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民主專政
目錄
No. 1
  人民民主專政[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無産階級專政的一種特殊形式。中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建立的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结一切可以團结的力量,在人民內部實行最廣泛的民主和對敵人實行有效的專政的國傢政權。
  馬剋思列寧主義認為,無産階級在奪取政權以後,必須建立無産階級專政,但無産階級專政采取什麽形式,衹能根據各國的歷史條件和具體情況而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中國是帝國主義支持的封建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産階級掌握政權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傢;無産階級人數很少,産業工人衹有 200 萬 ,但它很集中 ;農民衆多 ,占全國人口的80%以上;民族資産階級具有兩面性;分散落後的個體農業和手工業占國民經濟的90%以上。這種國情决定了中國無産階級領導的革命鬥爭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中國的工人階級必須與廣大農民聯盟,團结一切可以團结的力量,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綫,才能取得政權和鞏固政權。在長期革命實踐過程中,中國共産黨把馬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逐步形成了關於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體係。在黨的許多文件和毛澤東的許多著作如《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將革命進行到底》、《論人民民主專政》等文中都明確地提出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主張。《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指出“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把專政同民主聯繫在一起,這是對無産階級專政最本質的概括。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中國共産黨在廣大農村建立的革命根據地的革命政權,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的雛形。1949年10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就正式建立起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人民民主專政同過渡時期的情況和任務相適應,主要任務是繼續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 ,進而對生産資料私有製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嚮社會主義的過渡。在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後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民主專政組成的階級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工人階級人數增長了許多倍,在國傢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更大;廣大農民經過了社會主義改造,工農聯盟更加鞏固 ;知識分子總體上已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不存在,原來剝削階級的成員,絶大多數已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國傢政權的主要任務是領導和組織社會主義建設,努力實現國傢的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但階級鬥爭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在一定範圍內還將長期存在 ,有時還會表現得相當尖銳和激烈,因此,人民民主專政的專政職能仍不能削弱。
  人民民主專政這種政治形式,不僅與資産階級政權形式有本質的區別,而且與十月革命後俄國建立起來的無産階級專政也不完全相同。它既擔負着過渡時期的各項任務,又擔負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及其後的各項任務。但是,中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階級實質同無産階級專政是相同的,其共同點表現為:是工人階級通過自己的政黨對國傢政權實行領導 ;是新型民主和新型專政相結合的國傢政權;是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國傢政權;是多數人對少數人的專政;對內和對外的職能是相同的;擔負着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
  人民民主專政的特點和優點
  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人民當傢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廣泛性和真實性的特點。我國民主的廣泛性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第一,民主主體的廣泛性。在我國,包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在內的全體人民都是國傢和社會的主人。他們平等享有管理國傢和社會事務的權利。
  第二,人民享有民主權利的廣泛性。我國憲法第二章確認我國公民享有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廣泛的民主自由權利。民主的真實性表現在:人民當傢作主的權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質的保障。
  優點:
  1、人民民主專政實行大多數人對極少數敵人的專政。階級鬥爭在一定範圍內長期存在,時堅持國傢專政職能的重要依據。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後,剝削階級作為一個階級已被消滅,階級矛盾已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但由於受國內外因素的影響,階級鬥爭還將在一定範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可能被激化。
  2、人民民主專政,在概念表述上直接體現了民主與專政的辯證統一。它明確地表明了我國的階級狀況和政權的廣泛社會基礎;在實踐上能使人們正確理解我國政權的性質和職能防止衹強調專政而忽視民主或衹強調民主而忽視專政的片面性,有利於人民當傢作主和對敵人實行專政。
  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就是無産階級專政。
   領導力量 都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
   階級基礎 都以工農聯盟為基礎。
   國傢職能 都有民主和專政兩個方面。
   歷史使命 都要實現共産主義。
   人民民主專政是無産階級專政理論的發展。
  是在中國歷史條件下的無産階級專政。
  是新型的民主與新型的專政的結合。
  符合我國國情。
  一句話,人民民主專政是有中國特色的無産階級專政。
百科辭典
  renmin minzhu zhuanzheng
  人民民主專政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無産階級專政的一種形式。它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産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對人民內部實行民主和對敵人實行專政的一種國傢制度。
    毛澤東把馬剋思列寧主義的無産階級專政的一般原理運用於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在他的著作中,特別是在《論人民民主專政》(1949)一文中,對於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傢形式、性質、任務,參預國傢政治生活的各個階級的地位和相互關係以及人民民主專政的前途等一係列重要問題,作了深刻的論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中國共産黨在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國傢制度建設的豐富經驗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
    無産階級奪取政權,打碎資産階級的國傢機器後,為了進一步地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建立與堅持無産階級專政。無産階級專政采取什麽形式,應當根據各個國傢的歷史條件和具體情況來决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中國是一個經濟不發達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傢(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統治、壓迫和殘酷地剝削中國廣大人民的是帝國主義、官僚資産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它們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對象。中國無産階級是最革命的階級,但是人數較少,占中國人口80%的農民是無産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足(見民族資本),屬於中小資本,它一方面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有許多的聯繫,另一方面又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存在着矛盾,這種情況决定了中國的民族資産階級具有兩面性,他們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參加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社會的歷史條件和具體情況,决定了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産階級領導的、人民大衆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所要建立的國傢政權,衹能是人民民主專政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毛澤東說:“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産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選集》第4,第1369頁)。在社會主義改造階段,中國存在兩種聯盟:一種是工人階級和農民的聯盟,它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一種是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産階級的聯盟。這時,中國民族資産階級仍然具有兩面性,既有剝削無産階級取得利潤的一面,又有擁護憲法、願意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一面。中國共産黨對其采取利用、限製、改造的政策。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産階級之間的矛盾,本來是對抗性的,但可以轉化為非對抗性的、人民內部的矛盾。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结一切可以團结的力量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民族資産階級仍然可以參預無産階級領導的國傢政權和國傢的政治生活。在社會主義改造階段,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對象主要是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産階級的殘餘和其他敵視、破壞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反動勢力。
    在社會主義改造取得基本勝利,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全面開展的新的歷史時期,中國的人民民主專政有了新的變化。由於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消滅,專政的範圍更加縮小,享受民主權利的人民的範圍更加擴大,原先的民族資産階級的成員不再作為階級的代表,而是作為人民的一員參加國傢的政治生活。隨着由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組成的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綫的進一步發展和壯大,社會主義民主獲得了進一步發展,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傢制度進一步得到了鞏固和完善。
    人民民主專政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無産階級專政的形式,它執行無産階級專政的職能和擔負着與無産階級專政相同的任務。在對生産資料私有製的改造基本完成(見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 ,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消滅後,階級鬥爭已經不是國內的主要矛盾,而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便成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傢的中心任務。但是,由於剝削階級的殘餘分子和其他反對和破壞社會主義的敵對分子還存在,階級鬥爭還將在一定範圍內長期存在,而且這種鬥爭往往同國際階級鬥爭密切聯繫着,因此,國傢的鎮壓職能仍然不能削弱。
    參考書目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選集》第4捲,人民出版社,北京,1966。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人民出版社,北京,1957。)
     (劉詩白)
    
英文解釋
  1. :  Communist Party leadership
  2. n.: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包含詞
論人民民主專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