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城區歷史悠久,據傳是古代東夷族部落的住地,為我國最早風姓古國之一。遠在三皇五帝時,係唐虞氏故國,有仍氏繁衍生息之地。夏商為仍國,周為任國、邿國。秦統一中國後,置任城縣,亢父縣,西漢為任城、亢父、屬東平國。東漢章帝分東平國置任城國。三國魏置任城郡。西晉復任城國。北朝魏孝明帝神龜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淺村移於今濟寧市任城路,並為任城郡治,隸兗州。北齊天保七年廢亢父縣。隋、唐、五代任城縣建置名稱不變,但隸屬有別。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置濟州於巨野,任城屬之。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濟州移至任城。元至元六十二年之間,濟州治所數易巨野,任城。濟寧的名稱始於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以後雖州、府、縣時有變更,而濟寧之稱,自此沿用不替。明初為濟寧府,後改為濟寧州,廢任城縣。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濟寧為直隸州,八年(1730年)廢,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復為直隸州。辛亥革命(1911年)後,廢除帝製,1913年廢州置濟寧縣。在此期間,濟寧除設縣外,先後分別設道、專員公署等省府派出機構,縣隸屬之。
1937年底,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3月設偽濟寧縣公署。1946年1月,濟寧第一次解放,將城區劃出設立濟寧市。8月,將濟寧縣北部四個區劃出,新建濟北縣。1949年9月,濟寧縣並嘉祥縣。1951年2月,濟北縣改稱濟寧縣。1958年11月,濟寧縣並入濟寧市。1965年5月,恢復濟寧縣。1983年10月,濟寧縣改稱濟寧市郊區。1994年1月18日,濟寧市郊區更名為濟寧市任城區。
一、“任城區”詞語簡析
“任城區”一詞屬漢語政區地名,其標準讀音為“Rénchéng Qū”。它所指代的縣級行政區域(地理實體),位於山東省西南部,魯西南平原,南四湖北端。地處北緯35°08'~35°32',東經116°26'~116°44'。環繞濟寧市中區,東鄰兗州市、鄒城市,西接嘉祥縣,南連微山縣、金鄉縣、魚臺縣,北靠汶上縣。面積881平方公裏。人口62萬。區政府駐地阜橋街道辦事處太白路,在省會濟南西南方向180公裏處。為濟寧市轄區。
任城一名,始見於《通志•氏族略》:“任為風姓之國,實太昊後,今濟州任城即其境”。考其歷史沿變,曾為任城縣、亢父縣、濟州、濟北縣、濟寧縣,1983年改稱濟寧市郊區,1993年又恢復歷史名稱,稱任城區。
二、任城區政區沿革簡況
任城歷史悠久。遠古時期,這裏居住着華夏民族先人之一的東夷族原始部落。夏朝時期,太昊 (伏羲氏)後裔有仍氏(亦稱有任氏,任、仍古時同音)就在這裏建立了仍國。周朝時期,仍國被封為任國。春秋戰國時代任國先後隸屬於魯、宋、齊國。秦統一中國後,廢任國而改為任城縣。這是“任城”稱號的最早由來。南北朝北魏神龜元年(公元518年),任城縣始建治於今濟寧市區駐地,同時在此設立了任城郡。到了唐代,任城已經有了一定規模,成為東魯地區的一個重鎮,詩仙李白就曾在任城居住達二十餘年,現市區仍留存有與他有關的古跡--太白樓和浣筆泉。五代後周廣順二年(公元952年),設濟州於巨野,任城縣隸屬濟州。金完顔亮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巨野發生大洪水,遂把濟州州治遷至任城。元至元八年 (公元1271年),升濟州為府,因“濟水南匯泗,北匯汶,州居其中”,地勢高而水患不至,取吉祥安寧之義,更府名為“濟寧”。任城縣也由此改稱濟寧縣。
自元朝開始,運河改道東移流經濟寧,使濟寧成為南北運輸的要地。到明永樂年間,濟寧已是“水陸交會,南北要衝之區;襟帶汶泗,控引江淮、灌運咽喉”。這以後,總管運河河道的總督府一直設在濟寧,至清乾隆年間,濟寧已是 “齊魯之大邦,水陸之要衝”。明清兩朝,濟寧的商戶已發展到上千傢,成為京杭運河沿岸的七大商埠之一,享有 “江北小蘇州”之譽,與淮陰、臨清並列為運河三大名鎮。民國時期(1913年),廢州府製設濟寧縣,隸岱南道,次年改屬濟寧道。1928年撤道直屬山東省。1933年隸屬山東省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4年,成立金濟魚辦事處(縣級),1945年改稱濟寧縣委,屬湖西專區。1946年建蜀山特區(縣級),屬冀魯豫第七專區。1946年9月建濟北縣,同年11月蜀山特區並入濟北縣,仍隸屬冀魯豫第七專區。1949年9月原濟寧縣(現區境西南部分)並入嘉祥縣。1951年改稱濟寧縣,先後屬滕縣、濟寧專區。1958年,隨嘉祥縣並入濟寧市(縣級)。1965年縣、市分治,將劃歸嘉祥縣的西南部分並入濟寧縣,從此形成現在的區域。1983年9月組建地專級濟寧市時,濟寧縣改設為濟寧市郊區,1993年12月更名為濟寧市任城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