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物 : 佛教用語 : 古地名 : 地理學教育 : 飲食 > 會寧
目錄
甘肅省會寧縣
  簡介
  位於甘肅中部。北與白銀市平川區、靖遠縣接壤,南與定西市通渭縣毗鄰,西連定西市安定區、蘭州市榆中縣,東靠平涼市靜寧縣和寧夏固原市西吉縣、中衛市海原縣,。坐標在北緯35°33′至36°26′、東經104°31′至105°34′之間,總流域面積6439平方公裏,屬隴西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平均海拔2025米,氣候屬溫帶季風型氣候,年平均降水量為340毫米,年蒸發量達1800毫米;轄28個鄉鎮,總人口58.31萬人,境內有漢、回、蒙古、滿、藏、東鄉等6個民族。
  會寧是歷史文化古城。會寧“地控三邊,縣居四塞”,是古絲綢之路重鎮,素有“秦隴鎖鑰”之稱。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裏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自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設置祖厲縣,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古城會寧,城闢四門,東為“東勝門”,西為“西律門”,南為“通寧門”,北為“安靜門”。城郭形如鳳凰展翅,故有“鳳城”之稱。秦始皇、漢武帝、林則徐、左宗棠、譚嗣同等曾到過會寧,留下了戍邊足跡,翰墨詩賦。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塔會寧是中國革命聖地。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勝利會師,揭開了中國革命歷史上嶄新的一頁。1936年10月8日清晨,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於此,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徵勝利結束。當時,中央領導曾在西津門樓上開過會,故於1958年將西津樓改建為紅軍“會師樓”。為了弘揚紅軍精神,會寧人民修繕了會師樓,擴建了革命文物陳列館,並於1986年建造了高達28.78米,共11層的紀念塔,正面雕刻着鄧小平題寫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塔”18個大字。塔內還懸有甘肅楹聯學會會長安維翰撰寫的對聯:“會一二四方面紅軍,憶井崗舉旗,遵義籌策,大渡橋橫,金沙水拍,過草地,爬雪山,除腐惡,斬荊棘,長徵途中三軍明良遇,將相和,肝膽相照,風雲際會;寧千萬億倒懸黔首,顧祖厲激浪,香林放彩,關川穗碩,青江風徐,去郭城,穿韓砭,越溝岔,翻坡寨,枝楊鎮上全民簞壺迎,袍澤與,詩文傳捷,酒看犒師。”會寧縣大墩梁和慢牛坡還修建有紅軍長徵紀念碑。
  朱德、彭德懷、劉伯承、賀竜、徐嚮前、聶榮臻、任弼時、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都曾留下過光輝的足跡。會寧紅軍會師舊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宣部確定的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國傢安全教育基地。
  會寧一中會寧是西北教育名縣。自古以來有崇文修德,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僅明清兩代就有進士20人、文武舉人115人、貢生396人。自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已嚮全國各大中專院校輸送學生近4萬人,其中,獲得學士學位1萬多人、碩士學位1000多人、博士學位200多人。會寧教育的“三苦兩樂”(領導苦抓、傢長苦供、社會苦幫、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精神享譽省內外,贏得了“狀元故裏,博士之鄉”的稱譽。
