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軍隊政治工作 : 中國風景名勝 : 中國 >北京 > 人民英雄紀念碑
顯示地圖
目錄
rén mín yīng xióng jì niàn bēi rén mín yīng xióng jì niàn bēi
  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央的為紀念1840—1949年間為我國人民的利益犧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立的巨大石碑
巨碑
  我國人民為紀念1840-1949年間為國獻身的人民英雄而建立的巨碑。位於 北京 天安門廣場 。1949年9月30日由 毛澤東 同志親奠基石,1952年動工興建,1958年竣工。碑身正面刻有 毛澤東 的題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刻有 周恩來 題的碑文。碑座四周鑲嵌着十塊以革命史跡為內容的浮雕。
巨大石碑
  紀念1840-1949年間為中國革命犧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立的巨大石碑。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央。1958年竣工。碑高3794米,碑基平臺面積約3000平方米,四周圍繞着兩層漢白玉欄桿。碑身正面朝北,刻毛澤東題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刻周恩來手書碑文。碑座四周鑲嵌着十幅反映中國近百年來革命歷史的巨大浮雕。紀念碑雄偉壯觀,莊嚴肅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
  人民英雄紀念碑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天安門廣場中心。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决議建碑,毛澤東為紀念碑奠基。後經全國廣泛討論,確定碑型,於1952年8月正式動工興建,1958年4月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碑通高37.94米,碑座分兩層,環繞漢白玉欄桿,四面均有臺階。底層座為海棠形,東西寬50.44米,南北長61.5米。上層座呈方形。臺座上是大小兩層須彌座。下層大須彌座束腰部四面鑲嵌着8塊巨大的漢白玉浮雕,分別以虎門禁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遊擊戰、勝利渡長江為主題。在勝利渡長江的浮雕兩側,另有兩幅以支援前綫、歡迎解放軍為題的裝飾性浮雕。浮雕高2米,總長40.68米,雕刻着170多個人物,概括而生動地表現出我國近百年來人民革命的偉大史實。上層小須彌座四周鎸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組成的8個花環。兩層須彌座承托着高大的碑身。碑心是一塊長14.7米、寬2.9米、厚1米、重達103噸的大石。碑心正面(北面)鎸刻毛澤東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背面是周恩來題寫的碑文:“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碑身兩側裝飾着用五星、鬆柏和旗幟組成的浮雕花環,象徵人民英雄的革命精神萬古長存。整座紀念碑用1.7萬多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雄偉壯觀,莊嚴肅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介紹
  人民英雄紀念碑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 rénmín yīngxióng jìniànbēi[Monument to the People's Heroes in Beijing,China]
  人民英雄紀念碑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中央,毛主席紀念堂以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紀念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紀念碑。
  人民英雄紀念碑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心。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决定,為了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當天下午6時,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全體代表,在天安門前廣場上舉行了建立紀念碑的奠基典禮。以毛主席為首的政協各單位首席代表一一執鍁挖土,奠下紀念碑的基石。後經全國廣泛討論,確定碑型。到1952年,全國優秀的建築師和專傢們共設計了一百多種圖案,經有關方面通過各種方式徵求各界人民的意見,歸納、修正成最後的圖樣。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紀念碑建成。1961年,人民英雄紀念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介紹】
  人民英雄紀念碑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心,在天安門南約463米,正陽門北約440米的南北中軸綫上。它莊嚴宏偉的雄姿,具有我國獨特的民族風格。在廣場中與天安門、正陽門形成一個和諧的、一致的、完整的建築群。紀念碑總高37.94米,碑座分兩層,四周環繞漢白玉欄桿,四面均有臺階,下層座為海棠形,東西寬50.44米,南北長61.54米,上層座呈方形,臺座上是大小兩層須彌座,下層須彌座束腰部四面鑲嵌着八塊巨大的漢白玉浮雕,分別以“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遊擊戰爭”、“勝利渡長江”為主題,在“勝利渡長江”的浮雕兩側,另有兩幅以“支援前綫”、“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為題的裝飾浮雕。浮雕高2米,總長4.68米,雕刻着170多個人物,生動而概括地表現出我國近百年來人民革命的偉大史實。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决定,為了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當天下午6時,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全體代表,在天安門前廣場上舉行了建立紀念碑的奠基典禮。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政協各單位首席代表一一執鍁土,奠下紀念碑的基石。後經全國廣泛討論,確定碑型。到1952年,全國優秀的建築師和專傢們共設計了一百多種圖案,經有關方面通過各種方式徵求各界人民的意見,歸納、修正成最後的圖樣。
  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由北京市長彭真任主任委員,鄭振鐸、梁思成任副主任委員。委員會下設工程處,分設計、施工、采石、美術工作等7個組,進行工作。此外,專設一個委員會,在中國科學院現代史研究所所長範文瀾領導下,研究浮雕畫片所需的史料題材。紀念碑於1952年8月1日正式動工修建,1958年4月22日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
  人民英雄紀念碑呈方形,建築面積為3000平方米。紀念碑分碑身、須彌座和臺座三部分,共高37.94米。臺座分兩層,四周環繞漢白玉欄桿,均有臺階。
  下層座為海棠形,東西寬50.44米,南北長61.5米。上層座呈方形。臺座上是大小兩層須彌座。下層大須彌座束腰部四面鑲嵌着八幅漢白玉大型浮雕,分別以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戰爭遊擊戰、渡江戰役為主題。在渡江戰役的浮雕兩側,另有兩幅裝飾性浮雕,主題分別為支援前綫和歡迎人民解放軍。這八塊浮雕形象地反映了中國人民100多年來,特別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28年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歷史。
  浮雕高2米,總長40.68米,共有約170個人物形象,概括而生動地表現出我國近百年來驚天動地的革命史實。上層小須彌座四周鎸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組成的八個花環。
  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
  兩層須彌座承托着高大的碑身。碑身是一塊長14.7米、寬2.9米、厚1米、重達60多噸的大石。碑身正面(北面)鎸刻毛澤東題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背面是毛澤東起草、周恩來題寫的碑文: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此碑文中的“三年以來”是指第二次國共戰爭;“三十年以來”是指自1919年五四運動起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到1949年新中國建國;而1840年則是中國受侵略的開始,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從此彌漫着滾滾硝煙,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傢。這三個時間段中,都有中國愛國志士的不屈抗爭,我為中國英雄們自豪!
