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目錄 人格 personality; moral integrity; human dignity 人格 的概念
人格 也稱個性,這個概念源於希臘語Persona,原來主要是指演員在舞臺上戴的面具,類似於中國京劇中的臉譜,後來心理學藉用這個術語用來說明:在人生的大舞臺上,人也會根據社會角色的不同來換面具,這些面具就是人格 的外在表現。面具後面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真我,即真實的人格 ,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人格 ”一詞在生活中有多種含義。有道德上的人格 ,它指一個人的品德和操守;有法律意義上的人格 ,它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人;有文學意義上的人格 ,它指人物心理的獨特性和典型性。在心理學上,由於心理學家各自的研究取嚮不同,對人格 的看法也有很大差異。我們認為,人格 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統合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
①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統一。是個人的尊嚴、名譽、價值的總和。在社會主義國傢,每個公民人格 平等,人格 尊嚴受到法律保護。 ②在心理學上,即“個性”。 ③人的道德品質:人格 卑下|高尚的人格 。 ①一般意義上講的人格 是人的品格操守,真正意義上的人格 是人生格局養成與操守。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就是人格 發展過程的每個階段。從格物到正心,是人生格局的養成階段;從修身到平天下,是人生格局的豐富階段。整個過程是人格 養成、豐富、消亡的自然過程。
②人格 養成專傢葉長強先生,因興趣使然結識衆多海內外文化大傢、儒釋道等百傢要人、社會精英人士及名人騷客。浸淫於浩若煙波的中華文化中,總結出人格 之精髓——大成模型,填補了國內外人文教育的空白。大成模型是對往聖先賢人格 發展的總結與提升,以人體結構為模型,將全息人格 分為道、德、知行、時間、契約、行為、結果、情感、抉擇九個部分,以生命進化為前提,在外和內諧的格局內呈蠃旋狀平衡嚮道接近成長模型。
③人格 養成是根據格物、緻知、誠意、正心四個階段進行的,主要是對十六歲、即將成人的青少年進行的教育形式。日常生活裏我們所說的人格 包含了許多含義,道德意義上的人格 (與倫理、道德相對)、法律上的指一種資格(與權利義務有關)等等。。。。。。
而,我們在讀書的時候,能感受到書中作者所刻畫的各種人物的心理特徵,有的人英勇、有的人懦弱;有的急躁,有的沉穩;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能覺察到周圍人各不相同的特徵,有的人勤奮、有的人懶惰。等等,這些心理特徵其實都是心理學意義上的人格 。在心理學中,人格 是探討個體與個體差異的領域。
人格 一詞的起源(英文personality)自古希臘語persona。persona最初指古希臘戲劇演員在舞臺演出時所戴的面具,與我們京劇中的臉譜類似。而後指演員本人,一個具有特殊性質的人。現代心理學沿用persona的含義,轉意為人格 。其中包含了兩個意思:一是指一個人在人生舞臺上所表現的種種言行,人遵從社會文化習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應。即人格 所具有的“外殼”,就像舞臺上根據角色的要求而戴的面具,反應出一個人外在表現。二是指一個人由於某種原因不願展現的人格 成分,即面具後的真實自我,這是人格 的內在特徵。
關於心理學中人格 的定義,比較流行的是:所謂人格 ,是指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統合模式,這個模式包括了個體獨具的、有別於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各種特質或特點的總體。
在心理學中,還經常運用“個性”一詞表達人格 的概念。我國的《大百科全書•心理學捲》中就有人格 即個性的提法。
人格 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的多種本質特徵。
1.獨特性
一個人的人格 是在遺傳、環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遺傳、生存及教育環境,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心理點。人與人沒有完全一樣的人格 特點。所謂“人心不同,各有其面”,這就是人格 的獨特性。但是,人格 的獨特性並不意味着人與人之間的個性毫無相同之處。在人格 形成與發展中,既有生物因素的製約作用,也有社會因素的作用。人格 作為一個人的整體特質,既包括每個人與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點,也包括人與人之間在心理、面貌上相同的方面,如每個民族、階級和集團的人都有其共同的心理特點。人格 是共同性與差別性的統一,是生物性與社會性的統一。
2.穩定性
人格 具有穩定性。個體在行為中偶然表現出來的心理傾嚮和心理特徵並不能表徵他的人格 。俗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這裏的“秉性”就是指人格 。當然,強調人格 的穩定性並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變的,隨着生理的成熟和環境的變化,人格 也有可能産生或多或少的變化,這是人格 可塑性的一面,正因為人格 具有可塑性,才能培養和發展人格 。人格 是穩定性與可塑性的統一。
3.統合性
人格 是由多種成分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內在統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識的調控。人格 統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當一個人的人格 結構在各方面彼此和諧統一時,他的人格 就是健康的。否則,可能會出現適應睏難,甚至出現人格 分裂。
4.功能性
人格 决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個人的命運,因而是人生成敗的根源之一。當面對挫折與失敗時,堅強者能發憤搏,懦弱者會一蹶不振,這就是人格 功能的表現。
據此根據其特徵我們可以在心理學上將人格 定義為:是個人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係統的獨特的反應方式,它由個人在其遺傳,環境,成熟,學習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並具有很大的穩定性什麽是人格
什麽是人格 ?
