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伊寧縣位於伊犁河𠔌中部,縣城在伊寧市西北18公裏處,伊寧市至東五縣的兩條國道,從本縣穿過。縣境東西最長116公裏,南北最寬95公裏,總面積為6523平方公裏。縣轄18個鄉、2個鎮、5個地方國營農牧場。全縣總人口36.36萬,人口較多的民族是維吾爾、漢、回、哈薩剋和東鄉族。縣境內駐有自治州、伊犁地區、兵團農四師直屬單位8個。
伊寧縣是伊犁哈薩剋自治州建置最久、屯墾最早、人口最多的大縣。農牧業生産有堅實的基礎,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久負盛名的的商品糧、油、肉基地。全縣有廣阔的天然草場,發展畜牧業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全縣在1985年完成農田防護林體係建設,實現了農田水利條田道路林網化,是全國平原緑化達標縣;果樹栽培歷史悠久,品種多,産量高,是伊犁蘋果的主要産地之一;吐魯番於孜、吉裏於孜、麯魯海等鄉的大白杏聞名遐邇。
伊寧縣礦産資源極為豐富。已知的有煤、金、高嶺石、石膏、石英、雲母、石灰石、重晶石、銀、鐵、鋁、錫、銅等。伊寧縣有亞麻原料、溶劑、乳品、絲綢、針織、酒、水泥、水泥預製、高嶺石加工、皮毛加工、糧油加工、煤礦等近百傢各類企業。
伊寧縣文物勝跡有弓月城遺址,位於伊寧縣吐魯番於孜鄉東北部,是古代中亞貿易的重要集散地,絲綢之道上的重要城鎮,有大小二城,現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蘇丹.歪思汗麻紮,位於伊寧縣東北部麻紮村內,麻紮墓區占地約百畝。歪思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一代孫。1428年去世葬於阿布熱勒山麓博爾博鬆河濱。歪思麻紮為土木磚結構,三層方形,頂為六角形塔樓,上竪新月,頗為壯觀。 |
|
654021 |
|
伊寧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天山西段,伊犁河𠔌中部。東臨尼勒剋、精河縣,南隔伊犁河與察布查爾、鞏留縣隔河相望,西接伊寧市、霍城縣,北靠庫色木契剋河與博樂、精河兩縣交界。縣城在伊寧市西北18公裏處,伊寧市至東五縣的兩條國道,從本縣穿過。縣境東西最長116公裏,南北最寬95公裏,總面積為6523平方公裏。縣城吉裏於孜鎮距烏魯木齊市公路里程730千米,西距伊犁州首府伊寧市18公裏,距霍爾果斯口岸90公裏。國道218綫和省道220綫橫穿轄區全境,縣鄉道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方便。縣轄18個鄉、2個鎮、5個地方國營農牧場。總人口405051人(2003年)。有維吾爾、漢、回、哈薩剋等28個民族;人口較多的民族是維吾爾、漢、回、哈薩剋和東鄉族。縣境內駐有自治州、伊犁地區、兵團農四師直屬單位8個。
縣人民政府住所地:吉裏於孜鎮,郵政編碼:835100 代碼:654021 電話區號:0999 拼音:Yining Xian。
伊寧縣地勢北高南低,由東北嚮西南傾斜,大致分山地、山前丘陵帶、平原三個地貌單元。有喀什河、博爾博鬆河、布力開河、吉爾格朗河等河流。屬溫帶大陸性半幹旱氣候,鼕春溫暖濕潤,夏秋乾燥較熱,晝夜溫差明顯,年均氣溫8.4攝氏度,年均降水257毫米。 |
