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社會道德理論的提出
柯爾伯格的理論是否正確地概括了兒童道德判斷這一領域的全貌呢?他本人認為他的理論適用於兒童對各種不同類型道德衝突所做的推理。許多人對此提出異議,其中較有代表的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南希·艾森伯格所持的觀點。她認為,道德作為一個總的領域,包括許多不盡相同的具體方面,兒童對這些具體方面的判斷會有所不同。科爾伯格研究所用的兩難故事在內容上幾乎都涉及到法律、權威或正規的責任等問題。如海涅該不該偷藥的故事中,海涅必須在偷藥和妻子死亡之間作出選擇,偷藥就會犯法,而保護妻子免於死亡又是每一個丈夫的責任。這些法律、責任等問題會在一定程度上製約着兒童對故事衝突所作的推理。因此,柯爾伯格運用其兩難故事衹是研究了兒童道德判斷推理的一個方面——禁令取嚮的推理(prohibitionorientedreasoning)。艾森伯格則區分並設計出不同於柯爾伯格兩難情境的另一種道德兩難情境——親社會道德兩難情境(prosocialmoraldilemmas)來研究兒童的親社會道德判斷。親社會兩難情境的特點是“一個人必須在滿足自己的願望、需要和(或)價值與滿足他人的願望、需要和(或)價值之間作出選擇”,助人者的個人利益和接受幫助者的利益之間存在着不可調和的矛盾。例如,一個城鎮的居民必須在是否與另一個城鎮遭受洪水災害的災民分享食物之間作出選擇,一個人必須在幫助一個遭搶劫的婦女和保護自己之間作出選擇等等。在親社會兩難情境中,故事的主人公是唯一能提供幫助的人,但助人就意味着自我犧牲。這種助人行為是“職責以外的行為”(actsofsupererogation),它高於一個人正規的責任、源於公平考慮的責任等。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艾森伯格認為,在親社會兩難情境中並不強調法律、懲罰、權威和正規的責任,這也正是親社會兩難情境與柯爾伯格的兩難情境之區別所在。
2.2親社會道德判斷的研究方法
艾森伯格同柯爾伯格一樣,都是用兩難故事作為研究兒童道德判斷的工具,用個別交談法來引發兒童的判斷推理過程。但他們兩人的研究有重大的區別:第一,如前所述,作為研究工具的兩難故事在內容上不同。第二,理論基礎不同。柯爾伯格認為,兒童的道德判斷作為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方面,有它獨特的內在結構,要根據兒童的這一獨特結構來描述、說明兒童道德判斷的發展情況,確定道德判斷的階段及其先後順序。柯爾伯格通過實驗搜集年齡趨勢的資料來證明其理論前提。而艾森伯格並沒有預先假定兒童的親社會道德判斷中存在着一種內在的結構,更沒有設想根據兒童的這一結構來確定其親社會判斷的階段。她衹是設想柯爾伯格理論可能沒有概括出兒童道德發展的全貌,因此,她利用親社會道德兩難故事作為工具,通過實驗研究來總結、概括兒童的親社會道德判斷的年齡變化趨勢。第三,對實驗材料的評估方式不同。在柯爾伯格的最新評估係統中,對兒童回答的評估分四步(如前所述),即問題k>規範k>要素k>階段。艾森伯格則把兒童的回答劃分為幾十種不同的道德思想範疇(moralconsiderationcategories),然後進行一係列的統計處理和經驗歸納,最後概括出兒童親社會道德判斷的年齡變化趨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