在1937年出版的《人格 :心理學的解釋》一書中,奧爾伯特把人格 研究狀況介紹給美國。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就反對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心理學中某些公認的觀點。奧爾伯特早期理論的創建主要受到哈福大學畢業後在德國吸收的格式塔心理學和早期形成的強烈的人本主義傾嚮的影響。我們在第四章中已經看到,格式塔心理學強調意識經驗的完整和相互聯繫,它的致命弱點是不能為了更透徹地瞭解它而試圖對它進行任何分解。它幾乎完全忽視了潛意識心理。奧爾伯特認為,格式塔心理學“是那種我一直在渴求的但並不是知道它存在的心理學”(1968,第387頁)。事實上,奧爾伯特懷疑把科學作為人格 信息的來源。他對文學和哲學看到的有關人類的描述感到更為滿意。這並不是說,奧爾伯特忽視科學方法提供的信息,顯然他不是這樣。但是,他並不希望在致力理解人格 的研究工作中被圄於科學方法之內。他認為在漫長的歲月中人類積纍了許多有用的而卻是非科學的信息。不對它們加以利用是極為愚蠢和魯莽的。
1937年,奧爾波特考證了人格 這個詞的詞源,開始把它與意指面具的希臘語Persona相聯繫。他還對無視中有關人格 的定義進行考證,最後得出了自己對人格 的著名定義:“人格 是個體內部的那些心裏物理係統中决定其獨特地順應環境的動力組織”。
人格 在靈魂心理學中的概念靈魂心理學屬於靈魂醫學(Soul Medicine)範疇,靈魂心理學給人格 定義為,人格 是人類獨有的、由先天獲得的遺傳素質與後天稟承的內外信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人類靈魂本質及個性特點的性格、氣質、品德、品質、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嚴、魅力等。 靈魂醫學認為信使是一切能夠表達生物體內部之間以及與外界溝通聯繫並發生相應生物效應的各種生物語言。 人格 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的統合模式。它具有獨特性、穩定性、統合性、功能性。
人格 是一個復雜的結構係統,它包括許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氣質、性格、認知風格、自我調控等方面。自我調控是人格 中的內控係統,具有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控製三個子係統。
弗洛伊德的人格 “三我”結構
弗洛伊德將人格 結構劃分為三個層次: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位於人格 結構的最低層,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組成的能量係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本我是無意識,非理性的。遵循快樂原則。
2、自我:位於人格 結構的中間層,從本我中分化出來的,其作用是調節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現實原則。
3、超我:位於人格 結構的最高層。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製本我的衝動;對自我進行監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則。 民法中的人格 ,即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是法律賦予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或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具體表現為人格 權,如自然人的身體權、生命權、健康權、名譽權、肖像權等。 西方心理學家對人格 心理學的研究,由於各自觀點及研究方法上的不同,先後出現了幾十種人格 理論。這些理論從不同角度對人格 進行了探討,現僅介紹其中的四種人格 理論:特質論、多元類型論、心理動力論和人本主義理論。
(一)特質理論
人格 特質理論(theoryofpersonalitytrait)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醫學心理學家奧爾波特(G.W.Allport,1897~1967)和卡特爾(R.B.Carttell,1905~)。特質理論認為,特質(trait)是决定個體行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 的有效組成元素,也是測評人格 常用的基本單位。1949年卡特爾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種相互獨立的根源特質,從而編製了“卡特爾16種人格 因素調查表”(SixteenPersonalityFactorQuestionair,16PF)。
