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人類學 > 人類
目錄
《人類》
詩人: 歌麯作者 Ge Quzuozhe

泛指人 Refers to people
  泛指人。《莊子·知北遊》:“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類悲之。”《隋書·北狄傳·突厥》:“圓首方足,皆人類也,有一於此,更切朕懷。” 清 杭世駿 《質疑·禮記》:“ 春秋 之世,黷倫傷化者接踵……皆人類中所罕覯之事。”
人的總稱,指人的全體 People collectively, that's all
  人的總稱,指人的全體。 劉大白 《國慶》詩:“要給全世界人類創造光明,衹有再仗着壯烈的犧牲,別開途徑。”
No. 4
?oo????
人类
人类
人类
  http://www.gmw.cn/01gmrb/1999-11/15/gb/gm1115a3.jpg
   藍田直立人頭骨化石及復原頭骨
  http://www.gmw.cn/01gmrb/1999-11/15/gb/gm1115a5.jpg
   大荔早期智人頭骨
  http://www.gmw.cn/01gmrb/1999-11/15/gb/gm1115a7.jpg
   柳江古人類頭骨化石
   http://www.gmw.cn/01gmrb/1999-11/15/gb/gm1115a6.jpg
   資陽人類頭骨化石
  http://www.gmw.cn/01gmrb/1999-11/15/gb/gm1115a4.jpg
  人從哪裏來?——人類的起源問題,是本世紀以來頗具爭論性 藍田公王嶺直立人遺址
  和現實感的一個話題。抖落歲月的風塵,走近中國考古百年,這個大
  約自人類誕生之日起就縈繞在人類心頭的疑團,在二十世紀幾代中外
  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逐漸雲開見日……
  “人從何處而來?”
  關於“人從何處而來?”這個問題,全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人
  們都曾提出了大量內容迥異的神話傳說和宗教故事,《聖經》裏“創
  世記”的“上帝造人”是其中較為著名的一個。直到1859年,英國生
  物學家達爾文發表了《物種起源》,用進化論代替神創論,用自然選
  擇取代“上帝的旨意”,來解釋地球上存在不同物種的這一事實。
  1871年,他又在《人類起源及性的選擇》中正式提出了人是從猿進化
  而來的理論。
  然而,進化論者在當時衹能從解剖學、胚胎學等相關學科取得間
  接證據,以及按照一般的進化原理來論證從猿到人的理論,直接的即
  化石的證據在當時還是缺少的,為這種理論提供實物依據就成為當時
  衆多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的課題。
  主持過陝西公王嶺藍田人遺址發掘工作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
  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慰文說:“達爾文的理論在當時是少數派,
  因此關鍵是要從地層裏找到從猿到人的化石和考古材料,這就是一個
  多世紀以來科學家們在世界各地尋找的東西。”
  從“歐洲中心”到“神秘東方”
  十九世紀,人們曾抱着歐洲是人類進化中心的觀點,當時,史前
  考古多集於這門學科的發祥地法英等歐洲國傢,産生這種思想是很自
  然的。然而在二十世紀初,亞洲這塊幅員廣大、人口衆多而又神秘莫
  測的古老大地吸引了他們的目光。
  1890年鼕,荷蘭解剖學者歐根·杜布瓦在西南太平洋萬頃碧波之
  上的“千島之國”發現了爪哇直立人化石,這在當時如“一石激起千
  層浪”,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和爭議。但除此之外,人們對於早期人類
  在亞洲的活動還所知無幾。然而,這並末動搖這些有識之士的信念,
  他們相信:亞洲“可能”充當過人類進化的寬闊舞臺,“可能”是最
  古老的人類工業的巨大擴散中心。當然,這種相信雖然缺乏確實的考
  古發現,但也並非是毫無根據的臆測:亞洲畢竟擁有舊大陸的“半壁
  江山”,是連結新大陸和大洋洲的通道和地理上的“世界中心”;晚
  新生代喜馬拉雅山的隆起使亞洲廣大地區幹旱化加劇而具備了適於古
  猿下地並嚮人類演變的環境。正是在這種信念激勵下,來自美、法、
  英、瑞典、瑞士等國的科學家們紛紛涌嚮亞洲,其中就有神秘的東方
  古國——中國。人們都想知道,這塊盛産絲綢、陶瓷和孕育了五千年
  古老文明的土地,是否也曾是人類起源的搖籃呢?
  1914年,法國傳教士桑志華創辦的天津北疆博物院,在黃河流域
  開展古生物學和石器時代考古的調查工作。6年之後,桑志華在甘肅慶
  陽縣北面的晚更新世黃土堆積中發現了3件人工打製的石製品,這是第
  一次在中國土地上發現舊石器。
  1925年—1926年,美國中亞探險隊考古學主任納爾遜在長江三峽
  地區調查史前遺跡。
  1921年,中國北洋政府聘請的礦政顧問、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
  約請了年輕的奧地利古生物學家丹斯基共同在北京周口店考察,發現
  了竜骨山遺址,並於1921年和1923年兩次試掘中發掘出兩枚北京人牙
  齒化石。1927年4月,中國地質調查所與北京協和醫學院合作,由中國
  地質學家李捷與瑞典古生物學家步林負責,正式開始在周口店遺址的
  大規模發掘,當年就獲得化石材料500箱。
  1929年,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委派年輕的裴文中負責周
  口店遺址的發掘工作,12月2日,從一個稱為“猿人洞”的地方發現了
  第一個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這是在世界古人類化石研究史上劃時代
  的重大事件,令國內外為之震驚。北京人在周口店一帶生活的年代,
  從距今70萬年至大約20萬年前,遺址上發現了40多個個體的人類化石,
  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見的。
  黃慰文說:“這一階段在中國有很多考古發現,為‘亞洲是人類
  演化的巨大舞臺’這種預見提供了豐富證據,特別是周口店北京人遺
  址的發現和研究。”
  從“亞洲中心”到“非洲中心”
  進入50年代,考古學者在我國遼闊的國土上,尋找到了不同階段
  的古人類文化遺存,雖然化石材料不多,但中國古人類的一些特徵仍
  然在這些標本上有所體現。
  195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在賈蘭坡主持下
  開始發掘丁村舊石器中期遺址。
  1963年,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在陝西藍田縣陳傢窩村發現
  了一件直立人的下頷骨化石,屬中更新世,距今約60萬年。
  次年,又從公王嶺發掘出一件直立人頭骨化石,即今天所說的藍
  田人,年代距今115萬年左右。
  一年之後,雲南元謀又出土了兩顆距今170萬年的直立人牙齒。
  同樣是在60年代,華北的山西西侯度這個早更新世遺址的發現,
  其年代也已衝破一百萬年的“年代極限”。
  黃慰文惋惜地說:“但是由於這些發現沒有及時公佈於衆,而當
  時非洲、尤其是東非又出現了一係列重大發現,這些都吸引了來自西
  方的許多考察隊,人們的目光再次轉嚮西方。”這些發現中,有
  1959年在坦桑尼亞奧杜威峽𠔌早更新世地層早期發現了人類化石和共
  生的舊石器。它們證實原本爭論不休的到底是人是猿的南方古猿類中
  包含有會製作工具的、後來被命名為能人的“真正的人”,它的年代
  為距今180萬年,比爪哇人、北京人所代表的直立人幾乎早了100萬年。
  隨後,能人化石和最古老的石器工業陸陸續續在埃塞俄比亞、紮伊爾、
  肯尼亞和南非等地發現,年代可回溯到距今260萬年。
  這些接連不斷的發現使越來越多的人相信非洲是人類起源的中心。
  而且,達爾文在《人類起源及性的選擇》中就曾認為非洲的大猩猩和
  黑猩猩同現代人類的親緣最近,因而推論人類的早期祖先曾生活於非
  洲大陸。40年代末,美國考古學家莫維士又提出“兩種文化”理論,
  按照這個後來被稱為“莫維士綫”的理論,舊石器時代初期的歐、亞、
  非大陸分為先進和落後的兩個文化圈,西面是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
  包括非洲、歐洲和中東以及印度半島,稱為“手斧文化圈”;東面一