|
上世紀 90 年代,縣委、縣人民政府為適應“西部大開發”的形勢需要,以“小城鎮大戰略”為目標,重新規劃,並帶領各族幹部群衆艱苦創業,發揚“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奉獻精神,縣城面貌徹底改觀,一個充滿勃勃生機、服務功能齊全的邊陲新城,已在伊犁河𠔌迅速崛起。
2001 年末,縣城建成區面積 6.58 平方公裏,道路 19 公裏,人行道鋪設花磚 6.7 萬 平方米,安置各類路燈 210 桿, 770 盞,彩虹橋 9 組,縣城路燈亮燈率達到 98% 。縣城緑化覆蓋率達 40% ,緑地率 35% 。人均公共緑地面積 7.7 平方米,已達到和超過園林城市緑化指標評定標準。
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已從創建園林城市入手,拉開序幕,形象工程、美麗工程的投入不斷加大,加快了燈箱、廣告、緑化帶、緑化小品的建設。 2001 年園林緑化共投入 110 萬元,道路清掃率達 100% 。2001年中心文化廣場和籃球館落成,與民族美食一條街毗鄰,2005年農副産品綜合市場和商業步行街落成,2008年文化活動中心落成,這些設施集飲食、文體、娛樂、休閑、商業為一體極大地豐富了城鎮各族人民的業餘文化生活。如今的伊寧縣城,街道寬闊平坦,緑樹成蔭,商業網點星羅棋布,高樓聳立,來往人流熙熙攘攘,車水馬竜,呈現出一派欣欣嚮榮、蒸蒸日上的景象。
伊寧縣交通便利,道路四通八達。國道 218 綫橫穿和省道315綫縱貫伊寧縣,2009完工並投入使用的北疆電氣化鐵路精伊霍綫伊犁河𠔌貨運站伊東站(布力開站)也將落戶在伊寧縣的溫亞爾鄉境內,伊寧縣的道路交通將形成三縱三橫的格局,這將給全縣交通運輸和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便利。自2003年以來通過大力實施"村村通油路"工程, 9 條147.5 公裏縣鄉公路主幹道,全部改造成了瀝青路面, 69 條 583.8 公裏鄉村公路主幹綫,也已鋪油或建成高質量的沙石路面。 2002 年共完成固定資産投入 1.45 億元,重點抓了城鄉道路的改建、擴建、農網改造、水利工程。各鄉鎮場也抓住有利時機,加強村鎮建設的領導,普遍成立了村鎮規劃建設管理站,抓緊製定鄉鎮場發展規劃,合理利用地緣、資源優勢,加快當地村鎮建設,涌現出了墩麻紮、愉群翁、鬍地亞於孜、英塔木、巴依托海、多浪等一批沿綫村鎮建設示範鄉、鎮、場。小康住宅建設勢態良好,為繁榮農村經濟,發展鄉鎮企業和招商引資創造了良好條件。 |
|
伊寧縣轄2個鎮、16個鄉(包括1個民族鄉):吉裏於孜鎮、墩麻紮鎮、鬍地亞於孜鄉、吐魯番於孜鄉、喀拉亞尕奇鄉、愉群翁回族鄉、阿熱吾斯塘鄉、英塔木鄉、巴依托海鄉、維吾爾玉其溫鄉、薩木於孜鄉、喀什鄉、麻紮鄉、溫亞爾鄉、阿烏利亞鄉、麯魯海鄉、武功鄉、薩地剋於孜鄉。縣境內有:青年農場、多浪農場、兵團農四師七十團、農四師拜什墩農場。縣人民政府駐吉裏於孜鎮。
吉裏於孜鎮
代碼:654021100 轄5個社區、6個村委會:東一區社區、東二區社區、西一區社區、西二區社區、城西社區、吉裏於孜村、五道橋村、墩買裏村、和田買裏村、上肉孜買提於孜村、下肉孜買提於孜村。
墩麻紮鎮
