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 隋唐 : 運河 > 京杭大運河
目錄
No. 1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運河投訴電話宿遷市旅遊投訴電話:0527-4368680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海青歌詠京杭大運河的詩,正是古運河宿遷城區風光帶的寫照。
  和萬裏長城齊名於世的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公裏,穿過徐州市,從北嚮南進入宿遷市,經過宿遷市城區,由西北轉嚮東南,狀若彎弓,蜿蜒而過。在"弓"背上,有一條亮麗的風景綫,這就是古運河宿遷城區風光帶。
  古運河城區風光帶,位於宿遷市區中心偏東,呈倒"l"形環抱鬧市區。北自三閘公園,南至運河三號橋,總長度約8公裏。風光帶段東西河距離寬200-300米(局部地段為30米),總面積252.14公頃。它是宿遷市旅遊景觀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北面與駱馬湖旅遊度假區及六塘河生態保護區通過水係相連;中部有商業服務軸及馬陵夜市、馬陵河小區、馬陵公園、宿北大戰紀念塔、極樂律院、古黃河風光帶聯繫;南部則與楊泗洪墓、真如禪寺、項王故裏公園等名勝景點毗鄰。優越的區位與環境使風光帶成為大運河全綫少有的優美河濱城市景觀。
No. 2
  京杭大運河投訴電話棗莊市旅遊投訴電話:0632-3350123
  山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531-8296342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京杭大運河流經棗莊市西段68公裏,與冀、蘇、浙、滬等省市相通。港航運輸方興未艾,是京杭大運河南北航運的樞紐。臺兒莊船閘是進入山東省的第一座船閘,也是山東省目最大的船閘。溝通南北經濟、文化的繁榮,為南北運輸的重要碼頭。運河的自然風光和十裏港灣的奇特景緻熔為一體,形成了運河觀光綫,由此既能北上微山湖觀賞萬頃荷花,又可南下蘇杭領略江南秀色。
  京杭大運河1194公裏,南起杭州,北至北京。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人工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大運河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大運河繁榮了我國經濟發展。至今仍在某些流域發揮着作用。
  京杭大運河兩岸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産,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鎮,流經我國的十八個城市。其中流經山東省的德州市最北邊,運河在這裏轉了一個s型的彎,形成兩個圈地。千年的古運河留下了古老的傳說:聽老人們說運河上有七十二個“潭”,在流經這裏就有三個,即是運河斷流,這三個“潭”也從來沒有斷過水,而且是深不可測,有好事者用繩子拴上稱鉈探底,可幾根繩子都沒能探到底。這三個“潭”都有名字,最南面的叫“黃鼬丁”,中間一個叫“丁傢門樓”,最北邊的叫“大流”。這三個地方都分別有着一段神其的傳說。(中央臺的話說運河也沒有說過,但在當地確有流傳)運河的右岸就是河北省,在這裏以運河為界,在左岸靠護堤有一個村莊。德州市最西北的一個村子。
No. 3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和萬裏長城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
地理位置 Location
  京杭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全長1794千米。
  京杭大運河可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組成的,全程可分為七段:
  (1)通惠河;(2)北運河;(3)南運河;(4)魯運河;(5)中運河;(6)裏運河;(7)江南運河。
  京杭大運可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起過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
  目前,京杭運河的通航里程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為877千米,主要分佈在黃河以南的山東、江蘇和浙江三省。
  杭州大運河同上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和浙江六省市,全長一千七百九十四公裏,比蘇伊士運河長十倍,比巴拿馬運河長二十倍,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開鑿的運河.