  個包括東亞和東南亞,缺少手斧,衹有簡單的石片和用粗礫加工的砍
  斫器,稱為“砍斫器文化圈”。這又強化了達爾文關於人類起源於非
  洲的理論傾嚮。
  因此,一些學者對於來自非洲以外、尤其是亞洲的發現難免抱着
  一種警惕的和懷疑的目光,甚至認定東亞不會發現早於距今100萬年的
  人類遺跡。
  黃慰文認為,50年代以來,非洲大陸尋找早期人類遺跡的工作蓬
  勃發展,重大發現接連不斷,很多材料不是比我們早一點,而是早一
  大截,差距就拉大了,很自然增強了“非洲起源說”的分量。
  “走出非洲”
  70年代以來,在我國許多地方發現了不少新的、有的保存還較好
  的人類化石:
  在安徽和縣、湖北鄖縣、南京湯山,發現多處直立人化石;
  在貴州桐梓、山西許傢窯、陝西大荔、遼寧金牛山、安徽巢縣,
  又發掘出多處早期智人化石;
  在中國南方,巫山人遺址和安徽人字洞遺址,又把100萬年甩在後
  面,叩響了200萬年的大關。我國科學家對重慶“巫山人”遺址出土的
  大量石製品進行古地磁和電子自旋共振法測定證實,200萬年前我國就
  已出現了在長江三峽一帶活動的古人類。而人字洞遺址中與人工製品
  共生的哺乳動物群幾乎全部由絶滅種組成並含大量上新世的成分,性
  質比巫山的更古老,原研究者據此估計其年代可能為距今200—240萬
  年,即早更新世剛剛開始;
  在華北的泥河灣盆地,相繼發現的多處舊石器遺址,如小長梁、
  馬圈溝以及新近公佈的大南溝。泥河灣的大南溝據發表的報告推斷屬
  於上新世,年代有可能達到距今300萬年。
  與此同時,在舊石器文化研究上也取得重要突破。例如,“莫維
  士綫”由於廣西百色盆地出土了距今73—78萬年的手斧而被打破了。
  這些發現是新中國考古學的重大突破,進一步動搖了“人類起源於非
  洲”的人類進化學說,從而為在我國境內尋找更為古老的人類化石以
  及文化遺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華文明的起源問題曙光初露。
  中國的古人類與舊石器考古從本世紀20年代算起已經歷了80年,
  人類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歷史大幅度嚮昔日延伸。近二、三十年來無
  論在材料積纍還是研究水平上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近20年來中
  國考古學的新成就更是為世界矚目。
  黃慰文認為,最近20年來,特別是近年來,亞洲地區又有許多很
  大的考古突破,發現了一些年代不僅突破100萬年,而且是接近或超過
  200萬年的遺址,而且這部分遺址與非洲最早的人類化石和舊石器的年
  代大體拉平。“雖然亞洲的一些新發現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但有一
  點可以肯定的是,亞洲不能再被忽視了。既然亞、非發現的年代相當,
  就提出了一個問題,人類起源是單一地區還是多地區起源的理論問題。
  長時間以來,我們還是以‘單一地區起源說’指導工作,這種觀點正
  面臨許多挑戰。根據地質學研究成果表明,近500萬年以來在全球環境
  變動的趨勢中,從非洲到亞洲一直到東亞形成了一個季風分佈帶,正
  好是今天發現的人類化石的主要集中地,而500萬年前正好是從猿到人
  轉變的關鍵時期,這個研究成果支持了多地區起源說。我們應該把是
  亞洲還是非洲起源的爭論放在一邊,加強工作,避免偏見,客觀地面
  對世界各地新的考古發現。”
自然及社會中的人類 Human nature and society
  人類(human):人的總稱。
  漫畫:人類的進化
科學分類 Scientific classification
  域:真核域 Eukarya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綱:哺乳綱 Mammalia
  亞綱:真獸亞綱 Eutheria
  目:靈長目 Primates
  科:人科 Hominidae
  屬:人屬 Homo
  種:人種(Homo sapiens )
  人類最早起源於380萬年前的第四紀。由古猿演化而來。
人類的存在衹是偶然嗎? Human existence is just by chance it?
  ●人類和其他所有生物的存在真的是“偶然”的嗎?我們是否有“使命”?人生意義到底是什麽?真的是每個人的“人生意義”都不一樣的嗎?
  ●首先全球有億億萬個生物的存在,這就說明了“生物”的存在是一種必然;因為“偶然”的事件是不可能反復出現的。
  ●那到底是什麽的必然呢?
  ●我問一個問題,您就會比較清楚了:如果我們人類這個“物種”要更好的存在,甚至“永生不滅”,是不是首先要確保“宇宙”的“安全”甚至“永生不滅”呢?畢竟“宇宙”滅亡了,我們又怎麽可能“生存”呢?
  ●“宇宙”真的可能滅亡嗎?
  ●“宇宙”是一個“整體”,也包括了進化了這麽久的一切“生物”,而一個“整體”的“存亡”是相當微妙的,所以“宇宙”無人看管就可能“滅亡”,因此“宇宙”的存亡與我們“息息相關”!
  ●或者說:我們之所以“存在”,就是要確保“宇宙”的“存在”;我們纔是“宇宙”的“保護神”。
  ●那麽也就是說:人類和所有生物都是“宇宙進化”的“必然結果”,因為“宇宙”也是朝着“可以更好存在”的方向“進化”的。
  ●除了“保護宇宙”的“使命”以外,我們還有一樣重要的“使命”那就是“衍然”(繁衍自然)!就像“氧氣”+“氫氣”+正常環境點燃這個“母體”一直都在繁衍“水”這個東西一樣,這個“宇宙”的壯大就是因為它用“自然”繁衍了“自然”以致無限的!
  ●因此我們有兩大“使命”:“導存”(引導自己和整個宇宙的存在)和“衍然”(繁衍自然/創造事物);衍然是方法,導存是目的。
  ●如果我們進化的使命真的是“創造事物”(繁衍自然,使宇宙成長)和“保護宇宙”(引導宇宙更好的存在),那麽它又是如何把這種“趨勢”嵌入我們“大腦”的呢?
  ●那就是“情感”!您將會發現我們都有一些深層次的“情感”和“樂趣”如:“使命感”、“偉大感”、“神聖感”、“好奇感”、“成就感”等,正引導着我們去“輓救世界”、“保護宇宙”、“創造事物”;而這些“情感”所産生的力量往往是大於“個人利益”和“兒女私情”的。
  ●因此也可以看出來人類的“情感”並不是衹引導“自己”的存在,否則我們“最深層次的情感和樂趣”應該是“個人私欲”和“兒女私情”而不是“使命感”和“偉大感”。其實如果用更廣義的說法來講,這種感覺叫“愛”,人的感情是絶對會被身邊誘惑所左右的,但心存真愛,一切都按照人類的最高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其實也不分所謂“使命感”或者“偉大感”或者“兒女私情”,因為如果你跟大街的乞丐聊“保護宇宙”保證他也不會明白,但在這裏可以看到,如果心存真愛,每個人自然就會做好自己在這個社會的角色。
  ●宇宙對於我們來說實在太大太深奧,與其為明天不可預知的而煩惱,還不如為身邊可知的,可關心的,可以愛的去付出自己?這也是我們保護宇宙的方法。
  ●所以,我們必須珍惜自己的生命,不可輕生。因為如果心存愛,就絶不會對身邊人不負責,也不會辜負“創造者”的一片苦心。
  ●對於“進化”這個科學假設,大傢還是要抱辯證的態度去看待,不管信仰取嚮如何,我們至今也不能確定我們是如何“被父母創造的”。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們應該把自己看做這個宇宙的“精靈”和“保護神”。既然我們的“存在”就是為了保護宇宙並使其壯大的,那麽我們又有什麽理由不去完成我們的使命呢?
  ●這麽說來“人生的意義”又到底是什麽呢?
  ●人類的存在共同意義,也就是類存意義:【導存】(引導自己、傢人、社會、地方、國傢、宇宙、愛情、親情、友情、某事物、衣食住行、未來、真理、理想、夢想、開心等的更好存在)
  ●個人的特殊存在意義,也就是殊存意義:對特定事物的【導存】(一般是人們的留戀物/人,如愛人、親人、“寶物”等)
  那麽怎樣更好的完成我們的使命呢?
  ●其實衹要我們活着,那就已經在完成我們的使命了,衹是完成使命的大小不同而已。
  ●為什麽呢?因為衹要我們活着,那麽我們就是和整個人類或生物界分工合作,從而直接或間接的創造事物和保護宇宙(畢竟,如果這個世界上衹剩下你一個人的話,您連乞丐也做不成了,更不要說有那麽多産品可以消費;而且就算你沒有直接的保護宇宙,但是就是因為有了你的分工,所以纔有了那些專業保衛宇宙的人們)。
  ●因此,您可以將其他人看作是自己為了更好保護宇宙和壯大宇宙(創造事物),而繁衍出來的“分身”,是在不同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擁有不同生理特徵的“自己”;衹是如果你要讓“另外的自己”去幫助自己做事,那麽就必須通過特定的渠道如“金錢”、“情感”等進行合作(但總比沒有好)。
  ●那麽如何更好的完成我們的“使命”呢?