代碼:654021101 轄4個村委會:墩麻紮村、阿熱買裏村、阿孜尕勒買裏村、托海村。
吐魯番於孜鄉
代碼:654021201 轄4個村委會:吐魯番於孜村、上吐魯番於孜村、下吐魯番於孜村、剋伯剋於孜村。
鬍地亞於孜鄉
代碼:654021200 轄9個村委會:鬍地亞於孜村、下鬍地亞於孜村、奧爾曼村、喀尕勒剋買裏村、闊坦塔木村、上他郡村、博斯坦村、下他郡村、蓋買村。
武功鄉
代碼:654021216 轄4個村委會:武功村、上武功村、莫洛托乎提於孜村、巴熱提買裏村。
薩地剋於孜鄉
代碼:654021217 轄2個村委會:薩地剋於孜村、下薩地剋於孜村。
麯魯海鄉
代碼:654021215 轄6個村委會:麯魯海村、吾日勒剋村、賽買裏村、皮亞孜村、尤喀剋塔木村、上皮亞孜村。
溫亞爾鄉
代碼:654021213 轄7個村委會:上溫亞爾村、維吾爾布力開村、下溫亞爾村、賀加希村、上伊地力於孜村、多浪村、依地力於孜村。
麻紮鄉
代碼:654021212 轄6個村委會:麻紮村、協合買裏村、帕勒特外村、塔爾村、阿熱買裏村、博爾博鬆村。
喀什鄉
代碼:654021211 轄8個村委會:圖地於孜村、賽皮爾村、喀拉巴格村、石橋村、拜什墩村、其巴爾吐別剋村、托提溫村、加爾蘇村。
薩木於孜鄉
代碼:654021210 轄8個村委會:薩木於孜村、撒拉村、十三戶村、下十三戶村、下薩木於孜村、英阿瓦提村、艾希熱普村、剋其剋布拉剋村。
維吾爾玉其溫鄉
代碼:654021209 轄7個村委會:維吾爾玉其溫村、上阿山於孜村、阿山於孜村、阿同村、剋什拉剋塔木村、英阿亞提村、下阿同村 。
巴依托海鄉
代碼:654021208 轄12個村委會:塔依爾於孜村、喀勒其塔木村、阿熱溫村、其格勒剋麻紮村、也臺溫村、下也臺溫村、薩剋於孜村、茶依其溫村、下薩剋於孜村、下喀勒其塔木村、下阿熱溫村、熱瓦村。
英塔木鄉
代碼:654021207 轄9個村委會:喀拉蘇村、英塔木村、阿剋塔木村、包爾其村、包爾其玉其溫村、夏合勒剋塔木村、木拉提村、托萬剋塔木村、托萬剋溫村。
阿熱吾斯塘鄉
代碼:654021206 轄12個村委會:古庫熱提曼村、阿熱吾斯塘村、依孜別剋塔木村、奧依曼巴依托海村、庫孜列剋村、喀拉墩村、布拉剋貝希村、庫臺曼村、托萬剋村、海勒潘買裏村、吐格曼貝希村、阿勒臺溫村。
喀拉亞尕奇鄉
代碼:654021202 轄6個村委會:喀拉亞尕奇村、潘津布拉剋村、喀贊其村、吉爾格朗村、鬍吉爾特村、奧依曼布拉剋村。
阿烏利亞鄉
代碼:654021214 轄5個村委會:庫魯斯臺村、阿烏利亞村、哈薩剋布力開村、剋孜勒布拉剋村、托遜村。
愉群翁回族鄉
代碼:654021205 轄15個村委會:愉群翁村、拜什溫村、下拜什溫村、伊剋溫村、買買亞村、托乎其於孜村、斯拉木於孜村、阿勒推村、下皇工村、托庫孜塔拉村、皇工村、上阿不拉什村、阿不拉什村、下阿不拉什村、新戶村。 |
|
伊寧縣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末期,境內北部丘陵前緣一帶已有人類生息。春秋、戰國、秦時,伊寧縣境內屬塞地。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伊寧縣納入祖國版圖。西漢迄晉為烏孫,南北朝時期為悅般,隋末唐初隸屬西突厥。唐高宗顯慶二年(公元657),唐滅西突厥,其地設 嗢 鹿州都督府,隸屬安西都護府(公元702年改隸新設的北庭都護府)。五代十國時為九姓烏護屬地。北宋屬喀喇汗王朝西回鶻國。南宋、金時期為西遼屬地。元太祖十四年(1226),成吉思汗分封諸子,其地歸屬封授給次子所建的察合臺汗國。明永樂十六年(1418),察合臺汗後裔歪思弒兄自立,率部西遷伊犁河𠔌,改國號“別失八裏”為“亦力把裏”。明末清初,準噶爾部崛起,稱雄天山南北,在伊犁河北岸建固勒紮都岡,都岡建築金碧輝煌,俗稱“金頂寺”,成為準噶爾封建貴族會盟之地。
