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動物園的前身是清末時期的“農工商部農事試驗場”。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在原樂善園、繼園和廣善寺、惠安寺舊址上,由清農工商部領銜籌建農事試驗場,初衷是為學習西方先進經驗,“開通風氣,振興農業”。農事試驗場占地面積約71公頃,主要分為三大部分:一、動物園,主要展出端方自德國購買回來的動物。二、植物園,以花卉種植為主,設有大溫室。三、農産品試驗,場內廣泛種植糧、棉、桑、麻、茶、蔬菜、果樹和豆類。
農事實驗場附設的動物園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近代公共動物園,名曰“萬牲園”,1907年7月19日,京師萬牲園對外開放,最初的展品是南洋大臣兼兩江總督端方自德國購回的部分動物及全國各地撫督送獻清朝政府的動物,約數十種百餘衹。
1908年6月16日,農事試驗場全部竣工,開放接待遊人。門票售價為銅元八枚,孩童、跟役減半。如需到動物園和植物園參觀要另買票,動物園票價為銅元八枚,植物園票價為銅元四枚。在農事試驗場的正門外東西兩旁,各設有小屋一間。東邊一間是售票處,有兩個窗口,分別為南窗、西窗;南窗賣男客票,為白色;西窗賣女客票,為紅色。西邊一間是寄存物件處,如有大件、要件不便帶入場中的,可以寄存此處。遊人入場由東門進,分男左女右。進門後,有人驗票、剪票。
農事試驗場位於西直門外,交通便捷,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集動物、植物科學普及為一體的,帶有公園性質的農事試驗場,因此,從開業以來,人氣極旺。
初期的農事試驗場,正門的門花磚雕中間部位上,鎸刻着“農事試驗場”五個字。凡有重要活動,如慈禧、光緒到農事試驗場參觀時,其正門處就會懸挂起青竜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