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拼音: rén jǐ jiā zú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解釋: 給:富裕,充足。傢傢戶戶豐衣足食。
資料來源: 西漢·司馬遷《史記·平準書》:“漢興七十餘年,國傢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傢足。”
| 人人飽暖,傢傢富裕 Everyone is fed and warm, every family wealth | 人人飽暖,傢傢富裕。《史記·平準書》:“ 漢 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傢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傢足。” | | 人給傢足 ( rén jǐ jiā zú )
解 釋 人人飽暖,傢傢豐衣足食。
出 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平準書》:“漢興七十餘年,國傢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傢足。”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示 例 東漢·班固《漢書·東方朔傳》:“土宜薑芋,水多蛙魚,貧者得以~。”
近義詞 豐衣足食
“人給傢足”這則成語的“給”、“足”都是富裕豐足的意思,它至今仍用來指人人飽暖,傢傢富裕。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太史公自序》,要日強者節用,則人給傢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長,雖百傢弗能廢也。
戰國時期,出現了一個儒傢的反對派,它就是墨傢。墨傢的創始人墨子名翟(di),相傳原來是宋國人,後來長期住在魯國。作為一個學派的創始人,人們可能以為他是讀書人出身。其實不然,他是工匠出身,有一雙勤巧的手,有製造機械的技能,並且懂得軍事。
墨子自稱“賤人”,但對詩、書非常熟悉。他曾經學過儒學,衹因不滿它繁瑣的“禮”,後來纔另立新說,提出“非儒”的主張。
和春秋戰國時期其他學派不同,墨傢學派的成員多半和墨翟一樣,來自下層社會,出身於平民小生産者,過着簡樸的生活。他們住的是低矮的土房,屋頂上蓋的是沒有修剪過的茅草。他們吃的是粗飯淡菜,用豆葉子做湯;盛飯用泥土碗,盛湯用瓦器。夏天穿粗麻衣,鼕天披鹿皮襖。
墨傢的成員就過着這樣艱苦的生活。他們互相救助,嚴守紀律,服從首領。如果在別的諸侯國做了官,要把俸祿的一部分交給墨傢團體;誰的行動違反了墨傢精神,誰就可能被召回。
墨傢的人死了,衹用三寸厚的桐木板做個簡陋的棺材,喪禮也非常簡單。
以上就是墨子提出的“節用”、“節葬”等主張,也就是節制生活用度,反對鋪張浪費;辦喪事要節省人力和物力。這些都是對貴族奢侈享樂生活的抗議。 墨子非常重視發展生産,強調“耕勤者生,不耕勤者不生”。這說明他已經意識到勞動生産是人類生活的基礎。
墨子死後二百多年,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引述了他父親司馬談對各學派的主要觀點,其中對墨傢的評價很高。司馬談特別肯定了墨傢“強者節用”的主張,也就是加強農業、節省用度的主張,並且認為這是實現人人飽暖、傢傢富足的辦法。雖然諸子百傢各有各的主張,但墨傢的這個主張是誰也否定不了的,也是它勝過別人的地方。 | | 按兵不動, 安身立命, 安傢立業, 暖衣飽食, 滿腦肥腸, 傢給人足, 物阜民豐 | | 勞師動衆, 勞而不獲, 勞民傷財, 力倍功半, 千裏之堤,潰於蟻穴, 大動幹戈, 大廈將傾, 大廈將顛, 屍居, 屍居餘氣, 一絲兩氣, 以珠彈雀, 彌留之際, 嗷嗷待食, 哀鴻遍野, 出沒無常, 短吃少穿, 神妙莫測, 神出鬼沒, 蠢蠢欲動, 饑寒交湊, 饑寒交迫, 見獵心喜, 詭秘莫測, 貧病交加, 躍躍欲試, 惡衣菲食, 惡衣惡食, 揎拳擄袖, 棟析榱崩, 流離轉徙, 浪跡江湖, 浮傢泛宅, 日落西山, 摩拳擦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