(二)類型理論
類型理論是20世紀30~40年代在德國産生的一種人格 理論,主要用來描述一類人與另一類人的心理差異,即人格 類型(personalitytype)的差異。人格 類型理論有三種,即:單一類型理論、對立類型理論、多元類型理論。以下僅對對立類型理論作一簡要介紹,至於多元類型理論,在後面的章節將分別以氣質和性格類型學說加以討論。對立類型理論認為,人格 類型包含了某一人格 維度的兩個相反的方向。A—B型人格 是這一理論的代表。福利曼和羅斯曼(Friedman&Rosenman,1974)描述了A—B人格 類型,近年來,人們在研究人格 和工作壓力時,常使用這種人格 類型。A型人格 的主要特點是性情急躁,缺乏耐心,外嚮,動作敏捷,說話快,生活常處於緊張狀態,社會適應性差,屬不安定型人格 。具有這種人格 的人易患冠心病。對冠心病患者的調查發現,A型人格 的人數是B型人格 人數的兩倍。B型人格 的主要特點是性情不溫不火,舉止穩當,對工作和生活滿足感強,喜歡慢步調的生活節奏屬於安定型人格 。
(三)心理動力學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 是一個整體結構,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組成。這三部分相互影響,對個體行為産生不同的內部支配作用。其中本我是屬於無意識的,自我和超我則一部分屬於無意識,一部分屬於有意識的。本我代表本能的力量,超我則是社會規範,兩者從根本上講是相互衝突的。自我的作用就是協調本我、現實和超我之間的關係,在遵循“現實”和“道德”的原則下,滿足本我的要求。可見,自我要為三個對象服務,而本我和超我在無意識領域中的衝突不可避免。健全的本我就是能尋求到某種方式,把這種內心衝突降低到最低限度。如果自我功能減弱、人格 的三部分失去平衡彼此就會相互衝突,則容易導致心理疾患的發生。
(四)人本主義理論
以馬斯洛和羅傑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論者提出了更為積極的人格 理論。他們認為人是積極主動、追求自我實現的健全的機體,自我實現是人性的本質。人本主義提出人格 的自我理論,包括自我觀念、積極關註、自我和諧和自我實現四個要點。自我觀念(selfconcept)是個體在其生活環境中對每一經驗的評估及與環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方式作用於環境事物,産生的直接經驗與間接(評價性)經驗相一致,就會順利形成自我觀念。否則,自我觀念的形成就會遇到睏難。積極關註(positiveregard)就是個體希望別人以積極的態度支持自己,如果獲得外界的積極關註越多,他的自我觀念將會越來越明確,進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自我和諧(selfcongruence)是指一個人自我觀念中沒有自我衝突時的心理現象。反之,自我不和諧包括:直接經驗與評價性經驗之間的不和諧;理想自我與真實自我之間的不一致。改變自我不和諧的方法在於嚮當事人提供一個和諧環境,對他進行無條件的積極關註,使他在這種自然環境中促進對自我的積極探索,形成健康和諧的自我觀念,發揮其實現自我的潛能。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是指個體趨嚮完美、趨嚮實現、趨嚮自我的保持與提高的傾嚮。它是激發個體行為和發展的基本推動力。個體要達到自我實現的需要,關鍵在於自我結構與經驗的協調一致,要具備經驗的開放、協調的自我、客觀正確的自我估價、無條件關註以及與人和睦相處等五個心理素質特徵。 人格 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的關係與作用。心理學家們認為,人格 是在遺傳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漸形成並發展的。
(一)生物遺傳因素
由於人格 具有較強的穩定性特徵,因此人格 研究者更註重遺傳因素的作用。綜合現有的研究結果,作出遺傳對人格 作用的簡要歸納如下:
1. 遺傳是人格 不可缺少的影響因素。
2. 遺傳因素對人格 的作用程度隨人格 特質的不同而異。通常在智力、氣質這些與生物因素相關較大的特質上,遺傳因素的作用較重要;而在價值觀、信念、性格等與社會因素關係密切的特質上,後天環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3. 人格 的發展是遺傳與環境兩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人既具有生物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人在胚胎狀態時,環境因素的影響就開始了,這種影響會在人的一生中持續下去。後天環境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會文化因素。這些因素對人格 的形成與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
