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人造地球衛星”的簡稱。 用現代技術手段(如火箭或航天飛機)發射或運載到外層空間,按一定軌道繞地球或其他行星運行的物體。繞地球運轉的,又叫人造地球衛星。 人造衛星 (manmade satellite) 衛星,是指在宇宙中所有圍繞行星軌道上運行的天體。環繞哪一顆行星運轉,就把它叫做哪一顆行星的衛星。比如,月亮環繞着地球旋轉,它就是地球的衛星。
“人造衛星 ”就是我們人類“人工製造的衛星”。科學家用火箭把它發射到預定的軌道,使它環繞着地球或其他行星運轉,以便進行探測或科學研究。圍繞哪一顆行星運轉的人造衛星 ,我們就叫它哪一顆行星的人造衛星 ,比如最常用於觀測、通訊等方面的人造地球衛星。
地球對周圍的物體有引力的作用,因而拋出的物體要落回地面。但是,拋出的初速度越大,物體就會飛得越遠。牛頓在思考萬有引力定律時就曾設想過,從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拋出物體,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點也就一次比一次離山腳遠。如果沒有空氣阻力,當速度足夠大時,物體就永遠不會落到地面上來,它將圍繞地球旋轉,成為一顆繞地球運動的人造地球衛星,簡稱人造衛星 。
人造衛星 是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航天器。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 。之後,美國、法國、日本也相繼發射了人造衛星 。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了東方紅1號人造衛星 ,截止1992年底中國共成功發射33顆不同類型的人造衛星 。
人造衛星 一般由專用係統和保障係統組成。專用係統是指與衛星所執行的任務直接有關的係統,也稱為有效載荷。應用衛星的專用係統按衛星的各種用途包括:通信轉發器,遙感器,導航設備等。科學衛星的專用係統則是各種空間物理探測、天文探測等儀器。技術試驗衛星的專用係統則是各種新原理、新技術、新方案、新儀器設備和新材料的試驗設備。保障係統是指保障衛星和專用係統在空間正常工作的係統,也稱為服務係統。主要有結構係統、電源係統、熱控製係統、姿態控製和軌道控製係統、無綫電測控係統等。對於返回衛星,則還有返回着陸係統。
人造衛星 的運動軌道取决於衛星的任務要求,區分為低軌道、中高軌道、地球同步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太陽同步軌道,大橢圓軌道和極軌道。人造衛星 繞地球飛行的速度快,低軌道和中高軌道衛星一天可繞地球飛行幾圈到十幾圈,不受領土、領空和地理條件限製,視野廣阔。能迅速與地面進行信息交換、包括地面信息的轉發,也可獲取地球的大量遙感信息,一張地球資源衛星圖片所遙感的面積可達幾萬平方千米。
在衛星軌道高度達到35800千米,並沿地球赤道上空與地球自轉同一方向飛行時,衛星繞地球旋轉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完全相同,相對位置保持不變。此衛星在地球上看來是靜止地挂在高空,稱為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簡稱靜止衛星,這種衛星可實現衛星與地面站之間的不間斷的信息交換,並大大簡化地面站的設備。目前絶大多數通過衛星的電視轉播和轉發通信是由靜止通信衛星實現的。 人造衛星 是個興旺的傢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為三大類: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
① 科學衛星是用於科學探測和研究的衛星,主要包括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和天文衛星,用來研究高層大氣,地球輻射帶,地球磁層,宇宙綫,太陽輻射等,並可以觀測其他星體。
② 技術試驗衛星是進行新技術試驗或為應用衛星進行試驗的衛星。航天技術中有很多新原理,新材料,新儀器,其能否使用,必須在天上進行試驗;一種新衛星的性能如何,也衹有把它發射到天上去實際“鍛煉”,試驗成功後才能應用;人上天之前必須先進行動物試驗……這些都是技術試驗衛星的使命。
③ 應用衛星是直接為人類服務的衛星,它的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其中包括: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偵察衛星,導航衛星,測地衛星,地球資源衛星,截擊衛星等等。 人造衛星 的運行軌道(除近地軌道外)通常有三種:地球同步軌道,太陽同步軌道,極軌軌道。
① 地球同步軌道 是運行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相同的順行軌道。但其中有一種十分特殊的軌道,叫地球靜止軌道。這種軌道的傾角為零,在地球赤道上空35786千米。地面上的人看來,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是靜止不動的。一般通信衛星,廣播衛星,氣象衛星選用這種軌道比較有利。地球同步軌道有無數條,而地球靜止軌道衹有一條。
② 太陽同步軌道 是軌道平面繞地球自轉軸旋轉的,方向與地球公轉方向相同,旋轉角速度等於地球公轉的平均角速度(360度/年)的軌道,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過6000千米。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以相同的方向經過同一緯度的當地時間是相同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一般采用這種軌道。
③ 極地軌道 是傾角為90度的軌道,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每圈都要經過地球兩極上空,可以俯視整個地球表面。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偵察衛星常采用此軌道。 通用係統有結構,溫度控製,姿態控製,能源,跟蹤,遙測,遙控,通信,軌道控製,天綫等等係統,返回式衛星還有回收係統,此外還有根據任務需要而設的各種專用係統。人造衛星 能夠成功執行預定任務,單憑衛星本身是不行的,而需要完整的衛星工程係統,一般由以下係統組成:
1.發射場係統
2.運載火箭係統
3.衛星係統
4.測控係統
5.衛星應用係統
6.回收區係統(限於返回式衛星) 衛星係統中,各種設備按其功能上的不同,分為有效載荷及衛星平臺兩大部分。衛星平臺又分為多個子係統:
有效載荷(不同類型衛星均不同,共同的有:)
1、對地相機
2、恆星相機
3、搭載的有效載荷
衛星平臺(為有效載荷的操作提供環境及技術條件,包括:)
1、服務係統
2、熱控分係統
3、姿態和軌道控製分係統
4、程序控製分係統
5、遙測分係統
6、遙控分係統
7、跟蹤和測試分係統
8、供配電分係統
9、返回分係統(限於返回式衛星) 前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揭開了人類嚮太空進軍的序幕,大大激發了世界各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熱情。
美國於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探險者”-1號人造衛星 。該星重8.22公斤,錐頂圓柱形,高203.2釐米,直徑15.2釐米,沿近地點360.4公裏、遠地點2531公裏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33.34”,運行周期114.8分鐘。發射“探險者”-1號的運載火箭是“丘闢特”℃四級運載火箭。
法國於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試驗衛星”-1(a-l)號人造衛星 。該星重約42公斤,運行周期108.61分鐘,沿近地點526.24公裏、遠地點1808.85公裏的橢圓軌道運行,軌道傾角34。24”。發射a1衛星的運載火箭為“鑽石,ta號三級火箭,其全長18.7米,直徑1.4米,起飛重量約18噸。
日本於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 “大隅”號。該星重約9.4公斤,軌道傾角31.07”,近地點339公裏,遠地點5138公裏,運行周期144.2分鐘。發射“大隅”號衛星的運載火箭為“蘭達”-45四級固體火箭,火箭全長16.5米,直徑0.74米,起飛重量9.4噸。第一級由主發動機和兩個助推器組成,推力分別為37噸和26噸;第二級推力為11.8噸;第三、四級推力分別為6.5噸和1噸。
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 “東方紅”1號。該星直徑約1米,重173公斤,沿近地點439公裏、遠地點2384公裏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68,5”,運行周期114分鐘。發射“東方紅”1號衛星的遠載火箭為“長徵”1號三級運載火箭,火箭全長29,45米,直徑2.25米,起飛重量81.6噸,發射推力112噸。
英國:英國於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 “普羅斯帕羅”號,發射地點位於澳大利亞的武默拉(woomera)火箭發射場,運載火箭為英國的黑箭運載火箭.近地點537公裏,遠地點1593公裏。蓋星重66公斤(145磅),主要任務是試驗各種技術新發明,例如試驗一種新的遙測係統和太陽能電池組。它還攜帶微流星探測器,用以測量地球上層大氣中這種宇宙塵高速粒子的密度。
除上述國傢外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亞、德國、荷蘭、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也在準備自行發射或已經委托別國發射了人造衛星 。 一、人造衛星 的用途如何决定?