  碑身兩側裝飾着用五星、鬆柏和旗幟組成的浮雕花環,象徵人民英雄的偉大精神萬古長存。整座紀念碑用17000多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肅穆莊嚴,雄偉壯觀。
修建方案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决議。
  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隨即嚮全國各建築設計單位、大專院校建築係發出徵選紀念碑規劃設計的通知。到1951年,就收到140多件各種形式的設計方案和設計修改方案(截止最後定案時共收到240多件)。海外華僑也積極獻計獻策,僑領陳嘉賡組織華僑繪製了圖紙,並製作了水泥柱頭模型,花費15萬多元(舊幣)運費寄給人民英雄紀念碑建造工程處。
  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正式成立。該委員會主任由當時北京市委書記彭真同志擔任,副主任由國際著名建築傢梁思成同志擔任,秘書長為薛子正。
  為了體現周恩來總理關於建築紀念碑目的在於“紀念死者,鼓舞生者”的指示,1953年3月首都興建委員會從240多種設計方案中精選出8種,嚮專業設計人員廣泛徵求意見。這8種設計方案包括:矮而分散的典型設計,高而分散的典型設計,做成三座門的設計,矩形主柱式碑形——高的典型設計,有瞭望臺的設計,紅墻上立碑的設計,碑頂立群像的設計和最後被采用的碑形設計。
  在衆多的設計方案構思中,設計意見有較大的差別。
  當時分歧較大的意見有:
  1、碑的下座要不要建成陳列室。
  2、下層臺階要不要作成檢閱臺。
  3、碑身要不要做成空的,頂部開窗,可供瞭望北京市容。
  4、意見中分歧最大的是碑頂的造型,到底是建成寶頂歇山式,還是塑造英雄的群雕。因為這些意見不統一,使得工程難以啓動。
  最後經主持這項工作的中央領導與有關方面初步協商,决定:
  1、臺基部分先按陳列室設計,留有改變的餘地。
  2、因為已有天安門作為大檢閱臺,下層平臺决定不作檢閱臺設計。
  3、為維修方便,碑身做成空筒,但筒頂不開瞭望窗以維護紀念碑的莊嚴肅穆。空筒碑身也使得碑體重量大大減輕,連地下的混凝土在內,總重量衹有一萬噸左右。(由於設計合理,當時雖然沒有考慮抗震因素,但紀念碑卻經受了唐山大地震的考驗)。
  4、最難確定的碑頂暫緩設計,選意見最為集中的設計方案中的三個製成1∶5的模型,竪立在天安門廣場上,廣泛徵求全國人民的意見。
  就在底層按陳列室設計全部鋼筋混凝土即將完成時,臺基做成實體的意見又占了上風,他們提出的理由很有說服力:做成實體碑身顯得莊重穩妥,如下設陳列室,碑身則有架空不穩之感,這對於一座烈士紀念碑是不合適的。
  關於紀念碑建在何處,也經過廣泛的討論。開始有人主張建在東單廣場,有人主張建在前門樓上,有人主張就中華門的原址建立,也有人主張建在西郊八寶山上。最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决定將紀念碑設立在全國人民政治活動中心——天安門廣場。
背景
  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傢十分關心的事情,是在他們直接指示下完成的。史料中有一份珍貴的毛澤東手書批示。事情緣於朱啓鈐、章士釗、葉恭綽三位民主人士看到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後,嚮毛主席建議,對紀念碑的設計提出新的意見,如:浮雕史料應特別慎選,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圖畫不可漏略;浮雕用材可考慮銅鑄;整個圖形宜再行斟酌;各部分紋樣宜另行選擇,明清兩朝紋樣纖弱無力,不宜多用等。毛澤東主席看到建議後,批示:“彭真同志,此件請付委員會討論並邀建議三人參加。”
  在北京市檔案館的檔案中還有另一份毛澤東主席親筆修改的紀念碑奠基石碑文草稿。原碑文是彭真同志擬寫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中國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奠基典禮”,毛澤東將它改為“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中國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在紀念碑建造過程中,毛澤東主席於1955年6月9日為碑心石題寫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周恩來總理書寫了毛澤東主席在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起草的碑文。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1952年8月1日,修建紀念碑工程正式開工。
  紀念碑的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塊大石料,稱得上是中國建築史上少有的完整的花崗岩,重達百噸,采自青島浮山大金頂一帶。采運工作歷時七個半月,於1953年4月1日動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運抵天安門廣場工地。7116名工人直接參加了這項工作,開採用打槽辦法,運輸用滾木及推土機牽引滾移。
  1953年7月開採出大石料荒料尺寸:長15.3米,寬3.55米,厚2.1米,重300噸。經過第一次加工,將石料上面做平,重量減為280噸。10日大石料由開採地運至山場(半山腰平坦處)行走60米。次日下午石料放下山。經轉嚮、翻身、第二次加工後,石料長14.7米,寬2.92米,中間厚1.0米,兩邊厚0.8米,重量為102噸。
  8月19日,大石料由山場起運,經過4個村莊、一個山嶺、十餘處橋梁及交通最繁華的市內街道,行程15公裏,9月27日安全到達車站(空軍油庫)。9月28日,在青島車站,采用鐵道滑動方式,將大石料裝上東北電業管理局豐滿發電廠90噸車皮。根據鐵道部規定,該車載重為100噸,因此又對大石料進行了第三次加工,將石料中間厚度改為87釐米,兩端厚度改為79釐米,重量為94噸,連同束車設備與墊木共重100噸。以直綫20公裏/小時,彎道及進站10公裏/小時的行車速度開嚮北京,10月13日抵達北京前門西站,一路平安。三個夜晚之後,碑心石奇跡般地出現在天安門廣場工地。
  紀念碑浮雕石料采自北京房山的漢白玉礦。紀念碑采用了鋼筋混凝土筒體,將碑座和碑身各部分石塊牢固地拉結澆註在一起。碑心石正、背面的題字都有陰文鎸刻在石面上,然後采用中國傳統的鎦金方法,做成鋼胎金字鑲嵌進去。碑題、碑文共用黃金130餘兩。整個紀念碑用1.7萬多塊花崗岩和漢白玉砌成。
課文中的人民英雄紀念碑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
  作者:周定舫
  人民英雄紀念碑落成了.我懷着萬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這座巍峨、雄偉、莊嚴的紀念碑.
