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文地理學分支之一。研究人口地理分佈規律的科學。內容包括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人口分佈、人口構成、人口變動和人口增長的空間變化,及其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關係。廣義的人口地理學還包括居民點地理學(聚落地理學)。 |
|
人口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中較新的分支學科之一,是介於地理學、人口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等學科間的邊緣學科,是研究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人口分佈、人口構成、人口變動和人口增長的空間變化,及其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關係的學科,是研究人口數量與質量、人口增長與人口構成的時空差異及其同地理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近年來地理學與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生態學以及人口學等關註人口問題的學科之間相互滲透,但研究人口現象的空間變化一直是地理學研究人口的重點。人口地理學具有綜合性、區域性特點。
人口地理學與人口學的關係如同植物地理學與植物學、經濟地理學與經濟學的關係。人口地理學着眼於人口現象的空間方面,人口學則作為一門獨立的綜合性的學科,研究人口變化過程及其發展規律,更多地偏重人口統計,考察人口數量與質量之間的關係。人口地理學要藉助於人口學的基本理論、數據和方法,具有地理學人口學之間邊緣學科的性質。 |
|
雖然中國從《漢書·地理志》開始,歷代積纍了大量人口資料,其他國傢也做了許多這方面工作,1798年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發表《人口論》提出人口增長快於食物增長的重要觀點,對人口科學研究起到重大推動作用,但最初的人口地理研究開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久。
鮑曼1921年分析了中歐人口的區域差異,瑞典地理學家德·耶爾1922年研究了瑞典人口分佈及製圖問題。同期,赫特納和維達爾·白蘭士在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和著作中也很重視人口分佈的統計分析和人口現象的描述。1926年,中國的竺可楨發表了對江蘇。浙江省人口密度研究的淪文。但這一時期尚未把人口本身作為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而把它作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方面進行研究。
1931年美國地理學家傑弗遜對世界城市人口分佈的比較分析,是重要的人口地理研究。幾年之後,中國的鬍煥庸提出了中國人口分佈的密度差異的重要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口地理學發展很快,尤其是50年代開始,地理學家不僅對各國各地區的人口地理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也對人口地理學的理論、方法進行了探討。其中法國的博熱·加涅埃、英國的剋拉剋、美國的齊林斯基和特裏瓦撒等人的著作在國際上都有一定的影響。
特裏瓦撒1953年闡明人口地理學的性質和範疇。齊林斯基1966年則指出人口地理學可分為描述人口數量和特性的地理位置;解釋人口數量和特性的空間表現形態;人口現象的地理分析三個方面。70年代以來,美國一些人口地理學家特別關註人口的重新分佈和政府的人口政策,對城市化過程也作了大量研究,還探討了國際人口遷移趨勢以及國際移民計劃。 |
|
人口地理學通過統計國傢和地區人口數量、人口密度和製作人口地圖,找出人口分佈的規律性,並從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和人口政策方面來探討其原因,同時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探討這些影響因素的主次,來揭示各國各地區人口地理分佈的差異。
一個國傢或地區的人口變動是通過人口自身繁育和死亡的自然變動以及遷移的機械變動而實現的。統計和分析一個地區居民的婚姻、出生、疾病、死亡、年齡性別構成和遷出遷入等現象,可以掌握該地人口變動的基本特徵。
研究人口自然增長,需要考慮自然的、生物的、社會的、經濟的、技術的以及心理的等多方面影響因素,各國的人口政策也對人口增長有深刻的影響。此外,還要比較和研究各國各地區人口增長的模式,尋找先進的人口增長模式。
人口地理學對移民的研究,包括國際移民、城市和鄉村間的移民、城市之間的移民以及季節性和晝夜間的人口移動,估計移民的總流動量和衝流動量,觀察移民方向、距離和流動強度,建立區域間人口移動的模式,分析移民的社會、經濟、宗教、文化、心理多方面的原因及其産生的後果。
人口地理學除研究年齡、性別和人種的自然構成外,還包括民族、職業行業、階級、宗教、文化程度等社會構成。研究各國各地區總人口的各種構成的地域特徵,有助於深入揭示人口地理分佈的規律性,分析其原因和結果,預測構成變化發展的動嚮。
勞動適齡人口是社會實現生産必不可少的勞動力資源。對各地區各部門勞動力利用的程度、利用潛力和利用效果作出分析評價,為解决地區間和部門間勞動力的合理凋配以及生産佈局提供依據。近年出現的勞動力資源地理,已成為人口地理學的一個新分支。
一個國傢或地區在一定的自然資源條件下,人口數量和發展速度要與經濟發展速度和規模相適應,才能有效地利用資源,保持環境的生態平衡。因此,一國或一地區存在一定的人口承載能力。分析計算在一定的自然資源條件和技術水平下一國或一地區的適度人口,包括最大人口和合理人口,也是人口地理學的重要課題。
編製人口地圖是研究人口地理學的必要手段,將人口空間分佈的現象表示在地圖上,瞭解各地區人口現象的空間差異,揭示人口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此外,人口與聚落有不可分割的關係。聚落的分佈在某種程度上是人口分佈的具體化。研究聚落地理學有助於對人口地理分佈的深入瞭解。
現代的城市化引起了城鄉人口構成的巨大變化。因此,研究城市化過程,人口的地理分佈與城鎮佈局的關係,不同類型城市人口的合理規模,城鄉之間人口移動以及人口政策對城市人口變動的影響等,都是人口地理學和城市地理學共同關心的課題。城市內部人口的分佈和密度、人口的職業構成,城市的空間結構和人口的合理佈局的研究,還有城市居民每日往返流動的規律性等,也是人口地理學和城市地理學相互交又的內容。
人口地理學在人口統計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空間分析,研究方法基本上藉助於人口統計學和經濟地理學。由於人口空間現象依存於經濟空間現象,人口地理學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如經濟地理學那樣廣泛和有效。人口地理學對於推行計劃生育政策、控製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也不如人口學的作用更為直接和廣泛。因此,人口地理學研究還存在着局限性。
綜上所述,人口地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有:①國傢或地區的人口數量、增長速度、構成和分佈的發展變化條件與特點;②勞動力資源,包括資源評價,地區與部門分配及合理利用途徑;③人口移動及人口集聚;④人口分佈的地域體係。 |
|
現代人口地理學的研究,由於引進了數學、行為科學、人文科學、區域結構科學,統計與計算機處理手段,逐步從過去以經驗判斷為主的定性描述分析、歸納和劃分類型,發展到建立人口係統模式,人口移動模式,確定最佳人口分佈體係等,並廣泛利用計算機編繪人口地圖。 |
|
地理學概述、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 |
|
我國人口地理學起步較晚,約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纔開始係統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的張善餘教授是我國最早對人口地理學進行係統研究的學者之一,著有《中國人口地理》、《世界人口地理》、《人口地理學概論》等。華東師範大學資環學院也是全國唯一一個人口地理學專業博士站,為我國人口地理學做出了突出貢獻。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傢。1990年7月1日中國第4次人口普查統計,包括臺灣省、香港、澳門在內的總人口達11.60億人,其中大陸部分11.34億人,占同年世界總人口的21.9%。但我國人口地理學研究尚很薄弱,期待更多有志之士的努力奮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