人造衛星 的組成基本上可分為「衛星本體」及「酬載」兩部分。酬載即是衛星用來做實驗或服務的儀器,衛星本體為維持酬載運作的載具。衛星的用途依其所攜帶的酬載而定。
二、人造衛星 有哪幾類?用途為何?
人造衛星 的優點在於能同時處理大量的資料及能傳送到世界任何角落,使用三顆衛星即能涵蓋全球各地,依使用目的,人造衛星 大致可分為下列幾類:
科學衛星:送入太空軌道,進行大氣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等實驗或測試的衛星,如中華衛星一號、哈伯等。
通信衛星:做為電訊中繼站的衛星,如:亞衛一號。
軍事衛星:做為軍事照相、偵察之用的衛星。
氣象衛星:攝取雲層圖和有關氣象資料的衛星。
資源衛星:攝取地表或深層組成之圖像,做為地球資源探勘之用的衛星。
星際衛星:可航行至其它行星進行探測照相之衛星,一般稱之為「行星探測器」,如先鋒號、火星號、探路者號等。 1957年10月4日。蘇聯宣佈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顆繞地球運行的人造衛星 送入軌道。美國官員宣稱,他們不僅 因蘇聯首先成功地發射衛星感到震驚,而且對這顆衛星的體積之大感到驚訝。這顆衛星重83公斤,比美國準備在第二年初發射 的衛星重8倍。
蘇聯宣佈說,這顆衛星的球體直徑為55釐米,繞地球一周需1小時35分,距地面的最大高度為900公裏,用兩 個頻道連續發送信號。由於運行軌道和赤道成65度夾角,因此它每日可兩次在莫斯科上空通過。蘇聯對發射這顆衛星的火箭沒做詳細報道,不過曾提到它以每秒8公裏的速度離開地面。他們說,這次發射開闢了星際航行的道路。 30多年過去了,今天,中國有幾十顆衛星在太空中遨遊,神舟號試驗飛船返回大地,中國已開始嚮載人航天邁步。回顧中國的航天史,不能不提到它的開端“東方紅一號”這一高精尖技術在基礎差且動蕩的時期一舉成功。“東方紅一號”衛星誕生的始末,長期是個謎。
原本對前蘇聯很崇敬的科學家們深有感慨。當年積極提倡搞人造衛星 的地球物理所所長趙九章先生說,“靠天,靠地,靠不住!發展宇航科學主要靠我們自己的力量。
在前蘇聯雖然沒有達到考察衛星研製工作的目的,但蘇聯先進的工業和科技還是使中國的科學家們開了眼界。他們對比蘇聯和中國情況,意識到發射人造衛星 是一項技術復雜、綜合性很強的大工程,需要有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強大的工業基礎作後盾。代表團在總結中寫到,發射人造地球衛星中國尚未具備條件,應根據實際情況,先從火箭探空搞起。同時,應立足國內,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1959年1月21日,主持領導衛星研製工作的張勁夫嚮科學院傳達了鄧小平的指示,“衛星明後年不放,與國力不相稱”。“衛星還是要搞,但是要推後一點”。根據中央的方針,張勁夫提出“就湯下面”,因國傢經濟睏難,暫停衛星研製工作,集中力量先搞探空火箭。
“651”任務
由於縮短了戰綫,中國很快在探空火箭研製方面有了突破性進展。1960年2月,中國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此後,各種不同用途的探空火箭相繼上天,有氣象火箭、生物火箭等。1964年6月,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發射成功;10月,爆炸成功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此時,中國在衛星能源、衛星溫度控製、衛星結構、衛星測試設備等方面都取得了單項預研成果。此時中國的科學家們覺得發衛星可以提上日程了。
1964年12月全國三屆人大會議期間,當年積極倡導中國要搞人造衛星 的趙九章,提筆上書周恩來總理,建議開展人造衛星 的研製工作。與此同時,知名科學家錢學森也上書中央,建議加速發展人造衛星 。
1965年5月,周恩來總理指示科學院拿出第一顆人造衛星 具體方案。負責衛星總體組的錢驥,帶領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很快便拿出了初步方案,歸納為三張圖一張表:用紅藍鉛筆畫成的衛星外形圖、結構佈局圖、衛星運行星下點軌跡圖和主要技術參數及分係統組成表。
該方案先後拿到文津街3號科學院院部和國防科委大樓,分別嚮張勁夫等科學院領導和羅舜初等國防科委領導作了詳細匯報,並由錢驥等直接嚮周恩來總理作了匯報。當周總理知道錢驥姓錢時風趣地說:我們的衛星總設計師也是姓錢啊,我們搞尖端的,原子、導彈和衛星,都離不開“錢”啊!