  ●首先我們自身的情感如“使命感”、“偉大感”、“神聖感”等將會作為“最深層次的樂趣”來引導我們更好的完成使命,而關心身邊人,關心這個社會,關心周圍的一切,讓關懷引導我們朝着正確的方向前進。
  ●其次,既然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情感”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引導“宇宙”和“自己”的存在;那麽我們還不如主動的去做一些可以産生“更多”、“更長”、“更深層次”的“人生樂趣”的事情,從而更好完成自己的使命。
  ●比如:探索、研究、發現、製造、發明、正當經商、認真工作(製造好産品,做好分工)、進行公益活動、環保、消除惡性不平等、消除戰爭、消除經濟危機、讓每個人幹的活都很值錢;從而使自己的心靈生活在天堂之中。
  ●人們有些為了“環保”,有些為了“國傢”,有些為了“父母”、有些為了“自己”;在緊急的關頭,人們總是有不同的抉擇,但是也許在一個更緊急的關頭,所有人都衹有一個抉擇,那就是:當自己的所做的事情直接關係到“宇宙”或“世界”之“存亡”的時候!因為不管他們在乎的是什麽,他們都必須首先確保“宇宙”或“世界”的“存在”。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人都是害怕被消亡的,但很微妙的是,這種感覺的來源卻是兩種基本對立的感覺------罪性與愛心------害怕得到會失去,害怕再也看不見最愛的人。人類在最後關頭總會體現出自身內心最挂念的,所以換句話來說人類衹是在為了保護自己的所愛而存在的,而“保護宇宙”反而成為了這個誘因下的一個最終結果。這同時也引出了一個永恆主題------人類要保護宇宙,就是自己的“父母”,就必須付出“愛”,沒有愛,也談不上“維護世界和平”這樣一個虛無的話題;沒有愛,也更談不上人類的生存價值;沒有愛,我們甚至也不會出現在這個世界。
  ●每個人的“能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也許你不能直接的“保護宇宙”或做出對人類有多大“貢獻”的事情來,但是因為有了你的分工,所以纔有了那些專業保衛宇宙的人們和做更大貢獻的人們。
  ●所以我們努力的去做對社會、人類、宇宙更有利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真的達不到自己的目標,就算我們平淡一生,我們也將無怨無悔,畢竟“衹要我們活着,那就已經在完成我們的使命了,衹是完成使命的大小不同而已”。
人類起源 Human origins
  (1)最早的人類
  研究人類起源的直接證據來自化石。人類學家運用比較解剖學的方法,研究各種古猿化石和人類化石,測定它們的相對年代和絶對年代,從而確定人類化石的距今年代,將人類的演化歷史大致劃分為幾個階段。遺傳學家則運用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方法,研究現代人類、各種猿類及其他高等靈長類動物之間的蛋白質、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差別大小和變異速度,從而計算出其各自的起源和分化年代。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古猿轉變為人類始祖的時間在700萬年前。
  從已發現的人類化石來看,人類的演化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 南方古猿階段。已發現的南方古猿生存於440萬年前到100萬年前。根據對化石解剖特徵的研究,區別於猿類,南方古猿最為重要的特徵是能夠兩足直立行走。
  (2)能人階段。前200萬-前175萬年。能人化石是1960年起在東非的坦桑尼亞和肯尼亞陸續發現的。最早的能人生存在190萬年前。能人在分類上歸入人科下面的人屬能人種(Homo habilis)。能人有明顯比南方古猿擴大的腦,並能以石塊為材料製造工具(石器),以後逐漸演化成直立人。
  (3) 直立人階段。直立人在分類上屬於人屬直立人種(Homo erectus),簡稱直立人,俗稱猿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1年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發現的。當時還引起了是人還是猿的爭論。直到20世紀2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陸續發現北京猿人的化石和石器,纔確立了直立人在人類演化史上的地位。直立人的生存年代約為170萬年前到20餘萬年前。至今為止,直立人化石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均有發現。
  (4) 智人階段。智人(Homo sapiens)一般又分為早期智人(遠古智人)和晚期智人(現代人)。早期智人生活在20萬年前到10餘萬年前。晚期智人的生存年代約始於10萬年前。其解剖結構已與現代人基本相似,因此又稱解剖結構上的現代人。
  根據目前已發現的人類化石證據,南方古猿是已知最早的人類
  (2)湯恩頭骨
  1924年,在南非阿紮尼亞一個叫做湯恩的地方,那裏的采石場工人采石時爆破出來一個小的頭骨化石。這塊湯恩頭骨化石很快被送到約翰內斯堡的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醫學院,交給瞭解剖學教授達特(Raymond Dart)。達特是澳大利亞人,當時剛結束在英國倫敦的醫學、解剖學和人類學學業回來。采石場工人送給達特的頭骨化石,包括顱骨的大部分和完整的顱內模,頜骨上保存着全套的乳齒和正在萌出的第一恆臼齒,屬於幼年個體(相當於現代3~6歲的小孩)。
  達特發現,這個化石具有許多似猿的性狀。比如,這個幼年個體的腦子大小像一個成年的大猩猩,大約為500毫升,估計成年時也不過600毫升左右。此外,其上下頜骨嚮前突出,類似猿。同時,達特註意到該化石也具有人類的性狀。其牙齒很小,與人類的牙齒相近。尤其重要的是,其枕骨大孔位於顱底中央,與人類相同。枕骨大孔是頭骨基部的開口,脊髓與大腦在此相連。人類由於采取兩足直立行走的姿勢,頭平衡於脊柱的頂端, 枕骨大孔便位於顱底中央;而猿的頭則嚮前傾,枕骨大孔在顱底相對靠後的位置。湯恩頭骨枕骨大孔的特徵表明,它所屬的個體已能直立行走。
  基於這些發現,達特於1925年發表研究報告指出,這個化石所屬的個體是似人和似猿性狀的混合體,是已發現的與人的係統最相近的一種滅絶的猿。由於發現於非洲的最南部,因而湯恩頭骨所屬個體的種被命名為南方古猿非洲種(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達特的文章發表後,受到英國解剖學界和人類學界許多權威的嘲笑。他們認為這個化石不過是一個早期猿類化石。在隨後的10多年中,由於倍受矚目的北京猿人化石的發現,這個頭骨很少再被人提起。
  1936年,在南非德蘭士瓦的斯特剋方丹采石場又爆破出一批化石。其中,有一個完整的頭骨與湯恩頭骨極為相似。此後,又在南非的剋羅姆德萊、馬卡潘斯蓋特、斯瓦特剋蘭斯三處地點陸續發現了類似的化石。到50年代,在上述五個地點,總共發現了70多件南方古猿化石。學術界將在南非發現的南方古猿化石歸為一個屬兩個種,即南方古猿非洲種(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和南方古猿粗壯種(Australopithecus robustus),或稱纖細型南方古猿(gracile australopithecine)和粗壯型南方古猿(robust australopithecine),並逐漸確立了南方古猿作為早期人類祖先的地位。
  這裏需要指出,雖然南方古猿在名稱上仍叫做古猿,但實際上已經是人科(Hominidae)的成員了。國際古生物學命名規則規定,一個種屬一旦定名,就不可以隨便改動其名稱了。因此,古猿之稱沿用至今。
  (3)東非的發現
  20世紀50年代後期,在非洲尋找人類化石的活動,逐漸轉移到東非的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和坦桑尼亞。東非的地質特點是,存在一條由南到北的大裂𠔌,其地表為一係列峽𠔌和湖泊。這個地區有幾百萬年以來大量火山噴發造成的火山沉積,這為同位素年代測定提供了良好材料。因而,埋藏在這些火山層中的化石的年代,可以被準確地測定出來。
  1959年7月17日,經過30年的尋找,古人類學家路易斯·利基(Louis Leakey)及其妻子瑪麗·利基(Mary Leakey),終於在坦桑尼亞的奧杜威峽𠔌,發現了一個粗壯型南方古猿近乎完整的頭骨和一根小腿骨。頭骨特別粗壯,牙床上帶有碩大的臼齒。利基夫婦將這個頭骨所屬個體的種命名為鮑氏東非人(Zinjanthropus boisei),後又改為南方古猿鮑氏種(Australopithecus boisei)。他們認為,鮑氏種是粗壯種的東非變體。屬名Zinjanthropus的意思是“東非的人”,而boisei這個種名則緣於鮑伊斯(Charles Boise)。他曾支持過利基一傢在東非的工作。用鉀-氬法測定化石的年代,確定“東非人”生活在175萬年前。在這次發掘中,還發現了石器和滅絶動物的被打碎的骨片(似乎是為取食營養高的骨髓而造成的)。“東非人”是否已能夠製造石器,甚至狩獵動物呢?從頭骨來判斷,要完成這樣復雜的技術操作和勞動,其腦子還是太小了。如果這些石器不是“東非人”製造的,那麽又是誰製造的?