(二)社會文化因素
每個人都處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文化對人格 的影響極為重要。社會文化塑造了社會成員的人格 特徵,使其成員的人格 結構朝着相似性的方向發展,這種相似性具有維係社會穩定的功能,又使得每個人能穩固的“嵌入”在整個文化形態裏。
社會文化對人格 具有塑造功能,還表現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例如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這裏的“勤勞勇敢”的品質便是中華民族的共有的人格 特徵。
(三)家庭環境因素
研究人格 的家庭成因,重點在於探討家庭的差異(包括家庭結構、經濟條件、居住環境、家庭氛圍等)和不同的教養方式對人格 發展和人格 差異具有不同的影響。研究發現,權威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現得過於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來控製。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極、被動、依賴、服從、懦弱,做事缺乏主動性,甚至會形成不誠實的人格 特徵。放縱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讓孩子隨心所欲,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時出現失控的狀態。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多表現為任性、幼稚、自私、野蠻、無禮、獨立性差、惟我自尊、蠻橫胡闹等。民主型教養方式的父母與孩子在家庭中處於一種平等和諧的氛圍當中,父母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和積極正確地指導。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能使孩子形成一些積極的人格 品質,如活潑、快樂、直爽、自立、彬彬有禮、善於交往、富於合作、思想活躍等。由此可見,家庭確實是“人類性格的工廠”,它塑造了人們不同的人格 特質。
(四)早期童年經驗
“早期的親子關係定出了行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後的行為。”這是麥肯依(Mackinnon,1950)有關早期童年經驗對人格 影響力的一個總結。中國也有句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人生早期所發生的事情對人格 的影響,歷來為人格 心理學家所重視。需要強調的是,人格 發展儘管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幸福的童年有利於兒童發展健康的人格 ,不幸的童年也會使兒童形成不良的人格 ,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係,比如溺愛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 特點,逆境也可能磨煉出孩子堅強的性格。另外,早期經驗不能單獨對人格 起作用,它與其它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 的形成與發展。
(五)自然物理因素
生態環境、氣候條件、空間擁擠程度等這些物理因素都會影響到人格 的形成與發展。有很多研究說明了生態環境對人格 的影響。另外氣溫會提高某些人格 特徵的出現頻率,例如熱天會使人煩躁不安,對他人采取負面反應,發生反社會行為。總之,自然環境對人格 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在不同物理環境中,人可以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特點。
(六)學校教育因素
