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銜紋章
亨利八世的紋章亨利八世是第一個經常使用「Majesty」作為稱呼的英國君主。另外他也不時使用「Highness」或「Grace」。
他統治期間皇室禮儀進行了一些變革。亨利最初使用的頭銜是「蒙上帝恩典,英格蘭和法國國王,愛爾蘭領主亨利八世」(Henry the Eighth, by the Grace of God, King of England, France and Lord of Ireland)。1521年由於亨利撰文攻擊馬丁·路德、護衛羅馬天主教廷,教宗良十世賜封「信仰的守護者」(Defender of the Faith)加入到正式頭銜中。英國脫離羅馬教廷後,保羅三世撤回了封賜,但國會法案宣佈這一頭銜仍然有效。
1535年,亨利在皇室頭銜中增加了王權至高的語句,即「英格蘭教會之首」(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in Earth Supreme Head),1536年進一步改為「英格蘭和愛爾蘭教會之首」。
1541年,亨利讓愛爾蘭國會將「愛爾蘭領主」頭銜改為「愛爾蘭國王」。當時很多愛爾蘭人認為教宗纔是真正的國傢首腦,領主衹是其代表而已。這是有歷史原因的:12世紀,教宗亞德四世將愛爾蘭作為封地賜給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而教宗仍然保留名義上的最高權位。在這次承認亨利八世為愛爾蘭國王的會議上,與會者首次同時包括了愛爾蘭的凱爾特人酋長和盎格魯人貴族。此後直到亨利八世去世,他的頭銜一直是「蒙上帝恩典,英格蘭、法國和愛爾蘭國王,信仰的守護者,英格蘭和愛爾蘭教會之首亨利八世」(Henry the Eighth, by the Grace of God, King of England, France and Ireland, Defender of the Faith and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and also of Ireland in Earth Supreme Head)。
亨利八世的訓辭是「Coeur Loyal」(意為忠貞的心),以心型加上文字「Loyal」的形式綉在他的衣物上。他的徽章是都鐸玫瑰(Tudor rose)加上代表其祖母波福傢族的吊閘圖案(Beaufort portcullis)。
亨利八世的紋章是自亨利四世時代開始使用的英國王室紋章:四等分,交錯顯示藍底的三支鳶尾花(Fleur-de-lis,代表法國)和紅底的三衹頭朝正面、行走狀的獅形獸(代表英格蘭)。
生活嗜好
亨利八世非常博學多才,他的宮廷是學術和藝術創新的中心。他甚至用拉丁文寫了一本書。發現美洲(新世界)給亨利的創新精神提供了全新的舞臺,他是最早研習全球地理的歐洲統治者。1507年地圖測繪師馬丁·瓦爾德澤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和馬蒂亞斯·林曼(Matthias Ringmann)出版了最早的全球地圖,這個地圖描繪了美洲大陸並將大西洋和太平洋分隔開來,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理論。發現美洲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引導了一種探索發現的風氣,亨利在他的宮廷和日常生活中充分發揮了這一時代精神。
亨利八世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弄臣,名叫威爾·薩默斯(Will Somers)。亨利八世熱愛賭博,喜歡玩骰子。他年輕時擅長運動,特別是摔跤、打獵、室內網球。他也是音樂傢、作傢、詩人。他最有名的麯子是「與好夥伴一起消磨時光」(Pastime with Good Company),這首麯子也被稱為國王的歌謠。亨利八世也參與過一些重要建築的新建和改建,比如無雙宮(Nonsuch Palace)、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禮堂(King's College Chapel)以及倫敦的西敏寺。亨利八世參與改建的很多建築是查抄樞機主教托馬斯·沃爾西的財産,包括牛津的基督堂、漢普頓宮、懷特霍爾宮以及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傢族成員
先代
亨利八世的三代祖先
父親:亨利七世