1965年8月,周總理主持中央專委會議,原則批準了中國科學院《關於發展我國人造衛星 工作規劃方案建議》確定將人造衛星 研製列為國傢尖端技術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並確定整個衛星工程由國防科委負責組織協調,衛星本體和地面檢測係統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運載火箭由七機部、衛星發射場由國防科委試驗基地負責建設。因是一月份正式提出建議,國傢將人造地球衛星工程的代號定名為“651”任務。全國的人、財、物遇到“651”均開緑燈,這樣中國衛星就從全面規劃階段,進入工程研製階段。
1970年4月24日,“長徵”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的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重量上要超蘇美。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科學院受國防科委委托,在北京召開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總體方案論證會,歷時42天。會上,錢驥報告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總體方案。與會的軍、民包括海、陸、空方面的120多位專傢,對發射人造衛星 的目的、任務進行了反復論證。
這個代號為“651”的會議上確定: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為科學探測性質的試驗衛星,其任務是為發展中國的對地觀測、通信廣播、氣象等各種應用衛星取得基本經驗和設計數據;發射時間定在1970年;成功的標志是“上得去、抓得註聽得見、看得見。”
會上較為保密論證的一個議題,便是中國第一顆衛星重量如何確定。這一問題涉及到導彈武器的水平。因為早期發射衛星的運載工具,都是在導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放衛星實質上是展現一個國傢的軍事實力。雖然中國衛星工程起步較晚,但專傢們都認為中國的起點要高,第一顆衛星在重量、技術上要做到比美、蘇第一顆衛星先進。蘇聯第一個衛星重量83.6公斤,美國的第一顆衛星衹有8.2公斤。會議最後確定中國第一顆衛星為100公斤左右(實際上,最後上天時是173公斤)。
鋁板琴奏出“東方紅”
30年前上街遊行的人們可能已忘記了當時的慶祝場面,但衛星從太空中發出的“東方紅”悠揚樂音卻長久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提起“東方紅一號”的命名、樂音的誕生,不能不談到中國航天事業中一位默默無聞的鋪路人--何正華。
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 的呼叫信號是嘀嘀噠噠的電報碼,遙測信號是間斷的。中國的衛星信號應該是什麽樣的?衛星總體組的組長何正華認為,中國應該超過蘇聯,發射一個連續的信號,且這個信號要有中國特色,全球公認。當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外呼號是“東方紅”樂麯,某種意義上“東方紅”也成了“紅色中國”的象徵。出於對毛澤東的崇敬,何正華亦提出了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的建議。這些提議在“651”會議上得到了專傢的贊同。1966年5月,經國防科工委、中國科學院、七機部負責人羅舜初、張勁夫、裴麗生、錢學森等共同商定,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取名為“東方紅一號”。1967年初正式確定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要播送《東方紅》音樂,讓全球人民都能聽到中國衛星的聲音。
由於當時正處於“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中,播送“東方紅”樂音不僅是科研任務,也成了責任重大的政治任務。如果衛星上天後,變調或不響,按“上綱上綫”的說法,無疑是重大的政治問題,研製者就有可能被打入十八層地獄。在沉重的思想負擔和精神壓力下,何正華和樂音裝置的主要設計者劉承熙冒着政治風險,開始了他們技術上的探索,解决了樂音錯亂和樂音變調等一係列問題。“東方紅”樂音最後采用電子音樂,用綫路模擬鋁板琴聲奏出。樂音裝置的第一批正樣産品,是1968年上半年在重慶一傢工廠生産的,由於當時生産秩序極不正常,産品中許多元件出現虛焊現象。最後上天的産品是由上海科學儀器廠重新生産的。
紅海洋中的“一塊緑洲”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工程的整個研製工作,大部分都是在“文化大革命”最動亂的年月裏進行的。那時席捲全國的“紅色風暴”衝擊到承擔衛星工程任務的每一個單位。1967年初,中國科學院和七機部及下屬單位均被“群衆組織”奪權,衛星設計院的原來的領導都“靠邊站”了,很多的科學家當時被定為“反動學術權威”、“特務”、“牛鬼蛇神”遭到批鬥。即使普通的科技人員,也有不少親屬和社會關係在運動中受到衝擊和株連。衛星的研製工作與“革命”發生了衝突。
當時的“革命”要求大傢手捧“寶書”,口念語錄,心地虔誠地表忠獻忠。衛星研製衹能等參加完“革命”才能去做,否則就會被扣上“不突出政治”的帽子。科學家被批判時,科技業務骨幹還要參與陪“鬥”。武鬥不斷,交通受阻,器材供應不上,衛星研製事業已面臨夭折的危險。
在這種情況下,1967年初,周恩來總理與聶榮臻副總理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宣佈:組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任院長,編入軍隊序列,不開展“文化大革命”的“四大”(即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空間技術研究院從許多單位抽調出精兵良將,把分散在各部門的研究力量集中起來,實行統一領導,使科研生産照常進行,保證了中國第一顆衛星的如期發射。
在空間技術研究院建院之初,研製衛星所需的物質條件十分缺乏,如測試設備少,試驗設備不齊,加工設備不足等等。衛星製造廠是由科學儀器廠轉産的,在人員、技術、設備和管理方面都面臨很多睏難。鉚接,是衛星製造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可當時衛星廠未幹過,在衛星的初樣和試驗階斷,沒有鉚槍,更沒有固定工件的桁架,工人們就靠一把小錘,用自己的身體當桁架,將鉚釘一個個敲上去。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衛星廠解决了鉚接、陽極化電拋光、光亮鋁件大面積鍍金、鋁件熱處理等多項工藝問題。
為了檢驗設計的正確性與合理性,“東方紅一號”衛星從元件、材料,到單機分係統以至整星都要在地面進行多種環境模擬試驗。發射場預定發射衛星的時間氣候寒冷,而衛星廠又沒有符合要求的試驗場地,“熱控試樣星”的試驗是1968年的夏季於海軍後勤部的一個冷庫中進行的。很多的睏難都是靠科技人員因陋就簡、土法上馬、群策群力解决的。衛星上天後,許多國際友人來空間技術研究院參觀衛星,當時的環境條件讓參觀者大為感嘆:“東方紅一號”能誕生,是個奇跡!
難忘4.24
1970年4月1日,裝載着兩顆“東方紅一號”衛星、一枚“長徵一號”運載火箭的專門列車到達中國西北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4月份的西北戈壁灘上,白天也要穿棉衣,到夜間,裹着皮大衣也感到寒冷。在離地面30多米高的竜門塔工作平臺上,科技人員不分白天黑夜,排除一切故障,一次次地測試。
1970年4月24日3點50分,周恩來總理電話告知國防科委副主任羅舜初:毛澤東主席已經批準這次發射,希望大傢鼓足幹勁,過細地做工作,要一次成功,為祖國爭光。
21時35分,衛星發射時刻終於到來了。“東方紅一號”隨“長徵一號”運載火箭在發動機的轟鳴中離開了發射臺。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21時50分,國傢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音,聲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點,新華社授權嚮全世界宣佈: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 ,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公裏,遠地點高度2384公裏,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圈114分鐘。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律播送“東方紅”樂麯。