學校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地嚮學生施加影響的教育場所,是成長過程中重要的環境因素。教師對學生的人格 常具有指導定嚮作用,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教師的氣氛中,學生常有不同的行為表現,教師的公正性對學生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而教師的期望引起的效應稱“皮格馬利翁效應”另外,學校是同齡群體聚集的場所,同伴群體常對人格 的形成起到巨大的影響。 認知風格是指個人所偏愛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認知的方式主要有:場獨立性和場依存性;衝動和沉思;同時性和繼時性。認知風格與認知能力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其差別是:
(1)能力是指成就水平;而風格是指認知方式。
(2)能力是指人們能夠達到的最高行為;而風格是指人們的典型行為。
(3)能力是一種單極變量,由高低或好壞之分;而風格是指一種雙極或多極變量。無高低與好壞之分。 人格 測驗的方法很多。典型的有:自陳量表、投射測驗、情景測驗、自我概念測驗。
1、自陳量表法。讓被試按自己的意見,對自己的人格 特質進行評價的一種方法。有明尼蘇達多相人格 測驗和愛德華個人興趣量表。
2、投射測驗。有羅夏剋墨漬測驗和主題統覺測驗。
3、情景測驗。性格教育測驗和情景壓力測驗。
4、自我概念測驗。形容詞列表法、Q分類法。 人格 測驗多達數百種,由於其依據的人格 理論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但總的來講,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結構明確的自陳量表;一類為結構不甚明確的投射技術。由於投射技術的實施、記分和結果解釋均太復雜,不是專業的心理測驗人員很難掌握。人格 自陳量表的題量較大,多數用於測量人格 的若幹特質。人格 量表中人格 調查表和人格 問捲數量多,使用頻率高,國際和我國常用的人格 量表主要包括艾森剋人格 問捲(EPQ)、卡特爾十六種人格 因素測驗(16PF)、明尼蘇達多項個性調查表(MMPI)、加州心理問捲(CPI)、NEO人格 問捲(NEO PI)、中國人個性測量表(CPAI)。著名的明尼蘇達多項人格 調查表可以測量人格 的10種特質,卡特爾十六種人格 因素測驗用以測量人格 結構的16種特質。也有的量表衹測人格 的一個方面,如“內外嚮量表”。 因素A——樂群性:
低分特徵:緘默,孤獨,冷漠。
高分特徵:外嚮,熱情,樂群。
因素B——聰慧性:
低分特徵:思想遲鈍,學識淺薄,抽象思考能力弱。
高分特徵:聰明,富有才識,善於抽象思考,學習能力強,思考敏捷正確。
因素C——穩定性:
低分特徵:情緒激動,易生煩惱,心神動搖不定,易受環境支配。
高分特徵:情緒穩定而成熟,能面對現實。
因素E——恃強性:
低分特徵:謙遜,順從,通融,恭順。
高分特徵:好強固執,獨立積極。
因素F——興奮性:
低分特徵:嚴肅,審慎,冷靜,寡言。
高分特徵:輕鬆興奮,隨遇而安。
因素G——有恆性:
低分特徵:苟且敷衍,缺乏奉公守法的精神。
高分特徵:有恆負責,做事盡職。
因素H——敢為性:
低分特徵:畏怯退縮缺乏自信心。
高分特徵:冒險敢為,少有顧忌。
因素I——敏感性:
低分特徵:理智的,着重現實,自恃其力。
高分特徵:敏感,感情用事。
因素L——懷疑性:
低分特徵:依賴隨和,易與人相處。
高分特徵:懷疑,剛愎,固執已見。
因素M——幻想性:
低分特徵:現實,合乎成規,力求妥善合理。
高分特徵:幻想的,狂放不羈。
因素N——世故性:
低分特徵:坦白,直率,天真。
高分特徵:精明能幹,世故。
因素O——憂慮性:
低分特徵:安詳,沉着,有自信心。
高分特徵:憂慮抑鬱,煩惱自擾。
因素Q1——實驗性:
低分特徵:保守的,尊重傳統觀念與行為標準。
高分特徵:自由的,批評激進,不拘泥於現實。
因素Q2——獨立性:
低分特徵:依賴,隨群附衆。
高分特徵:自立自強,當機立斷。
因素Q3——自律性:
低分特徵:矛盾衝突,不顧大體。
高分特徵:知已知彼,自律謹嚴。
因素Q4——緊張性:
低分特徵:心平氣和,閑散寧靜。
高分特徵:緊張睏擾,激動掙紮。
二、二元個性因素含義
適應與焦慮型X1:
X1=[(38+2×L+3×O+4×Q4)-(2×C+2×H+2×Q2)]/10
低分特徵:生活適應順利,通常感到心滿意足,能做到所期望的及自認為重要的事情。也可能對睏難的工作缺乏毅力,有事事知難而退,不肯奮鬥努力的傾嚮。
高分特徵:對生活上所要求的和自己意欲達成的事情常感到不滿意。可能會使工作受到破壞和影響身體健康。
內嚮與外嚮型X2:
X2=[(2×A+3×E+4×F+5×H)-(2×Q2+11)]/10
低分特徵:內傾,趨於膽小,自足,在與別人接觸中采取剋製態度,有利於從事精細工作。
高分特徵:外傾,開朗,善於交際,不受拘束,有利於從事貿易工作。
感情用事與安詳機警型X3:
X3=[(77+2×C+2×E+2×F+2×N)-(4×A+6×I+2×M)]/10
低分特徵:情感豐富而感到睏擾不安,它可能是缺乏信心,頽喪的類型,對生活中的細節較為含蓄敏感,性格溫和,講究生活藝術,采取行動前再三思考,顧慮太多。
高分特徵:富有事業心,果斷,剛毅,有進取精神,精力充沛,行動迅速,但常忽視生活上的細節,衹對明顯的事物註意,有時會考慮不周,不計後果,冒然行事。
