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亞洲獵豹
  中文名:亞洲獵豹
  英文名:indian cheetah
  物種分類: 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食肉目、貓科、獵豹屬
  分佈範圍: 衹分佈於南亞和中東
  外形特徵:亞洲獵豹的皮毛短而粗糙,為棕褐色,並散步着小而圓的黑斑。它的頭比一般的貓科動物要小,但腿特別長,軀體較瘦,最大特點是鼻子兩册從眼角至嘴角各有一道黑色條紋,他們一般體長1.4-1.5米,尾長0.6-0.75米,高約1米,重一般在50-60公斤。
  生活習性:亞洲獵豹主要棲息在半幹旱沙漠或空曠草原和濃密的叢林中,其捕食獵物的本領是貓科動物中最像狗的一種。它的四足也很像狗,爪子鈍下彎度小,僅能收縮一半。因它腿長、體瘦,因此,它的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113 km,一次跳躍9.1 m,是跑得最快的陸棲動物,可謂真正的“速跑冠軍”。它捕食獵物就是靠其衝刺的速度快,一般情況下,羚羊、鴕鳥等很難逃脫。
  滅絶過程:亞洲獵豹因其性情溫順,很早以前就有人到野外大量捕捉小獵豹來喂養,但成活率極低。在當時擁有訓練有素的獵豹是那些達官顯貴們的一種富貴象徵,許多有錢有權的人傢裏都養有獵豹,有的甚至養有幾十衹。但獵豹在當時人工飼養下根本不繁殖,因此,人工飼養的全部要到野外去捕捉。再有,人們為了獲取其皮毛,毫不顧忌獵豹在自然界中所起的生態平衡的作用,大量捕殺成年獵豹。那些王公貴族們也以獵殺獵豹為樂趣,剛剛出生的小獵豹被人捉走,大獵豹又慘遭捕殺,就這樣,亞洲獵豹數量急劇減少。在當時,人們還大量開墾叢林、草原,種植莊稼,使獵豹棲息地大量被毀壞。棲息地的喪失使它們失去了合適的獵物,這更成了本來就不多的亞洲獵豹的致命傷。
  到了1930年後,人們在野外看到獵豹的機會越來越少了,而到了1940年以後,人們衹是幾年內才能發現一次亞洲獵豹的蹤跡。據文獻記載,最後一次發現亞洲獵豹是在1948年的印度南部。那以後,人們再也沒有看到過體型細長、姿態優美、動作靈活的亞洲獵豹
  亞洲獵豹:1948年滅絶。