種會計核算方法相互聯繫、密切配合,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方法體係。在會計核算方法體係中,就其工作程序和工作過程來說,主要是三個環節:填製和審核憑證、登記賬簿和編製會計報表。在一個會計期間,所發生的經濟業務,都要通過這三個環節進行會計處理,將大量的經濟業務轉換為係統的會計信息。這個轉換過程,即從填製和審核憑證到登記賬簿,直至編出會計報表周而復始的變化過程,就是一般稱謂的會計循環。其基本內容是:經紀業務發生後,經辦人員要填製或取得原始憑證,經會計人員審核整理後,按照設置的會計科目,運用復式記賬法,編製記賬憑證,並據以登記賬簿;要依據憑證和賬簿記錄對生産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進行成本計算,並依據財産清查對賬簿記錄加以核實,在保證帳實相符的基礎上,定期編製會計報表。
會計核算是會計工作的基礎,在我國,會計核算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有關財務制度的規定,符合有關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要求,力求會計資料真實、正確、完整,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明確規定,下列事項必須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
(1)款項和有價證券的收付;
(2)財物的收發、增減和使用;
(3)債權債務的發生和結算;
(4)基金的增減和經費的收支;
(5)收入、費用、成本的計算;
(6)財務成果的計算和處理;
(7)其他需要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的事項。 |
|
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是進行會計核算工作的規範,是從事賬務處理、編製會計報表時所依據的一般規則和準繩。
(一)真實性
真實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如實地反映經濟業務、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做到內容真實、數字準確、資料可靠。
真實性原則包括真實性、可靠性和可驗證性三個方面,是對會計核算工作和會計信息的基本質量要求。真實的會計信息對國傢宏觀經濟管理、投資人决策和企業內部管理都有着重要意義,會計核算的各個階段都應遵循這個原則。
(二)實質重於形式原則
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應當僅僅按照它們的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依據。
(三)有用性
有用性原則是指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傢宏觀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瞭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
會計的主要目標就是嚮有關各方提供對决策有用的信息,如提供的信息與進行决策無關,不僅對决策者毫無價值,而且有時還會影響他們作出正確决策。所以會計核算的提供的信息資料必須對决策者有用纔行。
(四)一致性
一致性原則是指會計處理方法前後各期應當一致,不得隨意變更。這樣纔便於同一企業的不同會計期間的會計信息進行比較,從而對企業不同期間的經營管理成果有一個直觀的瞭解。
一致性原則並不否定企業在必要時對會計處理方法作適當變更當企業的經營活動或國傢的有關政策規定發生重大變化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變更會計處理方法,但要將變更的情況、變更的原因及其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在財務報表批註中加以說明。
(五)可比性
可比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指標應當口徑一致,相互可比。衹有遵循可比性原則,一個企業纔可以同本行業的不同企業進行比較,瞭解自己在本行業中的地位,存在哪些優勢和不足,從而製定出正確的發展戰略。
另外指明一點,一致性和可比性實際上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一致性原則解决的是同一企業縱嚮可比問題,而可比性原則解决的是企業之間橫嚮可比的問題。廣義上說,兩者均可稱為可比性。
(六)及時性
