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河南 >三門峽 > 仰韶村文化遺址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仰韶村文化遺址投訴電話三門峽旅遊投訴電話:0398-2935003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仰韶村文化遺址,位於三門峽市澠池縣城北9公裏處的仰韶村。1921年經中國政府批準,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和我國考古學家袁復禮一起進行了首次發掘。根據出土文物,確認是我國遠古文化的遺存。按照考古學慣例,把首先發現地作為該文化類型的名稱,故名"仰韶文化"。
  仰韶村文化遺址,座落在仰韶村南邊的緩坡臺地上,北依韶山,東、西、南三面環水,東北到西南長900餘米,西北到東南寬300餘米,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文化土層堆積存度2一4米。仰韶文化遺址從發現至今七十餘年間,共經過三次有計劃的發掘。其主要出土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用於農耕的石器有斧、鏟、鑿、錛等工具;用於狩獵的有石鏃、彈丸、石餅等;用於紡織的有綫墜、紡輪、骨針、骨錐等。當時人們的生活用具均為陶質,有陶鼎、罐、碗、盆、鉢、杯、甕、缸等。特別引人註目的是陶器上精美的裝飾圖案,其紋飾有寬帶紋、網紋、花瓣紋、魚紋、弦紋和幾何圖形紋等。這些紋飾充分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對生活美的追求。精美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獨具的特徵。
  仰韶文化以農耕為主,屬於母係氏族嚮父係氏族過渡的社會階段。它以黃河中遊為中心,南達湖北,北抵內蒙,是黃河流域非常強大的一種遠古文化。仰韶文化的發現,宣佈了"中國無石器時代文化"論調的徹底破産,因而仰韶村文化遺址被中外考古界譽為"文化聖地"
  1961年3月4日,仰韶村文化遣址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No. 2
  仰韶村文化遺址,位於三門峽市澠池縣城北9公裏處的仰韶村。 1921年經中國政府批準,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和我國考古學家袁復禮一起進行了首次發掘。根據出土文物,確認是我國遠古文化的遺存。按照考古學慣例,把首先發現地作為該文化類型的名稱,故名“仰韶文化”。
  仰韶村文化遺址,坐落在仰韶村南邊的緩坡臺地上,北依韶山,東、西、南三面環水,東北到西南長900餘米,西北到東南寬300餘米,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文化土層堆積厚度2—4米。主要出土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用於農耕的石器有斧、鏟、鑿、錛等工具;用於狩獵的有石鏃、彈丸、石餅等;用於紡織的有綫墜、紡輪、骨針、骨錐等。當時人們的生活用具均為陶質,有陶鼎、罐、碗、盆、鉢、杯、甕、缸等。特別引人註目的是陶器上精美的裝飾圖案,其紋飾有寬帶紋、網紋、花瓣紋、魚紋、弦紋和幾何圖形紋等,精美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獨具的特徵。
  仰韶文化以農耕為主,屬於母係氏族嚮父係氏族過渡的社會階段。它以黃河中遊為中心,南達湖北,北抵內蒙,是黃河流域非常強大的一種遠古文化。仰韶文化的發現,宣佈了“中國無石器時代文化”論調的徹底破産,因而仰韶村文化遺址被中外考古界譽為“文化聖地”。
  1961年3月4日,仰韶村文化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仰韶——中國酒文化之根
   中國是舉世公認的酒鄉,釀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代。酒自誕生的那天起,就以其獨特的方式浸潤這整個社會從最初的對天地鬼神、祖宗社稷的祭祀,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藝術、日常生活······以至於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歡,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詩,酒逢知己千杯少。形成了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的酒文化,成為我國傳統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孕育了人類文明的仰韶文化發祥地——歷史名城澠池,在長達六千多年歷史長河中,始終與酒相伴。翻開與澠池相關的歷史、文學記載,陣陣酒香就透過塵封的歷史撲面而來。