  我從東長安街嚮天安門廣場走去,未進入廣場就望見紀念碑.它像頂天立地的巨人一樣矗立在廣場南部,和天安門遙遙相對,在遠處就可以看到毛主席親筆題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大字.我越過廣場,踏着橘黃色花崗石石道,徐徐走到紀念碑臺階前,從近處仔細瞻仰紀念碑.
  這座紀念碑是根據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决議興建的。當天傍晚,毛主席率領全體政協委員為紀念碑舉行了莊嚴隆重的奠基禮,毛主席親自執鍁鏟土,為紀念碑奠定基石。從1952年8月1日動工興建以來,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情支援和關懷。這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大的一座紀念碑,從地面到碑頂高達37.94米,有10層樓那麽高,比紀念碑對面的天安門還高4.24米。紀念碑是用17000塊堅硬的花崗石和潔白的漢白玉砌成的。它象徵着先烈們的豐功偉績,標志着全國人民對先烈的懷念。
  我踏上花崗石鋪成的臺階,到了第二層平臺。碑身四周圍繞着雙層漢白玉欄桿,欄桿的形狀和天安門前玉帶橋的漢白玉欄桿一樣,美觀樸素,潔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顯得更加莊嚴、雄偉。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塊60噸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題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鎦金大字,閃閃發光。這八個字是碑的主題。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鎦金字整齊地排列着,這是毛主席親自起草、周總理親筆書寫的碑文。碑文是: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碑身東西兩側上部,刻着紅星、鬆柏和旗幟組成的裝飾花紋,象徵着先烈們的革命精神萬年長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組成的八個大花圈,這些花朵象徵着英雄們品質高尚、純潔,表示全國人民對他們的永遠懷念和敬仰。碑頂是民族傳統的建築形式,是上有捲雲下有重幔的小廡殿頂。整個紀念碑的造型使人們感到既有民族風格,又有鮮明的新時代精神。
  10塊漢白玉的大浮雕,鑲嵌在大碑座的四周。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長40.68米。據地質學家化驗證明,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000年之久。每幅浮雕裏有20個左右英雄人物,每個人物都和真人一樣大小,他們的面貌、性格、表情和姿態都不相同。
  從碑身東面起,按着歷史順序瞻仰。第一幅浮雕是“銷毀鴉片煙”,描述了鴉片戰爭前夕,1839年6月3日,群衆在虎門銷毀鴉片的事跡。浮雕上,憤怒的群衆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國人民的鴉片運到海邊,傾倒在放有石灰的窯坑裏銷毀,一股股濃煙從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後面,有炮臺和千百衹待發的戰船,準備隨時還擊英帝國主義的挑釁。畫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現出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堅定决心。東面的第二幅浮雕,描寫1851年太平天國的“金田起義”。太平天國是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經濟、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號,嚴重地動搖了清朝封建統治的基礎。在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鏢、鋤頭,扛着土炮起義的漢族壯族人民的兒女,正從山坡衝下來,革命的旌旗在迎風飄揚。
  往南轉到碑身的後面,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莊嚴畫面。深夜,起義的新軍和市民,摧毀了湖廣總督府門前的大炮,正嚮總督府裏衝去。總督府內熊熊的火焰冒嚮天空;總督府的牌子,被打斷在階前;撕碎了的清朝的竜旗,被踐踏在地下。辛亥革命,結束了二千多年來的封建帝製。接下來的一幅是“五四愛國運動”。這是中國民主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浮雕的畫面顯示出學生們齊集於天安門前舉行愛國示威遊行的情景。一群男女青年學生,舉着“廢除賣國密約”的旗幟,慷慨激昂地來到天安門前。梳着髻子、係着長裙的女學生,在嚮市民們散發傳單。人群高處,一個男學生正在嚮圍着他的群衆演說。憤激的青年演說者,怒形於色的人群,使整個浮雕充滿了痛恨賣國賊、激動人心的氣氛。南面的第三幅是“五卅運動”。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衆一萬多人在南京路上舉行反帝國主義大示工人階級領導的各界人民堅強不屈地嚮帝國主義鬥爭的情景。畫面上成千上萬的工人、學生、市民舉着“打倒帝國主義”的小旗,衝破英國巡捕的沙袋、鐵絲網英勇地前進;商店關門罷市,戴着禮帽的商人也加入了鬥爭的行列;被打傷的工人,在戰友們攙扶下,繼續勇往直前。人群後面,隱約看到外灘的海關和銀行大樓。
  碑身的西面,第一幅是“八一南昌起義”的浮雕。畫面從一個連隊的角度來表現這一偉大起義的情景。1927年8月1日早晨,一個指揮員揮着左手嚮戰士們宣佈起義,士兵們舉着起義的信號——馬燈,光輝的紅旗舉起來了,戰馬在呼嘯,勞動人民在幫助搬運子彈,戰士們激昂地高呼着。南昌起義,嚮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展開了以革命武裝反對反革命武裝的鬥爭。緊接着的一幅是“抗日敵後遊擊戰”,浮雕上顯現出抗日戰爭時期太行山區敵後遊擊戰的場面。遠遠望去,在一座雄偉峻峭的半山腰裏,遊擊隊員們正穿過高大的樹林和茂密的青紗帳,去和敵人戰鬥。畫面上,青年男女農民拿着鐵鏟,背着土製地雷;白發的母親送槍給兒子,去打擊日本侵略者;年輕小夥子站在指揮員身旁,等候命令,準備隨時投入消滅敵人的戰鬥。
  最後來到碑身的正面,看到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的浮雕,這是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國民黨認為不能逾越的天塹長江,被英勇無敵的人民解放軍勝利地渡過了。浮雕上,號兵吹起衝鋒號;指揮員右手高舉,連連嚮高空發射信號彈;已登上敵岸的戰士,踏着反動派的旗子,嚮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老巢——南京城衝去;後面數不清的戰船正在波濤中前進。在這幅浮雕的兩旁,是兩塊裝飾性的浮雕。左邊,是渡江前夕,工人擡擔架、農民運軍糧、婦女送軍鞋等熱烈支援前綫的場面。右邊的一塊,表現全國各階層人民舉着紅旗和鮮花,捧着水果,歡迎解放軍、慰勞解放軍的情景。
  看完了所有的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幾個大字和碑文。我想,人們從這裏可以瞭解到中國革命所經過的艱苦道路,先烈們的光輝業績,中國人民為了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價。當我走下臺階、離開紀念碑的時候,我再一次嚮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默默致敬。