新聞公報剛發表,頃刻間,首都北京燈火通明,鑼鼓聲四起,鞭炮齊放,人們帶着“文革”時代特有的狂熱,涌上街頭高呼着“毛主席萬歲”、“慶祝文化大革命的偉大勝利”、“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勝利萬歲!……
然而,為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傾註了全部心血的趙九章先生卻未能等到這一刻。無端受誣陷迫害的他,早在一年半以前已經含冤去世。不少的科學家是在“牛棚”中聽到“東方紅”樂音的。
“東方紅一號”衛星升空後,星上各種儀器實際工作的時間遠遠超過了設計要求,“東方紅”樂音裝置和短波發射機連續工作了28天,取得了大量工程遙測參數,為後來衛星設計和研製工作提供了寶貴的依據和經驗。 到目前為止,中國共發射了三代通信衛星。第一代通信衛星是1984年發射的2顆通信衛星和1986年2月1日發射的東方紅二號實用型通信廣播衛星。第二代通信衛星是1988年3月7日、1988年12月22日、1990年2月4日和1991年11月28日發射的載有4c波段轉發器的東方紅二號甲通信衛星。第三代通信衛星是1997年5月12日發射的東方紅三號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
我國第一顆通信衛星是1984年1月29日發射的,它取得了部分成功。這是一顆試驗通信衛星。
1984年4月8日成功發射的第一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傢。
實用廣播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甲於1988年3月7日成功發射。該衛星大大改善了我國的通信和廣播電視傳輸條件。
中容量廣播通信衛星東方紅三號於1997年5月12日成功發射。該衛星改善了我國的國際通信以及西部邊遠山區的通信狀況。
風雲氣象衛星係列包括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和風雲二號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兩大類。風雲一號和風雲二號分別進行過4次和3次發射,在我國天氣預報和氣象研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8年9月7日,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由長徵四號火箭發射升空。
我國在1997年6月10日發射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甲,並於1997年12月1日正式交付用戶使用。2000年6月25日又發射了風雲二號乙。2004年10月19日又發射了一顆風雲二號氣象衛星。
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發射的空間物理探測衛星,主要是“實踐” 衛星係列。1971年3月3日成功發射了實踐一號衛星。1981年9月20日一箭三星成功發射了實踐二號、實踐二號a和實踐二號b。1994年2月8日成功發射了實踐四號衛星。
共發射了八顆衛星,分別是:1971年3月發射的實踐一號;1981年9月20日用一箭三星發射的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實踐二號乙;1994年2月8日發射的實踐四號;1999年5月10日發射的實踐五號。2004年9月9日發射的實踐六號a星和b星。
實踐一號衛星是在東方紅一號衛星的基礎上增加了太陽能供電係統等8個空間技術試驗及探測項目。1971年3月3日,實踐一號衛星由長徵一號火箭成功發射。衛星在軌道上運行了8年多,嚮地面發回了大量科學探測和試驗數據。
實踐二號衛星是專門用於空間物理探測的科學實驗衛星。衛星重250公斤,衛星主體為一個外接圓直徑1.23米、高1.1米的八面棱柱體。1981年9月20日,我國發射一箭三星,實踐二號是其中之一。
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發射了自己研製的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該衛星重173千克,星上裝有一臺“東方紅”電子音樂發生器及科學探測儀器設備。其任務是探測空間電離層和地球大氣密度,並將有關數據傳回地面。因此,東方紅一號是一顆具有空間探測性質的技術試驗衛星。
從1999年10月到2003年10月,我國共發射了3顆地球資源衛星。
1999年10月14日,中國與巴西合作研製的地球資源衛星——資源一號衛星在我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從2000年10月到2003年5月,我國共發射了3顆北斗導航定位衛星。
從1970年4月24日到2000年10月31日,我國發射了74個航天器,它們覆蓋了地球所擁有的4種軌道。其中有國産的實驗飛船1艘,國産的人造衛星 4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26顆。現以47顆國産衛星為主,簡要介紹一下它們的運行軌道。
順行軌道
順行軌道的特點是軌道傾角即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的夾角小於90度。在這種軌道上運行的衛星,絶大多數離地面較近,高度僅為數百公裏,故又將其稱為近地軌道。我國地處北半球,要把衛星送入這種軌道,運載火箭要朝東南方向發射,這樣能夠利用地球自西嚮東自轉的部分速度,從而可以節約火箭的能量。地球自轉速度可以通過赤道自轉速度、發射方位角和發射點地理緯度計算出來。不難想象,在赤道上朝着正東方向發射衛星,可利用的速度最大,緯度越高能用的速度越小。
我國用長徵一號、風暴一號兩種運載火箭發射的8顆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用長徵二號、二號丙、二號丁3種運載火箭發射的17顆返回式遙感衛星以及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的神舟號試驗飛船,都是用順行軌道。它們都是從酒泉發射中心起飛被送入近地軌道運行的。通過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的1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也是采用順行軌道。
逆行軌道
逆行軌道的特徵是軌道傾角大於90度。欲把衛星送入這種軌道運行,運載火箭需要朝西南方向發射。不僅無法利用地球自轉的部分速度,而且還要付出額外能量剋服地球自轉。因此,除了太陽同步軌道外,一般都不利用這類軌道。
由於地球表面不是理想的球形,其重力分佈也不均勻,使衛星軌道平面在慣性空間中不斷變動。具體地說,地球赤道部分有些鼓漲,對衛星産生了額外的吸引力,給軌道平面附加了1個力矩,使軌道平面慢慢進動,進動方向與軌道傾角有關。當軌道傾角大於90度時,力矩是逆時針方向,軌道平面由西嚮東進動。適當調整衛星的軌道高度、傾角和形狀,可使衛星軌道平面的進動角速度每天東進0.9856度,恰好等於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日平均角速度,這就是應用價值極大的圓形太陽同步軌道。
在太陽同步軌道上運行的衛星,可在相同的時間和光照條件下觀察衛星雲層和地面目標。氣象、資源、偵察等應用衛星大多采用這類軌道。我國用長徵四號火箭發射的2顆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和2顆測量大氣密度的地球衛星,用長徵四號2火箭發射的1顆風雲一號氣象衛星、1顆中國和巴西合製的資源一號衛星、1顆中國資源二號衛星、1顆實踐五號科學試驗衛星,都采用這種軌道。它們都是從太原發射中心升空的。長四乙火箭在發射資源一號衛星時,還用1箭雙星的方式把1顆巴西小型科學應用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
赤道軌道
赤道軌道的特點是軌道傾角為0度,衛星在赤道上空運行。這種軌道有無數條,但其中的一條地球靜止軌道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由於衛星飛行速度隨距地面的高度而變化,軌道越高,速度越小,環繞周期越長,故由計算可知,當其在赤道上空35786公裏高的圓形軌道上由西嚮東運行1周的時間,恰好是23小時56分4秒,正與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相同,這條軌道就被稱為地球靜止軌道。因為衛星環繞周期等於地球自轉周期,兩者方向又一致,故相互之間保持相對靜止。從地面上看,衛星猶如固定在赤道上空某一點。在靜止軌道上均勻分佈3顆通信衛星即可進行全球通信的科學設想早已變為現實。世界上主要的通信衛星都分佈在這條軌道上。有的氣象衛星、預警衛星也被送入靜止軌道。我國用長徵三號火箭先後發射了1顆試驗衛星、5顆東方紅二號係列通信衛星、2顆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用長徵三號甲火箭發射了1顆實踐四號探測衛星、2兩顆東方紅三號通信衛星、1顆中星22號通信衛星,這些衛星中有10顆進入靜止軌道預定位置。發射這類衛星,星上要攜帶遠地點發動機,運載火箭把衛星送入大橢圓同步轉移軌道後,地面再發出指令,讓星上遠地點發動機點火,將衛星移入靜止軌道。
