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拼音: tíng tái lóu gé
解釋: 泛指建造在園林庭院中供遊憩欣賞的建築。
資料來源: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雖然算不得大園庭,那亭臺樓閣,樹林山水,卻也點綴結構得幽雅不俗。”
|
tíng tái lóu gé tíng tái lóu gé |
涼亭、臺榭、閣樓等精巧裝飾性園林建築物的總稱。亦作“樓臺亭閣” |
|
泛指建造在園林庭院中供遊憩欣賞的建築。《兒女英雄傳》第一回:“又在東南上蓋了一座小小莊子,雖然算不得大園庭,那亭臺樓閣,樹木山石,卻也點綴結構得幽雅不俗。” 徐遲 《財神和觀音》:“這一道高墻裏面,自然有亭臺樓閣之勝。” |
|
泛指多種供遊賞、休息的建築物。 |
|
在中國旅遊和觀賞名勝古跡,常常會遇到亭臺樓閣等建築物,這些建築物坐落在奇山秀水間,點綴出一處處富有詩情畫意的美景。
亭是一種有頂無墻的小型建築物。有圓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梅花形和扇形等多種形狀。亭子常常建在山上、水旁、花間、橋上,可以供人們遮陽避雨、休息觀景,也使園中的風景更加美麗。中國的亭子大多是用木、竹、磚、石建造的,如北京北海公園的五竜亭、蘇州的滄浪亭等。
廊是園林中聯繫建築之間的通道。它不但可以遮陽避雨,還像一條風景導遊綫,可以供遊人透過柱子之間的空間觀賞風景。北京頤和園中的長廊,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廊,長廊的一邊是平靜的昆明湖,另一邊是蒼翠的萬壽山和一組組古典建築。遊人漫步在長廊中,可以觀賞到一處處美麗的湖光山色。
榭是建在高臺的房子。榭一般建在水中、水邊或花畔。建在水邊的又叫“水榭”,是為遊人觀賞水景而建的,如北海公園的水榭、承德避暑山莊的水心榭等。
樓閣是兩層以上金碧輝煌的高大建築。可以供遊人登高遠望,休息觀景;還可以用來藏書供佛,懸挂鐘鼓。在中國,著名的樓閣很多,如臨近大海的山東蓬萊閣、北京頤和園的佛香閣、江西的滕王閣、湖南的嶽陽樓、湖北的黃鶴樓等。
【成語】
詞 目: 亭臺樓閣
發 音 :tíng tái lóu gé
釋 義: 泛指多種供遊賞、休息的建築物。
出 處: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雖然算不得大園庭,那亭臺樓閣,樹林山水,卻也點綴結構得幽雅不俗。”
參照:殿堂樓閣 、、樓閣臺榭 、 樓閣亭臺
用 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建築物
【嶽陽樓】
1.嶽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嶽陽市西門城頭、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之譽,與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2.嶽陽樓是以東漢末年"魯肅閱軍樓"為基礎,一代代沿襲發展而來。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於軍事上。自唐朝始,嶽陽樓便逐步成為歷代遊客和風流韻士遊覽觀光,吟詩作賦的勝地。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嶽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嶽陽樓了。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嶽陽樓記》更使嶽陽樓著稱於世。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登覽勝境,憑欄抒懷,並記之於文,詠之於詩,形之於畫,工藝美術傢亦多以嶽陽樓為題材刻畫洞庭景物,使嶽陽樓成為藝術創作中被反復描摹、久寫不衰的一個主題。
3.現在的嶽陽為1984年重修,沿襲了清朝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時的形製。登嶽陽樓可瀏覽八百裏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4.嶽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築,它的建築藝術價值無與倫比。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被列為國傢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2001年元月核準為首批國傢AAAA級旅遊景區,是長江黃金旅遊綫上湖南境內的唯一景點,是嶽陽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嶽陽旅遊業的竜頭。
【醉翁亭】
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與北京陶然亭、長沙愛晚亭、蘇州滄浪亭並稱“中國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跡之一,宋代大散文傢歐陽修寫的傳世之作《醉翁亭記》寫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獨特,具有江南亭臺特色。它緊靠峻峭的山壁,飛檐凌空挑出。數百年來雖屢次遭劫,又屢次復建,終不為人所忘。解放後,人民政府將醉翁亭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多次整修。
醉翁亭一帶的建築,佈局緊湊別緻,具有江南園林特色。總面積雖不到1000平方米,卻有九處互不雷同的景緻。醉翁亭、寶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古梅臺、覽餘臺,風格各異,人稱“醉翁九景”。人稱“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讓泉”,泉請客送禮是小溪,終年水聲潺潺,清澈見底。琅琊山不僅山色淡雅,而且文化淵源久遠;自唐宋以來韋應物、歐陽修、辛棄疾、王安石梅堯臣、宋濂、文徵明、曾鞏、薛時雨等歷代無數文豪墨客,賦詩題詠,皆在山中。醉翁亭中有宋代大文豪蘇軾手書的《醉翁亭記》碑刻稱為“歐文蘇字”。亭後最高處有一高臺,名曰“玄帝宮“,登臺環視,衹見群山滴翠,百鳥齊鳴,令人心曠神怡!