  人民英雄紀念碑位於首都天安門廣場的南端,這一特殊的建築,有以下幾大特點:
  1、它是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决議建造的。
  2、人民共和國的偉大領袖毛主席親自為它奠基。
  3、毛主席親自題寫正面的碑文。
   4、深受人民愛戴的周恩來總理親自書寫背面的碑文。
  5、它是中國最大的一座紀念碑。
  6、它是為成千上萬的英雄立的碑。
  7、前往瞻仰的人數與其它紀念碑相比較是最多的。
  能夠具有以上七大特點的紀念碑在中國是絶無僅有的,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見的。做為北京的初中生,凡是未瞻仰過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都應親自去瞻仰一次,以便更好地學習《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以便進一步激發自己的愛英雄、愛人民、愛祖國的熱情。
  一、標題
  課文的正標題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副標題為“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這一正一副兩個標題的使用,並非隨意;它的作用在於:使文章有別於一般性的介紹建築物的說明文。
  一般性的介紹建築物的說明文,如第四單元中的《雄偉的人民大會堂》,僅就建築物的本身進行說明,基本上不以具體的語句涉及作者的情感。《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則不然,開篇寫了“我”的萬分崇敬的心情,結尾又寫了“我”的“致敬”和發自內心的想法。
  二、結構
  本文共有11個自然段,從結構方面看,第1自然段是文章的開篇。在第1自然段的兩句話中,包含了三個要點:(1)、交代了說明的對象——人民英雄紀念碑。(2)、指明了說明對象的特徵——巍峨、雄偉、莊嚴。(3)、交代了“我”的心情——萬分崇敬,交代了“我”的行為——瞻仰。
  這三個要點,前兩個緊扣說明對象來寫,後一個緊扣說明者的心情、行為來寫;也可以理解為:前兩個緊扣正標題來寫,後一個緊扣副標題來寫。
  第2—10自然段,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即具體地說明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部分。這一部分的內容,基本上是扣住正標題來寫的。
  就說明的角度而言,第2、3、4、5自然段的內容,如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浮雕以外的部分;第6、7、8、9、10自然段的內容,則是就10塊漢白玉的浮雕進行說明。如對文章的第二部分劃分層次,則2—5自然段為一層,第6—10自然段為第二層。
  第11自然段是文章的結尾部分。寫了我的想法:“人們從這裏可以瞭解到中國革命所經過的艱苦道路,先烈們的光輝業績,中國人民為了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價。”同時,再一次表達了“我”對人民英雄的敬仰之情。
  三、重點
  同學們學習《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除去瞭解紀念碑的特點、文章的結構外,還應該在認真閱讀原文的基礎上仔細思考:全文的說明順序是怎樣的,每個大的局部是如何安排說明的順序的,文章的詳略是怎樣安排的,運用了哪些說明的方法,在語言的運用方面有什麽特色等。
  1、試填寫下面的空白(每處衹能填兩個字)以表明全文的大的說明順序。
  (1)來到人民英雄紀念碑
  (2)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
  (3)離開人民英雄紀念碑
  2、在文章的主體部分(2—10自然段),作者是按照什麽樣的順序來說明的?
  在這個部分,作者首先說明紀念碑10塊漢白玉大浮雕以外的內容,然後說明紀念碑的10塊漢白玉大浮雕。
  浮雕以外的部分,先說明紀念碑的整體以及其中最醒目的八個金色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2自然段)。然後插入修建背景並從總體上說明紀念碑的高度及用料情況(3自然段)。第三,說明紀念碑的兩個局部:(1)雙層漢白玉欄桿。(2)碑心石重量及題字,碑身背面的題字(4自然段)。最後,說明紀念碑的另外三個局部:(1)碑身東西兩層上部的裝飾花紋。(2)小碑座四周雕刻的8個大花圈。(3)碑頂的形式。
  浮雕的說明,先總說後分說。
  總說的部分(6自然段)介紹了浮雕的高、全長,能夠保持的時間,每幅浮雕裏人物的大小、數量等。
  分說的部分(7—10自然段),一方面依照空間的順序進行說明,從東面-南面-西面-北面;另一方面,又按照時間的順序,由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八一南昌起義-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3、試結合具體內容回答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然後逐一分析它的作用。
  (1)打比方
  如;它像頂天立地的巨人一樣矗立在廣場南部,和天安門遙遙相對。
  作用:以打比方的形式,形象、生動地說明了紀念碑巍峨的特點。
  (2)作比較
  如:它……有10層樓那麽高,比紀念碑對面的天安門還高4.24米。
  作用:通過與高大的10層樓比較、與雄偉的著名建築天安門比較,有力地說明了紀念碑的高大。
  (3)列數字
  如:紀念碑是用17000塊堅硬的花崗石和潔白的漢白玉砌成的。
  作用:以極準確的數字,令人信服地說明了紀念碑用料之多,從而可以讓讀者想象它的巍峨、雄偉、莊嚴以及建造的艱難。
  4、下面的語句中紅色的詞用得好嗎?為什麽?
  (1)我越過廣場,踏着橘黃色花崗石石道,徐徐走到紀念碑臺階前,從近處仔細瞻仰紀念碑。
  好。“越過”寫出了動作的快,便於表現“我”急於瞻仰紀念碑的心情。“徐徐”寫出了動作的慢,便於表現“我”開始瞻仰時萬分崇敬的心情。
  (2)據地質學家化驗證明,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年到1000年之久。
  好。“至少”是最少的意思,準確地表明了浮雕能耐時間的下綫,告訴讀者,實際上能耐的時間可能會超過1000年。
  (3)每幅浮雕裏有20個左右英雄人物,每個人都和真人一樣大小, 他們的面貌、性格、表情和姿態都不相同。
  好。“左右”準確地表達了下面的意思。①一幅浮雕裏的英雄人物是20個。②一幅浮雕裏的英雄人物不到20個,但差得不多。③一幅浮雕裏的英雄人物超過20個,但超得不多。
公交綫路圖
  交通:乘1、2、4、17、20、52、57、802路天安門站下
  周邊景點:
  ★ 故宮 ★ 頤和園 ★ 八達嶺長城
  ★ 香山公園 ★ 天安門 ★ 天安門廣場
  ★ 人民大會堂 ★ 中南海 ★ 箭扣長城
  ★ 司馬臺長城 ★ 毛主席紀念堂
2008國慶節
  2008年10月1日上午,黨和國傢領導人鬍錦濤、吳邦國、溫傢寶、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剋強、賀國強、周永康等來到天安門廣場,出席首都各界嚮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儀式。這是鬍錦濤等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前,深切緬懷革命先烈。
  碑文中的三年以來,三十年以來,一千八百四十年以來的意思
  三年即解放戰爭,三十年即191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一千八百四十年即鴉片戰爭以來.
