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滿族民俗館聯繫方式地址:吉林省中南部。
電話:0434—4264418
郵編:136000伊通滿族民俗館投訴電話四平市旅遊投訴電話:0434-3643064
吉林省旅遊投訴電話:0431-565303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伊通滿族民俗館景區榮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社會科學院的學術基地2a級國傢旅遊景點伊通滿族民俗館門票價格10元伊通滿族民俗館節慶活動四平市是滿族的發祥地和集居地之一,其中以伊通滿族自治縣居住的滿族人口最多,占總人口的37.5%。在伊通縣,滿族仍較多地保留着本民族的風俗習慣。伊通滿族男子仍普遍穿坎肩,姑娘嫻於刺綉,在衣邊、門簾、幔帳上綉製優美的圖案和“喜慶話”字樣。過年剪窗花的習俗仍很盛行。老年婦女綰發盤髻,姑娘蓄發為辮,帶耳環的隨處可見。滿族人傢還較多地保存着古建築的遺風,許多建築帶有滿清特色。生活習俗也帶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尤其以薩滿教(滿族原始宗教)的儀式和婚禮最具代表性。隆重的薩滿教儀式以祭祖為大宗,慣於竜虎年或蛇年春秋兩季操理,分傢祭和族祭。傢祭時要選擇本傢取妻生子、就職榮升、修宅遷居、壽老病故或兒女久病初愈等紅白喜事的時候。全族團结、喜慶豐收可操辦族祭。無論是那種祭祀都得請全族老幼參加。在整個祭祀活動中,可分祭神樹、殺豬祭神桿、領姓、擺件子、蒸糯米、打打糕等一整套習俗。滿族的婚禮也很別緻。結婚時,舉行送親車與迎親車在中途相遇換車儀式。“拜天地”後在南炕“坐福”,晚間在地上放一張桌,新郎新娘繞桌三圈後飲酒。桌上一對蠟燭,通霄不熄。婚後三天“回門”。
中元節
時間:農歷七月十五
內容: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
走百病
時間:農歷正月十六日
內容:滿族婦女的節日。婦女們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頒金節
內容:是滿族“族慶”之日,標志着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伊通滿族民俗館開放時間8:00——17:00伊通滿族民俗館最佳旅遊時間相對而言,夏季和秋季最適宜遊玩。伊通滿族民俗館美食豬肉燉粉條、朝鮮冷面、餃子、包子、熏肉餅
伊通滿族民俗館住宿葉赫風景名勝區內,有轉山湖賓館、民族山莊、度假村、古城樂園等服務設施,可為會議、遊人旅客提供住宿服務。在四平市東北部15公裏處,有一個兩岸山形奇特,水面寬廣清淨的下三臺水庫。水庫東有九箭山,西有老鷹山,群山環抱,風景秀麗,如今,這裏建起了賓館、涼亭,開設了遊泳、釣魚等遊覽項目,接待中外遊人。
四平賓館是隸屬於四平市政府的三星級旅遊涉外賓館,擁有各類套房、標準客房120間。四平市吉平賓館,是一傢三星級涉外賓館。座落於風景秀麗的四平南湖公園西側。四平麗豪酒店位於風景秀麗的南湖公園附近,是港商投資4000萬港幣興建的涉外三星級商務型酒店。紅嘴賓館座落在全國聞名的“神州第一屯”四平紅嘴集團總公司所在地,是一傢二星級涉外旅遊飯店。賓館有各類套房50間。伊通滿族民俗館購物鹿茸吉林人參吉林熊膽紅鬆美人鬆水獺皮紫貂皮延邊蘋果梨長白山鬆蘑彩繪雕刻葫蘆樹皮畫山葡萄蕨菜吉林田雞鬆花石硯鬆花湖浪木根雕五味子甘草吉林鹿角膠伊通滿族民俗館玩法參觀、學習、旅遊、
伊通滿族自治縣位於吉林省中南部,幅員面積為二千五百二十三平方公裏。境內有七座火山平地兀起,狀若北斗,故有“七星落地”之稱。伊通歷史悠久,是滿族的發祥地之一。從遠古的息慎,到宋、遼、元、明時期的女真,滿族先人都曾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是滿族的“祖宗肇興之所”。清初這裏建立了鑲黃、正黃二旗公署,設驛站,置柳邊。光緒八年升為州治。一九八八年八月三十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伊通縣,設立伊通滿族自治縣。溯古撫今。清太宗皇太極的生母孝慈高皇后就出生在伊通留下足跡。在這塊“貢山”“貢河”相間環抱的沃土上,伊通滿族繁衍生息。至今,伊通滿族的風俗習慣、心裏素質仍具有鮮明的特點,他們虔心敬存下來的滿族傳世文物,在一九八七年三月代表吉林省在首都北京展出期間,曾贏得了國內外各界人士的高度評價。