  1960年,在發現“東非人”頭骨地點的附近,路易斯·利基的兒子喬納森·利基(Jonathan Leakey)發現了一個10~11歲小孩的部分頭蓋骨和下頜骨,不同年齡人的手骨,一根成年人的鎖骨和近乎完整的足骨。1963年,在同一地點又發現了一件頭骨和附有大部分牙齒的下頜骨。對這些化石的研究表明,這是一種比“東非人”更進步的人。其腦量比“東非人”幾乎大出50%,頭骨的形狀更為進步,牙齒比“東非人”小,生活於178萬年前。根據達特的建議,路易斯·利基等將其命名為“能人”(Homo habilis),作為人屬的第一個早期成員。Homo habilis 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手巧的人”或“有技能的人”。
  路易斯·利基相信,那些在“東非人”的發掘中找到的石器是“能人”製造的,破骨片也是“能人”打碎的。他認為,雖然南方古猿是人類早期祖先的一部分,但衹有“能人”纔繼續嚮後一階段的人類演化,並最終産生現代人。“東非人”和東非“能人”的發現,也是兩種類型的人科成員同時生活於同一地區的最早的證據。此後,在埃塞俄比亞和肯尼亞,又發現了一批“能人”化石。其中最重要的,是1972年路易斯·利基的另一個兒子理查德·利基(Richard Leakey),在肯尼亞的圖爾卡納湖東岸發現的編號為KNM-ER1470的頭骨。
  從60年代開始,在埃塞俄比亞的奧莫河𠔌和阿法地區的哈達爾,發現了大量的南方古猿化石,包括從約350萬年前到150萬年前的人科化石。其中,1973年在哈達爾發現的構成一個膝關節的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的兩段骨頭,已顯示出具有直立行走功能。這些化石的年代為350萬年前。1974年,美國古人類學家約翰鬆(Donald Johanson)在同一地區發現了一具女人的大部分骨架,命名為“露西(Lucy)”。根據對她的骨盆、脊柱和膝蓋骨的研究,可以肯定她是兩足直立行走的,生存年代測定為340萬年前。
  1976年,瑪麗·利基在坦桑尼亞的萊托裏地區,發現了一組凝結於火山灰中的人類足跡。這組370萬年前留下的足跡相當完好,對其進行的年代測定也相當可靠。根據對足弓形態和步態的分析,可以認定是直立行走時留下的。上述發現是人類兩足直立行走最早的證據。
  根據對哈達爾和萊托裏化石的對比研究,約翰鬆等認為,這兩個地點的標本非常相似,即都能完全兩足直立行走,且都有較小的腦子和大的犬齒,故屬一類,應歸入一個新種--南方古猿阿法種(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他們認為,阿法種的一些性狀介於猿與人之間,但其似猿的性狀在明顯嚮人的方向轉變。因而,阿法種既是南方古猿非洲種的祖先,又是“能人”的祖先。阿法種一方面經過南方古猿非洲種變成粗壯種和鮑氏種,最終滅絶,另一方面發展成“能人”,再到直立人和智人。
  到90年代初,在非洲發現的南方古猿已達5個種,即非洲種、阿法種、粗壯種、鮑氏種和埃塞俄比亞種。這五種南方古猿分別歸類為前面所述的南方古猿纖細型和粗壯型。非洲種和阿法種屬於纖細型。其中,阿法種年代較早,以“露西”為代表;非洲種則年代稍晚,並且衹在南非有發現。其餘3個種屬於粗壯型的南方古猿。埃塞俄比亞種是根據一塊250萬年前的下頜骨命名的。這塊化石1967年發現於埃塞俄比亞南部。許多古人類學家不承認這個種,認為應將其歸入鮑氏種。
  90年代以後,東非的早期人類化石研究又獲得了新的突破。1994年,美國古人類學家懷特(Tim White)等宣佈,他們在埃塞俄比亞阿法盆地發現了440萬年前的大量人科化石,並命名為南方古猿始祖種(Australopithecus ramidus)。ramid在阿法語(當地的一種部落語言)中是“根”的意思。以此命名所發現的化石,表示這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直接祖先。在此之後,理查德·利基的妻子梅亞維·利基(Meave Leakey),與美國古人類學家沃剋(Alan Walker),在肯尼亞圖爾卡納湖西岸,又發現了42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化石,定名為南方古猿湖畔種(Australopithecus anamensis)。由於學術界對始祖種的人科地位還有不同看法,因此通常都認為湖畔種是最早能直立行走的人科成員。
  (4)從南方古猿看人類演化
  自1924年達特首次發現南方古猿化石起,至今發現的南方古猿化石已達7個種。在過去的幾十年裏,新的南方古猿化石的不斷發現,以及對所發現的化石進行的多學科研究,使學術界對涉及早期人類起源與演化的過程有了新的理解。首先,確立了南方古猿在整個人類演化係統上的地位。近年發現的40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化石,使得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與遺傳學家通過DNA研究計算出的人猿分離時間更為接近;其次,南方古猿屬內各個種,在化石特徵、生存年代、與後期的人屬在演化上的關係等方面的特點,使得人類學家認識到,人類的演化過程比原來想象的要復雜得多。在相同的時間範圍內,南方古猿的幾個種同時生存,但衹有一個種群嚮人屬的方向演化,而其餘的種群最終都滅絶了。這說明人類的演化是按照“樹叢(bush)”的方式進行的,而不是按照傳統的直綫狀方式進化的。這一點對於豐富生物進化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南方古猿的發現與研究,加深了人類對自身起源與演化過程的瞭解,推動了古人類學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的幾十年裏,利基傢族對東非古人類的發現和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5)東邊的故事
  學術界一般將人科分為南方古猿屬、能人屬、直立人屬和智人屬。南方古猿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科成員。那麽,究竟是什麽因素促使南方古猿腦子擴大,並逐漸獲得直立行走和製造工具的能力,從而嚮人屬的方向轉化的呢?
