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蘇之戰鑲嵌壁畫
  《伊蘇之戰》(鑲嵌壁畫)
  【名稱】伊蘇之戰鑲嵌壁畫
  【類別】雕塑、石刻
  【作者】比洛剋申
  【原屬】希臘
  【簡介】
  係希臘此伊蘇之戰壁畫的摹本,此畫高約248釐米,長約517釐米。
  希臘的繪畫,因無更多作品存世,難以論說其全貌。早期的壁畫,我們已從剋裏特島出土的剋諾索斯宮內的裝飾壁畫見到一些。1900年,在剋諾索斯宮內還發現了一幅肖像畫《巴黎少婦》,考古學家們都個個稱奇:畫上的少婦朱唇皓齒,青絲如雲,胸部豐滿,真是千種風情、百般婀娜。這一幅大型壁畫,是羅馬時期臨摹希臘大壁畫的一件鑲嵌復製品。
  在希臘化前期,希臘本土與各島嶼據說都有大型壁畫,畫面所述的內容,也象雕刻或浮雕一樣,具有紀念性意義。這一幅出土於意大利龐貝城的羅馬鑲嵌畫《伊蘇之戰》,屬公元前1世紀的作品。原作係公元前4至前3世紀初葉一位德裏提畫傢比洛剋申應雅典的統治者卡桑德爾訂購所畫的。
  公元前333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與波斯王大流士三世進行了一次關鍵性激戰,地點在西裏西亞(即在小亞細亞)的伊蘇城附近。這次戰役在馬其頓方面,動用軍隊僅3-4萬人,而波斯的軍隊則超過12萬人。亞歷山大善於用兵,地勢也有利,結果波斯軍隊損兵折將,傷其大半,一時潰不成軍,大流士竟從戰場上衹身逃脫,他的傢眷也盡皆被俘。亞歷山大東侵中,馬其頓軍與波斯軍進行的一次重要會戰。公元前333年10月,亞歷山大三世奪取小亞細亞後,越過伊蘇斯平原,欲南下敘利亞。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率軍約12~13萬人,由索契進至馬其頓軍的後方,占領伊蘇斯,在皮納魯斯河北岸占領陣地,切斷馬其頓軍的交通補給綫。亞歷山大聞訊後,率軍約3~4萬人急速回師,邊行進邊展開,搶占右側高地,沿河南岸擺開陣勢。交戰開始後,亞歷山大親率右翼騎兵涉水過河,衝擊波斯軍左翼步兵方陣,直逼大流士三世主營。由希臘雇傭兵組成的波斯軍中央步兵方陣也給馬其頓軍造成較大損失。在勝負難分之時,坐鎮中軍的大流士三世因左翼潰敗而率先棄陣逃走,導致全綫崩潰。波斯軍大敗,損失步、騎兵近10萬人,大流士三世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被俘。馬其頓軍傷亡約5000人。此戰,馬其頓軍打開了通嚮敘利亞和腓尼基的門戶。伊蘇一戰,形勢大變,波斯帝國大傷元氣,已難東山再起,未經多久,就成了馬其頓-希臘的屬地。馬其頓王為紀念這次東徵的偉大勝利,便召集畫傢作此大型壁畫。衹因歷史久遠,壁畫的原作今已不存。
  這幅鑲嵌畫是在羅馬龐貝城一座牧神廟內發現的。經研究,確定係希臘此一大壁畫的摹本,此畫高約248釐米,長約517釐米。構圖龐大,人物衆多,激烈的戰爭場面處理得非常細緻:右側是潰敗的波斯軍,大流士三世見到大勢已去,急命車夫催趕戰車,倉惶逃跑,臉上露出慌張的神色。畫的左側,因受歲月侵蝕,部分馬賽剋已經剝落,圖像不清。那裏刻畫了亞歷山大及其騎兵們的威武雄姿,馬其頓身披甲胄,率先闖入波斯軍陣,正用長矛往大流士方向直刺過去,其餘軍士直奔潰軍方向,力圖殺盡敵人。戰鬥雙方的勝負局勢已躍然畫上。戲劇性的衝突與對立構成了全畫的基調,那許多生動的細節:負傷倒下的馬,踢腿潰跑的脫繮之馬,騎士的長矛,馬其頓王的臉容,背景的戰場氣氛組成了畫面的節奏美。希臘的繪畫水平之高,雖未能見到壁畫原作,這幅羅馬鑲嵌畫便是它的映證。
  這幅鑲嵌畫現藏於意大利那不勒斯國傢博物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