怯懦與果斷型X4:
X4=[(4×E+3×M+4×Q1+4×Q2)-3×A+2×G)]/10
低分特徵:怯懦,順從,依賴別人,純潔,個性被動,受人驅使而不能獨立,為獲取別人的歡心會事事遷就。
高分特徵:果斷,獨立,露鋒芒,有氣魄,有攻擊性的傾嚮,通常會主動地尋找可以施展這種行為的環境或機會,以充分表現自己的獨創能力,並從中取得利益;
心理健康因素Y1:
Y1=C+F+(11-O)+(11-Q4)
低於12分者僅占人數分配的10%,情緒不穩定的程度頗為顯著。
專業有成就者的人格 因素Y2:
Y2=Q3×2+G×2+C×2+E+N+Q2+Q1
平均分為55,67以上者應有其成就。
創造力強者的人格 因素Y3:
Y3=(11-A)×2+B×2+E+(11-F)×2+H+I×2+M+(11-N)+Q1+Q2×2
標準分高於7者屬於創造力強者的範圍,應有其成就。
創造能力原始分轉化標準分:15-62;63-67;68-72;73-77;78-82;83-87;88-92;93-97;98-102;103-150的標準分分別是1;2;3;4;5;6;7;8;9;10。
在新環境中有成長能力的人格 因素Y4:
Y4=B+G+Q3+(11-F)
平均值為22分,不足17分者僅占分配人數的10%左右,從事專業或訓練成功的可能性極小。25分以上者,則有成功的希望。 人格 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它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成長,又要面臨一個新世紀的挑戰時,我們希望展望它的未來,而這必然離不開對它的過去和現在做出現實的評估。 1 人格 心理學目前存在的問題
儘管人格 心理學曾經有過光輝的過去,各大心理學流派如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人本主義、認知理論等都曾在人格 心理學的園地中爭奇鬥妍,但現在的人格 心理學卻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甚至有分化瓦解的危險。那麽它的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
McClelland 以TAT研究成就動機聞名於世的人格 心理學家,認為當前的人格 心理學有四個特徵:第一,人格 大體上仍然是對自我印象的研究。這是針對人格 研究方法而言。目前它仍以自我報告為主;第二,當前的人格 研究仍然基本上衹涉及意識的或認知的變量;第三,人格 研究遠未成為一門日益積纍的科學,而衹是衆多分散工作的總稱。他說每個人似乎更醉心於提出一個新途徑。第四,與心理學的其他很多研究一樣,人格 研究還主要集中在過程上,而不是內容。心理學還是一門研究“ing”的科學。
劉兆永在談到人格 心理學的理論現狀時也認為,當前傳統的人格 理論並未死去,而又産生了更多的新的人格 理論,但又缺乏能整合前人資料、進一步指導研究的人格 理論。
Epstain認為人格 心理學衰落的原因不在於它太狹隘,而是它沒有一個大的人格 理論可以有效地與經典理論競爭。[3,4] 人格 有生理類型和心理類型兩類。生理類型分類如古希臘體液的氣質分類、中國古代陰陽25人分類、E.剋雷奇默的體型分類等。心理類型分類如榮格把人分為外傾和內傾兩類;E.施普蘭格爾把人格 分為理論、經濟、藝術、社會、政治 、宗教6型。這些是根據人的思想、情感、感覺、意志等特點來劃分的。
有代表性的人格 理論分類
①特質理論把人格 當作許多個別特點的組合。認為對一個人的描述如能確實代表此人在某種情境下的行為特點,它也預示在另外的場合下他將會怎樣表現。這種行為的一致性和傾嚮性可概括為某人的人格 結構,即特質,它是人格 最基本的測量單元,也是行為不同於他人又相似於他人的原因。②精神分析人格 理論創始人S.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為意識和無意識兩部分。意識衹占心理生活的小部分,是淺層的經驗部分;無意識是深層的、更重要的部分,對人的思想和行為起主導和决定的作用。弗洛伊德認為人格 是一動力組織,其能量的來源是“裏比多”(即性力)。心理性欲的發展階段也就是人格 的發展階段。任何階段的發展阻止或停滯都會對個體的人格 産生持續的後效。弗洛伊德過分強調人格 的本能和生物方面,受到其他新精神分析論者的批評和修正。他們強調社會及文化因素的决定性影響,被稱為精神分析“社會文化歷史學派”。③現象學人格 理論把註意力集中在個人的當前和未來。如C.羅傑斯強調人的功能的完善性;A.馬斯洛的人的自我實現觀點等。他們都強調個人是如何知覺和解釋事物的,都重視個體對世界的獨有的觀點。 人格 :一般來說,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與其他人相區別的獨特而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 renge(gexing)