  解放戰爭
  1945年8月日本宣佈投降之後,當時的國內形勢由解决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為主轉為解决以國共之間的國內矛盾為主。歷經戰亂尤其是8年抗戰的中國軍民普遍渴望和平,不希望戰爭;同時,國際社會也不願意看到中國再爆發新的內戰,因此國內矛盾在一定時期有和平解决的可能。但是,還應看到,中華民國政府當局不願放棄一黨專政的政權,不願放棄徹底消滅中共的願望,因此國內矛盾還存在激化進而重新爆發內戰的危險。中共對此的戰略决策就是爭取和平解决國共矛盾,但同時又要做好戰爭準備。
  由於抗戰期間日軍深入中國腹地,因此處於正面戰場上的國民革命軍的主力大部分位於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與此相反,處於敵後戰場的共産黨八路軍、新四軍等卻處於有利的戰略位置。為改善不利的戰略處境,蔣中正一方面以中國戰區統帥的名義命令日軍就地集中並固守待降,命令八路軍等中共所屬武裝力量就地待命不得受降,同時命令國民革命軍日夜兼程嚮日軍占領區後方進軍;另一方面又接連發出電報,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當前形勢後决定,派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同時不理睬蔣中正的命令,命令所指揮的武裝力量積極嚮日軍進攻,收復失地。
  在延安八路軍總部的命令下,中共所屬各武裝力量紛紛嚮附近據守的日軍發出最後通牒,令其投降,並對拒不投降者展開攻擊。與此同時,中共中央指揮河北、山東所屬部隊積極嚮關內進發,配合蘇軍占領東北地區。
  由於中國國民黨當局沒有談判誠意,因此對毛澤東赴重慶事未作任何準備,談判的程序、議案均由中共方面首先提出,纔使談判籌備工作得以基本完成。在重慶期間,毛澤東就和平建國等問題直接同蔣中正進行多次商談。有關問題的具體談判主要在中共代表周恩來、王若飛和中國政府代表王世傑、張群、張治中、邵力子之間進行。經過激烈的爭論,最終雙方於10月10日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就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政治民主化、國民大會、黨派合作、軍隊國傢化、解放區地方政府等12個問題闡明了國共雙方的見解。其中有的達成了協議,有的未取得一致意見。中國國民黨方面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承認要堅决避免內戰。
  中國國民革命軍在蔣中正的部署下,調集兵力沿平綏、同蒲、平漢、津浦等鐵路嚮原日軍占領區推進。但是,國民黨無視原日軍占領區內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中共領導武裝力量的存在,無視中共領導下所建立地方政權的存在,因此遭到中共所屬武裝力量的堅决抵抗。其中規模較大的衝突有“上黨戰役”等。
  新民主主義革命
  民主主義革命以1919年的五四運動為界限,之前的被稱為舊民主主義革命,之後的纔被稱為新民主主義革命。
  1919.5.4--1949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在帝國主義和無産階級革命時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傢中的無産階級領導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其所謂"新",是相對於17-18世紀歐美國傢發生的資産階級領導的,旨在推翻封建專製主義壓迫,確立資産階級政治統治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來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為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産階級領導的、人民大衆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它的目標是無産階級(通過中國共産黨)牢牢掌握革命領導權,徹底完成革命的任務,並及時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嚮社會主義的過渡。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着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
  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1949年)發生於1919年的五四運動被認為是中國現代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思想源頭。它的直接起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款。強烈的愛國主義導致了這場由學生發起進而發展到全國各階層的抗議運動。它同時引發了各種新思潮進入中國,其中最為引人註目的是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1921年,毛澤東等12 人代表各地的共産主義小組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産黨誕生。
  中國共産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經歷了北伐戰爭(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戰爭(1927-1937年)、抗日戰爭(1937-1945年)和全國解放戰爭(1945-1949年)四個歷史階段。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産黨與國民黨合作共同抗擊侵略者,贏得了抗戰勝利。但1945年,國民黨發動內戰,中國共産黨經過三年解放戰爭,最終於1949年推翻了國民黨政府。
