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復興運動(al—nahdah al—islamiyyah)
現代旨在復興伊斯蘭教精神並據以解决各種現實社會問題的宗教與社會運動的統稱。因其主張復興伊斯蘭教初期的本來精神,又稱“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伊斯蘭復興運動在伊斯蘭教歷史上是一種周而復始的宗教現象,每當社會嚮前發展,出現了信仰鬆弛、道德淪喪、消極腐敗等為伊斯蘭教所譴責的現象時,伊斯蘭教界內部就會興起宗教復興思潮,伴之以復興運動。當代伊斯蘭復興運動將自身認同於歷史上一切宗教復興與改革運動,視為它們的繼續和發展。歷史上的伊斯蘭復興運動大多由虔誠的宗教傢、伊斯蘭學者發起,規模一般較小,帶有更多的自發性。其早期思想淵源主要是以遵循《古蘭經》、聖訓,堅持“正統”教義為特色的罕百裏教法學派及該學派的晚期代表伊本·泰米葉的思想傳統,在近代,則有18世紀發生於阿拉伯半島的瓦哈比宗教復興運動和20世紀30年代以來發生於埃及和阿拉伯國傢的穆斯林兄弟會運動。其共同的思想傾嚮是主張正本清源、返樸歸真,淨化信仰、消除腐敗,按照純正的伊斯蘭教教義來規範穆斯林的言行,並以這種精神來解决現實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當代的伊斯蘭復興運動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自1928年埃及穆斯林兄弟會創立到60年代末為第一階段,自70年代起至今為第二階段。以哈桑·班納為首的埃及穆斯林兄弟會,曾以伊斯蘭教為旗幟,同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本國的封建主’義作過英勇的鬥爭,曾提出包括平等、公義、反對剝削、壓迫、改善人民生活等在內的各種社會、政治主張,同以納賽爾為首的埃及民族主義者也曾有過一段合作。後因政見不同,合作關係破裂,於1954年被埃及政府取締,許多領導人遭到逮捕。此後,其他國傢的兄弟會組織也大多被迫轉入地下。20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埃及等阿拉伯國傢在現代化建設中遇到挫折,經濟增長緩慢,建設資金短缺,通貨膨脹加劇,失業率上升,社會分配不均、兩極分化,統治者專製腐敗,加之在阿以戰爭中屢戰屢敗、失地辱國,引起社會各階層的不滿,人們對以納賽爾主義為代表的阿拉伯民族主義、阿拉伯社會主義日益失望,要求以一種新的精神取而代之。這種信仰危機因伊朗於1979年發生了推翻巴列維政權的“伊斯蘭革命”而加深,於是在阿拉伯世界和伊朗等地出現了數以百計的公開的或秘密的伊斯蘭教政黨、派別和組織,一些被取締的伊斯蘭教政黨、組織也相繼恢復活動,這些非官方的宗教組織成為當今伊斯蘭復興運動的鼓吹者、領導者和組織者。
同歷史上的復興運動相比,當代的伊斯蘭復興運動具有一係列新的趨嚮和特點,(1)有更明確的政治目標和行動綱領。伊斯蘭復興運動的指導思想,係由當代各國的宗教領袖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所提出,通過宜教、出版物、集會等形式,為廣大穆斯林民衆所接受。其主要內容包括,1.包容性、實踐性。強調伊斯蘭教是一種富於實踐性的包涵一切的宗教體係:它既是一種意識形態,又是一種社會、政治制度,既是一種文明方式、文化傳統,又是一種社會組織形式。總之,它不是一般意義的宗教,而是一種富於實踐性、創造性、革命性的信仰,故必須以這種精神來反對一切外來的非伊斯蘭教的思想、信仰,包括世俗化、西方化、資産階級民族主義、帝國主義,現代資本主義等“舶來品”。2.政治性、鬥爭性。認為伊斯蘭教是一種以法製為基礎的政治性很強的宗教,它的政治目標是最終建立一個獨立自主、平等、正義,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理想的政治制度。故必須或以漸進的合法鬥爭或暴力奪取政權的方式,推翻本國“不義”的統治者,建立一個以《古蘭經》、聖訓、伊斯蘭法製為基礎的“名副其實的伊斯蘭國傢、伊斯蘭制度。伊斯蘭秩序”。3.全面伊斯蘭化。認為實現上述政治目標,需要經過漫長過程,在此過程中,應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國傢政治、社會和個人生活的“伊斯蘭化”。強調穆斯林個人要忠於信仰,謹守教規,以教法和宗教道德來規範自己的言行,虔誠、博學的穆斯林學者要以經、訓為據,創造性地解决各種社會問題,特別是經濟體製、經濟理論、發展模式、發展道路問題,堅信穆斯林各民族有一條既非東方,亦非西方,獨立的發展道路,認為現代化不等於西方化,伊斯蘭教主張現代化,但反對盲目照搬西方道路。(2)有嚴謹的組織形式。當前的伊斯蘭復興運動雖有自發性的一面,但一般皆有領袖人物和嚴格的組織性、紀律性。其知名宗教領袖諸如霍梅尼、阿裏·沙裏亞蒂、賽義德·庫特布、賽義德·毛杜迪等雖已去世,但其生前言行、著述仍有廣泛的影響。由於運動早巳形成巨大規模,社會各個階級、集團皆受牽動,持各種不同立場、觀點、動機的人群紛紛捲入其中,其內部又很復雜:僅阿拉伯國傢就有500餘個組織,較大的政黨和組織也有91個。既有以老的穆斯林兄弟會為首的傳統派,又有同官方有某種聯繫,主張合法鬥爭的溫和派,也有從事恐怖活動的“激進派”,目前溫和派為主流派。(3)有廣泛的國際聯繫。當前的伊斯蘭復興運動雖帶有地域性和多中心的特點,但這些局部的運動大多主張以泛伊斯蘭的共性來打破國與國的界限、教派間的界限,有的甚至提倡“輸出革命”,現已波及整個穆斯林世界,而以中東阿拉伯國傢為甚。面對這種新形勢,許多伊斯蘭國傢領導人大多加強了對宗教的管理工作,一方面創造一種寬鬆的社會、政治環境,加以疏導,另一方面則采取各種防範措施,以穩定大局。進入80年代中期以後,伊斯蘭復興運動漸趨和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