  終點,入錢塘江。
  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通州、天津、杭州、鎮江、清江、揚州、臺兒莊、臨清、蘇州、嘉興、宣城、淮安、徐州、聊城、濟寧、德州、滄州18個市區。
  通州古詩云:一支塔影認通州。燃燈塔矗立在大運河的北端,是京門通州的標志性建築。天津北運河和南運河在天津會師,又在這裏被海河一齊送入渤海。據記載,漕運發達時期,從天津到通州的北運河上每年要承載2萬艘運糧的漕船,官兵12萬人次,連同商船共3萬艘。水道的開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天津衛”。
  鎮江、揚州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聊城湖、河水面積占城區的1/3,被稱為“中國北方威尼斯”,在北方城市裏非常少見,這其中就有京杭大運河的功勞。 蘇州 “蘇湖熟,天下足”。運河的開通,使蘇州水多糧豐。目前京杭大運河蘇杭段有客運航綫往返。 淮安大運河的入淮口,運河東岸古鎮碼頭下便是《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的故居。
歷史 History
京杭大运河 历史
  京杭人運河的開鑿,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吳王闔閭為了嚮西擴張勢力範圍,下令開鑿自太湖直達長江的胥溪。
  早在2400多年前,吳國為北伐齊國爭霸中原,在江蘇揚州附近開鑿了一條引長江水入淮的運河(稱邗溝),以後在這基礎上不斷嚮北嚮南發展、延長尤其經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規模的擴展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運河的規模。京杭運河的許多河段是利用原來的天然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人工開挖的,運河水流主要從溝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補給。
  到隋煬帝(楊廣)時,據說煬帝為了到揚州看瓊花,也為了南糧北運,開鑿京淮段至長江以南的運河,全長2000多公裏。到元朝時,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須開鑿運河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為此先後開鑿了三段河道,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嚮運河,修築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嚮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按地理位置分為七段:北京到通州區稱通惠河,長82公裏;通州區到天津稱北運河,長186公裏;天津到臨清稱南運河,長400公裏;臨清到臺兒莊稱魯運河,長約500公裏;臺兒莊到淮陰稱中運河,長186公裏;淮陰到瓜洲稱裏運河,長約180公裏;鎮江到杭州稱江南運河,長約330公裏。揚州是裏運河的名邑,隋煬帝時在城內開鑿運河,從此揚州便成為南北交通樞紐,藉漕運之利,富甲江南,為中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京杭運河一嚮為歷代漕運要道,對南北經濟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十九世紀海運興起,以後隨着津浦鐵路通車,京杭運河的作用逐漸減小。黃河遷徙後,山東境內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淺,南北斷航,淤成平地。水量較大、通航條件較好的江蘇省境內一段,也衹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運河的荒廢、蕭條,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寫照。解放後部分河段已進行拓寬加深,裁彎取直,新建了許多現代化碼頭和船閘,航運條件有所改善。季節性的通航里程已達1100多千米。江蘇邳縣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噸的船隊可以暢通無阻。古老的京杭運河將來還要成為南水北調的輸水通道。
意義 Significance
京杭大运河 意义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着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産。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京杭大運河建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而秦始皇(嬴政)在嘉興境內開鑿的一條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後的江南運河走嚮。據《越絶書》記載,秦始皇從嘉興“治陵水道,到錢塘越地,通浙江”。大約2500年前,吳王夫差挖邗溝,開通了連接長江和淮河的運河,並修築了邗城,運河及運河文化由此衍生。
  我們今天所說的大運河開掘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綫通航),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在漫長的歲月裏,主要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到了隋朝,隋煬帝動用幾百萬人,開鑿貫通了大運河,這為以後國傢的經濟文化空前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隋代開始全綫貫通,經唐宋發展,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
  代人工天河。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價值堪比長城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是蘇伊士運河的16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申報世界遺産 World Heritage
  2006年3月58位政協委員聯合嚮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提交了一份提案,呼籲從戰略高度啓動對京杭大運河的搶救性保護工作,並在適當時候申報世界遺産項目。
  這58位委員中,既有北京、天津、江蘇、河北等大運河沿岸六省市的現任政協主席及原政協主席,也有國傢文物局的前後兩任局長——張文彬和單霽翔。舒乙、王鐵城等知名人士也紛紛簽名。