乾隆二十年(1755),清政府平定準噶爾叛亂後,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在伊犁設立“總統伊犁等處將軍”,管理新疆天山南北以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廣大地區,築“伊犁九城”,其中在固勒紮築寧遠城,並陸續從南疆烏什、葉爾羌、和闐、哈密、吐魯番等地增調維吾爾人來伊犁分撥屯種,史稱“回屯”。“回屯”實行伯剋製,設阿奇木伯剋、伊斯罕伯剋、商伯剋、明伯剋(千戶長)、於孜伯剋(百戶長)等各級伯剋共81員督理屯務。總理“回屯”事務者為阿奇木伯剋,伊斯罕伯剋協理“回屯”事務,商伯剋專徵糧賦。乾隆三十三年(1768),從南疆各地遷來的維吾爾人6 383戶,內除彥奇(各級伯剋的農奴)323戶及挖鐵維吾爾人60戶外,其餘6000戶按水係分為九屯60於孜種地納糧。
同治四年(1865),伊犁爆發反清起義,九城失陷,但起義成果被封建宗教上層反動人物攫取,次年在寧遠城建立“伊犁塔蘭奇蘇丹國”地方割據政權。同治十年(1871) 七月一日 ,沙俄乘伊犁內亂邊防疏守之機,入侵占領伊犁。光緒七年(1881),清政府從沙俄手中收回了殘破的伊犁,伊犁重回祖國懷抱。
光緒十年(1884)新疆建省,在寧遠城設伊塔兵備道,並設同知衙門與伊塔道共同治理伊犁。 1888年5月25日 設寧遠縣,隸屬伊塔道伊犁府,管轄伊犁府除綏定縣以外的廣大地區。政區東至庫爾喀拉烏蘇(今烏蘇一帶),南接溫宿(今阿剋蘇舊城),西連俄境,北鄰綏定(今霍城),東西長 610千米 ,南北寬 130千米 ,總面積46 848平方千米。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置寧遠縣。1913年改為伊寧縣,取伊犁、寧遠首字得名。維吾爾、哈薩剋、蒙古等少數民族仍沿用“固勒紮”(即寧遠城的少數民族語稱謂),係突厥語,盤羊之意。
置縣後,廢除了伯剋製,錢糧刑民諸政歸於政府,縣以下實行鄉莊製,寧遠縣有四鄉(按方位分為東、南、西、北四鄉)五十七莊。民國3年(1914),寧遠因與湖南、陝西、遼寧、甘肅等省寧遠縣犯重,更名為伊寧縣。
民國6年(1917),伊犁道分設伊犁、塔城兩道,後伊犁道改為行政區,伊寧縣隸屬之。
民國21年(1932) 3月24日 ,以喀什河為界析置鞏留縣,伊寧縣轄5個行政區。
1943年實行保甲制度,伊寧縣城為9城119保1434甲(18 595戶);農村劃8鄉102保1072甲(134 09戶)。
1944年3月,伊犁、塔城、阿勒泰爆發三區革命。 11月12日 ,各地起義代表集會伊寧縣城成立三區革命“臨時政府”, 1946年6月28日 ,三區革命“臨時政府”撤消,改組建 立伊犁專員公署,伊寧縣屬之,時轄10個區(縣城、農村各5區)。