  1500萬年前的非洲,從西到東覆蓋着茂密的森林,居住着形形色色的靈長類動物,其中包括很多種類的猴子和古猿。可是在隨後的幾百萬年裏,那裏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致使生物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當時,非洲大陸東部下面的地殼沿着紅海,經過今天的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坦桑尼亞一綫裂開。結果,埃塞俄比亞和肯尼亞的陸地像起泡那樣地上升,形成了海拔270米以上的高地。這些高大的隆起不僅改變了非洲的地貌,也改變了非洲的氣候。它破壞了以前從西到東一貫的氣流,使東部成為少雨的地區,喪失了森林生存的條件。連續的森林開始斷裂成一片片的小樹林,形成片林、疏林和灌木叢。大約在1200萬年前,持續的地質構造力量使這裏的環境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形成了一條從北到南長而彎麯的峽𠔌。大峽𠔌的存在造成了兩種生物學效應:一是形成了妨礙峽𠔌東西兩側動物群交流的屏障;二是進一步促進了鑲嵌型生態環境的發展。有的專傢認為,這種東西嚮的屏障對於人和猿的分支進化是極為重要的--使人和猿的共同祖先的群體分成兩部分。大峽𠔌西部的群體生活在濕潤的樹叢環境,最終成為現代的非洲猿類。而大峽𠔌東部的群體,為了適應開闊環境中的生活,發展了一套全新的技能(兩足直立行走、解放上肢、開始使用和製造工具),從而經過南方古猿嚮人屬方向轉化。法國古人類學家科龐(Yves Coppens)將這種演化的模式叫做“東邊的故事”。
  (6)非洲還是亞洲
  達爾文在1871年提出,人類的誕生地是非洲。他的理由是,與人類最相近的兩種猿--大猩猩和黑猩猩都生存在非洲。當時,在非洲還沒有發現早期人類化石,加之許多人認為,像人類這樣高貴的萬物之靈不可能起源於黑暗的非洲大陸。所以,達爾文的觀點沒有被普遍接受。但如前所述,自從1924年起陸續在非洲發現了多達7個種的南方古猿化石。經過多年的爭論,南方古猿已被人類學界一致歸於人的係統。其形態遠比亞洲的猿人(直立人)原始,年代也比後者要早。由於比南方古猿更古老的化石(如臘瑪古猿等),在人類演化係統上的地位還不確定,而且目前的趨勢是否定的,所以南方古猿被認為是人類發展的第一個階段。而且,在非洲以外的地區,迄今還沒有發現任何肯定是南方古猿的化石。所以,目前多數人類學家認為人類的起源地應該在非洲。
  由此看來,人類起源地的問題似乎是解决了。但實際上問題遠非那麽簡單,非洲起源說也存在不完善之處。根據現有的各方面的證據,包括化石的、分子生物學的以及古生態學的資料,一般估計人類最早應起源於約 700萬年前。但目前在非洲發現的人類化石最早僅為440萬年前。早於這個年代的人類化石衹有零星發現,並且對它們的鑒定還不確定。此外,在非洲至今還沒有找到介於南方古猿屬和人屬之間的過渡類型。所以,現在還不能肯定非洲是人類最早起源的地方。這樣,人類學界有一部分人在考慮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性。
  早在19世紀後期,德國學者海剋爾(Ernst Haeckel)就曾提出,亞洲的長臂猿、猩猩與人的相似程度,大於非洲猿類與人類的相似程度。因此,人類也可能起源於亞洲,特別是中國。其理由大致有三:其一,青藏高原的隆起所造成的環境和氣候的變化與東非極為相似;其二,根據古哺乳動物的研究,在過去的1000萬年裏,東非和東亞有許多相同的動物門類,表明兩地的古環境、古氣候相當接近;其三,在中國已經發現多種古猿化石,更發掘出了豐富的直立人及其以後階段的人類化石,以及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跡。至於中國究竟是不是早期人類的發祥地,要解開這個謎,還有待更多的化石證據和深入的研究。
人類發展 Human Development
人类发展
人类发展
  (1)南方古猿階段
  南方古猿屬於靈長目人科。人科不同於猿科的一個重要特徵,它是靈長類中唯一能兩足直立行走的動物。最早的南方古猿化石是1924年在南非開普省的湯恩采石場發現的,它是一個古猿幼兒的頭骨。達特(R.Dart)教授對化石進行了研究。他發現:這個頭骨很像猿,但又帶有不少人的性狀;腦容量雖小,但是它比黑猩猩的腦更像人;從頭骨底部枕骨大孔的位置判斷,已能直立行走。於是,他在1925年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湯恩幼兒是位於猿與人之間的類型,並定名為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這在當時的人類學界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因為那時的大多數人類學家都認為發達的大腦纔是人的標志。
  隨後,在南非以及非洲的其他地區,人類學家又發現數以百計的猿人化石。經多方面的研究,直到20世紀60年代以後,人類學界纔逐漸一致肯定南方古猿是人類進化係統上最初階段的化石,在分類學上歸入人科。
  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100萬年到420多萬年前之間。他們可以分成兩個主要類型:纖細型和粗壯型。最初,一些人還認為這兩種類型之間的差異屬於男女性別上的差異。纖細型又稱非洲南猿,身高在1.2m左右,顱骨比較光滑,沒有矢狀突起,眉弓明顯突出,面骨比較小。粗壯型又叫粗壯南猿或鮑氏南猿,身體約1.5m,顱骨有明顯的矢狀脊,面骨相對較大。從他們的牙齒來看,粗壯南猿的門齒、犬齒較小,但臼齒碩大(頜骨也較粗壯),說明他們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而纖細型的南方古猿則是雜食的。一般認為,纖細型進一步演化成了能人,而粗壯型則在距今大約100萬年前滅絶了。
  (2)能人階段。
  能人化石是自1959年起,利基(L.Leakey,1903—1978)等人類學家在東非坦桑尼亞的奧杜韋峽𠔌和肯尼亞的特卡納湖畔陸續發現的。這些古人類的腦容量較大,約在600 ml以上,腦的大體形態以及上面的溝回與現代人相似,顱骨和趾骨更接近現代人,而且牙齒比粗壯南猿的小。在分類學上,古人類學家將他們歸入人屬能人種(Homo habilis)。能人生存的年代在175萬~200萬年之間,當時粗壯南猿還沒有滅絶。
  與能人化石一起發現的還有石器。這些石器包括可以割破獸皮的石片,帶刃的砍砸器和可以敲碎骨骼的石錘,這些都屬於屠宰工具。因此,可以說能夠製造工具和腦的擴大是人屬的重要特徵。
  但是,能人是通過狩獵的方法,還是通過尋找屍體來獲得肉食呢?能人腦的擴增與製造石器之間存在什麽關係?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3)直立人階段
  直立人是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北京房山周口店直立人居住遺址出土40多個個體的人類化石、數以萬計的石器、用火的遺跡和採集狩獵的遺物,是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社會生活的縮影。
  人類勞動是從製作工具開始的。使用打製石器和用它製作的木棒等簡陋工具,能做赤手空拳所不能做的事情。人們利用這些工具同自然進行鬥爭,逐步改造了自然和人類本身。
  人類從不會用火到會用火,是一個巨大的飛躍。北京人會用火並能控製火。他們用火燒烤食物、照明、取暖和驅獸,促進了身體和大腦的發展,增強了同自然鬥爭的能力。
  在北京人遺址中,除發現了採集食用的樸樹籽外,還發現了大量的禽獸遺骸,其中腫骨鹿化石就有2千多個個體,說明北京人過着採集和狩獵的生活。
  (4)智人階段
  早期智人:1848年,在歐洲西南角的直布羅陀發現了一些古人類化石,這些化石所代表的古人類就是最先被發現的、後來被稱做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的早期智人,但當時卻沒有引起人們的註意。尼安德特人的名稱來自德國杜塞爾多夫市附近的尼安德特河𠔌,1856年8月,在這裏的一個山洞裏發現了一個成年男性的顱頂骨和一些四肢骨骼的化石,被命名為尼安德特人。在這以後,尼人的化石開始在西起西班牙和法國、東到伊朗北部和烏茲別剋斯坦、南到巴勒斯坦、北到北緯53度綫的廣大地區被大量地發現。尼人的生存時代為距今20萬年至3萬7千年之間。