極地軌道
就衛星軌道類型來說,還有一種軌道傾角為90度的極地軌道。它是因軌道平面通過地球南北兩極而得名。在這種軌道上運行的衛星可以飛經地球上任何地區上空。我國雖未研製運行於此類軌道的衛星,但發射過此類軌道的衛星。長徵二號丙改進型火箭以1箭雙星的方式6次從太原起飛,把12顆美國銥星送入太空,就屬於這種發射方式。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由貝剋和努恩設計的大型高精度人造衛星 跟蹤照相機﹐首批12臺設置在環繞地球的±35°緯度帶內。這種照相機采用焦距50釐米﹑口徑也是50釐米的特殊設計的施密特光學係統(見施密特望遠鏡)﹐改正鏡由三片透鏡組成﹐視場5°×30°。焦面是半徑50釐米的近似球面。采用寬約56毫米的長感光膠捲﹐藉6~7公斤拉力變形後伏貼在膠片支承板上。機架為三軸式裝置﹐以大圓弧逼近衛星視軌跡最高點近傍±30°弧段﹐進行跟蹤﹐角速度可在每秒0~7﹐000之間連續調節。對於角速度為每秒1°的衛星﹐當跟蹤誤差為±1%時﹐可拍攝到星等為11等的暗衛星。照相機以固定方式工作時﹐可拍攝到6等的衛星。它有一扇圓筒狀斷口快門﹐圍繞著焦面高精度地旋轉﹐在恆星或衛星的星像拖痕上截出用作測量標志的斷口﹐每轉一周截出兩個斷口﹐另一扇“蛤殼”狀總快門同心地緊圍在斷口快門之外。蛤殼每啓閉一次﹐完成一次曝光﹐在此期間﹐星像拖痕被斷口快門截出5個斷口。曝光時間有0.2﹑0.4﹑0.8﹑1.6﹑3.2秒五種。在形成第三個斷口的中央時刻﹐子鐘度盤(分﹑秒﹑0.01秒盤)和100周圓掃描陰極射綫管的記時亮點被投射到底片端部。記時精度達1毫秒﹐位置精度達2。當照相機以固定式拍攝低速衛星時﹐由於曝光時間較長﹐恆星像明顯地拖長﹐降低了測量精度。貝剋-努恩照相機改進型的設計﹐是將原來的垂直軸斜置成極軸﹐照相機繞極軸恆速運轉﹐使恆星成為點像。 陳奕迅:人造衛星
作詞:林夕作麯:hugesen d christensen b 編麯:jim lee
你會看到一顆顆緑豆
緊緊包圍藍色的河流
甚至看到流動公路上誰在漫遊
你會看到閃亮的黃豆
那是一棟摩天大樓
甚至看到某個地下鐵的出口
我們像螞蟻東奔西走
我們在誰的傢暫時逗留
兩萬公裏驀然回首
拍下天長地久
人造衛星 圍繞這地球
我們卻圍繞着快樂哀愁
躲不過衛星的鏡頭
你會看到燃燒的紅豆
落在這個藍色的氣球
一朵玫瑰點綴着兵工廠的傷口
看得到森林化為烏有
拍不到你我變成了朋友
看到那個摩天大樓
拍不到我們在哪裏分手
拍不到眼淚的絲綢
我們衹是一顆蠶豆 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揭開了人類嚮太空進軍的序幕,大大激發了世界各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熱情。
美國於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探險者”-1號人造衛星 。該星重8.22公斤,錐頂圓柱形,高203.2釐米,直徑15.2釐米,沿近地點360.4公裏、遠地點2531公裏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33.34”,運行周期114.8分鐘。發射“探險者”-1號的運載火箭是“丘闢特”℃四級運載火箭。
法國於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試驗衛星”-1(A-l)號人造衛星 。該星重約42公斤,運行周期108.61分鐘,沿近地點526.24公裏、遠地點1808.85公裏的橢圓軌道運行,軌道傾角34。24”。發射A1衛星的運載火箭為“鑽石,tA號三級火箭,其全長18.7米,直徑1.4米,起飛重量約18噸。
日本於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 “大隅”號。該星重約9.4公斤,軌道傾角31.07”,近地點339公裏,遠地點5138公裏,運行周期144.2分鐘。發射“大隅”號衛星的運載火箭為“蘭達”-45四級固體火箭,火箭全長16.5米,直徑0.74米,起飛重量9.4噸。第一級由主發動機和兩個助推器組成,推力分別為37噸和26噸;第二級推力為11.8噸;第三、四級推力分別為6.5噸和1噸。
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 “東方紅”1號。該星直徑約1米,重173公斤,沿近地點439公裏、遠地點2384公裏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68,5”,運行周期114分鐘。發射“東方紅”1號衛星的遠載火箭為“長徵”1號三級運載火箭,火箭全長29,45米,直徑2.25米,起飛重量81.6噸,發射推力112噸。
英國:英國於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 “普羅斯帕羅”號,發射地點位於澳大利亞的武默拉(Woomera)火箭發射場,運載火箭為英國的黑箭運載火箭.近地點537公裏,遠地點1593公裏。該星重66公斤(145磅),主要任務是試驗各種技術新發明,例如試驗一種新的遙測係統和太陽能電池組。它還攜帶微流星探測器,用以測量地球上層大氣中這種宇宙塵高速粒子的密度。
除上述國傢外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亞、德國、荷蘭、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也在準備自行發射或已經委托別國發射了人造衛星 。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一事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宣告人類已經進入空間時代。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呈球形,直徑58釐米,重83.6公斤。它沿着橢圓軌道飛行,每96分鐘環繞地球一圈。人造地球衛星內帶着一臺無綫電發報機,不停地嚮地球發出“滴——滴——滴”的信號。一些人圍着收音機。側耳傾聽着初次來自太空的聲音。另一些人則仰望天空,試圖用肉眼在夜晚搜索人造地球衛星明亮的軌跡。但是,當時認識很少有人瞭解人造地球衛星是載人宇宙飛船的前導,科學家正在加緊準備載人空間飛行。一個月後,1957年11月3日,蘇聯又發射了第二顆人造地球衛星,它的重量一下增加了5倍多,達到508公斤。這顆衛星呈錐形,為了在衛星上節省出位置增設一個密封生物艙,不得不把許多測量儀器一道最末一節火箭上去。在圓柱形的艙內安然靜臥着一隻名叫“萊卡依”的小狗。小狗身上連接着測量脈搏、呼吸、血壓的醫學儀器,通過無綫電隨時把這些數據報告給地面。為了使艙內空氣保持新鮮清潔,還安裝了空氣再生裝置和處理糞便的排泄裝置。艙內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使小狗感到舒適。另外還有一套自供食裝置,一天三次定時點亮信號燈,通知萊依卡用餐。使人遺憾的是,由於當時技術水平的限製,這顆衛星無法收回,試驗狗在衛星生物艙內生活了一個星期,完成全部實驗任務後,衹好讓它服毒自殺,成為宇航飛行中的第一個犧牲者。 30多年過去了,今天,中國有幾十顆衛星在太空中遨遊,神舟號試驗飛船返回大地,中國已開始嚮載人航天邁步。回顧中國的航天史,不能不提到它的開端“東方紅一號”這一高精尖技術在基礎差且動蕩的時期一舉成功。“東方紅一號”衛星誕生的始末,長期是個謎。
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的發射了自己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衛星軌道的近地點高度是436KM,遠地點高度為2384km,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的平面夾角為68.5°,繞地球一圈需要114min。衛星質量為173kg,用20.009MHz的頻率播放“東方紅”樂麯。
原本對前蘇聯很崇敬的科學家們深有感慨。當年積極提倡搞人造衛星 的地球物理所所長趙九章先生說,“靠天,靠地,靠不住!發展宇航科學主要靠我們自己的力量。
在前蘇聯雖然沒有達到考察衛星研製工作的目的,但蘇聯先進的工業和科技還是使中國的科學家們開了眼界。他們對比蘇聯和中國情況,意識到發射人造衛星 是一項技術復雜、綜合性很強的大工程,需要有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強大的工業基礎作後盾。代表團在總結中寫到,發射人造地球衛星中國尚未具備條件,應根據實際情況,先從火箭探空搞起。同時,應立足國內,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1959年1月21日,主持領導衛星研製工作的張勁夫嚮科學院傳達了鄧小平的指示,“衛星明後年不放,與國力不相稱”。“衛星還是要搞,但是要推後一點”。根據中央的方針,張勁夫提出“就湯下面”,因國傢經濟睏難,暫停衛星研製工作,集中力量先搞探空火箭。