1949年9月25、26日,新疆和平解放。12月中旬,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伊寧縣城。次年6月,伊寧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隸屬伊犁專員公署,轄14區72鄉。
1952年5月23日 ,由縣城5個區析置成立伊寧市,縣轄9個區。1955年3月伊犁專署建製撤銷後,伊寧縣與伊犁地區其餘8縣1市成為伊犁哈薩剋自治州直屬縣(市)。
1957年縣城遷駐吉裏於孜。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各區改設為紅旗、勝利、紅星、團结、天山、十月、火箭、新路、燈塔(年底撤銷)、五一共10個公社,到1962年又先後成立了第一、第二、第三公私合營牧場。
1975年恢復伊犁地區,伊寧縣歸其領導。從1959年到1977年,經過多次更迭,到1977年時全縣共有13個人民公社、2個地方國營農場、3個公私合營牧場、1個良種繁育場。
1978年,各公社改以駐地命名。1979年伊犁地區建製再度撤銷,伊寧縣復為伊犁州直屬縣。1980年9月,十月公社析置成立薩木於孜公社。1981年12月,“文革”時期成立的伊寧縣革委會被撤銷,恢復成立縣人民政府。
1985年1月,伊犁地區建製再次恢復,伊寧縣隸屬之。同年政社分開,原人民公社分別更名為鄉、鎮,全縣共轄2鎮、16鄉(其中1個為民族鄉)、2個地方國營農場、3個地方國營牧場。1987年成立喀拉亞尕奇、阿烏利亞兩鄉。
1998年7月28日 ,3個牧場改製,分別劃歸臨近鄉管理。
2000年,伊寧縣轄2個鎮、18個鄉:吉裏於孜鎮、墩麻紮鎮、達達木圖鄉、潘津鄉、吐魯番於孜鄉、鬍地亞於孜鄉、薩地剋於薩孜鄉、莫洛托乎提於孜鄉、麯魯海鄉、愉群翁回族鄉、溫亞爾鄉、麻紮鄉、喀什鄉、薩木於孜鄉、維吾爾玉其溫鄉、巴依托海鄉、英塔木鄉、阿熱吾斯塘鄉、喀拉亞尕奇鄉、阿烏利亞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85829人,其中:吉裏於孜鎮 24409人、墩麻紮鎮 11125人、愉群翁回族鄉 42117人、吐魯番於孜鄉 20072人、喀拉亞奇鄉 11368人、潘津鄉 22285人、達達木圖鄉 25534人、鬍地亞於孜鄉 18449人、阿熱吾斯塘鄉 17524人、英塔木鄉 21783人、巴依托海鄉 17473人、維吾爾玉其溫鄉 15495人、薩木於孜鄉 18122人、喀什鄉 20179人、麻紮鄉 9430人、溫亞爾鄉 23094人、阿吾利亞鄉 12003人、麯魯海鄉 10241人、莫洛托乎提於孜鄉 10015人、薩地剋於孜鄉 5220人、青年農場虛擬鄉 7793人、多浪農場虛擬鄉 6656人、兵團拜什墩農場虛擬鄉 2877人、兵團七十團場虛擬鄉 9328人、新寧糖廠虛擬鄉 3237人。
2001年伊犁地區建製第三次被撤銷,伊寧縣再度成為伊犁州直屬縣。
2004年9月,潘津、達達木圖兩鄉又劃歸伊寧市。
伊寧縣自建縣以來到2004年,面積由46848平方千米先後劃出40695.45平方千米。
2006年,全縣轄2鎮、16個鄉(場)、141個村民委員會(另有1個農場代管的行政村)、2個地方國營農場。轄區內另有農四師所屬的1個軍墾農場及隸屬天西林業局的伊寧林場和蒙瑪拉林場等多傢駐縣單位。 |
|