  第一提案人劉楓委員說,大運河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被譽為“古代文化長廊”“古代科技庫”“名勝博物館”“民俗陳列室”,其歷史遺存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絶好實物資料,是中國悠久歷史文明的最好見證。站在保護人類文明的高度看,大運河不僅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也為世界所公認。大運河水係綿延數千裏,縱貫南北,構成獨特的自然風情,孕育出濃郁的綫形文化景觀,如果再加上還未被很好發掘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內容就更加豐富。 “如果將京杭大運河的歷史價值、文化內涵和對中國歷史發展的貢獻相加,在某種程度上說可以與長城媲美。”兩位權威專傢——1985年呼籲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産公約的鄭孝燮、羅哲文如此預測,“我們堅信,京杭大運河‘申遺’的成功率非常大。”
  “大運河和長城在遺産名錄上應該是姊妹篇。”劉楓委員提醒說,但是必須看到,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運河的傳統功能逐步衰弱,真實性和完整性正在遭到破壞。如果不註意啓動有如“申遺”這樣重大的、為各地重視的保護工作,她的歷史文化、遺跡和自然風光等,將不可避免地退化並迅速消亡,這將是中華民族不可輓回的巨大損失。
  京杭大運河的保護與“申遺”工作絶不是某個地方和部門的事。政協委員們建議,應從戰略高度,立即啓動對京杭大運河的搶救性保護工作,成立由相關部委、有關專傢、沿岸政府參加並鼎力支持的研究機構,摸清大運河“傢底”,盡快製定大運河整體保護規劃,並在適當時候申報世界遺産項目。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着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産。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大運河為我國經濟發展、國傢統一、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發揮着巨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顯示了我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澱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藴,凝聚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徵。保護好京杭大運河,對於傳承人類文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運河的傳統運輸功能已經改變,河道、沿河風貌和人民生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當前又面臨着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嚴重挑戰。如果再不加強保護,大運河的歷史文化遺存、風光景物和自然生態環境就會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壞,真實性和完整性就會不復存在,這將是中華民族不可輓回的巨大損失。對大運河進行搶救性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到了緊要關頭。
呼籲 Call
  ━━喚起公衆對大運河重要地位和多重價值的社會認知度,進一步增強各級政府的保護意識,總結和宣傳各地在保護與發掘運河深厚歷史文化內涵方面的經驗,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大運河的保護與申遺工作,延續運河文脈,傳承運河文明。
  ━━從國傢戰略高度,建立統一協調機構,製定大運河保護的法律法規,統籌保護與發展規劃,調動各方力量,實施有效保護,科學合理利用,造福子孫後代。
  ━━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的要求,重視並啓動京杭大運河申遺工作,以創新的思路,正確處理自然遺産、文化遺産與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關係,正確處理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係,切實把申遺的過程變成加強大運河保護與管理的過程。
  ━━盡快成立由相關部委、有關專傢、沿綫城市參加並全力支持的研究機構,收集資料,摸清傢底,以嚴肅的科學態度,開展調查研究和價值評估工作,嚮有關部門提出可行性建議。
  ━━貫徹科學發展觀,在大運河沿綫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實施過程中,更加註重大運河的整體風貌,確保沿綫文物得到有效保護,合理利用資源,維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使古老的運河重新煥發青春與活力。
數字京航大運河 Jing Hang Grand Canal Digital
  為了更好保護京杭大運河及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我國將“開鑿”“數字京航大運河”
  2007年5月初在京召開的全國社會發展科技會議提出,我國將在“十一五”期間實施數字京杭大運河專項。
  根據國傢文物局發佈的《文化遺産保護科學和技術發展“十一五”規劃》,我國專傢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製定京杭大運河住處採集標準,係統開展調查評估工作,利用全球定位係統(gps)等技術手段建立京杭大運河文化遺産綜合信息係統。
  《規劃》介紹,這一係統能將京杭大運河的文字、圖片、地圖、遙感圖像等非空間數據在同一地理參考坐標係下進行統一管理,實現通過文字和圖形進行統一管理,實現通過文字和圖形進行雙嚮查詢、檢索並對圖象進行瀏覽、查詢、分析和製圖,形成基礎信息數據庫,為實施京杭大運河的保護、研究、展示、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撐。
京杭大運河治理目標 Treatment targets the Grand Canal
  近年來,太湖流域內年用水總量290億立方米,而流域內本地區多年平均水資源量衹有162億立方米,剔除因污染不能利用部分,太湖流域3000多萬人口年創造近萬億元gdp,用水量竟是實際資源量的兩倍。由於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與經濟發展和流域人口數量不相協調,流域水體污染十分嚴重,使太湖流域面臨水質型缺水的嚴峻形勢。根據1998~2000年三年間連續水質監測評價表明,儘管近幾年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加大了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力度,但太湖水體水質總體上尚未得到明顯好轉,湖泊富營養化在整體上也未得到明顯改善,2000年總磷、總氮、化學耗氧量均遠未達到規劃治理目標;河網的水污染沒有得到有效控製,部分地方還有惡化的趨勢,太湖流域水資源面臨嚴峻的形勢。