“651”任務
由於縮短了戰綫,中國很快在探空火箭研製方面有了突破性進展。1960年2月,中國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此後,各種不同用途的探空火箭相繼上天,有氣象火箭、生物火箭等。1964年6月,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發射成功;10月,爆炸成功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此時,中國在衛星能源、衛星溫度控製、衛星結構、衛星測試設備等方面都取得了單項預研成果。此時中國的科學家們覺得發衛星可以提上日程了。
1964年12月全國三屆人大會議期間,當年積極倡導中國要搞人造衛星 的趙九章,提筆上書周恩來總理,建議開展人造衛星 的研製工作。與此同時,知名科學家錢學森也上書中央,建議加速發展人造衛星 。
1965年5月,周恩來總理指示科學院拿出第一顆人造衛星 具體方案。負責衛星總體組的錢驥,帶領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很快便拿出了初步方案,歸納為三張圖一張表:用紅藍鉛筆畫成的衛星外形圖、結構佈局圖、衛星運行星下點軌跡圖和主要技術參數及分係統組成表。
該方案先後拿到文津街3號科學院院部和國防科委大樓,分別嚮張勁夫等科學院領導和羅舜初等國防科委領導作了詳細匯報,並由錢驥等直接嚮周恩來總理作了匯報。當周總理知道錢驥姓錢時風趣地說:我們的衛星總設計師也是姓錢啊,我們搞尖端的,原子、導彈和衛星,都離不開“錢”啊!
1965年8月,周總理主持中央專委會議,原則批準了中國科學院《關於發展我國人造衛星 工作規劃方案建議》確定將人造衛星 研製列為國傢尖端技術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並確定整個衛星工程由國防科委負責組織協調,衛星本體和地面檢測係統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運載火箭由七機部、衛星發射場由國防科委試驗基地負責建設。因是一月份正式提出建議,國傢將人造地球衛星工程的代號定名為“651”任務。全國的人、財、物遇到“651”均開緑燈,這樣中國衛星就從全面規劃階段,進入工程研製階段。
1970年4月24日,“長徵”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的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重量上要超蘇美。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科學院受國防科委委托,在北京召開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總體方案論證會,歷時42天。會上,錢驥報告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總體方案。與會的軍、民包括海、陸、空方面的120多位專傢,對發射人造衛星 的目的、任務進行了反復論證。
這個代號為“651”的會議上確定: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為科學探測性質的試驗衛星,其任務是為發展中國的對地觀測、通信廣播、氣象等各種應用衛星取得基本經驗和設計數據;發射時間定在1970年;成功的標志是“上得去、抓得註聽得見、看得見。”
會上較為保密論證的一個議題,便是中國第一顆衛星重量如何確定。這一問題涉及到導彈武器的水平。因為早期發射衛星的運載工具,都是在導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放衛星實質上是展現一個國傢的軍事實力。雖然中國衛星工程起步較晚,但專傢們都認為中國的起點要高,第一顆衛星在重量、技術上要做到比美、蘇第一顆衛星先進。蘇聯第一個衛星重量83.6公斤,美國的第一顆衛星衹有8.2公斤。會議最後確定中國第一顆衛星為100公斤左右(實際上,最後上天時是173公斤)。
鋁板琴奏出“東方紅”
30年前上街遊行的人們可能已忘記了當時的慶祝場面,但衛星從太空中發出的“東方紅”悠揚樂音卻長久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提起“東方紅一號”的命名、樂音的誕生,不能不談到中國航天事業中一位默默無聞的鋪路人--何正華。
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 的呼叫信號是嘀嘀噠噠的電報碼,遙測信號是間斷的。中國的衛星信號應該是什麽樣的?衛星總體組的組長何正華認為,中國應該超過蘇聯,發射一個連續的信號,且這個信號要有中國特色,全球公認。當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外呼號是“東方紅”樂麯,某種意義上“東方紅”也成了“紅色中國”的象徵。出於對毛澤東的崇敬,何正華亦提出了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的建議。這些提議在“651”會議上得到了專傢的贊同。1966年5月,經國防科工委、中國科學院、七機部負責人羅舜初、張勁夫、裴麗生、錢學森等共同商定,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取名為“東方紅一號”。1967年初正式確定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要播送《東方紅》音樂,讓全球人民都能聽到中國衛星的聲音。
由於當時正處於“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中,播送“東方紅”樂音不僅是科研任務,也成了責任重大的政治任務。如果衛星上天後,變調或不響,按“上綱上綫”的說法,無疑是重大的政治問題,研製者就有可能被打入十八層地獄。在沉重的思想負擔和精神壓力下,何正華和樂音裝置的主要設計者劉承熙冒着政治風險,開始了他們技術上的探索,解决了樂音錯亂和樂音變調等一係列問題。“東方紅”樂音最後采用電子音樂,用綫路模擬鋁板琴聲奏出。樂音裝置的第一批正樣産品,是1968年上半年在重慶一傢工廠生産的,由於當時生産秩序極不正常,産品中許多元件出現虛焊現象。最後上天的産品是由上海科學儀器廠重新生産的。
紅海洋中的“一塊緑洲”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工程的整個研製工作,大部分都是在“文化大革命”最動亂的年月裏進行的。那時席捲全國的“紅色風暴”衝擊到承擔衛星工程任務的每一個單位。1967年初,中國科學院和七機部及下屬單位均被“群衆組織”奪權,衛星設計院的原來的領導都“靠邊站”了,很多的科學家當時被定為“反動學術權威”、“特務”、“牛鬼蛇神”遭到批鬥。即使普通的科技人員,也有不少親屬和社會關係在運動中受到衝擊和株連。衛星的研製工作與“革命”發生了衝突。
當時的“革命”要求大傢手捧“寶書”,口念語錄,心地虔誠地表忠獻忠。衛星研製衹能等參加完“革命”才能去做,否則就會被扣上“不突出政治”的帽子。科學家被批判時,科技業務骨幹還要參與陪“鬥”。武鬥不斷,交通受阻,器材供應不上,衛星研製事業已面臨夭折的危險。
在這種情況下,1967年初,周恩來總理與聶榮臻副總理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宣佈:組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任院長,編入軍隊序列,不開展“文化大革命”的“四大”(即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空間技術研究院從許多單位抽調出精兵良將,把分散在各部門的研究力量集中起來,實行統一領導,使科研生産照常進行,保證了中國第一顆衛星的如期發射。
在空間技術研究院建院之初,研製衛星所需的物質條件十分缺乏,如測試設備少,試驗設備不齊,加工設備不足等等。衛星製造廠是由科學儀器廠轉産的,在人員、技術、設備和管理方面都面臨很多睏難。鉚接,是衛星製造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可當時衛星廠未幹過,在衛星的初樣和試驗階斷,沒有鉚槍,更沒有固定工件的桁架,工人們就靠一把小錘,用自己的身體當桁架,將鉚釘一個個敲上去。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衛星廠解决了鉚接、陽極化電拋光、光亮鋁件大面積鍍金、鋁件熱處理等多項工藝問題。
為了檢驗設計的正確性與合理性,“東方紅一號”衛星從元件、材料,到單機分係統以至整星都要在地面進行多種環境模擬試驗。發射場預定發射衛星的時間氣候寒冷,而衛星廠又沒有符合要求的試驗場地,“熱控試樣星”的試驗是1968年的夏季於海軍後勤部的一個冷庫中進行的。很多的睏難都是靠科技人員因陋就簡、土法上馬、群策群力解决的。衛星上天後,許多國際友人來空間技術研究院參觀衛星,當時的環境條件讓參觀者大為感嘆:“東方紅一號”能誕生,是個奇跡!