  會寧是緑色産品的生産基地。區域海拔較高,光照充足,沒有污染,有生産緑色産品的天然優勢。2004年,全縣種植紫花苜蓿70萬畝,羊飼養量80萬衹,牛飼養量7萬多頭;種植雜糧35萬畝,年産豌豆、扁豆、蕎麥、莜麥、良𠔌米4萬多噸;種植洋芋65萬畝,年産洋芋100多萬噸;種植瓜果蔬菜和經濟作物31萬畝,年産大板鳳眼黑瓜籽7000多噸、杏産品4萬噸。鐵木山礦泉水被國傢命名為優質礦泉水;用當地杏仁和礦泉水配製生産的“萬裏緣”杏仁露被評為省市名牌産品;年産3.5萬平方米的仿古地毯,是外貿出口的免檢商品;蕎麥米和良𠔌米被國傢認定為A級緑色産品;小雜糧、草畜、洋芋和瓜菜四大支柱産業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三利、祁連雪、博亞、恆源等農産品加工竜頭企業;2003年,會寧被中國特産之鄉委員會命名為“中國小雜糧之鄉”和“中國肉羊之鄉”。會寧交通通信便利。東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接壤,西與蘭州市為鄰,南過西安,北達內蒙古。國道312綫、309綫橫跨東西;省道靖天路、定會公路貫通南北,縣鄉公路縱橫交錯,形成四通八達的道路網絡。西安—蘭州—烏魯木齊光纜過境會寧,2萬多部程控電話交換係統貫通城鄉,連接國內外。
  會寧也是以雨養農業為主的國傢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自然條件嚴酷、幹旱缺水是會寧經濟社會發展最大的製約因素。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尤其是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市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全縣上下以西部大開發總攬經濟工作全局,堅持農業穩縣、項目強縣、産業富縣、科教興縣、開放活縣、依法治縣“六項縣策”,實施項目拉動、産業主導、品牌興業、開放帶動、紅色旅遊、可持續發展“六大戰略”,發揚“艱苦奮鬥、自強不息、同心同德、團结勝利”的紅軍長徵精神和會師精神,頑強地與嚴酷的自然條件做鬥爭,勵精圖治,治窮治富,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生了巨大變化。2004年,全縣生産總值達到131882萬元,糧食總産量達到17488萬公斤,完成縣鄉級財政收入200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50元。
  自然地理
  會寧縣位於甘肅省中部,白銀市南端,地處北緯35°24′至36°26′、東經104°29′至105°31′之間。東依靜寧縣和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海原縣,南與通渭縣毗鄰,西靠安定區和榆中縣,北與靖遠縣、平川區相鄰。總面積為6439平方公裏,2004年底總人口為58.33萬人,其中:漢族占97%;回族、東鄉族、藏族、滿族、哈薩剋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占3%。全縣共轄4個鎮24個鄉6個社區居委會284個村民委員會29個居民小組2039個村民小組。縣人民政府駐地會師鎮,西北距蘭州市155公裏、白銀市180公裏。
  會寧地處西北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帶,土地構造復雜,多以變質岩和花崗岩為基底,其上廣泛沉積第三係紅層和第四係黃土,局部地段出露石灰係、侏羅係和白堊係地層。整個地勢由東南嚮西北傾斜,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全縣以祖厲河為基幹,分佈樹枝狀溝壑,遍布"V"形深𠔌。平均每平方公裏土地便有1.07公裏的溝壑。總體南高北低,東北角、中西部有海拔2200米的山塬和峰巒。南部、中部為山地,多屬黃土堆積侵蝕長梁、梁峁地貌;北部多為川、塬地,為梁峁頂面殘塬和河流切割成的溝𠔌地階地貌。其地貌大體可分:
  (一)黃土堆積侵蝕長梁、梁峁地貌。此地貌在縣內廣泛分佈。梁呈長條形,頂不寬,坡梁長,坡面大,坡度15-25度,多數被現代槽狀衝溝切割,溝頭為“掌地”,在中部有少數呈山間盆地地貌。侵蝕嚴重地區,梁峁並存,峁頂面積不大,四周斜坡在10度左右。峁梁相接者梁身不長,為溝𠔌深切,黃土堆積較厚。
  (二)黃土堆積侵蝕梁峁頂面殘塬地貌。此地貌分佈在縣境北部祖厲河、關川河兩側,海拔1700-2200米。有白草塬、紮子塬、李傢塬等八塬典型峁頂殘塬,塬面坡度平緩,一般在5-10度之間。塬緣到𠔌底切割較深,坡面高且陡,塬面為塬地,溝𠔌為溝壩地。
  (三)河𠔌平塬地貌。此地貌分佈於祖厲河及其支流祖河、厲河、關川河、土門峴河兩側,為寬窄、長短、高低各異的三級河𠔌階地,呈樹枝狀嵌入梁峁丘陵之間。海拔1400-1800米。郭城川、城川、甘溝川等七川為典型河𠔌平原,高出河床1-3米的一級階地為河灘,寬數米至數百米,為排洪區;高出河灘10-30米的二級階地為川地,地勢平坦,寬數百米至3公裏;高出川地10-30米的三級階地為坪臺地,斷續分佈於川道兩邊。階地多由第四級衝積、洪積物組成,黃土層厚,土質較好。村鎮居民多住二級階地。
  行政區劃
  會寧縣屬甘肅省白銀市管轄,現轄6個鎮、22個鄉,具體為:會師鎮、郭城驛鎮、河畔鎮、頭寨子鎮、太平店鎮、甘溝驛鎮、丁傢溝鄉、新添堡回族鄉、中川鄉、侯傢川鄉、党家峴鄉、楊崖集鄉、老君坡鄉、翟傢所鄉、柴傢門鄉、八裏灣鄉、平頭川鄉、韓傢集鄉、大溝鄉、四房吳鄉、漢傢岔鄉、土門峴鄉、新塬鄉、草灘鄉、土高山鄉、白草塬鄉、劉傢寨子鄉、新莊鄉。
  會師鎮為縣人民政府所在地。
  歷史沿革
  會寧縣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禹貢》雍州之域,殷周為西羌所居,戰國至秦屬北地郡。西漢於會寧境內置祖厲縣,屬安定郡(祖厲音嗟賴,以祖厲河而定名),治所在今縣北郭城驛鎮有祖厲縣故城遺址。公元前一一二年,漢武帝西巡到此。《漢書.武帝記》載;“(元鼎)五年鼕十月,行幸雍,祠五疇,遂逾隴,登崆峒,西臨祖厲河而還”。王莽時祖厲縣改為鄉禮縣。東漢初,廢鄉禮,復為祖厲縣。安帝永初五年(111年),遷縣治於今會寧縣會師鎮南十裏鋪村窩鋪村民小組厲河之濱,屬涼州刺史部武威郡。兩漢時期,會寧地居“絲綢之路”北綫,用兵河西之孔道。魏晉以來,會寧之地陷於荒蕪。南北朝時期,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周太祖為西魏相時,置會州會寧縣,治所在今靖遠縣東北。《元和志》載:“後周太祖為西魏相,來巡,會師於此,土人張信謦資犒軍,太祖大悅,因置州以會寧為名”。
  “周太祖置會寧縣,屬會州。”會寧縣自西魏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北周屬高平郡烏蘭縣。隋屬平涼郡會寧縣,後改涼川縣。唐屬會州會寧郡,所轄會寧、烏蘭二縣。宋屬會州敷川縣。金屬會州保川縣。又置西寧縣,屬秦州,治所在今會寧縣翟傢所鄉張城堡村有西寧故城遺址。此地宋時稱“甘泉堡”。宋宣和中(1120年)嘗置刺羌城於此。貞右四年十月(1216年)西寧縣升為西寧州,仍屬會州。元順帝至正七年(1347年),並縣入州,屬鞏昌路,隸陝西行省。元順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會寧地震嚴重,“詔改會州為會寧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今之會寧縣,隸陝西布政司鞏昌路。會寧縣名從此沿用,歷經明、清兩代,至今600多年歷史。清隸屬甘肅布政使司鞏昌府。
  中華民國2年(1913年),截府留縣,會寧縣改屬甘肅蘭山道。16年(1927年),廢道後直屬甘肅省政府。25年(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寧會師期間,曾建縣蘇维埃政府。