  另一方面,京杭運河與錢塘江溝通後,隨着杭州城市的發展,船舶運輸在經濟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産生了許多負面的影響,船舶的噪音和廢氣的排放,已經嚴重影響了市民的生活品質,船舶航行發生的多起涉橋事故,對拱辰橋等重點保護文物也構成了不可避免的威脅,貨運船舶的參差不齊的外觀形象,也與目前的景觀河道很不協調,並且已經發生了多起船舶碰撞、損壞景觀設施的事故,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杭州生活品質之城的建設。如果運河杭州到塘棲段停止貨運船舶航行,改為完全的旅遊河道,旅遊經濟産生的效益和沿岸房地産業的經濟效益,將是巨大的。
  因此,開闢錢塘江水係富春江與太湖水係東苕溪的航道,溝通錢塘江太湖流域,引富春江的優質水源,自然流經東苕溪,衝排太湖水係的劣質水,為杭嘉湖地區及上海提供優質水源,改善這些地區的水資源環境,在逐步對污水進行截污納管後,使京杭運河及其叉河成為杭州、嘉興等城市的優質自來水源,具有現實的意義和可持續發展的遠景。為確保船舶航行安全和水質不受船舶污染、以及節約土地資源,采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電氣化輕軌控製船舶航行,從而實現低航道等級、高通航能力的安全型、節約型航行方式,在全國率先實現緑色航運。
  2006年05月25日,京杭大運河作為中國春秋至清時期的偉大工程,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基本情況 Basic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全長約1794公裏,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京杭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綫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城鎮的興起均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和萬裏長城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着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産。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大運河為我國經濟發展、國傢統一、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發揮着巨大作用。京杭大運河顯示了我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澱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藴,凝聚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徵。
歷史沿革 History
  京杭大運河的開鑿與演變大致分為3期:
  ①第1期運河。
  運河的萌芽時期。春秋吳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在揚州開鑿邗溝,以通江淮。至戰國時代又先後開鑿了大溝(從今河南省原陽縣北引黃河南下,註入今鄭州市以東的圃田澤)和鴻溝,從而把江、淮、河、濟四水溝通起來。
  ②第2期運河。
  主要指隋代的運河係統。以東部洛陽為中心,於大業元年(605)開鑿通濟渠,直接溝通黃河與淮河的交通。並改造邗溝和江南運河。三年又開鑿永濟渠,北通涿郡。連同公元584年開鑿的廣通渠,形成多枝形運河係統。
  到隋煬帝(楊廣)時,據說煬帝為了到揚州看揚州市市花——瓊花,也為了南糧北運,開鑿京淮段至長江以南的運河,全長2000多公裏。到元朝時,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須開鑿運河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為此先後開鑿了三段河道,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嚮運河,修築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嚮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按地理位置分為七段:北京到通州區稱通惠河,自昌平縣白浮村神山泉經甕山泊(今昆明湖)至積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門(今崇文門)外嚮東,在今天的朝陽區楊閘村嚮東南折,至通州高麗莊(今張傢灣村)入潞河(今北運河故道),長82公裏;通州區到天津稱北運河,長186公裏;天津到臨清稱南運河,長400公裏;臨清到臺兒莊稱魯運河,長約500公裏;臺兒莊到淮陰稱中運河,長186公裏;淮陰到瓜洲稱裏運河,長約180公裏;鎮江到杭州稱江南運河,長約330公裏。揚州是裏運河的名邑,隋煬帝時在城內開鑿運河,從此揚州便成為南北交通樞紐,藉漕運之利,富甲江南,為中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隋朝時分為四段: (1)永濟渠 (2)通濟渠 (3)邗溝 (4)江南河
  ③第3期運河。
  主要指元、明、清階段。元代開鑿的重點段一是山東境內泗水至衛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至元(元世祖忽必烈年號)十八年(公元1281年)開濟州河,從任城(濟寧市)至須城(東平縣)安山,長75公裏;至元二十六年(1289)開會通河,從安山西南開渠,由壽張西北至臨清,長125公裏;至元二十九年(1292)開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諸水入大都城,東出至通州入白河,長25公裏;至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運河全綫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達大都,成為今京杭運河的前身。
  元朝時全程可分為七段:
  (1)通惠河;(2)北運河;(3)南運河;(4)魯運河;(5)中運河;(6)裏運河;(7)江南運河。
  明、清兩代維持元運河的基礎,明時重新疏瀎元末已淤廢的山東境內河段,從明中葉到清前期,在山東微山湖的夏鎮(今微山縣)至清江浦(今淮陰)間,進行了黃運分離的開泇口運河、通濟新河、中河等運河工程,並在江淮之間開挖月河,進行了湖漕分離的工程。
  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起過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
  目前,京杭運河的通航里程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為877千米,主要分佈在黃河以南的山東、江蘇和浙江三省。
  杭州大運河同上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和浙江六省市,全長一千七百六十四公裏,比蘇伊士運河長十倍,比巴拿馬運河長二十倍,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開鑿的運河.