  新民主主義理論科學地回答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問題,以獨創性的內容和鮮明的中國特色,發展了馬剋思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突破了世界近代史上的革命要麽是資産階級民主革命,要麽是社會主義革命兩種模式,創造了第三種革命類型,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落後國傢,無産階級領導資産階級民主革命、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新課題;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關於中國革命分兩步走,以新民主主義社會和國傢為中間站實現嚮社會主義轉變的構想,解决了經濟落後國傢在奪取政權後,如何建設新國傢,創造條件,以最小的代價和平地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嚮社會主義轉變的難題,發展了馬剋思主義的不斷革命論和革命轉變論。這就從根本上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裏如何進行共産主義運動,如何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的道路問題,為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架起一座橋梁,打開一個通道。
  鴉片戰爭
  中國禁煙的消息傳到英國,英國政府决定武裝侵華,采取了一係列步驟和措施進行戰爭部署,並且多次對中國進行武裝挑釁。
  林則徐預感到可能要發生一場戰爭,他在嚴禁鴉片的同時,積極進行戰備。一是註意吸收敵方軍事技術方面的長處,有的放矢地加強己方,主要是在船炮水軍的建設上下功夫。另一是比較重視民衆的力量,認為“民心可用”。
  2、 戰爭爆發原因
  1839年7月,九竜尖沙咀村發生林維喜案。英國水兵在村內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維喜案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綫。
  1839年8月初,中國禁煙消息傳至英國,英國國會對此進行激烈辯論,在女皇維多利亞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10月1日,英國內閣作出“派遣艦隊去中國海”的决定。1840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侵華英軍總司令。4月,英國議會正式通過發動戰爭的决議案,派兵侵略中國。同年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餘艘及士兵4000人到達中國海面,標志着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也可以說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是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工業革命後,英國為奪取原料産地和消費市場,推行殖民擴張政策,决意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
  具體戰爭過程如下:
  1839年9月4日,中英在九竜發生衝突,英軍首先開炮,英方參戰五艘非正規艦衹;清軍出動三艘戰船,有岸炮支援。戰鬥持續四個小時,雙方損失輕微。
  1839年11月3日,中英穿鼻之戰,關天培率領的水師被擊退,英軍無人員傷亡。
  1840年6月22日,英軍部分主力準備完畢,按計劃開始以主力北上舟山。衹留少數艦船在虎門執行封鎖。
  1840年6月28日,英國侵華軍後續部隊到達廣州海面,至此第一批侵華英軍到齊,共計海軍戰艦16艘,東印度公司武裝輪船4艘,地面部隊4000人,海陸合計7000左右。(另有輔助艦衹)
  1840年6月30日,第一批英軍到達舟山。
  1840年7月2日,英軍後續艦隊9艘(其中戰艦三艘)途徑廈門,英遠征軍司令命一艘戰艦嚮廈門官員遞交《緻中國宰相書(副本)》,該艦駛入廈門南水道下錨。
  1840年7月3日,駛入廈門南水道的英艦派翻譯駕小艇登岸送信,被清軍武力阻止,英戰艦則嚮岸上開炮,引發了一場小規模炮戰。(此役雙方損失輕微,上報到朝廷時變成了一場勝仗)
  1840年7月5日,舟山海面英軍開始進攻定海,戰至黃昏,英軍停止進攻。
  1840年7月6日晨,英軍攻入定海。定海知縣投水自盡,總兵張朝發已於昨日戰死。是役,清軍參戰僅1540人,傷、亡各僅13人。定海水師在九分鐘內覆沒,英軍所有艦船僅中彈三發,無人員傷亡。
  1840年7月20日,定海失守的消息到達北京。
  1840年8月11日,英軍抵達天津,並沿途留兵封鎖中國沿海。直隸總督琦善與英軍司令咨會,隨後將《緻中國宰相書》進呈道光帝。
  1840年8月19日,道光帝收到公文。道光帝本無戰心,又由於嚴重的誤譯,道光以為英軍此來是為了“申焚燒鴉片之冤”,所以道光帝允許為之伸冤,“以折服其心”(所以罷免了林則徐,但英方並無此要求);拒絶賠償鴉片損失;拒絶割讓島嶼。並令其:“反棹南還,聽候辦理”。 英軍當然不肯答應,雙方繼續交涉。但由於翻譯和文化差異等諸多問題,雙方無實質進展。
  1840年9月15日,英軍感到在北京地區作戰並無把握,季風也將結束,同意返航。要求到廣東繼續談判。
  1840年9月28日,英艦隊回到舟山,得知先前留在定海的英軍疫病嚴重(至年底此處共計病死448人)。
  1840年10月3日,道光派琦善南下廣東,“懷撫”英夷。
  1840年11月25日,在舟山和浙江官員談判了一些日子後,不懂中國官場“潛規則”的懿律被當猴耍而不自知,發佈了浙江停戰的命令,率英軍南下廣東(不久以後英軍就放棄定海)。
  1840年11月29日,琦善到達廣州,中英廣州談判開始。但由於雙方開價差距懸殊,一開始就進入了扯皮階段。
  1840年12月25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的第一期奏摺,得知英人的要求如此過分(和南京條約的內容相似),下令備戰。
  1840年12月30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二期奏摺,認為談判已無希望,下令琦善“勿得示弱”,同時命令川、湘、黔三省嚮廣東派援軍。
  1841年1月6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三期奏摺,下嚴令:“逆夷要求過身……非情理可諭,即當大軍撻伐……逆夷再或投字帖,亦不準收受”, 同時重新啓用被革職的林則徐等。在談判期間,琦善不斷從廣東各地調兵至虎門,虎門兵力達到11000人。虎門也成為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火力最強大的炮臺。
  1841年1月7日,英軍發動進攻,虎門戰役開始。英軍攻占大角、沙角炮臺,並擊敗清軍水師。比起先前的表現,守軍作戰也很勇敢,共計戰死282人,受傷462人,沉沒戰船11艘,直至炮臺被打塌後纔開始後退。英軍僅受傷38人。
  1841年1月8日,琦善要求重開談判,英軍同意,暫時停戰。此後一直在談判。
  1841年1月26日,英軍強占香港,並要求割讓(香港仍有清軍)。