  1949年8月12日,會寧解放,成立會寧縣人民政府。設立會寧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9月22日,會寧分區易名定西分區,會寧為其屬縣。
  新中國成立後,會寧縣隸屬定西地區行政公署。1985年8月1日,白銀市恢復建製,會寧縣改屬白銀市。
  會寧縣在建國初期,全縣共有5個區,81個鄉,到1957年陸續撤並為3區、1鎮、29鄉。1958年全縣建立10個人民公社,1961年人民公社曾一度增加到40個,1965年合併成20個人民公社和1個城關鎮,1969年城關鎮撤銷並入城關人民公社,1973年增設王廟、侯川、太平、青江、馬路、草灘、掌裏、土木、新莊、塬邊10個人民公社,1976年增設白塬人民公社,1979年又增設柴門人民公社,1980年恢復成立城關鎮,到1983年7月撤社建鄉,城關鎮更名會師鎮(因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寧會師而得名),全縣共建鄉32個、鎮1個。2000年8月撤銷郭城驛鄉,設立郭城驛鎮;2001年9月撤銷河畔鄉、頭寨子鄉,設立河畔鎮、頭寨子鎮;2005年元月撤銷桃花山、王傢廟、塬邊、掌裏、青江驛5個鄉,截止2005年9月,全縣共轄4個鎮、24個鄉。
  會寧氣候
  會寧氣候屬溫帶季風型氣候,年(1990—2005)平均溫度在5.0°—8.5°之間,年無霜期為136—186天;年平均降水量340毫米,年蒸發量達1800毫米。
  會寧縣地處西北內陸,地形南部多高大山梁,相對海拔較高,北部為低緩川塬,相對海拔較低。夏季暖濕空氣北上睏難,鼕季幹冷空氣南下長驅直入。故氣候溫涼乾燥,南北差異較大,降水少且分佈不均勻,年際變率較大,年內四季分明、水熱同季,日照時間長,蒸發強烈,無霜期較短。氣候類型屬溫帶大陸型季風氣候。幹旱、冰雹、冷凍、暴雨、洪水、雷暴、大風、沙塵暴等氣象災害較為頻繁。尤以大面積、長時間的幹旱災害危害最重。歷史上素有“幹會寧”之稱和“十年九旱”之說。近年甚至有演變為"十年十旱"的趨勢。其特點是:春遲寒旱多風沙,夏短溫和宜禾稼。秋早氣幹天涼爽,鼕長嚴寒幹枝丫。山區川塬差異大,南濕北幹有變化。雷、雹、暴、洪、凍易發,幹旱之災甲天下。
  會寧歷代名人
  曹 銘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醜科進士。官至督察院都御史。論諫剛直,年三十四歲以直諫死。
  張 勳 字鼎彝,丁溝鄉人。明正統四年(1439年)乙未科進士。初授戶部主事,以廉勤薦調武昌府知府,因剖理有方,給餉濟饑,刑清弊絶,遷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所至之處,謳思載道。
  慄在庭 字應鳳,縣城東關人。明隆慶二年(1568年)戊辰科進士。授中書捨人,尋升吏、戶兩部給事中,後調山東僉憲,繼任湖廣左參議,擢山東參議,升右布政使。壬辰左遷山西參議,後提按察使。在職時,廉潔自律,體察民情,修黃河石堤,復查積案,減刑疏弊,清匪安民,有清明之頌。
  李玩蓮 四方吳鄉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壬辰科進士。
  柳邁祖 字宜齋,縣城東關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丁未科進士。歷任平番縣訓導,長安縣教諭,翰林院庶吉士,戶部主事、員外郎,刑部郎中。後調任湖南寶慶府知府。在任勤政理事,居官簡約,躬親查核庭訟糾紛。善長書法,凡得一幀者,視為珍品收藏。
  吳思權 字平一,柴傢門鄉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丁醜科進士。由內閣中書銓升浙江補用知府,歷任杭州、溫州同知,所至有政聲。
  康 節 字邵亭,祖籍陝西武功,先祖曾為會寧地方官,後遷居會寧。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丁醜科進士。陝西即用知縣,補授韓城縣知縣,以卓異升補耀州知州,河南滎陽知縣。在任七年,政績卓著。去任後,民為之立碑以志去恩。