  終點,入錢塘江。
  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滄州市、衡水市、邢臺市,山東省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濟寧市、棗莊市,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淮安市、揚州市、鎮江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浙江省嘉興市、杭州市18個市區。
  通州古詩云:一支塔影認通州。燃燈塔矗立在大運河的北端,是京門通州的標志性建築。天津北運河和南運河在天津會師,又在這裏被海河一齊送入渤海。據記載,漕運發達時期,從天津到通州的北運河上每年要承載2萬艘運糧的漕船,官兵12萬人次,連同商船共3萬艘。水道的開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天津衛”。
  鎮江、揚州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聊城湖、河水面積占城區的1/3,被稱為“中國北方威尼斯”,在北方城市裏非常少見,這其中就有京杭大運河的功勞。 蘇州 “蘇湖熟,天下足”。運河的開通,使蘇州水多糧豐。目前京杭大運河蘇杭段有客運航綫往返。 淮安大運河的入淮口,運河東岸古鎮碼頭下便是《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的故居。
  京杭大運河
沿綫地理 Along the geographic
  京杭運河自北而南流經京、津2市和冀、魯、蘇、浙4省,貫通中國五大水係──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和一係列湖泊;從華北平原直達長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湖交織,沃野千裏,自古是中國主要糧、棉、油、蠶桑、麻産區。人口稠密,農業集約化程度高,生産潛力大。迨至近代,京津、津浦、滬寧和滬杭鐵路及公路網相繼修建,與運河息息相通;沿綫各地工業先後興起,城鎮密集,是中國精華薈萃之地。
現狀特徵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京杭運河的流嚮、水源和排蓄條件在各段均不相同,非常復雜,流嚮總體概括為四個節點、五種流嚮:
  節點1 天津(海河)以北的通惠河、北運河嚮南流;節點1與節點2 東平湖 之間的南運河、魯北運河嚮北流;節點2與節點3長江(清江)之間的魯南運河、中運河、裏運河嚮南流;節點3與節點4長江以南的丹陽之間河段嚮北流;丹陽以南河段(江南運河)嚮南流。
  京杭大運河濟寧段 ①通惠運河。歷史性通航河道。由於清末實行“停漕改折”政策和20世紀以來鐵路、公路交通發展,貨物轉為陸運,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50年代初期,僅有少量船衹作間歇性通航。目前該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
  ②北運河。長約180公裏,集水面積5.11萬平方公裏,由天津註入海河。除屈傢店至天津段15公裏可供小船作季節性通航外,其餘河道均不能通航。
  ③南運河。又名禦河,長414公裏。四女寺至臨清段稱衛運河,長94公裏。天津至四女寺段航道窄狹彎麯,底寬15~30米,水深約 1米,建有楊柳青、獨流、北陳屯、安陵4座船閘,可通航100噸級船舶。由於上遊水庫攔蓄,兩岸農田灌溉,加之年久失修,現已處於斷航狀態。衛運河底寬30米,水深約10米,建有四女寺、祝宮屯船閘,可通航100噸級船舶。由於上遊嶽城水庫畜水,截走水源,尤當衛運河擴大治理後,航道情況驟然惡化。
  ④魯北運河。也稱位山、臨清運河,原河段已淤塞。1958年另選新綫,長104公裏,但未開挖。1960~1968年,根據引黃輸水要求,開挖了周店至尚店76公裏渠道,兩頭河段尚未開挖。
  ⑤魯南運河。國那裏至梁山段稱東平湖湖西航道,長20公裏,1968年雖經疏瀎整治,但河道嚴重淤積,水深不足,尚不能通航。梁山至南旺段長33.8公裏,枯水期航道水深0.5米,每年可通航6個月,為季節性航道。南旺至濟寧段長27.1公裏,底寬15米,枯水期水深0.5米,每年僅通航6個月,為季節性航道。濟寧至二級壩段長78.1公裏,航道順直,枯水期水深1米以上,底寬50米,可通航100噸級船舶。
  ⑥中運河。二級壩至大王廟段原來是走韓莊、臺兒莊一綫。1958年在江蘇省境內新闢南四湖湖西航道及不牢河河段,使河道經徐州市北郊通過,至大王廟與中運河匯合。大王廟至淮陰段仍循原來河道南下,長163公裏。徐州以下河段,經近年分段拓寬,航道一般底寬45~60米,水深3米以上,已可通航500~700噸級以上拖帶船隊。是為徐州煤炭南運主要綫路。
  ⑦裏運河。全長169公裏,其入江口原在瓜洲,1958年改至六圩入江。近年屢經整治,航道底寬一般達70米,水深3米以上,可通航1000噸級拖帶船隊。年運貨量1500萬噸左右。