【叢臺】
位於邯鄲市市區的叢臺亦名“武靈叢臺”,相傳建於趙國武靈王時期(公元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趙武靈王是趙國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國君,為了使國傢強大起來,他對作戰方法進行改革,變車戰為騎戰,推行“鬍服騎射”,並身體力行,訓練兵馬,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使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目前已榮獲國傢AAAA級旅遊區、中國100傢名園、國傢重點公園等稱號。
趙武靈王建築叢臺的目的,是為了觀看歌舞和軍事操演。史載,叢臺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諸景,結構奇特,裝飾美妙,在當時揚名於列國。但在200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叢臺經歷了無數次的天災人禍的破壞,多次改修重建,有了很大的變化。據地方志載,自明朝中葉(公元1500年前後)以來,就修復了十多次。其中清代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建行宮於臺上,後在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遇地震連臺毀壞。現在我們所見之叢臺,是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修建的,以後又進行過重修。“叢臺”名稱的來歷,是因為當時許多臺子連接壘列而成。《漢書》顔師古釋文:“連聚非一,故名叢臺。”古人曾用“天橋接漢若長虹,雪洞迷離如銀海”的詩句,描繪叢臺的壯觀。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曾多次登臺觀賞賦詩。
【滕王閣】
滕王閣在歷史上有幾處,其中最知名的是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與湖南嶽陽樓、湖北黃鶴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登閣縱覽,春風秋月盡收眼底,近可見仿古商業街迂回麯折,錯落有緻,西側贛江、撫江浩浩匯流,遠處長天萬裏,西山橫翠,南浦飛雲,長橋臥波,令人心曠神怡。
始建於唐永徽四年(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建。李元嬰出生於帝王之傢,受到宮廷生活熏陶,“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遊,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明陳文燭《重修滕王閣記》)據史書記載,永徽三年(652年),李元嬰遷蘇州刺史,調任洪州都督時,從蘇州帶來一班歌舞樂伎,終日在都督府裏盛宴歌舞。後來又臨江建此樓閣為別居,實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為滕王,故閣以“滕王”一名冠之。
公元675年,王勃寫了《滕王閣序》後,這座樓閣則更是名傳千古了。歷時一千三百多年,歷代屢毀屢興達28次,1926年毀於兵災, 被北洋軍閥鄧如琢部縱火燒毀。僅存一塊“滕王閣”青石匾。經過南昌市民的幾年努力,1989年重陽節,滕王閣終於重新矗立於贛江之濱。
今之的滕王閣乃仿宋建築。唐宋一脈相承,宋代建築是唐代建築的繼承和發展。宋代的樓閣建築極窈窕多姿,建築藝術造型達到極高成就。宋大觀二年(1108年),滕王閣因年久失修而塌毀,侍郎範坦重建,比唐閣範圍更為擴大,並在主閣的南北增建“壓江”、“挹翠”二亭,逐漸形成以閣為主體的建築群,華麗堂皇之形貌,宏偉壯觀之氣勢被譽為“歷代滕王閣之冠”。1942年,古建大師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據“天籟閣”舊藏宋畫繪製了八幅《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在第29次重建之時,建築師們以此作為依據,並參照宋代李明仲的《營造法式》(此書相當於現在的建築規範),設計了這座仿宋式的雄偉樓閣。 |
|
- n.: pavilions,terraces,and towers, a general reference to the elaborate Chinese architecture
|
|
雕梁畫棟, 雕欄玉砌, 瓊樓玉宇, 美侖美奐, 畫棟雕梁, 畫梁雕棟 |
|
以短擊長, 因陋就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