及時行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當及時進行,保證會計信息與所反映的對象在時間上保持一致,以免使會計信息失去時效。凡會計期內發生的經濟事項,應當在該期內及時登記入賬,不得拖至後期,並要做到按時結賬,按期編報會計報表,以利决策者使用。
特別是當今信息社會,會計資料若不及時記錄,會計信息不及時加工、生成和報送,就會失去時效,變成一堆沒用的信息,對進行决策也就不會有任何幫助。可見,會計信息的及時性要求,是其有用性的限製因素。
(七)清晰性
清晰性原則是指會計記錄和會計報表都應當清晰明了,便於理解和利用,能清楚的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的來竜去脈及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根據清晰性原則,會計記錄應準確清晰,賬戶對應關係明確,文字摘要清楚,數字金額準確,手續齊備,程序合理,以便信息使用者準確完整的把握信息的內容,更好的加以利用。
(八)權責發生製
權責發生製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當以權責發生製作為會計確認的時間基礎,即收入或費用是否計入某會計期間,不是以是否在該期間內收到或付出現金為標志,而是依據收入是否歸屬該期間的成果、費用是否由該期間負擔來確定。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凡是不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當期收付,也不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權責發生製是一種記賬基礎,建立在該基礎之上的會計模式可以正確的將收入與費用相配合,正確的計算損益。
(九)配比性
收入與費用配比原則是指收入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應當配比。這一原則是以會計分期為前提的。當確定某一會計期間已經實現收入之後,就必須確定與該收入有關的已經發生了的費用,這樣才能完整的反映特定時期的經營成果,從而有助於正確評價企業的經營業績。
配比原則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因果配比,即將收入與對應的成本相配比;二是時間配比,即將一定時期的收入與同時期的費用相配比。
(十)實際成本
實際成本原則,亦稱歷史成本原則,是指企業的各項財産物資應當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物價如有變動,除有特殊規定外,不得調整起賬面價值。按照此原則,企業的資産應以取得時所花費的實際成本作為入賬和計價的基礎。歷史成本不僅是一切資産據以入賬的基礎,而且是其以後分攤轉為費用的基礎。
(十一)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
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原則是指在會計核算中合理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如果支出所帶來得經濟收益衹與本會計年度有關,那麽該項支出就是收益性支出;如果支出所帶來得經濟收益不僅與本年度有關,而且同時與幾個會計年度有關,那麽該項支出就是資本性支出。區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有助於正確的確認當期的損益和資産的價值,保持會計信息的客觀性。
(十二)謹慎性
謹慎性原則是指在有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出判斷時,保持必要的謹慎,不擡高資産或收益,也不壓低負債或費用。對於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應當加以合理估計。實施謹慎性原則能對企業經營存在的風險加以合理估計,在風險實際發生之前將之化解,並對防範風險起到預警作用,有利於企業作出正確的經營决策,有利於保護所有者和債權人利益,有利於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十三)重要性
重要性原則是指在選擇會計方法和程序時,要考慮經濟業務本身的性質和規模,根據特定經濟業務對經濟决策影響的大小,來選擇合適的會計方法和程序。
重要性原則與會計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關。堅持重要性原則就能夠保證會計信息的收益大於成本,如對於不重要的項目,也采用嚴格的會計程序,分別核算,分項反映,就可能會導致會計信息成本高於收益。在評價某些項目的重要性時,一般來說,應從質和量兩個方面來分析。從質上來說,當某一事項有可能對决策産生一定影響時,就屬於重要項目;從量上來說,當某一項目的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就可能對决策産生影響。