伊通滿族民俗館始建於一九八七年六月二十五日,是目前全國唯一的一所展示滿族傳世文物和民俗風情的博物館,迄今為止,館藏文物已達六百一十個種類,三千餘件展品。共接待各級各類參觀團體一千五百多個,社會各界參觀人士二十餘萬衆。慕名前來參觀的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的國際友人和港、澳、臺同胞翹指嘉許,留言盛贊。一九九五年三月,中共四平市委、市政府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九九九年五月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將本館作為學術基地。
展覽館分淵源、生産、生活、禮儀、文化習俗和今日伊通六個部分。采取專題陳列的方法,用實物展品與照片、圖板、模型和錄像等形式,嚮觀衆展示伊通滿族特有的民俗世界,使來參觀者能夠得以瞭解伊通滿族人民的傳統習俗和風土人情,體察伊通滿族人的傳統意識和生活情趣。
滿族的生産活動,反映了幾千年來的漁獵採集嚮農耕發展的歷史過程。長期的漁獵生活構成了其民族文化的底藴,鑄造了強悍的民族性格。滿族是馬背上的民族,曾以弓馬著稱天下。傳統的狩獵多是“聚衆合圍”既狩獵,又練兵,培養出“威名震懾莫與爭鋒”的八旗勁旅。滿族有馴鷹捕獵的古俗。在原始信仰薩滿祭禮中,鷹神列為靈禽之首,其中最名貴的是“海東青”。滿族的畜牧業有漫長歷史,曾普遍養馬,並長於馴馬。滿族又以善養豬而著稱,喜吃白肉血腸,川白肉等菜餚。滿族先民古時即養狗,狗是滿族狩獵及生活中的好夥伴,有“鷹犬無價”之說。滿族的旗袍,在清代居“國服”地位。旗袍稱“衣介”,分單、夾、皮、棉四種。滿族男子喜穿長衫、長袍、外套馬褂,俗稱“長袍馬褂”。女子旗袍的領口、衣襟、袖頭上都鑲有豔麗的花邊,穿起來美觀、勻稱、婀娜多姿,成為最有特點的中國民族服裝。滿族女子喜帶頭飾,不纏足,有“金頭天足”之稱。滿族的飲食從“天火肉”到“滿漢全席”極大的豐富了中國的飲食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的是火鍋。滿族火鍋歷史悠久,在滿族歷史上曾出現“天上鍋”、“地上鍋”、“水中鍋”、“雀火鍋”等多種火鍋,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到一處都要吃火鍋,使大江南北盛行至今。滿族的住宅在清中葉以後,形成了“四合院”的典型民居。臥室內三面火炕,南北炕住人,西炕較窄,稱“萬字炕”。滿族的傳統信仰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原始宗教——薩滿教。每到祭祖祭天婚喪嫁娶,驅魔治病等活動,都要把薩滿請來。此時的薩滿脫去常服,穿上神裙,戴上神帽,束上腰鈴,手持抓鼓和鼓鞭,一邊口誦神詞,一邊盤旋舞蹈,跳躍禮贊,膜拜娛神。子孫繩,是滿族人傢記錄子孫繁衍的布製繩索,生男孩時在繩索上拴上“嘎啦哈”或小弓箭,生女孩則拴上彩色的布條,是其先民古老的“結繩記事”的遺俗。滿族十分重視歲時節慶,主要節日有春節、上元節、端午節、頒金節等。“頒金節”是紀念皇太極在一六三五年農歷十月十三這一天改“女真族”為“滿洲族”的日子.滿族的婚嫁禮儀十分講究,從相親到完婚有一套完整、莊重的禮儀過程。一般有:相親、迎親、回門、住對月等。滿族的喪葬習俗,歷史上曾經歷過樹葬、獸葬、水葬等演變過程,土葬時使用“起脊棺材”,挂紅布魂幡,清明日上墳插“佛托”。現已普遍實行火葬。滿族能歌善舞著稱於世,其中滿族麯藝、剪紙最具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格。滿族的傳統體育有珍珠球、跳駱駝、冰嬉、雪地走等。滿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和民間遊戲生動活潑至今不衰,有些已被中小學吸納為傳統體育項目教學。
“珍珠球”已列入國傢體育部門的比賽項目。
白山黑水,碑傳神話千傢續
古風新俗,留衍子孫萬戶繁
伊通滿族人民為民族昌盛、國傢富裕共同奮鬥,正在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致力振興經濟。如果說“七星落地”的傳說曾給伊通鍍上神話般的色彩,那麽,新的民族團结、和睦將會給伊通創造出無比神話還要燦爛的光輝前景。
1995年3月中共四平市委、市政府將其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8年5月本館成為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的學術基地。2002年被國傢旅遊局質量等級評定為2a級旅遊景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