  1841年1月30日,道光帝得知虎門戰事,革除琦善職,授奕山為靖逆將軍,南下統兵。大概也是這一時期,道光帝派“強硬派”的裕謙和顔伯燾分別負責兩江和閩浙,兩人到任後立即開始盡最大力度整軍備戰。
  1841年2月24日,本來就毫無希望的談判已經破裂,英軍開始嚮虎門核心陣地佈置進攻。26日清晨,英軍正式發起進攻,到當天下午五時,英軍擊敗全部8500名守軍,關天培壯烈犧牲。由於主要在射程外炮擊,英軍損失輕微。
  1841年3月18日,英軍攻入廣州西南的英國商館,後來撤離。由於前兩敗,此戰中國守軍士氣低落,未戰先潰,英軍損失輕微。新任參贊大臣楊芳在奏章裏對失敗絶口不提,反而說已屢敗英軍,唯恐其逃竄。
  1841年4月14日,奕山到達廣州,耗時達57天,被俄國武官當成笑料。
  1841年5月初,各地援軍相繼抵粵,道光帝也反復下令“分路兜剿,務使該夷片帆不留”,如果英軍“聞風遠遁”,惟將軍是問。21日,奕山下令對英軍艦船火攻,英軍略受損失。24日,英軍進攻廣州,至25日,已經攻占廣州城外主要製高點和炮臺。此役英軍戰死9人,受傷68人。27日,清方向圍城的英軍要求談判,於是又暫時停戰。並且交納賠款。從6月1日起,英軍全部撤回香港。在此期間,奕山的奏摺對失敗衹字未提,反而是打了大勝仗,並說英軍舉白旗乞和。道光得知大喜,允許其求和,同時命令沿海撤防(節省軍費)。正好老天有眼,此時英軍中瘟疫橫行,英艦隊又突遭臺風襲擊,損失慘重。因此老天無意中幫奕山圓了謊。
  1841年5月30日,三元裏民衆與英軍交戰,其采用戰術之成功足以使任何清軍將領汗顔。但英軍最終還是突圍,英軍戰死5人,受傷23人。另有一名少校疲勞過度而死。31日,民衆包圍英軍占領的四方炮臺。時值停戰期間,清方派主戰的官吏餘保純將民衆勸歸。(這個倒黴的傢夥在當時就被不明真相的人當成了大漢姦,直到現在。)
  1841年5月31日,英國外相認為義律對中國過於保守,改派璞鼎查接替中國事務。
  1841年8月10日,璞鼎查到任。從倫敦到澳門,衹用了67天,其中還有十天在孟買處理公務,所以路上衹用了57天。
  1841年8月22日,英軍主力北上廈門,奕山隱瞞不報(他吹牛說英軍已退)。幸虧奕山的牛皮早被廈門的顔伯燾識破,故顔伯燾一直抗旨不撤防。並且在廈門投巨資建立了中國沿海最堅固的防綫——廈門石壁。炮臺的火力也相當強大,有火炮四百餘門,守軍5680人(僅次於虎門,但遠遠比虎門炮臺堅固)。
  1841年8月26日,英軍圍攻廈門。英軍戰術無非是正面佯攻,側面迂回,輕鬆繞開石壁。如此簡單的戰術,英軍已用過多次,但是由於瞞報嚴重,顔伯燾和道光帝並不知情。守軍一的開始抵抗也較為激烈,但是腹背受敵,且炮臺失去作用,很快不支。到了黃昏,清軍外圍陣地已全部失守。英軍也停止進攻。
  1841年8月27日,英軍攻打廈門城。守軍已於夜裏逃散,廈門失守。此役,清軍陣亡總兵一名,副將以下軍官7員。士兵減員324名。英軍戰死一人,受傷16人。戰後英軍對石壁炮臺的防禦力評價相當高。戰後道光帝首次得知:此次來華的英軍中還有陸軍。
  1841年9月5日,主力英軍(海陸軍共計四千人)北上浙江。此時浙江由頭號主戰派裕謙主持,浙東防務與戰前相比也已得到全面加強,降職的林則徐曾一度在鎮海協助組織防務,經歷了幾次戰鬥的林則徐認識到定海必然守不住,應該主動放棄。這個建議當然不可能被采納。
  1841年9月25日,英軍本來打算攻擊鎮海的主力海陸軍四千餘人受到風力影響,集結於鎮、定之間的海面。隨後的幾天,定海清軍與英軍屢有交火,均損失輕微。
  1841年10月1日晨,英軍嚮定海發動總攻,至下午2時,五千多守軍全部被擊敗。定海三總兵犧牲。英軍戰死2人,傷27人。
  1841年10月10日,英軍嚮鎮海發起攻擊,幾小時後,外圍陣地紛紛失守。此時戰鬥雖未結束,正在鎮海東城墻指揮的兩江總督裕謙已經知道希望全無,遂跳水自盡。
  1841年10月13日,英軍逼近寧波,負責此處的太子太保餘步雲棄城逃跑,寧波失守。
  1841年10月30日,“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步軍統領正黃旗滿洲都統崇文門監督正紅旗宗室總族長雍正帝四世孫前黑竜江將軍前盛京將軍”奕經受封為揚威將軍,調集八省援軍入援浙江。
  1842年3月10日凌晨,經過四個多月的準備之後,鴉片戰爭中唯一一次收復失地的反攻在奕經的指揮下打響,四小時後,規模龐大的反攻宣告失敗。
  1842年3月21日,浙江巡撫劉韻珂上“十可慮”折,雖未明說,但暗示戰爭已毫無希望,且充滿危險。
  1842年5月7日,英軍撤離寧波,集結兵力準備沿長江嚮內地進攻。
  1842年5月18日,英軍2000人攻破乍浦,此役清軍抵抗激烈,戰敗自殺者甚衆。英軍陣亡9救人(其中一名中校),受傷55人。
  1842年6月16日凌晨,乍浦的英軍全部出動攻擊吳淞。吳淞是江蘇海防重點,新任兩江總督牛鑒親自坐鎮於此。但戰鬥至中午12點,清軍全部逃散。清軍陣亡江南水路提督陳化成以下88人,英軍被擊斃兩人,受傷25人。同日,英軍第二期增援部隊到達吳淞口,在華英軍總兵力達到20000人。與清軍相比,不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這都算是一支空前強大的軍隊。
  1842年6月19日,英軍占領上海。
  1842年7月5日,英軍戰艦十二艘,輪船十艘,運輸船51艘,士兵7000人組成艦隊從上海出發,直撲鎮江。
  1842年7月13日,清軍開始增援鎮江。
  1842年7月21日,英軍開始攻城。此時鎮江城內駐軍僅有1600人,城外2700人,火炮很少。而英軍僅參加攻城的兵力就達6905人,英軍占絶對優勢。戰鬥開始後,英海軍組織火力猛轟城外清軍,城外清軍缺少掩護也沒有任何反擊手段,很快便潰散。與此同時,登陸的英陸軍開始攻城,由於缺少火炮掩護,英軍衹能用雲梯攻城,被守城清軍痛擊。隨後英軍組織火力轟擊城墻,可是城內駐軍有1185人是駐防在此的京口八旗。他們安傢此地已經200多年,所以仍然節節阻擊。同時英海軍組織小船沿水路攻擊鎮江西門,遭到城墻上清軍火炮的有效轟擊,狼狽退出。最後,占盡火力優勢的英軍從北、西、南三個方向突入城內,守軍一直堅持巷戰到深夜。城內清軍的傷亡率達30%。鎮江的火力兵力遠遠不及虎門,城墻堅固遠遠不及廈門,戰前動員遠遠不及定海,準備周密遠遠不及浙東,但是此役英軍有39人斃命,130人受傷,3人失蹤。多於上述四戰役所斃傷敵軍的總和。
  1842年8月2日,英軍離開鎮江,準備進攻南京。在此之前,清方决定求和。
  1842年8月31日,道光帝正式下旨同意簽訂條約。可是29日,摸透道光心思的前方大臣已經簽署了《中英南京條約》。
  1842年9月1日,清朝負責談判的官員嚮璞鼎查發出照會,對南京條約提出了十二項交涉內容。這十二項自討苦吃的內容為中國今後的苦難留下了隱患;也為下一次戰爭埋下了禍根。(與此同時,北京的道光帝、杭州的劉韻珂都給南京的官員寫信,內容居然也是要求作出類似的交涉,而這些信件還在路上。)
  1842年9月7日,道光帝正式同意簽約的諭旨到達南京,第一次鴉片戰爭早已結束。
  1842年10月,奕山奏報廣東仿造西式戰艦一艘,並且提議停止建造舊時戰船,經費用於建造西式戰艦。此事最終不瞭瞭之。
