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史皇氏,今濮陽市南樂縣吳村人,相傳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仰觀天象、俯察鳥獸蟲魚之跡,總結遠古各部落的刻劃符號首創文字,從而結束了遠古先民結繩紀事的歷史,後人尊之為"造字聖人"。倉頡陵遺址上建有倉頡陵墓和倉頡廟,還有藏甲樓、故宅井及部分石刻、碑刻。目前主要修復的建築有萬古一人殿、仰聖門、碑亭、朝天門、六書殿、字聖坊、造書臺、碑林。
倉頡陵遺址位於南樂縣梁村鄉吳村。遺址上建有廟宇和一些碑刻。明天啓七年(1627年)的碑文記述,對倉頡的供奉“歷漢唐以來沒有間斷過”,可見漢唐以來這裏已有陵廟建築。明清兩代,陵廟得到大規模整修興建,現僅存明天啓年間方碑兩通,其正面所刻“三教之祖”、“歷聖之宗”分別為明工部尚書李從心和刑部尚書李養正題。享殿前檐石柱兩根,上雕二竜戲珠和魚竜變化圖案,正面鎸刻楹聯:“百王景仰治代結繩扶宇宙,萬聖崇尊文成書契整乾坤”。 倉頡陵建築在一處古文化遺址之上,這一遺址位於古繁水河道的陽臺地上,面積約4000平方米。經考古鑽探,地下有漢代和竜山文化、仰韶文化層,充分表明,在上古時代,這裏就是先民的一個聚居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