  第一章
  春秋戰國時代,著名的秦趙“澠池會盟”就發生在這神奇的土地上,是澠池歷史上最為光彩奪目得一頁,在這一頁上,清晰地記錄着酒的蹤跡。當時秦妄圖憑藉戰場連續勝利、攻城拔地的優勢,通過和平的手段,得到戰場上的不到的利益。笑語歡顔的背後,潛伏着層層殺機,危機關頭,傳奇人物藺相如挺身而出,正氣凜然,針鋒相對,以其智勇屈秦於五步之內,製敵於樽俎之間,挫敗了秦的陰謀,粉碎了秦王的美夢,被後人傳為千古佳話。在這場風雲際會中,當地所産美酒“醴泉佳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見證了這場智慧與強橫的交鋒。被譽為“史傢之絶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中,記載“秦昭王、趙惠文王會於澠,席間捧釀醴泉佳釀。秦王飲酒之酣、·······”關於這一點,在後人憑吊秦趙會盟的詩文中,有真實的反應。唐朝詩人鬍曾 寫道:
  日照荒城芳草新,相如曾此挫強秦。
  能令百二河山主,變成樽前擊缶人。
  “澠池會盟”,雙方為表示和談成功,將樂器埋於地下,積土成堆,被後人稱為“會盟臺”,流傳至今。明歷二十四年,建亭於臺上,後又多次修復。如今“盟臺夕照”已成為著名的澠池八景之一。亭上以浮雕的形式,再現了秦趙二王對坐宴飲的歷史瞬間,令前來參觀的後人在回味二千多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往事,體會那份耿耿忠心浩浩正氣的同時,也都情不自禁的陶醉於那穿越時空,悠然而至的縷縷酒香之中。
  第二章
  被譽為“詩聖”的唐代大詩人杜甫,有兩篇傳誦千古的名篇——《新安吏》和《石壕吏》,其中《石壕吏》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成為全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讀篇目。據歷史學家考證,石壕、新安兩地與仰韶文化發祥地——澠池相距均不足百裏,一東一西。從這兩篇文章的寫作時間上可推知,杜甫曾不止一次地踏過這片土地。作為一代文化巨匠,杜甫不可能對司馬遷的輝煌巨著《史記》一無所知,這位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亦不可能對數千年前的那段歷史風雲無動於衷。同樣,作為酒中豪傑的詩人,也當然會對當地醴泉佳釀産生濃厚的興趣,去飲之醉之。
  杜甫的摯友,“詩仙”李白,更是嗜酒如命。杜甫曾在《飲中八仙歌》中寫道:
  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席上酒傢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為了喝酒,他連自己的皮衣服、心愛的佩劍到要換酒喝的地步,留下“士解金貂,價重洛陽”的千古佳話。李杜兩人曾在洛陽相聚數月,飲酒吟詩,“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李白也曾從洛陽出發經澠池去長安,那時雄心萬丈,一心要建功立業的詩人,途徑戰國群雄盛會的歷史遺跡,一定會浮想聯翩,嚮藺相如、廉頗等英雄人物表達崇敬之情。遍遊祖國名山大川,飲盡人間美酒的“酒中仙”,難道會放過眼前這曾見證過戰國風雲的“醴泉佳釀”嗎?
  現在,詩人、詩聖的畫像,以及李白醉寫蠻書的故事,被畫在仰韶酒廠金碧輝煌的仿古門樓上和星級仰韶大酒店中,以此來紀念兩位文化巨人在這塊土地留下的足跡和著名詩篇。
  我們勤勞智慧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酒文化,作為六千年文化寶庫中的一顆耀眼的明珠,格外引人註目。酒,又稱為醴、酎、醇、瓊漿、玉液、生命水、長壽水等,他是我們的祖先將清泉的甘美香醇、豐收的喜悅、火熱的激情以及對上天的誠敬,糅合釀造在一起,而形成一種甘美玉液。自誕生的那天起,他就擺脫了純碎的“物”的狀態,並逐漸積澱升華成為一種酒文化,以其獨特的芳香,迷人的魅力,吸引着世世代代千千萬萬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下至平民百姓、士農工商為之癡迷傾倒,成為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部分。
  樹有根,水有源,這令“無數英雄盡折腰”的玉液瓊漿,源頭又在哪裏呢?