  柳 淵 字時庵,縣城東關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84年)甲辰科進士。官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後遷升員外郎,復調任郎中,外放江西袁州知府,繼調瑞州知府。居官清廉,勤政獄訟,衙無積案。
  劉 灝 清鹹豐三年(1853年)癸醜科進士。官陝西某縣知縣。
  吳耀曾 字自甫,翟傢所鄉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進士。選任平涼府教諭。性情耿介、學識淵博。曾主講安定育英書院、會寧枝陽書院。治學嚴謹,善誘後學,兩縣鄉會試獲售者多出其門。
  張汝洽 字潤甫,會師鎮人。清光緒九年(1883年)癸未科進士。歷署陝西大荔、洋縣、淳化知縣。性剛果、不畏強禦、所到豪黠斂跡。斷决積案,甚有能名。
  劉慶篤 字吉甫,縣城東關人。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進士。即授內閣中書。未幾父喪居傢,不久主講平涼柳湖書院,成就士子多人。後仍供職京師,旋考京察一等,任小軍機,繼升軍機章京。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兩宮西巡,護駕至西安,議和後又護駕返京,欽賜二品銜,任外務部兼行內閣承宣廳僉事。民國建立,受薦以甘肅代表身份赴上海公議國事。博覽群書,擅長詩賦,善書法,喜金石,好樂彈。
  秦望瀾 字少觀,縣城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進士。即任兵部主事,操武選司、職方司總辦,後任貴州道、遼瀋道監察御史。因敢言直諫、觸犯權臣,左遷民政部代理員外郎。民政部改巡警部後,任西分廳總辦。民國時,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獲二等寶光嘉禾奬章;任第二屆參議員時,獲得二等大綬嘉禾奬章。後任總統府顧問、國務院咨議、清史館協修,參與編纂《清史稿》兵史部分。
  蘇耀泉 字朗亭,老君坡鄉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戍科進士。官浙江即用知縣,積功晉直牧,歷充衢州、石桐榷務,力祛繁苛,商旅德之。初權新昌篆,縣故多梟匪,民患久矣。公甫下車,即捕治渠魁,豪強斂跡。嚴馭胥吏,不稍縱。勤聽斷,求民隱,嘗微行鄉區,理清冤獄。離任時,百姓焚香跪送,並立去思碑。任烏程知縣時,力圖治理,事心躬親,因勞成疾,卒於住中,歸葬故裏時,士紳民衆沿途設祭,並贈“萬民傘”以志悼念。
  楊 思 字慎之,縣城東關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進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後升翰林院檢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東渡日本,就讀於東京法政大學,未畢業即回國,參加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後歷任縣議會議長,省第一屆議會副議長、安肅道尹,省第三屆議會議長、蘭山道尹、代理甘肅省長、甘肅民政廳長等職。民國36年(1937年)10月當選“國大”代表,翌年3月出席民國政府在南京召開的“行憲國民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北區監察委員會副主任,1955年任省政協主席。1956年10月,病逝蘭州。
  蘇源泉 字本如,老君坡鄉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進士。官禮部主事。民國初,薦任民國政府審計院協審官,繼調內務部僉事。生性耿直,不隨同流俗。居官清廉,能舉賢薦能。喜讀詩書,尤愛讀史。擅長詩詞,著有《詩敬齋詩草》4捲。喜作書,其書法古味盎然、筆力雄勁、神氣凝貫、名震都下。