綜合本章所述,可以看到會計的確是一項復雜、瑣碎的工作,各種理論及操作規範非常多。但它們之間卻也有着一定的聯繫。衹要理順思路,這些東西也是非常容易理解和掌握的。首先,就像玩遊戲需要遊戲規則一樣,會計工作也需要在一定的規則下進行。即進行會計核算工作前要明確為誰進行,怎樣進行,工作結果如何衡量等問題。於是,便有了會計核算工作進行的基本前提:會計個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其次,在具體進行會計核算時,為了便於會計信息的分析、比較,要統一記賬的文字、方法和本位幣;又由於進行會計核算的目的是嚮各有關决策者提供會計信息,幫助他們作出决策。所以,就有必要對所提供的會計信息作一些要求,如信息要及時提供,並要真實、可靠,要以權責發生製為基礎等等。會計核算工作的最後,要對形成書面的各種會計信息立檔管理。這就又涉及到了對會計檔案的規定和要求。總之,本章的各項內容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我們應全面把握這些內容。
會計核算的特點
烽火獵頭公司相關專傢認為會計的特點是指會計和其他經濟核算的不同點。由於會計核算是會計的基本環節會計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會計核算方面,它有三個基本特點:
(一)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尺度,具有綜合性
會計要反映和監督會計內容,需要運用多種計量尺度,包括實物尺度(如公斤、噸、件等)、勞動尺度(如工時、工日等)和貨幣尺度而以貨幣尺度為主。實物尺度和勞動尺度能夠具體反映各項財産、物資的增減變動和生産過程中的勞動消耗,對核算和經濟管理都是必要的,但這兩種尺度都不能綜合反映會計的內容,而綜合是會計的一個主要特點。會計以貨幣作為綜合計量尺度,通過會計的記錄就可以全面地、係統地反映和監督企業、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的財産物資財務收支、生産過程中的勞動消耗和成果,並計算出最終財務成果。所以,在會計核算這過程中已經運用了實物尺度和勞動尺度進行記錄,還必須以貨幣尺度綜合地加以反映。
(二)會計核算具有完整性、連續性和係統性
會計對經濟業務的核算必須是完整、連續和係統的。所謂完整是指會計核算對屬於會計內容的全部經濟業務都必須加以記錄,不允許遺漏其中的任何一項。所謂連續是指對各種經濟業務應按其發生的時間,順序地、不間斷地進行記錄和核算。所謂係統是指對各種經濟業務要進行分類核算和綜合核算,並對會計資料進行加工整理,以取得係統的會計信息。
(三)會計核算要以憑證為依據,並嚴格遵循會計規範
會計記錄和會計信息講求真實性和可靠性,這就要求企業、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發生的一切經濟業務,都必須取得或填製合法的憑證,以憑證為依據進行核算。在會計核算的各個階段都必須嚴格遵循會計規範,包括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以保證會計記錄和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和一致性。 |
會計核算(financialaccounting) |
也稱會計反映,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尺度,對會計主體的資金運動進行的反映。傳統意義上的會計核算主要是指對會計主體已經發生或已經完成的經濟活動進行的事後核算,也就是會計工作中記賬、算賬、報賬的總稱;其基本內容是,以貨幣為主要量度,對企業、機關、事業單位或其他經濟組織的生産經營活動或預算執行的過程與結果進行連續地、係統地記錄,定期編製會計報表,形成一係列財務、成本、成本指標,據以考核經營目標或計劃的完成情況,為經營决策的製定和國民經濟計劃的綜合平衡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資料。其基本方法主要有設置賬戶和賬簿、復式記錄、填製和審核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財産清查和編製會計報表等。