難忘4.24
1970年4月1日,裝載着兩顆“東方紅一號”衛星、一枚“長徵一號”運載火箭的專門列車到達中國西北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4月份的西北戈壁灘上,白天也要穿棉衣,到夜間,裹着皮大衣也感到寒冷。在離地面30多米高的竜門塔工作平臺上,科技人員不分白天黑夜,排除一切故障,一次次地測試。
1970年4月24日3點50分,周恩來總理電話告知國防科委副主任羅舜初:毛澤東主席已經批準這次發射,希望大傢鼓足幹勁,過細地做工作,要一次成功,為祖國爭光。
21時35分,衛星發射時刻終於到來了。“東方紅一號”隨“長徵一號”運載火箭在發動機的轟鳴中離開了發射臺。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21時50分,國傢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音,聲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點,新華社授權嚮全世界宣佈: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 ,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公裏,遠地點高度2384公裏,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圈114分鐘。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律播送“東方紅”樂麯。
新聞公報剛發表,頃刻間,首都北京燈火通明,鑼鼓聲四起,鞭炮齊放,人們帶着“文革”時代特有的狂熱,涌上街頭高呼着“毛主席萬歲”、“慶祝文化大革命的偉大勝利”、“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勝利萬歲!……
然而,為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傾註了全部心血的趙九章先生卻未能等到這一刻。無端受誣陷迫害的他,早在一年半以前已經含冤去世。不少的科學家是在“牛棚”中聽到“東方紅”樂音的。
“東方紅一號”衛星升空後,星上各種儀器實際工作的時間遠遠超過了設計要求,“東方紅”樂音裝置和短波發射機連續工作了28天,取得了大量工程遙測參數,為後來衛星設計和研製工作提供了寶貴的依據和經驗。
“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為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打下了極為堅實的根基,帶動了中國航天工業的興起,使中國的航天技術與世界航天技術前沿保持同步,標志着中國進入了航天時代。 嫦娥一號 到目前為止,中國共發射了三代通信衛星。第一代通信衛星是1984年發射的2顆通信衛星和1986年2月1日發射的東方紅二號實用型通信廣播衛星。第二代通信衛星是1988年3月7日、1988年12月22日、1990年2月4日和1991年11月28日發射的載有4C波段轉發器的東方紅二號甲通信衛星。第三代通信衛星是1997年5月12日發射的東方紅三號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
從1970年4月24日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衛星到2005年10月,我國已成功發射了近百顆國産衛星、6艘飛船、27顆國外衛星。
我國第一顆通信衛星是1984年1月29日發射的,它取得了部分成功。這是一顆試驗通信衛星。
1984年4月8日成功發射的第一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傢。
實用廣播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甲於1988年3月7日成功發射。該衛星大大改善了我國的通信和廣播電視傳輸條件。
中容量廣播通信衛星東方紅三號於1997年5月12日成功發射。該衛星改善了我國的國際通信以及西部邊遠山區的通信狀況。
風雲氣象衛星係列包括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和風雲二號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兩大類。風雲一號和風雲二號分別進行過4次和3次發射,在我國天氣預報和氣象研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8年9月7日,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由長徵四號火箭發射升空。
我國在1997年6月10日發射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甲,並於1997年12月1日正式交付用戶使用。2000年6月25日又發射了風雲二號乙。2004年10月19日又發射了一顆風雲二號氣象衛星。
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發射的空間物理探測衛星,主要是“實踐” 衛星係列。1971年3月3日成功發射了實踐一號衛星。1981年9月20日一箭三星成功發射了實踐二號、實踐二號A和實踐二號B。1994年2月8日成功發射了實踐四號衛星。
共發射了八顆衛星,分別是:1971年3月發射的實踐一號;1981年9月20日用一箭三星發射的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實踐二號乙;1994年2月8日發射的實踐四號;1999年5月10日發射的實踐五號。2004年9月9日發射的實踐六號A星和B星。
實踐一號衛星是在東方紅一號衛星的基礎上增加了太陽能供電係統等8個空間技術試驗及探測項目。1971年3月3日,實踐一號衛星由長徵一號火箭成功發射。衛星在軌道上運行了8年多,嚮地面發回了大量科學探測和試驗數據。
實踐二號衛星是專門用於空間物理探測的科學實驗衛星。衛星重250公斤,衛星主體為一個外接圓直徑1.23米、高1.1米的八面棱柱體。1981年9月20日,我國發射一箭三星,實踐二號是其中之一。
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發射了自己研製的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該衛星重173千克,星上裝有一臺“東方紅”電子音樂發生器及科學探測儀器設備。其任務是探測空間電離層和地球大氣密度,並將有關數據傳回地面。因此,東方紅一號是一顆具有空間探測性質的技術試驗衛星。
從1999年10月到2003年10月,我國共發射了3顆地球資源衛星。
1999年10月14日,中國與巴西合作研製的地球資源衛星——資源一號衛星在我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從2000年10月到2003年5月,我國共發射了3顆北斗導航定位衛星。
從1970年4月24日到2000年10月31日,我國發射了74個航天器,它們覆蓋了地球所擁有的4種軌道。其中有國産的實驗飛船1艘,國産的人造衛星 4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26顆。現以47顆國産衛星為主,簡要介紹一下它們的運行軌道。
順行軌道
順行軌道的特點是軌道傾角即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的夾角小於90度。在這種軌道上運行的衛星,絶大多數離地面較近,高度僅為數百公裏,故又將其稱為近地軌道。我國地處北半球,要把衛星送入這種軌道,運載火箭要朝東南方向發射,這樣能夠利用地球自西嚮東自轉的部分速度,從而可以節約火箭的能量。地球自轉速度可以通過赤道自轉速度、發射方位角和發射點地理緯度計算出來。不難想象,在赤道上朝着正東方向發射衛星,可利用的速度最大,緯度越高能用的速度越小。