祖父:第一任裏奇蒙伯爵埃德蒙·都鐸(Edmund Tudor)
祖父之父:歐文·都鐸(Owen Tudor)
祖父之母:瓦盧瓦的凱瑟琳(Catherine of Valois)
祖母:瑪格麗特·波福夫人(Lady Margaret Beaufort)
祖母之父:第一任薩默塞特公爵約翰·波福(John Beaufort, 1st Duke of Somerset)
祖母之母:瑪格麗特·博尚(Margaret Beauchamp of Bletso)
母親:約剋的伊莉莎白
外祖父:愛德華四世
外祖父之父:第三任約剋公爵、金雀花的理查(Richard Plantagenet, 3rd Duke of York)
外祖父之母:塞西莉·內維爾(Cecily Neville)
外祖母:伊莉莎白·伍德維爾(Elizabeth Woodville)
外祖母之父:第一任裏弗斯伯爵理察·伍德維爾(Richard Woodville, 1st Earl Rivers)
外祖母之母:盧森堡的傑奎達(Jacquetta of Luxembourg)
亨利八世的生平在文學裏經常出現。威廉·莎士比亞曾寫了講他的歷史劇。現代有好幾部關於他的電影。最有名的是1933年的“亨利八世的私生活” The Private Life of Henry VIII,和1972年的“亨利八世的六個皇后”
妻子兒女
第一位妻子
阿拉貢的凱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王後 (1509年6月11日結婚1533年取消婚姻;死於1536年1月6日)
未命名的女兒 1510年1月31日 1510年1月31日 流産
亨利 (康沃爾公爵) 1511年1月1日 1511年2月22日
未命名的兒子 1513年11月 1513年11月
亨利 (康沃爾公爵) 1514年12月 1514年12月
瑪麗一世 1516年2月18日 1558年9月13日 1554年嫁西班牙腓力二世;無後代
未命名的孩子 1518年11月10日 1518年11月10日
第二位妻子
安妮·博林(Anne Boleyn)王後 (1533年1月25日結婚;1536年5月19日被處死)
伊麗莎白一世 1533年9月7日 1603年3月24日 沒有結婚
亨利·都鐸 1534年 1534年 歷史學家們不確定這個孩子到底是出生不久就死亡了,還是被流産了。因為這件事情被隱瞞,這個孩子的性別都未能確定。
愛德華·都鐸 1536年1月29日 1536年1月29日 死産
第三位妻子
珍·西摩(Jane Seymour)王後 (1536年5月20日結婚;1537年10月25日産後十二天去世)
愛德華六世 1537年10月12日 1553年7月6日 沒有結婚
第四位妻子
剋裏維斯的安妮(Anne of Cleves)王後 (原為德國公主,1540年1月6日結婚;1540年離婚;死於1557年7月17日)(傳說這位女王面貌醜陋,生性傳統,信奉路德教,亨利八世曾對這位新王後充滿期望,可似乎,安妮的到來讓亨利八世更為失望。)
沒有子女
第五位妻子
凱瑟琳·霍華德(Catherine Howard)王後(1540年7月28日結婚;1541年離婚;1542年2月13日被處死)(曾是瑪麗一世年輕時代的侍女,曾積極奉勸瑪麗原諒父親亨利,可是這並不奏效,瑪麗一直堅持己見,而後凱瑟琳嫁給了亨利八世,成為他第五位王後,但終因政治上的紛爭,顧慮,亨利八世不得不將其判為亂倫罪處死)
沒有子女
第六位妻子
凱瑟琳·帕爾(Catherine Parr)王後 (1543年7月12日結婚;亨利八世死於1547年1月28日;她再婚嫁給托馬斯·西摩,新國王愛德華六世的舅父,並於1548年9月5日去世)
沒有子女
私生子女
Elizabeth Blount所生
Henry FitzRoy, 1st Duke of Richmond and Somerset 1519年6月15日~1536年7月23日,1533年娶the Lady Mary Howard,無子女
Mary Boleyn所生
Catherine Carey, Lady Knollys 1524~1569年1月15日 1539年嫁Sir Francis Knollys,有子女
Henry Carey, Baron Hunsdon(生父存疑) 1526年3月4日~1596年7月23日 1545年娶Ann Morgan,有子女
Mary Berkeley所生
John Perrott(長得像亨利八世,但沒有證據證明他們是父子) 1527年~1592年11月3日 先後娶Anne Cheney和Jane Pruet,她們及他的侍女Sybil Jones都為他産下子女
相關電影