伊寧縣是伊犁哈薩剋自治州建置最久、屯墾最早、人口最多的大縣。從縣境西部科古爾琴山南緣一帶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石斧、石杵、石磨等石製用具來看,這裏是伊犁河𠔌人類最早活動的地方。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納入祖國版圖後,無論隋、唐、元、明、清等各個歷史時期,這裏都留存着十分重要的歷史蹤跡。如在縣城西郊吐魯番於孜有“西突厥汗國”的小牙(相當於陪都)遺址弓月城;縣境西南伊犁河北岸有成吉思汗西徵的點將臺;轄區之東博爾博鬆河畔有明代“亦力把裏汗國”蘇丹(國王)歪思的寢陵;今伊寧市東郊(1957年以前一直是伊寧縣城),有準噶爾時期“宏瞻遠甲於漠北”的金頂寺故址;清乾隆年間平定準噶爾叛亂後,開發建設伊犁立即掀起高潮,今伊寧縣轄區便成了“回屯”大本營,6000多戶維吾爾族農民陸續從南疆、東疆奉調來伊屯田,如今縣境農區留存的大量帶有“於孜”、“溫”的“屯墾地名”,就是這段歷史的見證。 |
|
伊寧縣屬溫帶半荒漠化氣候,鼕春溫暖濕潤,夏秋乾燥較熱,晝夜溫差明顯,給人以生活舒適之感。轄區水資源特別豐富,縱橫交錯的較大河流有近20條,尤以喀什河極富農桑之便。發源於尼勒剋縣的喀什河是伊犁河𠔌最重要的水利命脈,從200多年前壓壩堵水到上世紀60年代建成渠首樞紐工程,喀什河灌區受益面積已達120萬畝,覆蓋了伊寧縣、伊寧市、霍城縣及農四師3個團場,其中伊寧縣就有89.6萬畝。喀什河水能藴藏量多達706萬千瓦,約占全疆水能總量的21%,全流域規劃建設的18座梯級電站中的首座托海電廠,4臺機組已於1991年6月全部投入運行。它的建成,為伊寧縣、乃至伊犁大河𠔌的經濟發展創造了可靠前提。 |
|
優越的自然條件,使伊寧縣成了伊犁河𠔌久負盛名的“塞外糧倉”和重要的畜牧業基地。這裏盛産小麥、玉米、水稻、鬍麻、油菜、亞麻、甜菜、烤煙等,是新疆唯一的全國百個售糧大縣和百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依托廣袤肥美的天然草場和百萬畝農田,畜牧業的發展一直保持強勁勢頭,2001年牲畜存欄已達90萬頭。糧食、肉類生産均居全疆第一。
農牧業生産有堅實的基礎,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久負盛名的的商品糧、油、肉基地。全縣有廣阔的天然草場,發展畜牧業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全縣在1985年完成農田防護林體係建設,實現了農田水利條田道路林網化,是全國平原緑化達標縣;果樹栽培歷史悠久,品種多,産量高,是伊犁蘋果的主要産地之一;吐魯番於孜、吉裏於孜、麯魯海等鄉的大白杏聞名遐邇。
伊寧縣也是伊犁河𠔌重要的瓜果之鄉。盛産蘋果、大白杏、香梨、水蜜桃、蟠桃、李、葡萄、草莓、西瓜、甜瓜等,尤以肉質豐厚、入口甜爽的大白杏名聞遐邇,每當盛夏來臨,金燦燦的杏子香溢園圃,挂滿枝頭,引來四方遊客品嚐,伊寧縣的“伊犁杏鄉”之美名因此不脛而走。近幾年來,隨着2萬多畝“全球紅”葡萄以及衆多優良蘋果品種的成功引進,果品生産已闊步跨上優質高産新臺階。 |
|
伊寧縣礦産資源極為豐富。已知的有煤、金、高嶺石、石膏、石英、雲母、石灰石、重晶石、銀、鐵、鋁、錫、銅等。伊寧縣有亞麻原料、溶劑、乳品、絲綢、針織、酒、水泥、水泥預製、高嶺石加工、皮毛加工、糧油加工、煤礦等近百傢各類企業。儲量50億噸,黃金遠景儲量250噸,近期可采60噸。在縣城西北62公裏處的科古爾琴山中,已建成年産超萬噸的全疆最大的黃金生産企業——阿希金礦。 |