  ⑧江南運河。自長江南岸諫壁口經丹陽、常州、無錫、蘇州、平望至杭州。其中,平望至杭州有3條航綫,即東、中、西綫,如以東綫計算,全長323.8公裏,大部分底寬20米,水深2米,一般可通航40~100噸級船舶,年貨運量達1600餘萬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運河進行了大規模整修,使其重新發揮航運、灌溉、防洪和排澇的多種作用。1988年底建成的京杭運河和錢塘江溝通工程已將江、河、海銜接起來,構成了以杭州為中心的、以京杭運河與長江、黃河、淮河、海河、錢塘江五大水係相連通的水運網。
  反復論證了近20年的京杭運河二通道工程,終於開工了。12月18日,京杭運河二通道八堡船閘引航道工程奠基,意味着“二通道”從紙上藍圖進入工程建設階段。
  交通部門稱,“這條全長39公裏、總投資估算為77.5億元的二通道,是解决現有京杭大運河(杭州段)堵航、環保以及運輸功能降低的‘殺手鐧’。”
  從1989年提出京杭運河“二通道”方案到18日正式開工,該工程反復論證了近20年。杭州交通港航部門在這漫長的時間裏,進行了“二通道”綫位綜合分析論證、方案預審、綫位初定,以及與相關縣市的協調、上報項目建議書、組織工可研究等大量工作。僅“二通道”的綫位問題,就先後有過東、中、西三套方案。
  東綫:起自杭申綫的余杭區博陸,穿320國道、滬杭鐵路、滬杭高速公路、01省道、杭浦高速公路,穿繞城高速公路、德勝路、下沙路,在八堡附近入錢塘江;
  中綫:經杭州主城區從三堡入錢塘江的現有通道。起自北星橋,經拱宸橋,越武林門中山北路橋、艮山鐵路橋,從三堡船閘出錢塘江;
  西綫:起自北星橋,西穿勾運路、104國道,經三墩穿繞城公路、天目山路,經屏峰在花牌樓與繞城公路置換,出竜塢、望江山至新浦沿出富春江。
  天價“架高”滬杭鐵路
  最終,工程按照東綫方案施工。“雖然要下穿滬杭鐵路、穿過3條高速公路和錢塘江出口等不利因素,但從貫通的可能性來講,最具優勢。”而西綫從航運的角度來看是最理想的,但建設成本巨大,破壞西綫附近的景區旅遊資源,不利於環境保護,與城市規劃有一定衝突;改造現有航道的中綫方案會極大地破壞已有的城市規劃,難以解决文物保護等難題,也不是一個好的方案。
  杭州市港航管理局負責人表示:“選擇東綫方案,僅僅為了航道下穿鐵路,就要為架高滬杭鐵路買一筆‘巨單’。可以說,為了保護城市規劃和環境,我們做了最不經濟但也是最經濟的選擇。”
  運河通道變“瓶頸”
  1999年,京杭運河浙江段進行了四級航道改造,但隨着腹地內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貨運量成倍增長,航道的升級步伐大大落後於船舶的升級步伐。
  據預測,2015年、2025年京杭運河浙江段貨運量將分別達到10770萬噸和15640萬噸。作為京杭運河溝通錢塘江的重要組成部分,杭州市區段的航道衹有五級航道標準,25座橋梁均未達到五級航道的通航要求,嚴重製約了京杭運河作用的發揮和未來航運的發展。
  千噸級船舶從山東直達杭州
  運河二通道建成後,京杭運河航道等級將達到三級,屆時1000噸級的船舶可從山東東平湖直達浙江杭州,運力提升40%。
  行傢分析,以開發區的電煤運輸為例,電廠每年需要大量的發電用煤,如果全靠鐵路運輸,電煤從淮南煤礦到電廠每噸將多花10至20元的運費,如果全部走水路,10萬噸煤就能省下100萬至200萬元的成本。
  隨着二通道開通,市區航道將可用於旅遊等,現有京杭大運河(杭州段)堵航、噪音環保等問題有望得到解决。
杭州宣言 Hangzhou Declaration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着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産。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大運河為我國經濟發展、國傢統一、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發揮着巨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顯示了我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澱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藴,凝聚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徵。保護好京杭大運河,對於傳承人類文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運河的傳統運輸功能已經改變,河道、沿河風貌和人民生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當前又面臨着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嚴重挑戰。如果再不加強保護,大運河的歷史文化遺存、風光景物和自然生態環境就會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壞,真實性和完整性就會不復存在,這將是中華民族不可輓回的巨大損失。對大運河進行搶救性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到了緊要關頭。
