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工魚礁 artificial marine habitat
深圳市農林漁業局於2003年4月13日在深圳市南澳鎮楊梅坑舉行“人工魚礁建設試點投放儀式”。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李珠江局長、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領導及深圳市農林漁業局賴志平局、深圳市計劃、財政、海洋、環保及海事等部門參加了此次人工魚礁投放儀式,並由此拉開了深圳市人工魚礁建設的序幕。
深圳市人工魚礁的建設,是根據廣東省人大九屆二十九次會議通過的《關於建設人工魚礁保護海洋資源環境》的决議采取的一項保護海洋資源,實現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是繼南海伏季休漁、人工增殖放流之後又一保護和增殖海洋漁業資源的重要舉措。給各種海洋動物人工製造一個棲息之地,使他們有一個繁衍、遊戲和避難的場所,有一個海洋動物的食物滋生附着和生長的場所,這對促進海洋生物的增長,對促進我市海洋生態環境和海洋生物資源保護,推進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推動漁業可持續發展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深圳市人工魚礁建設,在廣東省政府的統一規劃下進行,計劃利用5年時間,投資約8000萬元,在南澳半島的楊梅坑、鵝公灣和西衝海域建設三座人工魚礁群,規劃面積16平方公裏,投放礁體32萬立方米,礁區中生態公益型和準生態公益型礁區各8平方公裏。深圳市農林漁業局計劃將生態公益型人工魚礁建設成“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結合每年的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投放戀礁型魚類,優質底棲貝類及大型藻類等。特別是楊梅坑海域地處大亞灣水産資源保護區的核心區域,將該礁區作為珍貴水産資源的天然源種集體保護場加以保護;對於準生態公益型人工魚礁區,將限製開發利用,用於發展海上休閑旅遊業,以促進深圳市漁業結構的調整。 |
|
人工魚礁 artificial marine habitat
最初的人工礁是以誘集魚類,造成漁場,以供人們捕獲為目的,而且主要以魚類為對象。所以稱為人工魚礁。
當前人工礁的概念:是一種人為設置在水域中的構造物,人工魚礁是利用生物對水中物體的行為特性,將生物對象誘集到特定場所進行捕撈或保護的一種設施。
人工魚礁是人為在海中設置的構造物,其目的是改善海域生態環境,營造海洋生物棲息的良好環境,為魚類等提供繁殖、生長、索餌和庇敵的場所,達到保護、增殖和提高漁獲量的目的。目前國內外已經廣泛的開展人工魚礁建設,進行近海海洋生物棲息地和漁場的修復,而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人工魚礁的由來
早在中國明朝嘉靖年間,現在的廣西北海市一帶漁民,就已經利用設置在海中的竹籬來誘集魚群,進行捕魚作業。這些竹籬通常是用20根大毛竹插入海底,同時在間隙中投入石塊和竹枝等。實際上這就是早期的“人工魚礁”。
真正人類建造人工魚礁漁場,可追溯到19世紀。早在1860年,美國漁民就發現魚礁的作用。當時由於洪水爆發,許多大樹被衝入海灣,這些樹上很快就附着許多水生生物,在其周圍誘集大量魚類。漁民由此得到啓發,開始用木料搭成小柵,裝入石塊沉於海底,引來魚群聚集。其後經過長時間的探索,人工魚礁建設得到迅速發展。
二、人工魚礁原理
目前建設人工魚礁的材料種類繁多,從汽車到輪船,從水泥到玻璃鋼等等。投放人工魚礁的目的也不再僅僅限於聚集魚群增加漁獲量,在增殖和優化漁業資源、修復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帶動旅遊及相關産業的發展、拯救珍稀瀕危生物和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調整海洋産業結構、促進海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等等諸多方面都有重要意義。