|
伊寧縣文物勝跡有弓月城遺址,位於伊寧縣吐魯番於孜鄉東北部,是古代中亞貿易的重要集散地,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鎮,有大小二城,現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蘇丹.歪思汗麻紮,位於伊寧縣東北部麻紮村內,麻紮墓區占地約百畝。歪思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一代孫。1428年去世葬於阿布熱勒山麓博爾博鬆河濱。歪思麻紮為土木磚結構,三層方形,頂為六角形塔樓,上竪新月,頗為壯觀。
縣城東北35公裏處的“阿剋塔什瀑布”,彙聚着源出科古爾琴山澗涓涓溪流,從潔白如玉的山體跌落,主瀑幕寬4米,高6米,總高26米,頗為壯觀,境內唯一的“阿剋烏增森林公園”因此更加令人留連往返。轄區內還有國內罕見的大片第三紀殘遺樹種小葉白蠟林,以及面積多達近2萬畝的珍貴藥材阿魏,這些,又都是伊寧縣生物多樣性極為明顯的最好體現。 |
|
Yining Xian
伊寧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地區轄縣,新疆農業生産條件優越的縣。位於伊犁河北岸支流其爾格朗河下遊。面積4555平方公裏,人口31.51萬。縣府原駐伊寧市內,1958年遷至市東北20公裏的吉裏圩孜鎮。縣境北部為婆羅科努山南坡,南部為伊犁河衝積平原,當迎風面,是新疆降水豐富地區。縣城年降水量326毫米,低山帶約500毫米。海拔1000~1700米的緩坡地有旱地農業,1300~2700米的中山帶有茂密的雲杉林,林帶以上是高山草場,林帶內亦為優質草場伊犁河𠔌農業生産條件為新疆最優越地區,熱量資源比準噶爾盆地豐富,降水量比塔裏木盆地多幾倍。伊寧年均溫9.2℃,1月均溫-7.3℃,7月22.6℃,10℃以上活動積溫3387℃,無霜期163天。由於水熱條件好,有些山坡和𠔌地至今仍有第四紀冰期的孑遺植物。縣境西側有著名的果子溝(現屬霍城縣),從賽裏木湖以南一直延伸到霍城以北,沿溝小溪清澈,溝側上部雲杉重重疊疊,雲杉下是蘋果林,曾有“奇絶仙境”之稱。
(楊利普) |
|
- n.: Gulja County, Yining County
|
|
伊寧市, 伊寧 |
|
|
|
伊寧縣亞麻廠 | 伊寧縣中醫院 | 伊寧縣伊寧賓館 | 伊寧縣人民醫院 | 伊寧縣婦幼保健站 | 伊犁州伊寧縣衛生防疫站 | 伊犁州伊寧縣中醫院 | 伊犁亞麻紡織工業聯合公司伊寧縣亞麻原料廠 | |
|
|
吐魯番於孜鄉 | 麻紮鄉 | 愉群翁回族鄉 | 薩地剋於孜鄉 | 薩木於孜鄉 | 阿烏利亞鄉 | 農四師拜石農場 | 青年農場 | 吉裏於孜鎮 | 墩麻紮鎮 | 鬍地亞於孜鄉 | 麯魯海鄉 | 溫亞爾鄉 | 喀什鄉 | 維吾爾玉其溫鄉 | 巴依托海鄉 | 英塔木鄉 | 阿熱吾斯塘鄉 | 喀拉亞尕奇鄉 | 莫洛托乎提於孜鄉 | 多浪農場 | 鬍地於孜鄉 | 潘津鄉 | 達達木圖鄉 | 農四師七十團 | 武功鄉 | 兵團七十團 | 農四師拜什墩農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