人格 (個性)
personality
個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即個人的一些意識傾嚮與各種穩定而獨特的心理特性的總和。人格 (個性)是在個體適應或改變環境的活動、實踐過程中形成和表現出來的。人格 (個性)是個體與現實特定關係的反映。人格 (個性)是許多學科的研究對象,它們各自從不同的角度研究它。心理學研究人格 (個性)的心理特性(能力、性格等)的實質和規律。
人格 (個性)的概念 人格 (個性)(Personality)一詞來源於拉丁文的“Persona”,意謂演員所戴的“面具”;後來引伸為人物、角色及其內心的特徵,即其心理面貌。
人格 與個性都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人格 與個性是同義詞,二者均指個人的一些意識傾嚮與各種穩定而獨特的心理特性的總和,即個人的心理面貌。
狹義的人格 通常是指個人的一些與意識傾嚮性相聯的氣質、性格、愛好等的綜合表現,如內嚮或外嚮、獨立性或依從性等。有時,甚至僅指個人的品德、操行。所以,有人常把人格 看作性格(Character)的同義詞。如歐洲的心理學家就喜歡用Character一詞來表示人格 。 但是,較多的心理學家認為,性格僅僅是人格 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個人在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性。它既包含與意識傾嚮直接關聯具有道德評價意義的特性,如光明磊落、見義勇為、助人為樂或口是心非、明哲保身、幸災樂禍等;也包含與行為方式緊密關聯的中性的特性,如活潑、 拘謹、 果斷、猶豫、機敏等。
狹義的個性通常是指個人心理面貌中與共性相對的個別性(Individuality),即個人獨有的心理特性。
中國心理學家一般認為,作為科學概念,把人格 和個性看作同義詞並作廣義的理解是恰當的。因為狹義人格 或個性所指的範疇,已經有專門的術語(如性格、品德、個別差異等)予以概括了。
在美國,迄今還沒有一個確切而被公認的人格 定義。心理學家M.H.普林斯1924年提出,人格 是各種與生俱來的屬性、衝動、傾嚮、欲求與本能以及藉經驗習得的屬性與傾嚮的總和。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奠基人J.B.沃森1930年認為:人格 乃是我們所有的各種習慣係統的最終産物。持因素分析觀點的特性論者心理學家J.P.吉爾福德(1959)重視人格 結構的整合與獨特性,認為人格 是由個體間有所不同的、可辨認且較持久的各類特性(如需要、興趣、態度、氣質、能力、形態及生理等)構成的獨特模式。心理學家G.W.奧爾波特則在1961年提出人格 是個體內部規定一個人的獨特的行為與思考的心身係統的動力性組織的看法。所有這些看法,都各從一個側面去揭示人格 的實質,但他們均未能從社會製約性與主客觀統一性的角度去說明問題。
在蘇聯,心理學家С.Л.魯賓什坦、Н.□.多布雷寧等對個性(即人格 )提出:“個性是在人同周圍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與“作為關係的意識”、 “意嚮”、“動機” 以及“無意識的傾嚮” 相聯繫的,各種相互製約的“心理特性(特別是性格和能力的特性)的總和”。並且認為,個性既有動力性(即可變性),也有相對穩定性;既有人的共同性,也有個體的獨特性;個性一旦形成就成為接受外部影響的“內部條件”,並製約着自己的心理效應和行為方式。這些闡述,富有啓發性,且較有深度。但蘇聯一些心理學家認為是現在還沒有足夠的具體研究材料能闡明這一問題,所以迄今還不可能提出一個明確的個性(即人格 )定義。
人格 (個性)的心理結構 人格 (個性)包含哪些心理成分,以什麽方式構成為統一體的,這是人格 心理學家長期以來力求解答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决不僅有利於確定人格 測量和 n.: character, individuality, lot, person, personality, selfhood, spirit, swear by, character; personality, human dignity,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ies of a person seen as a whole n. personnalité, caractère 個人特徵 , 個性 , 個別的特性 心理障礙 雙重人格 精神分析 百科大全 品質 成功 勵志 道德 品德 詞語 解釋 詞彙 詞典 漢語 簡介 宣言 聯合國 疾病 心理學 心理咨詢 心理治療 人際關係 詞語解釋 投影 心理 影子 日本恐怖小說 殺人手段 法律 法學 權利 法律術語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