  這要從20世紀初,那次轟動世界的考古大發現——“仰韶文化”的發現談起。1921年,時任國民政府農商部礦業顧問的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和我國地質學家袁復禮等人,在河南西部澠池縣城北韶山南的仰韶村進行考古挖掘,出土了大批的陶罐、陶碗、藍紋繩紋、帶流陶杯等器物,證明出土文物早於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的商代器物,再加上,歐洲新石器時期的器物在仰韶幾乎都能找到,據此,他們認定仰韶村的文化遺址當屬於新石器時代,而且是世界上新石器時代規模最大、最為繁榮的地區。
  此後,在我國的其他地方也陸續發現了同一時期、同樣性質的文化遺址,按照考古學的慣例,它們被統稱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發現,使“中國沒有新石器時代”這一流行百年的論斷被否定,舊石器時代與青銅器時代的斷裂被合理連結,中國歷史得以順利延展。仰韶文化所展示的中華遠古文明的發達和中華祖先的卓越智慧,深深折服了曾經推斷中華民族“人種西來”的高傲的西方人。1963年,國務院把位於河南澠池仰韶村的“仰韶文化已是”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令安特生們始料不及的是,他們的發現還有一項非常的意義,無意中觸摸到了中華酒文化的源頭。
  據歷史學家考證和論斷,認為酒起源約在6000——7000年以前。史料載,“酒之所興,自上皇”,即三皇,伏儀、神農、皇帝時代,已經開始釀酒,而且甚為興盛。“仰韶文化”所處的歷史時期正好與之基本吻合,也是處在大約六七千年以前。
  安特生等人根據出土的石器中,如蓐如鋤者衆多,斷定當時已有農業,已知種植。在後來仰韶、半坡、元君廟、大張等遺址中都發現有當時的糧食作物慄粒,並發現了儲存糧食的遺跡。其中仰韶遺址115號穴口徑1.15米,底徑1.68米,深0.52米,坑壁抹厚約1釐米的細膩黃土,窖內底部還殘存厚達18釐米的灰白色慄粒估計有數鬥。種種跡象表明,慄的産量已達到一定水平。不然用不着挖窖儲存和捨得埋於墓葬之中。
  從仰韶文化遺址中證實,其居住處;都近山臨河,當時的氏族村落,都建在河流轉彎,兩河交流和河流兩岸的高地,目的是;避免洪水侵害,適閤家牧漁獵,便於“刳木為舟”的交通,求火容易,取水方便。因為當時人類還不會鑿井,賴以生存,找甜水,尋甘泉就成為仰韶時期氏族社會選擇定居的重要條件,同時還要氣候適宜,物産豐富。“醴泉”就是“仰韶文化遺址”附近的一條主要河流。
  仰韶時期農業的繁榮,糧食的剩餘及居住環境的優越,已具備了釀酒所必須要的條件但這些還不足以證明“仰韶文化”時期已經出現了真正的酒。考古學認為研究酒的起源,最普通、最方便的方法,就是釀酒所用工具,貯酒所用容器,飲酒所用杯等。我國古代的酒具有獨特的風格和特色,這是古代酒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標志酒具反應釀酒的發展水平,也反映着古人的飲食習慣,更可以說明酒的古代生産歷史。
  “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有許多酒具。在仰韶文化遺址和“醴泉”東南鹿寺二裏頭文化遺址中,多次發掘出大量釀酒器具與飲酒器,其中一隻盛酒用的“黑陶大口尊”最為著名。1983年10月,在楊傢村文化遺址出土的一套酒具(5個小陶杯、4個高腳杯、1個陶葫蘆),曾由史前考古學家證明確認為酒具,屬泥質紅陶,係仰韶文化早期偏晚時期遺物。
  據此,我們可以斷定,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應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可信的中華酒文化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