  尼人的腦量已達到1300至1700毫升;與直立人相比,頭骨比較平滑和圓隆顱骨厚度減小;面部(從眉脊嚮下到下齒列部分)嚮前突出的程度與直立人相似。歐洲尼人的鼻骨異常前突,顯示他們的鼻子一定很高;但是,由於他們有大的牙齒和上顎,因此推測他們的鼻子不可能象現代歐洲人那樣有狹窄的鼻腔,而是有一個嚮前大大地擴展的鼻腔。也就是說,他們擁有一個象現代歐洲人那麽高同時又象現代非洲人那麽寬的大鼻子;而且,鼻孔可能更朝嚮前方。
  尼人創造了被稱為莫斯特文化的石器工業,以細小的尖狀器和颳削器為代表。當時的歐洲氣候寒冷,尼人能夠用火並且已經能夠造火。尼人還開始有了埋葬死者的習俗。
  除了尼人之外,在歐洲還發現了一些同時具有直立人的原始性狀和智人的進步性狀的早期智人化石,他們包括希臘的佩特拉洛納人(時代可能為距今16萬~24萬年,但有爭論)和法國西南部的托塔維爾人(也叫阿拉戈人,時代為距今大約20萬年),有些學者把他們作為直立人與早期智人的過渡類型。此外,在德國發現了距今20~30萬年前的斯坦海姆人,在英國發現了距今約25萬年前的斯旺斯庫姆人,兩者頭骨特徵非常相似,其形態顯得比尼人進步,但是其時代卻比尼人還要早。因此有些學者把他們稱為“進步尼人”或“前尼人”並認為他們纔是後來的晚期智人的祖先;而其他時代較晚的尼人被稱為“典型尼人”,在距今3萬3千年前絶滅或者說被晚期智人替代了。
  在非洲,早期智人有發現於埃塞俄比亞的被認為是過渡類型的博多人(年代大約在距今20~30萬年前)和發現於贊比亞的布羅肯山人(年代為距今13萬年以前)。
  中國的早期智人化石都是在1949年以後發現的,材料主要包括北部地區的大荔人(發現於陝西省大荔縣)、金牛山人(發現於遼寧省營口縣)、許傢窯人(發現於山西省陽高縣)、丁村人(發現於山西省襄汾縣)和南部地區的馬壩人(發現於廣東省麯江縣)、銀山人(發現於安徽省巢湖市)、長陽人(發現於湖北省長陽縣)、桐梓人(發現於貴州省桐梓縣)。
  亞洲其它地區的早期智人還有發現於印度尼西亞梭羅河沿岸的昂棟人(也叫梭羅人),形態上顯示出一些直立人到早期智人過渡的狀況。
  晚期智人:中國最先發現的化石晚期智人就是著名的周口店山頂洞人。這些化石是1933年在竜骨山的山頂洞中發掘出來的,包括完整的頭骨三個、頭骨殘片三塊、下頜骨四件、下頜殘片三塊、零星牙齒數十枚、脊椎骨及肢骨若幹件。但是由於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以及後來的太平洋戰爭,這些材料和當時所有的北京猿人化石一起在幾個美國人手中被弄得不知去嚮。幸而在這批珍貴材料失蹤前他們被作成了模型,這些模型成為我們今天重新研究這一時間段人類發展狀況的重要依據。
  解放後,我國廣大地區又發現了一係列重要的晚期智人化石。其中包括進化程度與山頂洞人相當的柳江人頭骨(發現於廣西柳江縣)、比山頂洞人和柳江人進步的資陽人頭骨(發現於四川資陽縣)和穿洞人頭骨(發現於貴州普定縣),以及分別被稱為河套人、來賓人、麗江人和黃竜人的零散化石材料。
親緣關係 Kinship
  (1)人類與類人猿的差異
  人類與類人猿雖然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明顯差異,因此,在分類學上,雖然,都屬於靈長目,人類被列為人科,而類人猿則被為類人猿科。
  人類與類人猿的一個主要區別是人類適於兩足直立行走。這樣,人類的雙手就不再是行走的器官,而可以用來製造和使用工具,人類的許多形態結構特點都與直立行走有關。人類的頭部位於脊柱的頂端,枕骨大孔接近顱底中央,朝下方。人類的脊柱呈S形彎麯,使身體的重心落在骨盆和後肢上,以減輕人在行走、奔跑或跳躍時的震動。人類的骨盆寬大,髖骨嚮兩側張開,既便於支撐腹腔的內臟器官,又為臀肌和一些保持人體直立的肌肉提供附着區。人類的後肢長而粗壯,使重心下移,保持穩定性。跟骨增大,足底呈弓狀,增強了直立行走時的彈跳力。人類的拇指比任何猿類都大,而掌部相對較短,從而增加了人手的靈活性和動作的準確性。而現代類人猿的前肢長於後肢,身體重心較高,脊柱稍稍成弓狀,所以它們行走和站立時多采用半直立姿勢。
  與類人猿相比,早期人類的食物範圍較廣,包括植物性食物、昆蟲、蜥蜴、鼠類和其他小動物等。火的使用,使得人類的祖先可以先將食物煮(燒)熟,然後再食用,這樣,就不需要發達的咀嚼肌和碩壯的牙齒對食物進行較多的機械加工,他們的面部也因此而逐漸退化,變得不象猿類那樣凸出了。
  人類與類人猿的腦不僅大小不同,在結構上也有着明顯的區別。人類大腦皮層的面積是黑猩猩的三倍多,而且其額葉、頂葉和顳葉都比類人猿的大,這樣區域是與感覺、運動的綜合以及語言、記憶相聯繫的。
  (2)人類與猩猩的差異
  人與猩猩的基因差異比較小,衹有大約2%。但是正是這2%的差異使得人與猩猩的智能、行為、心理和生理變得差之毫釐,失之千裏。
  高級靈長類包括人類和與人類親緣關係最近的動物,如猩猩、黑猩猩、長臂猿、大猩猩、獼猴、猴等,他(它)們又同屬於類人猿亞目。今天古人類學研究的結果已經證明中華曙猿是人類的最早的祖先。那麽與人親緣關係最近的靈長類動物猩猩或猴到底與人有多大的差距呢?瞭解這種差距也許能解開人類進化和智能、行為心理之謎。
  從神經語言學、神經心理學等高級神經活動和心理活動來看,人與猩猩和猴子的差距並不是有好幾個數量級的差異,而可能是人類的嬰兒與成年的差別。有幾個事實可以說明問題。
人類的生命周期 Human life cycle
  人的生命開始於受精卵。男性通常透過性交的方式使得女性受精,有時也可能以人工受精。人在生長初期稱為受精卵,受精卵在女性的子宮歷時38周經過各種生長時期,最後終於變成胚胎,再變成胎兒。變成胎兒後,就可以準備出生,胎兒被女性從體內娩出後第一次靠自己呼吸,同時改稱為嬰兒。一直到成為嬰兒後,人才開始受到法律保護,少數某些地區可能由子宮內的胎兒時期就開始保護。人的生命結束於死亡。
研究手段 Research tools
  人類學家主要是根據出土的骨骼化石來研究和判斷人類的進化歷史的,他們主要根據以下三個特點來確定人類與靈長目親族的不同以及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人類的生理和行為特徵:第一個特點是牙齒的形狀和式樣;第二個特點是雙足的直立行走;第三個特點是顱骨的大小和形狀。根據這些特點和人體的其他特點進行推論,並把人類祖先的化石骨骼與現代人及現代猿的相同骨骼進行比較,就能找出人類進化方式的許多重要綫索。
  例如牙齒,靈長目中非人類動物的牙齒都很大,適合咀嚼樹葉和其他相對堅硬的食物,而且都長着大而突出的犬牙,以抵禦敵人的侵襲;犬牙和切齒之間以及犬牙和臼齒之間均有縫隙,且臼齒在切齒後面,排成平行的兩排。人類的牙齒則明顯不同,最重要的區別是,犬牙並不比其他牙齒特別突出,所有牙齒都比其他動物的牙齒小得多,而且排成連續不斷的麯綫形,中間沒有任何空隙。實際上,人類的牙齒最初是從臘瑪古猿開始發展變化的。因為臘瑪古猿從其他猿分化出來之後,在地面上度過的時間愈來愈長,於是,巨大的犬牙逐漸退化了,而切齒卻變得愈來愈銳利,以便咬碎較硬的食物。與此同時,臼齒也變大了,以便於咀嚼。後來的人類因為吃肉食,再往後又吃熟食,且越來越成為主要食物,這些東西由於容易咀嚼和咬斷,所以牙齒變得越來越小,不留縫隙,排列密集而整齊。最後,甚至連頜骨也變小了,嘴巴不再往外突出,面部也便變成一個垂直的平面,和靈長目中所有非人動物往後傾斜的臉截然不同。
  骨骼也是如此,雖然比牙齒要復雜一些,但根據已經發現的骨骼化石足以肯定某些進化趨勢。例如,就上半身來說,人類的雙臂逐漸縮短,但雙手的動作卻發展得愈來愈靈巧與協調。下肢則發展得便於直立、行走和奔跑,整個身體的重心後移至骨盆,這樣可以使行動所需的能量減少到最低限度。而大猩猩的重心在胸部,所以很難長久站立。
  人類能夠直立行走的關鍵還是雙腳。所有靈長目動物的雙腳衹有自前往後的縱嚮弓形,而人類的雙腳還有自裏嚮外的橫嚮弓形,因而可以保持較久的直立姿式而使身體保持平衡。
  當然,人類和其他動物之間最重要的區別還是人類的行為,這主要是由大腦來控製的。於是,腦髓愈來愈發達,腦細胞和神經細胞也愈來愈多,愈來愈復雜,人類的大腦正常大小介乎1000~2000立方釐米之間,比靈長目任何其他動物的大腦都要大3倍以上。與此相適應的,人類的腦顱也越來越大,前額變得往前突出,頭頂變平。