  萬寶成 字玉田,郭城驛鄉人。清光緒三十年甲辰科進士。三十二年(1906年)東渡日本,就讀於早稻田大學法政速成班學習政治法律。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畢業回國,任戶部主事。民國建立,任山西定襄縣知縣。期間,鼓勵農桑,興辦教育。時有少數人以傳教名義,詐騙錢財,他查實後予以處理,深得民心。離任時,民衆贈“萬民傘”稱頌懷念。民國二年(1913年)當選為第一屆國會參議院議員。後無意仕途,閑居北平。三十二年(1943年)病逝北平寓所。
  焦騰漢 字凌宵,翟傢所鄉人。清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科進士。初授御前侍衛,因功遷升江南浦口營都司,復擢海州營遊擊,淮安城守營參將,膠州營副將,明威將軍,貴州安竜鎮總兵。在任勤勇幹練,忠於職守,地方安寧,屢受褒奬。
  王萬壽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戊辰科武進士。
  詹文英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己醜科武進士。
  郭蝦蟆 金代會州(今會寧縣郭城驛)人。與兄祿大俱以善射應募。金興定初,祿大以功遷,遙授同知平涼府事兼會州刺史。適夏人攻會州,城破,祿大、蛤蟆俱被擒。夏人憐其技,囚之。兄弟皆誓死不屈,且拔須化裝,相謀潛逃。事泄,祿大被害,蛤蟆獨自逃脫,遙授鞏州鈐轄,同知蘭州軍州事。興定五年(1221年)鼕,夏人萬餘入侵定西,蛤蟆敗之,斬首七百,獲馬五十,以功遷同知臨洮府事。元光二年(1223年),夏人步騎數十萬攻鳳翔甚急,蛤蟆總領軍事,敗之,升靖難軍節度使,尋改通遠軍節度使。是年鼕,蛤蟆率騎兵五百,收取會州。皆穿紅衣,敝之南山。夏人望見,疑為神兵。守城夏軍有舉手招人者,蛤蟆射,貫手,凡射死數百人。夏人恐懼,乃出降。至是被夏人占據近四年的會州復為金有。正大初,田瑞據鞏州叛金,詔陝甘兩行省並力平叛。蛤蟆率衆先登,田瑞開門欲逃,被其弟田濟所殺。叛軍首領皆被蛤蟆斬之。依此遙授知鳳翔府事兼領蘭、洮、會、河四州兵馬之帥。天興三年(1234年)春,金已亡,西部各州無不歸順,獨蛤蟆堅守孤城。丙申(1236年)鼕,元軍並力攻之,蛤蟆度不能支,乃積城中所有金銀銅鐵,雜鑄為炮,以擊攻者。殺牛馬以餉將士;焚廬捨,以堅軍心。日與血戰,將士死傷甚重。勢不能支,遂集傢寶及將士妻女於一室,焚之。城破,士兵多投火自盡。蛤蟆獨上草垛,以門板自蔽,射殺元兵二三百人。矢盡,投弓劍於火,自焚殉國。
  王萬祥 字瑞宇,號鐵山,漢傢岔鄉人。少英武雄偉,慷慨有奇氣。年18應募遊擊將軍王進寶麾下。愛習武略,槍法嫻熟,勇敢善戰。每遇敵,奮勇先入。恢復臨鞏平涼諸郡,進取漢中,攻取武關,屢建大功,遂授定海總兵,後調興化總兵。清廷統一臺灣後,選調赴臺鎮守,晉為福建陸路提督,統轄八郡。在閩任職一十七載,布德施威,疆域平安,邊隅大治,百姓樂業。閩人特立生祠,春秋享祭。康熙帝授太子大保銜。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七月,病逝於福建寓所。帝特下旨為其賜文立碑,謚號“敏壯”。
  金國上京會寧
  金朝上京路下設的行政建製。初為會寧州,金太宗以建都於此而升為府。府治上京城(今哈爾濱市阿城區市區南2公裏白城)。《大金國志》載,“國初無城郭,星散而居,呼曰皇帝寨、國相寨、太子莊。後升皇帝寨曰會寧府,建為上京”。城近“按出虎水”(今阿什河)。會寧府轄區:北抵鬆花江,西涉拉林河,南達長白山,東至蜚剋圖河流域。下轄會寧、麯江、宜春3縣。上京會寧府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朝鮮城市
  朝鮮東北端邊境城市,會寧郡首府。隔圖們江與中國吉林省竜井市的三閤村相望。鐵路經鐘城和南陽通中國圖們。李氏朝鮮時代六鎮之一,舊城尚存。自古以來為中朝貿易站。盛産木材、雜糧、褐煤。傳統的陶瓷品有名。木材加工業發達,還有製糖廠、礦山設備廠、農機廠等。
英文解釋
  1. n.:  Huining
近義詞
會寧
會寧
相關詞
民俗通渭浙江人物中醫同名異人甘肅會寧
會師狀元縣祖國山川學校教育貧睏
包含詞
會寧鎮會寧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