“亨利八世的私生活”(The Private Life of Henry VIII),1933年。查爾斯·勞頓主演,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奬。
“千日安妮”(Anne of the Thousand Days),1969年。扮演亨利的理查·伯頓和扮演安妮·博林的珍妮薇芙·褒祖德(Geneviève Bujold)分別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奬和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奬的提名。
“日月精忠”(A Man for All Seasons),1966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奬。根據羅伯特·鮑特(Robert Bolt)的同名戲劇改編,主要圍繞托馬斯·摩爾爵士展開,亨利八世由羅伯特·肖(Robert Shaw)扮演。1988年該片的重拍版中,亨利八世由馬廷·張伯倫(Martin Chamberlain)扮演。
“年輕的貝斯”(Young Bess),1953年。這是一部關於伊麗莎白一世年輕時代的電影,亨利八世再次由查爾斯·勞頓扮演。
“鳩占鵲巢(臺灣翻譯為"美人心機")”(The Other Boleyn Girl),2008年。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扮演瑪莉·博林,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扮演安妮·博林,艾瑞剋·巴納(Eric Bana)扮演亨利八世。影片改編自英國小說傢菲利帕·格裏高利(Philippa Gregory)創作的同名暢銷小說,裏面是一個充滿了轉折與骯髒交易的故事,講述的是波琳傢是如何利用他們的女兒去獲得亨利八世的傾心的。波琳傢的兩個姐妹的情事,不但改變了英國的發展方向,最終也對世界歷史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都鐸王朝“(The Tudors),2007年,美國電視劇。邁勒斯飾演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的紋章亨利八世是第一個經常使用「Majesty」作為稱呼的英國君主。另外他也不時使用「Highness」或「Grace」。
他統治期間皇室禮儀進行了一些變革。亨利最初使用的頭銜是「蒙上帝恩典,英格蘭和法國國王,愛爾蘭領主亨利八世」(Henry the Eighth, by the Grace of God, King of England, France and Lord of Ireland)。1521年由於亨利撰文攻擊馬丁·路德、護衛羅馬天主教廷,教宗良十世賜封「信仰的守護者」(Defender of the Faith)加入到正式頭銜中。英國脫離羅馬教廷後,保羅三世撤回了封賜,但國會法案宣佈這一頭銜仍然有效。
1535年,亨利在皇室頭銜中增加了王權至高的語句,即「英格蘭教會之首」(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in Earth Supreme Head),1536年進一步改為「英格蘭和愛爾蘭教會之首」。
1541年,亨利讓愛爾蘭國會將「愛爾蘭領主」頭銜改為「愛爾蘭國王」。當時很多愛爾蘭人認為教宗纔是真正的國傢首腦,領主衹是其代表而已。這是有歷史原因的:12世紀,教宗亞德四世將愛爾蘭作為封地賜給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而教宗仍然保留名義上的最高權位。在這次承認亨利八世為愛爾蘭國王的會議上,與會者首次同時包括了愛爾蘭的凱爾特人酋長和盎格魯人貴族。此後直到亨利八世去世,他的頭銜一直是「蒙上帝恩典,英格蘭、法國和愛爾蘭國王,信仰的守護者,英格蘭和愛爾蘭教會之首亨利八世」(Henry the Eighth, by the Grace of God, King of England, France and Ireland, Defender of the Faith and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and also of Ireland in Earth Supreme Head)。
亨利八世的訓辭是「Coeur Loyal」(意為忠貞的心),以心型加上文字「Loyal」的形式綉在他的衣物上。他的徽章是都鐸玫瑰(Tudor rose)加上代表其祖母波福傢族的吊閘圖案(Beaufort portcullis)。