  根據考古發現,有相距200萬年左右的兩個頭顱骨,顯示出腦髓小的非洲南方古猿和面孔小、腦髓大、會使用工具的現代人的頭顱骨的鮮明對照。
  因此,根據各種骨骼化石的不同特點,藉助於遺傳化學、比較骨骼形態學、對靈長目動物行為的研究以及對簡單狩獵和聚集部落的社會學分析等手段,科學家們就可以推斷出人類進化的歷史過程,並且排列出人類進化的傢世譜係。
相關資料 Information
  (1)現代人的定義
  由於人類演化的各大區域內在直立人階段已經出現的一些地區性形態分化到了早期智人階段開始逐漸明顯起來,加上各地區不同的自然選擇作用,使得各地區的晚期智人在形態上出現了一些明顯的差異,人種分化形成了現在我們這種情況,即由於皮膚顔色、頭髮的形狀與顔色、眼鼻唇等方面的不同,可將全世界的人類分為黃種人(又稱蒙古人種或亞美人種)、白種人(又稱高加索人種或歐羅巴人種)、黑種人(又稱尼格羅人種或赤道人種)和棕種人(又稱澳大利亞人種)這樣四大人種。
  中國最先發現的化石晚期智人就是著名的周口店山頂洞人。這些化石是1933年在竜骨山的山頂洞中發掘出來的,包括完整的頭骨三個、頭骨殘片三塊、下頜骨四件、下頜殘片三塊、零星牙齒數十枚、脊椎骨及肢骨若幹件。但是由於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以及後來的太平洋戰爭,這些材料和當時所有的北京猿人化石一起在幾個美國人手中被弄得不知去嚮。幸而在這批珍貴材料失蹤前他們被作成了模型,這些模型成為我們今天重新研究這一時間段人類發展狀況的重要依據。
  在繼承從中國直立人到中國早期智人一脈相傳的黃種人所擁有的一係列獨特性狀的基礎上,中國的晚期智人已經基本上奠定了現代黃種人的特徵,雖然,在他們身上還或多或少地保存着一些原始性狀。在確定是屬於原始黃種人的前提下,山頂洞人與現代的中國人、愛斯基摩人和美洲印地安人特別接近,而柳江人則與發現於澳大利亞的凱洛頭骨有明顯的相似性狀。
  澳大利亞所發現的人類化石都屬於現代智人,年代最早的也衹有3萬多年,因此估計人類最早到達澳洲的時間不會早於5萬年前。
  澳大利亞發現的人類化石明顯地分為兩種類型。一類骨骼粗壯、身材魁梧,例如科薩剋人、塔爾蓋人、莫斯吉爾人、科阿沼澤人等;另一類骨骼較為輕巧、身材較為纖細,例如凱洛人、芒戈湖人等。他們的文化也不一樣。
  這些骨骼粗壯的類型與爪哇發現的直立人及早期智人(昂棟人)在形態上有明顯的的相似性;另一方面,那些骨骼輕巧纖細的類型則與中國柳江人在頭骨上有明顯相似的性狀,顯示他們之間存在一定的親緣關係。此外,爪哇全新世的瓦賈剋人類頭骨、菲律賓塔邦洞發現的人類頭骨化石,以及加裏曼丹的尼亞頭骨和新幾內亞的艾塔普頭骨,都表現出一方面與澳大利亞土著人相似、另一方面又和中國晚期智人所代表的原始黃種人相似的性狀。
  上述這些事實說明,澳大利亞土著人的起源可能有兩個來源。許多學者在分析了上面這些情況尤其是澳大利亞兩類不同的古人類化石的地理分佈後相信,人類從亞洲嚮澳大利亞散布時曾經發生過兩次互不相關的遷徙:一次是南路,一批來自東南亞的骨骼粗大身材魁梧的人從爪哇經過蒂汶遷入澳大利亞的西北部,然後沿其西海岸南下;另一次是北路,一批來自華南的骨骼輕巧身材纖細的人經過印度支那、加裏曼丹和新幾內亞遷入澳大利亞的東北部,然後沿其東海岸南下,其中的一部分還經過陸橋遷到。塔斯馬尼亞後來,這兩批來源不同的人群互相混居雜交,結果産生了現代澳洲土著人,他們的形態則介於兩種祖先類型之間。
  在距今1萬多年以前的末次冰期,地球上溫度很低、冰川大規模發育,因而海平面較低,現代的白令海峽海底露出海面,形成了連接亞洲東北部和北美洲西北部的陸橋。一批生活在西伯利亞一帶的黃種人追趕着他們的獵物,穿過這個陸橋勇敢地踏上了北美大陸,並在隨後的歲月裏逐漸發展散布到了整個美洲。
  美洲土著人(包括印地安人和因紐特人)在形態上與西伯利亞和其它東亞地區的黃種人非常一致,因此他們與東亞黃種人分離的時間不會太長,估計最多不過1萬4千年~2萬年。
  美洲大陸所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物為距今1萬15百年的尖狀器,1932年出土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剋洛維斯附近;同時出土的有猛獁象的骨骼。在此之前,1926年曾在該州的福爾索姆附近發現過時代稍晚的另一種尖狀器,伴有現已絶滅的一種野牛骨骼。
  (2)人類進化的啓示
  應該說明的是,由於出土的化石數量有限,而且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佈都是不連續的,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們對人類進化過程的瞭解,還衹是初步的,相當概括性的。然而,即使從這個相當粗略的輪廓當中,已經足可以得出一些令人驚嘆不已、相當確切的結論和認識。那麽,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一些怎樣的啓示呢?
  首先,可以肯定人類確實是由類人猿、原始人和現代人類這樣一步步的進化而來的,而不是像聖經上所說的那樣,是由上帝在一夜之間造出來的。對於這一點,除了那些狂熱的宗教信仰者之外,大概已經沒有什麽異議。為什麽會有一部分猿類能從動物群體中分化出來,最終進化成人呢?這完全是由於氣候變化所致。也就是說,氣候的變化是人類進化,當然也是其他生物進化的原動力之一。或者說,氣候變化正是人類進化的催化劑。在人和猿之間之所以會産生巨大的分化,正是因為它們的祖先寧肯跟着熱帶森林遷移,而我們的祖先卻勇敢地從茂密的森林走嚮了空曠的草地。
  另外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是,人和動物都在進化之中,為什麽人類進化得如此之快,而動物進化得卻如此之慢呢?其根本的區別在於,動物在接近10億年的漫長時期中,是僅僅通過突變和自然淘汰而進化的。而人類在這短短的1400萬年的瞬息時刻卻發展和演化出了非遺傳性的繼承和演變係統,即通過獨一無二的文化媒介,把知識和傳統留給了後代。這完全是由於人類的大腦比其他任何動物都要發達得多,因而能有日益增強的對環境的控製力量,例如利用穿獸皮、烤火、住山洞來造小氣候以利於自己的生存等。在這個過程中産生了日益發達的文化,從而使遺傳進化退居於次要的位置。由此可見,人類在控製本身進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僅次於生命的起源。
  然而,有其利也必有其弊,大概正因為人類有了文化媒介可以把信息傳遞給後代,所以通過本身遺傳係統所傳遞的信息也就愈來愈少,例如人生下來不會蓋房子,必須要靠後天去學習。總之,動物有許多生存的本領是通過遺傳係統直接傳遞給後代的,而人除了吃喝哭叫之外,絶大部分生存本領卻衹有靠後天去學習。
  最後,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事實值得人們去深思。從表中可以看出,在這1400萬年的漫長歷史中,人類進化的速度並不是均勻的,而是以很高的加速度往前演化着的。例如,從臘瑪古猿進化到南方古猿足足用了1000多萬年,而南方古猿進化到能人卻衹用了300多萬年,依次類推。也就是說,在人類進化的過程當中,每完成一個飛躍的時間大約正好等於前一個飛躍所需時間的1/3,而等於後一個飛躍所需時間的3倍。
  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人類的大腦愈來愈發達;二是隨着實踐的積纍,人類的知識愈來愈豐富。由此可見,人類今天所享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並不是在短期內創造出來的,而是長期積纍的結果。
  我是人類的一部分,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有生命,自然有本身。人類在人生活動中變化,自然在物質運動中守恆。人類有能力,自然也有實力。人類在生存,自然在存在。人類有追求,自然有永遠被滿足的利益。自然中,每個人都有祖先,每一物質都有運動軌跡。人有死,物質運動是永恆的。
  人是自然物質,順應着自己本身的運動規律運動。
  人類今後會變成什麽樣?