會計核算是會計工作的基礎,在我國,會計核算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有關財務制度的規定,符合有關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要求,力求會計資料真實、正確、完整,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明確規定,下列事項必須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1)款項和有價證券的收付;(2)財物的收發、增減和使用;(3)債權債務的發生和結算;(4)基金的增減和經費的收支;(5)收入、費用、成本的計算;(6)財務成果的計算和處理;(7)其他需要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的事項。
現代會計的核算職能不僅僅是對經濟活動進行事後反映,還包括事項前核算與事中核算。事前核算的主要形式是進行預算,參與决策;事中核算的主要形式是進行預測,參與决策;事中核算的主要形式是在計劃或預算的執行過程中,隨時反映計劃或預算的執行情況,以便對經濟活動進行控製,使其按計劃或預期的目標進行。 |
|
kuaiji hesuan
會計核算
accounting calculation
會計的基本職能之一。見會計。
|
|
會計 | 金融會計 | 事業單位會計 | 零餘額賬戶用款額度 | 成本 | 生産成本 | 材料採購 | 管理 | 調研 | 信息科學 | 决算 | 財務預算 | |
|
|
會計核算學 | 會計核算體係 | 會計核算形式 | 會計核算軟件 | 會計核算原則 | 會計核算職能 | 會計核算基礎 | 會計核算模塊 | 會計核算程序 | 會計核算中心 | 契稅的會計核算 | 關稅的會計核算 | 會計核算的前提 | 會計核算科科長 | 雙軌製會計核算 | 社保的會計核算 | 什麽是會計核算 | 單軌製會計核算 | 會計核算的概述 | 會計核算的職能 | 會計核算的原則 | 會計核算技能訓練 | 建築企業會計核算 | 會計核算基本前提 | 國營農場會計核算 | 會計核算辦法(2003) | 銀行會計核算原則 | 外匯會計核算係統 | 消費稅的會計核算 | 房産稅的會計核算 | 資源稅的會計核算 | 修理費的會計核算 | 會計核算組織程序 | 後勤會計核算中心 | 信托業務會計核算辦法 | 怎樣查找會計核算中的錯誤 | 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 | 會計核算的其他要求 | 小企業會計核算實務 | 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 | 信用合作社會計核算內容 | 信用合作社會計核算標準 | 鐵路運輸企業會計核算 | 農業合作企業會計核算 | 基本業務會計核算規定 | 會計核算內容的基本要求 | 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 | 會計核算不得有哪些行為? | 工業企業會計核算實務 | 建築施工企業會計核算實務 | 最新企業會計核算實用指南 | 國庫會計核算業務操作規程 | 施工企業會計核算實務 | 商業企業會計核算實務 | 專項資金會計核算的探討 | 付費瀏覽模式下的會計核算 | 租賃會計核算與管理的內容 | 對出租人會計核算的規定 | 期間費用的會計核算 | 應收款項的會計核算 | 約定回購價格的會計核算 | 教育費附加的會計核算方法 | 企業籌建期的會計核算 | 模具加工費返還的會計核算 | 會計核算用好謹慎性原則 | 啤酒企業包裝物會計核算 | 房地産會計核算有技巧 | 簡化增值稅的會計核算 | 分期攤銷房産稅的會計核算 | 會計核算的基礎不同 | 什麽是會計核算? | 工程項目分包會計核算舉例 | 施工企業營業稅會計核算 | 其他個人所得稅的會計核算 | 實際繳納資源稅的會計核算 | 礦産資源補償費的會計核算 | 耕地占用稅的會計核算 | 外貿企業關稅的會計核算 | 出口關稅的會計核算 | 固定資産增加時的會計核算 | 住房公積金會計核算辦法 | 施工企業會計核算辦法 | 買方選擇權回購的會計核算 | 工程項目分包會計核算 | 會計核算網絡化初探 | 淺論會計核算中的資産減值 | 對人力資源會計核算的探討 | 股票期權會計核算方法 | 會計核算管理的基本模式 | 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 | 房産稅籌劃會計核算有技巧 | 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是什麽 | 會計核算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 基金估值與會計核算 | 會計核算不得有哪些行為 | 會計核算的基本內容 | 石獅市會計核算中心 | 建設銀行外匯業務會計核算 | 會計核算的內容要求 | 金融企業制度中對出租人會計核算 | 對於企業土地使用稅的會計核算 | 企業關稅收取的滯納金或罰款的會計核算 | 股票交易應納證券交易稅的會計核算 | 肉類加工單位屠宰稅的會計核算 | 房産稅管理費用或商品流通費的會計核算 | 企業轉讓土地應納土地增值稅的會計核算 | 企業收購未稅礦産品的會計核算 | 外購液體????