我國用長徵一號、風暴一號兩種運載火箭發射的8顆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用長徵二號、二號丙、二號丁3種運載火箭發射的17顆返回式遙感衛星以及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的神舟號試驗飛船,都是用順行軌道。它們都是從酒泉發射中心起飛被送入近地軌道運行的。通過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的1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也是采用順行軌道。
逆行軌道
逆行軌道的特徵是軌道傾角大於90度。欲把衛星送入這種軌道運行,運載火箭需要朝西南方向發射。不僅無法利用地球自轉的部分速度,而且還要付出額外能量剋服地球自轉。因此,除了太陽同步軌道外,一般都不利用這類軌道。
由於地球表面不是理想的球形,其重力分佈也不均勻,使衛星軌道平面在慣性空間中不斷變動。具體地說,地球赤道部分有些鼓漲,對衛星産生了額外的吸引力,給軌道平面附加了1個力矩,使軌道平面慢慢進動,進動方向與軌道傾角有關。當軌道傾角大於90度時,力矩是逆時針方向,軌道平面由西嚮東進動。適當調整衛星的軌道高度、傾角和形狀,可使衛星軌道平面的進動角速度每天東進0.9856度,恰好等於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日平均角速度,這就是應用價值極大的圓形太陽同步軌道。
在太陽同步軌道上運行的衛星,可在相同的時間和光照條件下觀察衛星雲層和地面目標。氣象、資源、偵察等應用衛星大多采用這類軌道。我國用長徵四號火箭發射的2顆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和2顆測量大氣密度的地球衛星,用長徵四號2火箭發射的1顆風雲一號氣象衛星、1顆中國和巴西合製的資源一號衛星、1顆中國資源二號衛星、1顆實踐五號科學試驗衛星,都采用這種軌道。它們都是從太原發射中心升空的。長四乙火箭在發射資源一號衛星時,還用1箭雙星的方式把1顆巴西小型科學應用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
赤道軌道
赤道軌道的特點是軌道傾角為0度,衛星在赤道上空運行。這種軌道有無數條,但其中的一條地球靜止軌道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由於衛星飛行速度隨距地面的高度而變化,軌道越高,速度越小,環繞周期越長,故由計算可知,當其在赤道上空35786公裏高的圓形軌道上由西嚮東運行1周的時間,恰好是23小時56分4秒,正與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相同,這條軌道就被稱為地球靜止軌道。因為衛星環繞周期等於地球自轉周期,兩者方向又一致,故相互之間保持相對靜止。從地面上看,衛星猶如固定在赤道上空某一點。在靜止軌道上均勻分佈3顆通信衛星即可進行全球通信的科學設想早已變為現實。世界上主要的通信衛星都分佈在這條軌道上。有的氣象衛星、預警衛星也被送入靜止軌道。我國用長徵三號火箭先後發射了1顆試驗衛星、5顆東方紅二號係列通信衛星、2顆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用長徵三號甲火箭發射了1顆實踐四號探測衛星、2兩顆東方紅三號通信衛星、1顆中星22號通信衛星,這些衛星中有10顆進入靜止軌道預定位置。發射這類衛星,星上要攜帶遠地點發動機,運載火箭把衛星送入大橢圓同步轉移軌道後,地面再發出指令,讓星上遠地點發動機點火,將衛星移入靜止軌道。
極地軌道
就衛星軌道類型來說,還有一種軌道傾角為90度的極地軌道。它是因軌道平面通過地球南北兩極而得名。在這種軌道上運行的衛星可以飛經地球上任何地區上空。我國雖未研製運行於此類軌道的衛星,但發射過此類軌道的衛星。長徵二號丙改進型火箭以1箭雙星的方式6次從太原起飛,把12顆美國銥星送入太空,就屬於這種發射方式。
1981年9月20日,我國用風暴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3顆衛星(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實踐二號乙),這是我國在空間探測和新技術試驗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的國傢。 自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上天以後,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月球有了姐妹兄弟,並且,短短幾十年中,人造衛星 越來越多,它們都像月球一樣,圍繞着地球在不停運動,形成了一個人造衛星 大家庭。
說起人造衛星 ,許多人都會想到它們一定都是一些與月球一樣的球體。其實不然,人造衛星 的外形五花八門,各具特色,它們有的是圓柱體,有的是多面體,有的是錐體,有的像車軸,還有的像一隻大鳥,當然也有球形的,前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就是個球形的。然而,無論人造衛星 的形狀以及它們的大小和重量相差多大,它們的結構大致都是相似的。比如,它們都有用特殊材料製成的外殼,能防止宇宙空間高能粒子的侵襲;它們有堅固的骨架,能夠抵抗起飛時的火箭推力和超重現象;它們有一個嚴格與外界隔絶的環境,能夠維持衛星內部的溫度和氣壓,使衛星上攜帶的各種儀表都能正常地發揮作用;它們都有能源,保證衛星的能量使用;它們還有跟蹤、遙測、遙控、通信、軌道控製、天綫等係統,以使衛星能保持與地面的聯繫,隨時將探測到的資料和成果發送回地面等等。除此之外,需要返回的衛星還有回收係統,有特殊任務的再配有專門設計的各種專用係統。
如果按照用途來分,人造衛星 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用於科學探測和研究的科學衛星,包括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和天文衛星等;第二類是試驗衛星,包括進行航天新技術試驗或者是為應用類衛星進行試驗的衛星;第三類是直接為人類服務的應用衛星,這類衛星數量最大種類也最多,包括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偵察衛星、導航衛星、測地衛星、地球資源衛星、截擊衛星等等。形態各異、使命不同的這些人造衛星 川流不息地在太空中遨遊,同時忠實地為人類服務。 : man-made satellite, artificial earth satellite n.: orbiter, satellite, sputnik, artificial satellite, man-made device, eg a space station, put in orbit round a planet, sputnik (Russian term) 氣象 衛星 科技 航天 航天器 衛星通信 偵察衛星 百科辭典 太空 科學 探索 人物 科學家 河北人 更多結果...
人造衛星的 發射人造衛星 人造衛星軌道 航天人造衛星 人造衛星種類 人造衛星觀測 人造衛星的分類 人造衛星的簡介 人造衛星的用途 人造衛星自旋穩定 人造衛星激光測距 朝鮮發射人造衛星 人造衛星光學觀測 同名歌麯人造衛星 人造衛星工程係統 人造衛星 導彈觀測係統非跟蹤人造衛星 照相機 人造衛星多普勒觀測 太空行走與人造衛星 人造衛星 為什麽會飛出地球人造衛星 如何為人類健康服電纜和人造衛星 的聯接 指利用人造衛星 或飛機上的光電數字掃描器對大地目標所進行的測量 人造衛星 重返地球模擬器人造衛星 時間和無綫電軌道人造衛星 如何為人類健康服務關於播送由人造衛星 傳播載有節目的信號的公約 貝剋-努恩人造衛星 跟蹤照相機 四軸式人造衛星 跟蹤照相機 中國科學院長春人造衛星 觀測站 努恩人造衛星 跟蹤照相機 貝剋努恩人造衛星 跟蹤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