  在此,我們呼籲:
  ━━喚起公衆對大運河重要地位和多重價值的社會認知度,進一步增強各級政府的保護意識,總結和宣傳各地在保護與發掘運河深厚歷史文化內涵方面的經驗,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大運河的保護與申遺工作,延續運河文脈,傳承運河文明。
  ━━從國傢戰略高度,建立統一協調機構,製定大運河保護的法律法規,統籌保護與發展規劃,調動各方力量,實施有效保護,科學合理利用,造福子孫後代。
  ━━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的要求,重視並啓動京杭大運河申遺工作,以創新的思路,正確處理自然遺産、文化遺産與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關係,正確處理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係,切實把申遺的過程變成加強大運河保護與管理的過程。
  ━━盡快成立由相關部委、有關專傢、沿綫城市參加並全力支持的研究機構,收集資料,摸清傢底,以嚴肅的科學態度,開展調查研究和價值評估工作,嚮有關部門提出可行性建議。
  ━━貫徹科學發展觀,在大運河沿綫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實施過程中,更加註重大運河的整體風貌,確保沿綫文物得到有效保護,合理利用資源,維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使古老的運河重新煥發青春與活力。
朱炳仁與京杭大運河 Zhu Bingren and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2006年,對京杭大運河來講是一個不尋常的一年。京杭大運河——我國廣阔彊域上唯一的一條南北走嚮的河流,孕育了無數個如北京、揚州、蘇州、杭州等這一些聚集了高度歷史文明的璀璨明珠——一位勞苦功高的母親;一位隨着歷史的變遷慢慢被他的兒女們所淡忘和遺忘的母親;而重現在中國和世界的面前,並受到人們極大的重視。他們,就是被世人稱為“運河三老”的古文物專傢羅哲文先生、古建專傢鄭孝燮先生、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先生,正是他們不懈地努力催生了京杭大運河的保護與申遺活動。
  2005年12月15日,三位老人聯合署名緻信運河沿綫城市市長《關於加快京杭大運河遺産保護和“申遺”工作的信》,引起了全國媒體及社會的轟動,也由此拉開了運河保護與申遺的序幕。
  2006年全國兩會期間,劉楓委員領銜58個委員聯合提案支持運河三老的申遺信。
  2006年5月,70餘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合考察走完了運河全程,朱炳仁成為特邀貴賓參加了這次考察活動,並為這次活動設計製作了運河申遺紀念標,在啓動儀式上揭幕。
  2006年7月,作為杭州一名杭州人、一個關切運河的老人、朱炳仁大師不遺餘力多次考察運河沿綫的情況,並翻閱了史册、檔案等文獻材料,提出了一係列獨特地保護運河的方案,其中“零保護”和“品質保護”這兩個方案受到了專傢們的極大認同。
  2006年8月份,朱炳仁大師還與另外兩位老人古建專傢羅哲文、古文物專傢鄭孝燮共同創建了“京杭大運河“網站。作為一個國際頂極域名、運河唯一的一個專業性網站,他在記錄着運河的每個點滴,見證着運河申遺的每一步,提醒着我們這一些運河兒女要多一些對母親河的熱愛。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China's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Museum
  博物館京杭大運河始鑿於春秋戰國,歷隋、元二朝而全綫貫成。北起北京,南迄杭州,全長1794公裏,無論歷史之久、里程之長,均居世界運河之首。兩千餘年來,大運河幾歷興衰。漕運之便,澤被沿運河兩岸,不少城市因之而興,積澱了深厚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藴。有人將大運河譽為“大地史詩”,它與萬裏長城交相輝映,在中華大地上烙了一個巨大的“人”字,同為彙聚了中華民族祖先智慧與創造力的偉大傑構。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正是一座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座落於杭州市城北運河文化廣場,毗鄰大運河南端終點標志——拱宸橋。運河博物館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護、研究運河文化資料,反映和展現大運河自然風貌與歷史文化。