加工固體????的會計核算 | 自産自用應稅産品的會計核算 | 進出口環節金銀首飾消費稅的會計核算 | 分期攤銷的車船使用稅會計核算 | 企業收購未納礦産資源補償費礦産品的會計核算 | 房産稅籌劃:會計核算有技巧 | 房地産企業土地增值稅的會計核算 | 房地産企業租售業務會計核算和所得稅處理 | 基層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管理需加強 | 流動資産中短期投資減值的涉稅會計核算 | 企業連鎖經營的增值稅會計核算 | 出口銷售與出口退稅的基本會計核算 | 個體工商業戶應納稅款的計算與會計核算 | 城市維護建設稅會計核算舉例 | 施工企業繳納營業稅的會計核算 | 增值稅稅收政策及相關會計核算 | 進口的應稅消費品的會計核算 | 房地産開發企業營業稅的會計核算 | 鐵路運輸企業營業稅的會計核算 | 保險基金會計核算辦法的適用範圍 | 哪些業務應當辦理手續,進行會計核算? | 托管人如何為基金投資進行會計核算 | 對控股子公司承包收入會計核算的探討 | 農業企業會計核算辦法及講解 | 房地産開發企業會計核算實務 | 基本建設工程建設單位會計核算實務 | 施工項目會計核算與成本管理 | 社會保險基金會計核算的主要特點 | 融資租賃使用的會計核算方法 | 會計核算內容及方法有其特殊性 | 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是什麽? | 單位哪些經濟業務事項應當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 | 公司、企業進行會計核算不得有哪些行為? | 房地産公司售樓處的會計核算 | 固定資産減值與纍计折舊會計核算的關係 | 所得稅準則出新會計核算變化大 | 試運行生産的産品如何進行會計核算 | 固定資産崗位會計核算的重要性有哪些方面 | 會計核算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 外商投資企業會計核算的幾個問題 | 固定資産減少的核算會計核算 | 基於新會計準則下的電力企業會計核算指引 | 工業企業營業稅應納稅額計算及會計核算實例 | 總部與辦事處的會計核算參考方法 | 房地産企業預繳企業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 | 房地産開發企業會計核算值得探討的幾個問題 | 出租出藉包裝物押金會計核算 | 外貿企業出口退稅的會計核算 | 物業管理企業會計核算補充規定 | 出口業務財務管理及會計核算操作規程 | 金銀首飾消費稅的會計核算方法 | 會計核算基礎(會計職業教育係列教材) | 非營利醫療機構—會計核算合法性前提 | 社會醫療保險機構臨時藉款的會計核算 | 電算化條件下銀行會計核算體係思考 | “鄉財縣管”會計核算模式探討與思考 | 教育基建資金的會計核算與管理 | 連鎖業連鎖經營的增值稅會計核算 | 住房公積金會計核算辦法補充規定 | 非營利醫療機構—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 | 非營利醫療機構—會計核算持續經營前提 | 企業集團內部審計與會計核算中淨資産與利潤的評價和調整 | 會計的數字化之路——微軟的會計核算革新 | 中國會計核算制度模式的演進 | 國傢統一會計核算制度建設中的四個基本問題 | 金融企業信托業務的會計核算 | 物流行業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則 | 醫療保險機構國庫內存款的會計核算 | 中俄無形資産及其會計核算比較分析 | 製定《信托業務會計核算辦法》應關註的幾個問題 | 戶外廣告會計核算的幾個問題 | 非營利醫療機構—會計核算主體前提 | 非營利醫療機構—醫院會計核算基本前提 | 畢業論文貸款五級分類與會計核算 | 談新《會計法》關於會計核算的五個嚴厲禁止 | 對會計核算基本程序的再認識 | 券商經營特徵與會計核算特點概述 | 電子商務中數字商品的會計核算 | 電算化環境下的會計核算方法 | 關於製定交通運輸業會計核算規程的若幹問題 | 我國人力資源會計核算框架構建探析 | 會計核算方法的選擇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 規範完善增值稅會計核算之我見 | 期貨會計中“結算差異”的會計核算與監督 | 貨幣市場基金及其會計核算的組織 | 論高等院校會計核算中心職能的創新 | 經營性項目會計核算模式的重構 | 關於對基建會計核算中幾個問題的探討 | 不同回購選擇權下銷售回購的會計核算 | 論電算化環境下的會計核算方法 | 合校後吉林大學會計核算的演變過程 | 電子貨幣支付的會計核算初探 | 關於石油天然氣會計核算的幾個問題 | |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