亨利八世的紋章是自亨利四世時代開始使用的英國王室紋章:四等分,交錯顯示藍底的三支鳶尾花(Fleur-de-lis,代表法國)和紅底的三衹頭朝正面、行走狀的獅形獸(代表英格蘭)。
生活嗜好
亨利八世非常博學多才,他的宮廷是學術和藝術創新的中心。他甚至用拉丁文寫了一本書。發現美洲(新世界)給亨利的創新精神提供了全新的舞臺,他是最早研習全球地理的歐洲統治者。1507年地圖測繪師馬丁·瓦爾德澤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和馬蒂亞斯·林曼(Matthias Ringmann)出版了最早的全球地圖,這個地圖描繪了美洲大陸並將大西洋和太平洋分隔開來,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理論。發現美洲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引導了一種探索發現的風氣,亨利在他的宮廷和日常生活中充分發揮了這一時代精神。
亨利八世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弄臣,名叫威爾·薩默斯(Will Somers)。亨利八世熱愛賭博,喜歡玩骰子。他年輕時擅長運動,特別是摔跤、打獵、室內網球。他也是音樂傢、作傢、詩人。他最有名的麯子是「與好夥伴一起消磨時光」(Pastime with Good Company),這首麯子也被稱為國王的歌謠。亨利八世也參與過一些重要建築的新建和改建,比如無雙宮(Nonsuch Palace)、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禮堂(King's College Chapel)以及倫敦的西敏寺。亨利八世參與改建的很多建築是查抄樞機主教托馬斯·沃爾西的財産,包括牛津的基督堂、漢普頓宮、懷特霍爾宮以及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傢族成員
先代
亨利八世的三代祖先
父親:亨利七世
祖父:第一任裏奇蒙伯爵埃德蒙·都鐸(Edmund Tudor)
祖父之父:歐文·都鐸(Owen Tudor)
祖父之母:瓦盧瓦的凱瑟琳(Catherine of Valois)
祖母:瑪格麗特·波福夫人(Lady Margaret Beaufort)
祖母之父:第一任薩默塞特公爵約翰·波福(John Beaufort, 1st Duke of Somerset)
祖母之母:瑪格麗特·博尚(Margaret Beauchamp of Bletso)
母親:約剋的伊莉莎白
外祖父:愛德華四世
外祖父之父:第三任約剋公爵、金雀花的理查(Richard Plantagenet, 3rd Duke of York)
外祖父之母:塞西莉·內維爾(Cecily Neville)
外祖母:伊莉莎白·伍德維爾(Elizabeth Woodville)
外祖母之父:第一任裏弗斯伯爵理察·伍德維爾(Richard Woodville, 1st Earl Rivers)
外祖母之母:盧森堡的傑奎達(Jacquetta of Luxembourg)
亨利八世的生平在文學裏經常出現。威廉·莎士比亞曾寫了講他的歷史劇。現代有好幾部關於他的電影。最有名的是1933年的“亨利八世的私生活” The Private Life of Henry VIII,和1972年的“亨利八世的六個皇后”
妻子兒女
第一位妻子
阿拉貢的凱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王後 (1509年6月11日結婚1533年取消婚姻;死於1536年1月6日)
未命名的女兒 1510年1月31日 1510年1月31日 流産
亨利 (康沃爾公爵) 1511年1月1日 1511年2月22日
未命名的兒子 1513年11月 1513年11月
亨利 (康沃爾公爵) 1514年12月 1514年12月
瑪麗一世 1516年2月18日 1558年9月13日 1554年嫁西班牙腓力二世;無後代
未命名的孩子 1518年11月10日 1518年11月10日
第二位妻子
安妮·博林(Anne Boleyn)王後 (1533年1月25日結婚;1536年5月19日被處死)
伊麗莎白一世 1533年9月7日 1603年3月24日 沒有結婚
亨利·都鐸 1534年 1534年 歷史學家們不確定這個孩子到底是出生不久就死亡了,還是被流産了。因為這件事情被隱瞞,這個孩子的性別都未能確定。
愛德華·都鐸 1536年1月29日 1536年1月29日 死産