博物館於2002年開始籌建,2006年9月建成開放。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建築面積10700平方米,展覽面積五千餘平方米。建築呈扇形環繞運河文化廣場,造型獨特,“傳統而不復古”,以平坡結合和開放式的格局,將室內外融為一體,古運河及橋、船、埠巧藉為活的展物。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以“運河推動歷史,運河改變生活”為陳列主題,分序廳和“大運河的開鑿與變遷”、“大運河的利用”、“沿運河城市”和“運河文化”四個展廳,其間穿插“漕運故事半景廳”、“運河模擬遊艙”兩個多媒體展廳,將文物史料與高科技巧妙結合,生動地再現古運河曾經的繁榮景象,使觀衆能身臨其境地體驗大運河悠久深厚的文化內涵。另外,尚有一個“十裏紅妝——運河水上婚俗”專題展廳,展示的是與運河文化休戚相關的另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産——寧紹朱金木雕紅漆傢具,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多姿多彩的運河文化。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既是一個運河文化的展示窗口,同時也是運河文物與運河史料的收藏中心與研究中心。博物館收集和徵藏的文物包括五類:一,與運河漕運直接相關的文物,如蘇州府官斛、“日進千金”小升;二,與運河水上運輸相關的文物,如餘錦洲老行水單、“順風快利”船票等;三,運河出土文物,如大關橋北出土唐開元通寶錢、運河出土宋代瓦當等;四,運河水上人傢生産及生活用具,如竹編酒葫蘆、船用水桶等;五,沿運河城市文物及工藝品,如明嘉靖三年臨清大青磚、揚州漆器雕屏等。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是目前國內第一傢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國傢文物局認為它的建成填補了博物館界的一大空白。目前,它也是杭州市運河保護整治“一館二場三園、兩帶六埠十五橋”係列工程中的開篇之作,它的建成開放,使得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畔又多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京杭大運河文化節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Festival
  中國(北京·通州)運河文化節以“弘揚運河傳統文化、宣傳和諧魅力通州、促進文化産業發展”為主題,由通州區委、區政府主辦,區委宣傳部、區文化委、北京新城基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北京盛世明煌廣告有限公司承辦。運河文化節將以通州為中心,聯合運河沿綫17個城市共同參與,通州也將切實把本屆運河文化節辦成國際性的文化盛典。
  運河文化節期間舉行的主要活動有:新城規劃展(10月12日——10月17日,在新城基業展廳舉辦),通過這個展覽展示通州區“區域服務中心、文化産業基地、濱水宜居新城”的發展目標,讓各界人士更好地瞭解通州新城規劃方案;“中國運河文化節”開幕式暨大型晚會(10月15日在通州運河文化廣場舉行),通過電視轉播、第二現場及相關媒體報道,主題鮮明地展示通州濱水宜居新城、弘揚運河文化、提升城市品位,讓世人的目光聚焦到這個古老而充滿活力的通州,促進通州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墨·當代(10月15日——10月17日,在宋莊小堡村舉辦),藉助畫傢村的人才集聚效應,優先發展視覺藝術産業,讓畫傢村真正成為群衆參觀的熱點,搭建産業平臺,創造藝術與市場對接的空間,使才華與財富真正的轉換,打造創意産業基地,使文化産業發展具有先進性和代表性;攝影展、運河書畫展(10月15日——10月17日,在通州經貿中心舉辦),書畫展將體現通州籍書畫傢和駐通書畫傢及運河沿岸書畫傢群體,邀請黃永玉、韓美林等大傢為顧問,以運河為藝術思維空間,創作、展覽新作品;運河歷史文化展(10月15日——10月17日,在三教廟舉辦),展覽安排了漕運篇、民間工美篇、文物篇、民俗篇、名人篇、皇木展等豐富內容;高峰論壇,論壇將邀請文物保護、遺産研究、城市規劃等方面的權威專傢學者,運河沿綫城市市長及相關部門領導,相關旅遊、媒體、高等院校等各界人士提供一個互動交流的平臺,為正確處理大運河遺産保護與可持續開發之間的關係提出具有科學性、指導性和操作性的思路和方法。
相關詞
旅遊浙江蠶繭江南古鎮運河北京公園景點
地理文化遺産世界文化遺産文化遺産保護聊城東昌府區周店周店閘
包含詞
京杭大運河圖說京杭大運河山東段京杭大運河聊城段
京杭大運河博物館京杭大運河治理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