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min minzhu zhuanzheng
人民民主專政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無産階級專政的一種形式。它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産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對人民內部實行民主和對敵人實行專政的一種國傢制度。
毛澤東把馬剋思列寧主義的無産階級專政的一般原理運用於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在他的著作中,特別是在《論人民民主專政》(1949)一文中,對於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傢形式、性質、任務,參預國傢政治生活的各個階級的地位和相互關係以及人民民主專政的前途等一係列重要問題,作了深刻的論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中國共産黨在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國傢制度建設的豐富經驗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
無産階級奪取政權,打碎資産階級的國傢機器後,為了進一步地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建立與堅持無産階級專政。無産階級專政采取什麽形式,應當根據各個國傢的歷史條件和具體情況來决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中國是一個經濟不發達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傢(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統治、壓迫和殘酷地剝削中國廣大人民的是帝國主義、官僚資産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它們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對象。中國無産階級是最革命的階級,但是人數較少,占中國人口80%的農民是無産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足(見民族資本),屬於中小資本,它一方面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有許多的聯繫,另一方面又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存在着矛盾,這種情況决定了中國的民族資産階級具有兩面性,他們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參加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社會的歷史條件和具體情況,决定了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産階級領導的、人民大衆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所要建立的國傢政權,衹能是人民民主專政。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毛澤東說:“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産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選集》第4,第1369頁)。在社會主義改造階段,中國存在兩種聯盟:一種是工人階級和農民的聯盟,它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一種是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産階級的聯盟。這時,中國民族資産階級仍然具有兩面性,既有剝削無産階級取得利潤的一面,又有擁護憲法、願意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一面。中國共産黨對其采取利用、限製、改造的政策。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産階級之間的矛盾,本來是對抗性的,但可以轉化為非對抗性的、人民內部的矛盾。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结一切可以團结的力量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民族資産階級仍然可以參預無産階級領導的國傢政權和國傢的政治生活。在社會主義改造階段,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對象主要是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産階級的殘餘和其他敵視、破壞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反動勢力。
在社會主義改造取得基本勝利,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全面開展的新的歷史時期,中國的人民民主專政有了新的變化。由於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消滅,專政的範圍更加縮小,享受民主權利的人民的範圍更加擴大,原先的民族資産階級的成員不再作為階級的代表,而是作為人民的一員參加國傢的政治生活。隨着由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組成的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綫的進一步發展和壯大,社會主義民主獲得了進一步發展,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傢制度進一步得到了鞏固和完善。
人民民主專政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無産階級專政的形式,它執行無産階級專政的職能和擔負着與無産階級專政相同的任務。在對生産資料私有製的改造基本完成(見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 ,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消滅後,階級鬥爭已經不是國內的主要矛盾,而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便成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傢的中心任務。但是,由於剝削階級的殘餘分子和其他反對和破壞社會主義的敵對分子還存在,階級鬥爭還將在一定範圍內長期存在,而且這種鬥爭往往同國際階級鬥爭密切聯繫着,因此,國傢的鎮壓職能仍然不能削弱。
參考書目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選集》第4捲,人民出版社,北京,1966。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人民出版社,北京,1957。)
(劉詩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