百科辭典
  Renmin Yingxiong Jinianbei
  人民英雄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People’s Heroes
    在北京市天安門廣場中心。1949年 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决議,為紀念在人民革命戰爭、民族解放戰爭和民主運動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建立紀念碑。當天下午毛澤東主席和全體出席政協會議的代表參加了奠基典禮。1952年 8月動土興建,1958年 4月落成,5月1日揭幕。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紀念碑通高37.94米,用1.7萬多塊花崗岩和漢白玉砌成。碑基面積3000餘平方米。臺座 2層,下層呈海棠形,東西寬50.44米,南北長61.54米。上層為方形,四周以漢白玉欄桿環繞,四面設臺階。臺座上為兩層須彌座,下層大須彌座束腰處四面鑲嵌着 8塊巨大的漢白玉浮雕,分別以“虎門禁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 “五四運動”、 “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遊擊戰”、“勝利渡長江”為主題。在“勝利渡長江”浮雕的兩側,另有兩幅以“支援前綫”、“歡迎人民解放軍”為題的裝飾性浮雕。每幅浮雕高 2米,寬2~6.4米,總長40.68米,雕刻着180個人物形象。上層小須彌座四周鎸刻牡丹、菊花、垂幔等組成的八個花環。碑身高大,正面碑心為一整塊大石,長14.7米,寬2.9米,厚 1米,重達70噸,鎸刻毛澤東題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鎏金大字。背面由7塊大石組成的碑心,鎸刻周恩來題寫的碑文:“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碑身兩側用五星、鬆柏和旗幟組成浮雕花環圖案。碑首為廡殿頂式。整座紀念碑雄偉壯觀,莊嚴肅穆。
     (吳元真)
    
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
  李成宇
  1965年國慶
  參透苦樂明死生,
  胸懷無私盡赤心,
  從來神州多人傑,
  代有健兒逐風雲,
  為創神州千秋業,
  敢赴刀山火海拼,
  貢獻終身或熱血,
  人民民主得保證。
  一部卓絶奮鬥史,
  鑄就不朽中華魂!
  附作者簡介:
  李成宇 註音:lǐ chéng yǔ 李成宇
  性別:男
  民族:漢
  曾用名:李成禹、李承宇、李澄宇。成雨山館、諸葛山館等。
  籍貫:四川閬中
  百度空間:李成宇吧、諸葛山館博客
  網名:成雨山館、諸葛山館等。
  簡歷:
  李成宇,四川省閬中水觀鄉人(1946—)。
  1953-1959年,四川省閬中縣黃泥小學讀書,1959-1962年四川省閬中金埡初級中學讀書。
  1062-1965年,四川省閬中城東中學校讀高中畢業。
  1965-1970年北京外國語學院俄語係本科畢業,期間1966年9月加入北京外國語學院紅衛兵,1967年3月加入北京外國語學院紅旗大隊(紅衛兵)。
  1970年4月-1971年9月,為湖北沙洋北京外國語學院五七幹校學員與生産指揮部顧問。
  1971年9月-1973年3月,北京外國語學院俄語係進修俄語畢業。
  1973年3月-1978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參謀。
  1978年3月-1978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洛陽外語學院高等代數幹部培訓班班長。
  1978年10月-1984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參謀。其間,197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産黨。
  1984年轉業到地方,任四川省閬中中學校辦公室副主任,閬中中學校高級教師。在閬中中學校任語文教師(兩年),四川省計算機學會會員,四川省南充地區電教學會會員,長期獨立擔任四川省閬中中學校信息技術教師(12年),親自培養校內外學生達6000餘人,獨立編寫相關教材,獨立撰寫的信息技術教育總結和論文在縣、地區和省級多次交流和獲奬,獨立編寫的計算機中學成績分析係統軟件,通過閬中總工會嚮全國各地四十餘所省級重點中學推廣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一定的經濟效益。後期任歷史教師(8年)。
  主要著作:
  《俄漢縮略語詞典》,參與合作編校,1976年內部出版,198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
  《電腦模擬血液凝集反應》,獨立編寫的電腦程序和主持撰寫的論文,獲四川省生物學會二等奬。
  《也談APPLE微機奏麯》,電腦音樂作麯論文,獨立撰稿,《中華學習機》雜志,1990年第5期,並收入維普科技論文集。
  《電腦鍵盤盲發訓練程序》,電腦教學應用程序和論文,獨立撰稿,《中華學習機》雜志,1990年第2期,並收入維普科技論文集。
  《APPLE視頻輸出的充分利用》,電腦教學應用經驗文章,獨立撰稿,《蘋果園》雜志,1989年第10期。
  《紀念杜光華烈士犧牲四十周年》,歷史研究論文。
  《“國民黨軍二十五師被全殲”歷史探索》,歷史研究論文。
  《閬中蜀漢直百五銖青銅幣的發現意義》,歷史研究論文。
  《張飛廟(漢桓侯祠)敵萬樓匾文「靈庥舄奕」考》,歷史研究論文。
  《談兒歌 “鴉雀雀,板板梭”的歷史價值》,論文。
  《四川方言新編》,主編,近百萬字,已經結稿,正準備出版。
  《李成宇詩詞》,五百餘首,已經結稿,正準備出版。
英文解釋
  1. n.:  Monument to the Peo-ple's Heroes in Beijing,China
  2. v.:  Monument to the People's Heroes, at Tiananmen Square
法文解釋
  1. n.  Le Monument aux héros du peuple
包含詞
紀47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碑碑文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
從化人民英雄紀念碑番禺人民英雄紀念碑市橋人民英雄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