  專傢觀點
  悲觀論者:人類的進化已經走到盡頭
  英國倫敦大學教授斯蒂夫·瓊斯聲稱,現代人種的正面和負面突變都已經結束。照他看來,人類進化過程是建立在基因能改變活生物體去適應外部周圍環境的性能的基礎上,可現代人不僅幾乎喪失了對生物圈的依賴性,而且自己去改變它。
  俄羅斯國立羅斯托夫大學的科研人員、哲學博士奧列格·瓦西裏耶夫也認為,人類具有一些能導致其滅絶的弱點,比如低下的免疫性。瓦西裏耶夫還認為,從生物學觀點來看這是很自然的事,因為猛獁就已經滅絶。而為了使人類消亡,如今有的是理由,有氣候變化因素,也有微生物突變因素,現在微生物都有了抗藥性。
  樂觀主義者:我們的身上還會有所變化
  變化之一:基因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喬納森·普裏查德認為,人類已經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近1.5萬年來出現許多新的基因,比如說那些能保證吸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以及消化奶類的基因。正是由於有了它們,我們才能適應新的食物。順便說說,白皮基因也是新的,人們在遷居北部地區之後纔開始有它們。
  變化之二:面孔
  全俄人類學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生物學博士韋尼阿明·普列沙科夫斷言,人的臉孔在縮小,比1萬年前小了三分之一。最大的變化在頜骨和牙齒的佈局與結構,這可能是因為人類再不用咀嚼堅硬東西的緣故,但與此同時,人類的腦顱變得更加突出。為什麽會這樣,科學家說到現在仍沒有弄清楚。
  變化之三:身高
  俄羅斯醫學科學院青少年衛生與健康研究所科研人員、生物學副博士尤利婭·雅姆波爾斯卡婭說:“中世紀騎士的盔甲今天衹有半大孩子能穿。不過,從19世紀末人們的個子在長,到1960年長高了20釐米,半大孩子長170~178釐米成了傢常便飯。衹是從1985年起,全世界的人都在縮個子,高個兒都變得矮小,今天30歲的人平均身高衹有165釐米。”
  科學家還以俄羅斯人為例比較了一番,說明俄羅斯人的祖先一個個都長得高大魁偉,而現在的人則長得柔弱和矮小。
  變化之四:大腦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生物學博士布魯斯·蘭認為,大腦在發生突變,這可能會導致出現一種新的更理性的人種。計算表明,頭小畸形基因從3.7萬年前的馬魯剋農人起就開始變化,正是這些馬魯剋農人首先在洞穴的四壁上畫畫。而第二個為人們所熟悉的ASPM基因,大約於5500年前開始在我們的大腦裏演變,那時候人們已經識字,開始建造都市。
  變化之五:繁殖
  俄羅斯老年學研究所實驗部主任弗洛爾基斯認為,現在年輕姑娘的經期在提前,而女人的絶經期拖後5~6年,婦女的生育年齡在拉長,結果,人的壽命也在變長。
  專傢展望
  人類進化可能會出現第三性
  俄羅斯性學專傢奧列格·格林丘剋認為,男人作為一種物種有滅絶的可能,因為Y性染色體在持續不斷地失去基因,而男人能來到世上就是多虧了這個Y性染色體。可女性X染色體不知為什麽卻未出現變化。
  據格林丘剋說,數百萬年前Y基因有1500個,現在總共卻衹剩下40個。為什麽Y染色體會出現“枯竭”現象,誰也說不上來。但如果這個過程不會停止,它們就有和男人一道完全消失的可能。取而代之的將是另外一種第三性人,這種人不排除既具有男性性器官,也具有女性性器官。順便說說,這樣的人今天已是越來越多,比如歐洲就已經是在每5000名新生兒中就有一個。
  還有一個很不妙的徵候,地球上現有15%的男性居民將失去生育能力,而20%多的男人將患陽痿。
  人類會不會出現一個質的飛躍還沒有結論
  人身上的個別變化還是會有的,而且其中一些,像身高呀、體重呀、生殖功能呀,變化的速度會快一些,其他的變化就會拖上好幾千年。然而,最後的變化會不會是一種質的飛躍,或者也就是一般的循環過程,科學家們對此還在爭論不休。
  (3)人類進化的實質原因
  人類和動物的唯一區別是具備大腦思維能力。人類的精準定義為:“人類與動物之間存在距離的度量標準是大腦思維。人類與動物的位置各距兩端,中間産生的距離是人類大腦思維能力的進化程度,大腦思維能力完全消失的時候,回歸動物的本性;大腦思維能力進化到人體組織完全脫離動物屬性的時候,升華為純粹的人或者另外的宇宙生物。大腦思維能力在動物和人類之間任意位置存在,自由滑動的時刻是大腦思維能力進化或退化的真實表現,人類進程中每個時期大腦思維能力停留的位置,確定人類的實質表現”。人類生存進程的真實詳見人類精準教育。
  最近研究成果:根據基因理論,現代人類共同祖先起源於非洲
  根據生物基因理論.物種在一個地區連續生活並與其他物種相隔絶後,就會發生生殖隔離,他們不能再交配或者交配後生的下一代無法有繁殖能力,就象馬和驢一樣.他們都是物種隔絶造成生殖隔離的産物,假設北京猿人是現代中國人的祖先,根據他們的能力根本不可能跋涉萬裏和非洲,歐洲的其他同時代的猿人交流.肯定是自己隔離的孤立的生活在中國大地,那麽為什麽長達幾十萬年的時間都沒有産生生殖隔離?這不是太奇怪了嗎?
  現在的中國人完全可以和美國人,阿拉伯人,甚至非洲黑人結婚,並且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那麽就是說現在的人類沒有生殖隔離。
  現在又有人類老祖宗起源於非洲說,說的是現代人類的共同的祖先來源於非洲東部在大約6萬年前的一個部落,這個部落部分人産生了有益的基因突變,染色體上一個叫FOXP2基因産生了變異,於是人的大腦産生了語言和抽象思維係統,這個小小的基因突變卻是猿人變成人類中的一個巨大的飛躍,從此人類學會了使用抽象思維和符號解决問題,並有了復雜的語言.這個部落的人憑藉比別的猿人聰明的大腦,發明出人工取火,率先造出裝有尖頭的長矛等,他們在生存競爭中擊敗了其他的的落後部落,消滅了他們並不斷發展繁衍。
  後來這個"聰明"部落的人越來越多,當地食物不夠,於是他們大約在今5萬年前,,分兩支北上,一支進入歐洲成為白種人,另一支通過印度和東南亞,從雲南北上進入中國,朝鮮,日本,美洲成為黃種人,由於他們武器精良,大腦聰明,所以每到一地,總能擊潰當地土著猿人,例如北京猿人等.占領他們的地盤,於是其他猿人滅絶了,衹剩下這一支部落繁衍下來,我們今天所有人都是這個先進部落的後代,這樣才能解釋為什麽中國人和白種黑種人能結婚生孩子。
  人類的最終抉擇---與父神敵對、在世界中被魔鬼消滅,或者與父神聯合消滅魔鬼做萬物的主宰
  基督教認為:人衹有與神合為一體,才能徵服魔鬼與死亡,其基本的方法就是堅持喝”光子水”、即“永生神水”、即《聖經》中的“火湖“。 衹有這樣,人類纔有希望。否則,等待每一個人的衹有徹底的絶望。
  具體做法很簡單:( 火湖 = 永生神水=光子水 = 調和了少量食????的溫涼白開水 + 冰塊 + 太陽光綫照射)
  註意事項:由於各種原因, 光子水必須在早晨起床後的白天飲用,絶不可以在晚上喝。中國古語雲: 晨飲????水如參湯, 夜服????水賽砒霜。光子水的溫度不要太冷, 以免刺激胃部引起不適。
魔獸世界中的人類 World of Warcraft Human
  暴風城的人類是一支極具韌性的種族。 種族特長
  感知 - 主動 持續20秒 - 冷卻時間3分鐘 激提高你的潛行偵測能力。
  人類精魂 - 被動 精神提高3%。
  自利 - 主動 瞬發 - 2分鐘冷卻時間 移除所有移動限製效果以及導致你無法控製角色的效果。這個效果與其他同類效果共享冷卻時間。
  外交 - 被動 聲望獲取速度提高10%。
  劍類武器專精 - 被動 劍與雙手劍的精準提高3。
  錘類武器專精 - 被動 錘與雙手錘的精準提高3。
電影 Movie
  ◎譯 名 人類
  ◎片 名 Humains
  ◎年 代 2009
  ◎國 傢 法國/瑞士/盧森堡
  ◎類 別 動作/冒險/恐怖/驚悚
  ◎語 言 法語
  ◎導 演 Jacques-Olivier Molon
  Pierre-Olivier Thevenin
  ◎主 演 洛蘭特·道馳 Lorànt Deutsch ....Thomas
  莎拉·弗裏斯蒂 Sara Forestier ....Nadia
  ◎簡 介
  一隊科研人員來到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調查關於人類進化的一個科學發現。當他們墜入溪𠔌,科考之旅變成死亡之路,他們發現自己成為某個人或者說——某個怪物的獵物……
英文解釋
  1. :  humanity,  mankind
  2. n.:  human race,  the human race, ie mankind,  the [our] species,  sons of man [men],  Homo sapiens,  lord of creation,  the human race,  the genus Homo,  all flesh,  wight,  specimen,  people,  mortality,  mortal,  men,  man,  humankind,  human,  homo,  hominid,  flesh
  3. pref.:  anthropo-
法文解釋
  1.   genre humain
  2. n.  humanité
相關詞
自然地理災難湖泊環境環保百科辭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
環境破壞社會行為社會社會關係人文社會科學歷史人文文明
種族民族土著居民美洲文明美國猶太生活
煙具佛教百科北方遊牧英雄男性好漢更多結果...
包含詞
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