第三位妻子
珍·西摩(Jane Seymour)王後 (1536年5月20日結婚;1537年10月25日産後十二天去世)
愛德華六世 1537年10月12日 1553年7月6日 沒有結婚
第四位妻子
剋裏維斯的安妮(Anne of Cleves)王後 (原為德國公主,1540年1月6日結婚;1540年離婚;死於1557年7月17日)(傳說這位女王面貌醜陋,生性傳統,信奉路德教,亨利八世曾對這位新王後充滿期望,可似乎,安妮的到來讓亨利八世更為失望。)
沒有子女
第五位妻子
凱瑟琳·霍華德(Catherine Howard)王後 (1540年7月28日結婚;1541年離婚;1542年2月13日被處死)(曾是瑪麗一世年輕時代的侍女,曾積極奉勸瑪麗原諒父親亨利,可是這並不奏效,瑪麗一直堅持己見,而後凱瑟琳嫁給了亨利八世,成為他第五位王後,但終因政治上的紛爭,顧慮,亨利八世不得不將其判為亂倫罪處死)
沒有子女
第六位妻子
凱瑟琳·帕爾(Catherine Parr)王後 (1543年7月12日結婚;亨利八世死於1547年1月28日;她再婚嫁給托馬斯·西摩,新國王愛德華六世的舅父,並於1548年9月5日去世)
沒有子女
私生子女
Elizabeth Blount所生
Henry FitzRoy, 1st Duke of Richmond and Somerset 1519年6月15日~1536年7月23日,1533年娶the Lady Mary Howard,無子女
Mary Boleyn所生
Catherine Carey, Lady Knollys 1524~1569年1月15日 1539年嫁Sir Francis Knollys,有子女
Henry Carey, Baron Hunsdon(生父存疑) 1526年3月4日~1596年7月23日 1545年娶Ann Morgan,有子女
Mary Berkeley所生
John Perrott(長得像亨利八世,但沒有證據證明他們是父子) 1527年~1592年11月3日 先後娶Anne Cheney和Jane Pruet,她們及他的侍女Sybil Jones都為他産下子女
相關電影
“亨利八世的私生活”(The Private Life of Henry VIII),1933年。查爾斯·勞頓主演,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奬。
“千日安妮”(Anne of the Thousand Days),1969年。扮演亨利的理查·伯頓和扮演安妮·博林的珍妮薇芙·褒祖德(Geneviève Bujold)分別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奬和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奬的提名。
“日月精忠”(A Man for All Seasons),1966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奬。根據羅伯特·鮑特(Robert Bolt)的同名戲劇改編,主要圍繞托馬斯·摩爾爵士展開,亨利八世由羅伯特·肖(Robert Shaw)扮演。1988年該片的重拍版中,亨利八世由馬廷·張伯倫(Martin Chamberlain)扮演。
“年輕的貝斯”(Young Bess),1953年。這是一部關於伊麗莎白一世年輕時代的電影,亨利八世再次由查爾斯·勞頓扮演。
“鳩占鵲巢(臺灣翻譯為"美人心機")”(The Other Boleyn Girl),2008年。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扮演瑪莉·博林,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扮演安妮·博林,艾瑞剋·巴納(Eric Bana)扮演亨利八世。影片改編自英國小說傢菲利帕·格裏高利(Philippa Gregory)創作的同名暢銷小說,裏面是一個充滿了轉折與骯髒交易的故事,講述的是波琳傢是如何利用他們的女兒去獲得亨利八世的傾心的。波琳傢的兩個姐妹的情事,不但改變了英國的發展方向,最終也對世界歷史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都鐸王朝“(The Tudors),2007年,美國電視劇。邁勒斯飾演亨利八世。IMDB:http://imdb.com/title/tt075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