對於人工魚礁的作用原理目前尚未達成完全一致的看法。一種理論認為,人工魚礁使水流嚮上運動,形成上升流,把營養豐富的海水帶上來,吸引魚群前來覓食;另一種理論為為,人工魚礁能産生陰影,許多魚類喜歡陰影,故願意遊過來;還有一種理論認為,人工魚礁能給魚兒提供躲避風浪和天敵的藏身之地。
人工魚礁的分類方法也很多,在《廣東省人工魚礁管理規定》(2004年)中按其功能將其分為生態公益型人工魚礁、準生態公益型人工魚礁、開放型人工魚礁。投放在海洋自然保護區或者重要漁業水域,用於提高漁業資源保護效果的為生態公益型人工魚礁。投放在重點漁場,用於提高漁獲質量的為準生態公益型人工魚礁。投放在適宜休閑漁業的沿岸漁業水域,用於發展遊釣業的為開放型人工魚礁。
美、日等國都是人工魚礁建設發達的國傢。
日本政府有計劃的投資建造人工魚礁始於1954年,1975年以前在其近海設置人工魚礁就達5000多座,投資304億日元;1976年—1981年設置人工魚礁3086座,投資705億元;2000年以後,日本還計劃投資數百億元建造數千座人工魚礁。由於采取人工魚礁建設,從1959年至1982年的23年中,日本沿岸和近海漁業産量從473萬噸增加到780萬噸。日本在世界漁業資源受到限製的情況下繼續增加捕撈量,主要就是依靠人工魚礁建設沿海漁場。
而美國人工魚礁的最大特點,是與遊釣漁業緊密結合。據1983年統計,美國沿海各地設置的人工魚礁共有1200處。參加遊釣活動的人數達5400萬人,約占美國人口總數的1/4。使用的遊釣船衹有1100萬艘,釣捕魚類産量約140萬噸,占全美漁業總産的35%,占食用魚上市量的2/3。更可觀的是其帶來的旅遊收益,到目前為止,全美因遊釣漁業所帶來的社會效益達500億美元。
香港地區自1996年開始旨在增強本港漁業 的繁衍和促進本港海洋生物的多樣化的人工魚礁建設。迄今已經取得了良好的增殖和保育效果。 |
|
rengong yujiao
人工魚礁
artificial fish reef
人工設置的誘使魚類聚集、棲息的海底堆積物。設置的目的在於改善沿海水域的生態環境,為魚、蝦類聚集、棲息、生長和繁殖創造條件;也可作為水下障礙物,用以限製某些漁具在禁漁區內作業,從而促進水産資源的增殖。
人工魚礁還包括以錨、碇固定於海底而設置浮體於水域中層或表層的浮魚礁,專用於誘集大中型中上層魚類。在沿岸淺水區設置的用於增殖鮑、竜蝦、海參和藻類的人工礁,通常也歸於廣義的人工魚礁範疇內。
沿革 18世紀末日本已用石塊、樹枝等天然材料建造原始的人工魚礁。19世紀末美國也出現了人工魚礁。20世紀20~30年代,日本、美國都用廢輪胎甚至廢車輛和船艦造礁。1952年世界上曾把近萬艘淘汰的小型拖網漁船沉沒造礁。1954年專門設計製作的鋼筋混凝土魚礁問世,標志了現代魚礁的誕生。1958年世界上出現了大型組合魚礁。
種類和建造位置 人工魚礁按不同的製造材料可分為石塊、混凝土、輪胎、玻璃鋼、鋼材等製作的魚礁;按形狀可分為正方體形、多面體形、錐形、圓筒形、半圓形等以及多種形狀的大型組裝魚礁;按建設目的可分為漁獲型(最主要的)、保護型、培育型、誘導型魚礁和淺海增殖礁等。日本還按建設規模,由小到大依次分為普通型、大型魚礁、人工礁漁場和海域礁。
各種人工魚礁
人工魚礁一般建設在沿海大陸架,水深10~40米左右,也有超過150米的。其具體位置一般應選擇在底質較堅實、幹潮綫延伸較近、無泥沙回淤、潮流流速和風浪不太大、且在經濟魚類洄遊棲息的海區。此外,建礁點要避開主要航道、定置漁具作業區、沿岸貝藻類養殖區、重金屬和石油等污染區以及海防設施所在地等。
作用 人工魚礁一般有較明顯的集魚效果,何使魚類滯留於礁區的時間延長,漁場擴大,並使魚類得到增殖。已發現集魚和增殖效果較好的有鮃、鰈類、鯛類以及石斑魚、黑□、六綫魚等定棲性岩礁魚類。浮魚礁對誘集金槍魚、鰹、□、竹□魚等有良好作用。人工魚礁區的捕撈作業利用率和漁獲量一般可高於其周圍海區,有的漁獲量可成倍增加。淺海增殖礁的效果也明顯而穩定。
人工魚礁集魚的原因,在於礁上大量附着、孳生甲殼類、貝類、多毛類幼蟲等多種生物,可誘集魚類索餌。而魚礁形成的上升水流、渦流等復雜流態則可將海底營養????和沉積的有機物帶至中、上層,增加水域的肥沃度,促使餌料生物的繁殖生長,進一步吸引魚類集結。有些魚類嚮人工魚礁遊集、棲息,與其先天的趨觸性(與固體物接觸的習性)等有關。關於魚類趨礁的原因、魚礁集魚的機製和人工魚礁的生態效益目前仍在深入研究中。
(李豹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