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法罕皇家广场
伊斯法罕皇傢廣場景區榮譽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伊斯法罕皇傢廣場作為文化遺産,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伊斯法罕皇傢廣場開放時間商務活動最好於10月至次年4月前往,天氣比較涼爽。6~8月,商人渡假者較多。伊斯法罕皇傢廣場特別提醒由於伊朗宗教國傢的特性,伊朗要求在伊朗領土上的所有女性(學前兒童除外)外出時須帶頭巾和穿着長外衣,否則可能會受到處罰。男性不可穿着短褲外出。
到伊朗,宜持用印有波斯文、英文的名片。伊朗商人比中東其他地方的商人好禮而講究正式,招待殷勤,打交道時宜以正式而保守方式進行。伊朗人以其數千年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為驕做,在交談過程中,可多強調中國與波斯商賈往來的悠久歷史。
按照伊朗的禮俗,每年的4~9月間,天氣炎熱,穿襯衫,打領帶即可,其他時候宜穿保守式樣的西裝。拜訪商界、企業界或政府部門須先訂約會,談公事要遵守時間。和伊朗人打招呼,要稱他們的姓加上學術或職務頭銜。根據當地的商業習慣,進行商務活動時,首先彼此要提示所希望的價格、條件,然後相互讓步達成協議。生意洽談,按伊朗人的習慣,往往相當費時。雖然起初所提示的價格很難接受,但不必灰心,仍然要不屈不撓地進行交涉。有一點我們要有充分的認識,即對方的意識觀念與我們的差異。註意不急躁、不慌張、不灰心。伊朗人信奉伊斯蘭教,不要傷害伊朗人的自尊心,並要十分註意不能有不尊重伊斯蘭教的言行。觀光、商業旅行到伊斯蘭教國傢時,都可以參觀伊斯蘭教教堂,但必須遵守他們的禮節:要脫鞋,頭上必須有一樣東西,如帽子或手套。女性衣着更須註意,不宜太暴露。不能穿迷你裙,肩膀到膝蓋必須掩蔽不露,衣袖不可短到露肩或露出腋下,當地禁止喝酒,也不能攜帶酒精類的飲料。不食豬肉,烤肉串是伊朗名菜。伊朗中、下層人士喜歡上茶館,泡上一壺紅茶,擺上冰糖塊或榛子果仁、巴旦杏仁、阿月渾子和葡萄幹等。在伊朗,茶館也是人們信息交流和社交的重要場所。
伊斯法罕皇傢廣場,位於伊朗中部的伊斯法罕市中心。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伊斯法罕皇傢廣場作為文化遺産,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伊斯法罕皇傢廣場南北長511米,東西寬l60米是當年阿巴斯大帝檢閱軍隊和觀看馬球的場所。周圍有兩層拱廊環繞,每邊拱廊各開一座雄偉大門,分別通嚮皇傢清真寺、聖·羅圖福拉清真寺、阿裏·加普宮和皇傢集市。
早在公元前8-6世紀,米底亞王國統治時期,伊斯法罕就已經被建成一座頗具規模的大都市。公元11-12世紀的波斯塞爾柱王國時期,始為首都,16世紀末至18世紀初再次成為沙法維王朝的都城。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這裏亦是東西方貿易的集散地。當時南來北往的遊客雲集在這裏,城市十分繁榮,民間有"伊斯法罕半天下"之美稱。
伊斯法罕皇傢廣場又稱伊斯法罕伊瑪穆廣場,由沙法維王朝的阿巴斯一世大帝建於17世紀,廣場四邊是紀念碑建築,它們與一組二層拱廊相連。這處遺址以它的皇傢清真寺、聖·羅圖福拉清真寺和阿裏·加普宮而聞名。
在阿巴斯一世大帝重建伊斯法罕皇傢廣場之前,在廣場舊址周圍分佈着一些小廣場。從皇傢清真寺入口處,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這些約500米長、150米寬的廣場。廣場中保存了從公元11世紀到公元19世紀的各式各樣的伊斯蘭風格的建築。皇傢清真寺左側是上個世紀經過重建的草坪和大池塘。伊斯法罕皇傢廣場最初的紀念碑依然聳立,在廣場公園的門口就有兩塊古紀念碑。廣場的東側是聖·羅圖福拉清真寺小巧玲瓏的伊斯蘭式的圓屋頂,在廣場的更遠處是皇傢集市的入口。據說,該集市是當時伊朗最大的集市,它的南入口處位於伊斯法罕皇傢廣場最北邊,沿着市場內的道路走下去,可看到建於11世紀塞爾柱王朝的星期五清真寺,它是伊朗最古老的門殿式清真寺。現在,伊斯法罕皇傢廣場四周是各式各樣的古跡,並且留有古代皇傢集市的一部分店鋪。最引人註目的是廣場上的鐵鋪,在離廣場很遠的地方就能聽得見鐵匠藝人們嘹亮的叫賣聲。
廣場的東側,是規模不大但十分奢華搶眼的聖·羅圖福拉清真寺,這裏曾是阿巴斯一世的私人禮拜堂。整個清真寺的穹隆內外及壁面用黃色為主的彩釉磚裝飾、這在波斯極為罕見。
沙法維王朝與阿巴斯一世
沙法維王朝(1502-1736)是伊朗的一個王朝,該王朝將伊斯蘭教的什葉派定為伊朗國教,使一個具有不同種族和語言成分的國傢出現統一的國民意識。王朝的創建者使斯梅爾一世徵服了伊朗大部並吞併了伊拉剋的巴格達和摩蘇爾省。與奧斯曼人和烏茲別剋人的戰爭使沙法維王朝被迫將首都遷至伊斯法罕。1588年阿巴斯一世即位,他意識到軍事力量有限,於1590年與奧斯曼帝國簽訂不平等和約,而將攻勢轉嚮烏茲別剋,並對軍隊進行重大改組,全部按歐洲方式訓練和裝備,於1603年擊敗了士耳其人,還將16世紀初占領波斯灣內的霍爾木茲島的葡萄牙商人趕走。阿巴斯一世傑出的統治、突出的軍事成就和有效的管理體係,使伊朗步入強國之列。
廣場南側的皇傢清真寺始建於1612年,大門和兩座宣禮塔朝嚮正北,正殿和另外兩座宣禮塔朝嚮西南的伊斯蘭聖地麥加。這座透看皇族氣味的波斯風格建築,是整個廣場的焦點
伊斯法罕王傢廣場中其他知名建築還有馬斯吉德哈基姆清真寺以及伊瑪穆·哈默得墓葬群。馬斯吉德哈基姆清真寺是阿巴斯二世大帝時建成的,根據皇傢集市門廊上石刻記載的準確時間為公元1656年至1662年。馬斯吉德哈基姆清真寺最初所采用的建築材料主要是灰泥,經過漫長的風雨剝蝕以後,這些建築能被保留下來的極少。其中的一件幸存品是一個用同種材料製成的造型優雅別緻的象牙塔。通往清真寺入口處的建築,也就是現在為人們所稱道的"卓章口",可能是伊斯法罕皇傢廣場最古老的建築。從該建築的風格1可以看出古時工匠建築藝術表現手法發展的特點,區匠們越來越傾嚮於用更為華麗的建築手法,原來流行的樸素的突角拱已逐漸為較為復雜的尖鬥拱所代替,再往後就是半圓形屋頂的普及。這種帶有半圓形屋頂的建築,其屋頂造型的優雅美觀程度並不亞於600年後的聖·羅國福拉清真寺。
阿裏·加普宮宮殿正面高48米,是將原來的阿裏門稍加改建,成為二層有木看臺的建築,作為檢閱和迎接貴賓之用
伊瑪穆·阿哈默得墓葬群包括兩座神殿,一座是建於1167年的伊瑪穆·阿哈默得神殿,另一座是阿亞圖拉神殿。這座墓葬群的建築風格十分奇特,在伊瑪穆·阿哈默得神殿的窗戶上有一塊高高在上的巨石,俯瞰着整個街道。兩座神殿的內部建築也是風格迥異,伊瑪穆·阿哈默得墓葬的內部建築采用的是當時非常傳統的圓頂加天窗式,護墻板的瓷磚上稀疏地裝飾着一些大徽標的圖案。而阿亞圖拉這位博學的宗教領袖的神殿風格卻是別具特色,當遊人一步入神殿內部時,就會為遍布神殿四周的豪華的洛可可式裝飾驚訝不已。
■皇傢廣場重建後其四周的二層拱廊以很低的價錢出租,以吸引更多的商人從舊城中心遷
移至此。
■"四十柱宮"建於1647年,是阿巴斯二世處理國事的地方,它並非實有40根柱子,因為宮殿門廊上的21根大柱倒映在門前清澈的池水中,仍佛又出現了20根柱子,故得名"四十柱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